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徽州

徽州

来源:叨叨游戏网
徽州,位于安徽省的南部,从历史行政区划上来看,他长期领有:歙、休宁、黟、祁门、绩溪以及婺源六县。 安徽省名就是清初有安庆、徽州两府名各取首字合成。现在作为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徽州已不存在了,但作为一个文化的概念,他不仅包含着过去的六府一县,而且还应该包含徽州文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一些地方。北宋年间,极富有艺术气质的宋徽宗赵佶 将歙州改为徽州,他希望这一块地方可以享受太平安宁,甚至能体现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理想。

徽州北有天下第一奇山黄山,还有称为五大道家名山之一的齐云山,群山环绕中,秀美的新安江穿流而下,峰峦叠翠、村落绵延,如诗如画。由于数百年较少战火和兵燹,这里遗留着相当完好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景观,青山绿水之中点缀着粉墙、黛瓦、马头墙,更显清幽静谧。

早在南宋淳熙年代,《新安志》上就对徽州有“山限壌隔,民不染他俗”的说法,正是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徽州不受干扰地形成了自己富有个性的文化。这个看起来比较封闭的地方,曾经相当开放,因为河流,徽州人很便捷地走出了大山,他们远贾异乡,奋战商场,在很长时间里创造了经济上的繁荣,也造就了徽州历史上奇特的徽商现象,因为徽商经济的发展,徽州变成了财富的聚集地。

在明清时代,徽州曾有“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说法。正因为相对发达的经济背景,徽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状态,形成了自己在建筑、文化、艺术、哲学、数学、医药等方面的辉煌,从而拥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称。曾有人在看过徽州地图以后,形象的比喻说:徽州看起来就像一把巨大的伞,黄山是伞轴,徽州文化则是伞骨,而徽州美丽的风光以及散落在自然之中的文化现象则是伞面。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文化引起了这么广泛的兴趣,是因为徽州文化它本身的丰富性、生动行、全面性,还有它的传承性,在一定程度上讲,有一定的经典性的内容,所以这样子呢,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徽州文化在徽州这地方形成,又随州徽州人走向全国各地,徽州人的特点是面向全国的,而且是走向世界的,所以徽州文化吸取了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积累了传统的优秀的文化,又不断的吸取各方面有积极性有影响的文化,而形成了一种中华文化中具有综合性的文化。在一定时期里面来讲,他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先进的思想,所以更加引起了各方面研讨的兴趣。当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徽州这个地方有大量的古建筑存在,就在徽州这个地区古

1

代留下的建筑:古桥、古塔、古牌坊、古民居等等,这些建筑将近两万多处,这个两万多处建筑都是非常鲜明的、具体的、可见的徽州文化的教材.

这里有着优美无比的自然风貌,有着风格独特的民居村落,有着影响中国思想界上千年的程朱理学,有着在近现代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江戴朴学,有着曾经称雄中国经济界五百年的徽商,有着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文房四宝、徽派盆景…… 徽州文化又好像是一面有着岁月的铜镜,虽然布满绿色斑点、破败衰落,但在这些历史的痕迹中,人们能发现一种独特的美丽。

清代尚书、徽州人曹文埴曾经这样描述过自己的家乡:“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诗情画意中,道出了古徽州村落的优美,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徽州村落美景长卷图.

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调,构成了古徽州村落的鲜明特色。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徽州古村落,一个首要的支撑点就是风水。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更注重从文化甚至“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学意义,在村落的选址上,格外注重地势、天时和风水,甚至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徽州人都异常谨慎,此所谓“无村不卜”。这样刻意的结果,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使得徽州建筑有着很强的概念性。

徽州人爱山爱水,视绿水青山为生命。他们说新安江是自己的母亲河,太平湖是黄山的情侣湖。 徽州的水是有灵性的,在这片土地上有静谧美丽的太平湖,更有承载了徽州人文内容的新安江,新安江是徽州人的母亲河,也是徽州文明的月亮河。徽州地处深山,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正是由于新安江,才使得新安江四通八达,新安江把大量的徽州产品运出,又把大量的钱财以及山外的东西运回徽州。清丽的新安江水如绸如镜更如诗,她即湍急,也静谧,碧波荡漾,细浪如纱.

