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xuàn)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jìn)。 .
B.于是,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jiā)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zhuō)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C.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bō)、海洋等比较低洼(wā)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
D.反动派挑拨离间(jiàn),卑鄙(bì)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B.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忪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C.这一派奇美令人炫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D.目前的形势,依然严竣。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
B.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C.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
D.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不斜视啊。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听到一个中学生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对我们教育意义很大。
B.“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多部门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
C.截至去年年底,全国至少已经建成了60万个以上的“农家书屋”,这些书屋已经
试卷第1页,共10页
成为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
D.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低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C.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 D.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 6.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吐温,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B.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C.《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D.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陶渊明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试卷第2页,共10页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④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⑤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⑥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⑦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⑧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⑨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⑩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⑪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7.下列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试卷第3页,共10页
A.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B.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制度。 C.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我们也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D.实验必须有一个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8.作者举自己读书经验的例子,对此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证明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B.从反面论证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C.侧面论证了只靠个人力量是不行的,会让人陷入彷徨恐慌。 D.让文章的说理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9.下列对选文的特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语言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
B.引用古语,如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目的以及对文人的影响。 C.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令人信服。
D.运用了举事例的方法,通过王阳明的例子证实了格物致知的实验精神不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10.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分析《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而得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B.可能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三、课内阅读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试卷第4页,共10页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悟前狼假寐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真无马邪 ..
C.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公欣然..D.闻之,欣然规往 马之千里者 ..12.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阡陌交通”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是明显不同的。 ....B.“率妻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是明显不同的。 邑人……皆叹惋....C.“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判断句。 D.“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是省略句。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世界。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盛情款待,是为了让他回到外界之后不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C.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D.渔人最后的离开与来桃花源时相比,作者的描述笔墨匆忙,草草了事,体现了写法上详略得当的特点。
1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语言简洁而内涵丰富,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平铺直叙。
B.文章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这样的思想也是一种消极和落后的表现。
C.选文第二、三段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D.文章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病终,只是为了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试卷第5页,共10页
四、诗歌鉴赏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5.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运用了一系列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了作者的焦灼苦闷以及生活处境的艰难。
B.第二段应重读“欺”与“忍”,重读“公然”,读出诗人因“老无力”而遭受一群孩童公然欺侮的愤懑和无奈。
C.第三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预示大雨将至。“何由彻”和“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D.刘禹锡写“南阳诸葛庐”,借“庐”自比古代圣贤,凸显洁身自好的品性;本诗中“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借“庐”抒发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1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B.群童的抢劫行为让作者非常震惊,他感到世风与日俱下,叹息社会对儿童教育管理的糟糕。
C.诗歌语言朴素、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借助叙述的事情表达了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前面着重在描写、叙述,紧扣主题,后面着重在抒情。
试卷第6页,共10页
五、句子默写 17.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选贤与能,__________。(《大道之行也》) (3)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4)__________,白露未晞。(《诗经•蒹葭》)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论语》) (6)子曰:“_________,必有邻。”(《论语》)
