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harmacopoeia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2.dosage form药物剂型,是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简称剂型。
3.OTC 是over the counter 的简称,意思是“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也就是指那些不需要凭借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4.pharmaceutics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5.GMP 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简称,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6.药物制剂 系指各种剂型中的具体医药品。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必须凭职业医师或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是( B ) A.柜台发售药品 B.处方药 C.非处方药 D.OTC 2.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科学,称为( B )
A.调剂学 B.制剂学 C.药剂学 D.方剂学 3.GMP 是指下列哪组英文的简写( A )
A.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B.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se C.Good Manufacture Practise D.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颁布于( D ) A.1930年 B.1950 C.1949年 D.1953年
5.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及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是( A )
A.药品标准 B.成方制剂 C.成药处方集 D.药剂规范 6.具有中国特色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开始实施于( A ) A.2000年 B.1998年 C.1999年 D.2001年 7.下列哪一部药典无法律约束力( A )
A.国际药典 B.中国药典 C.英国药典 D.美国药典
8.研究剂型及制剂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科学称为( B )
A.生物药剂学 B.工业药剂学 C.现代药剂学 D.物理药剂学 9.研究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科学称为( D ) A.临床药剂学 B.物理药剂学 C.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D.生物药剂学
10.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 D )A.成药 B.汤剂 C.制剂 D.剂型
11.美国药典的英文缩写是( B )A.BP B.USP C.JP D.AP
(二)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4】 A.医疗必需、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
B.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
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C.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 D.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E.能反应该国家药物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能保证人民用药有效安全 1.药典中收载了A 2.药典中规定了C 3.药典的作用是E 4.药品标准是B
【5~8】 A.新药 B.处方药 C.非处方药 D.制剂 E.剂型
5.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E 6.OTC药品指的是C
7.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称为A
8.根据药典、局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D
第二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
1. 介电常数(ε):溶剂将相反电荷在溶液中分开的能力,它将反应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2. 溶解度参数(δ):同种分子间的内聚力,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度量。 3. 溶解度solubility: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达饱和时溶解的最大药量,即是药物的溶解度,是反应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4. 特性溶解度intrinsic solubility :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尤其对新化合物而言更有意义。 5. 表观溶解度apparent solubility(或平衡溶解度equilibrium solubility):药物的溶解度数值多为平衡溶解度或称表观溶解度。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药物在溶剂中所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浓度。
6. 潜溶cosolvency: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7. 助溶hydrotropy: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8. 增溶solubilization: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増溶质。 9. 溶出速度:药物的溶出速度是指单位时间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
10. 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半透膜是药物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可自由通过,而药物分子不能透过的膜。如果半透膜的一侧为药物溶液,另一侧为溶剂,则溶剂侧的溶剂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侧,最后达到渗透平衡,此时两侧所产生压力差及为溶液的渗透压。
11. 等渗溶液isosmotic solution :指与血浆或泪液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
12.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 指与红细胞张力相等,也就是与红细胞接触时是红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属于生物学概念。
13. 同离子效应: 若药物的解离型或盐型是溶液的组分,则其在加入含有相同离子化合物时,溶液中的相关离子的浓度会影响该药物溶解度,其溶解度会降低。 14增溶量:每1g增溶剂能增加药物溶解的克数。
15.渗透压比:供试品与0.9%NaCl溶液(g/ml)渗透压的比率。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增加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可加入的助溶剂是( D ) A 苯甲酸钠 B精氨酸 C 乙酰胺 D聚乙烯吡咯烷酮
2.在苯甲酸钠的作用下,咖啡因溶解度由1:50 增大至 1:1.2,苯甲酸钠的作用是( B ) A增溶剂 B 助溶剂 C潜溶剂 D组成复方
3.下列除哪种方法外,均可增加药物溶解度( B )A加助溶剂 B加助悬剂 C改变溶剂 D成盐
4.下列溶剂中属于非极性溶剂的是( C ) A 水 B 丙二醇 C 液体石蜡 D二甲亚砜 5.下列关于药物溶解度的正确表述是( C ) A 药物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的溶解的最大量
B 在一定的压力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药物的最大量 C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所溶解药物的最大量 D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药物的量
6.以下各项中,对药物的溶解度不产生影响的因素( C )
A药物的极性 B 药物的晶型 C药剂的量 D溶剂的极性
7.配制溶液时,进行搅拌的目的( D )
A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B增加药物的润湿性 C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D增加药物的溶解速率 8. .配置复方碘溶液的正确操作是( A )
A先将碘化钾配制溶液,再加入碘使溶解,然后加水稀释至刻度
B 先将碘加入适量水中,然后加入碘化钾使形成复盐进行助溶,最后加水定容至刻度 C 先将碘和碘化钾充分混匀,然后加入适量水形成复盐最后加水定容至刻度 D 先分别将碘和碘化钾各加入适量水溶解,然后混匀最后加入水定容至刻度 9.《中国药典》规定的注射用水应是( C )
A纯水 B蒸馏水 C 无热原的重蒸馏水 D去离子水 10.下列哪种容积不能做注射用的溶剂( D )
A 注射用水 B注射用油 C 乙醇 D二甲基亚砜 11. 属于助溶剂之列的是( C )
A 肥皂与甲酚 B钾皂与松节油 C 苯甲酸钠与咖啡因 D吐温与鱼肝油 12.今有薄荷油(Ⅰ)、吐温(Ⅱ)和水(Ⅲ),由以上三者混合制成增溶剂性液剂,采用下列哪种混合次序最佳(B )
A .Ⅱ与Ⅲ混合后,再加Ⅰ B.Ⅰ与Ⅱ混合后,再加Ⅲ C.Ⅰ与Ⅲ混合后,再加Ⅱ D.Ⅰ+Ⅱ+Ⅲ
13.相似者相溶,“相似”指的是( D )
A形态相似 B密度相似 C 分子量相似 D极性相似 [1~5]A dC/dt=Ds(Cs-C)/Vh B . D增大 C .S增大 D. h减小 E.Cs
1.温度升高( B )2.加强搅拌( D )3.药物微粉化( C )4.溶解-扩散方程( A )5.药物的溶解度(E)
[6~10]A. 弱酸强碱盐B .弱碱强酸C制备5%碘溶 D挥发油类药物 E灰黄霉素 6.微粉化能增加溶解度( E ) 7.加入碘化钾助溶( C )
8.pH升高,溶解度增大( A ) 9.加入表面活性剂可增溶( D ) 10 pH升高,溶解度降低( B )
1.已知25℃时苯巴比妥的pKa=7.41,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1g/100ml,相对分子量为232.24。配制1.0g/100ml的苯巴比妥钠溶液,苯巴比妥钠的相对分子量为254.22,试求游离苯巴比妥在溶液中开始析出时的pH值。
1.S=10/254.22=0.0393mol/L,S0=1/232.24=0.00431mol/L;pH=pKa+lg(S-S0)/ S0=7.41+lg(0.0393-0.00431)/0.00431=8.32 故当Ph<8.32时,游离苯巴比妥开始析出。
2.已知吲哚美辛(α型)在温度下,在磷酸盐(pH=6.8)溶液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求吲哚美辛(α型)在25℃时,在磷酸盐(pH=6.8)溶液中的溶解度。 30 35 40 50 温度(℃) 66.0 83.0 106.5 170 溶解(mg/100ml) 解答:.先对数据进行处理得下表: 3.299 3.245 3.193 3.094 (1/T)×10^3 4.16 4.4188 4.6681 5.1358 ㏑S0 以㏑S0对1/T回归,求得溶解度与S0温度的关系方程为: ㏑S0=19.491-41.32/T 因此可求得吲哚美辛在25℃时的溶解度S0=50.6mg/100ml 1.简述药物平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答: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实际浓度S,并对配制溶液浓度C作图,图中曲线的转折点即为该药物的平衡溶解度。
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药用溶剂的种类和混合溶剂,溶剂与药物的极性大小;pH值的影响;药物多晶型;药物粒子大小;添加物的影响;温度的影响;药物分子结构的影响;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等。 3.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
答:混合溶剂法;助溶剂助溶法;增溶剂增溶法;制成可溶性盐法;制成固体分散物或包合物法等。 4.分析影响固体药物在液体中溶出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药物的粒径:同一质量的固体药物,其粒径小,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同样表面积的固体药物,空隙率越高,其溶出速度越快;对于颗粒状或粉末状的固体药物,如在溶出介质中结块,可加入润湿剂改善。②药物的溶解度: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越大,溶出速度越快。③溶出介质的体积:溶出介质的体积大,溶液中药物浓度小,溶出速度快。④扩散体系: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扩散系数越大,溶出速度越快。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扩散系数的大小受溶出介质的黏度和药物分子的大小影响。⑤扩散层的厚度:扩散层的厚度越大,溶出速度越慢。⑥温度:温度升高,药物溶解度增大,扩散增强,黏度降低,溶出速度加快。 5.举例说明助溶的机制及助溶剂的分类。
答:助溶剂的作用机制是形成可溶性盐,形成有机复合物以及复分解后形成可溶性盐。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如加入适量的碘化钾,可明显增加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能配成含碘5%的水溶液。碘化钾为助溶剂,增加碘溶解度的机制是KI与碘形成分子间的络合物KI3。 6.增溶剂的作用有哪些?
答:①增溶剂不仅可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制得制剂稳定性好;②可防止药物被氧化,因为药物嵌入到胶束中与空气隔绝而受到保护;③防止药物水解,可能是因为胶束上的电荷排斥或胶束
+ -阻碍了催化水解的H或OH接近药物。
7.影响药物增溶的因素有哪些?
答:增溶剂的种类;药物的性质;加入顺序;增溶剂的用量。 8.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如何选择?
答:增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另外介电常数改变,如乙醇和水或丙二醇和水组成的潜溶剂均降低了溶剂的介电常数,增加了非解离药物的溶解度。一个好的潜溶剂的介电常数一般是25~80. 9.如何选择适宜的增溶剂溶度。
答: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表面活性剂(增溶剂)加入到含等量溶剂的碘瓶中,再以递增量的次序将药物(增溶质)分别加入到各碘瓶中,恒温振摇,静置,用目视或分光光度计观测溶液是否澄清,澄清溶液中含有增溶质的最大浓度。以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重复以上试验,可得系列MAC数据。以MAC为纵坐标,表面活性剂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由图可选择增溶任何量该增溶质所需的表面活性剂浓度。
6.注解: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除了制成盐类和利用潜溶剂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加入助溶剂和增溶剂。助溶剂的作用机制是形成可溶性盐,形成有机复合物以及复分解后形成可溶性盐。增溶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对药物而言,同系物药物的分子量愈大,增溶量通常愈小。对增溶剂而言,同系物增溶剂碳链愈长,其增溶量也愈大。在增溶时,由于药物分散在增溶剂所形成的胶团中,能起到防止药物氧化和水解的作用,从而增加药物稳定性。此外,增溶效果与增溶剂的加入顺序有密切关系,如维生素A棕榈酸酯用吐温类增溶剂的增溶。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指那些具有很强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的表现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2.胶束micelles:当溶液内表面活性分子数目不断增加时,因其亲油基团的存在,水分子与表面活性分子相互间的排斥力 远大于吸引力,导致表面活性分子自身依靠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油基向内,亲水基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粒子范围的缔合体,称为胶团或胶束。 3.临界胶束溶液criticle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4.亲水亲油平衡值 hydrophile-lipophlile balance(HLB):系表面活性剂分子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和亲和力,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性强弱的数值。 5.增溶 solubilization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这种作用称为增溶。
6.最大增溶浓度maximum additive concentration(MAC):当表面活性剂用量为1g时增溶药物达到饱和的浓度即为最大增溶浓度。
7.Krafft点:当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时,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升高,该温度称为~相对应的溶解度即为该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8.浊点或昙点 cloud point:对聚氧乙烯型非离子表面活化剂,温度升高可导致聚氧乙烯链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聚氧乙烯链可发生强烈的脱水和收缩,使增溶空间减小,增溶能力下降,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和析出,溶液出现浑浊,此现象称为起昙,此时温度称为昙点(或浊点)。
9、表面活性:溶质使溶剂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称之为表面活性。
10、表面活性剂的正吸附:表面活性剂在溶液的表面层聚集的现象称为正吸附。
11、润湿剂wetters:促进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或渗透的作用称为润湿作用,能起润湿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润湿剂
四、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1、水中加入表面活化剂(A)A.减低界面张力 B.增加界面张力 C.不改变界面张力 D.不确定 2、关于表面活化剂概念的叙述中哪一条是正确的( D )
A.能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 B.能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C.能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D.能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
3.下列关于表面活性剂结构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有亲水基团,无疏水基团 B.有疏水基团,无亲水基团 C.有中等极性基团 D.无极性基团 4.下列不属于表面活性剂类别的为( D )
A.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类 B.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C.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 D.聚氧乙烯脂肪酸醇类
5.下列物质属非离子型表面活化剂的是( B )
A.十八烷基硫酸钠 B.苄泽类 C.二辛基琥珀酸磺酸钠 D.硫酸化蓖麻油
6.表面活化剂不具有以下哪项作用( D) A.湿润 B.乳化 C.增溶 D.防腐 7.下列关于表面活化剂生物学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C )
A.一般来说表面活化剂静脉注射的毒性大于口服 B.表面活化剂与蛋白质可发生相互作用 C.表面活化剂中,非离子表面活化剂毒性最大
D.表面活化剂长期应用或高浓度是用于皮肤或黏膜,会出现皮肤或黏膜损伤 8.聚山梨酯类表面活性剂溶血作用的顺序为( A ) A、聚山梨酯20>聚山梨酯60>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80 B、聚山梨酯80>聚山梨酯60>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20 C、聚山梨酯80>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60>聚山梨酯20 D、聚山梨酯40>聚山梨酯20>聚山梨酯60>聚山梨酯80 9、下列具有起昙现象的表面活性剂为( D )
A、硫酸化物 B、磺酸化物 C、脂肪酸山梨坦类 D聚山梨酯类
10、最适合做W/O型乳化剂的表面活性剂HLB值是( D )A、1~3 B、3~8 C、7~15 D、9~13
11、最适合做O/W型乳化剂的HLB值一般在( C )A、7~9 B、5~20 C、8~16 D、3~8 12、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机制是由于形成了( B )A、络合物 B、胶术 C、复合物 D、包合物
13、月桂醇硫酸钠SLS(又称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属于( A )
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C、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D、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4、表面活性剂中毒性最小的是( D )
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C、氨基酸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D、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15、常用表面活性剂溶血作用的大小次序是( A )
A、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聚山梨酯类 B、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C、聚氧乙烯芳基醚>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D、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烷基醚>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16、具有Krafft点的表面活性剂是( C )
A、单硬脂酸甘油酯 B、司盘类 C、肥皂类 D、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17、下列属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是( D )
A、肥皂类 B、脂肪酸甘油酯 C、季铵盐类 D、卵磷脂类
18、下列属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为( D )A、肥皂类 B、磺酸化物 C、硫酸化物 D、新洁尔灭
19、以下缩写中表示临界胶束浓度的是( C )A、HLB B、GMP C、CMC D、MAC 20、下列关于吐温80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吐温80可作为O/W型乳剂的乳化剂 B、吐温80能与抑菌剂羟苯酯类形成络合物
C、在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中,吐温80的溶血性最强 D、吐温80属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1、40g吐温80(HLB为15)与60g司盘80(HLB为4.3)混合后HLB为( D ) A、12.6 B、4.3 C、6.5 D、8.6
22、与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有关的性质是( B )
A、表面活性 B、在溶液中形成胶束 C、具有昙点 D、在溶液表面定向排列 23、用油脂作的肥皂属于( B )
A、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C、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D、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24、以下表面活性剂中,最适合作消毒剂的是( A )
A、苯扎溴铵 B、卖泽 C、苄泽 D、十二烷基硫酸钠
25、增溶剂要求的最适HLB值为( D )A、8~18 B、3.5~6 C、8~10 D、15~18 26、以下表面活性剂中,毒性最大的是( B )A、平平加O B、苯扎溴铵 C、肥皂 D、司盘20
27、促进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或渗透的作用称为( A )
A、润湿作用 B、乳化作用 C、增溶作用 D、去污作用
28、极性固体物质对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在低浓度下其吸附曲线为( C )型 A、直线 B、折线 C、S D、抛物线
29、在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达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吸附达到饱和,此时的吸附为( A ) A、双层吸附,亲水基团指向空气 B、单层吸附,亲水基团指向空气 C、双层吸附,亲水基团指向水 D、单层吸附,亲水基团指向水
30、下面的术语或缩写中,与表面活性剂无关的事( C ) A、HLB值 B、Krafft Point C、F值 D、起昙 31、下列表面活性剂有起昙现象的主要是哪一类( D ) A、肥皂 B、硫酸化物 C、磺酸化物 D、吐温 32、最适于作疏水性药物润湿剂HLB值是( B )
A、HLB值在5~20之间 B、HLB值在7~9之间 C、HLB值在8~16之间 D、HLB值在7~13之间
33、不同HLB值在表面活性剂用途不同,下列错误的为( D )
A、增溶剂最适范围为15~18 B、去污剂最适范围为13~16 C、润湿剂与铺展剂最适范围为7~9 D、大部分消泡剂最适范围为5~8 34、能形成W/O型乳剂的乳化剂是( C )
A、Pluronic F-68 B、吐温80 C、胆固醇 D、十二烷基硫酸钠 35、不可用于静脉用注射剂的乳化剂是( D )
A、豆磷脂 B、卵磷脂 C、普朗尼克 D、聚氧乙烯醚蓖麻油 36、常用的O/W型乳剂的乳化剂是( A )
A、吐温80 B、聚乙二醇 C、卵磷脂 D、司盘80 37、卵磷脂为( C )
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C、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D、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38、失水山梨醇月桂酸酯商品名为( A )\\A、司盘20 B、普朗尼克 C、司盘60 D、吐温20 39、聚山梨酯-80商品名为( D )A、司盘80 B、卖泽 C、苄泽 D、吐温80 40、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多量的Ca2+、Mg2+等多价反离子是,可产生( A ) 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C、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D、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41.在酸性与碱性溶液中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剂是( B )
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C.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D.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42.吐温80(HLB=15.0)与司盘80(HLB=4.3)等量混合,混合表面溶剂的HLB值为( B ) A.10.75 B.9.65 C.8.58 D.3.86
43.对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表述正确的是( B) A.表面活性剂的亲油性越强,其HLB值越大 B.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越强,其HLB值越大
C.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反映在油相或水相中的溶解能力 D.表面活性剂的CMC越大,其HLB值越小
44.下列为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的是( D )A.司盘 B.吐温 C.苄泽 D.卖泽
45.Poloxamer188又名( D )A.Pluronic F-87 B.Pluronic F-108 C.Pluronic F-127 D.Pluronic F-68
(1-5)A.3-8 B.7-9 C.8-16 D.13-16 E.15-18
1.增溶剂的HLB最适范围 ( E ) 2.去污剂的HLB最适范围( D )
3.O/W型乳化剂的HLB最适范围 ( C ) 4.W/O型乳化剂的HLB最适范围( B ) 5.润湿剂与铺展剂的HLB最适范围( D )
(6-10)A.Krafft点 B.昙点 C.HLB D.CMC 5.杀菌与消毒剂( E )
6.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C )7.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急剧增大时的温度( A ) 8.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D )9.表面活性剂溶解度下降出现浑浊时的温度( B ) 10.大多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作为( B )
(11-14)A.脂肪酸山梨坦B.聚山梨酯C.泊洛沙姆D.羟苯烷基酯E.苯扎溴铵
11.普郎尼克( C )12.羟苯酯类( D )13.新洁尔灭( E )14.吐温类( B ) (15-18)A.月桂醇硫酸钠 B.吐温80 C.苯扎溴铵 D.硬脂酸硫酸钠 E.司盘80
15.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酯( B )16.十二烷基硫酸钠( A )17.十八烷基硫酸钠( D ) 18.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 E )
[ 19-22 ]A.吐温80B.司盘80C.卵磷脂D.十二烷基硫酸钠E.苯扎溴铵
19.可作为W/O型乳化剂的表面活化剂( B )20.具有杀菌作用的表面活化剂( E ) 21.具有起昙现象的表面活化剂( A )22.两性离子表面活化剂( C ) 五. 计算题
1.计算45%司盘60(HLB=4.7)和55%吐温60(HLB=14.9)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的HLB? 答:HIB=(HLBa*Wa+HLBb*Wb)/(Wa+Wb)、、、10.312
2.若用吐温40(HLB=15.6)和司盘80(HLB=4.3)配制HLB值为9.2的混合乳化剂100g,问两者各需多少克?
答:43.4和56.6 HIB=(HLBa*Wa+HLBb*Wb)/(Wa+Wb) 1.简述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与胶束形成的关系。
答:1、表面活化剂分子同时具有极性的亲水基和非亲水基的亲油基,且分别处于表面活化剂分子的两端,造成分子的不对称性,因此表面活化剂分子是一种既亲水又亲油的两亲性分子。2、表面活化剂在溶液表面层聚集将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纯水表面张力以下形成正吸附。3、当表面活化剂的正吸附达到饱和后继续加入表面活化剂,其分子则转入溶液中,因其亲油基团的存在,水分子与表面活化剂分子相互间的排斥力远大于吸引力,导致表面活化剂分子自身依赖范德华力相互聚集,形成亲油基团向内,亲水基团向外、在水中稳定分散,大小在胶体范围的胶束。 2.简述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答:1、表面活化剂根据分子组成特点和极性基团的解离性质可分为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化剂。2、根据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带电荷,又可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分是阴离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起表面活性作用的部分是阳离子。另外如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维酮等,称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常用做保护胶体。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有高级脂肪酸盐(肥皂类)、硫酸化物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亦称为阳性皂。常用品种有苯扎氯铵和苯扎溴铵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同时具有正、负电荷基团,在不同PH值介质中可表现出阳离子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主要有卵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型。两性离子表面活化剂在碱性水溶液中呈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具有很好的起泡、去污作用;在酸性溶液中则呈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解离,分子中构成亲水基团的是甘油、聚乙二醇和山梨醇等多元醇,构成亲油基团的是长链脂肪酸或长链脂肪醇以及烷基或芳基等,它们以酯键或醚键与亲水基团结合,品种主要有脂肪酸甘油酯、多元醇型如蔗糖脂肪酸酯、脂肪酸山梨坦(司盘)、聚山梨酯(吐温)等、聚氧乙烯型、聚氧乙烯-聚氯丙烯共聚物等。 3.简述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
答:1、一般而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最大,其次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最小。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小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②表面活性剂用于静脉给药的毒性大于口服。③阴离子及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不仅毒性大,而且还有较强的溶血作用。在亲水基为聚氧乙烯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溶血作用顺序为: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类;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各类表面活性剂都可以用于外用制剂,但长期应用或高浓度使用可能出现皮肤或粘膜损害。 4.根据HLB值说明表面活性剂药剂中的应用。
答:①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HLB)。完全由疏水碳氢基团组成的石蜡分子的HLB值为0,完全由亲水性的氧乙烯基组成的聚氧乙烯的HLB值为20,既有碳氢链又有氧乙烯链的表面活性剂HLB值则介于两者之间。②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有较高的HLB值,亲油性表面活性有较低的HLB值。③HLB值在3~6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做W/O型乳化剂,HLB值在8~18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做O/W型乳化剂。作为增溶剂的HLB值在13~18,作为润湿剂的HLB在7~9等。 5.试述增溶剂的机制。
答:增溶剂为表面活性剂,分子量较大,其分子中既有亲水基团又有亲油基团,当在水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其分子互相聚集、定向排列而形成胶团,其亲水基向外,伸入水中并与水缔合而成栅状层(亲水层)而亲油基向内形成胶团中心区(疏水区),药物被胶团包藏或吸附,溶解度增大。药物被胶团增溶有三种形式:非极性药物:进入胶团中心区;极性药物:吸附在胶团栅状层;半极性药物:非极性部分插入胶团中心区,极性部分伸入胶团栅状层。
6.优良乳化剂应具备的性质。
答:优良乳化剂应具备的性质:①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②能迅速吸附在分散相液滴周围,形成能阻止液滴合并的 界面膜;③能在液滴表面形成电屏障,以保障液滴之间具有足够的静电斥力;④能增加乳剂的粘度,以增加其稳定性;⑤较低的浓度即能发挥乳化作用。 7.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主要取决于:①如果药物被增溶在胶束内,药物从胶束内向外的扩散速度及胶团与胃肠道生物膜融合的难易程度等均会影响药物的吸收;②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高时可能会减少吸收;③表面活性剂能溶解生物膜脂质,增加上皮细胞膜通透性,从而改善药物的吸收,但是长期应用导致类脂质损失。
8.甲酚在水中的溶解度只有2%,但甲酚皂溶液含甲酚50%,试述机制。
答:甲酚皂溶液中所加的软皂为表面活性剂中的肥皂类表面活性剂,在此起增溶作用,作增溶剂。软皂分子量较大,其分子中既有亲水基团又有亲油基团,当其水中达到某一浓度时,分子互相聚集,定向排列而形成胶团,亲水基向外,伸入水中并与水缔合而成亲水区,而亲油基向内形成胶团中心区(疏水区)。甲酚为半极性物质,其极性部分(酚—OH)伸入亲水区,非极性部分(苯环)插入中心区而被增溶,从而使甲酚的浓度从2%提高到50%。 9.简述含吐温类的药液产生“起昙”现象的原因。
答:吐温类、卖泽类、苄泽类等含聚氧乙烯基型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其亲水基团(聚氧乙烯基)与水发生氢键络合而呈溶解状态。这种氢键络合不稳定,聚氧乙烯基型的表面活性剂受热时,聚氧乙烯基型的表面活性剂受热时,聚氧乙烯基与水之间的氢键断裂,当温度升到一定程度时,聚氧乙烯链可发生强烈脱水和收缩,使增溶空间减少,增溶能力下降,因而产生浑浊、分层、沉淀等现象,即“起昙”。一般情况,当温度降低后,聚氧乙烯基与水之间的氢键可恢复,溶液又会成为澄清溶液。但很多聚氧乙烯基型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常压下观察不到浊点,如泊洛沙姆108,泊洛沙,188等。
第四章 微粒分散体系
分散体系:是一种或几种物质高度分散在某种介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相:在分散体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 分散介质:在分散体系中,连续的机制称为分散介质。
Brownian motion:固体质点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是布朗运动。它是由液体介质分子热运动撞击质点所引起的质点无规则运动。
Tyndall phenomenon:当光束通过烟雾时,可以从侧面看到一个光柱,仔细观察,可见到很多的细微亮点移动,这个现象就是Tyndall现象。
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固体分散相的粒子在液体介质中作定向运动。
Flocculation:在微粒分散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离子选择性地被吸附于微粒表面,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而降低表面带电量及双电层厚度,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颗粒聚集而形成絮状物,但振摇后可重新分散均匀,这种现象叫做絮凝。
反絮凝:在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ζ电位升高,静电排斥力增加,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种现象称为反絮凝。
敏化:聚合物的有效地覆盖微粒表面时,它们能够发挥空间结构的保护作用;当被吸附的聚合物只覆盖一小部分表面时,它们往往使微粒对电解质的敏感性大大增加,称这种絮凝作用为敏化。 聚沉:胶体分散体系是热力学的不稳定体系,其中的溶胶离子能自动合并大而自发地下沉,这种过程称为聚沉,所以说溶胶又聚结不稳定性。
聚沉值: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刚刚引起某溶液明显开始聚沉时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聚沉值又称临界凝集浓度。
三、填空题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微粒描述正确的是( C )
A.微粒粒径越大,表面张力越大,越不容易聚集 B.微粒粒径越小,表面张力越小,越不容易聚集
C.微粒粒径越小,表面张力越大,越容易聚集 D.微粒粒径越大,表面张力越小,越容易聚集 2.延缓混悬微粒沉降速度的最有效措施是( D )
A.增加分散介质粘度 B.减小分散相密度 C.增加分散介质密度 D.减小分散相粒径 3.絮凝和反凝现象从本质上说是由于微粒的( C)性质引起的 A.热力学性质 B.动力学性 质 C.电学性质 D.光学性质 4. 将高分子溶液作为胶体体系来研究,因为它( D )
A.是多相体系 B.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对电解质很敏感 D.粒子大小在胶体范围内 5.纳米囊的直径范围为(B )
A.10-50um B.10-100nm C.30-50um D.50-100um
6.微粒的双电层因重叠而产生排斥作用导致微粒分散体系稳定是( C )理论的核心内容 A.空间稳定理 B.空缺稳定理论 C.DLVO理论 D.混合效应理论 7..根据Stokes定律,混悬微粒的沉降速度与下列哪一个因素成正比(B)
A.混悬微粒的半径 B.混悬微粒半径的平方 C.混悬微粒的粒度 D.混悬微粒的粉碎度 8.下列哪一项对混悬液的稳定性没有影响(B)
A.微粒间的排斥力和吸引力 B.压力的影响C.微粒的沉降 D.微粒增长与晶型转变 9.区别溶胶与真溶液和悬浮液最简单最灵敏的方法(B)
A.乳光计测定粒子浓度 B.观察丁达尔效应C.超显微镜测定粒子大小 D.观察ζ电位
10.固体微粒与极性介质(如水溶液)接触后,在相之间出现双电层,所产生的电势是指(B) A.滑动液与本体液之间的电势差 B.固体表面与本体溶液间的电势差 C.紧密层汉语扩散层之间的电势差 D.小于热力学电位 11.对ζ电势的阐述,正确的是(A)
A. ζ电势与溶剂化层中离子浓度有关B. ζ电势在无外电场作用下也可以表示出来 C. ζ电势越大,溶液越不稳定 D. ζ电势越大,扩散层中反离子越少 12.根据DLVO 理论,溶胶相对稳定的主要因素是(D)
A.胶粒表面存在双电层结构 B.胶粒和分散介质运动时产生ζ电位
C.布朗运动使胶粒很难聚结 D.离子氛重叠时产生的电性斥力占优势 13.下面说法与DLVO 理论不符的是(C)
A.胶粒间的斥力本质上是所有分子范德华力的总和 B.胶粒间的斥力本质上是双电层的电性斥力
C.胶粒周围存在离子氛,离子氛重叠越大,胶粒越不稳定 D.溶胶是否稳定决定于胶粒间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的总效应 14.胶体粒子的Zate电势是指(D) A.固体表面处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B.紧密层、扩散层分界处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C.扩散层处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D.固液之间可以相互移动处于本体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15溶胶的电学性质由于胶粒表面带电而产生,下列不属于电学性质的是(A) A.布朗运动 B.电泳 C.电渗 D.沉降电势
16.高度分散性和不均匀性的反映丁达尔效应是最显著的表现,在
下列光学现象中,它指的是(B) A.反射 B.散射 C.折射 D.透射 17.乳状液、悬浮液等作为胶体化学究对象,一般地说是因为它们(D) A.具有胶体所有特征的分散性、不均匀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B.具有胶体的分散性和不均匀性 C.具有胶体的分散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D.具有胶体的不均匀(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18.微粒分散体系的粒径范围为(D)
A.小于10ˉ9M B.10ˉ9~10ˉ7M C.10ˉ7M D.10ˉ9~10ˉ4M
19.下面有关微粒光学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B)
A.低分子溶液以反射为主B.光的反射与散射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 C.丁达尔现象正是微粒反射光的宏观表现 D.粗分散体系以射为主
20.微粒电泳的速度与(C)成正比 A.介质粘度B.微粒大小C.电荷密度 D.温度
21.影响空缺稳定作用的因素为(D) A.晶型 B.压力 C.温度 D.聚合物分子量、微粒大小、溶剂
22.不是微粒分散体系特性的是(B) A.属于多相体系 B.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 C.热力学不稳定性体系、絮凝、聚结、沉降 D.小微粒分散体系具有布朗运动、丁达尔效应、电泳性质 23.不属于微粒分散体系的应用是(D)
A.提高溶解度、溶解速度,提高生物利用 B.提高分散性和稳定性
C.体内分布具有一定选择性 D.不影响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 24.根据微粒聚结动力学判断下面哪个说法是错误的(C) A.快聚结的微粒的聚结速度由微粒的扩散速度决定 B.快速聚结速度与微粒大小有关
C.倘若微粒势垒为零,则微粒相互接近时必然导致聚结,称为慢聚结 D.若温度与介质粘度固定,快聚结的聚结速度与微粒浓度的平方成正比 1、简要叙述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性。
答:分散体系按分散相的粒子大小可分为如下几类:①分子分散体系,(其粒径∠1mm);②胶体分散体系,其粒径在1~100nm范围;③粗分散体系,其直径>100nm。通常将粒径在1nm~100um范围的分散相统称为微粒,由微粒构成的分散体系则统称为微粒分散体系;微粒分散体系的基本特征有分散性、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2、微粒分散体系的理论在药剂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微粒分散体系在药剂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①由于粒径小,有助于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有利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②有利于提高药物微粒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与稳定性;③具有不同大小的微粒分散体系在体内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如一定大小的微粒给药后容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④微囊、微球等微粒分散体系一般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减少剂量,降低毒副作用;⑤还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等等。总而言之,微粒分散体系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在缓控释、靶向制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纳米技术的应用,更加快了微粒给药系统的发展,未来几十年内,围绕着微粒给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必将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前景。
3、简述微粒分散体系中微粒大小测定的主要方法。
答:有光学显微镜法、电子显微镜法、激光散射法、库尔特计数法、Stokes沉降法、吸附法等。 4、简述微粒分散体系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有哪些?