新安江在人们的颂咏中默默的流淌着,在她的两边有着无数村庄,也有着无数小码头。正是由于新安江串起了整个徽州,给徽州带来了繁荣、希望,和不断更新的内容。徽州人从河边的小码头走出去,那往往是黎明或者傍晚,天穹之上一弯冷月,水面上雾霭朦胧,小舟缓缓撑离岸边,游子含泪惜别,走向山外的世界。

徽州四季分明,气候适中,非常适合万物生长,竹、木、茶、麻、漆、果、桑各种农林作物一应俱全,古徽州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与山水相依的丰厚绿色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山区经济,才培育起淳朴厚重的山区地域文化。

也许有人会问:要是徽州没有蛛网密布的水系,将会如何,徽州的历史会改变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假如没有水的流动,徽州必将是一个封闭的没有生机的世界,而最大的影响将是心理上的,徽州人将失去温柔、失去细腻、失去智慧和诗情。

有人说: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到他成长的地方看看那里的山水。我们也只有了解徽州的山水,才会明白徽州的历史,明白徽州的文化。徽州所有的一切可以说都是这片绮丽的山水所赋予的。

作为徽州骄子的朱熹和戴震,各自的时代里代表着时代思想的高峰。(李明说)在天理和人欲这一方面,朱熹呢,他是主张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天理和人欲呢,也就是社会道德伦理和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戴震主张人们的物质生活需

2

求和社会道德伦理不能分开。

他们之间的思想交锋,与其看作是一种思想的分歧,还不如看作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而且他们的思想还有大同之处,都是希望人们有来自义利与理欲恰如其分的幸福。从朱熹到戴震,我们看到了一种历史的趋势,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枕山、环水、面屏,是徽州古村落的整体要求,徽州古村落在总体上更强调人居与自然的紧密结合。除此之外,在村落与乡野之中,与民居相映成辉的还有高高矗起的祠堂、伟岸恢宏的庙宇、飞檐翘壁的楼阁、参天屹立的宝塔、肃穆庄严的牌坊以及飞跨两岸的桥梁等,甚至有着浪漫宁静的廊桥!它们都是村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极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与道路、河流、田地、山川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徽州整体上的优美风貌。

伴随着徽州经济的辉煌,徽州文化也曾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流光溢彩,这当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推进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文房四宝的向前发展。徽州在文房四宝上所作的贡献,就足以让世人注目。

徽墨的诞生地就是徽州,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创始于唐末,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因战乱携子廷圭南逃至歙州,定居下来之后,重操制墨旧业,而后,奚家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姓李,徽墨顿时名扬天下。

歙砚的兴起和徽墨很相似,唐朝时山西人移民至徽州后发现徽州一些地方的石头质地坚硬漂亮,于是,尝试着用这种石头刻制砚台,据说,曾经有一方金星砚台,传到了南唐皇帝李璟的手中,李璟一时惊叹,赞不绝口,连称“歙砚甲天下”,歙砚也因此名声大噪。

文房四宝中的宣纸,就产在徽州附近的泾县,在民风民俗民情以及文化传统上,这里与徽州基本一致,宣纸的生产过程体现了相当的创造性和手工技能,至今,徽州附近及泾县的宣纸仍是全世界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地方。徽州在南唐时,也曾生产过著名的澄心堂纸。

至于文房四宝中的笔,在徽州以及附近一带自古也有着制作传统。韩愈所著《毛颖传》记载,秦时大将蒙恬和王翦,在中山地区以竹为管,兔毛为柱,制作第一批改良的毛笔,而中山地区正是指的皖南一带的泾县,自此之后,这一带的制笔工艺,慢慢流传到不远处的浙江湖州,而湖州同样也是徽商聚集的地方,因为有着广泛的买方市场,这才使得湖笔大为兴盛。

