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某年终总结
2021年注定了是不平凡的一年。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此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今天上午10点开始武汉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全部暂停运营,机场和火车站的离汉通道也暂时进入关闭状态。原计划去武汉参加好友婚礼,原计划去武汉拜年,原计划去武汉......所有的“原计划”都只能临时取消了。事情真的比想像中严重了。此时此刻,我只想向所有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们说一声: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无论怎样,我们应该相信这一场战争我们最终会赢!我们一定会赢! 如果只用两个字来形容我的2021年,那么我认为可以是--匆匆,这可以说是贯穿全年的主旋律。既然是这样,那这个总结也就不必写成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那就用几个PARTS来概括这一年吧。 PARTONE:临床规培
这一年,我在经管住院病人方面有了更多的经验。同时,我也有了更多的反思。以前经常听到一种声音说,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差别非常大。所以,我总以为教材上面的理论知识对于工作来讲应该不是特别重要,反正到了临床还得重新学习,从零开始。但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理论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需要联系理论知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需要紧密结合,相互印证,这样做对于自身专业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虽然也参照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但也不太可能违背教材上面的基本原则,更大可能是在教材基础上作适度延伸。总而言之,我的结论就是,在临床上即使没有理论基础,你照样可以经管一个病人,从入院直到出院,但你不懂病理生理学,便不能理解患者的疾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你不懂生物化学,便不能理解那些化验指标背后的临床意义,你不懂药理学,便不能理解那些药物是如何治好患者疾病的。你看似每天忙忙碌碌地,病人经管了很多个,却只是一个糊涂的医生,一个不明白的医生。
PARTTWO:科室《重回哨所》节目演出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重回哨所》这个节目的演出。去年已经代表科室参加了医院这边的演出,今年则是代表医院去参加重庆市的演出,主要是说我们这个节目题材选的好。演出之前的彩排是必不可
少的,但科室很忙,演员们又都是从各个岗位上临时选拔过来的,都有工作任务在身,所以想要凑齐所有人进行整体拉通式的排
练并不是那么容易,只能见机行事,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排练,适当的时候再拉通排练,但场景之间的转换就成了新的问题,又需要时间磨合。Anyway,我们最终地完成了这一次演出,还拿到了三等奖,大家对这个结果还是很满意的,觉得算超常发挥了。
PARTTHREE:2021年军医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2021年6月28日) 就像我在演讲稿中所写的那样,刚刚接到这个邀请时,我真的是诚惶诚恐的。不知道我能给学弟学妹们讲些什么。我毕业工作几年确实只是做了一些本职工作,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只是我来自边防,但边防军医又不只我一个,我有什么资格代表他们来作这个演讲呢?后来,联系我的参谋再三安慰,我才平复下来。从初稿到终稿经历了一周左右时间,因为已经没有时间去进行全文背诵,最后只能念稿子。
演讲结束后,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作为校友代表在毕业典礼上讲话。从接到学校教务处邀请,到准备讲稿,到上台讲述我自己的故事以及我们的故事,我已经反反复复练习了多次,我想,我是代表我们来的,理应不会紧张,但没想到的是,上台之后就感到身体在轻微发抖,我努力调整,将注意力集中到我要讲述的故事上面,慢慢地缓解紧张的情绪,顺利讲完了我想说的故事。今天是学校的大喜日子,是所有毕业学员的大喜日子,大道至简,就祝愿所有的毕业学员在新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一切顺利! PARTFOUR:HSPA2文献阅读与综述撰写
我以前是写过综述的,但都是基于中文文献写中文综述,这一次是基于英文文献写中文综述。不谦虚地说,我对自己的英文基础还是比较自信的。所以,一开始我就相信英文本身不是问题。后来我就发现真正的问题其实是专业。更准确地说,是分子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对我来说,这太过于陌生。除此之外,我还需要学习几个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也就是AI、PS和PyMOL,因为综述里面有几张插图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所以从前期阅读文献到最后综述撰写成文(包括制作完成文中的几幅插图)所用的时间也很长,有四个月左右。在导师的建议之下,我给中华男科学杂志投了稿。本来我以为发表不会有问题,有的只是时间问题,
谁知道事与愿违,这篇综述被拒稿了。理由是,参考文献太旧,还没有什么临床价值。一开始,我不服,后来在小木虫论坛上看到有人说,经典的老文献也是必须要引用的,而最新的文献能突出你文章的创新性,一般都要求新文献(最近两三年)占有一定的比例。即使期刊没有要求,审稿人也会这么要求的。所以一定要提高近年文献的比例。似乎这已经成为了潜规则。从这一点来说,我写的综述很不过关。再说临床价值这个问题。在官*上,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信息“《中华男科学杂志》是公开发行的男科学和生殖医学类核心期刊、月刊。设有专家谈、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循证医学、中医中药)、综述、临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栏目”。不难看出,这个期刊主要接收临床方向的研究论文,而我写的综述基本上只是对基础研究的理论作了一个汇总。这个期刊确实也接收基础方向的研究论文,但这是