答:微粒分散体系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包括其动力学性质、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等。其中动力学性质包括Brown运动、扩散与渗透压、沉降与沉降平衡;光学性质主要有Tyndall现象;电学性质包括电泳、双电层结构等。
5、简述Stokes定律,并说明沉降速度与粒径、黏度之间的关系。
答:V=2r2(ρ1-ρ2)g/9η;由Stokes公式可知沉降速度V与微粒半径r2成正比,所以减小粒径是防止微粒沉降的最有效方法;V与粘度η成反比,即增加介质的粘度η,可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另外,降低微粒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ρ1-ρ2)也是阻止微粒沉降的有效措施之一。 6、简述提高微粒体系物理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答:为了使微粒体系具有最佳的物理稳定性,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①使用絮凝剂使微粒保持絮凝状态, 防止出现结块现象。②在系统中加入可溶性高分子材料,使微粒分散于结构化载体体系,形成反絮凝状态。这里的结构化载体体系一般是指亲水胶体,即可溶性高分子溶液。常用的这类高分子材料有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卡波姆等。这些高分子材料可以改变分散体系的黏度而减
少微粒的沉降速度,维持微粒的稳定状态。③加入絮凝剂并将微粒分散体系与结构化载体体系混合,可使整个体系达到最佳稳定状态。 7、简述DLVO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答:DLVO理论:微粒之间普遍存在van der Waals吸引作用,但粒子相互接近时又因双电层的重叠而产生排斥作用,微粒的稳定性就取决于微粒之间相互作用的势能。总势能等于范德华吸引势能和由双电层引起的静电排斥势能之和。这两种势能都是微粒间距离的函数,吸引势能与距离的六次方成正比,而静电的排斥势能则随距离按指数函数下降。换言之,前者在很近距离处方起作用,而后者在较远距离处已起作用。微粒在接近时往往因静电排斥作用而分开,但当一些微粒的相对移动能大于排斥能垒而进入吸引能起主要作用的距离内,因而发生凝结。该理论是目前为止关于胶体稳定性及电解质对稳定性的影响解释得较为完善的理论。
8、絮凝和反絮凝作用是如何影响微粒分散体系的稳定性的?
答:微粒表面具有扩散双电层,使微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在一定条件下因互相排斥而稳定。双电层的厚度越大,则相互排斥的作用力就越大,微粒就越稳定。如在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电解质,可能中和微粒表面的电荷,降低双电层的厚度,降低表面电荷的电量,使微粒间的斥力下降,从而使微粒的物理稳定性下降,出现絮凝状态,即微粒呈絮状,形成疏松的纤维状结构,但振摇可重新分散均匀,这种作用叫做絮凝作用,加入的电解质叫絮凝剂。当絮凝剂的加入使ξ点位降至20~25mv时,形成的絮凝物疏松、不易结块,而且易于分散。如果在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ξ点位升高,静电排斥力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个过程称为反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反絮凝剂。对粒径较大的微粒体系,如果出现反絮凝,就不能形成疏松的纤维状结构,微粒之间没有支撑,沉降后易产生严重结块,不能再分散,对物理稳定性是不利的。 第五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1化学稳定性:是指与化学变化有关的稳定性,主要化学变化有水解、氧化、光解等。
2物理学稳定性:使之与物理变化有关的稳定性,主要的物理变化有固剂硬度、溶出与释放、晶型等变化。
3微生物学稳定性:是指与滋生微生物有关的稳定性,如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是药物、霉变,甚至分解而引起稳定性的改变。
4半衰期:t1/2,为药物降解50%所需要的时间。
5有效期:t0.9,为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即十分之一半衰期)
6 pHm:最稳定Ph,在pH-药物降解速率曲线图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即为pHm.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B )
A.药物制剂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制备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的程度 B.药物制剂在放置过程中的稳定性就是指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稳定性 C.药物稳定性研究可以预测药物制剂的安全性
D.药物制剂稳定性包括化学、物理和微生物学三方面
2.一般来说,药物化学讲解的主要途径是( A )A.水解、氧化 B . 脱羧C.异构化 D . 酵解 3.一般来说,易发生水解的药物有(B )A.酚类药物 B . 酰胺与酯类药物C.多糖类药物D . 烯醇类药物
4.一般来说,易发生氧化降解的药物( A) A.肾上腺素 B . 乙酰水杨酸C.盐酸丁卡因 D . 甘草酸二铵
5.下列影响制剂稳定性因素不属于处方因素的是(C )
A.药液的pH B . 溶剂的极性 C.安瓿的理化性质 D . 药物溶液的离子强度 6.制备维生素C注射液应选用哪种抗氧剂(C )
A.硫代硫酸钠 B . 亚硫酸钠 C.亚硫酸氢钠 D . BHT 7.某药物的分解为伪一级过程,其有效期公式为(C )
A.t1/2 =0.693/k B . t0.9=C0/2k C.t0.9=0.1054/k D . t0.9=1/C0k
8.下列关于药物稳定性的正确说法为(D ) A.酯类、酰胺类药物易发生氧化反应
B.专属性酸(H+)与碱(OH-)仅催化水解反应 C.药物的水解速度常数与溶剂的介电常数无关 D.HPO42-对青霉素钾盐的水解有催化作用
9.荷正电药物水解收OH-催化,介质的离子强度增加时,水解速度常数的K值(C ) A.不变 B . 增大 C.下降 D . 先增大、后减小
10.与药物带相同电荷的离子催化其讲解反应时,如果降低溶剂介电常数,则反应速度常数K值(C )A.增大 B . 先减小、后增大 C.下降 D . 先增大、后减小 11.硝普钠讲解的主要途径是(B)A.氧化 B . 光降解 C . 水解 D . 异构化
12.一些易水解的药物溶液中加入表面的活性剂可是稳定性提高,其可能的原因是(C ) A.两者形成络合物 B . 药物溶解度增加
C.药物(或敏感基团)进入胶束内 D . 药物溶解度降低 13.注射剂的工艺中,将药物制成无菌粉末的主要目的是(D )
A.防止药物氧化 B . 方便运输贮存C.方便生产 D . 防止药物水解 14.下列有关药物稳定性正确的叙述是( C)A.乳剂的分层是不可逆现象 B.亚稳定型晶型属于热力学不稳定型,制剂中应避免使用
C.为增加混悬液稳定性,加入的能降低Zeta电位、使粒子絮凝程度增加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 D.乳剂破裂后,加以振摇,能重新分散、恢复成原来状态的乳剂 15.Arrhenius方程定量描述(D )
A.湿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B . 光线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C.pH值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D .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16.药物离子带负电,受OH-催化时药物的水解速度常数k随离子强度μ增大而发生(A ) A.增大 B . 减小 C . 不变 D . 不规则变化
17.对于易降解的药物,通常加入乙醇、丙二醇增加稳定性,其重要原因是( A) A.介电常数较小 B . 介电常数较大 C.酸性较大 D . 酸性较小 18.药物的有效期通常是指(B )
A.药物在室温小降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药物在室温小降解百分之十所需要的时间 C.药物在高温小降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D.药物在高温小降解百分之十所需要的时间 19.某药物易氧化,制备起注射液时不应( A)
A.灌封时通纯净空气 B . 使用茶色容器 C.加抗氧化剂 D . 灌封时通CO2 20.通常来说易氧化的药物具有(C )A.酯键 B . 酰胺键 C . 双键 D . 苷键 21.对一级反应来说,如果以lgC对t作图,反应速度常数为( C) A.lgC值 B . t值 C . 直线斜率×20303 D . 温度 22.对伪一级反应来说,如果以㏑C对t作图,将得到( C) A.渐近线 B . 折线 C . 直线 D . 双曲线 23.酯类药物药物易发生(A )
A.水解反应 B . 聚合反应 C.氧化反应 D . 变色反应 24.稳定性试验中,关于长期实验错误的是(B )
A.实验条件接近实际情况 B.一般在室温下进行
C.可预测药物有效期 D.不能及时发现药物的变化及原因 25.防止药物氧化的措施中错误的是(B )
A.加入氧化剂 B . 使用金属器皿 C.通惰性气体 D . 加入金属螯合剂
26.Aspirlin水溶液的pH值下降主要发生(B )
A.氧化 B . 水解 C . 聚合 D . 异构化
27.若测得某药物在50℃,k为0.346/h,则其t1/2是( C)A.3.5h B . 3h C . 2h D . 1.5h 28.盐酸普鲁卡因的主要降解途径是(A )A.水解 B .光学异构化C .氧化D .聚合 29.关于药物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C )
A.通常将反应物消耗一般所需的时间为半衰期
B.大多数药物的降解反应可用零级、一级(伪一级)反应进行处理 C.如果药物降解反应是一级反应,药物有效期与反应物浓度有关 D.温度升高时,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30.在PH-速度曲线图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即为( A)
A.最稳定pH B . 最不稳定pH C.pH催化点 D . 反应速度最高点 31.关于药物稳定性的酸碱催化叙述错误的是( A)
A.许多酯类、酰胺类药物常受H+或OH-催化水解,称为广义酸碱催化 B.在pH很低时,主要是酸催化C.在pH很高时,主要是碱催化 D.在pH-速度曲线图最低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即为最稳定pH 32.溶剂杜宇药物水解反应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D )
A.溶剂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对与药物的水解反应的影响很大 B.lgk=lgk-k’ZAZB/ε表示溶剂介电常数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C.如OH-催化水解苯巴比妥阴离子,采用介电常数低的容积将降低药物分解速度D.对于易水解的药物,只采用非水溶剂如乙醇、丙二醇等都可能是其稳定 33.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厨房因素不包括( D) A.溶剂 B . 广义酸碱 C . 辅料 D . 温度 34.药物稳定性预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B )
A.Stokes方程 B . Arrhenius方程C.Noyes方程 D . Noyes-Whitney方程 35.影响药物稳定系的外界因素是(A ) A.温度 B . 溶剂 C . 离子强度 D . pH
36.加速试验要求在什么条件下放置六个月(A )
A.40℃,RH75% B . 50℃,RH75%C.60℃,RH60% D . 40℃,RH60%
37.,某药物降解服用从一级反应,其消除速度常数k=0.0096d-1,其半衰期和有效期为(B ) A.31.3d,11d B . 72.2d,11dC . 72.2d,22d D . 88d,22d
38.对于水解的药物,关于离子强度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 )
A.在制剂处方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盐所带入的例子,对于药物的水解反应加大 B.lgk=lgk0+1.02ZAZB√μ表示例子强度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
C.如药物离子带负电,并受OH-催化,加入盐溶液离子强度增加,则分解反应速度增加 D.如果药物离子带副覅安,并受H+催化,则离子强度增加,分解反应速度降低
【1~4】A.高温试验 B . 高湿度试验 C . 强光照射试验 D.加速试验 E . 长期实验
1.供试品要求三批,按市售包装,在温度40℃±2℃,其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放置六个月(D )
2.在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25℃±2℃下进行,其目的是为制定药物的有效期提供依据(E ) 3. 供试品开口置适宜的结晶容器中,在温度60℃的条件下放置10天(A )
4. 供试品开口置恒湿密闭容器中,在相对湿度75%±5%及90%±5%的条件下放置(B ) 【5~8】A.头孢唑林钠 B . 硝普钠 C . 维生素C D.甲醛 E . 四环素 5.主要降解途径是氧化的是( C) 6. 主要降解途径是水解的是( A) 7. 主要降解途径是光化降解的是( B)
8. 主要降解途径是差向异构化的是(E )
【9~11】A.pH的影响 B . 溶剂的影响 C . 离子强度的影响
D .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E . 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9.乙酰水杨酸中使用硬脂酸做润滑剂,有效期明显缩短,是受到(E ) 10.含聚山梨酯80的维生素D胶丸稳定性下降,是受到(D )
11.用非水溶剂的苯巴比妥钠注射液比其水为溶媒的注射液稳定性好,是受到( B) 【12~14】
采用棕色瓶密封包装//在溶液中或容器空间通入CO2
处方中加入依地酸二钠//调节溶液的pH值//产品低温保存
12.对光线敏感的药物制剂,为提高稳定性可采用( A) 13.氧气会加速药物制剂的分解,为提高稳定性可采用(B ) 14.对温度极其敏感的药物制剂,为提高稳定性可采用(E ) 【15~18】A.t0.9 B . t1/2 C . pHm D . E E . K 15.药物的有效( A) 16.药物降解的速度( E) 17.药物讲解活化能(D ) 18.药物半衰期( B)
1 研究药物稳定性的目的,意义及药物稳定性研究的范围是什么? 答: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目的及意义:稳定性研究目的是考察原料药或制剂的性质在温度、湿度、光线等条件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保证药物制剂安全、有效的前提。药物稳定性研究资料室新药申请必须呈报的资料。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的范围:化学稳定性、物理学稳定性和微生物学稳定性。 2 新药研究中制剂稳定性试验一般包括哪些?
答:稳定性试验方法:①影响因素试验,包括高温试验、高湿试验、强光实验;②加速试验;③长期试验。
3 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1)处方因素:①pH值的影响;②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③溶剂的影响;④离子强度的影响;⑤表面活性剂的影响;⑥处方中基质或斌形剂的影响
(2)外界因素:①温度的影响;②光线的影响;③空气(氧)的影响;④金属离子的影响;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⑥包装材料的影响等 4 延缓药物水解得方法有哪些? 答:(1)控制温度:通常增高温度,降解速度加快,所以降温速度可使水解反应减慢,因此,在制剂配置过程需加热时(如溶解,灭菌),应尽量缩短制剂受热受热时间,以减少药物的水解。(2)调节pH值:在配制制剂时应将溶液的酸碱性控制在最稳定pH值,可通过试验求得最适pH值。 (3)改变溶剂:用部分或全部有机溶剂代替水,可使酯类的降解速度显著降低,如乙醇,甘油,丙二醇或它们的复合物等极性较小的溶液,可减少酯类药物的水解。(4)制成难溶性的盐:为了增加酯类药物的稳定性,也可将药物制成难溶性盐,因为只有在溶液中的部分才发生水解,所以将难溶性的盐制成混悬剂应用可增加其稳定性。
(5)制成固剂:易水解的药物,难以制成稳定的长期贮存的液体药剂,可制成固剂,如粉针剂、干糖浆剂、颗粒剂等,供临用时溶解注射或冲服。 5增加易于氧化的药物稳定性的方法有哪些? 答:(1)控制氧含量:药物的氧化降解反应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因此溶液中氧含量应控制在最低限度。控制氧含量的方法主要有:①蒸馏水新煮沸;②通二氧化碳或氮气,此时应注意气体和药物的相容性。
(2)抗氧剂:抗氧剂本身是还原剂,因此它首先被氧化,从而保护药物免受氧化。(3)pH值:药物氧化降解与pH值密切有关,因此许多药物的氧化受H+和OH-催化。因此在配制制剂时应将溶
液的酸碱性控制在最稳定的pH值,可通过试验求得最适pH值。
(4)螯合剂:某些药物降解受金属离子催化,加入螯合剂和与金属离子螯合生成络合物,从而使这些离子在药物氧化中失去催化活性,故必要时加入螯合剂。常见的螯合剂有有乙二胺四乙酸及其盐、二羟乙基甘氨酸、酒石酸、枸橼酸等。
(5)其他:温度和光线对某些药物的氧化有较大的影响,故有些药物在贮存时需低温、避光保存 6请写出零级、一级或伪一级反应速率方程,以及对应的半衰期和有效期 答:
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的积分式 半衰期 有效期
零级 C-C0=-kt C0/2k C0/10k 一级或伪一级 lgC=-(K/2.303)t+lgCO 0.693/k 0.1054/k
7 影响因素试验的一般条件和内容是什么?
答:也称强化破坏性试验,包括高温、高湿、强光实验。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分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提供科学依据。一般将原料药供试品置于适宜的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摊成≦10mm厚的薄层进行试验。对于口服固剂产品,一般采用除去包装的最小制剂单位,分散成单层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试验。
(1)高温试验:供试品开口置于适宜的洁净容器中,60℃温度下放置十天,于第5、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若供试品有明显变化(如含量下降5%)则在40℃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若60℃无明显变化,不再进行40℃试验。
(2)高湿度试验:供试品开口置于恒湿密闭容器中,在25℃,RH90%±5%(如KNO3饱和溶液,25℃、RH92.5%)条件下放置十天,在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检测。检测项目应包括吸湿增重项。若吸湿增重5%以上,则应在25℃、RH75%±5%(如NaCl饱和溶液,15.5~60℃,RH75%±1%)下同法进行试验;若吸湿增重5%以下,且其他考察项目符合要求,则不再进行试验。液剂可不进行此项试验。
(3)强光实验:供试品开口置于光照箱或其他适宜的光照容器内,于照度4500lx±500lx条件下放置十天,在第五天和第十天取样检测。 8加速试验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加速试验是在超常条件下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加快市售包装中药品的化学或物理变化速度来考察药品稳定性,对药品在运输、保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短暂的超常的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模拟考查,并初步预测样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
加速试验一般选择40℃±2℃、RH75%±5%条件下进行6个月试验。在试验期间第0、1、2、3、6个月末取样检测考察目标。如在6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或发生显著变化,则应在中间条件30℃±2℃、RH65%±5%下同法进行6个月试验。 9 长期试验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长期试验是在上市药品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进行试验,目的是考察药品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能直接反映药品稳定性特征,是确定有效期和贮存条件的最终依据。取三批样品在25℃±2℃、RH60%±10%条件下进行试验,取样时间点在第一年一般为每三个月末一次,第二年每六个月末一次,以后每年一次。对温度敏感药物的长期试验可在6℃±2℃条件下进行试验;对采用半透性的容器包装的药物制剂,长期试验应在25℃±2℃、RH40%±10%条件下进行,取样时间同上。
10 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有何特点? 答:①固体药物一般分解较慢,需要较长时间和精确的分析方法;②固体状态的药物分子相对固定,不相容液那样可以自由移动和完全混合,因此具有系统的不均匀性,含量等分析结果很难重视;③一些易氧化物的氧化作用往往局限于固体表面,而将内部分子保护起来,以致表里变化不一。
11 请写出Arrhenius方程,说明各参数的意义,并叙述如何利用该方程预测药物稳定性。 答:(1)Arrhenius方程:LgK=-E/2.303RT+lgA式中,k为反应速度常数,E为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A为频率因子,Arrhenius方程是经典恒温法的理论依据。药物稳定性的预测:根据预实验,设计实验温度与取样时间。按实验设计将样品放入各种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中,定时取样检测。求出各温度下随时间变化的药物浓度。以药物浓度C(或浓度的函数)对时间t作图,以判断反应级数。若以lgC对t作图得一直线,则为一级反应,有直线斜率求出各温度下的降解反应速率常数,然后按Arrhenius方程求出活化能E和t0.9。 12 分别举例说明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主要有:①水解,酯类药物如盐酸普鲁卡因水解生成对氨基苯甲酸和二乙氨基乙醇;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分子中存在着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在H+或OH-影响下,很易裂环失效;②氧化:分类药物如肾上腺素具有酚羟基,很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烯醇类如维生素C分子中含有烯醇基,极易氧化。
13 药物溶液的是如何确定的?试叙述其确定的方法。
答:一般药物最稳定的pH是通过实验求得,方法如下:保持处方中其他成分不变,配置一系列不同pH值的溶液,在较高温度(恒温,如60℃)下进行加速试验。求出各种pH溶液的速率常数(k),然后以lgk对pH值作图,图中曲线最低点对应的pH值即为最稳定的pH值。 六,计算题
1 磺胺乙酰钠在120℃及pH7.4是时的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9×10 ,活化能为95.72Kj/mol,求有效期。
答:4.13年 0.1054/k
2 阿糖胞苷水溶液pH6.9,在60℃、70℃、80℃三个恒温水浴中进行加速试验,求得一级速度常数分别为3.50×10 h,7.97×10 ,1.84×10 h ,求活化能和有效期。 答:E=81.190kj/mol,t0.9=13.1个月 3氨苄西林钠在45℃进行加速试验,求得t0.9=113d,假设活化能为83.6kJ/mol,问氨苄西林钠在25℃时的有效期是多少?
答:2.6年 lgC=-(K/2.303)t+lgCO t1/2= 0.693/k 有效期=0.1054/k
4 某药物在50℃、60℃、70℃测得每小时分解0.07%、0.16%、0.35%,浓度的改变不影响该反应分解的百分数。试求:(1)该药物分解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具体关系式;(2)25℃室温的有效期 答:(1)lgk=-3871.8/T+8.8318 (2)25℃室温的有效期63.3天 1.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度照射实验
2pH值的影响,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溶剂的影响,离子强度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处方中基质或斌形剂的影响
3.温度的影响,光线的影响,空气(氧)的影响,金属离子的影响,温度和水分的影响,包装材料的影响 4.影响因素,加速,长期5.剧烈条件,影响稳定性,降解途径6.实际贮存,运输,保存,使用过程,有效期,贮存条件7.经典恒温法,t0.9法,活化能估算法,温度系数法(Q10法),线性变温法
粉体学基础
粉末和粉体学;粉体是无数个固体粒子的集合体。粉体学时研究粉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一级粒子和二级粒子;组成粉末的粒子可能是单个粒子(灬结晶),也可能是多个单体粒子聚合在一起的粒子。将单个粒子叫一级粒子,将聚合粒子叫二级粒子。 几何学粒子径,根据几何学尺寸定义的粒子径。
三轴径;反应粒子的三维尺寸。在粒子的平面投影体上测定长径L与短径b,在投影平面的垂直方向测定粒子的高度h。
定方向径;在粒子的投影平面上,某定方向直线长度。常见有定方向接线径,定方向等分径和定方向最大径。
圆相当径;包括等体积求相当径和等投影相当径。
球相当径;包括等体积球相当径,等表面积球当径,表面积球相当径。 筛分径;又称细孔通过相当径,当例子通过筛网切被截留在筛网时,可用筛下直径和筛上直径表示,其平均径用粗细筛孔直径的算术或几何平均值表示、
9有效径;又称沉降速度相当径或Stock’径,在液相中粒子的沉降速度相等的球粒子的直径,根据Stock’s方程计算所得。
粒度频率分度;表示各个粒径的粒子群中所占得百分数(微分型)
粒度累积分布;表示小于或大于某粒径的粒子群在全体粒子群中所占得百分数
中位径;在制药行业中最常用的平均径,也叫中直径,在积累分布图中积累值正好为50%所对应的粒子径,常用D50表示
形状指数;将粒子的几何性质与球或者圆的理论值比较形成的无因次组合 球形度;用粒子的球体积相当径计算的表面积与粒子的实际表面积之比。 圆形度;用粒子的投影面积相当径计算的圆周长与粒子的投影面周长之比,表示粒子的投影面接近于圆的程度。
形状系数;在立体几何中,用特征长度计算体积或面积时,所乘以的系数,可分为体积形状系数,表面积形状系数和比表面积形状系数。
体积比表面积;单位体积粉体的表面积重量比表面积;单位重量粉体的表面积
真密度;粉体质量与真体积之比。真体积指不包括颗粒内外空隙的纯固体体积,即ρt =W/Vt. 颗粒密度;指粉体质量除以包括开口细孔与封闭细孔在内的颗粒体积Vg所得的的密度,即βg=W/Vg
堆密度:为粉体颗粒性质量除以该粉体的堆体积(颗粒与颗粒内外空隙所占得体积)
空隙率;空隙体积在粉体中所占有的比率,由于颗粒内,颗粒间都有空隙,相应的将空隙率分为颗粒内空隙率,总空隙率。
休止角;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 上欢动所受重力和离子间摩擦力达到平衡而处于静止住那改下测得的最大角。
压缩度;是粉体流动性的重要指标,数值上等于粉体的最紧堆密度βf与最松堆密度βo的差与最紧堆密度的比值。吸湿性;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 湿润性;是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变为固、液界面的现象。 临界相对湿度;水溶性药物与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当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量增加,一般把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成为临街相对湿度。
接触角;当液滴滴到固体表面时,液滴在固体接触角边缘的切线与固体平面间的夹角。//黏附性;不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如粉体的粒子与器壁见的粘附。
黏着性;亦称团聚,同分子间成圣的引力,如粒子与粒子见发生的粘附而形成聚集体。//可压缩性;表示粉体在压力下减少体积的能力,表示压力对空隙(或固体分率)的影响。
可成型性;表示粉体在压力下结合成坚固压缩体的能力,表示压力对抗张强度(或硬度)的影响。 可压片性;表示粉体在压力下压缩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强度的片剂的能力,表示空隙率对抗张强度(或硬度)的影响。
弹性形变;在受到压力时变形,接触压力后不能恢复原形,弹性形变子在压片过程中产生较大结合力。
塑性变形;在受到压力时变形,接触压力后不能恢复原形,塑性变形在压片过程过程中产生较大结合力。
脆性形变;颗粒在压力下破碎形变,解除压力后不能恢复原形态,亦称破碎变形 (一)单项选择题
1.表示各个粒径的粒子群在总粒子群中所占得百分数的粒度分布是。( A ) A.频率分布 B累积分布 C.对应分布 D.积分分布
2.用Stock‘s方程可以计算到( D )A.三轴径 B.定方向径 C.筛分径 D.Stock‘s径
3.粉体的堆体积是( D )A.真体积 B,颗粒间空隙体积 C.颗粒内空隙体积 D。以上三者加和 4.衡量粉体湿润性的指标( B )A.休止角 B.接触角 C.CRH D.空隙率
5.如何测定粉体的比表面积 ( B )A.沉降法 B.气体吸附法 C.筛分法 D.显微镜法 6.关于平均粒子径描述错误的是( A ) A.D50表示的是中位径,不是中直径
B.中位径是指累积分布途中累积值正好为50%所对应的粒子径 C.筛分法测定累积分布时,小于筛孔直径的累积分布是筛下分布 D.某一粒径的筛上、筛下分布函数之和为100% 7.关于休止角表述正确的是( C )
A.休止角越大,物料的流动性越好 B.粒子表面的物料休止角小
C.休止角小于30°,物料的流动性好 D.粒径大的物料休止角大 8.粉体质量除以颗粒的体积所得的密度定义为( B ) A.真密度 B.颗粒密度 C.堆密度 D.振实密度
9.用液浸法测定粉体的真体积或颗粒的体积时,常用到的测量器材室 ( C ) A.玻璃板 B。黏度计 C.比重瓶 D.漏斗
10.粉体的充填性可用虾类参数评价( C ) A.接触角 B.吸湿性 C.空隙率 D.比表面积 11.关于粉体流动性描述错误的是 ( A ) A.增大粒子径,可有效增大粒子间的吸附着力,提高粉体的流动性 B.粒子表面官话,有助于粉体流动C.含湿量小有利于粉体的流动 D.助流剂用量应适当
12.俩种无相互作用的水溶性药物的临界相对温度CRH分别为70%和50%,俩者混合后的CRHAB是( C )A.50% B.20% C.35% D. 70% (二)配伍选择题(配伍选择题)
[1-4]A.DAa=(a+b)/2 B.DAg=(ab)根号
C.DStk=【18η/(ρp-ρ1)*h/t】根号 D.Dsv=6/(SW *ρ) 请将上列公式与物理量名称相对应
算术平均径( A )//几何平均径( B )///Stock’s径( C )///比表面积相当径( D ) [5-8]A.定方向径 B.有效径 C.体积等价径 D.筛分径
5.沉降公式计算所得的直径( B )6.库尔特计算器测得的直径( C )7显微镜测得的直径( A )
[9-11]A. 0.5μm- B.10nm- C. 45μm- D.60μm- 请对应不同几何学方法测定粒子径的范围
9.光学显微镜法( A )10. 电子显微镜法( B )11. 帅选法( C ) 【12-15】A.休止角 B.填充率C.临界相对温度 D.接触角 请对应个粉末性质的表示方法
12.吸湿性( C )13.流动性( A ) 14.冲填性( B )15.润湿性( D ) 【16-19】A.堆密度 B.颗粒密度 C.真密度 D.振实密度
对应粉末密度的定义16.粉末质量除以真实体积求得的密度( C ) 17.粉末质量除以颗粒体积所得的密度( B )
18.粉末质量除以粉末体所占体积所得的密度( A )
19.填充粉末体时,经振动或敲击后测得的堆密度( D ) 1请说明粒子有哪些方法测定?其原理与测定范围有何不通? 答;粒子径的测定法
(1)显微镜法;将粒子放在显微镜下,根据投影相测得的粒子径的方法,主要测定几何学粒径。光学显微镜可以测定μm级的粒径,电子显微镜尅一测定nm级的粒径。
(2)库尔特计算法;将粒子全混悬于点解质溶液中,隔壁上没有一个细孔,孔俩侧各有电极,电
极间有一定的电压,当粒子通过细孔是,粒子容积排除孔内电解质而电阻发生改变。利用电阻与粒子的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将电性号换算成粒径,以测定粒ing与其分布。本方法侧的粒径为等体积球相当径,可以求得以数个为基准的粒度分或体积为基准的粒度分布。测定范围为1-600μm。 (3)沉降法;液相中混悬的粒子在重立场中恒速沉降时,根据Stock’s方程求出粒径的方法。Stock’s方程适用于0.5-100μm粒径的测定。
(4)比表面积法;利用粉体的比表面积随粒径的减少而减少而迅速增加的原理,通过粉体层中比表面积的信息与粒径的关系求得平均粒径的方法,但本方法不能求得粒度分布。可测定的范围在100μm以下。
(5)筛分法;利用筛孔将粉碎体机械阻挡的分级方法,常用测定范围在45μm以上。 2简述影响粉末流动性的因素和改善方法。
答;粒子间的黏着力、摩擦力、范德华力、静场力等作用阻碍粒子的自由流动,影响粉体的流动性。影响粉体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和改善方法包括;①粒子大小,一般粉装物料流动性差,大颗粒有效较低粒子间的黏附力和凝聚力等,有利于流动。对于粘附性的粉末粒子进行造粒增大粒径,改善流动性的有效方法;②粒子形态及表面粗糙度, 球形粒子的光滑表面,能减少接触点数,减少摩擦力;③密度,重力作用下流动时,粒子的密度大有利于流动;④含湿量,由于粉体的吸湿性作用,粒子表面吸附的水分增加粒子间黏着力,因此适当干燥有利于减弱粒子间的作用力;⑤助流剂的影响,在粉体中加入0.5%-2%滑石粉、微粉硅胶等助流剂是可大大改善粉体的流动性。主要是因为微粉粒子在粉体的粒子表面填平粗糙面而形成光滑表面,较少阻力,较少阻力,较少静场力等,但过多的助流剂反而增加阻力。
3.清比较水溶性药物和水不溶性药物的吸湿性
答;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相对湿度增大到某一定制,吸湿量急剧增加。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是各成分临界相对湿度的乘积。水不溶性药物的吸湿性随着相对湿度变化而缓慢发生没有临界点。水不溶性药物混合物的吸湿性具有加和性。 4.如何用接触角表示粉末的湿润性?如何策动接触角?
