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大纲

来源:叨叨游戏网


《生理学》5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与医学关系、研究方法。掌握体液、内环境、

稳态等概念,熟悉人体功能调节方式及反馈、前馈等概念,掌握正反馈、负反馈概念。 (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生理学,急性动物实验、离体实验、在体实验,慢性动物实验,器官生理学、细胞生理学,体液、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体液调节、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反馈控制,负反馈,正反馈,前馈。

2、主要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与医学关系,生理学研究方法及三个水平。体液的组成、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功能活动的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系统:正反馈、负反馈和前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物质通过细胞膜转运的形式及基本原理;了解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三

种转导方式;掌握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原理;掌握神经肌接头处化学信息的传递、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熟悉肌肉收缩的原理及外部表现,了解其力学分析。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载体/转运体、通道、离子泵,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主动转运,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经通道易化扩散、离子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配体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经载体

易化扩散、同向转运、同向转运体、反向转运/交换,反向转运体/交换体,原发性主动转运、钠泵、钙泵、质子泵,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入胞、吞噬、吞饮。电紧张电位,静息电位、极化、超级化、去极化、超射、复极化、电化学驱动力、钾平衡电位,动作电位、锋电位、负后电位/后去极化、正后电位/后超极化,阈值,内向电流、外向电流,跳跃式传导,阈电位,局部电位,空间总和、时间总和,兴奋、可兴奋细胞、兴奋性、刺激、阈强度、阈刺激,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神经-肌肉接头、终板电位、兴奋-收缩耦联、钙诱发钙释放,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前负荷/初长度、最适初长度,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运动单位,单收缩、强直收缩。

2、主要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结构和分子构成,液态相嵌模型;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载体、通道和离子泵的概念,钠泵化学本质、功能特点及生理意义;入胞和出胞。

(2)细胞的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三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第二信使概念及几种重要的第二信使。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局部反应及特点;阈电位的概念;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刺激、反应和兴奋性的定义、评定兴奋性指标—阈值;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化学信息的传递;横纹肌的微细结构;横纹肌的收缩机制;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因素,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前负荷、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单收缩和强直收缩,运动单位。

第三章 血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物质及生成调节,血液凝固与抗凝、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生理性止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

功能;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血浆的化学成分,造血过程的调节,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等张溶液,可塑变形性、血沉、血细胞渗透脆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凝血酶、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时间、血清、抗凝血酶、纤溶,血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原、凝集素、ABO血型、Rh血型。

2、主要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血细胞比容;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血浆的pH值。

(2)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生成的原料及调节;红细胞的破坏。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胞的破坏。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的破坏。

(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的概念;凝血因子;凝血的过程;血液凝固的。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纤溶抑制物。

(4)血型和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ABO血型系统、ABO血型的分型、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ABO血型的遗传、ABO血型的鉴定;Rh血型系统、Rh血型的发现和分布、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输血的原则。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熟悉冠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了解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肺循环的特点和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心动周期、等容收缩期、等容舒张期、第一心音、第二心音,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指数,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心室功能曲线、异长调节、心室顺应性、等长调节、心力储备;工作细胞、自律细胞,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快通道、慢通道,平台期,最大复极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有效不应期,期前兴奋、期前收缩、代偿间歇,自律性、正常起搏点、窦性节律,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超速驱动压抑、房室延搁;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微循环、有效滤过压,减压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2、主要教学内容: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音的产生。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心脏的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心输出量和心指数);心脏做功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率。心力贮备(搏出量贮备、心率贮备)。

(2)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静息电位,动作电位);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机制(浦肯野细胞,窦房结细胞、去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自动节律性(心脏的起搏点;影响自律性的因素);传导性(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传导性的因素)。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心电图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关系。

(3)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阻力;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静脉血压;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静脉对血流的阻力;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扩散;滤过和重吸收;吞饮)。组织液的生成;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淋巴液的生成;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反射弧组成、反射过程、效应、生理意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血管活动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前列腺素;阿片肽;组胺。局部血流调节: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冠脉血流的特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肺循环:肺循环的生理特点;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第五章 呼吸

(一)目的要求:

了解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胸廓的弹性阻力,呼吸功,气体交换过程,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节律形成机制;熟悉呼吸的三个环节,呼吸运动,呼吸过程中肺内压、胸内压的变化,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氧的血液运输,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及本章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呼吸、肺通气、肺换气、顺应性、潮气量、肺活量、无效腔、肺泡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血氧饱和度、肺牵张反射。

2、主要教学内容:

(1)呼吸的意义及三个环节:外呼吸、血液气体运输与内呼吸。

(2)肺通气: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呼吸道、肺泡、呼吸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胸廓:胸廓的构成,胸膜腔,呼吸肌和呼吸运动。平静呼吸和加强呼吸时胸廓运动的特点。肺通气的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时肺内压

