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金融学风险管理方向范例

金融学风险管理方向范例

来源:叨叨游戏网

金融学风险管理方向范文1

[关键词]合作办学 风险管理 问题 对策

),女,山西运城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华南(1970- ),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经贸学院重点课题“中外合作办学的风险与规避措施”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Sjm

2010025)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33-02

高校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也是WTO确认的一种教育服务贸易形式。近年来,中国高校合作办学势头迅猛,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不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还引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等。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在合作办学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以风险管理体系的理念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有效的管理已是势在必行。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关于风险,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学科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经济学家认为,风险是发生损失或失败的可能性;家认为,风险是当事物的未来结果不固定或可能发生好或坏的变化时, 以及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合时而产生的;统计学者认为, 事件的状态概率可测时则为风险事件;保险专家认为,当事件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时则该事件为风险事件。在归纳上述理解后,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风险发生前具有不确定性,发生后既可能产生好的结果,也可能产生坏的结果。为了避免风险事件发生后的不良结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人们引用了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

自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已经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领域受到极大的重视,如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全国性学会——美国风险和保险管理学会(RIMS),英国也有国内工商业风险经理和保险协会,日本于1978年成立了日本风险管理学会包括企业规划的风险管理。这些国家的企业界、金融界,甚至政界和军界都在应用风险管理的知识来进行风险规避。许多大公司均运用国际风险管理来进行营运操作。而我国目前仅仅是保险和银行业较为重视风险管理,许多企业在实施的战略控制中,仍缺少风险管理,没有树立起风险意识和风险成本观念,因而发生危险事故的次数和频率较多。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在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各种风险与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风险管理的知识来发现风险,并进行有效地规避。在风险管理体系中,首先要做到的是识别和发现风险,只有发现风险的存在,并对风险进行评估,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来规避、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我们应运用风险管理来分析、解决合作办学中的问题,减少合作办学的不确定性,增加成功的机遇,从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二、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风险

目前,我国教育市场,特别是高等教育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需要大量的教育进口。自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颁布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62家。从目前的合作状况来看,我国的对外合作办学受发展迅速、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隐藏着这样或那样的风险。

(一)内部管理问题带来的风险

1.教学质量管理问题。教学质量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包含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以及教材等内容。合作办学中,虽然有外教集中授课的环节,但大多数课程都由中方的教师来承担。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师大多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比较缺少实践和从业经验,有些教师还存在语言沟通问题或者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外方的教学要求等问题。此外,中方任课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授课方式有时也会与外方要求有一定差距,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2.教材管理问题。。

3.生源质量问题。受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影响,许多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招收的生源质量较差,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方面都比较弱,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一段时间的过渡和衔接,直接接触大量外文的专业课程,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一时很难适应。许多专业课程涉及外方的行业规定、发展状况或实施细节,这些内容对于未真正接触过外国文化的学生来说,显得空洞而枯燥。同时,由于他们英语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国外的精华知识,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外部管理问题带来的风险

1.合作院校的选择问题。目前很多院校在选择境外合作院校时,多是通过一些中介,而这些中介对双方的办学宗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生源质量等都缺乏了解。有些国外院校本身并没有合作办学资质,而有些院校根本就是“野鸡学校”,并不被承认。。因此,不能顺利合作到底的院校自然就越来越多了。

2.合作办学质量的评估问题。我国还缺少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资源,但是,如何检验和评价合作办学的成果,引进的资源是否属于先进的资源,都缺少评判的依据和审核的标准。这就造成了目前合作办学缺乏监管、各自为政的局面。

3.合作中外方教师的管理问题。外方派什么样的教师来进行授课,所授课程的内容、形式等是否能够与中方课程对接,或者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都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但是,目前外籍教师在中方的时间基本上处于两头不管的状态,外方学校鞭长莫及,中方学校又没有相应的制度或部门来管理。这就造成了管理上的漏洞,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

三、解决风险的对策

风险管理理论中列举的解决风险的途径包括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和降低风险。避免风险是指不去从事一些有风险的行为,从而消除不确定性。转移风险是通过保险或合同等形式来转移风险。降低风险的措施有很多,如加强安全保障措施、改善实施的过程、改善环境、增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等。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要想有效地避免内部和外部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需要从根本做起,从源头做起。在合作的初始阶段,需要精心挑选合作院校,对外如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相关内容,客观宣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优势与劣势,让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情况。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详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建立评估机制,对合作办学的质量进行实时跟踪和评定,根据学生的评价、家长的意见、教师的建议以及学校合作办学的时间长短、收入多少、招生数量等进行评估,监督合作办学的过程和效果,充分避免合作办学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二)转移风险的措施

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不太可能把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或其他什么部门上,但可以通过签订双方都认可的、符合双方利益的合同条款等,把可能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中外双方的权利义务要清晰地规范在中外合作办学合同文本之中,双方忠实履行合同条款,就能推动合作项目的良性运行。中方应以主人翁的态度,严格遵守合同之约定,自觉对合作项目进行组织协调,保证自己并督促外方忠实履行职责,友好协商处理合同文本未尽事宜,从主体上防范风险。

(三)降低风险的措施

针对前文提到的中外合作中存在的风险,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使之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1.制定详细的、具体到人的制度来管理合作办学的过程,使之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建设还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如合作办学的专业计划与课程审批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听课制度、教案作业检查与考核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质量奖惩制度、师生座谈会制度、教学情况通报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制度的缺失, 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漏洞。要有效规避因制度缺失而引起的办学风险,就需要制定周密、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和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2.建立起一支专业性强、与国外教学接轨的教师队伍。在合作过程中,外方有责任和义务对中方教师进行培训。这个培训应该是有目的的系统性培训,对国外教材、国外授课方式以及国外评估模式等进行一整套的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应该是具有一定英语水平,同时又能够胜任专业课教学的骨干教师。一支专业性强而又能与国外教学接轨的教师队伍才能胜任国际合作教学的要求,才能胜任双语课程的要求,也才能有效地降低因师资问题引起的合作风险。对于外方教师的管理,同样也因为有了制度的约束和管理的到位,避免了缺乏监管的风险,更好地促进了双方的合作。

3.努力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学生。在生源质量无法改变的条件下,高校可以通过后续的教育理念的传输、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等努力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学生。例如,举办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让学生了解他们未来可能进入的学校,设置奖学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开办各种形式的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起学习的激情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降低了因生源质量低或学生有不满情绪而产生的合作风险。

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对高校师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要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合作院校必须有预见风险的意识、规避风险的措施和应对风险的决心与实力。只有在发现风险、分析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风险之后,中外合作办学才能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漾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风险及防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江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