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煤炭市场发展现况及问题分析
针对电价上调给下游企业经营带来的压力,贵州还构建“煤炭-电力-用电企业”整个产业链利益联结关系,既保持了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又有效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摆不平的煤与电挥不去的“电荒”忧
贵州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产煤省区,也是“西电东送”的主战场之一。全省煤炭探明储量549亿吨,比江南12省总量还多100亿吨。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受多重因素制约,电煤保障一直较为艰难,尤其是自2011年入夏以来遭受严重旱灾,水电基本丧失发电和调峰能力,电煤供应更是“雪上加霜”。
贵州省经信委主任王江平说,与其他一些产煤大省一样,贵州一度陷入了“产煤地没煤烧”的怪圈,导致能源要素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煤与电”的矛盾,在遇到极端天气或供需严重失衡的时候,往往以拉闸限电的形式集中暴露出来。
西南区域内煤炭供求不平衡是导致电煤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广西、重庆、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属于贫煤省份,从北方购煤运距较远且成本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地区对贵州煤炭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但是,受地质构造复杂、证照办理缓慢等因素影响,贵州大煤矿建设滞后,“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煤矿基本都未达产,而小煤矿受产业和安全条件的,产能也在逐步萎缩。贵州增长缓慢的煤炭产量难以满足西南区域内的能源需求。
贵州省经信委副主任李保芳说,“计划电、市场煤”矛盾突出,是电煤供应紧张的根本原因。近年来,电煤逐步与市场接轨,价格持续攀升,而下游电价一时难以启动联动机制,导致火电企业普遍亏损,电力供应持续吃紧。与此同时,贵州电煤价与市场价、省内价与省外价相差悬殊,煤企要保电煤任务就要减收甚 至亏损,资源价格与市场严重背离。
受此影响,“西电东送”的可持续性也面临挑战。王江平说,贵州电力装机总体不足,客观上面临着东西部地区争电、输配电投资放空的风险,电力平衡顾此失彼。同时,发电成本大幅上升,“西电东送”价格倒挂局面使其失去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实施新机制煤电“死结”渐开
在电煤供应新机制建立、实施之前,贵州主要依靠行政干预手段保障电煤供应,遭遇到煤炭企业“软抵制”,加上电厂“等靠要”思想严重,往往事倍功半。同时,单一的行政手段还蕴藏着利益“寻租”风险。贵州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协调
处宛会东说,煤炭企业供应省内电煤越多,利益损失越大,因此能不供应就不供应,能少供应就少供应,甚至出现“冲关”、“逃关”的不良事件。
“新机制就是构建‘煤电利益一体化’模式,尝试理顺煤电关系。”王江平说,新机制调整既有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标准和使用重点,从流通环节改为从生产环节对所有煤炭征收一定的调节基金。同时,将煤调基金大部分用于电厂电煤采购补贴。另外,还从工商业用户中收取少量的临时电煤补贴资金,与调节基金合并使用,用于电煤采购补贴,提高电厂购煤能力。
电煤新机制着力缩小省内外电厂购煤能力,并以货币化的形式实现电煤任务均等化,推动电煤供应市场化,提高电煤质量和发电机组效率。根据省内实际,建立电煤采购补贴数学模型,模型根据机组类型确定火电企业的盈亏平衡点、标煤单耗,以每个电厂的坑口煤价、运输费用、上网电价差作为变量参数测算补贴标准。目前,平均补贴标准约为1.5分/千瓦时,省内外电厂的购煤能力基本一致。
宛会东说,新机制实施后,煤炭企业只要上缴煤调基金就可以自由选择流向、客户,电厂电煤热值也明显改善,机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目前,贵州电煤库存420万吨,且呈现逐日上升态势,明显好于2011年。
贵州暂停征收煤炭出省费或催生西南市场价格战 贵州从二季度起将暂停征收出省煤炭每吨200元的二次价格调节基金,鼓励煤炭企业完成电煤计划后多生产,多外销,解决煤炭积压问题
贵州号称长江以南最大的产煤省,含煤面积7万平方公里,占该省区域面积的40%.全省煤炭远景储量2419亿吨,保有储量549.18亿吨,位居全国第五。然而,受制于市场发展滞后,贵州在开发利用煤炭、变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上步履缓慢。这突出表现为对煤炭投资环境的行政干预特别多,批地批资源门槛多
关卡重重让贵州省外的能源企业在当地投资困难重重。为增加财政收入,该省以补贴电煤和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用煤为由,在全国率先开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并向出省煤炭额外加收每吨200元的高额出省费,以量和价上的双重管制进行干预。