答;当液滴滴到固体表面,湿润性不同可出现不同形状,接触角最小为0°,最大180°,接触角越小湿润性越好。接触角测定法;一种方法的是将粉体压缩成平面,水平放置后滴上液滴,直接由量角器测定。另一种方法,在圆筒管中精密充填粉体,下端用滤纸轻轻堵住后浸入水中,测定水在关内粉体层中上升的高度与时间,根据Washburn式计算接触角。 5.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粉体的堆密度小与真密度?
答;堆密度是粉体质量除以该粉体的对体积V求得的密度,即ρb=W/VO。堆体积实际是装填粉体的容积体积,包括颗粒与颗粒与颗粒内外空隙所占得体积。而真密度是粉体质量除以真体积求得的密度,即ρt=W/VT.真体积不包括颗粒内外空隙的体积。粉体密度的测定就是粉体体积的测定。一般情况下,Vt 7.说明粒径、密度对填充性的影响? 答;一般情况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料,颗粒之间的粘附性弱,重力作用较大,因此填充性好。 8.简述助流剂对粉体填充性的影响。 答;助流剂的颗粒径较小,一般约40μm左右,与粉体混合时在粒子表面扶着,减弱粒子间的粘附从而增强流动性,增大填充密度。助流剂微粉的添加剂量约在0.05%-0.1%(W/W) 范围内最适宜,过量加入反而减弱流动性 第七章 流变学基础 1. 流变学:研究物体变形(固体的变形)和流动(流体的流动)的科学。 2. 变形;对物体施加压力时,其内部各部分的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的过程。 3. 应力:对固体施加外力,固体内部存在一种与外力相对抗的内力使固体保持原状,在单位面积上存在的内力为应力。 4. 弹性: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当解除外力后恢复原来状态的性质。 5. 剪切速度:液体流动时各液层的流动速度不同,形成的速度梯度为剪切速度。单位为/s,以D表示。 6. 剪切力和剪切应力:液体流动时各液层间产生相对运动的外力叫剪切力,在单位液层面积上所需施加的这种力为剪切力。单位为N.m-2,以S表示。 7. 塑性流体: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剪切力大于某一值时物体开始流动,否则物体保持即时形状并停止流动,具有这种性质的物体称为塑性流体(plastic fluid) 8.假塑性流体: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剪切力大于某一值时物体开始流动,表观黏度随着剪切应力的增大而减小,这种流体称为假塑性流体(pseudo-plastic fluid) 9.胀性流体:表观黏度随着剪切应力的增大而增加,这种流动称为胀性流动(dilatant flow) 10.触变性:在一定的温度下,非牛顿流体在恒定剪切力(振动、搅拌、摇动)的作用下,黏性减少,流动性增大,当外界剪切力停止或减少时,体系黏度随时间延长而恢复原状的一种性质。 11viscosity:黏性,是指流体在外力的作用下质点间相对运动而产生的阻力。 12.plasticity:塑性,对软膏或硬膏等半固体施加较小外力时,观察不到变形,而施加较大的外力时才可以发生变形,但解除外力后不能复原的性质称为塑性。 (一)单项选择题 1.假塑性流体的流动公式是(D) A.D=S/η B.D=S/aη C.Sⁿ/ηa(n>1) D.D=S-S₁/η 2.甘油属于何种流体(C) A.胀性流体 B.触变流体 C.牛顿流体 D.假塑性流体 3.对黏弹体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而变形,使其保持一定的形变时,应力随时间而减少,这种现象称为(A) A.应力缓和 B.蠕变性 C.触变性 D.假塑形流动 4.关于牛顿流体,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A.切变速度与切变应力间呈直线关系 B.切变应力S与切边速度D成正比 C.遵循牛顿方程 D.黏度与切变速度无关 5.以下哪种液体属于牛顿流体(D) A.高分子溶液 B.胶体溶液 C.紫杉醇乳剂 D.蓖麻油 6~10.根据图7-1中液体流动曲线,判断各图所代表的流体类型 A. 塑性流体 B.假塑性流体 C.假黏性流体 D.胀性流体 E.具触变性的流体 6. 7. 8. 9. 10. 1.什么是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有何特征? 答:牛顿流体:遵循牛顿黏性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低分子溶液和低浓度高分子溶液在层流条件下的切变应力与切变速率成正比,即黏度为定值,不随剪切应力的变化而变化。其流变曲线为一通过原点的直线。 非牛顿流体:不遵循牛顿黏性定律的流体。可分为塑性流体、假塑性流体、胀性流体和假黏性流体。 2.分别以混悬液、乳液,软膏为例说明流变学在药剂中的作用。 答:混悬剂在贮藏过程中保持较高的黏度,而振摇、倒出及铺展时能自由流动是形成理想的混悬剂的最佳条件。假黏性流体,如西黄蓍胶、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物质具有上述性能。触变性物质在静置状态下可形成凝胶,经振摇后转变为液状,如百皂土,膨润土等,也适合于作为混悬剂的分散剂。调节分散剂不同性质溶液的混合比例,可以制得理想的混悬剂基质。 乳剂流动性对制剂质量非常重要。处方中的分散相、连续相以及乳化剂直接影响制剂的黏性。与分散剂相关的主要因素有相的体积比、粒度分布、内相固有的黏度等。如分散相体积比相对较低时, 系统表现为牛顿流动;随着体积比增加,系统的流动性下降,表现为假塑性流动;而体积比较高,转变为塑性流动;如体积比接近0.74时产生相转移,黏度显著增加,而且平均粒径变小。粒径较大时,在同样的平均粒径条件下,粒度分布宽的系数比粒度分布窄的系统黏度低。剪切速度增大时黏度减少。乳化剂的浓度越高,制剂的黏度越大。膜的物理学特性和电学性质也是影响乳剂黏性的重要因素。如同混悬液一样,优良的乳剂应在静止时保持较高的黏度,以保持体系稳定;当振摇和倾倒时黏度应降低,以便容易流动。 软膏剂:半固剂软膏剂、糊剂,它们的稠度是非牛顿流体的许多流变学参数的总和,如弹性、屈服值、黏度、触变性等。流变学可指导软膏剂的处方设计和质量评价。如屈服值越大,软膏剂硬,越难涂抹,而且可影响软膏剂药物释放和渗透皮肤的速度 3.什么是黏弹性?常见的理论模型有哪些? 答:高分子物质或分散系,具有黏性和弹性的双重特性,我们把这种性质称为黏弹性。对于这种黏弹性,一般用弹性模型化的弹簧和把黏性通过模型的缓冲器的复合型模型加以表示,如麦克斯韦模型、沃格特模型、双重黏弹性模型和多重黏弹性模型。 4.总结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主要应用领域。 答:流变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液体、半固体、固体和制备工艺等方面:液体中包括混合、由切变引起的分散系粒子的粉碎、容器中的液体的流动、通过管道输送液体的过程、分散系的物理稳定性等问题;半固体中包括皮肤表面上制剂的伸展性和黏附性、从瓶或管状容器中制剂的挤出、与液体能够混合的固体量、药物从基质中的释放等问题;固体中包括压片或填充胶囊时粉体的流动、粉末状或颗粒固体的填充性问题;制备工艺方面主要包括提高装量的研究问题。 第八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 1.Preformulation:在药物制剂的研究阶段,首先需要对候选化合物的化学、物理遗迹生物学性质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统称为处方前研究(preformulation) 2.Hygroscopicity:药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hygroscopicity) 3.factorial design:析因设计方法,又称析因试验,是一种多因素的交叉分组实验方法。 4.多晶型:同一化合物的晶体在固态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排列和晶胞参数。成为多晶现象(polymorphism) 5.固有溶解度:解离型药物的溶解度与溶液的PH及其解离状态密切相关。将非解离型分子的溶解度定义为固有溶解度(intrinsic solubility) 6.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及经胃肠道壁的透过性大小,将口服吸收药物分为四类,即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7.星点设计:是一种可用于多因素响应面分析(response surface method)的实验设计方法,是在析因设计的基础上加上星点和中心点的设计。 8.油/水分配系数:是分子亲脂特性的度量,在药剂学研究中主要用于预见药物对在体组织的渗透或吸收难易程度.分配系数代表药物分配在油相和水相中的比例 一) 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QbD理念叙述错误的是( D ) A 是指质量不是通过检验实现的,而是通过设计赋予的 B 根据QbD理论,研究者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开展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C 其主旨是药品的制剂处方和工艺参数的合理设计是其质量的根本保障,而成品的测试只是质量的验证 D 常用单变量的实验数据来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参数,并根据实验数据来确定质量标准 2. 以下哪一项不是口服给药的特点( C )A 口服给药自然、方便、安全、患者的顺应性好 B 起效慢,药物吸收易受食物以及患者生理条件的影响 C 生产成本高,生物利用度高 D 口服给药后药物一般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循环可作用于全身 3. 一般肺部吸入给药吸收率最好的粒径范围是(B )A 0.1~0.5um B 0.5~1um C 1~5um D 5~10um 4 处方前工作包括( D )A 处方与制备工艺研究 B 制剂药理、毒理研究 C申报工作 D 获取新药的相关理化参数 5 以下关于油水分配系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一般采用lgP作为参数,lgP值越低,说明药物的亲脂性越强 B 测定时最常用是水和正己烷体系 C 通常采用摇瓶法测定药物的分配系数 D 测定油水分配系数时,药物浓度均是指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6 药物理化性质测定属于制剂设计中的 ( B ) A 初步毒理学及分析方法的研究B处方前的工作C临床研究D处方与制备工艺研究7 以下有关7.溶解度和解离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 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可以使溶解度很低的药物被吸收 B 不论何种性质的药物,也不论通过何种途径给药,药物必须处于溶解状态才能被吸收C 解离型药物能很好的通过生物膜被吸收 D 非解离型药物可有效的通过类脂性生物膜 8 一个固体化合物的溶出速率通常不受以下哪一因素的影响 (D ) A 固体表面积 B 介质pH值 C 固体粒度 D pKa 9 通常,极易吸湿是指药物在25℃、80%的相对湿度下放置24小时,吸水量小于2%大于(D )A 2% B 5% C 10% D 15% 10 口服制剂设计一般不要求( C )A 药物在胃肠道内吸收良好 B 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C 药物吸收迅速,能作用于急救 D 制剂易于吞咽 11 下列关于药物配伍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B ) A 固剂处方配伍研究,通常将少量药物和辅料混合进行DSC扫描 B 固剂处方配伍研究,一般均应建立pH-反应速度图,选择其最为稳定的pH值 C 对注射剂的配伍,一般是将药物置于含有金属或抗氧剂等附加剂的条件下研究 D 对口服液剂,通常研究药物与乙醇、甘油、糖浆、防腐剂、表面活性剂和缓冲液 配伍 12 多数药物被设计成口服剂型,这主要是因为 ( B ) A 工艺简单 B 给药虽然方便、安全,易被患者接受的最常给药途径之一,适合各种类型的疾病和人 群,尤其适合于慢性疾病患者 C 口服给药成本低 D 药效迅速、可靠 13 对药物制剂设计影响最大的药物理化性质是 ( C ) A 色泽、 熔点 B 密度、 粘度C 溶解度和稳定性 D 多晶型、流动性 14 BCS分类系统中,高溶解度药物的定义是药物的最大剂量在pH1~7.5范围内,在(C)ml的水溶液中能溶A 50 B 150 C 250 D 350 15 测定药物油水分配系数时最常用的有机溶剂是B///A氯仿 B n-辛醇 C 乙酸乙酯 D 苯 16 高透过性药物是指药物口服吸收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达到( D )%以上 A 60 B 70 C 80 D 90 17 不属于处方前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C )A获取新药的相关理化参数 B 测定其动力学特征C 新药的临床评价 D 测定与处方有关的物理性质 【1~3】A口服剂型 B 注射剂型 C透皮给药剂型 D 黏膜给药 E直肠给药 1 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的是 C 2 经胃肠道吸收,可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是A3 一般起效快,常用于临床急救的是B 【4~7】A 药物的溶解度 B药物的脂溶性 C药物的分子量 D 药物的颜色 E药物的结构 4 其值较小时,溶出为吸收的限速过程A5 其值较小时,通过生物膜转运为吸收的限速过程B 6 油水分配系数主要反映B7 与晶型,粒度关系较大的是A 【8~9】A 多晶型 B 溶解度 C pKa D 油水分配系数 E 药物的颜色 8 可用于预测同系化合物的吸收情况的是D 9 可采用X射线衍射法、红外分析法、差示扫描热量法、及热差分析法等研究的是A 1.简述药物制剂设计的目的。 答:药物制剂的设计目的是根据疾病的性质、临床用药的需要以及药物的理化性质,确定适宜的给 药途径和剂型,选择合适的辅料、制备工艺、筛选制剂的最佳处方和工艺条件,确定包装,最终形成合适于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制剂产品。 2.影响药物制剂设计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要有:(1)制剂的设计目的;(2)制剂的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开发的目标、疾病的种类和特点、不同的给药途径、不同的用药部位、对吸收快慢要求的不同确定给药途径;(3)质量源于设计的思想:主旨是药品的制剂处方和工艺参数的合理设计是其质量的根本保障,二成品的测试只是质量的验证;(4)影响药物制剂设计的其它因素:还包括成本、知识产权以及节能环保的考虑等。 3.简述处方前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答:处方前研究的内容包括:(1)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测定:主要包括解离常数PKa、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固有溶出速率等。(2)原料的固态性质:包括盐型、多晶型、吸湿性、粉体学性质等。(3)稳定性和配伍研究:包括药用化合物的稳定性及辅料的配伍研究。(4)处方前生物药剂学研究: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及其药物动力学,近年来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的应用在制剂设计中越来越受重视。 4.简述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药物制剂设计的五个基本原则是: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稳定性、顺应性。 5.处方前药物理化性质研究主要包括哪些?主要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测定? 答:主要包括解离常数PKa、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固有溶出速率等。PKa可以通过滴定法测定。对于有些化合物,如胺类化合物等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可在含有有机溶剂(如甲醇)的容积中进行PKa的测定,将在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5%、10%、15%、20%)中的测定结果用Yasuda-Shedlovsky作图后外推至有机溶剂为0%时对应的值,即可估算出该化合物在水中的PKa值。固有溶解度可以通过已知化合物的解离来测定。在特定PH下药物的溶解度S为其固有溶解度S。和解离型分子的溶解度S(A-)之和,即表观溶解度=S。+S(A-)。油水分配系数通常采用摇瓶法测定。固有溶解速率的定义,常用的测定方法是将约200mg的原料药压成一个直接为1.3cm的圆片,在溶出介质中以一定的转速(100r/min)旋转并溶出 6.原料药的哪些固态性质是处方前研究的重要内容?分别是如何影响药物的疗效或性质的? 答:盐型、多晶型、吸湿性、粉体学性质等是原料药处方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同一化合物的不同盐型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在一般情况下,解离型药物的溶解度较高,而且能提高母体药物溶解度的盐,其溶解速率通常也会相应增加。此外,不同盐型对固体化合物的熔点、吸湿性以及多晶型现象都很大影响。不同晶型结构的熔点、溶解度、稳定性以及机械性能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导致其体内生物利用度设置生物活性都可能不同,所以在制剂研究 ,特别是固剂的研究中,必须对化合物的晶型进行精确表征和控制。药物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吸湿程度一般取决于药物的性质与周围空气中相对湿度。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露置于空气中德物料越易吸湿。药物的粉体学性质主要包括粒子形状、大小、粒度分布、 粉体密度、附着性、流动性、润湿性等。无疑,他们对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制剂工艺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如流动性、含量、均匀度、稳定性、颜色、问道、溶出速度和吸收速度等无不受药物粉体学性质的影响。用于固剂的辅料,如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等的粉体性质也可改变或改善主要的粉体性质,以提高药物制剂的质量,如果选择不当,也可能影响药物的质量。 7.简述BCS分类系统是如何对药物进行分类的? 答:根据药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及经胃肠道避的透过性大小,将口服吸收药物分为四类,即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类型 溶解度 渗透性 1 高 高 2 低 高 3 高 低 4 低 低 8.已知某药物的饱和和溶解度为0.1mg/ml,其给药剂量为600mg,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0%。请问,按照BCS分类系统,该药属于哪一类?在处方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答:是BCSII类药物,应从改善药物的溶出速率进行剂型设计。 第九章 液体机制 1. 液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2. 增溶剂,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成为增溶剂。如聚山梨酯类。 3. 防腐剂,系指防止药物制剂由于细菌、酶、霉等微生物的污染而产生变质的添加剂。 4. 助溶剂,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水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称为助溶。加入的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5. Cosolvent:潜溶剂,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混合溶剂,称为潜溶剂。 6. 溶液剂: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液剂。 7. Syrups:糖浆剂,含有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含糖量一般为65%以上。 8. 芳香水剂:芳香挥发性药物(多为挥发油)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浓度一般很低,可矫味、矫臭和作分散剂。 9. 醑剂: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可供内服或外用。其挥发性药物成分比芳香水剂含量高(5%~10%) 10. Polymer solution:高分子溶液,也称亲水胶体,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相液剂,为热力学稳定体系。 11. 溶胶剂:也称疏水胶体,指固体药物微细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系 12. Suspensions:混悬剂,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相液剂。分散相微粒一般0.5~10μm,也可达50μm 13. Emulsions:乳剂,是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其中一相液体是以液滴状态分散于另一相液体所形成的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 14. Flocculation:絮凝,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的电解质,使ζ电位降低一定程度,即微粒间排斥力稍低于吸引力,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这一过程称为絮凝,絮凝沉淀物体积较大,振摇后容易再分散成为均匀混悬液。 15. Deflocculation:反絮凝,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后,ζ电位升高(一般50~60mV),阻碍微粒间的碰撞聚集,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 16. 润湿剂:系指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润湿的附加剂。常用的润湿剂是HLB值在7~9之间的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蓖麻油、泊洛沙姆等。 17. 助悬剂: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黏度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的亲水性,或使混悬剂具有触变性的附加剂。 18. 分层: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现象,称为分层。为可逆过程,振摇可恢复均匀分散。 19. 转相:乳剂的类型发生转变的现象称为转相。转相通常是由于外加物质使乳化剂性质改变而引起,如钠肥皂→钙皂;乳剂转相还受到相体积大小的影响。 20. 合并与破裂: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变大,称为合并。乳剂分为不相混溶的油水两相,称为破裂,为不可逆变化。 21. Spoilage:酸败,乳剂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中氧等)及微生物作用,体系中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 22. 触变性:凝胶与溶胶恒温转变的性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液剂特点的正确表述是(B) A.不能用于皮肤、黏膜和人体腔道B.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 C.药物制成液剂稳定性高D.不适用于婴幼儿和老人 2.液剂的质量要求不包括(D) A.液剂一定要有一定的防腐能力B.外用液剂应无刺激性 C.口服液剂应外观良好,口感适宜D.液剂应是澄明溶液 3.关于液剂的溶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水是常用的溶剂B.含甘油在30%以上时有防腐作用 C.DMSO的溶解范围很广D.PEG分子量在100以上的适用于作为溶剂 4.下列溶液中,属于非极性溶剂的是(C)A.丙二醇 B.聚乙二醇 C.液状石蜡 D.甘油 5.药品卫生标准中规定口服液剂每毫升染菌限量为(B)A.10个 B.100个 C.200个D.1000个 6.关于液剂的防腐剂叙述错误的是(C) A.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最强,而在弱碱性性溶液中作用减弱 B.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几种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防腐效果更好 C.苯甲酸的防腐作用是靠解离的离子D.山梨酸对霉菌和酵母菌作用强 7.苯甲酸钠发挥防腐作用的最佳pH为(B) A.< pH4 B. pH4 C. pH5 D. pH6 8.下列有关理想防腐剂的要求中,错误的是(D) A.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B.溶解度能达到有效的防腐浓度 C.对大多数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D.能提高制剂的稳定性 9.我国不允许使用的食用人工色素是(B) A.胭脂红B.美蓝C.柠檬黄D.苋菜红 10.属于合成甜味剂的是(C) A.蔗糖 B.麦芽糖C.阿司帕坦 D.甜菊苷 11.20g Span80(HLB=4.3)和10g乳化剂OP(HLB=15.0)混合的HLB值为(C) A.5.56 B.6.85 C.7.87 D.10.71 12.制备甲酚肥皂利用的原理是(D)A.改变溶剂B.成乳C.助溶作用D.增容作用 13.复方碘溶液中加入碘化钾的作用是(D) A.增溶剂B.调节碘的浓度C.减少碘的刺激性D.助溶剂 14.在苯甲酸钠的存在下,咖啡因的溶解度由1:50增大至1:1.2,苯甲酸钠的作用是(B) A.增溶B.助溶C.防腐D.增大离子强度 15.下列方法不能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是(B) A.加助溶剂 B.加助悬剂C.成盐D.使用潜溶剂 16.茶碱在乙二胺存在下溶解度由1:120增大至1:5,乙二胺的作用是(D) A.增大溶液的pH B.增溶 C.防腐 D .助溶 17.下列液剂中属于均相液体机制的是(A) A.复方碘溶液B.复方硫磺洗剂C.鱼肝油乳及D.石灰搽剂 18.下列液体机制中属于非均相液体机制的是(D) A.樟脑醑B.胃蛋白酶合剂C.磷酸可待因糖浆D.石灰搽剂 19.关于糖浆剂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可作矫味剂、助悬剂、片剂包糖衣材料B.单糖浆的浓度为85%(g/ml)C.糖浆剂属于低分子溶液剂D.热熔法适用于对热稳定性或挥发性药物制备糖浆剂 20.单糖浆的浓度为(D)A. .7%(g/ml)B. .7%(ml/ml)C.85%(g/g)D. 85%(g/ml) 21.于溶胶剂中加入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作为(D)A.助悬剂B.絮凝剂C.脱水剂D.保护胶 22.下列关于溶胶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 A溶胶剂具有双电层结构B.可采用分散法制备溶胶剂 C.溶胶剂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D.加入电解质可使溶胶发生聚沉 23.关于亲水胶体叙述错误的是(B) A.亲水胶体属于均相分散体系B.明胶、琼脂溶液具有触变性质 C.制备胃蛋白酶合剂时,可将其撒于水面使其自然溶胀后再搅拌即得 D.加入大量电解质能使亲水胶体产生沉淀 24.亲水胶体溶液中加入乙醇可出现沉淀,这是因为(D) A.溶媒浓度改变B.盐析作用C.胶体电荷改变D.胶体水化膜被破坏 25.高分子溶液剂加入大量电解质可导致(C) A.产生絮凝作用B.产生凝胶C.盐析D.胶体带电,稳定性增加 26.以下有关胃蛋白酶合剂配制注意事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 A.本品一般不宜过滤B.可采用热水配制,以加速溶解C.胃蛋白酶不可与稀盐酸直接混合D.应将胃蛋白酶撒在液面,使其充分吸水膨胀 27.混悬剂中药物粒子的半径由10μm减小到1μm,则它的沉降速度减小的倍数为(D)A.10倍B.20倍C.50倍D.100倍 28.根据Stokes定律,混悬微粒沉降速度与下列 C 因素成反比A.混悬微粒的半径B.混悬微粒的半径平方C.混悬介质的黏度D.混悬微粒的粉碎度 29.混悬剂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作为(C)A.助悬剂B.润湿剂C.絮凝剂或反絮凝剂D.助溶剂 30.疏水性药物与亲水性药物不同,在制备混悬剂时,必须要先加一定量的(A) A.润湿剂B.助悬剂C.反絮凝剂D.增溶剂 31.下列关于助悬剂的表述中,错误的是(D)A.硅皂土可作助悬剂B.助悬剂可增加介质的粘度C.助悬剂可增加微粒的亲水D.助悬剂可降低微粒的ξ电位 32.以下可以作为絮凝剂的是(D)A.西黄蓍胶B.羧甲基纤维素钠C.甘油D.枸橼酸钠 33.不具有助悬剂作用的辅料是B///A.甘油B.吐温-80C.海藻酸钠D.羧甲基纤维素钠 34.不能增加混悬剂物理稳定性的措施是(D///A.增加介质黏度B.加入助悬剂C.减小粒径D.加高温度 35.关于混悬剂沉降溶剂比的表述,错误的是(D) A.沉降容积比是指沉降物的容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容积之比 B.沉降容积也可以用高度表示C.《中国药典》规定口服混悬剂在3h的F指不得低于0.9D.F指越小混悬剂越稳定 36.以下各项中,不是评价混悬剂质量的方法为(D) A.絮凝度的测定B.再分散实验C.沉降体积比的测定D.澄清度的测定 37.制备复方硫磺洗剂,加入甲基纤维素的主要作用是(C)A.润湿B.反絮凝C.助悬D.保护胶 38.关于乳剂特点的错误表述是(D) A.乳剂液滴的分散度大,吸收较快,生物利用度高 B.O/W乳剂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C.油性药物制成乳剂能保证剂量准确 D.静脉注射乳剂注射后在体内分布较慢,具有缓释作用 39.可作为W/O型乳化剂的是(C)A.一价肥皂B.聚山梨酯类C.脂肪酸山梨坦D.阿拉伯胶 40.属与O/W型固体微粒类乳化剂的是(C)A.氢氧化钙B.氢氧化锌C.氢氧化铝D.阿拉伯胶 41.制备静脉注射用乳胶可选择的乳化剂是(D) A.月桂醇硫酸钠B.三乙醇胺皂C.阿拉伯胶D.泊洛沙姆188 42. O/W型乳剂在加入某种物质以后变成W/O型的乳剂,这种转变称为(B) A.絮凝B.转相C.破裂D.酸败 43.下列不属于减慢乳剂分层速度的方法是(A) A.加入电解质B.使乳剂的相容比至50%左右C.减小分散介质与分散相之间的密度差D.增加分散介质的粘度 44.以下有关于胶备初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B) A.油、水、胶三者的比例要适当B.乳化剂要先分散于少量水中 C.研钵应干燥D.初乳为形成不可以加水稀释 45.下列哪种液体机制是采用新生皂法制备的(C) A.鱼肝油乳剂B.静脉脂肪乳剂C.石灰搽剂D.炉甘石洗剂 46.制备乳剂时分散相的体积分数(值)一般在 D 之间 A.1%~10%B.10%~50%C.20%~25%D.25%~50% 47.在用油酸钠为乳化剂制备的O/W型乳剂中,加入大量氯化钙后,乳剂可出现(C) A.分层 B.絮凝 C.转相 D.合并 48.下列有关含漱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A.含漱剂应呈微酸性B.含漱剂主要用于清洁口腔 C.含漱剂多为药物的水溶液D.可制成浓溶液,用于稀释 49.酊剂的浓度一般没1ml相当于原材料(D)A.100g B.5g C.1g D.20g 50.专供揉搽无破损皮肤用的剂型是(C) 51.关于芳香水剂错误的表述有(D) A.芳香水剂系芳香挥发性药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 B.浓芳香水剂系指用乙醇和水溶液制成的含大量挥发油的溶液 C.芳香水剂应澄明,不得有异臭、沉淀和杂质D.宜大量配制贮存 52.不属于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的是(C) A.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B.微粒的荷电与水化 C.混悬剂中药物的降解D.絮凝与反絮凝 53.不能用于液体药剂矫味剂的是(B)A.泡腾及B.消泡剂C.芳香剂D.胶浆剂 54.不是混悬剂稳定性的是(C)A.助悬剂B.润湿剂C.增溶剂D.