的变化;胸内负压的形成及其变化。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顺应性;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呼吸时气道阻力的变化。呼吸功。

(3)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补呼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

量,机能余气量,余气量,肺总容量。肺通气量:每分肺通气量,无效腔与肺泡通气量,气体更新率的概念。

(4)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机制;气体分压和溶解气体张力的概念。肺泡、血液和组织中气体的分压值。肺部气体交换和组织部位气体交换的过程,影响肺气体交换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5)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形式及其关系。氧的运输: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血氧饱和度。还原血红蛋白与紫绀。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碳酸氢盐形式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二氧化碳解离曲线,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

(6)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的概念。各级呼吸中枢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

作用和地位。延髓基本呼吸中枢,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和长吸中枢。呼吸基本节律的形成。大脑皮质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及其意义、防御反射,化学感受器。动脉血液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一)目的要求:

了解咀嚼和吞咽,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大肠液的分

泌,大肠的运动形式,排便反射,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及方式;熟悉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方式和过程,神经和体液因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掌握各消化液的主要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与小肠运动的形式,胃的排空与调节及本章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消化、吸收、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胃肠激素、基础胃液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粘膜屏障、紧张性收缩、胃的容受性舒张、胃蠕动、胃排空、肠-胃反射、小肠的分节运动

2、主要教学内容: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腺分泌的机制,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外来神经支配和壁内神经丛。消化道激素,细胞保护。

(2)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唾液的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咀嚼运动的意义。吞咽,吞咽的各期,食道的蠕动,神经对吞咽运动的支配。食道— 胃括约肌的作用。

(3)胃内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盐酸分泌的机制,胃酸、胃蛋白酶、粘液、内因子的作用。胃粘膜屏障与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液分泌的调节:基础胃液分泌。头期、胃期和肠期的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胃的运动:胃的容受性舒张,胃的紧张性收缩,胃的蠕动。胃运动的调节:神经和体液因素对胃运动的调节。胃的排空及其调节:胃内容物的容量、十二指肠内渗透压、酸碱性、食物性质等对胃排空的影响及其机制、胃电图、呕吐反射。

(4)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胆汁的作用。胆囊的功能。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神经因素和体液因素的作用。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消化间期小肠周期性运动。小肠运动的调节:内在神经神经丛和外来神经作用,体液因素的作用。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5)大肠的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大肠的运动形式,排

便反射,食物残渣通过消化道的时间。

(6)吸收:吸收的概念。吸收的部位和机制。水分、电解质的吸收。三种营养物质和维生素的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目的要求:

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熟悉体温的正常

值、正常变异与测定方法。掌握食物的热价、氧热价与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及测定意义。机体散热的方式;体温的概念及其调节。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基础代谢率、体温、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不感蒸发

2、主要教学内容:

(1)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机体能量的来源、在机体代谢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储存、转化及利用。能量代谢的测定:间接测热法的原理,食物的热价,氧的热价、呼吸商。体表面积定律。影响能量代谢主要因素:肌肉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精神状态,环境温度。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及其测定方法与意义。

(2)体温:体温的概念及其相对稳定的意义,体温的生理变动、临床常用的测定体温的方法和部位。机体的产热与散热味的平衡。主要产热器官及影响产热的因素,体温调节性产热。散热过程:辐射,传导与对流,蒸发,不感蒸发与发汗。散热调节,皮肤血管收缩的调节,汗腺活动的特点与调节,发汗的种类及发汗中枢。体温调节的机制:体温系统概念,外周与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视前区与下丘脑前部的作用及下丘脑后部的整合作用。调定点概念。体温调节的化学因素。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目的要求:

了解肾脏生成尿的生理意义,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尿液浓缩与稀释的机制。熟悉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与神经、体液调节及意义。掌握尿生成的基本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抗利尿激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尿生成的调节。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管-球反馈、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滤过膜、有效滤过压、滤过平衡、滤过系数、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肾糖阈、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水利尿、清除率、尿潴留、尿失禁。

2、主要教学内容:

(1)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脏的功能:排泄代谢尾产物,保持机体内环内环境相对恒定,产生生物活性物质。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与近球肾单位,球旁小体,肾的神经支配,肾血液循环特征。

(2)尿生成的三个环节:原尿和终尿。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膜的结构特点及其通透性。影响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无机盐和水的重吸收部位。几种物质的重吸收过程:Na+和Cl-,水,HCO3-,K+,葡萄糖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K+,H+与NH3+

