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本文是根据教育部提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总结与反思,并据此进行相应的探讨,提出了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工作。
标签:应用型人才培养;化工专业;创新能力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要达到的目标是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因此,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目的所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推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1-2]。
近年来,我院积极探索本科阶段教育体系,通过多种措施搭建本科生科研平台,取得了一些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校园里到处弥漫着科技创新创业的热情。
1 设立本科生开放实验室和实施导师制
在本科生中开设创新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实践过程,重心由“教”向“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也由“教”逐渐转向“导”。其意义在于:
①调动学生实验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②磨练个人意志,提高综合素质和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③加强团队合作的科研意识;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研讨。
近些年,我院的专业实验室都向大二、大三的学生开放,有意愿的学生可以先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再找到相关导师参加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工作,课题结束撰写学年论文。学生在完成正常学业任务的前提下,可以亲身参与实践环节的经历,为今后成为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随着开放实验室的开放,大学生不仅仅局限在实验室里,他们的眼界宽了,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各种化学竞赛。我校在近几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及创业大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屡获国家、省级各等级奖项。国家和学校都很重视这样的比赛,学校还设立了基金奖励获奖的大学生和指导老师。此前我所指导的科技创新项目喜获国家三等奖,本人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同学们尤为看重的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为今后的个人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感受到在现有的教育平台上,如何利用国家、学校提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仍旧是今后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2 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
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特别重视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科研训练体系之间的衔接。教学中开设与此研究前沿相关的选修课,提供一些最新的文献,以使学生对前沿方向产生兴趣。比如:开设“绿色化学导论”选修课,这里面涉及到有机化学理论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开展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我校,每学年平均有1000以上人次的学生要完成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环节。化学实验所需试剂药品用量大,实验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许多废弃物,例如:实验中产生的一些有毒的及腐蚀性的废气、污液、残渣;实验后仪器的清洗产生一些废水以及无任何利用价值的实验产品。这些废弃物虽然数量不多,但成份复杂,若随意弃置会造成实验室和环境的污染,是一个重要污染源。
目前开展的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教学和研究,不仅能节约大量实验试剂药品,降低实验成本费用,有利于提高师生科研水平,还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师生身心健康,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同时,这样的教学新模式也是弥补传统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个性培养的不足,以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 科研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社会和企业双向认可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离不开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教师队伍。这样的一支教师队伍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本,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改革,结合化工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摸索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相应的探讨与实践,这样不仅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出大批創新人才提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康齐力,杨帆.论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J].继续教育,2018(7):57-60.
[2]张亚强,杨蕾.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价值工程,2018,37(26):227-228.
史春越(1978- ),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