过度的市场干预,不仅增加了贵州煤炭企业成本,而且对吸引外部投资造成负面影响,煤炭产业发展滞后于火电发展。
作为南方产煤大省,贵州曾出现全省性的煤炭紧缺,甚至导致整个西南地区煤炭供求紧张、价格上升,这让过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贵州的重庆尤其受伤,不得不舍近求远,向甘肃、陕西甚至俄罗斯、朝鲜寻求煤源。
-2-
据媒体披露的数据,2011年,贵州省原煤产量15600万吨,其中省内销量12434.12万吨,同比增加2501.95万吨,省外销量2814.8万吨,同比减少2012.54万吨。此番贵州暂时停止征收出省煤炭二次价格调节基金,意在解决煤炭积压问题。据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统计,2012年一季度,贵州省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的煤炭产量为3050万吨,同比增长7.5%,目前电煤库存356万吨,比2011年同期高200多万吨。在小煤矿遍地的贵州,实际积压的煤炭数量可能更多。在压力之下,本来市场干预就很“随意”的贵州不得不暂停征收出省煤炭二次价格调节基金贵州省的“暂停”留有“尾巴”——既明确全省电煤生产企业必须认真落实电煤供应指令性计划,未完成计划的,煤炭不得外运出省,又规定“仍将严格执行对所有原煤一次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每吨最低50元的标准不松动”。这意味着贵州省暂停征收二次调节基金不是出于对行政管制弊端的反省,而是权宜之计。可以料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带来“蝴蝶效应”。
重庆能源投资集团煤炭销售人士分析认为,贵州暂停征收出省煤炭二次价格调节基金,可能产生三个方面影响:一是冲击西南煤炭市场,催生煤炭价格战;二是缓和重庆煤炭供应形势尤其是电煤供求紧张形势;三是提升电厂议价能力,可能增加煤电双方的纠纷。
贵州煤价理性回归恢复广西市场份额
因二次征收煤调基金而陷入市场低谷的贵州煤,在路地共同努力下,已逐步走出困境:10月份,承担贵州黔西南州煤炭外运重任的宁铁南昆物流公司煤炭装车达到4481辆,是最低迷的2月份的2.1倍,达到正常水平的六成以上。
据了解,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仅黔西南地区煤炭储量在196亿吨以上,2012年全州计划有1270万吨煤炭销往广西各大钢铁厂、发电厂。广西缺煤,每年需求总量在5000万吨以上,缺少的煤炭一直以贵州煤为主,宁铁南昆物流公司是“西煤东送”的主力军,每年都有600多万吨贵州煤通过南昆铁路源源不断运往广西等地,既让当地的“乌金”资源变成“黄金”,又为广西各电厂电煤供应提供了保障。
2011年6月,贵州省实行煤炭控流封关,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进行调整,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按原煤销售价10%征收,同时对出省煤炭实行第二次征收,每吨加收200元。煤调基金二次征收后,贵州煤成为全国价格最高的煤炭,广西煤炭市场一度受到很大的冲击,为保证区内用煤正常稳定,广西从山西、内蒙古、河南等地大量采购原煤,同时凭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条件,越南、澳大利亚、南非、哥伦比亚、印尼等国的大量原煤,源源不断涌入广西北部湾港,防城港进口煤存量都在700万吨以上,广西企业已从使用
-3-
贵州煤为主转向使用进口煤、北方煤为主,贵州煤炭外销从此跌入低谷。2012年2月份,宁铁南昆物流公司实际装车仅为2101辆,达到历史冰点,2012年第一季度,公司贵州煤炭发送量同比下降66.59%,仅为2011年同期的33.41%。
在防城港办有分公司的宁铁南昆物流公司,为把严峻的市场形势及时传递给贵州煤企业等部门,于3月初组织了广西用煤企业代表与州领导召开煤炭运销座谈会,分别于4月和6月份组织黔西南州主管煤炭及各市县矿主共计100多人,到广西参观了来宾电厂、防城港贮煤区,与铁路局及广西大型用煤企业进行座,全力主推煤炭企业、销售商、物流公司、用煤企业“四方联合体”,抱团取暖,共度难关。
经过努力,自5月4日12时起,黔西南州全部取消了煤炭调节基金,之后也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性税收,煤炭价格实现了理性回归。
为进一步搞好煤炭运输,宁铁南昆物流公司还先后到成都、昆明铁路物流公司座谈调研、寻求组建跨区域战略联盟,争取在逆市中寻找突破。密切与广西各大电厂沟通协调,与南宁电厂等签订了电煤保供战略联盟协议。针对发送量大小、不同类别的煤炭经营客户,实施增量减价的优惠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低迷的煤炭市场,激活了货主客户发送运货的积极性,为贵州煤销往广西、恢复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
有关专家认为,贵州煤质量好,广西几个火电厂的锅炉完全是按贵州煤设计,再加上广西毗邻贵州,公路、铁路便捷,运输距离与时间短、运输成本低,贵州煤销往广西,对贵州、广西来说都是好事。只要贵州煤主动融入市场,改变“皇帝女儿不愁嫁”、树立多赢的观念,价格随行就市,就一定能够占有应有的市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