絮凝剂 (二)配伍选择题1. ABE 2. BCA 3. CBEAD 4. DACE 5. DACB 6. BDAC 7. BCDAE8. AEBC 9. ACED 10. BAD 11. DCAE 12. CBAD 13. EACD 14. DBEA15. EBCBA 16. DCEAB 17. BCA 18. ABCE 19. EBCA 20. BC21. BDED 22. EBD 23. BCAD 24. BAD 25. BDC (二)配伍选择题1.A.助悬剂 B.增黏剂 C.助溶剂D.润湿剂 E.乳化剂 ①硫磺洗剂中加入CMC-Na///ABE②滴眼剂中加入甲基纤维素BCA ③静脉注射用乳剂中加入精制豆磷脂ABCDE 2.A.胃蛋白酶合剂 B.炉甘石洗剂 C.复方碘溶液 D.磷酸可待因糖浆E.薄荷水 ①属于混悬剂 ACDE ②属于溶液剂ACBD③属于胶体溶液ABCD 3.A.山梨酸 B.阿拉伯胶 C.丙二醇D. 聚山梨酯80 E.酒石酸盐 ①保湿剂 ②天然乳化剂 ③絮凝剂 ④防腐剂 ⑤增溶剂 4.A絮凝 B.转相 C.破裂 D.分层 E.合并 ①乳剂分散相与连续相存在密度差,放置时分散相集中在顶部或者底部 ②乳滴发生可逆聚集现象③分散相与连续相分成两层,经振摇不能恢复 ④乳滴乳化膜破坏导致乳滴变大 5.乳剂不稳定的原因是 A.分层 B.转相 C.酸败 D.絮凝 E.破裂 ①ZETA电位降低产生②重力作用可造成 ③乳化剂变质可致乳剂④乳化剂类型改变,最终可导致 6.A助悬剂 B.稳定剂 C.润湿剂 D.反絮凝剂 E.絮凝剂 ①在混悬液中起润湿,助悬,絮凝或反絮凝作用的附加剂 ②使微粒zeta电位增加的电解质③增加分散介质粘度的附加剂 ④可被吸附于疏水性药物微粒表面,增加其亲水性的附加剂 7.A.撒与水面 B.浸泡,加热,搅拌 C.溶于冷水 D.加热至60~70度 E.水,醇中均溶解 选择下列高分子溶液的配置方法 ① 明胶②甲基纤维素③淀粉④胃蛋白酶⑤聚维酮 8.A.极性溶剂 B.非极性溶剂 C.防腐剂 D.矫味剂 E.半极性溶剂 下述液体药剂附加剂的作用为 ① 水②丙二醇③液状石蜡④苯甲酸 9.A.溶液剂 B.疏水胶体 C.亲水胶体 D.混悬剂 E.芳香水剂 ①氯化钠溶液②明胶溶液③薄荷水④复方硫磺洗剂 10.A.重新分散实验 B.微粒大小测定 C.沉降容积比测定 D.絮凝度测定 E.黏度测定①用库尔特计数器测定混悬液混悬剂放置一定时间后,以一定速度转动,观察混合情况 3.测定加絮凝剂和不加絮凝剂的混悬剂的沉降物容积 11.A.三乙醇胺皂 B.甘油 C.卜洛沙姆188 D.苯甲酸钠 E.甜菊苷 ①咖啡因的助溶剂 ② 静脉注射用乳化剂 ③ 皮肤用软膏乳化剂 ④ 矫味剂 12.A.枸橼酸盐 B.吐温80 C.羧酸基纤维素钠 D. 单硬脂酸铝 E.苯甲酸钠①延缓混悬剂的微粒降沉②使疏水性药物容易被浸湿 ③增加微粒的ζ电位,产生反絮凝 4.使混悬粒子具有触变性 13.A.干胶法 B.物理凝聚法 C.新生皂法 D.分散法 E.溶解法 ①制备复方碘溶液采用②制备鱼肝油乳采用 ③制备石灰搽剂采用④制备炉甘石洗剂采用 14.A.W∕O型乳化剂 B.絮凝剂 C.助悬剂 D.矫味剂 E.抗氧剂 ①阿斯帕坦②枸橼酸钠③焦亚硫酸钠④硬脂酸钙 15.A.防腐剂 B.矫味剂 C.PH调节剂 D.润湿剂 E.主药 写出下列处方中成分的作用 ① 胃蛋白酶 2.0g②单糖浆 10ml③稀盐酸 2.0ml④橙皮酊 2ml ② 5﹪对羟基苯甲酸乙脂乙醇溶液 1.0ml 共制成100ml 16.A.芳香水剂 B.合剂 C.醑剂 D.搽剂 E.洗剂 ①专供揉搽皮肤表面用的液剂 ② 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③ 供涂敷皮肤或冲洗用的制剂 ④ 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澄清水溶液 ⑤ 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成分,以水为溶剂的内服液剂 17.A.含漱剂 B.泻下灌肠剂 C.涂剂 D.搽剂 E.洗剂 ①清理粪便,降低肠压,使肠道恢复正常功能为目的的液剂 ②用纱布,棉花蘸取后用于皮肤或口,喉粘膜的液剂 ③用于咽喉,口腔清洗的液剂 18.A.低分子溶液剂 B.高分子溶液剂 C.溶胶剂 D.混悬剂 E.乳剂 ①药物以分子或者离子状态分散,包括溶液剂,糖浆剂,芳香水剂等 ②高分子化合物以分子分散的是 ③以微细粒子分散,具有双电层结构的是 ⑤ 以液滴分散的非均相体系的是 19.A.防腐剂 B.矫味剂 C.助悬剂 D.润湿剂 E.主药 写出下列处方中成分是 ① 磺胺嘧啶 2.5g ②单糖浆 10.0ml③羧甲基纤维素钠 0.75g④5﹪尼泊金乙酯溶液蒸馏水 加至 50.0ml 20.A.显微镜法 B.沉降法 C.库尔特计数法 D.气体吸附法 E.筛分法 ①将粒子群混悬于溶液中,根据STOKES方程求出粒径的方法属于 ② 将粒子群混悬于电解质溶液中,根据电阻改变求出粒子粒径的方法属于 21.A.溶胶剂 B.混悬剂 C.乳剂 D.低分子溶液剂 E.高分子溶液剂 ①硫磺洗剂属于②碘酊属于③胃蛋白酶口服溶液属于④磷酸可待因糖浆属于 22.A聚山梨醇 B.水 C.蔗糖 D.聚乙二醇 E.液状石蜡 0.5ml ①属于非极性溶剂的是②属于极性溶剂的是③属于半极性溶剂的是 23.A.羟苯脂类 B.阿拉伯胶 C.阿斯帕坦 D.胡萝卜素 E.氯化钠 ①用作乳剂的乳化剂是②用作液体药剂的甜味剂是③用作液体药剂的防腐剂是④用作改善制剂外观的着色剂是 24.A.干胶法 B.湿胶法 C.两相胶体法 D.新生皂法 E.机械法 ①先将乳化剂分散于水中,再将油加入,乳化使成为初乳的方法是 ②先将乳化剂分散于油中,再将水加入,乳化使成为初乳的是 ③ 植物油中加入三乙醇胺,强力搅拌成乳的方法属于 25.A.5︰2︰1 B.4︰2︰1 C.3︰2︰1 D.2︰2︰1 E.1︰2︰1 干胶法制备乳剂是先制备初乳。在初乳中,油﹕水﹕胶的比例是 ① 植物油﹕水﹕胶②挥发油﹕水﹕胶③液状石蜡﹕水﹕胶 五 处方分析 1处方 炉甘石 15.0g 氧化锌 5.0g 甘油 5.0ml 羧甲基纤维素钠 0.25g 蒸馏水加至 100.0ml 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本制剂的名称及按分散系统分类应属于哪一类型液剂? (2) 分析处方中主要成分的作用。(3)请写出制备本品的制备工艺。 1. 处方 炉甘石 15.0g 主药 氧化锌 5.0g 主药 甘油 5.0ml 低分子助悬剂 羧甲基纤维素钠 0.25g 高分子助悬剂 蒸馏水加至 100.0ml 分散介质 (1) 炉甘石洗剂,混悬剂,本品属非均相液剂。 (3)制备工艺:羧甲基纤维素钠先用50ml蒸馏水溶胀,直至完全溶解;将炉甘石、氧化锌置研钵中,先加甘油研细,再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边加边研磨,最后加水至全量,研匀即得。 2.处方 鱼肝油 500ml 阿拉伯胶(细粉) 125g 西黄蓍胶(细粉) 17g 杏仁油 1ml 糖精钠 0.1g 尼泊金乙酯 0.05g 纯化水加至 1000ml 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本制剂的名称及按分散系统分类应属于哪一类型液剂? 分析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3)请写出用干胶法制备本品的制备工艺。 2. 处方 鱼肝油 500ml 主药,油相 阿拉伯胶(细粉) 125g O/W乳化剂 西黄蓍胶(细粉) 17g O/W乳化剂 杏仁油 1ml 矫味剂 糖精钠 0.1g 矫味剂 尼泊金乙酯 0.05g 防腐剂 纯化水加至 1000ml 水相 (1) 鱼肝油乳剂,本品属非均相液剂。 (2) 制备工艺:将阿拉伯胶、西黄蓍胶与鱼肝油置研钵内略研匀,使胶分散于油中,一次加 入200~250ml蒸馏水,沿同一方向迅速剧烈研磨至初乳形成。再加入糖精钠、杏仁油、尼泊金乙酯醇液,边加边研磨,最后加入蒸馏水至全量,研匀即得。 3.处方 胃蛋白酶(1:3000) 20g 单糖浆 100ml 橙皮酊 20ml 稀盐酸 20ml 5%尼泊金乙酯醇液 10ml 蒸馏水加至 1000ml 回答下列问题: (1) 按分散系统分类应属于哪一类型液剂? (2) 分析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3)请写出本品的制备工艺。 3. 处方 胃蛋白酶(1:3000) 20g 主药 单糖浆 100ml 矫味剂 橙皮酊 20ml 矫味剂 稀盐酸 20ml 调pH1.5~2.5 5%尼泊金乙酯醇液 10ml 防腐剂 蒸馏水加至 1000ml 溶剂 (1) 胃蛋白酶合剂,高分子溶液剂,本品属均相液剂。 (2) 制备工艺:将稀盐酸、单糖浆加入约700ml蒸馏水中,搅匀,将胃蛋白酶撒在液面上,待 自然膨胀、溶解,得a液;取100ml蒸馏水溶解尼泊金乙酯醇液,得b液;将橙皮酊、b液加入a液中,再加蒸馏水至全量,搅匀即得。 4.处方 甲酚 500ml 植物油 173g 氢氧化钠 27g 蒸馏水加至 1000ml 回答下列问题: (1) 请写出此制剂的名称,该制剂属于何种剂型? 4. 分析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3)请写出本品的制备工艺。处方 甲酚 500ml 主药 植物油 173g 二者发生反应,生成肥皂 氢氧化钠 27g 作为增溶剂 蒸馏水加至 1000ml 溶剂 (1) 甲酚皂溶液,属溶液剂。 (2) 制备工艺:取氢氧化钠,加蒸馏水100ml溶解,加植物油,置水浴上加热,不时搅拌,取1 滴,加蒸馏水9滴无油析出,即已完全皂化。加甲酚搅匀、放冷,加适量蒸馏水至1000ml,混匀,即得。 5.处方 沉降硫磺 30g 硫酸锌 30g 樟脑醑 250ml 甲基纤维素 5g 聚山梨酯80 适量 甘油 100ml 蒸馏水加至 1000ml 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本制剂的名称及按分散系统分类应属于哪一类型液剂? (2) 分析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3)请写出本品的制备工艺。 5. 处方 沉降硫磺 30g 主药 硫酸锌 30g 主药 樟脑醑 250ml 主药 甲基纤维素 5g 高分子助悬剂 聚山梨酯80 适量 润湿剂 甘油 100ml 低分子助悬剂 蒸馏水加至 1000ml 分散介质 (1) 复方硫磺洗剂,混悬剂,本品属非均相液剂。 制备工艺:取沉降硫磺置研钵中,先加入吐温-80研磨,再加入甘油研成细腻糊状;另将甲基纤维素用200ml水制成胶浆,在搅拌下缓慢加入研钵中研匀,移入量器中;硫酸锌溶于200ml蒸馏水中,搅拌下加入量器中,搅匀,在搅拌下以细流加入樟脑醑,加蒸馏水至全量,搅匀,即得。6.处方 薄荷油 1ml 聚山梨酯80(吐温80) 1g 90%乙醇 30ml 蒸馏水加至 50.0ml 回答下列问题 (1) 按分散系统分类本制剂应属于哪一类型液剂? (2) 分析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3)请写出制备本品的制备工艺。 6. 处方 薄荷油 1ml 主要 聚山梨醇80(吐温80) 1g 增溶剂 90%乙醇 30ml 潜溶剂 蒸馏水加至 50.0ml (1) 薄荷水,为芳香水剂,属低分子溶液剂。 (3)制备工艺:取薄荷油,加吐温80搅匀,在搅拌下,缓慢加入90%乙醇及蒸馏水适量溶解,过滤至滤液澄明,再由滤器上加适量蒸馏水使成50ml即得。 7.处方 氢氧化钙溶液 10ml 麻油 10ml 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本制剂的名称及按分散系统分类应属于哪一类型液剂? 7. 分析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3)请写出本品的制备工艺。处方 氢氧化钙溶液 10ml 水相 二者反应生成的钙皂, 为W/O型乳化剂 麻油 10ml 油相 (1) 石灰搽剂,W/O型乳剂,属非均相液剂。 (3)制备工艺:量取氢氧化钙饱和水溶液10ml和麻油10ml,置投药瓶中,加盖振摇至乳剂生成。 8.处方 磺胺嘧啶 2.5g 单糖浆 10.0ml 羧甲基纤维素钠 0.75g 尼泊金乙酯溶液(5%) 0.5ml 蒸馏水加至 50.0ml 回答下列问题 (1) 按分散系统分类本制剂应属于哪一类型液剂? 8. 分析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3)请写出制备本品的制备工艺。 处方 磺胺嘧啶 2.5g 主药 单糖浆 10.0ml 矫味剂、低分子助悬剂 羧甲基纤维素钠 0.75g 高分子助悬剂 尼泊金乙酯溶液(5%) 0.5ml 防腐剂 蒸馏水加至 50.0ml 分散介质 (1) 磺胺嘧啶合剂,混悬剂,本品属非均相液剂。 (3)制备工艺:取蒸馏水约20ml,将羧甲基纤维素钠撒于叶面,待充分溶胀后,搅匀制成胶浆。另将磺胺嘧啶在研钵中研细,并将单糖浆、羧甲基纤维素钠胶浆分次加入研钵与磺胺嘧啶研匀;再加入适量蒸馏水,随加随研转移到量杯内,滴入尼泊金乙酯溶液,搅拌,最后加蒸馏水至全量。 1.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主要有哪些?举例说明。 答: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主要有:①将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如苯巴比妥制成苯巴比妥钠,普鲁卡因等;②加入增溶剂,如肥皂可增加甲酚的溶解度;③加入助溶剂,如乙二胺对茶碱的助溶作用等;④选用潜溶剂,如氯霉素选用由水、乙醇、甘油组成的混合溶剂而使其溶解度增大等 2. 简述液剂的特点及分类 答:液剂优点:①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能较迅速发挥药效;②给药途径多,可以内服、外用;③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④易调整浓度,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缺点:①药物分散度大,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使药效降低甚至失效;②液剂体积大,携带、运输、贮存都不方便;③水性液剂容易霉变;④非均相液剂易出现物理不稳定问题。 分类:①按分散系统分类:均相液剂:包括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非均相液剂:包括溶胶剂、混悬剂、乳剂。②按给药途径分类:内服液剂;外用液剂,包括皮肤用液剂、五官科用液剂和直肠、阴道、尿道用液剂 3. 写出Stokes公式并结合Stokes公式讨论延缓混悬微粒沉降速率的措施。 2r2(12)g2r2(12)gV答根据Stokes定律 V 99延缓混悬微粒沉降速率的措施包括:①减少粒径r:药物粉碎或微粉化;②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η: 加入助悬剂;③减小微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ρ1-ρ2):加入助悬剂。 4. 混悬剂的稳定剂包括哪几类?简述各类稳定剂在混悬剂中所起作用,并各举1~2例。 答 :混悬剂的稳定剂包括润湿剂、助悬剂、絮凝剂与反絮凝剂。1.疏水性药物配制混悬剂时,必须加入润湿剂。润湿剂可吸附于疏水微粒表面,增加其亲水性,产生较好的分散效果。如吐温类。2.助悬剂能够增加混悬剂中分散介质的黏度,降低药物微粒的沉降速度;能够在微粒表面吸附形成机械性或电性保护膜,防止微粒间聚集或结晶的转型;有些助悬剂能够使混悬剂具有触变性。常用 的助悬剂包括低分子助悬剂如甘油、高分子助悬剂如CMC-Na、硅皂土和触变胶。3.絮凝剂:混悬剂中加入适量的电解质(絮凝剂),使ζ电位降低一定程度,即微粒间排斥力稍低于吸引力,微粒形成疏松聚集体,经振摇又可恢复成均匀的混悬剂。4.反絮凝剂: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反絮凝剂)后,ζ电位升高,阻碍微粒间的碰撞聚集。常用絮凝剂与反絮凝剂:杞橼酸盐、杞橼酸氢盐、酒石酸盐、酒石酸氢盐、磷酸盐、一些氯化物(三氯化铝) 5. 乳化剂分为哪几类?他们在乳剂的形成中起什么作用?每类乳化剂各举1~2例。 答 :乳化剂主要分为四类 : 1.表面活性剂类: 分子中有较强的亲水亲油基,在乳滴周围形成单分子层乳化膜,常用的有阴离子型表面活化剂如肥皂类、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硫酸钠等;非离子型表面活化剂如司盘类、吐温类。2.天然乳化剂: 主要来自天然动植物及纤维素衍生物,种类多,亲水性强,一般为型乳化剂,在乳滴周围形成多分子乳化膜,需加入防腐剂。如阿拉伯胶、西黄耆胶、卵磷脂等。3.固体微粒乳化剂 :一些能够被油水两相润湿的不溶性固体微粒,可聚集在两相界面形成膜,防止分散相液滴接触合并。常用品种:水包油型如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皂土;油包水型如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硬脂酸镁。4.本身乳化能力较弱,但能提高乳化黏度、增强乳化膜强度、防止乳滴合并等。如甲基纤维素、西黄耆胶、海藻酸钠、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6. 乳剂存在那些不稳定现象?应如何解决? 答:乳剂存在的不稳定现象有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酸败。 分层: 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现象,称为分层。为可逆过程,振摇可恢复均匀分散。分层原因:乳剂的分散相与连续相存在密度差。减少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密度差、减少粒径、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都可以降低乳剂分层的速度。 絮凝: 乳剂中分散相的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现象称为絮凝。絮凝时仍保持乳滴及其乳化膜的完整性,但乳剂发热稳定性已降低,是乳剂破裂的前奏。产生絮凝的原因是电解质和离子型乳化剂的存在。因此,解决方法:制备乳剂时不要加入电解质,选用非离子型乳化剂。 转相:乳剂的类型发生转变的现象称为转相。转相通常是由于外加物质使乳化剂性质改变而引起,如钠肥皂—>钙皂;此外,乳剂转相还受到相体积大小的影响。解决方法:避免加入乳化剂性质改变的物质。 合并与破裂:乳剂中分散相 液滴的乳化膜破坏导致液滴变大的过程称为合并。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称为油、水两相的现象称为破裂。乳剂破裂后经振摇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乳滴的大小不均一使乳剂聚集而合并,因此制备乳剂时应尽可能使乳滴大小均匀。另外,增加连续相的黏度也可降低乳滴合并的速度。乳化膜的牢固性是影响乳滴合并最重要的因素,在制备乳剂时可考虑选用混合乳化剂。 酸败:乳剂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中氧等)及微生物的作用,体系中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称为酸败。可以通过加入抗氧化剂、防腐剂即采用适宜的包装和贮存条件等方法加以解决。 7. 常用的防腐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液剂常用的防腐剂及特点如下:①苯甲酸与苯甲酸钠,防腐作用依赖于未解离的分子,在pH4以下作用较好,用量一般为0.03%~0.1%。②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是一类很有效的防腐剂,在酸性、中性溶液中均有效,在酸性溶液中作用较强,但在微碱性溶液中作用减弱。常用的有甲、乙、丙、丁四种酯,抗菌作用随烃基碳数增加而增强,溶解度随烃基碳数增加而减少。几种酯合并使用有协同作用。通常以乙酯和丙酯或丁酯合用最多,浓度均为0.01%~0.25%。聚山梨酯20、聚山梨酯60等能增加尼泊金类在水中的溶解度,但不能增大其抑菌作用。③山梨酸及其盐,对真菌、酵母菌的抑制力较好,常用浓度为0.05%~0.2%。本品起防腐作用的是未解离的分子,在pH4水溶液中效果较好。④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做防腐剂使用浓度为0.02%~0.2%,多外用。⑤醋酸氯己定(醋酸洗必泰),广谱杀菌剂,用量为0.02%~0.05%,多外用。⑥邻苯基苯酚,广谱杀菌剂,使用浓度为0.005%~0.2%,是较好的防腐剂,亦可用于水果蔬菜的防霉保鲜。⑦其他:20%乙醇、30%以上的甘油、0.01%~0.05%桉叶油、0.05%薄荷油、0.01%桂皮油具有防腐作用。 8. 哪些情况下考虑将药物制成混悬液剂? 答:以下情况下考虑将药物制成混悬型液剂:①凡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剂供临床使用;②药物的剂量超过了溶解度而不能制成溶液剂;③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④为使药物产生缓释作用。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毒剧药或者剂量小的药物,不应制成混悬剂。 第十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1.物理灭菌法:采用加热、射线和过滤方法,破坏或除去细菌的技术。 2.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灭菌制剂是指采用某一物理、化学方法杀灭除去所有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无菌制剂是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 3.湿热灭菌发: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4.注射剂:将药物制成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或无菌制剂。包括灭菌或无菌溶液、乳浊液、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5.热原: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6.等渗溶液:系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7.等张溶液:系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8.防腐:系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9.消毒:系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去除病原微生物。10.D值:系指在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或使之降低一个对数单位所需的时间。11.Z值:系指降低一个1g D值需升高的温度数,即灭菌时间减少为原来的1/10所需要的升高的温度数。12.F值:系指在一定温度(T)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单位为分钟。13.F0值:系指一定灭菌温度(T)下、Z值为10摄氏度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摄氏度、Z值为10摄氏度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14.滴眼剂:系指供滴眼用的液剂,以水溶液为主,包括少数水混悬液。 15.Reverse osmosis:反渗透法,在盐溶液上施加一个大于该盐溶液渗透压的压力 使盐溶液中的水向纯水一侧渗透,从而达到盐、水分离的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1. 对于易溶于水而且在水溶液中稳定的药物,可配制成哪种类型注射剂(B) A. 注射用无菌粉末 B.溶液型注射剂C.混悬型注射剂 D.乳剂性注射剂 2. 易溶于水且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可配制成哪种类型注射剂(A) A. 注射用无菌粉末 B.溶液型注射剂C.溶胶型注射剂 D.乳剂性注射剂 3. 关于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叙述正确的是(D) A.允许PH值范围在2~11B.输液剂要求无菌,所以应该加入抑菌剂以防止微生物的生长C.大量输入体内的注射液可以低渗D.溶液型注射液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浑浊或异物 4. 有关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叙述错误的是(A) A.注射剂中只有用于脊椎腔内注射的药液必须等渗 B.PH值和渗透压不当可增加注射剂的刺激性 C.PH值对于注射剂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D.大剂量供静脉注射用药物制剂均需进行热原检查 5.注射用水和蒸馏水的检查目的主要区别是(B)A.酸碱度B热原 C氯化物 D微生物 6.关于注射剂特点的错误描述是(D) A药效作用迅速 B 适用于不适合口服的药物 C.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病人 D 使用方便 7.关于注射剂的给药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D) A.皮内注射是注射与真皮与肌肉之间B.油溶液型和混悬型注射液可以少量静脉注射 C.油溶液型和混悬型注射液不可用作肌内注射 D.静脉注射起效快,为急救用药的首选 8. 《中国药典》规定的注射用水应是(D) A.纯净水 B.蒸馏水 C.去离子水 D.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再经蒸馏而制得的水 9.氯化钠注射液属于哪种类型注射剂(B) A. 注射用无菌粉末 B.溶液型注射剂C.混悬型注射剂 D.乳剂性注射剂 10.水难溶性或注射后要求长效的固体药物,可制成哪种类型注射剂(C) A. 注射用无菌粉末 B.溶液型注射剂C.混悬型注射剂 D.乳剂性注射剂 11.关于真皮和肌肉之间,注射剂量通常为1~2ml的注射途径是(C) A.静脉注射 B.脊椎腔注射 C.皮下注射 D.肌肉注射 12.常用于过敏性试验的注射途径是(D)A.静脉注射 B.脊椎腔注射 C.肌肉注射 D.皮下注射 13.注射剂一般控制PH的范围为(B)A.4~11 B.4~9 C.2~9 D.3~8 14.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内毒素,其致热活性中心是(D)A.糖蛋白 B.多糖 C.磷脂 D.脂多糖 15.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不包括(C) A.无菌 B.无热原 C.无色 D.澄明度 16.用以配制注射液的溶剂是(B) A.纯水 B.注射用水 C.灭菌蒸馏水 D. 去离子水 17.注射用辅酶A,临用前应加入(A) A.灭菌注射用水 B.灭菌蒸馏水 C.超纯水 D.注射用水 18.下列对热原性质的正确描述是(A) A.有一定的耐热性、不挥发 B. 有一定的耐热性、难溶于水 C.有挥发性但可被吸附 D. 溶于水且不能被吸附 19.注射剂安瓿的灭菌方法是(A) A.干热灭菌法 B.滤过灭菌 C.气体灭菌 D.辐射灭菌 20下列等式成立的是(A)A.内毒素=热原=脂多糖 B.内毒素=热原=蛋白质 C.内毒素=磷脂=脂多糖 D.内毒素=热原=蛋白质 21.关于热原叙述错误的是(C)A.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B.热原致热活性中心是脂多糖C.热原可以再灭菌过程中被完全破坏D.一般滤器不能截留热原 22下列关于热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A.180℃、3~4h可以彻底破坏热原 B.热原大小在300~500nm之间,可以被微孔滤膜器截流 C.热原能溶于水,超滤装置也不能将其除去 D.活性炭可以吸附色素与杂志,但不能吸附热源 23.热原的除去方法不包括(C)A.高温法 B.酸碱发C.微孔滤膜过滤法 D.吸附法 24.注射用的针筒或其他玻璃器皿除去热原可采用(B) A.酸碱法 B.高温法C.吸附法D. 微孔滤膜过滤法 25.配制注射液时除热原可采用(A) A.吸附法 B.酸碱法C.高温法 D. 微孔滤膜过滤法 26.目前各国药典法定检查热源的方法是(A) A.家兔法 B.狗实验法C.实验法 D.大鼠法 27.说明注射用油中不饱和键的多少是(A) A.碘值 B.酸值C.皂化值 D.水值 28.下列可用作易化氧化药物注射剂中抗氧化剂的是(C) A.碳酸氢钠 B.氯化钠C.焦亚硫酸钠 D.苯甲醇 29.下列可作为注射剂等渗调节剂的是(B) A.碳酸氢钠 B.氯化钠C.碳酸钠 D.苯甲醇 30.下列可用作易氧化药物注射剂中金属离子螯合剂的是(D) A.碳酸氢钠 B.氯化钠C.焦亚硫酸钠 D.EDTA-2Na 31.综合法制备用水的工艺流程正确的是(D) A.自来水—过滤器—离子交换树脂床—多效蒸馏水机—电渗析装置—注射用水 B.自来水—离子交换树脂床—电渗析装置—过滤器—多效蒸馏水机—注射用水 C.自来水—过滤器—离子交换树脂床—电渗析装置—多效蒸馏水机—注射用水 D.自来水—过滤器—电渗析装置—离子交换树脂床—多效蒸馏水机—注射用水 32.在某注射剂中加入亚硫酸钠,其作用为(B)A.抑菌剂 B.抗氧剂C.止痛剂 D.络合剂 33.注射剂中加入硫代硫酸作为抗氧剂时,通入的气体应该是(D)A.O2 B.H2 C.CO2 D.N2 34.焦亚硫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抗氧剂,最适合用于(A) A.偏酸性溶液 B.偏碱性溶液 C.强碱溶液 D.强酸溶液 35.下列关于滤过器的叙述,错误的是(C) A.钛滤器抗热抗震性能好,不易破碎,可用于注射剂的脱炭过滤和除微粒过滤 B.垂熔玻璃滤器化学性质稳定,易于清洗,可以热压灭菌 C.微孔滤膜截留能力强,不易堵塞,不易破碎 D.砂滤棒对药液吸附性强,价廉易得,滤速快 36.下列关于出去热原的方法,错误的是(D) A.玻璃注射针筒可用高温法出去热原B.超滤法能出去水中的热原 C.反渗透法可除去水中的热原D.药液可用酸碱法处理除去热原 37.空气净化技术主要是通过控制生产场所中(D)A.空气中尘粒浓度 B.空气细菌污染水平 C.保持适宜温度 D.A、B、C均控制而且保持适宜的湿度 38.无菌区的洁净度要求是(A)A.100级 B.10万级C.大于1万级 D.1万级 39.以下各项中,不是滴眼剂附加剂的是(B) A.PH调节剂 B.润滑剂C.等渗调节剂 D.抑菌剂 40.静脉注入大量低渗溶液可导致(B) A.红细胞死亡 B.溶血C.血浆蛋白质沉淀 D.红细胞凝集 41.1%氯化钠溶液的冰点降低度数为(A) A.0.58% B.0.52% C.0.56% D.0.50% 42.冷冻干燥的工艺流程正确的是(B) A.预冻—升华—干燥—测共熔点B.测共点—预冻—升华—干燥—升华 C.预冻—测共熔点—升华—干燥D.预冻—测熔点—干燥—升华 43.注射剂灭菌的方法,最可靠的是(D) A.流通蒸汽灭菌法 B.化学灭菌剂灭菌法C.干热灭菌法 D.热压灭菌法 44.大体积(>50ml)注射剂过滤和灌封生产区的洁净度要求为(A) A.100级 B.10万级C.大于1万级 D.1万级 45.注射用抗生素粉末分装室洁净度要求是(A)A.100级 、B.10万级C.大于1万级 D.1万级 46.下列关于污染热原的途径,错误的是(A) A.灭菌不彻底 B.从溶剂中加入C.从原料中带入 D.从配夜器具中带入 47.热原的致热成分是(D)A.蛋白质 B.磷脂 C.胆固醇 D.脂多糖 48.以下有关输液灭菌的表述,错误的是(C).从配置到灭菌应不超过4小时 B.塑料输液袋可以采用109℃ 、45分钟灭菌 C.为缩短灭菌时间,输液灭菌开始应迅速升温D.对于大容器要求Fo值大于8分钟,常用12分钟 49.关于注射剂的容器错误的叙述是(D)A.琥珀色安瓿滤除紫外线,适用于对光敏感的药物B.含钡玻璃的耐碱性能好,可用于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C.含锆玻璃耐酸耐碱性能均好 D.湿气和空气不易透过塑料输液瓶,有利于保证贮存期药液的质量 50.下列关于注射液的配制,正确的是(B) A.原料质量不好时宜采用稀配法B.活性炭吸附杂质常用浓度为0.1%—0.3% C.溶解度小的杂质在稀配时容易滤出去D.原料质量好时宜采用浓配法 51.关于注射剂的处理方法叙述正确的是(C) A. .原料质量不好时宜采用稀配法B. 溶解度小的杂质在稀配时容易滤出去 C. 活性炭吸附杂质常用浓度为0.1%—0.3%D.活性炭在碱性溶液中对杂质的吸附作用比在酸性溶液中强52.注射剂的制备流程是(A) A.原辅料的准备—配制—滤过—灌封—灭菌—质量检查 B.原辅料的准备—滤过—配制—灌封—灭菌—质量检查 C.原辅料的准备—配制—滤过—灭菌—灌封—质量检查 D.原辅料的准备—灭菌—配制—滤过—灌封—质量检查 53.影响滤过的因素可用下列哪个公式描述(D) A.Stock’s公式 B.Arrhenius公式 C.Noyes公式 D.Poiseuille公式 54.影响滤过的因素不包括(A) A.待滤过液的体积 B.滤过压差C.孔径大小 D.滤渣层厚度 55.在注射剂生产中常作为除菌滤过的滤器是(D) A.硅藻土滤棒 B.多孔素瓷滤棒C.G3垂熔玻璃滤器 D.G6垂熔玻璃滤器 56.生产注射液使用的滤过器描述错误的是(D) A.砂滤棒多用于粗滤B.微孔滤膜滤器使用时,应先将药液粗滤再用滤膜滤过 C.微孔滤膜滤器,滤膜孔径在0.65—0.8um者,作一般注射液的精滤使用 D.垂熔玻璃滤器化学性质稳定,不影响药液的PH值,无微粒脱落,但较易吸附药物57.对于强酸、强碱、有机溶剂溶液可选择下列哪些滤膜过滤(C) A.醋酸纤维素膜 B.醋酸纤维素混合酯膜C.聚四氟乙烯膜 D.尼龙膜 58.关于滤过装置叙述正确的是(D) A.高位静压滤过压力稳定,质量好,滤速慢 B.无菌滤过易采用加压滤过 C.加压滤过压力稳定,滤过快,药液不易污染 D.减压滤过压力稳定,滤层不易松动,要也不宜污染 59.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调节PH易选用(C)A.枸橼酸 B.缓冲溶液 C.盐酸 D.硫酸 60.注射液的灌封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包括(D) A.封口不严 B.鼓泡 C.瘪头 D.喷瓶 61.制备Vc注射液时应通入气体驱氧,最佳选择的气体是(D) A.氢气 B.氮气C.环氧乙烷 D.二氧化碳 62.关于注射剂的灭菌叙述错误的是(C) A.选择灭菌法时应考虑灭菌效果与制剂的稳定性 B.对热不稳定的产品可采用流通蒸汽灭菌,但生产过程应注意避菌 C.相同品种、不同批号的注射剂可在同一灭菌区灭菌 D.