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议老子“无为”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浅议老子“无为”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来源:叨叨游戏网
2010年12月第12卷第4期Dec.2010,Vo.l12,No.4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CM(EducationalScienceEdition)

65

浅议老子无为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黄秋霞

词:

无为

杨绍安

南充

637002)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律的

为,是根据事物内在的自然本性而采取

无不为

的路径。正如老子所

长期以来,在众多优秀的古代思想中为大多数所熟知及学界比较关注的往往是孔、孟之道,而对道家老子、庄子的思想关注却较少。就德育而的适宜行动,而不是违反自然本身的发展趋势而为,是达到言,大多数人都比较关注儒学的德育思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道家中也有不少德育思想也应值得关注。其中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今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修身养性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老子的无为思想来阐述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老子的无为

思想

无为

是老子哲学的精髓,

无为

是道

的体现,也是老子德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老子的

无为

思想,自古以来评价

不一,有的谓之睿智,有的认为其消极,谓之无奈。因此,要正确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要对

字有正确解读。!老子德道经#中

无为

一词中的

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

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同时,

无为

二字也不是不作为,而是不

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而为。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在道德方面,老子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明道

德虽然存在于万物之中,支配着万物,但道的基本特性却是自然无为。老子又说: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说明

之所以重要,

之所以珍贵,就在于

它让万物自己生长,自由发展,而不发号施令,横加干预。因此,人类必须遵循天道自然无

这一特性,以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作为基本的行为原则,顺乎自然,无干无涉。可以说,老子的无为

本身也是

的一种

方式,它之所以区别于

有为,是因为它是一

种比较恰当的为,是符合

与自然要求

为。由此可见,

无为

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不妄为,是有选择的为,是遵循自然规

作者简介:黄秋霞(197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

无为而无

不为

的思想,既体现了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的尊重,又体现了对主体能动作用的强调。老子认为,如果人不依自然本性行事,完全按照人的功利原则去设置行动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盲目行为,那就必然导致人性的异化,产生大量的虚伪、丑恶和荒唐现象。由此可见,老子思虑的核心是如何使下者不受外在的干扰,持有、发展自身心性。在老子的视域中,下者成性之方式,不是上者任意而为,逞智而用,去教化、改造下者;而是上者冲虚澄清、恬静无为,从而任下者自性而然、由性而展,成为其自身。假如说诸子之学皆成性之教,那么无为而治

这一

成教方式显然区别于其他诸子,彰显了老子政治

思想的独特意蕴。

二、老子无为

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启示

一直以来,大学生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块重要阵地。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重要方面。由于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大学生在思想接受方式呈现出各个不同的特点。而且,他们喜欢思考,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理论,盲目服从意识大大减弱,自主地判断和取舍的意识大大增强,特别盼望能够主动探讨他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去寻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答案。他们不再习惯于在抽象的理性王国里漫游,厌恶和排斥单一的理论灌输,只有当他们真正从心底里认可时,才会心悦诚服。同时他们也希望发挥自己的主动性,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加以选择和吸收,然后转化为自己的

66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2卷第4期

实际行动。传统的灌输教育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抗倾诉的原因所在。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发生变化这一现实,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而老子

无为

的德育方法恰恰

适应了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新要求。就德育而言,无为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遵循学生身心成长发展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的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果,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将隐性教育的原则引至思想政治教育,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诸多发达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之一。在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教育中,公开的、正面的教育方法无疑是受到重视的。但是,他们又认为这种直接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其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人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思想、政治、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学习音乐直接冲突式的教育活动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自省地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

无为

作为一种德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

有其独特的特色:第一,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意图不是公开明确显露,一目了然,而是把教育内容隐藏到教育对象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的广阔空间,让其在无形

的氛围熏陶下,潜移默化受影响而健康

成长。因而,用

无为

的手段进行教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是以

刚。第二,教

育内容的渗透性。作为一种德育方法,

无为

指的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之中,通过潜移默化,慢慢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灵,让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熏陶、感染,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使通常严肃的教育过程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第三,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教师对学生没有自上而下的灌输,没有面对面的教与学,而是通过情境的熏陶感染,以情感人,以美动人,以及教师的以身作则,使学生在没有感到外力干涉的情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在

无为

中实现

有为。第四,

教育对象的自主性。无为

的教育方式遵循学

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别特点,在教育活动中,积极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处处约束,时时干涉,人为地进行强制教育。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运用多种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手段,把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对象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的广阔空间,让教育对象自觉自愿地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给受教育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助其自生自长,使受教育者不感到有外力横加干预,收到良好的教育结

会上和他人合奏一种乐器,学习绘画和舞蹈,参加运动和工作

通过这种间接、综合、渗透的

方式来实施教育。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极大的自然性和隐蔽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其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这就是所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存在,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相区别而存在,它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的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新形势下,有效借鉴老子的

无为

想,不但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还能增强学科之间的有效渗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融汇贯通,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实践中耳濡目染,提高其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寄.自性而化

老子

无为而治

刍析[J].

太原师

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2]

潘敏,等.略论老子的自然无为政治观[J].辽宁行政学

院学报,

2009(05).

[3]李天凤.老子处世思想与现代价值[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6(06).

[4]

王新建.论老子哲学是政治哲学[J].巢湖学院学报,

2003(04).

[5]李友滨.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举隅[J].中国哲学,2000

(01).

[6]葛荣晋.老子的道论与21世纪[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03).

(收稿日期:201003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