中国的文房四宝,作为产地,徽州可以说占有“半壁江山”,另外半壁与徽州或者徽州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徽州包括徽州附近的文房四宝的崛起和时兴,与徽商的“贾而好儒”有着相当大的关联。

3

文房四宝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在徽州有着广阔的买方市场,有着雄厚的资金,和舞文弄墨的文化氛围,同时,在徽商漫走全国的过程中,他们又将文房四宝作为随身物件或者馈赠礼品,这样也使徽州的文房四宝享誉全国。徽州墨砚笔纸所代表的成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徽州文化的辉煌,也意味着这块土地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儒学沃土-《徽州文化》第六集简介:

徽州,不仅是财富的聚焦地,而且有坚定信奉儒学准则、身体力行的群体,因为徽州正是程朱理学的故土。

朱熹在琢磨和探索自然的规律之后,真诚而旗帜鲜明的将一些社会的伦理,定义为“天道”、“天理”,人们应该“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在更大程度上与徽州的民风是极其合拍的,也符合徽州人的人生标准和心态。朱熹曾两度回徽州省亲,在徽州讲学,从南宋前期至清乾隆年间,新安理学在徽州走红了600多年,对徽州文化以及社会习气产生了很大影响。徽州人喜欢读书,徽商“贾而好儒”讲诚信的风气,都可以说是来自朱熹理学的重大影响,但是,这种道德标准的过分使用,必然造成了人心和情感的萎缩和坚硬,在徽州,对于义理的近乎变态的迷信,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残酷的非人道标准,这样的结果,使大批“贞女烈妇”、“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献身。当一种思想变为一种绝对的标准,用来强制执行时,实际上,已经意味着真理已经踅身而走了。

这是位于屯溪隆阜的戴震故居,在喧嚣的城市边上,它显得冷清静谧,不带尘烟。戴震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考据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的一生,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

作为徽州骄子的朱熹和戴震,各自的时代里代表着时代思想的高峰。(李明说)在天理和人欲这一方面,朱熹呢,他是主张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天理和人欲呢,也就是社会道德伦理和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戴震主张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社会道德伦理不能分开。

他们之间的思想交锋,与其看作是一种思想的分歧,还不如看作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而且他们的思想还有大同之处,都是希望人们有来自义利与理欲恰如其分的幸福。从朱熹到戴震,我们看到了一种历史的趋势,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曾有人这么评价说“很多山都是在外面看起来美,进山之后觉得不过如此,而黄山却不是这样的。黄山是山外看着美,进得山后,会越发觉得美。黄山的美不是禁止的,而是运动的,不是单一的,而是瞬息万变的”。

4

春夏秋冬, 黄山是不一样的;晴雨日月,黄山仍是不一样的。纵使一千次来黄山,也会有一千次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发现。初春,黄山云里花开,香漫幽谷;盛夏,黄山层峦叠翠,飞瀑鸣泉;金秋,黄山枫林似火,山花烂漫;严冬,黄山银装素裹,玉砌冰峰。

唐朝诗人李白在游览这片壮丽山川之后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笝金芙蓉的诗章。把黄山描绘得象金色莲花般的美妙。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走遍中国,在游览了黄山之后,他深深的感叹到: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黄山建设委员会负责人许世英先生进一把把徐霞客的意思阐述得更加明确: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对于很多人来说,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奇迹,到过黄山,发现黄山是许多奇迹;未到黄山,黄山是一个谜,到过黄山,觉得黄山是永远的谜。黄山是徽州群山的一个极致。徽州其实每一座山又都有独特的风景,独特的美丽,比如奇崛的齐云山,神秘的清凉峰,寂寞的牯牛降,峻峭的小九华,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山峦,也都有着不同反响的秀美之处。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