相同色素、不同品种的注射剂不可在同一灭菌区内同时灭菌 63.下列关于无菌操作法的叙述,错误的是(B) A. 无菌操作法适用于药物预热不稳定的注射剂的配制 B.无菌操作法为一种杀灭或除去微生物的操作方法 C.无菌操作是一种避菌操作 D.无菌操作法师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操作方式 .葡萄糖注射液的灭菌条件是(A) A.115℃,68.6KPa,30分钟 B.121.5℃,98.0KPa,15分钟 C.126.5℃,98.0KPa,15分钟 D.126℃,98.0KPa,15分钟 65.对维生素C注射液表述错误的是(B) A.可采用亚硫酸钠作抗氧剂 B处方中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H值使其略偏酸性,避免肌注时疼痛 C.可采用依地酸二钠络合金属离子,增加维生素C稳定性 D.配制时使用注射用水需用二氧化碳饱和 66.头孢噻吩钠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24,配制2%滴眼液100ml需加多少克氯化钠(A) A.0.42 B.0.61 C.0.36 D.1.42 67.已知盐酸普鲁卡因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18,若配制0.5%盐酸普鲁卡因等渗溶液200ml需加入多少克氯化钠(D)A.0.72 B.0.18 C.0.81 D.1.62 68.氯化钠是常用的等渗调节剂,其1%溶液的冰点下降系数为(D) A.0.52℃ B.0.53℃ C.0.56℃ D.0.58℃ 69.注射用青霉素粉针,临用前应加入(D)A.注射用水 B.蒸馏水C.纯水 D.灭菌注射用水 70.注射用油最好选择下列哪种方法灭菌(A) A.干热灭菌法 B.湿热灭菌法C.紫外线灭菌法 D.微波灭菌法 71.目前仅限于热压灭菌的是(D)A.F值 B.E值 C.D值 D.Fo值 72.维生素C注射液采用的灭菌方法是(D) A.100℃流通蒸汽30min B.115℃热压灭菌30min C.115℃干热1h D.100℃流通蒸汽15min 73.热压灭菌法所用的蒸汽是(D) A.流通蒸汽 B.115℃过热蒸汽 C.含湿蒸汽 D.饱和蒸汽 74流通蒸汽灭菌法的温度为(A)A.100℃ B.115℃C.80℃ D110℃ 75.关于输液叙述错误的是(D)A.输液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液 B.输液对无菌、无热源及澄明度这三项应特别注意C.渗透压可为等渗或偏高渗D.输液是大剂量输入体内的注射液,应加抑菌剂 76关于输液正确的是(D)A.输液中应加抑菌剂 B.输液是指由动脉滴注入大剂量注射液C.渗透压可为等渗或低渗D.输液的精滤目前多采用微孔滤膜 77.输液配制,通常加入活性炭,活性炭的作用不包括(C) A.吸附热源 B.吸附杂质 C.稳定剂 D.吸附色素 78.关于冷冻干燥叙述错误的是(D) A.预冻温度应在低共熔点以下10—20℃B.速冻法制得结晶细微,产品疏松易溶 C.速冻引起蛋白质变性几率小,对于酶类和活菌保存有利 D.粘稠、熔点低的药物宜采用一次升华法 79.下列关于冷冻干燥的正确表述(A) A.冷冻干燥所出产品质地疏松,加水后迅速溶解 B.干燥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所制产品不利于长期储存 C.冷冻干燥应在水的三相点以上的温度与压力下进行 D.冷冻干燥过程是水分由固态变液后由液变汽的过程 80.注射剂的等渗调节剂应选用(D)A.硼酸 B. HCL C. 甘露醇 D. NACL 81.氯化钠等渗当量是指(C) A.与100g药物成等渗的氯化钠重量 B.与10g药物成等渗的氯化钠的重量 C.与1g药物成等渗的氯化钠的重量 D.与1g氯化钠成等渗的氯化钠的重量 82.某试制的注射液使用后造成溶血,可以如何改进(C) A.适当减少氯化钠用量 B. 适当增大一些酸性 C.适当增加氯化钠用量 D. 适当增大一些碱性 83.氯霉素眼药水中加入硼酸的主要作用是(B)A.曾溶 B. 调节PH值 C. 防腐 D. 增加疗效84.影响滴眼药物吸收错误的表述是(B) A. 滴眼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大小可影响药物被吸收 B.增加药物的黏度是药物分子的扩散速度减低,因此不利于药物被吸收 C.由于角膜的组织构造,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油的药物易透入角膜 D.生物碱类药物本身的PH值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85.下列作滴眼液的抑菌剂是(B) A吐温85 B. 三氯叔丁醇 C.环氧乙烷 D. 碘仿 86.有关滴眼剂错误的是(C) A.滴眼剂是直接用于眼部的外用澄清溶液或混合溶液 B.正常眼可耐受的ph值为5.0—9.0 C.混悬型滴眼剂25μm以下的颗粒不得少于90% D.药液刺激性大,可使泪液分泌增加而使药液流失,不利于药业被吸收 87.下列关于滴眼液的表述,错误的是(B) A.适当增加滴眼液的黏度可延长疗效 B.一般滴眼剂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 C.手术用滴眼剂不得添加抑菌剂 D.手术用滴眼剂应保证无菌 88.滴眼剂的质量要求中,哪一条与注射剂的质量要求不同(D) A.ph值 B. 渗透压 C. 无菌 D. 热源 .用于O/W型静脉注射乳剂的乳化剂是(B) A.异山梨酯80 B. 精致大豆磷脂C.脂肪酸甘油酯 D. 乙醇 90.包括纯化水、注射用水与灭菌注射用水的是(D) A.纯化水 B. 蒸馏重水C. 注射用水D. 制药用水 91.下列哪种物质不能作为注射剂的溶媒(D)A.注射用水 B. 注射用油 C. 乙醇 D. 二甲基亚砜 92.关于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 A.0.9%的氯化钠既是等渗又是等张 B.等渗是生物学概 C.等张是物理学概念 D.等渗溶液是指与红细胞张力相等的溶液 93.关于湿热灭菌的影响正确的是(B) A.灭菌效果与最初菌落数无 B.蛋白质、糖类能增加微生物的抗热性 C.一般微生物在酸性溶液中的耐热性比在碱性溶液中大D.被灭菌物的体积与灭菌效果无关 9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静脉注射液以等渗的好B.高渗注射液静脉给药应缓慢注射 C.脊椎腔注射必须等渗 D.滴眼剂以低渗为好 95.滴眼剂中通常不加入哪种吸附剂(D) A.缓冲剂B.增黏剂C.抑菌剂D.着色剂 96.下列关于注射剂的制备,正确的是(D) A.精滤、灌封、灭菌在洁净区进行B.配制、精滤、灌封在洁净区进行 C.灌封、灭菌在洁净区进D.精滤、灌粉、安瓶干燥灭菌后冷却在洁净区进行 97.如玻璃容器耐热性能差则在熔封或加热灭菌后出现(C) A.注射剂ph增高 B.产生“脱片”现象C.爆裂D.变色 98.关于灭菌法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灭菌法是指杀死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B.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 C.灭菌效果以杀死芽孢为准 D.药剂学与微生物学灭菌目的与要求完全相同 99.不允许加入抑菌剂的注射剂是(D) A.肌内注射用注射剂(B.静脉注射用注射剂C.脊椎腔注射用注射D.B和C 100.作为热压灭菌法灭菌可靠性的控制指标是(B)A.D值 B.F。值C.F值D.Z值 101.下列关于输液剂制备的叙述,正确的是(D) A.输液从配制到灭菌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2小时 B.西配发适用于质量较差的原料药的配液 C.输液配制时用的水必须是新鲜的灭菌注射用水 D.药用活性炭可吸附药液中的热原且可起助滤剂作用 102.下列有关微孔滤膜的叙述,错误的是(C) A.孔径小,容易堵 B截留能力强C孔径小,铝塑满D不能影响药液的ph值 103.以下可在注射剂中作为增溶剂的是(A)A.聚山梨酯80B.枸橼酸C.甲酚D.羟苯乙酯 104.不能添加抑菌剂的注射液是(D) A.肌内注射剂B.腹腔注射剂C.皮下注射剂D.静脉注射机 105.可除去输液瓶上的热原的方法是(A)A.250℃干热灭菌30分钟B.用活性炭处理C.用灭菌注射用水冲D.2%氢氧化钠溶液处理 106可用于脊椎腔注射的是(D)A. 乳浊剂B. 油溶液C. 混悬液D. 水溶液 107以下关于抑菌剂的叙述,错误的是(C) A. 抑菌剂应对人体无毒、无害B. 供静脉注射用的注射剂不得添加抑菌剂 C脊柱腔注射用的注射剂不需添加抑菌剂D 添加抑菌剂的注射剂仍需进行灭菌 【1—4】A. 能溶于水中B. 180℃、3—4小时被破坏C. 不具挥发性D. 易被吸附 E. 能被强氧化剂破坏 以下措施是针对热原的哪项性质:1.加入高锰酸钾E2.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C 3.用大量注射用水冲洗容器A4.用活性碳过滤D 【5—8】A 混悬剂注射剂B 电解质输液C胶体输液D 营养输液 E. 粉针 5. 生理盐水属于B6. 醋酸可的松的注射剂属于A 7. 静脉脂肪乳属于D8. 辅酶E///A应制成 【9—12】A. 微博灭菌法B. 火焰灭菌法C. 流通真气灭菌法 D. 辐射灭菌法E. 热压灭菌法 9. 利用电磁波灭菌A10. 利用射线使大分子化合物分解,适用于不耐热药物的灭菌D11. 适于不耐热的品种在常压下的加热灭菌,不能保证杀灭所有的芽孢C 12. 应用大于常压的水蒸汽灭菌,适于耐热药物的制品E 【13—14】A 蒸馏法B 电渗析法C反渗透法D. 离子交换法E. 过滤法 下列制备药用水的方法:13.利用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B14利用盐溶液的渗透压差C 【15—17】 A. 纯化水B. 灭菌注射用水C 注射用水D 制药用水E 无菌无热原的水 15. 包括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D16. 纯化水再经蒸馏所制得的水C 17. 配置普通药物制剂的溶剂或实验用水A 【18—19】A. 丹参注射液B. 0.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 C. 10%维生素C注射液D. 5%葡萄糖注射液E. 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 18. 制备过程中需用碳酸氢钠调节溶液的ph及加入抗氧化剂,并通入二氧化碳C 19. 制备过程中需加入乳化剂并检查成品的热原E 【20—22】A. 硅藻土滤棒B. G3垂熔玻璃滤器 C. 多空素瓷滤棒D. G4垂熔玻璃滤器E. 微孔滤膜 20. 白陶土烧结而成用于低黏度液体的过滤C21. 高分子材料的薄滤膜滤过介质E22. 质地松散,用于黏度高、浓度较大的滤液的过滤A 【23—25】A. 静脉注射B. 皮下注射C.脊椎注射D.肌内注射E.皮内注射 23. 水溶液、油溶液、混悬液、乳浊液均可注射D 24. 用于过敏试验或疾病诊断E25. 起效快的注射途径A 【26—29】A. F值 B F。值 C Z值 D. D值E. T。值 上述与灭菌有关的各参数: 26. 在一定温度下杀灭微生物90%所需的灭菌时间D27. 干热灭菌过程可靠性参数A28. 灭菌效果相同时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提高灭菌的度数C 29. 热压灭菌过程可靠性参数B 【30—33】 A.醋酸可的松微晶 25g B.氯化钠 3g C.聚山梨酯 80 1.5g D.羟甲基纤维素钠 5g E.硫柳汞 0.01g/制成1000ml 上述处方中:30. 防腐剂是E31. 润湿剂是C32. 助悬剂是D33. 渗透压调节剂B 【34—37】A. 板框式压滤机B. G4垂熔玻璃滤器 C. G6垂熔玻璃滤器D. 砂滤棒E. 0.65—0.8μm微孔滤膜 以上过滤器械用于:34. 注射剂药液的储君虑过C35. 注射剂药液的精滤E 36. 注射剂药液的粗滤D37. 注射剂药液精滤前的预滤B 【38—40】A 钛滤器B. 砂滤棒C 垂熔玻璃滤器D. 微孔滤膜E. 超滤器 38. 吸留药液少,用后以1%—2%钠硫酸液浸泡处理的过滤器是C 39. 用完弃去,不会在产品间产生交叉污染的过滤器是D 40. 易于脱砂,对药液吸附强的过滤器是B 【41—43】A NaHCO3 B 维生素C C NaHSO3 D. EDTA-Na2 E 注射用水 以上各成分在维生素C注射剂中作为: 41. Ph调节剂A42. 金属离子络合剂D43. 抗氧剂C 【44—47】A. 气体灭菌法B. 干热灭菌法C. 热压灭菌法 D. 辐射灭菌法E. 紫外线灭菌法 44. 利用大于常压的饱和蒸汽压进行灭菌C45. 利用化学药品的蒸汽进行熏蒸灭菌A46. 利用γ射线达到杀灭微生物的目的D47. 利用空气传热杀灭细菌B 【48—51】A. 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B. 安瓿C. 无菌操作室 D. 氯霉素滴眼剂E. 无菌操作室的地面及墙面 以上各种情况选用的灭菌方法是:48. 甲醛蒸汽灭菌C49. 干热灭菌B 50. 热压灭菌A51. 2%煤酚皂灭菌E 51. 【52—55】A 抗氧剂B 助悬剂C 局部止痛剂D. 乳化剂E 等渗调节剂 以下各物质可用于注射剂中作为: 52. 亚硫酸氢钠A53. 甲基纤维素B54. 葡萄糖E55.泊洛沙姆 188D 【56~59】A.干热灭菌(160℃、2小时) B.紫外线灭菌 C.热压灭菌 D.流通蒸汽灭菌 E.过滤除菌以下各种情况采用的灭菌方法: 55.油脂类软膏基质A 56.5%葡萄糖注射液C 57.维生素C注射液D 58.空气和操作台表面B 【60~63】A.产品外形不饱满 B.含水量偏高 C.喷瓶D.异物 E.装量差异大 导致注射用无菌粉末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为: 59.升华时供热过快,局部过热C 60.冻干开始形成的已干外壳结构致密,水蒸气难以排除A 61.粉末流动性差E//生产环境洁净度不够高D 【~68】 A葡萄糖注射液 B.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C.脂肪乳注射液 D.甘露醇注射液 E.羟乙基淀粉注射液 .属于多元醇输液的是D 65.属于糖类输液的是A 66.属于乳剂型输液的是C 67.属于电解质输液的是B 68.属于代血浆输液的是E 【69~72】乳剂型注射液 B.油溶液型注射液 C.混悬型注射剂 D.水溶液型注射剂 E.注射用无菌粉末 69.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属于D70青霉素钠盐注射液属于E 70.黄体酮注射液属于B71醋酸可得松注射液属于C 【73~77】EDTA-Na2 B.亚硫酸钠 C.氯化钠D.聚山梨酯80 E.甲酚 73.可作金属离子络合剂的是A74可作抑菌剂的是E75可作等渗调节剂的是C 76可作抗氧剂的是B77可作增溶剂的是D 五、计算题 1.配制1000ml 0.5%盐酸普鲁卡因溶液,需加入至多少克氯化钠使其成等渗溶液(1%普鲁卡因盐酸水溶液的冰点下降度为0.12,1%氯化钠水溶液的冰点下降度为0.58)? 答:W=[(0.52-0.12/2)/0.58]*(1000/100)=7.93g 2.头孢噻吩钠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24,欲配制2%滴眼液500ml需加入多少克氯化? 答:W=(0.96-2*0.24)*(500/100)=2.1g 3.某药物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16,欲配制3%的该药物等渗溶液2000ml,需加入氯钠多克? 答:W=(0.9-3*0.16)*(2000/100)=8.4g 4.配制100ml葡萄糖等渗溶液,需要加入多少克无水葡糖糖?(无水葡萄糖的氯化钠 等渗当量为0.18克) 答:W=由于葡萄糖的E=0.18,氯化钠等渗溶液的浓度为0.9%,因此在100ml溶液中 W=(0.9/0.18)=5g 即,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 5.配制2%盐酸麻黄碱溶液200ml,欲使其等渗,需加入多少克氯化钠或无水葡萄糖? (1g盐酸麻黄碱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28克,无水葡萄糖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18 克)。 答:设所需加入的氯化钠和葡萄糖分别为W1和W2,则: W1=(0.9-0.28*2)*(200/100)=0.68g W1=0.68/0.18=3.78g或W2=(5%/0.9%)*0.68=3.78g 6.欲配制以处方的溶液1000ml,试用冰点降低法计算所需氯化钠的量。 处方:硼酸 0.67克 氯化钾 0.33克 氯化钠 适量 注射用水加至100ml (硼酸1%溶液的冰点下降值为0.28,氯化钾1%溶液的冰点下降值为0.44) W=(0.52-a)/bW=[0.52-(0.28*0.67+0.44*0.33)]/0.58*(1000/100)=3.23g 7.试用氯化钠等渗当量法计算,配置以下处方溶液1000ml所需氯化钠的量。 处方:硼酸 0.67克 氯化钾 0.33克 氯化钠 适量 注射用水加至100ml 硼酸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47,氯化钾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0.78) 答: W=[0.9-(0.47*0.67+0.78*0.33)*1000]/100=3.28 六、处方分析 1.维生素c注射液的处方如下,请写出其制备方法并对其处方工艺进行分析。 处方: 维生素c 104克 依地酸二钠 0.05克 碳酸氢钠 49.0克 亚硫酸氢钠 2.0克 注射用水 加至1000ml 六、处方分析 1.答:制备:在配制容器中,加处方量80%的注射用水,通二氧化碳至饱和,加维生 素C溶解后,分次缓缓加入碳酸氢钠,搅拌使完全溶解,加入预先配制好的依地酸二钠和亚硫酸氢钠溶液,搅拌均匀,调节药液PH6.0-6.2,添加二氧化碳饱和的注射用水至足量,用垂熔玻璃漏斗与膜滤器过滤,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并在二氧化碳气流下灌封最后于100摄氏度流通蒸汽灭菌15min。 处方及工艺分析 (1)维生素c分子中有烯二醇式结构,显强酸性,注射时刺激性大,产生疼痛,故加入碳酸氢钠(或碳酸钠)调节PH,以避免疼痛并增强本品的稳定性。 (2)本品易氧化水解,原辅料的质量,特别是维生素c原料和碳酸氢钠,是影响维生素c注射液的关键。空气中的氧气、溶液PH和金属离子(特别是铜离子)对其稳定性较大。因此处方中加入抗氧剂(亚硫酸氢钠)、金属离子络合剂及PH调节剂,工艺中采用充惰性气体等措施,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但实验表明,抗氧剂只能改善本品的色泽,对制剂的含量不变化几乎无作用,亚硫酸盐和半胱氨酸对改善本品色泽作用显著。 (3)本品稳定性与温度有关。实验表明,用100摄氏度流通蒸汽灭菌30min后含量降低3%;而100摄氏度流通蒸汽灭菌15min后含量仅降低2%,故以100摄氏度流通蒸汽灭灭菌15min为宜。 2.人工泪液的处方如下,请写出其制备方法并对其处方工艺进行分析。 处方:羟丙 甲纤维素 3.0克 氯化钾 3.7克 氯化苯甲羟铵溶液 0.2ml 氯化钠 4.5克 硼酸 1.9克 硼砂 1.9克 蒸馏 水 加至1000ml 2.答:制备:称取HPMC溶于适量蒸馏水中,依次加入硼砂、硼酸、氯化钾、氯化钠、氯化苯甲羟氨溶液,再添加蒸馏水至全量,搅匀,过滤,滤液罐装于滴眼瓶中,密封,于100摄氏度流通蒸汽灭菌30min即得。 处方及工艺分析: (1)研究表明,羟丙甲纤维素溶液具有澄明度好,用于眼药水较甲基纤维素等更理想。 (2)羟丙甲基纤维(4500)宜用2%溶液,在20摄氏度时黏度为3750-5250cps者。(3)处方中的氯化苯甲羟铵溶液系氯化苯甲羟铵的50%水溶液。 3.按照静脉注射用脂肪乳的处方,请写出制备方法并对其处方工艺进行分析。 处方:精制大豆油 150克 精制大豆磷脂 15克 注射用油 25克 注射用水 加至1000ml 3.答:制备:称取豆磷脂15g,高速组织捣碎机内捣碎后,加甘油25g及注射用水400ml在氮气流下搅拌至形成半透明状的磷脂分散体系;放入二步高压匀化机,加入精制豆油与注射用水,在氮气流下匀化多次,收集于乳剂收集器内;将乳剂冷 却后,于氮气流下用垂熔玻璃漏斗过滤,分装于玻璃瓶内,充氮气,瓶口中加盖涤纶薄膜、橡胶塞密封后,加轧铝盖;水浴预热90摄氏度左右,于121摄氏度灭菌15min。浸入热水中,缓慢冲入水中,逐渐冷却,置于4-10摄氏度下贮存。 处方工艺分析 (1)制备此种乳剂的关键是选用高纯度的原料及毒性低、乳化能力强的乳化剂, 采用合理的处方、严格的制备技术和适当的设备,制得油滴大小合适、粒度均匀、稳定的乳状液。原料一般选用植物油,如麻油、棉籽油、豆油等,所用油必须精制,提高纯度,减少副作用,并应有质量控制标准,例如碘价、酸价、皂化值等。国内多选用豆磷脂,是由豆油中分离出的全豆磷脂经提取精制而得,主要成分为卵磷脂,比其他磷脂稳定而且毒性小,但已被氧化。 (2)注射用乳剂除应符合注射剂项下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条件:1乳滴直径<1um,大小均匀,也允许有少量粒径达5um;2成品能耐受高压灭菌,在贮存期内乳剂稳定,成分不变;3无副作用,无抗原性,无降压作用和溶血反应。因此成品需经过显微镜检查,测定油滴分散度,并进行溶血试验、降压试验、热原试验,并检查油及甘油含量过氧化值、酸价、PH值等项。 4.注射用辅酶A(coenzyme A)的无菌冻干制剂处方如下,请写出制备方法并对其处方工艺进行分析。 处方:水解明胶 56.1单位 甘露醇(填充剂) 5mg 葡萄糖酸钙(填充剂) 10mg 半胱氨酸(稳定剂) 0.5mg 5.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处方如下,请写出制备方法并对其处方工艺进行分析。 处方:盐酸普鲁卡因 20.0克 氯化钠 4.0克 0.1mol/L盐酸 适量 注射用水 1000ml4.答:制备:将上述各成分用适量注射水溶解后,无菌过滤,分装于安 瓶中,每支0.5ml,冷冻干燥后封口,漏气检查即得。 处方工艺分析 (1)本品静脉滴注,一次50单位,一日50-100单位,临用前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溶解后滴注。肌注注射,一次50单位,一日50-100单位,临用前用生理盐水2ml溶解后注射。 (2)辅酶A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有吸湿性,易溶于水,不溶于丙酮、乙醚、乙醇,易被空气、过氧化氢、碘、高锰酸盐等氧化成无活性二硫化物,故在制剂中加入半胱氨酸等,用甘露醇、水解明胶等作为赋形剂、 (3)辅酶A在冻干工艺中易丢失部分效价,故投料应酌情增加 5.答:制备:去注射用水约800ml,加入氯化钠,搅拌溶解,再加盐酸普鲁卡因使之溶解,加入0.1mol/l的盐酸溶液调节PH,再加水至足量,搅匀,过滤分装于中性玻璃容器中,用流通蒸汽100摄氏度、30分钟灭菌,瓶装者可适当延长灭菌时间(100摄氏度、45分钟)。 处方工艺分析: (1)0.1mol/l盐酸为PH调节剂。本品为酯类药物,易水解。为保证稳定性,本品 PH应控制在3.5-5.0,并且灭菌温度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 (2)氯化钠用于调节等渗,实验表明还有稳定本品的作用。 (3)为保证产品灭菌效果,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或先进行除菌过滤,以防污染。 七、处方设计 醋酸可的松为一难溶性药物,请设计一处方制备成醋酸可的松滴眼液,并简述制备过程,并对处方与工艺进行分析 七、处方设计 答:处方:醋酸可的松(微晶)(主药) 5.0g 聚山梨酯-80(表面活性剂) 0.8g 苯汞(抑菌剂) 0.02g 硼酸(渗透压调节剂) 2.0g 羟甲基纤维素钠(助悬剂) 加至1000ml 制备:取苯汞溶于处方量50%的蒸馏水中,加热至40-50摄氏度,加入硼酸、聚山梨酯-80使溶解,3号垂熔漏斗过滤待用;另将羟甲基纤维素钠溶于处方量30%的蒸馏水中,用垫有200目尼龙布的布氏漏斗过滤,加热至80-90摄氏度,加醋酸可的松微晶搅匀,保温30min,冷至40-50摄氏度,再与苯汞等溶液合并,加蒸馏水至足量,200目尼龙筛过滤两次,分装,封口,100摄氏度流通蒸汽灭菌30min。 处方工艺分析: (1)醋酸可的松微晶的粒径应在5-20um之间,粒径过大易产生刺激性,降低疗效,甚至会损伤角膜。 (2)羟甲基纤维素钠为助悬剂,配液前需精制。本滴眼液中不能加入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与羟甲基纤维素钠有配伍禁忌。 (3)为防止结块,灭菌过程中应振摇,或采用旋转无菌设备,灭菌前后均应检查有无结块。 (4)硼酸为PH与等渗调节剂,因氯化钠能使羟甲基纤维素钠黏度显著降低,促使结块沉降,改用2%的硼酸后,不仅改善降低黏度的缺点,且能减轻药液对眼黏膜的刺激性。本品PH为4.5-7.0。 八、问答题 1.注射剂有何特点? 答:注射剂的特点是:1注射剂可适于不宜口服的药物;2注射剂起效迅速;3注射剂适宜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4注射剂剂量准确、作用可靠;5注射剂可起局部作用、靶向及长效作用;6注射剂使用不方便;7注射剂注射时产生疼痛,影响病人顺应性;8注射剂的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设备复杂,且要求严格。 2.影响湿热灭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湿热灭菌的主要因素有:生物种类与数量;蒸汽性质;药品性质和灭菌时间;介质PH对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力的影响;介质中的营养等的影响。 3.安 按玻璃化学方法组成分为哪几类,各自适用性如何? 答:安 的玻璃组成有:低硼硅酸盐玻璃(中型硬质玻璃)、含钡玻璃与含锆玻璃。适用范围是:中性硬质玻璃适用于弱酸性和中性药液;含钡玻璃适用于碱性较强的药液;含锆玻璃适用于具有腐蚀性的药液。 4.注射液配制方法有哪些,各适用于何种情况? 答:注射剂的配制方法有稀配法。稀配法适用于质量好的原料药。原料药质量较差时可以浓配法,此法可将溶解度较小的杂质除去,且可节省滤过时间。 5.什么是去离子水、注射用水、灭菌注射用水,各有和应用? 答:去离子水是原水经过离子交换法制得的水。去离子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液,可用于配置普通制剂,也可用于非无菌原料药的精制、注射剂容器、塞子等物的初洗。注射用水是由纯化水经蒸馏所得,可用于注射剂配液、注射剂容器最后一道洗瓶、无菌原料的精制。灭菌注射用水是由注射用水封装后再经过灭菌制成,主要用于溶解注射用灭菌粉针剂或注射溶液剂。 6.注射剂处方中应用什么水?滴眼剂中用什么水? 答:注射剂处方中应用注射用水;滴眼剂中用灭菌蒸馏水 7.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蒸馏水机有哪些?有何特点? 答: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蒸馏水机有:塔式和亭式蒸馏水器、多效蒸馏水器和气压式蒸馏水器。塔式和亭式蒸馏水器生产能力大,耗能高;多效蒸馏水器耗能低,产量高,质量优:气压式蒸馏水 气利用离心泵将蒸气加压,以提高蒸汽利用率,而且不需冷却水,但耗能大。 8.简述热原的出去方法 答:热源的组成:热源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质之间,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其中脂多糖室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因而大致认为热原=内毒素=脂多糖,脂多糖组成因菌种不同而不同。 热源的性质:耐热性,过滤性,水溶性,不挥发性;其他;热源能被强酸强碱破坏,强氧化剂、超声波及某些表面活性剂,(如去氧胆酸钠)也能使之失活。 9.简述热原的组成、性质。9答‘热源的出去方法;a高温法,b酸碱法,c吸附法d离子交换法e凝胶过滤法f反渗法g超滤法其它方法;采用二次以上湿热灭菌法,或适当提高灭菌温度和时间,微波也可破坏热源。 10.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及其检查方法有哪些? 答;注射剂的一般质量要求和检查方法; a澄明度,目前很多工厂还采用目力检查法,国内外正在研究全自动检查机。 b无菌;人和主设计在灭菌后,均应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进行无菌检查,以确保制品的灭菌质量。通过无菌操作制备的成品更因检查无菌状况。 c无热源;无热源是注射剂的重要质量指标,特别是供静脉及脊椎注射的制剂。热源检查体内试验方法有家兔法,体外实验法有 实际试验法 d安全性;注射剂不能引起对组织的刺激性或发生毒性反应,特别是一些非水溶剂及一些附加剂,必须经过必要的动物实验,以确保安全 e渗透压;其渗透压要求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或接近。供静脉注射的大量注射剂还要求与血液有相同的等张性f ph;要求与血液相等或接近(血液ph约7.4),一般控制在4-9的范围内g稳定性;因注射剂多细水溶液,而且从制造到使用需经过一段时间,所以稳定性问题别叫突出,故要求注射剂有必要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以确保产品在储存期内安全有效。f降压物质;有些注射液,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降压物质必须符和规定,确保安全 11.滤器的种类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滤器的种类与特点;1砂滤棒;易脱砂,吸附药液,清洗困难,可能改变药液ph,2垂熔玻璃滤器;性质稳定,不掉渣,吸附性低,不影响药液ph,可热压灭菌。除强碱、氢氟酸外,适用于药液的精滤。但价格昂贵,易破损。3号用于常压过滤,4号用于加压或减压过滤,6好用于无菌过滤;3板框式压滤器;过滤面积大,截留固体量多。4微孔滤膜滤器;孔径小且均匀,截留能力强;孔隙率高,阻力很小,滤速快;无纤维与碎屑脱落,不污染滤液;滤膜薄且轻,不吸附药液,不影响药液的ph;用后弃去,不会产生交叉污染。但容易堵塞,有些摸的稳定性不佳。孔径为0.6-0.8微米的微孔滤膜适用于注射液澄清过滤;孔径为0.3微米或0.22微米者适用于不耐热药物的除菌过滤 12.注射剂容器的种类和式样有哪些? 答;注射剂容器有;注射剂容器一般是指有硬质中性玻璃制成的安 或容器(如青霉素小瓶等),亦有塑料容器。安 的式样目前采用曲颈易折安 与粉末 安 ,其容积通常为1、2、5、10、20毫升等几种规格 13.注射剂用安 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注射机玻璃容器应达到一下质量要求 1应无色透明,以利于检查药液的澄明度、杂质以及变质情况; 2以具有低的膨胀系数、优良的耐热性,使之不易冷爆破裂 3容点低,易于熔封4不得有气泡、麻点击沙粒 5应有足够的物理强度,耐受热压米军事产生的较高压力差,并避免在生产、装运和保存过程中所造成的破损6英俊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 14.注射剂常用的附加剂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答;常用注射剂附加剂主要包括;ph和等渗调节剂,增溶剂,局麻剂,抑菌剂,抗氧剂等。附加剂在注射中的主要作用是;1增加药物的理化稳定性,2增加主药的溶解度3抑制微生物生长,尤其对多剂量注射剂又要注意,4减轻疼痛或对组织的刺激性等。 15.输液剂分为几类? 答;输液试剂分为1电解质输液;用一补充体内水分,电解质,纠正体内酸碱平衡等。如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注射液等 2营养输液;用于不能口服吸收营养的患者。营养输液有糖类输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输液等。糖类输液是最常用的为葡萄糖注射液 3胶体输液;用于调解体内渗透压。胶体输液有多糖类,明胶类。高分子聚合物等,如右旋糖酐,淀粉衍生物,明胶,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4含药输液含有治疗药物的输液,如替硝唑,苦参碱等输液 16.输液在生产中及使用中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应采取哪些措施解决? 答;输液在生产中及使用中常出现的问题有,澄明度,染菌和热源问题 1澄明度问题;注射液中常出现的微粒有炭黑,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纸屑,粘土,玻璃屑,细菌和结晶等,主要来源是;1原料与附加件质量。因此应严格控制原辅料的质量。2输液容器与附件质量3生产工艺及操作中的问题。车间洁净度差,容器及附件按洗涤不净,滤器的选择不恰当,过滤与灌封操作不合要求,工序安排不合理等都会增加澄明度的不合格率,因此严格遵循sop 4医院输液操作以及静脉装置的问题。无菌操作不严,静脉滴注装置不讲或不恰当的输液配伍都可以引起输液的污染。安置终端过滤器,是解决使用过程中微粒污染的重要措施2染菌;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制备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严格灭菌条件,严密被包装3热源反应;热原在使用过程中的污染占84%左右,必须引起主意。尽量使用全套或一次性的输液器,能为使用过程中解决热源污染创造条件 17.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处方设计的关键是什么?生产中易产生的问题有哪些? 答;复方氨基酸输液用于大手术前改善患者的营养,提供慢性,消耗性疾病,急性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的静脉营养。起处方设计中的关键为;氨基酸的组成比例,比例不合乎治疗需要时常有酸中毒,高血氨症,变态反应等不良反应。因此近年来均被结晶氨基酸输液取代。经验就只有L性氨基酸菜能被人体利用,原料选用时应加以注意 生产时应注意:1澄明度问题,其关键是原料的纯度,一般需反复精致,并要严格控制质量。2稳定性问题,便现为含量下降,色泽变深,其中一变色最为明显。含量下建以色氨酸最多,赖氨酸,组氨酸,蛋氨酸也有少量下降,色泽变深通常是有色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氧化所致,而抗氧剂的选择应通过实验进行,有些抗氧剂能使产品变混。