(7)孟子曰:“___________,将以反说约也。”(《孟子》) (8)雪净胡天牧马还,_________。(高适《塞上听吹笛》) (9)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10)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六、名著阅读
18.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内容,按要求答题。
(1)下图概括了保尔的成长历程,请你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情节。
(2)“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烈火的淬炼让钢不断祛除杂质,变得坚硬纯净。 保尔也是在不断“祛除杂质”中“淬炼成钢”的。请你结合小说内容,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七、语言表达
19.阅读下面《面对强者》一图,按要求做题。
面对强者,我们该有怎样的表现,请结合这三幅漫画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40字)
八、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试卷第7页,共10页
①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 ②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③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④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④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①②③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⑤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改动) [注]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①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①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①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①折中:调和取证。 20.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3处。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尝为季氏史 尝 .(2)齐人称之 称 .(3)孔子去曹适宋 去 .(4)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以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2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孔子哪些方面今人敬仰。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吴燕京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摸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试卷第8页,共10页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含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 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的个体,既于周边的环境,也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2020.05,有删改)
24.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
试卷第9页,共10页
25.第①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6.第①段中加点词语“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27.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4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在5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噪声时显著增多。
十、作文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常常被人当作夸赞的话,表面上是赞扬“一鸣”的惊人,实质上却是在阐释沉默的“不鸣”所蕴涵的深厚,所谓“每鸣必有所指”的意思。这与“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及“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道理相同,表面上感人的成就固然可喜,隐在其后的沉默之努力更是可贵。
——林清玄《灵性深处开莲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XXX”代替。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
1.B 2.A 3.D 4.B 5.D 6.C
7.B 8.C 9.D 10.A
11.C 12.B 13.A 14.C
15.A 16.B
17. 拣尽寒枝不肯栖 讲信修睦 晓驾炭车辗冰辙 蒹葭萋萋 匹夫不可夺志也 德不孤 博学而详说之 月明羌笛戍楼间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
18.(1)①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 ①暴风雨所诞生的
(2)示例:保尔因身体瘫痪双目失明,不能参加工作,曾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开始了文字创作。
19.面对强者,我们不应该黯然神伤,更不应该满腹抱怨,而应该奋起直追,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付出,逐渐缩小和强者的距离。
20.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21.(1)曾经;(2)称道、称赞;(3)离开;(4)按照 22.(1)(我)虽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心中一直向往着它。 23.①(2)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孔子任管理员时,出纳钱粮算得十分精准,可见他做事认真,尽忠职守。 ①孔于学习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其学习专注而深入。 ①孔子面对桓魋的威胁毫不畏惧,处变不惊,有定力。
答案第1页,共3页
①孔子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可知其思想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24.示例:(1)开头列举人们总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习惯性摸脸的现象,引出说明对象: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2)与标题照应;(3)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做铺垫;(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5.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用手掌触摸面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进一步说明了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说明了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26.不能。“部分”是整体中的局部,表示范围,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而只是一部分,如果删去则表示全部,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7.文章中介绍,人类爱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材料中写了在参与任务中受到噪音干扰后,参与者摸自己的面部动作增多,这是他们运用触摸面部方式来调节情绪,减少压力。(第一句不写也可以)
28.例文:
一鸣惊人前的“不鸣”
人们只赞美花儿绽放时的美丽,却未曾注意到它为绽放所做的努力。一鸣惊人前的“不鸣”,是蛰伏,是蓄势待发,是涵养自己的过程。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每每奏筝一曲,便回忆起那段一鸣惊人前“不鸣”的经历。
初见它,已是十二岁,青春洋溢,正好的年华。26根弦,一根根挑着,带着好奇与玩味。
满腔热情,却在一上来就被浇了盆凉水。由于十指不灵活,再加上学业繁忙,并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每天练四小时,基本功时常受到老师的训斥,“勾挑抹托”仿佛成了我心中无法跨过的坎,久而久之,大家对我的表情便带上了嘲讽。
生来骄傲的我心里总是倔强地憋着一口气,总有一天,我要成为那个示范生。 开始的改变总是艰辛。反复弹着同一个片段,心里好像一团散了的毛线,乱得让人焦躁。一段曲子弹错四五处,我的力道大了起来,“啪”一声刺耳,弦断声停,只好打电话给母亲,让她买弦回家。琴不能弹了,心中的毛线却越扯越乱。回望琴房,只一筝一人一风扇而已,哦不,还有那炎炎烈日的光影与鸟儿们无情的嘲笑。我迷茫了,立下的铮铮誓言还在耳畔回响,我,要放弃吗?
答案第2页,共3页
那个晚上,我沉默了,父母亦察觉,却都不语。晚饭过后,走进书房,却突然在桌子上发现了一张纸条,字迹稚嫩——你若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那时的我带着蓬勃向上的豪气,带着面对未来的憧憬,带着迎难而上的决心,执着进取。现在呢?良久深思,明月与我为伴。我不该堕落,我不该放弃,我不该辜负,我要让未来的我感谢现在的自己!
我开始寻找方法,把曲子的大段拆成小段,小段拆成句子,一句一句地过,一句弹好信心便积攒一点,打着拍子,迎合着节拍器,纤纤细指,轻挑琴弦,声音清脆悦耳,一遍遍熟练着指法,勾托抹托,挑抹勾托,练到十指发软,关节起泡,忍痛挑 破,取而代之的是一层薄薄的茧。
我一心都在琴上。一手弹琴,一手压弦,速度由快到慢,进而时缓时急,把握住曲调儿,左右手渐渐配合得娴熟起来,连句成段,连段成曲,整个人陶醉其中,竟有些飘飘若仙,心静如水,却突然涌出磅礴的动力,激励我前进。
临近考核,老师检查了所有人,一人一间屋,一个一个地过。我弹着烂熟于心的曲子,竟不紧张了,反而涌上愉悦的快感。曲终了,抬头看向老师,他的眼里带着赞赏,罕见地笑了,竖起了大拇指!
我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一鸣惊人”了!
答案第3页,共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