的分泌,其它物质的排泄。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球管平衡,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3)尿液的浓缩与稀释:逆流假说,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外髓层、内髓层)及其与尿液浓缩的关系。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渗透压梯度中的作用。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4)尿生成的激素调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甲状旁腺激素对尿生成的调节机制与意义。排尿反射及排尿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肾清除率的计算方法与理论原理。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一)目的要求:

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视锥细胞和颜色视觉,色觉学说,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前庭反应;熟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光-电转换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理,行波学说,基底膜的震动和内耳的换能作用,微音器电位与听神经动作电位。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鼓膜和中

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近点与远点的概念,眼的折光能力异常,瞳孔对光反射,暗适应和明适应,视敏度、视野,眼震颤。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感受器、适宜刺激、感受器电位、远点、近点、视力、视野、瞳孔对光反射、微音器电位、听域、眼震颤

2、主要教学内容:

(1)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定义、分类和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阈值和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编码作用、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躯体感觉:本体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

(3)眼的视觉功能:眼的折光成象特点,简化眼的主要光学参数,视敏度,眼的调节反应,近点概念,瞳孔对光反射,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视网膜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视杆细胞外段的微细结构和光-电转换机制,视锥细胞和颜色视觉,三种视锥细胞和色觉学说,色盲;视觉信息在视网膜内的传导和处理;明适应和暗适应,视野,双眼视觉和对称点的概念。

(4)耳的听觉功能:听阈与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咽鼓管的功能,声音传向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功能,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科蒂器毛细胞的换能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和微音器电位;听觉器官对声波频率和强度的分析。

(5) 前庭器官的功能: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与眼震颤。 (6) 嗅觉和味觉:嗅觉和味觉感受器、适宜刺激;皮肤感受器,皮肤感觉的分类和感受器的分布。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目的要求:

了解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皮层诱

发电位和脑电图,觉醒与睡眠的机制,脑的高级功能,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熟悉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神经递质的鉴定,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本能行为和情绪

反应的调节;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经典的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基本概念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递质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对姿势、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睡眠的时相。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递质、中枢延搁、突触后抑制、突触前抑制、感觉柱、牵涉痛、运动单位、脊休克、牵张反射、腱反射、肌紧张、去大脑僵直、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第二信号系统、皮层诱发电位、慢波睡眠、异相睡眠

2、主要教学内容:

(1)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元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传导速度、分类,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功能。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分类,基本结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抑制、交互抑制和回返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易化,突触传递特征,突触可塑性;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与调质的概念、分类、递质的共存、递质的代谢,受体、配体、激动剂、拮抗剂、受体亚型、突触前受体、受体作用机制、受体脱敏现象;主要递质、受体系统:胆碱能纤维概念与分布、胆碱能神经元、胆碱能受体种类、分布、效应、拮抗剂,肾上腺素能纤维概念与分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受体种类、分布、效应、拮抗剂,多巴胺递质、受体系统分布,5羟色胺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肽类递质及其受体,嘌呤类递

质及其受体,组胺、NO、CO递质。反射概念、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反射弧、反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2)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传导通路:脊髓感觉传导的特征,丘脑核团,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经典的感觉传导系统,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大脑皮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肌肉本体感觉、内脏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代表区,感觉皮层的可塑性。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触压觉,肌肉本体感觉,温度觉,快痛、慢痛、内脏痛特征、牵涉痛。

(3)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肌梭和腱器官的功能,随意运动的

产生和协调;运动调节系统的功能: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导通路;姿势调节系统的功能:脊髓的整和功能,脊休克现象、机制,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及抑制区,姿势反射,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时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中枢递质功能变化;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对运动的调节。

(4)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边缘系统的概念、功能;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

(5)脑电活动及觉醒和睡眠: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波形分类、脑电波形成机制;觉醒状态的维持、行为觉醒和脑电觉醒,睡眠时相: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睡眠机制。

(6)脑的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大脑皮质的语言中枢,左右半球的功能特征。

第十一章 内分泌

(一)目的要求:

了解激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熟悉激素的作用方式、作用的一般特征;甲状腺激素合成与碘代谢;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与调节。掌握神经分泌、激素的概念,下丘脑,腺垂体,神经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胰岛的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激素、旁分泌、远距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神经激素、允许作用、下丘脑调节肽、应激、应急反应

2、主要教学内容:

(1) 内分泌与激素: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2)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内分泌: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催

乳素。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催产素。

(3)甲状腺内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4)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内分泌与维生素D3: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1,25-二羟维生素D3。

(5)胰岛内分泌: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

(6)肾上腺内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盐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7)组织激素和功能器官内分泌:前列腺素,瘦素的作用。

第十二章 生殖

(一)目的要求:

了解睾丸的生精作用;妊娠过程。掌握睾丸的内分泌作用及睾丸功能的调节;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的激素调节。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生殖、卵巢周期、子宫周期 2、主要教学内容:

(1)男性生殖功能与调节: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2)女性生殖功能与调节: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周期性活动的调节。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及激素调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生长素,孕激素和雌激素)。

三、作业

1.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2.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3.何谓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 4.试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及机制。 5.试述钠泵及其生理意义。 6.试述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7.试述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8.简述局部电位及其特点。

9.试述阈刺激、阈电位、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关系。 10.试述组织细胞在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 12.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13.细胞间兴奋传递的方式有几种?它们是怎样传递兴奋的? 14.试以滑行学说解释肌肉收缩的过程。

15.试述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因素。

16.在生理实验中,人工地轻度增加细胞外液K+浓度时,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何改变?为什么?