影响稳定的因素有;光,氧,温度,金属离子,ph等,故输液还应通氮气,调节ph,假如抗氧剂,避免金属离子混入,避光保存。 18.冷冻干燥的特点有哪些? 答;冷冻干燥的优点是;1可避免药品因高热而分解变质。如避免产品中的蛋白质受热变性;2所的产品质地疏松,加水后迅速溶解恢复药液原有的特性;3含水量低,一般在1%-3%范围内,且在真空状态下进行干燥,故不易氧化,有利于产品长期贮存;4产品中杂质微粒较少,因为污染机会相对少,5产品计量准确,外观优良。冷冻干燥产品不足之处是,容积不能随以选择,有时某些产品重新溶解时出现浑浊。此外,本法需特殊设备,成本较高。 19.物理灭菌法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何应有特点? 答;物理灭菌法可分为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过滤除菌法,射线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是一种利用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分为火焰灭菌法和干热空气灭菌法,火焰灭菌法用于耐火焰材料的灭菌,如金属,玻璃及磁器等。干热空气灭菌法是于耐高温的玻璃器具,金属容器,耐高温的药材粉末即不允许湿气船头的油性物质的灭菌,不适用于橡胶,塑料及大部分药品。2湿热灭菌法分为热压灭菌法,煮沸灭菌法和低温间歇灭菌法。热压灭菌法是湿热灭菌中最可靠的方法,,使用耐热压灭菌的药物,玻璃器皿,金属容器,瓷器,橡胶塞,滤膜过滤器,医院手术用品等的灭菌。流通蒸汽灭菌法于煮沸灭菌法均不能保证杀死所有的耐热芽孢,适用于必须加热灭菌,但不耐高温的药物。低温间歇灭菌只能杀死繁殖体,适用于不耐高温的药物,灭菌效果不可靠,需另加抑菌剂。3射线灭菌法分为紫外线灭菌法,辐射灭菌法,微波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对细菌繁殖体与芽孢菌有杀灭作用,仅用于空气及表面的灭菌,辐射灭菌法穿透力强,灭菌效力高,适于不耐固体药物与药用材料的灭菌。微波灭菌法灭菌迅速,加热均匀,操作简单。4过滤除菌法使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活的或死的微生物得到无菌滤液的一种方法,是与不能加热灭菌的药液,气体,水等的灭菌 20.什么是粉针,哪些药物宜制成粉针? 答;粉针,即注射用的无菌粉末,按生产工艺条件不同可分为两类;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系将原料精制成无菌原料药后直接进行无菌封装密封的到的产品。冷冻干燥制品系指将药物配制成无菌溶液,在进行冷冻干燥,除去水分后密封得到产品.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或加热灭菌是不稳定的药物大多采用制成无菌分装产品。一些在水中稳定但加热分解失效的药物常制成冷冻干燥制品。 21.冷冻干燥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 答;冷冻干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含水量偏高,容器中装入的药液过厚,升华干燥过程中热量供给不足,真空度不够,冷凝器温度偏高均会使产品含水量偏高,可针对具体情况加以解决。2喷瓶,预冻温度过高,预冻不完全,升华干燥时供热过快,受热不均,使部分产品融化导致喷瓶。因此必须将于动温度控制在低共融点一下10-20摄氏度。3产品外形不饱满或萎缩,由于产品结构致密,水汽不能完全溢出,制品因潮解而导致外形不饱满或萎缩。可通过加入填充剂或采用反复预冻的方法加以解决 22.滴眼剂的质量要求是什么,常用的附加剂有哪些? 答点眼剂的质量要求类似于注射剂,要求如下;1ph值,正常眼可耐受的ph范围为5-9. 2渗透压,眼球可适应的渗透压相当于0.6%-1.5%的氯化钠溶液。3无菌,用于眼外伤时要求绝对无菌,且不允许加入抑菌剂。用于无眼外伤的滴眼剂要求无致病菌,不得有铜绿假单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4澄明度,澄明度要求没有注射剂严格,溶液应以澄明,特别是不得有玻璃屑。混悬液型滴眼剂要求15微米以下的颗粒不得少于90%,50微米的颗粒不得超过10%,不应有玻璃,颗粒应该容易摇匀,不得结块。5粘度,粘度应在4.0-5.0 Pa.s 6稳定性,滴眼剂要有一定的稳定性。滴眼剂常用的附加剂有;1。ph调节剂,常常用的有磷酸盐缓冲液,硼酸盐缓冲液,醋酸钠-醋酸缓冲液。2等渗调节剂,可用氯化钠,硼酸,硼砂,葡萄糖,氯化钾等。3防腐剂,有机汞类,如苯汞,硫柳汞;季铵盐类,如苯扎氯胺;醇类,如三氯叔丁醇,本乙醇;酯类,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常用的有甲酯,乙酯,丙酯与丁酯;酸类,如山梨酸。4助悬剂与增稠剂,常用的增稠剂有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维酮,羟丙甲纤维素等。5稳定剂,如抗氧剂等稳定剂。 23.简述滴眼剂中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24.答滴眼剂中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囊后主要经过角膜和结膜两条途径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1要无从眼睑缝隙的损失,2药物从外周血管消除,3药物ph与pka,4刺激性,5表面张力,6粘度 24.简述活性炭在制备注射剂中的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答活性炭常用于注射剂的过滤,有较强的吸附热源,微生物的能力,并具有脱色作用。但它能吸附生物碱类药物,应用时应注意其对药物的吸附作用 25.输液软袋包装有哪些优点? 答;塑料袋做输液容器去有重量轻,运输方便,不易破损,耐压等优点。特别是制造简便,可与同 一车间内制造塑料袋和输液,吹塑成型后立即灌装,提高了工效,减少了污染,包装体积小,易运送,使用方便等。 26.有哪些过滤装置可用于注射剂的过滤? 答;可用于注射剂过滤的装置有;高位静压过滤装置,减压过滤装置,加压过滤装置。 27.什么是等渗溶液、等张溶液? 答;等渗溶液系指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等张溶液系指渗透压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属于生物学概念。 28.试述反渗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原理? 答;反渗透法的工作原理为;当两种含有不同盐类浓度的溶液用一张半透膜隔开时会发现,含盐量少的一边溶剂会自发的向含盐量高的一侧流动,这个过程叫做渗透。渗透直到两侧的液位差达到一个定值时,渗透停止,此时的压力差叫渗透压。渗透压值与溶液的种类,盐浓度和温度有关,而与半透膜无关。一般来说,盐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渗透平衡时,如果在浓溶液侧施加一个压力,那么浓侧的溶剂会在压力作用下想淡水一侧渗透,这个渗透由于自然渗透相反,故叫反渗透,利用反渗透技术,我们可以用压力使溶质于溶剂分离,经过预处理的水,利用特殊的反渗透膜,是的水分子在压力作用下透过反渗透膜而与杂质分离的过程,即为反渗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原理。 29.简述紫外线灭菌法的原理以及应用、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答紫外线灭菌法的原理;紫外线不仅不能使核酸蛋白变性,而且能使空气中氧气产生微量臭氧,而达到共同杀菌作用。应用注意事项;该法适用于照射物表面灭菌,无菌室空气及蒸馏水的灭菌;不适合于药液的灭菌及固体物料深部的灭菌。由于紫外线是一直线传播的,可被不同的表面反射或吸收,穿透力微弱,普通玻璃可吸收紫外线,因此装于容器中的药物不能与紫外线灭菌。紫外线对人体伤害,照射过久易发生结膜炎,红斑及皮肤灼烧等伤害,故一般在操作前开启1-2h,操作时关闭;必须在操作过程中照射时,对操作者的皮肤和眼睛应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 30.什么是化学灭菌法,分为哪几类,有何应用特点? 答;化学灭菌法系指用化学药品杀死微生物的方法。化学灭菌法;1有环氧乙烷,臭氧,过氧乙酸,甲醛,丙二醇,乳酸等。以环氧乙烷最为常用。气体灭菌法用于塑料容器,玻璃制品,金属制品,橡胶制品等表面,设备表面,室内空气的灭菌,也可用于包装纸箱,注射针,筒,衣着敷料,纸或塑料包装的药物的灭菌,2化学杀菌剂灭菌法,常用的有0.1%-0.2%的新洁尔灭菌溶液,2%左右的酚惑甲酚皂液,75%的乙醇溶液等,主要作为物体表面,无菌室墙面,地面,台面等的消毒。 31.热原污染的途径有哪些? 答;热源的污染途径;1注射用水;这是注射剂被热源污染的主要途径。如果蒸馏水结构不合理,或操作不当,或注射用水贮藏时间过长都会被细菌污染。故使用新鲜注射用水是防止污染的有效措施,最好随蒸随用。2原辅料;用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右旋糖酐,水解的抗生素,葡萄糖,乳糖等辅料易在贮藏过场中因包装破损而被污染,滋生微生物。3生产过程中;室内卫生条件差,操作时间长,装置不密闭,均增加被细菌污染的机会。4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等;严格GMP要求认真清洗处理,合格后方能使用,以防止热原污染。5注射器具;输液瓶,乳胶管,针头与针筒等也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因此目前都采用一次性输液器具。 32.过滤的机制有哪些,哪些因素会影响过滤效果? 答;过滤的机制;1过筛作用2深层截留3滤饼过滤。影响过滤的因素;1操作压力越大,滤速越快,4药液粘度越大,滤速越慢,5滤渣越厚,滤速越慢。 第十一章 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 1. 散剂:系指一种或数种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2. 粉碎:将大块物料借助机械力破碎成适宜大小的颗粒或细粉的操作。 3. 临界相对湿度: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条件下,几乎不吸湿,而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是,吸湿量急剧增加,把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时的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 4. 润湿剂;某些药物的粉末只需要加入适当的液体就可将其本身固有的黏性诱发出来,这是所加入的液体称润湿剂。 5. 泡腾剂;含有泡腾崩解剂的片剂。所谓泡腾崩解剂是指碳酸氢钠与枸橼酸等有机酸成对构成的混合物,遇水时,二者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造成片剂的崩解。 6. 湿法制剂:在药物粉末中加入液体黏合剂,靠黏合剂的架桥或粘结作用使粉末聚结在一起而制备颗粒的方法。 7. 干法制粒;将药物粉末及必要的辅料混合均匀后,用适宜的设备将其压成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然后再粉碎成适当大小的干颗粒,最后压制成片剂。 8. 粉末直接压片:;药物粉末及必要的辅料混合均匀后直接压成片剂; 9. diluents:稀释剂,用来填充片剂的重量或体积,从而便于压片的辅料。 10. disintegrants;崩解剂,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裂碎成细小颗粒的物质。 11. sustained release tablets:缓释片或控释片,指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或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片剂。 12. dispersible Tablets:分散剂,指遇水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 13. sublingual tablets:舌下片,置于舌下能迅速容华、药物经粘膜快速吸收而发挥全身速效作用的片剂。 14. 混合:把两种以上组分的物质均匀混合的操作通称为混合。 15. 筛分法:筛分法是指借助晒网孔径大小将物料进行分离的方法。 16. 倍散:倍散系指在小剂量的剧毒药中添加一定量的填充剂制成的稀释散。 17. 颗粒剂:颗粒剂是将药物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18. 一步制粒:一步制粒也称为流化制粒,是采用流化技术在一台机器内完成混合、制粒、干燥、故称为“一步制粒”。 二.单项选择题 1.某药物为有机酸类,有较强的不良气味,为掩盖其气味,请选择合理的包衣材料(B) a EC b HPMC c 聚丙烯酸酯IV d 丙烯酸树脂三 2.有关偏激质量检查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糖衣片,薄膜衣片应在包衣前检查片芯的重量差异,包衣后不再检查片中差异 b已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片剂,不必进行片重差异检查 c混合不均匀和可溶性成分的迁移是片剂含量均匀度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d片剂的硬度就是脆碎度 3.我国药典对片重量差异检查有详细规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取20片,精密称定片重并求得平均值 b片重小于0.3g的片剂,重量差异限度为正负7.5%。c片重大于或等于0.3g的片剂,重量差异限度为正负5% d不得有2片超出限度1倍 4.片剂辅料中的崩解剂是(D) a乙基纤维素 b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c滑石粉 d羧甲基淀粉钠 5.片剂辅料中既可以作填充剂又可以做粘合剂与崩解剂的物质是(B) a糊精 b微晶纤维素 c羧甲基纤维素钠 d微粉硅胶 6.片剂生产中制粒的主要目的是(C) a减少细粉的飞扬 b避免偏剂的含量不均匀 c改善原辅料的可压性 d为了生产出的片剂硬度合格 7.关于片剂等制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 a糖衣片应在包衣后检查片剂的重量差异 b栓剂应进行融变时限检查 c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不再检查重量差异 d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8.舌下片应符合以下要求(D) a按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应在10分钟内全部融化 b按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应在5秒内全部融化 c所含药物应是易溶性的 d所含药物与辅料应是易溶性的 9.关于咀嚼片的叙述,错误的是(C) a硬度易小于普通片 b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c一般仅在胃肠道中发挥局部作用 d口感良好,较适于小儿服用 10.按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普通片剂应在多长时间内崩解(A)a10分钟b30分钟c60分钟d20分钟 11.处方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很小,片剂可以采用下列何种工艺制备(D) a结晶压片法b干法制粒法c粉末直接压片d空白颗粒法 12.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片处方如下 磺胺甲基异恶唑400g 甲氧苄啶80g 淀粉40g 10%淀粉浆 干淀粉23g 硬脂酸镁3g 制成1000片 干淀粉的作用是(A)a崩解剂b稀释剂 c粘合剂d吸收剂 13.小剂量药物甘油片的处方如下 乳糖88.8g 糖粉38.0g 17%淀粉浆适量 10%甘油乙醇溶液0.6g 制成1000片 硬脂酸镁的作用为(D) a崩解剂b稀释剂c粘合剂d润滑剂 14.轻捏成团,轻压即散是指片剂制备工艺中哪一个单元操作的标准(C) a压片b粉末混合c制软片d包衣 15.对敏感药物和无菌操作适用的是(C)a常压箱式干燥器b流化床c喷雾干燥d红外干燥器 16.湿法制粒片压片工艺的目的是改善药物的(A) a可压性和流动性b崩解性和溶出性c防潮性和稳定性d润滑性和抗黏着性 17.丙烯酸树脂三号为药用辅料,在片剂中的主要用途为(C) a胃溶包衣b肠胃都溶性包衣c肠溶包衣d糖衣 18.下列各组辅料中,可以作为泡腾颗粒剂的发泡剂的是(D) a聚乙烯吡咯烷酮-淀粉b碳酸氢钠-硬脂酸c氢氧化钠-枸橼酸d碳酸氢钠-枸橼 19.下列可做为肠溶衣材料的是(B) a羟丙甲纤维素太酸酯b醋酸纤维素钛酸酯,丙烯酸树脂L型c聚维酮,羟丙甲纤维素d聚乙二醇,醋酸纤维素钛酸酯 20.薄膜一中加入增塑剂的机制是(A) a提高衣层的柔韧性,增加其抗撞击的强度b降低膜材的晶型转变温度c降低膜材的流动性d增加膜材的表观粘度 21.以产起作用为崩解剂值得片剂崩解剂为(D) a淀粉及其衍生物b纤维素类衍生物c羧甲基淀粉钠d枸橼酸+碳酸钠 22.某一中药浸膏片机具有强烈的吸湿性,请选择合理的包衣材料(C) a虫胶bHPMC c丙烯酸树脂IV d丙烯酸酯三 23.微晶纤维素为常用片剂辅料,其缩写和用途为(D) A .CMC粘合剂B.CMS崩解剂C.CAP肠溶包衣材料D.MCC干燥粘合剂 24.复方乙酰水杨酸片中不适合添加的辅料为(D)a淀粉浆b滑石粉c淀粉d硬脂酸镁 25.单冲压片机的偏重调节器可调节(A) a下冲在膜孔中下降深度b下冲上升的高度c上冲下降的高度d上冲上升高度 26.可以一台设备实现混合,制粒,干燥工艺的有(C)a挤出造粒b干法造粒c硫化造粒d摇摆制粒 27.压片力过大,粘合剂过量,疏水性润滑剂用量过多均可能造成那种片剂质量问题(C) a裂片b松片c崩解迟缓d黏冲 28.关于片剂中药物的溶出,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B) a亲水性辅料促进药物的溶出b药物被辅料吸附则阻碍药物溶出c硬脂酸镁作为片剂润滑剂用量过多则阻碍药物的溶出d溶剂分散发促进药物的溶出 29.可以用作泡腾片中的泡腾剂得是(D) a氢氧化钠-酒石酸b碳酸氢钠-硬脂酸c氢氧化钠-枸橼酸d碳酸氢钠-枸橼酸 30.某一中药浸膏片剂具有强烈的苦味,但无吸湿性,选择合理的包衣材料(D) a虫胶 b HPMC c丙烯酸树脂二 d丙烯酸树脂三 31.下列材料的薄膜包衣夜中加入蓖麻油作为(A)a增塑剂b致孔剂c助悬剂d乳化剂 32.下列材料包衣后,片剂可以在胃中崩解的是(A) a羟丙甲纤维素b虫胶c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纤维素d丙烯酸树脂 33.湿法治理压片制备乙酰水杨酸片的工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粘合剂中应加入乙酰水杨酸1%量的酒石酸b颗粒的干燥温度应在50摄氏度左右 C.可使用硬脂酸镁为润滑剂D.可选尼龙筛网制粒 34.下列那组中全部为片剂中常用的崩解剂?D A.淀粉 L-HPC CMC-Na B.HPMC PVP L-HPC C.交联PVP HPC CMC-Na D.CCNa 交联PVP CMS-Na 35.要求药物与辅料均易溶的片剂为?C///A.泡腾片B.含片C.舌下片D.肠溶片 36.可以避免药物首过效应的为?C///A.泡腾片B.含片C.舌下片D.肠溶片 37.某片剂标示量为200mg.测得颗粒中主药含量50%,则每片颗粒重为?B A.500mgB.400mgC,350mgD.300mg 38.在一定空气条件下干燥时物料中除不去的水分是?A A.平衡水分B.自由水分C.结合水分D.非结合水分 39.关于干法制粒的表述错误的是?D A.干法制粒是把药物颗粒粉末直接压缩成较大的片状物后再粉碎成所需大小颗粒B,该法靠压缩力的作用使颗粒间产生结合力C.干法制粒有重压法和滚压法 D.该法无须黏合剂,用该法制粒是不会引起药物晶形改变剂药物活性降低 40.片剂包糖衣工序的先后顺序是?A A.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有色糖衣层 B. 隔离层、糖衣层、粉衣层、有色糖衣层 C. 粉衣层、隔离层、糖衣层、有色糖衣层 D. 粉衣层、糖衣层、 隔离层、有色糖衣层 41.下列关于制粒叙述错误的是?B A.制粒是把粉末、熔融液、水溶液等状态的物料加工制成一定性质与大小的粒状物的操作B.湿法制粒就是指以水为湿润剂制备颗粒 C.传统的摇摆式颗粒机属于挤压制粒D.流化床制粒又称一步制粒 42.在片剂处方中加适量的微粉硅胶,作用是?D///A.填充剂B.干燥黏合剂C,.崩解剂D.助流剂 43.下列不是肠溶衣材料的是?C///A.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B.醋酸纤维素酞酸组 C,聚维酮 D.丙烯酸树脂L-100 44.对热敏感药物和无菌操作适用的是?C A.常压箱式干燥器B,流化干燥器C.冷冻干燥D.红外干燥器 45.以产气作用为崩解机制的片剂崩解剂为?D A.干淀粉+乳糖B.甲基纤维素+明胶 C.羧甲基淀粉钠D.酒石酸+碳酸氢钠 46.丙烯酸树脂四号为药用辅料,在片剂中的主要用途为?A A.胃肠包衣 B.肠胃都溶性包衣 C,肠溶包衣 D.糖衣 47.不做崩解度时限检查的为? C A.薄膜衣片B.舌下片C.咀嚼片D.中药片 48.下列关于制粒的描述哪一个是不准确的?D A.制粒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流动性,防止各成分的离析,阻止粉尘飞扬 B.在湿法制粒中,随着液体量的增加,物料分别经过以下状态:悬摆状——索带状——毛细管状——泥浆状 C.流化床制粒可使混合、制粒、干燥在同一台设备中进行 D,.喷雾制粒速度虽快,但所制得的粒子流动性差,不易分散 49.湿法制粒压片工艺的目的不是改善药物的?C A.可压性和流动性B.堆密度C.防潮性和稳定性D.各混合成分的离析 50.丙烯酸树脂二号为药用辅料,在片剂中的主要用途为?C A.胃溶包衣B.肠胃都溶性包衣C.肠溶包衣D.糖衣 51.下列剂型在体内不需要经过溶解过程的是? B A.片剂B.颗粒剂C.混悬剂D.溶液剂 52.一般散剂中药物,除另有规定外,均应粉碎后通过的筛号是?A///A.五号筛B.六号筛C.七号筛D.九号筛 53.儿科或外科用散剂均应通过的筛号是?B A.五号筛B.六号筛C.七号筛D.九号筛 54.眼用散应全部通过的筛号是? D A.五号筛B.六号筛C.七号筛D.九号筛 55.散剂制备的一般工艺流程是?B A. 物料前处理—筛分——粉碎——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 B. 物料前处理—粉碎——筛分——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 C. 物料前处理—混合——筛分——粉碎——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储存 D. 物料前处理—粉碎——筛分——分剂量——混合——质量检查——包装储存 E. 物料前处理—粉碎——分剂量——筛分——混合——质量检查——包装储存 56.下列关于散剂的叙述那一项是错误的?B A.散剂是指药物或与适宜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B.粉碎度是指粉碎前的粒度与粉碎后的粒度之比 七、计算题 ABC片中,A、B、C三种组分的标示量,标示量范围和实测压片前的颗粒如下,试求理论片重范围。 ABC片的组分 A B C 每片标示含量(mg) 20 15 5 标示量范围 90%~110% 90%~110% 85%~115% 颗粒含量(%) 12.0% 9.1% 3.3% 七、计算题 片重范围A:150~183 B:148~181 C:128~174 所以,片重范围为150~174,片重为(150+174)/2=162mg 1试总结可以增加片剂中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方法。 2.何为空白颗粒法?有何用途? 3.薄膜包衣与糖衣比较,有何优点? 4.片剂压片中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答:a裂片和顶裂:压力分布的不均匀以及由此而来的弹性复原率不同,是造成裂片的主要原因。另外,物料塑性差、颗粒中细粉太多、颗粒过干、黏合剂黏性较弱或用量不足、片剂过厚以及加压过快也可造成裂片。b松片:片剂硬度不够,稍加触动即散碎的现象称为松片。物料的可压性、水分、压力、晶型、黏合剂种类和用量、润滑剂的种类和用量,决定了片剂是否会松片。c黏冲:造成黏冲或黏模的主要原因有:颗粒不够干燥、物料较易吸湿、润滑剂选用不当或用量不足、冲头表面锈蚀或刻字粗糙不光、药物熔点低或与辅料出现低共融现像等应采取针对措施。e片重差异超限:产生的原因少(应保持加料内始终有1/3量上的颗粒);冲头与模孔吻合性不好,例如下冲外周与模孔壁之间漏下较多药粉,致使下冲发生“涩冲”现象,必然造成物料填充不足,对此应更换冲头、模圈。 5.片剂中主要的四大类辅料是什么,并各举一例。 答:片剂中根据辅料所引起的作用不同,常将辅料分成四大类,即稀释剂,黏合剂,崩解剂,润滑剂。(举例略) 6,粉末直接压片的优点是什么? 答:该工艺中物料不进行制粒,而由粉末状物料直接进行鸦片,它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如:省时节能、工艺简单、工序减少、适用于湿热条件下不稳定的药物等。 7,简述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过程。 答:a原料、辅料的前处理;b混合;从加入黏合剂制软材;d挤压或其它的方法制粒;e湿颗粒的干燥;f甘颗粒的整粒;g加入崩解剂(外加)、润滑剂,总混;h压片 8,影响片剂成形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影响片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a药物/辅料的可压性;b挤压的熔点及结晶形态;c黏合剂和润滑剂;d颗粒含有的水分活结晶水;e压片压力和时间。 9.固剂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固剂的共同特点:a与液剂相比,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生产制造成本较低,服用与 携带方便;b制备过程的前处理经历相同的单元操作,以保证药物的均匀混合与准确剂量而且剂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c药物在体内首先先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理膜、被吸收入血中。 10.粉碎操作对制剂过程的意义有哪些? 答:a增加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难容性药物的溶出速度以及生物利用度;b减少力度,有利于各成分的混合均匀。c大量增加粒子数目有利于提高固体药物在液体、半固体、气体中的分散度;d 有助于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 11.散剂有哪些特点? 答:散剂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容易分散,起效快;b外用散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盒收敛作用;c存储,运输,携带比较方便;d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儿服用。 12.散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答:a粒度;b外观均匀度;c干燥失重;d水分;e装量差异;f无菌;g微生物限度。 13.根据Noyes-Whitney方程,用于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措施有哪些? 答:a增加药物的溶出面积,如通过粉碎减小粒径、崩解等措施;b增大溶解速度常数,如提高搅拌速度以减少药物扩散边界层厚度或提高药物的扩散系数;c提高药物溶解度,如提高温度、改变晶型、制成分散物等。 14.颗粒剂的质量检查有哪些? 答:颗粒剂的质量检查除主药含量、外观外,还规定了粒度、干燥失重、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等检查项目。 九.处方分析 写出下列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制备工艺。 1. 复方阿司匹林片剂 乙酰水杨酸 268g ( ) 对乙酰氨基酚 136g ( ) 咖啡因 33.4g ( ) 淀粉 266g ( ) 淀粉糊(15%) 85g ( ) 酒石酸 2.7g ( ) 滑石粉 25g ( ) 轻质液状石蜡 2.5g ( ) 1.复方阿司匹林片剂 乙酰水杨酸 268g 主药 对乙酰氨基酚 136g 主药 咖啡因 33.4g 主药 淀粉 266g 稀释剂 淀粉糊(15%) 85g 黏合剂 酒石酸 2.7g 稳定剂 滑石粉 25g 润滑剂 轻质液状石蜡 2.5g 润滑剂 制备方法:将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与1/3量的淀粉糊混匀,加淀粉浆制软材,过16目尼龙筛制湿颗粒,干燥,干颗粒过12目筛整粒,然后此颗粒与乙酰水杨酸混合均匀,加剩余淀粉和吸附有液状石蜡的滑石粉,共同混匀,过12目尼龙筛,测定含量,压片 2. 红霉素肠溶片 第一部分 红霉素 1亿单位 ( ) 淀粉浆(10%) 0.01kg ( ) 淀粉 0.0575kg ( ) 硬脂酸镁 0.0036kg ( ) 第二部分 二号丙烯酸树脂 0.028kg ( ) 蓖麻油 0.0168kg ( ) 85%乙醇 560ml ( )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5.6g ( ) 2.红霉素肠溶片 第一部分 红霉素 一亿单位 主药 淀粉浆(10%) 0.01kg 黏合剂 淀粉 0.0575kg 稀释剂 硬脂酸镁 0.0036kg 润滑剂 第二部分 II号丙烯酸树脂 0.028kg 肠溶衣材料 蓖麻油 0.0168kg 增塑剂 85%乙醇 560ml 溶剂 邻苯二甲酸乙酯 5.6g 增溶剂 制备方法: (1)将红霉素、淀粉混匀,用淀粉浆制软材,过筛制湿颗粒,干燥,过筛整粒,加硬脂酸镁混匀,测定颗粒含量,压素片。 (2)II号丙烯醛树脂用无水乙醇浸泡过夜,加蓖麻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搅拌均匀,喷雾包衣。 3. 甘油片(1000片,每片含甘油0.5mg) 乳糖 88.8g ( ) 糖粉 38.0g ( ) 淀粉浆 适量 ( ) 10%甘油乙醇溶液 0.6g ( ) 硬脂酸镁 1.0g ( ) 3.甘油片(1000片,每片含甘油0.5mg) 乳糖 88.8g 稀释剂 糖粉 38.0g 稀释剂 淀粉浆 适量 黏合剂 10%甘油乙醇溶液 0.6g 主药 硬脂酸镁 1.0g 润滑剂 制备方法:首先制备空白颗粒,然后将甘油制成10%的乙醇溶液,搅拌于空白颗粒的细粉中,过筛,干燥,再与事先制成的空白颗粒及硬脂酸镁混匀,压片。 第十二章 固剂-2(胶囊剂、滴丸剂和膜剂) 1.胶囊剂(capsules):系指药物与辅料的混合物充填于空心硬质胶囊壳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壳中的固剂。2.硬胶囊剂(hard capsules):系采用适宜的制剂技术,将药物或加适宜辅料制成粉 末、颗粒、小片或小丸等充填于空心硬胶囊中的制剂。3.软胶囊剂(soft capsules):系将一定量的液体药物直接包封,或将固体药物溶解或制分散在适宜的赋形剂中制备成溶液、混悬液、乳液或半固体,密封于球形或椭圆形的软质囊材中的制剂。4.基质吸附率(base adsorption):1g固体药物制成软胶囊的混悬液时所需液体基质的克数。基质吸附率=基质重量∕固体重量5.缓释胶囊(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s):系指在水中或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的胶囊剂6.控释胶囊(controlled release capsules):系指在水中或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缓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的胶囊剂。7.肠溶胶囊(enteric capsules):系指硬胶囊或软胶囊经药用高分子材料处理或其他适宜方法 加工而成;可用适宜的肠溶料制备而得,也可用经肠溶材料包衣的颗粒或小丸填充胶囊而制成。8.滴丸剂(dripping pills):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手速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9.膜剂(films):系指药物溶解或均匀分散于成膜材料中加工而成的薄膜制剂。 1.不属于胶囊剂质量检查项目的是( D ) A.外观 B.装量差异 C.崩解时限 D.澄明度 2.下列关于胶囊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系指药物从填与空心硬质胶囊壳制成的固剂 B.系指药物从填于弹性软质囊壳中而制成的固剂 C.系指药物从填于空心硬质胶囊壳或密封于弹性软质囊壳中而制成的固体或半固剂 D.系指药物或药物与辅料的混合物从填于空心硬质胶囊壳或密封于弹性软质囊壳中的固剂 3.下列关于胶囊剂囊材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硬、软囊可的材料都是由明胶、甘油、水以及其他的药用材料组成,其比例、制备方法相同 B.硬、软囊可的材料都是由明胶、甘油、水以及其他的药用材料组成,其比例、制备方法不相同 C.硬、软囊可的材料都是由明胶、甘油、水以及其他的药用材料组成,其比例相同、制备方法不同 D.硬、软囊可的材料都是由明胶、甘油、水以及其他的药用材料组成,其比例不同、制备方法相同 4.制备空胶囊时加入甘油,其作用是( B) A.形成材料 B.增塑剂 C.胶冻剂 D.溶剂 5.制备空胶囊时加入明胶,其作用是( A )A.形成材料 B.增塑剂 C.增稠剂 D.