就论著来说的,可我投的是综述,不是论著。所以,我不被拒稿,谁被拒稿?Anyway,重要的是过程,我经历了,这就很好。
PARTFIVE:实验针对我的研究课题,最初提出了三个平行的实验方案,分别是EMSA、CHIP-seq和报告基因,在操作层面上,这三个实验可以同时展开。但想和做是两回事情。理论上来讲,三个实验只要有一个做出阳性结果,能够解释一个很小的问题,便可以写论著,不讲SCI,至少中文核心不是太大的问题,解决论文发表这个最基本问题,说最基本,因为这是申请硕士学位的必须。但实事求是地说,我的实验基础是零。我一向认为,有问题就应该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既然是零,就只能从零开始了。
三个平行实验对我来说都是绝对陌生的,都不算简单,那就从相对简单的EMSA开始吧。做这个EMSA,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确定目标基因序列,可这是生物信息领域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求外援,寻求外援有着可想而知的艰难,因为主动权不在我们这儿。事实上,10月底我的综述就已经定稿,并且投给了中华男科学杂志,之后开始着手准备做实验,但直到2021年12月17日,我才正式开始做第一个实验。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生物信息,我们不懂。现在常常听到有人感叹到“我太难了”。对于懂的人,分分钟便可以搞定的事情,我足足等了47天。难吗?会,就不难,但不会,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其实,我不怕难,因为我相信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
作为一个实验室的新手,自然会遇到很多“好玩”的事情。记得有一次我配制50XTAE,当时看了一下配方,觉得很简单,就动手配起来,后来发现那个Tris不溶解。我想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哪个地方弄错了,于是全部倒掉后重新配制,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后来,我们实验室有人告诉我说,那个Tris确实很难溶解,要用大一点的搅拌子,并且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行。他们的建议真的很有用,这一次问题真的解决了。记得有一次拿着割胶提取的DNA去做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看不到条带。我很着急,因为假如看不到条带,后面的实验便不能继续了。有人告诉我说,你的DNA浓度太低了(8ng/ul),这种普通的琼脂糖凝胶不可能看到条带。之前,割胶提取DNA的时候,有人说我们现在用的这个试剂盒提取到8ng/ul的DNA,是很正常的现象,说这个试剂盒适用于大分子DNA的提取,而我提取的DNA分子很短,只有272bp。所以,我应该更换试剂盒。我一个头两个大。想了一下,我上次割胶提取DNA时,还有些地方操作不规范,比如酒精没有吹干就加了洗脱液,而洗脱液也没有事先预热。于是,我就重新做了一次PCR,跑电泳,再一次割胶提取DNA。这一次浓度真的提高了很多,达到了88.2ng/ul。这样来看,之前的8ng/ul应该不是正常现象了,而是不规范操作导致了低回收率。我想,这一下应该可以跑出条带了吧?就在这天下午,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割胶提取的DNA溶液是没有指示剂的,要判断电泳的进程比较困难,我就问了我的搭档,实验室有没有这样的指示剂。搭档告诉我说,有一个LoadingBuffer可以试一下。因为是第
一次使用这个试剂,所以我去*上查了一下它的功用,这时我才知道LoadingBuffer的功能主要有两个。第一,里边的指示剂溴酚蓝和二甲苯氰FF起到指示的作用,显示电泳的进程,以便我们适时终止电泳。第二,里边的成分甘油可以加大样品密度,使样品密度大于TAE,从而沉降到点样孔中,防止样品飘出点样孔。之后,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我那个8ng/ul的DNA跑不出条带,难道是因为没加这个LoadingBuffer吗?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把8ng/ul和88.2ng/ul的DNA溶液都加了LoadingBuffer后再跑电泳,这时发现它们都是有条带的。所以,之前8ng/ul的DNA溶液跑不出条带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其浓度太低,而是没有加LoadingBuffer。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结论,我又查询了相关资料,看到有篇研究论文写到“其中GoldViewnaII能检测到的DNA含量约为1ng;
EB能检测到的DNA含量约为2ng;DNAGreen与GoldView能检测到的DNA含量约为5ng”。类似这样“好玩”的事情还有不少。但既然是写总结,那就点到为止。 掐指一算,我正式开始做实验也有一个多月时间了,在这段不算太长的时间中,我学会了一些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恒温离心机、常温离心机、电泳仪、磁力搅拌器、恒温水浴锅、基因扩增仪、涡旋振荡器、高压蒸汽灭菌锅......我学会了一些常用储存液的配制方法,如50×TAE、TE、0.5mol/LEDAT、EMSA专用缓冲液、10×AnnealingBuffer......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我的EMSA阳性对照组实验终于成功了,当时的心情难以言表。我最在意的事情
并不是我的目标基因序列是不是可以做出阳性实验结果,而是我的实验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这件事情本身。因为在这件事情中,我感受到了骄傲和自豪。那一天,我认真地看着那一排亮度呈现梯度变化的电泳条带,就像在欣赏一个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