17.简述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重要性。 18.试述血浆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

19.试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20.何谓生理性止血?简述生理性止血机制。

21.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各有何特点? 22.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为何不凝?

23.临床输血的原则是什么?为何同型输血前还要进行交叉配血? 24.红细胞在等渗的尿素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5.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容积、心瓣膜及血流的变化如何? 26. 试分析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27. 正常调节血压相对稳定的最重要反射是什么?简述该反射主要过程。 28.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哪几期?各期是如何形成的? 29. 试述自律细胞电活动的特点及自动起搏的离子机制。

30. 心肌细胞一次兴奋时兴奋性有何变化?其兴奋性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31. 为什么窦房结细胞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32.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压、心率有何变化?为什么? 33. 与骨骼肌比较,心肌的收缩活动有何特点?

34. 正常典型的心电图各波、段和间期各有何生理意义?

35. 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36.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临床上测定中心静脉压的主要意义何在?

37. 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38. 简述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39.简述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40. 支配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通过何种递质和受体引起效应? 41.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4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哪些生理作用?

43.何谓肺换气?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4.试述为何深而慢的呼吸气体交换效率高于浅而快的呼吸? 45.为什么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使肺换气效率降低? 46.试述氧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47.切断家兔(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呼吸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 48.吸入气CO2浓度轻度增加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说明其作用机制。 49.轻、中度缺O2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50.动物实验中,在兔子气管插管上接一根0.5-1.0m长的橡皮管,其呼吸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51.消化道平滑肌有那些一般特性?

52.简述基本电节律的概念、产生机制和生理学意义。 53.胃肠道有那些运动形式?其生理意义如何? 54.简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55.有哪些主要的内源性因素可以引起胃酸分泌? 56.何谓消化期胃液分泌?试述其过程及机制。 57.胃肠道内有哪些因素可以抑制胃液分泌,为什么? 58.试述胃排空的机制。

59.为什么说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60.简述胰液分泌的因素及特点。 61.简述胆汁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

62.小肠有哪些主要运动形式?它们有何生理意义? 63.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简述糖、脂肪、蛋白质吸收的形式和途径。 65.试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66.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67.测定基础代谢率应注意哪些条件?

68.试述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体温保持恒定的机制。 69.简述肾脏泌尿机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70.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差异? 71.肾脏的血液循环有何特点及其意义?

72.何谓肾脏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73.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74.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75.简述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

76.当机体发生酸中毒时,血K+浓度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77.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糖尿和多尿?

78.为什么说髓袢升支粗段NaCl的主动重吸收是形成髓袢高渗梯度的原动力?

79.简述直小血管的血流速度对尿液生成的影响。

80.3Kg体重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尿液有何变化?简述其变化机制。

81.大量出汗而饮水过少时,尿液有何变化?其机制如何? 82.体循环血压明显降低时对尿液生成有何影响? 83.试述抗利尿激素对肾脏活动的影响及其分泌的调节。

84.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有何变化?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85.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86.人眼看清近物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87.眼的屈光不正有哪几种,各如何纠正? 88.何谓明适应和暗适应?其产生机制如何?

.试述声波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及其换能作用。 90.阐述视杆细胞视觉光感受器的光―电换能机制 91.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突触传递有何不同? 92. 试述中枢神经元信息传递的方式有哪些? 93. 简述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过程。

94. 简述抑制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和类型及其意义。 95.试述突触前抑制产生机制及生理学意义。

96. 何谓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什么? 97. 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其机制。 98. 何谓去大脑僵直?其产生机理如何?

99.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 100. 正常脑电图各波的特点及其意义如何? 101. 为什么膝反射过程中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

102. 高位脊髓横断损伤后肌张力及排尿反射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103.简述催乳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104.简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105.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通过什么途径联系?释放何种激素? 106.试述催产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107.简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与其分泌的调节? 108.简述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与其分泌的调节? 109.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为何不可骤然停药? 110.简要比较说明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对骨的作用。 111.简述胰岛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112.简述雌、孕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五、成绩评定(黑体四号字)

闭卷×1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