保湿剂 6.制备空胶囊时加入琼脂,其作用是( C ) A.形成材料 B.增塑剂 C.增稠剂 D.遮光剂 C 散剂按用途可分为内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 D 散剂比表面积大,易分散奏效快 7 下列关于粉碎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D ) A 一般的粉碎,主要利用外加机械力,部分的破坏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来达到粉碎的目的 B 药物粉碎前,必须适当干燥 C 在粉碎过程中,应当把已达到要求细度的粉末随时取出 D 一般来说,中草药用较高的温度急速加热并冷却后不利于粉碎的进行 8 适当于对湿热敏感的药物制剂制粒的方法是B A 挤出颗粒法 B 快速搅拌制粒法 C 滚转制粒法 D 流化喷雾制粒法 9颗粒干燥时,一般中药颗粒含水量应以B 为宜A 6% B 2% C 3% D6% 10 一般颗粒剂的制备工艺为B A 原辅料混合 制软材 制湿颗粒 干燥 整粒与分级 装袋 B 原辅料混合 制湿颗粒 制软材 干燥 整粒与分级 装袋 C 原辅料混合 制湿颗粒 干燥 制软材 整粒与分级 装袋 D 原辅料混合 制软材 制湿颗粒 整粒与分级 干燥 装袋 (二)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 [1~5] A.PVA B.EVA C.PVP D.PEG E.CAP 1.聚维酮 C 2.聚乙烯醇 A 3.聚乙二醇 D 4.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 E 5.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B [6~10] A.15分钟内 B.20分钟内 C.30分钟内 D.45分钟内 E.60分钟内 6.硬胶囊崩解时限 C 7.软胶囊崩解时限 (E ) 8.普通滴丸溶散时限 C 9.普通片崩解时限 A 10.包衣滴丸溶散时限 E [11~15]A.capsules B.enteric capsules C.films D.gelatine E.guttate pills 11.明胶 D 12.膜剂 C 13.胶囊剂 A 14.滴丸剂 E 15.肠溶胶囊 B A.硬胶囊 B.软胶囊 C.肠溶胶囊 D.滴丸 E.膜剂 选择下列药物可优先考虑的选项中的剂型 16.难溶性药物 D 17.缓释颗粒A 18.小剂量药物E 19.药物油溶液 B20.在胃中有刺激性的药物C 1.胶囊剂有哪些特点?哪些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并说明其理由。 答:胶囊剂具有如下特点:①能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提高药物稳定性;②药物在体内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于丸剂、片剂等;③使液态药物固体剂型化;④可延缓药物的释放及定位释药。由于胶囊壳的主要囊材是水溶液明胶,因此,以下药物不能制成胶囊剂:①药物的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使囊壁溶化):②易风干的药物(使囊壁软化);③易潮解的药物(使囊壁脆裂);④易溶的刺激性药物(增强局部刺激性)。 2.胶囊剂的分类,并简述其定义。 答:依据胶囊剂的溶解与释放特性,可分为硬胶囊(统称胶囊)、软胶囊(胶丸)、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和肠溶胶囊,主要供口服用。各类胶囊定义如下:硬胶囊系采用适宜的制剂技术,将药物或加适宜辅料制成粉末、颗粒、小片或小丸等充填于空心硬胶囊中的制剂。软胶囊剂(soft capsules):系将一定量的液体药物直接包封,或将固体药物溶解或制分散在适宜的赋形剂中制备成溶液、混悬液、乳液或半固体,密封于球形或椭圆形的软质囊材中的制剂。 缓释胶囊(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s):系指在水中或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的胶囊剂。控释胶囊(controlled release capsules):系指在水中或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缓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的胶囊剂。 肠溶胶囊(enteric capsules):系指硬胶囊或软胶囊经药用高分子材料处理或其他适宜方法加工而成;可用适宜的肠溶料制备而得,也可用经肠溶材料包衣的颗粒或小丸填充胶囊而制成。 3.影响软胶囊成形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软胶囊成形的因素有:①囊壁组成的影响:明胶与增塑剂的比例对软胶囊剂的制备及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是以干明胶:干增塑剂:水=1:(0.4—0.6):1的重量比为宜,增塑剂用量过低(或过高),则囊壁会过硬(或过软)。②药物性质与液体介质的影响:囊壁以明胶为主,对蛋白质性质无影响的药物和附加剂才能填充。软胶囊可以填充各种油类,药物溶液、混悬液、少数固体粉末。液体药物若含5%以上水或为水溶液,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如乙醇、酮、酸、酯等,能使囊材软化或溶解使明胶水解或变性,导致药物泄露或影响制剂崩解和溶出。③药物为和混悬液对胶囊大小的影响:软胶囊剂用固体药物粉末混悬在油性或非油性液体介质中包制而成,圆形和卵形者可包制5.5—7.8ml。为便于成形,一般要求尽可能小一些,也可用“基质吸附率”来计算。 4.滴丸剂具有哪些特点? 答:①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利于劳动保护,工艺周期短、生产率高;②工艺条件易于控制,质量稳定,剂量准确,受热时间短,易氧化及具挥发性的药物溶于基质后,可增加其稳定性;③基质容纳液态药物的量大,故可使液态药物固形化,如芸香油滴丸含油可达83.5%。④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的滴丸具有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如灰黄霉素滴丸有效剂量是细粉(粒径254um以下)的1\\4、微粒(粒径5um以下)的1\\2:⑤发展了耳、眼科用药的新剂型,五官科制剂多为液态或半固态剂型,作用时间不持久,做成滴丸剂可起到延效作用 5.滴丸剂的常用基质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 答:滴丸剂所用基质分为两大类:①水溶性基质。常用的有PEG类、肥皂类、硬脂酸钠及甘油明胶等。②脂溶性基质。常用的有硬脂酸、但硬脂酸甘油酯、氢化植物油及虫蜡等。 6.比较滴制法制备胶丸与滴制法制备滴丸的异同。 答:两者的制备方法名称均为滴制法。在产品上的不同:一为胶丸、一为滴丸。胶丸为药物储蓄库型;滴丸为骨架型。通常胶丸比滴丸大。在基质、辅料的不同:胶丸的囊壁为明胶、甘油等,药物的溶剂或分散介质为油性或非油性液体介质:滴丸则为聚乙二醇等固体材料。在制备工艺上的不同:滴制法制备胶丸是先制备胶液,在滴制时使定量的胶液将定量的药液包裹后,滴入与胶液不相溶的 冷却液中:滴制法制备滴丸是将药物均匀分散在熔融的基质中,滴入与基质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 在生产设备上的不同:胶丸的滴头为内外双层,滴丸的滴头为单层。滴制法制备滴丸为料液的保温要求较高。 7.膜剂的特点和缺点是什么? 答:工艺简单,生产中没有粉末飞扬;成膜材料较其他剂型用量小;含量准确;稳定性好;吸收好;膜剂体积小,质量轻,应用、携带及运输方便。采用不同的成膜材料可制成不同释放速度的膜剂,既可制备速释膜剂又可制备缓释或恒释膜剂。缺点是载药量小,只适合于小剂量的药物,膜剂的重量差异不易控制,收率不高。 8.理想的膜剂成膜材料应具备哪些条件?写出常用的成膜材料。 答:理想的膜剂成膜材料应符合下列条件:①生理惰性,无毒,无刺激,无臭味;②性能稳定,不与主药作用,不干扰含量测定;③成膜、脱模性能好,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柔韧性;④口服、腔道、眼用膜剂的成膜材料应有良好的水溶性,可降解、吸收或排出体外;外用膜剂应能迅速、完全释放药物;⑤价廉易得。常用的成膜材料有:①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明胶、虫胶、琼脂、淀粉、糊精、阿拉伯胶等;②聚乙烯醇,如PVA05-88,PVA17-88;③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 六、处方分析与制备 对以下处方中各组分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写出其制备方法。 1.速效感冒胶囊(硬胶囊) 对乙酰氨基酚 300g 维生素C 100g 胆汁粉 100g 咖啡因 3g 马来酸氯苯那敏 3g 10%淀粉浆 适量 食用色素 适量 共制成硬胶囊剂1000粒 1.胆黄素胶囊(硬胶囊) 猪胆膏 500g 黄柏 50g 青黛 50g 制成1000粒 1.维生素AD胶丸(软胶囊) 维生素A 3000单位 维生素D 300单位 明胶 100份 甘油 55~66份 水 120份 鱼肝油或精炼食用植物油 适量 4.满山红油胶丸(软胶囊) 满山红油 100g 明胶 100份 甘油 55~66份 蒸馏水 120份 精炼植物食用油 适量 5.复方丹参滴丸 丹参 16g 三七 5g 冰片 0.3g 聚乙二醇6000 20g 液状石蜡 适量 6.芸香油滴丸 芸香油 200ml 硬脂酸钠 21g 虫腊 8.4g 蒸馏水 8.4ml 1%硫酸 适量 7.地西泮膜剂(微粒) 含主药的药膜涂料处方 地西泮(微粒) 5g PVA(17-88) 19.5g 蒸馏水 60ml 避光包衣膜涂料处方: PVA(17-88) 19g 甘油 0.4g 二氧化钛 0.6g 糖精钠 0.02g 食用蓝色素 0.02g 液状石蜡 0.2g 蒸馏水 60ml 8.复方替硝唑口腔膜剂 替硝唑 0.2g 氧氟沙星 0.5g 聚乙烯醇(PVA17-88) 3.0g 羧甲基纤维素钠 1.5g 甘油 2.5g 糖精钠 0.05g 蒸馏水 加至100g 六、处方分析与制备 1.速效感冒胶囊(硬胶囊) 处方分析: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作用缓和持久,用于感冒发热、关节痛、头痛、肌肉痛、神经痛等。 维生素C—维生素类药。对治疗感冒有一定作用。 胆汁粉—含猪去氧胆酸等。清热解毒。 咖啡因—中枢兴奋药。可减少病人的疲乏感和嗜睡。 马来酸氯苯那敏—抗阻安药。可减轻感冒发热引起的头痛。 以上成分合理配伍,作用迅速,用于感冒的治疗。 淀粉浆—粘合剂。 食用色素—区分胶囊剂内容物成分,观察各成分的混合均匀程度。 制备方法:①取上述各药物,分别粉碎并过80目筛;②将10%淀粉浆分A、B、C三份:A加入少量食用胭脂红制成红色素,B加入少量食用橘黄制成黄色浆,一份与维生素C、胆汁粉混合后加入黄色浆,一份与咖啡因混合后加入黄色浆,一份与咖啡因混合后加入白色浆,分别制软材,过14目筛制粒,与70℃干燥;④将上述三种颜色的颗粒混合均匀,装入空胶囊,即可。 胆黄素胶囊(硬胶囊) 处方分析:猪胆膏—猪胆汁熬成的稠膏,味苦咸,性寒。主要含有胆汁酸、胆红素等,为清热解毒之有效成分,列为方中之君药。 黄柏—性寒,含有小檗碱、木兰花碱、黄柏碱等生物碱和黄柏酮等,能协同猪胆汁之清热解毒功能。 青黛—性寒,解热清毒。 三药合用,具有较强的清热、燥湿、解毒之功效。对结核病对其他炎症疾病有一定疗效。 制备方法:黄柏粉碎过80目筛。将猪胆膏加水500—600ml,于80—90℃加热2—3小时,过滤,去掉残渣,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25—1.30(60℃)。加入黄柏、青黛细粉,混匀,于60℃干燥,粉碎过80目筛,分装胶囊,即得(每粒0.4g) 3.维生素AD胶丸(软件囊) 处方分析:维生素A—维生素类药。补充维生素A。 维生素D—维生素类药物。 明胶、甘油、水—制备软胶囊胶液,甘油为增塑剂,三者构成软胶囊的囊壁。 鱼肝油—含维生素A、D。补充维生素A、D;分散、溶解药物的介质。 精炼食用植物油—分散、溶解药物的介质,调整药液的药物浓度。 用于补充维生素A、D,治疗维生素A缺乏、佝偻病、软骨症等。 制备方法:取维生素A和维生素D,加鱼肝油或精炼食用植物油,溶解,并调整浓度至每丸含维生素A应为标示量的90.0%—120.0%,含维生素D应为标示量的85.0%以上,作为药液待用;另取甘油及水加热至70—80℃,加入明胶,搅拌溶化,保温1—2小时,出去上浮的泡沫,滤过(维持温度),加入滴丸机滴制。以液状石蜡为冷却液,收集冷凝的胶丸,用纱布拭去粘附的冷却液,在室温下吹冷风4小时,放于25~35℃,再经石油醚洗涤两次(每次3~5min),除去胶丸外层液状石蜡,再用95%乙醇洗涤一次,最后在30~35℃烘干约2小时,筛选,质检,包装,即得。 4.满山红油胶丸(软胶囊) 处方分析:满山红油为杜鹃花科植物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的干燥叶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挥发油。经分析含有大牻牛儿酮、桉叶素、石竹烯等,而止咳祛痰的有效成分是大牻牛儿酮。本品主药为油性液体,故制成软胶囊为宜,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一定重量比的明胶、甘油、水构成软胶囊囊壁;精炼食用油为液体介质,用来调整软胶囊内容物的浓度,或称调整剂量。 制备方法:取满山红油,加精炼食用植物油溶解并调整浓度。另取甘油及水加热至70~80℃,加入明胶(明胶:甘油:水=1:0.6:1.2)搅拌溶化,保温1~2小时,除去上浮泡沫,过滤,加入滴丸机保温滴制。以液状石蜡为冷却液。收集冷凝的胶丸,拭去粘附的冷却液,室温下吹冷风4小时,置25~35℃下烘4小时,再用石油醚洗涤两次(每次3~5min),以除去外层液状石蜡,最后用乙醇洗涤一次,于30~35℃烘干,选丸,即得(每粒含满山红油0.1g)。 5.复方丹参滴丸 处方分析:丹参、三七有去瘀生新、消肿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能;冰片则有开窍醒神、清热祛痛之效。三药合用,可充分发挥化瘀血,通心脉,消肿痛,提精神的作用,用于心脉淤阻所致的冠心病、心绞痛之胸闷、心悸、心痛、气短等症的治疗;聚乙二醇6000为水溶性基质;液状石蜡为冷却液。 制备方法:以上三味,丹参、三七加水煎煮两次,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5~1.20(60℃),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0%,静置使沉淀,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备用。冰片研细。取聚乙二醇6000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和冰片细粉,混匀,滴入冷却的液状石蜡中,取出,除去附着的冷却液,即得(每丸重25mg)。 注解:丹参、三七也可采用60%~70%的低浓度乙醇提取,使丹参中脂溶性的丹参酮ⅡA与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三七中脂溶性及水溶性成分如三七素、黄酮、三七皂苷等一并提出,效果更佳。但是基质和冷却液应重新选择。 6.芸香油滴丸 处方分析:芸香油是从芸香草中提取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胡椒酮,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为方中主药;硬脂酸钠为水溶性基质;虫蜡为脂溶性基质;蒸馏水为溶剂;1%硫酸是冷却液。 制备方法:以上四种物料置水浴加热,使熔化成均匀的溶液,65℃保温下由滴管滴出(滴头内径4.9mm,外径8mm,滴速约120丸∕min),滴入含1%硫酸的冷却水溶液中,取出,洗去附着的酸液,吸去水迹,即得(每丸重0.21g)。 注解:制备时采用1%硫酸作冷却液,目的使硬脂酸钠与酸作用生成硬脂酸,从而在滴丸表面形成一层硬脂酸掺和虫蜡的薄壳,在胃液中不被溶解,而是在肠中溶解,亦称肠溶丸。此肠溶丸不得用热开水吞服,以免熔化而失去防止恶心、呕吐的作用。 7.地西泮膜剂(多层型包衣膜剂) 处方分析:地西泮——主药,具有安定、松弛横纹肌与抗惊厥作用,用于焦虑紧张型神经官能症等,亦可用于抗癫痫。 PVA(17-88)——成膜材料;蒸馏水——溶剂;甘油——增塑剂;食用蓝色素、二氧化钛——着色剂;糖精钠——矫味剂;液状石蜡——脱模剂。 制备方法:地西泮30g,溶于200ml丙酮(微温)中,在高速搅拌下滴入900ml水中(含聚山梨酯80 3ml),过滤,沉淀水洗两次,80℃烘干,得10~20µm的微粒,取处方量备用。取PVA(17-88)、水于90℃水浴加热使溶,过80目筛,加入地西泮微粒,搅拌使成均匀混悬液,涂膜,制成含地西泮20%、宽约10mm、厚约0.1mm的药膜带。参照上法制备宽约10mm、厚约0.05mm的避光包衣膜带。在含药膜上下两面各覆一层避光包衣膜,计算,分格划痕,即得(每格含地西泮2mg)。 注解:地西泮难溶于水,经微粒化处理,一方面使之能均匀分散在成膜材料溶液中,保证了剂量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有利于药物的释放和吸收。 8.复方替硝唑口腔膜剂 处方分析:替硝唑、氧氟沙星——主药,用于急性齿龈炎等;PVA(17-88)、羧甲基纤维素钠 ——成膜材料;蒸馏水——溶剂;甘油——增塑剂;糖精钠——矫味剂。 制备方法:先将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分别浸泡过夜,溶解。将替硝唑溶于15ml热蒸馏水中,氧氟沙星加适量稀醋酸溶解后加入,加糖精钠、蒸馏水补至足量。放置,待气泡除尽后,涂膜,干燥分格,每格含替硝唑0.5mg、氧氟沙星1mg。 第十三章 半固剂 1、软膏剂:药物与适应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可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其类型按分散系统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和乳状型三类。 2、乳膏剂:用乳状型基质制备的软膏剂。 3、糊剂:含有大量药物粉末(>25%)的软膏剂。 4、眼膏剂: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无菌溶液型或混悬型半固剂。 5、凝胶剂: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溶液、混悬或乳状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剂。 6、栓剂: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固体状外用制剂。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软膏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软膏剂是将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的一种半固体外用制剂。 B.软膏剂具有保护、润滑、局部治疗及全身治疗作用。 C.软膏剂按分散系统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和乳状型三类。 D.软膏剂必须对皮肤无刺激性且无菌。 2.单独用作软膏基质的是( D ) A.植物油 B.固体石蜡 C.蜂蜡 D.凡士林 3.为了取用方便,可以选用黏度较低的含水羊毛脂,含水羊毛脂是指( B ) A.含10%水分的羊毛脂 B.含30%水分的羊毛脂 C.含O/W型乳化剂的羊毛脂 D.含W/O型乳化剂的羊毛脂 4.配制遇水不稳定的药物软膏应选择的软膏剂质是( A) A.油脂性 B.O/W型乳剂 C.W/O型乳剂 D.水溶性 5.在油脂性软膏基质中,液状石蜡主要用于(B ) A.改善凡士林的吸水性 B.调节基质稠度 C.作为乳化剂 D.作为保湿剂 6.下列哪种基质不是水溶性软膏基质( C) A.PEG B.甘油明胶 C.羊毛脂 D.纤维素衍生物 7.对于糜烂创面的治疗采用如下哪种基质配制软膏为好( B) A.凡士林 B.甘油明胶 C.W/O型乳剂基质 D.O/W型乳剂基质 8.为软膏水性凝胶基质的是( B) B.A.凡士林 B.卡波姆 C.泊洛沙姆 D.硬脂酸钠 9.乳剂型软膏基质与口服乳剂的区别在于( A) A.油性的性状 B.乳化剂用量 C.乳化温度 D.油相容积分数 10.软膏剂中加入Azone和DMSO的目的是( C) A降低稠度 B.增加吸水量 C.吸收促进 D.提高药物稳定性 11.软膏剂常用制备的方法有( D) 聚合法 B.制粒法 C.冷压法 D.研和法 12.将矿物油和氧化锌混研并调制到软膏剂基质中的方法叫作(B ) A.乳化法 B.研和法 C.粉碎法 D.熔和法 13.甘油常作为乳剂型软膏基质的( A) A 保湿剂 B.防腐剂 C.助悬剂 D.促渗剂 14.常用于W/O型乳剂型基质乳化剂是(A ) A司盘类 B.吐温类 C.月桂醇硫酸钠 D.卖泽类 15.乳剂型软膏中常加入羟苯酯类作为( C) A增稠剂 B.乳化剂 C.防腐剂 D.吸收促进剂 16.用聚乙二醇作为软膏基质是常采用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混合,其目的是(D ) A.增加药物在基质中溶解度 B.增加药物吸收 C.调节吸水性 D.调剂稠度 17.软膏剂与眼膏剂的最大不同点是( B)A基质类型 B.无菌要求不同 C.制备方法 D.外观不同 18.下列关于凝胶剂叙述错误的是( C) A.凝胶剂是指药物与事宜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或混悬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半固剂B.凝胶剂有单相分散系统和双相分散系统之分 C.氢氧化铝凝胶具有触变性,为单相凝胶系统 D,卡波姆在水中分散形成浑浊的酸性溶液必须加入NaOH中和,才形成凝胶剂 19.关于眼膏剂,叙述不正确的是(B ) A.眼膏剂中药物微粒<75um B.眼膏剂是一种灭菌制剂,通过无菌操作或抑菌剂达到无菌条件 C.眼膏剂的基质一般为凡士林8份,液状石蜡、羊毛脂各一份 D.眼膏剂基质可150℃干热灭菌1—2h 20.下列关于权剂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B) A.权剂是供人体腔道给药的固体状制剂 B.权剂应能在腔道中融化快速释放药物 C.合格权剂应与基质混合均匀,外形完整光滑 D.权剂的性状因使用腔道不同而异 21.下列用于制备权剂基质应具备的要求中错误的是( B) A.室温时有适宜的硬度,塞入腔道不变形,在体温下易软化,融化或溶解 B.油脂性基质的酸性应<0.2,皂化加应为200—245,碘价>7 C.对黏膜无刺激性,无毒性,无过敏性 D.性质稳定,不妨碍主要作用 22.下列属于权剂油脂性基质的是( D)A甘油明胶 B.Poloxamer C.聚乙二醇类 D.硬脂酸丙二醇酯 23.甘油明胶的组成为(A ) A.明胶、甘油、水 B.明胶、甘油、乙醇 C.明胶、甘油、PEG400 D.明胶、甘油、甲醇 24.下列关于局部作用的权剂叙述错误的是( D) A.痔疮权是局部作用的权剂 B.局部作用的权剂,药物通常不吸收,应选择药速慢的权剂基质 C.甘油明胶基质常用于局部杀虫、抗菌的阴道权基质 D.油脂性基质较水溶性基质更有利于发挥局部药效 25.药物制成权剂直肠给药疗效优于口服给药的主要原因是(C ) A.增加药物的吸收 B.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 C.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D.减小胃肠道刺激 26.全身作用的直肠权剂在应用时适宜的用药部位是( B) A.距肛门口6cm处 B.距肛门口2cm处 C.接近肛门 D.接近直肠上静脉 27.权剂置换价通常的基准基质是( A)A可可豆脂 B.椰油脂 C.甘油明胶 D.聚乙二醇类 28.水溶性基质和油脂性基质权剂均适用的制备方法是(C) A搓捏法 B.冷压法 C.热熔法 D.乳化法 29.权剂质量评价中与生物利用度关系最密切的测定是(D ) A.融变时限 B.体外溶出速度 C.重量差异 D.体内吸收试验 30.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不作为权剂质量检查的项目是(A ) A.密度测定 B.融变时限测定 C.重量差异检查 D.药物溶出速度与吸收试验 [1—3]指出下列软膏基质属于哪类类型: A.凡士林 B.甘油明胶 C.硬油酸甘油酯 D.二甲基硅油 E.三乙醇胺+硬脂酸 F.鲸蜡醇G.聚乙二醇 H.石蜡 I.脂肪酸山梨坦 J.聚山梨脂 K.平平加O L.十二烷基硫酸钠 M.蜂蜡 1.油脂性基质 ADHM 2.乳状型基质 CEFIJKL 3.水溶性基质BG [4—7]说明各制剂的制备方法:研和法 B.熔和法 C.乳化法 D.冷压法 4.油脂性基质软膏 AB 5.乳状型机制软膏 AC 6.水溶性机制软膏 AB 7.权剂D [8—9]下列权剂基质属于哪种类型: A.可可豆脂 B.甘油明胶 C.半合成山苍子油脂 D.氢化植物油 E.S—40 F.Pluronic F-68G.聚乙二醇 8.油脂性基质 ACD 9.水溶性基质BEFG [10-14]指出下列试剂的化学名:A PEG B.SDS C.Carbopol D.Pluronic F-68 E.MC 10.泊洛沙姆188 D11.聚乙二醇 A 12.十二烷基硫酸钠 B 13.卡波姆C 14.甲基纤维素E [15-20]说明下列物质在权剂制备中的用途: A.氢化蓖麻油 B.Tween80 C.Azone D.鲸蜡醇 E.对羟基苯甲酸脂 F.叔丁基对甲酚 15.硬化剂D 16.增稠剂 A17.吸收促进剂 C 18.抗氧剂E 19.防腐剂F 20.乳化剂B 五、处方分析 分析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说明软膏剂或栓剂的基质类型,并简述制备工艺。 1、复方苯甲酸软膏 成分 剂量 作用 苯甲酸 120g 水杨酸 60g 液状石蜡 100g 石蜡 适量 羊毛脂 100g 凡士林 加至1000g 答:本品为油脂性软膏基质。苯甲酸和水杨酸为主药,液状石蜡、石蜡、羊毛脂和凡士林为基质。 制备方法:将主药加少量液状石蜡研成糊状。另取基质在水浴上加热熔融,冷却后与药物混合均匀。 2、水杨酸乳膏 成分 剂量 作用 水杨酸 1、0g 硬脂酸 1、0g 硬脂酸甘油酯 1、4g 液状石蜡 2、4g 白凡士林 0、4g 羊毛脂 2、0g 三乙醇胺 0、16g SLS 1g 甘油 1、2g 蒸馏水 加至40g 答:本品为乳状型软膏基质。水杨酸为主药,三乙醇胺与部分硬脂酸反应生成新生胺皂,为O/W型乳化剂,剩余硬脂酸作为油相成分,硬脂酸甘油酯为油相成分并作为辅助软化剂,液状石蜡、白凡士林和羊毛脂为油相成分,十二烷基硫酸钠为O/W型乳化剂,甘油为保湿剂,蒸馏水为水相。 制备方法:将水杨酸研细后再通过六号筛,备用。取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白凡士林及液状石蜡加热至80℃熔化为油相。另将甘油、三乙醇胺及蒸馏水加热至80℃,再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溶解为水相。然后将水相缓缓倒入油相中,边加边搅,直至冷凝,即得乳剂型基质。将过筛的水杨酸加入上述基质中,搅拌均匀即得。 3、盐酸达克宁软膏 成分 剂量 作用 盐酸达克宁 10g 十六醇 120g 白凡士林 50g 液状石蜡 100g 甘油 100g Tween 80 35g Span 80 15g 尼泊金乙酯 1g 蒸馏水 539ml 答:本品为乳剂型软膏基质。盐酸达克宁为主药,十六醇、白凡士林和液状石蜡为油相,Tween 80和Span 80组成混合乳化剂,甘油为保湿剂,尼泊金乙酯为防腐剂,蒸馏水为水相。 制备方法:将水杨酸研细后再通过六号筛,备用。取十六醇、白凡士林、液状石蜡、尼泊金乙酯和Span 80加热至80℃熔化为油相。另将甘油、Tween 80及蒸馏水加热至80℃为水相。然后将水相缓缓倒入油相中,边加边搅,直至冷凝,即得乳状型基质。将过筛的盐酸达克宁加入上述基质中,搅拌均匀即得。 4、甘油栓 成分 剂量 作用 甘油 80g 无水碳酸钠 2g 硬脂酸 8g 蒸馏水 10ml 答:本品为油脂性栓剂基质。甘油一部分作为主药,另一部分与硬脂酸在碳酸钠作用下反应生成硬脂酸甘油酯作为基质,水为溶媒。 制备方法:无水碳酸钠溶于水,加入硬脂酸溶解,加热至沸,加入甘油,不断搅拌混合,冷却至85℃,浇模冷却成形,脱模即得。 5、磷酸哌嗪栓 成分 剂量 作用 磷酸哌嗪 250g PEG-4000 220g PEG-6000 310g 水 200g 答:本品为水溶性栓剂基质。磷酸哌嗪为主药,PEG-4000和PEG-6000为基质。 制备方法:取PEG-4000和PEG-6000在水浴上熔化,加入研细的磷酸哌嗪,搅拌均匀,保温浇模冷却成形,脱模即得。 1、简述软膏剂的处方组成和分类。 答:软膏剂由药物、基质和附加剂组成。软膏剂的分类:①按基质类型分:油脂性基质软膏、乳状型基质软膏和水溶性基质软膏。②按分散系统分:溶液型软膏、混悬型软膏和乳状型软膏。③按作用不同分:局部作用软膏和全身作用软膏。 2、说明用研磨法制备软膏剂时药物加入的方法。 答:根据药物性质不同,药物与基质的混合方法也不同:①药物不溶于基质时,必须将药物粉碎至细粉,可先与适量液体如液状石蜡、植物油、甘油等研匀成糊状,再与基质用等量递加法混合均匀。②药物可溶于基质或基质中某组分时,则直接用少量基质或某组分溶解后,再与其余基质混合均匀。③药物为半固体状时,可直接与基质混合均匀。④药物也可先包封于微粒中,再与基质混合均匀。 3、如何评价软膏剂的质量? 答:通过以下实验评价软膏剂的质量:含量测定,物理性质检测(pH,粒度),刺激性研究,稳定性研究,药物释放等。 4、与口服制剂比较说明全身作用栓剂的意义。 答:与口服制剂相比,全身作用栓剂的特点是:药物不受胃肠道pH或酶的破坏而失活;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应用于距肛门口2cm处,药物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进去体循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给药方便,适用于不能口服或不愿口服的病人。 5、分析影响栓剂中药物在直肠部位吸收的因素。 答: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包括:①基质的种类: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常常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选择与药物溶解性相反地基质,有利于药物的释放与吸收。②基质的老化:导致药物吸收发生改变。③栓剂的种类:某些中空栓填充药物可起速效作用。④表面活性剂和吸收促进剂:添加适宜的表面 活性剂和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释放和吸收。⑤生理因素:给药部位,直肠内分泌液的pH,粪便。⑥药物的理化性质因素: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和解离度。 6、简述新型栓剂的发展及其特点。 答:新型栓剂包括:①中空栓剂:栓剂中间空心部分可填充各种不同类型的固体或液体药物,达到快速起效的目的。②双层栓剂:根据治疗需要和不同药物的性质,设计成内外层或上下层,可分别作为速释和缓释部分,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③微囊栓剂:先将药物微囊化再制成栓剂,使药物缓释。④渗透泵栓剂:根据渗透泵原则制备,使药物控释长效。⑤缓释栓剂:通过栓剂基质改进、附加剂选择和药物包衣等方法,使药物缓释。⑥凝胶缓释栓剂:分亲水凝胶栓剂和干凝胶栓剂,使药物缓释。 第十四章 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 1. 气雾剂(aerosol):系指药物与适宜抛射剂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制成的制剂。 2. 喷雾剂(spray):系指不含抛射剂,借助手动泵的压力将内容物以雾状等形态释出的制剂。 3. 吸入粉雾剂(aerosol of micropowders for inspiration):系指微粉化药物或与载体以胶囊、泡囊或多剂量贮库形式,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置,由患者主动吸入雾化药物至肺部的制剂。 4. 抛射剂(propellants):是喷射药物的动力,有时兼作药物的溶剂。 1.下列关于气雾剂的概念叙述正确的是( A ) A.系指药物适宜抛射剂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而制成的制剂。B.是借助于手动泵的压力将药液喷成雾状的制剂。 C.系指微粉化药物与载体以胶囊、泡囊或高剂量储库形式,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置,由患者主动吸入雾化剂。 D.系指微粉化药物与载体以胶囊、泡囊储库形式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而 制成的制剂。 2.关于气雾剂正确的表述是 ( C ) A.按气雾剂相组成可分为一相、二相和三相气雾剂。 B.二相气雾剂一般为混悬系统或乳剂系统。 C. 按医疗用途可分为吸入气雾剂、皮肤和黏膜气雾剂及空间消毒用气雾剂。 D. 气雾剂系指将药物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制成的制剂。 3.下列关于气雾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具有速效和定位作用 B.由于容器不透光、不透水,所以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C.药物可避免胃肠道的破坏和肝脏首过作用 D.由于起效快。可以治疗心脏疾病 4.溶液型气雾剂的组成部分不包括( D )A.抛射剂 B.潜溶剂 C .耐压容器 D. 润湿剂 5.混悬型气雾剂的组成部分不包括( B) A.抛射剂 B.潜溶剂 C. 耐压容器 D. 阀门系统 6.二相气雾剂指( A ) A. 溶液型气雾剂 B. O/W乳剂型气雾剂 C. W/O乳剂型气雾剂 D. 混悬型气雾剂 7.混悬型气雾剂为( C )A. 一相气雾剂 B .二相气雾剂 C. 三相气雾剂 D. 喷雾剂 8.乳剂型气雾剂为( C )A. 单相气雾剂 B. 二相气雾剂 C. 三相气雾剂 D. 双相气雾剂 9.下列关于气雾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 二相气雾剂为溶液系统B. 气雾剂主要通过肺部吸收,吸收的速度很快,不亚于静脉注射C. 药物吸湿性大,因其经呼吸道时会聚集而妨碍药物吸收 D.肺部吸入气雾剂的粒径愈小愈好 10.下列关于气雾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气雾剂可分为吸入气雾剂、皮肤和黏膜用气雾剂以及空间消毒用气雾剂B. 脂/水分配系数小的药物,吸收速度也快C.混悬型气雾剂选用的抛射剂对药物的溶解度应最小D.泡沫型气雾剂是乳 剂型气雾剂 11.气雾剂的质量评定不包括(C) A. 喷雾剂量 B. 喷次检查 C. 抛射剂用量检查 D. 泄漏率检查 12.关于喷雾剂叙述错误的是( D ) A.喷雾剂不含抛射剂 B.配制时可添加适宜的附加剂 C. 按分散系统分类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 D. 只能以舌下、鼻腔黏膜和体表等局部给药 13.关于吸入粉雾剂叙述错误的是( D ) A.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置 B. 可加入适宜的载体和润滑剂 C. 应置于凉暗处保存 D.药物的多剂量贮存形式 14.起效速度不亚于静脉注射的剂型是( B)A.经皮给药制剂 B.吸入气雾剂 C. 栓剂 D.滴丸剂 15.吸入气雾剂中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在( D )A.气管 B. 咽喉 C鼻黏膜 D. 肺泡 16.气雾剂的抛射剂是( A )A. HFA 134a B .Azone C C. Carbomer D .Poloxamer 17.吸入气雾剂的雾滴(粒)大小应控制在( C )以下 A. 500um B. 50um C. 10um D. 1um 【1—3】A.四氟乙烷 B.丙二醇 C. 聚山梨酯80 D. 枸橼酸钠 E.乳糖 1.可在气雾剂中作抛射剂A2.气雾剂中的潜溶剂B3.可在粉雾剂中用作载体E 2.【4—7】A.溶液型气雾剂 B.乳剂型气雾剂 C.喷雾剂 D.混悬型气雾剂E.吸入粉雾剂 4.采用特制的干粉吸入装置,由患者主动吸入雾化药物的制剂E 5.二相气雾剂A6.泡沫型气雾剂B 7.借助手动泵的压力、高压气体、超声振动或其他方法将药液喷成雾状的制剂C 五、处方分析 对以下处方中各组分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写出制备方法。 1. 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剂(溶液型气雾剂) 利多卡因 20g 醋酸氯已定 5g 苯扎溴铵 1g 异丙醇 4g 乙醇 70g 蒸馏水 500g 二甲醚 400g 制成 100瓶 2. 硫酸左旋沙丁胺醇气雾剂(混悬型气雾剂) 硫酸左旋沙丁胺醇微粉 0.85g 卵磷脂 0.08g 甘油 30g 二甲醚 150g 四氟乙烷(HFC-134A ) 819.07g 制成 1000g 3. 赖氨酸加压素鼻喷雾剂 赖氨酸加压素 185mg 尼泊金甲酯 0.15% 尼泊金丙酯 0.02% 三氯叔乙醇 0.5% 甘油 1.5% 醋酸 适量 醋酸钠 适量 枸橼钠 适量 羟丙基纤维素 适量 山梨醇 适量 蒸馏水 适量 制成 1000ml 4.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喷雾剂(新奇喘宁喷液)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 10g 焦亚硫酸钠 1g 丙二醇 50ml 蒸馏水 适量 制成 1000ml 5. 沙美特罗粉雾剂 沙美特罗 50ug 乳糖 25mg 五、 处方分析 1.答:利多卡因氯己定气雾剂(溶液型气雾剂) 处方分析: 利多卡因——+主药; 醋酸氯己定——主药; 苯扎溴铵——主药; 异丙醇——潜溶剂; 乙醇——潜溶剂; 蒸馏水——防止二甲醚燃烧; 二甲醚——抛射剂。 制备方法:将利多卡因加入乙醇中,边加边搅拌,等完全溶解后,加入醋酸氯己定和苯扎溴铵,然后加异丙醇,搅拌至溶解,成为药物乙醇溶液,将该溶液分装于气雾剂容器中,安装阀门,轧紧封帽,充填抛射剂,即可得。 注解;由于二甲醚可燃,若气雾剂中二甲醚的含量过高,气雾剂则具有危险。当处方中水与二甲醚的质量比为5:4时,二甲醚的可燃性降到最低,气雾剂就不再具有可燃性,符合安全要求。蒸馏水起到防止二甲醚燃烧的作用。 2.答:硫酸左旋沙丁胺醇气雾剂(混悬型气雾剂) 处方分析:硫酸左旋沙丁胺醇微粉——主药;卵磷脂——表面活性剂起稳定作用;甘油——分散剂;二甲醚——抛射剂;四氟乙烷——抛射剂。 制备方法:将硫酸左旋沙丁胺醇真空干燥后经气流粉碎机粉碎至粒度合格,置干燥器中备用,用干燥至恒重的无水硫酸钠加入甘油和卵磷脂中脱水不少于24小时,将处方量的原辅料共同置于密封的配置罐内高速匀质后,分装到耐压容器内,加盖阀门并密封,充入处方量的二甲醚及HFC-134A即可。 注解:HFC-134A及二甲醚是气雾剂中的抛射剂,同时也是药物的分散介质;药物粒子必须微粉化,粒径大小是决定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也是药物能否达到肺部的重要因素,粒径小于1um进入肺泡后大部分由呼气排出,粒径大于6um则可能刺激咽喉部,因此粒径的最佳范围是2-5um;混悬型气雾剂必须注意提高分散系统的稳定性,水分含量要极低,通常控制在0.005%以下;卵磷脂除提高分散系统的稳定性外,还可增加阀门系统的润滑性和封闭性;甘油为分散剂,可调节黏度,有利于药物稳定。 3.答:赖氨酸加压素鼻喷雾剂 处方分析:赖氨酸加压素——主药;醋酸、醋酸钠和枸橼酸——PH调节剂;枸橼酸——稳定剂;山梨醇——保湿剂及等渗剂;尼泊金甲酯、尼泊金乙酯——防腐剂;三氯叔丁醇——止痛剂;甘油——保湿剂及等渗剂;羟丙甲基纤维素——调节黏度。 制备方法:将尼泊金加入三氯叔丁醇中溶解备用;另将其他辅料用纯水溶解后,加赖氨酸加压素搅拌溶解,并滤过澄明。再将尼泊金三氯叔丁醇溶液在搅拌下缓慢加入上述溶液中。最后加入羟丙甲基纤维素溶解。加水至全量,搅匀。灌装于具手动泵的气雾瓶中即得。 注解:赖氨酸加压素主要用于防治和控制尿急、尿频、尿失禁和夜间遗尿症等。羟丙基纤维素作增黏缓释剂,以防治药液流失,延长药效。醋酸、醋酸钠和枸橼酸作pH调节剂,pH为6、5-7、5;两种尼泊金酯类防腐剂合用,抑菌防腐作用更佳,三氯叔丁醇既加强抑菌作用,又是局部止痛剂;甘油除具增强稳定、保湿等作用外,与山梨醇等一道组成等渗剂溶液,以减轻刺激,促进主药吸收。 4、答:盐酸异丙肾上腺喷雾剂(新气喘宁喷液) 处方分析:盐酸异丙肾上腺素——主药;焦亚硫酸钠——抗氧剂;丙二醇、蒸馏水——溶剂。 制备方法:取焦亚硫酸钠溶于灭菌蒸馏水中,加入丙二醇及盐酸异丙肾上腺素使溶解,加灭菌蒸馏水至全量,滤过,即得。 注解:盐酸异丙肾上腺素——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用于治疗哮喘、支气管炎、气喘、过敏性气喘及痉挛性支气管炎等症;本品为无色带微酸性的澄清液体,1%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水溶液的pH为4.5-5.5,长久与空气接触渐变成红色,若pH在6.0以上可迅速变红色,故加入焦亚硫酸钠作抗氧剂。 5. 沙美特罗粉雾剂 处方分析:沙美特罗——主药;乳糖——载体。 制备方法:首先将沙美特罗及乳糖分别微粉化,前者85%的粒径应小于5μm,后者应为80-100μm;然后将二者按处方比例混合均匀,装入泡囊型给药装置中即得。 注解:沙美特罗粉雾剂主要用于哮喘的长期维持疗效以及12岁以上的患者伴有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支气管痉挛的防治。制备的关键是主药的微粉化程度以及与载体乳糖混合的均匀性。 六、 问答题 1.试述气雾剂的组成及优点有哪些? 答:气雾剂的组成:药物与附加剂、抛射剂、阀门系统、耐压容器。气雾剂的优点:1)具有速效和定位的作用;2)增加药物的稳定性;3)使用方便;4)提高生物利用度;5)给药剂量准确;6)对创面的机械刺激性小。 2.气雾剂按分散系统分为哪几类? 答:气雾剂按分散系统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形成烟雾状)以及乳剂型三类。 3.吸入气雾剂肺部吸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答:吸入型气雾剂在肺部吸收的速度很快,不亚于静脉注射。吸收迅速的主要原因是肺部具有巨大的可供吸收的表面积和十分丰富的毛细血管,而且从肺泡表面到毛细血管的转运距离极短,因此药物在肺部的吸收是非常迅速的,药物到达肺泡即可迅速吸收显效。 4.影响药物肺部吸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药物肺泡吸收的主要因素有:1)呼吸的气流:主要与呼吸的频率及吸入空气的量有关,通常粒子的沉积率与呼吸量成正比,而与呼吸频率成反比。2)微粒的大小:微粒的大小是影响药物能否深入肺泡囊的主要因素,气雾剂的微粒大小以在0.5-5μm范围内最适宜,如果微粒太小(<0.5μm),则进入肺泡囊后大部分由呼气排出,而在肺部的沉积率也很低。3)药物的性质:吸入的药物最好能溶解于呼吸道的分泌液中,否则成为异物,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小分子、脂溶性吸收速度快;药物吸湿性大,通过湿度很高的呼吸道时会聚集、变大和沉积。从而妨碍药物吸收。4)其他因素:制剂的处方组成、给药装置的结构直接影响药物雾滴或粒子的大小和性质、粒子的喷出速度等,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5.抛射剂应具备哪些特点? 答:气雾剂的抛射剂因具备的特点:1)在常温下的蒸汽压大于大气压;2)无毒、无致敏反应和刺激性;3)惰性,不与药物等发生反应;4)不易燃、不易爆炸;5)无色、无臭、无味;6)价廉易得。 6.混悬型气雾剂在处方设计时应主要考虑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答:混悬型气雾剂在处方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有:颗粒聚集、粒度变大、结块、堵塞阀门系统等。解决方法:1)控制水分含量:应在0.03%以下,通常控制在0.005%以下;2)药物的粒径应在5μm以下,不得超过10μm;3)选用在抛射剂中不溶解的药物或溶解度最小的药物衍生物;4)调节抛射剂与混悬固体的密度,尽量使二者密度相等;5)添加适当的助悬剂。 7.气雾剂的质量评价内容有哪些? 答:《中国药典》对气雾剂的质量要求是:两相气雾剂应为澄清、均匀的溶液;三相气雾剂药物粒度大小应控制在10μm以下,其中大多数应为5μm左右。此外还需检查:1)安全、漏气检查;2)每瓶总揿次与每揿主药含量;3)对于吸收气雾剂应检查雾滴(粒)分布;4)喷射速率和喷出总量;5)无菌;6)微生物限度。 第十五章 中药制剂 1、中药制剂,是指以饮片为原料,根据药典、部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加工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 2、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及保健的动物药、植物药及矿物药 3、天然药物,是指具有一定药理活性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产物 4、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是指药材中起主要药效作用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 5、中药材的辅助成分,是指药材中本身没有药效,但是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作用,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增加制剂稳定性等作用的成分,如有机酸、鞣质、蛋白质 6、中药材的无效成分,是指药材中无生物活性,不起药效的物质,且影响浸出效果、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等 7、浸出过程,是指溶剂进入细胞组织溶解有效成分后变成浸出液的全部过程 8、浓度梯度,是指药材块粒组织内的浓溶液与外面周围溶液的浓度差 9、煎煮法,系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浸出有效成分的方法 10.、浸渍法,是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浸泡而浸出有效成分的方法 10、 渗漉法,是将药材装入渗漉筒内,在药粉上添加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粉,在流动过程中浸出有效成分的方法 11、 超临界萃取技术,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对药材中天然药物具有特殊溶解性来达到分离提纯的技术 12、 汤剂,系指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的液体药剂 13、 中药合剂,系指饮片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制成的内服液剂。 14、 酒剂,系指饮片用蒸馏酒浸提制成的澄明液剂,可内服和外用 15、 酊剂,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液剂 16、 流浸膏剂,系指药材用适宜的溶剂提取,蒸去部分溶剂,调整至规定浓度而制成的制剂,流浸膏每1ml相当于原药材1g 17、 浸膏剂,系指药材用适宜溶剂浸出有效成分,蒸去全部溶剂,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所制成的膏状或粉状的固剂。浸膏剂每1g相当于原药材2~5g 18、 煎膏剂,系指饮片用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半流制剂 19、 颗粒剂,系指饮片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饮片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制剂 20、 中药微丸剂,是以药物提取物为原料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直径小于2.5mm的球形或类球形的一类制剂 21、 中药软膏剂,系指饮片提取物,饮片细粉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22、 中药片剂,系指药材饮片提取物、饮片提取物或饮片细粉与适宜辅料压制或用其他适宜方 法制成的片状或异形片状制剂 23、 中药丸剂,系指饮片细粉或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24、 中药滴丸剂,是中药提取物与适宜固体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后滴入冷凝剂中制得的中药小丸 25、 中药胶剂,系指用动物皮,骨,甲,角等为原料,经水煎取胶质,浓缩成稠胶状,经干燥后的块状内服制剂 26、 中药涂膜剂,系指药材饮片经适宜溶剂和方法提取或溶解,与成膜材料制成的供外用涂抹,能形成薄膜的液剂 27、 中药橡胶硬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和基材制成的供外用贴敷,可产生局部或全身性作用的一类片状外用制剂 28、 中药凝胶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饮片及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得的贴膏剂 29、 中药膏药,系指饮片、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或宫粉(铅粉)炼制成膏料,涂布与裱褙材料上,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浸出制剂的剂型( C )A浸膏剂 B合剂 C芳香水剂 D汤剂 2、最能体现方药各种成分的综合疗效与特点的剂型是(D) 3、D A 液体药剂 B 散剂 C 半固剂 D 浸出药剂 4、用乙醇加热浸提药材时可以用( C )A 浸渍法 B 煎煮法 C 渗漉法 D 回流法 5、植物性药材浸提过程中主要动力是( A )A 时间 B溶剂种类 C 浓度差 D 浸提温度 6、浸出制剂的治疗作用特点(B)A具有综合疗效 B 作用单一 C 作用剧烈 D 副作用大 7、不需作含醇量测试的制剂时(C ) A酊剂 B 中药合剂 C 藿香正气水 D 流浸膏剂 8、分离溶液中的各种蛋白质可采用( C) A 水提醇沉法 B 醇提水沉法 C盐析法 D 透析法 9、在浸提药物时加入表面活性剂是为了( A ) A降低油水两相界面张力 B增加药物溶解 C降低溶剂与药材的表面张 D降低溶媒亲脂性 10、盐析中最常用的盐是( B ) A 硫酸铵 B 硫酸钠 C 氯化钠 D 氯化铵 11、中草药片剂因含浸膏较多,用水制粒时易于黏结成块,故常有( C )作为润湿剂 12、A///A 蒸馏水 B乙醇 C淀粉浆 D 果胶 13、制备毒性药材、贵重药材或高浓度浸出制剂的最有效的方法是( A ) A煎煮法 B浸渍法 C 渗漉法 D 加液研磨法 14、止喘灵口服液中药材提取采用的方法是( D ) A 水提醇沉法 B醇提水沉法 C 水蒸气蒸馏 D 煎煮法 15、浸膏剂是指药材用适宜的方法浸出有效成分,调整浓度至规定标准。通常为( C ) A 1g相当于原药材的2~5g B1ml相当于原药材的1g C 1g相当于原药材的5g D 1ml 相当于原药材的2~5g 16、以下哪一条不是影响药材浸出的因素( D ) A 温度 B 浸出时间 C 药材的粉碎度 D 浸出容器的大小 17、有关影响浸出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药材粉碎度越大越有利于浸提 B温度越高浸提效果越好 C 浓度梯度越大浸提效果越好 D 时间越长浸提效果越好 18、为提高浸出效率,常采用一些措施,下列哪一项措施是错误的( A ) A选择适宜的溶剂 B 加表面活性剂 C 加大浓度差 D将药材粉碎得越细越好 19、根据Fick's扩散定律,实际工作时应掌握( A ) A药材粒度越细越好 B 浓度梯度越大越好 C浸出时间越长越好 D 浸出温度越高越好 20、除另有规定外,一般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 C ) A 10g B 15g C 20g D 30% 21、在中药新制剂研究过程中,剂量的确定最终是以( )为准 A临床试验剂量 B动物实验剂量 C 根据工作经验推断 D 参照相似药物所使用的剂量 22、在药材浸出过程中,有关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非极性溶剂浸出液中含有较多胶质 B 水浸出液中不含胶质 C 乙醇浸出液中含有较少胶质 D乙醇浸出液中含有大量胶质 五、问答题 1.制备浸出制剂常用的浸出方法有哪些?影响药材中有效浸出的因素有哪些 答:制备浸出制剂常用的浸出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煎煮法、超临界流体法等。影响浸出的因素,(1)浸出溶剂,常用水和乙醇,水一般用蒸馏水和去离子水,水的硬度对浸出有影响(2)药材的粉碎粒度,为增大扩散面积,提高扩散速度,药材需粉碎,但粉粒太细也会影响浸出效果(3)浸出温度,一般药材的浸出在溶剂沸点温度下或接近沸点温度进行比较有利,但温度太高会破坏有效成分(4)浓度梯度,浓度梯度越大浸出速度越快,浸出时尽可能保持最大浓度梯度(5)浸出压力,提高浸出压力有利于加快浸润过程,使较早发生溶质的扩散过程(6)药材和溶剂的相对运动速度,运动速度加快能使扩散边界层变薄或边界层更新加快,而有利于浸出过程(7)新技术的应用,如利用超声波,电磁场等可提高浸出效果 2.什么是浸出过程?并请说明浸出过程的四个阶段 答:浸出过程系指溶剂进入细胞组织溶解其有效成分后变成浸出液的全部过程。它实质上是溶质由药材固相转移到液相中的传质过程。药材浸出过程包括以下三个过程:一是浸润、渗透过程,浸出溶剂首先附着于粉粒表面使之润湿,然后通过毛细管和细胞间隙进入细胞组织中。二是解吸、溶解过程,溶剂进入细胞后,根据溶剂种类不同,溶解的对象也不同。组织中溶液的形成促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因而有更多的浸出溶剂渗入其中,而溶解更多的有效成分。三是扩散过程,浸出溶剂溶解有效成分后形成浓溶液与周围溶剂产生浓度差,从而产生药物的扩散。药材经过适当粉碎可增加药物扩散面积,调节药材与溶剂的逆向运动速度提高浓度梯度,扩散系数由药材本身性质决定,也受浸出条件的影响,如小分子的扩散系数大,而且提取温度升高,介质黏度降低,可使药物的扩散系数增大。 3.浸出制剂有何特点?简述浸出制剂的质量控制手段 答:浸出制剂是指用适当的浸出溶剂和方法,从饮片中浸出有效成分后所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药物制剂。浸出制剂具有以下特点:(1)浸出制剂具有各浸出成分的综合作用,有利于发挥某些成分的多效性,浸出制剂与同一药材中提出的单体化合物相比,不仅疗效较好,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呈现单体化合物所不能起到的治疗效果,(2)浸出制剂作用缓和持久,毒性较低(3)浸出制剂由于在浸出过程中除去了组织物质和部分无效成分,如酶、脂肪等,不仅减少了剂量,提高了疗效,而且方便服用。提高浸出制剂的质量对保证浸出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极为重要。为控制浸出制剂质量,首先控制药材质量,应对药材的来源、产地、采制、有效部分等清楚了解,对药材的外形、质地、色、臭、味等外观特征要加以鉴别,其次严格控制提取过程,对于有效成分已知的药材,在提取过程中应控制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使浸出制剂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对有效成分未知的药材,必须严格控制提取工艺条件的一致性,以保证每一批提取物具有相同的质量和药效,另外,控制浸出制剂的理化性质,如通过鉴别、含量测定等进一步控制浸出制剂的质量。 4.根据中药片剂的组成,简述中药片剂的类型 答:中药片剂系指药材饮片提取物,饮片提取物或饮片细粉与适宜辅料压制或用其他适宜方法制成的片状或异性片状制剂。根据其原料特征中药片剂分三种类型:(1)浸膏片系指以处方中全部饮片提取的浸膏为原料制成的片剂,如穿心莲片。(2)半浸膏片系指以处方中部分饮片细粉与其余饮片提取的稠膏混合制得的片剂,如银翘解毒片、牛黄解毒片等。(3)全粉片系指将处方中全部饮片粉碎成细粉,加适宜赋形剂制成的片剂,如安胃片,参茸片等 5.提取液浓缩干燥方法有那些?沸腾干燥法和喷雾干燥法有何不同 答:中药提取液浓缩方法有常压蒸发、减压蒸发、薄膜蒸发、和多效蒸发。 干燥方法有烘干法、减压干燥法、喷雾干燥法、沸腾干燥法、冷冻干燥法、红外线干燥法。其中沸腾干燥法又称流化床干燥,是利用热空气流使湿颗粒悬浮呈流化态,似沸腾状,热空气与湿颗粒在动态下进行热交换,达到干燥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湿颗粒固体物质的干燥。喷雾干燥法是流化态技术用于液态物料干燥的较好办法。它是将液态物质浓缩至适宜的密度后,利用高速离心喷盘使雾化成细小雾滴,与一定流速的热空气交换,物料被迅速干燥。适合于热敏性液态物料。 6.中药制剂有何优点?选择中药剂型的原则是什么? 答:中药制剂的优点:(1)药性持久、性和力缓,尤其适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如治疗肝炎、风湿、心脑血管疾病等);(2)疗效多为复方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3)中药在治疗疑难杂症、骨科疾病及滋补强壮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如治疗癌症、股骨头坏死等疾病);(4)中药制剂原料多为天然物质,毒副作用较小,患者较易接受。 选择原则:(1)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剂型:如急症患者选用快速起效的气雾剂、注射剂等;慢性病患者选用丸剂、缓控释制剂;皮肤病选用软膏剂、贴膏剂等;腔道病患者选用栓剂、灌肠剂等(2)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选择剂型:如药物成分易被胃肠道破坏,或不被吸收,或肝脏首过效应严重的不适宜制备口服制剂;水中稳定性差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溶液型注射剂和口服液等剂型;(3)更加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为原则:如药物传递方式(速释、缓释、靶向),三小(剂量小、剂型小、毒副作用小),四效(高效、速效、长效、靶向),五方便(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存) 7.如何解决中药注射剂澄明度问题 答:澄明度是中药注射剂稳定性考核项目之一,也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中药注射剂因制备工艺条件的问题在灭菌后或在贮藏过程中产生浑浊或沉淀,出现澄明度不合格,一般解决方法如下:根据饮片所含有成分的性质,采用合适的提取工艺,尽可能除尽杂质,如淀粉、鞣质、树胶、果胶、树脂、粘液质、色素等。采用超滤技术进行精制,可显著提高中药注射剂的澄明度。同时要注重调节药液的pH,因成分的溶解度与溶液的pH相关。采用热处理冷藏措施有助于除去药液中胶体杂质,合理选用注射剂的附加剂可明显改善注射剂的澄明度,也可通过使用助滤剂,提高药液澄明度。 8.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答: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是采用特殊的吸附剂,从中药复方煎药中有选择地吸附其中的有效成分,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缩小剂量,提高中药内在质量和制剂水平(2)减少产品的吸潮性(3)可有效去除重金属,既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也解决了中药重金属超标的难题(4)具有较好的安全性;(5)大孔树脂具有再生简单,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9.膏药、中药橡胶膏剂与中药凝胶膏剂的区别是什么 答:均为外用制剂,其中膏药系指饮片、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高料,摊涂于裱褙材料上的一种外用制剂。凝胶膏剂系指药材提取物、饮片及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得的贴膏剂。均为可产生局部或全身性作用的外用制剂。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所用基质不同,膏药的基质为以食用植物油与红丹炼制的膏料,橡胶膏剂主要用橡胶为基质,凝胶膏剂用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甘油、微粉硅胶等作为基质。 10.酒剂和酊剂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酒剂系指饮片用蒸馏酒浸提制成的澄明液剂,可内服和外用。酊剂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液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二者均属于含醇制剂,需测定含醇量,具有行血通络、散寒,不易霉变,应用时易受到。其中酒剂无浓度规定,酊剂有浓度规定,含毒剧药的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材10g,其他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材20g。 六、工艺设计 处方:黄氏 600g 防风 200g 白术(炒)200g 根据药材的性质拟设计制成口服液的工艺 六、工艺设计 答:处方:黄氏 600g 防风 200g 白术(炒)200g 根据药材的性质拟设计制成口服液的工艺。防风含挥发油,可设计提取挥发油,口服液需注重澄明 度,水提醇沉法为宜,另口服液应注重口感,可加矫味剂蔗糖或蜂蜜,最后成品需灭菌分装。 第十六章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技术 1 固体分散体:是指药物高度分散在适宜的载体材料中形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又称固体分散物。 2 固体分散备技术:是将药物均匀分散于固体载体的技术。通常是一种难溶性药物以分子 胶态 微晶 或无定型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水溶性固体材料或难溶性 肠溶性材料中形成固体分散系。 3 固态溶液:由药物溶解在融融的载体中冷却固化而成,溶质主要以分子状态分散于固体载体中,形成均相体系,类似于真溶液的分散性质,因此成为固体溶液。 4 共沉淀物(也称共蒸发物coprecipitate):是药物以分子形式不规则的分散在无定形载体材料中形成的一种固体分散体类型。 5 低共熔混合物:两种比例适当的固体混匀后,形成的一种熔点更低的微晶混合物。 6固体分散体:在易溶材料形成的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分子或微晶等形式分散,因而稀药速率明显大于原药的一种给药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固体分散体的高度分散性是指(A) A.将药物以分子、胶态或微晶态分散在载体材料中 B.将药物以分子、胶态、细粒或微晶态分散在载体中 C.将药物以分子、胶态、微囊或微晶态分散在载体中 D.将药物以分子、胶态、粉末或微晶态分散在载体中 2.固体分散体的主要缺点不包括(D) A.久储可能出现药物晶型改变//.久储可能出现药物重结晶 C.久储可能出现药物结晶粗化//久储可能出现药物分散度增加 3.固体分散体增加溶出的机制不包括(D) A.药物的粒径减小//药物从结晶转变成无定形 B.药物与载体材料间的相互作用//增加药物水溶性 4.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的速率的顺序是(A) A.分字态 〉无定形〉微晶形 //无定形〉微晶态〉分字态 B.分子态〉微晶态〉无定形//微晶态〉分子态〉无定形 5.关于固体分散体叙述错误的是(B) A.固体分散体是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固态载体材料中所形成的固体分散体系 B.固体分散体采用常用肠溶性载体,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C.利用载体的包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6.下列不能作为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的是(B) A.PEG类//微晶纤维素//聚维酮//甘露醇 7.可作为水溶性固体分散体材料的是(C) A.乙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聚维酮//丙烯酸树脂RL型 8.不属于固体分散体技术的方法是(C) A.熔融法//研磨法//溶剂-非溶剂法//溶剂熔融法 9.常用作固体分散体的水不溶性载体有(D) A.水溶性聚合物PEG、PVP//糖类于醇类//有机酸类//EC 10.下面关于固体分散体叙述错误的是(A) A.固体分散体是一种新剂型//固体分散体可提高制剂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体可增加药物溶解度//固体分散体可速效 11.固体分散体的类型不包括(C) A.简单低共融混合物//固态溶液//固化囊//共沉淀物 12.下列关于固体分散体叙述错误的是(B) A.药物在固态溶液中是以分子状态分散的 B.共沉淀物中的药物是以稳定晶型存在的 C.药物在简单低共溶混合物中仅以较细微的晶体形式分散于载体中 D.固体分散体可以促进药物溶出 13.固体分散体药物稳定性增加的原因之一是(C) A.药物分散度增加//药物生物利用度增加//降低主药分子的迁移率//掩盖了不良气味 14.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释药情况正确的描述是(A) A.水溶性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载体材料中可以达到速释 B.难溶性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载体材料中可以达到速释 C.水溶性药物分散在难溶性载体材料中可以达到速释 D.难溶性药物分散在难溶性载体材料中可以达到速释 五.问答题 1.简述固体分散体如何调整药物的溶出特性。 答 :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载体的固体分散体可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度,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以 难溶性高分子材料为载体的固体分散系,可延缓和控制水溶性药物的溶出和吸收,用于制备缓 控释制剂。如果药物以肠溶性材料为载体,可制备肠道定位释放而吸收的制剂。 2.简述作为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应该具备什么特征。 答: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应具有以下性质:(1)稳定性好 无毒 无刺激性 无致癌性 (2)不与主药发生化学反应 不影响主药的化学稳定性和含量的测定 (3)能使药物产生最佳分散状态,达到临床需要的释药效果(4)采用熔融法制备固体分散的载体应有适宜的凝固点;(5)价廉易得 3.固体分散体的特点是什么? 答:固体分散体的特征包括:高度分散性 调整药物的溶出特征 液体药物固体化 4.简述固体分散体的速效原理。 答:固体分散体的速效原理包括: (1)药物的高度分散状态:药物以分子状态 胶体状态 亚稳定态 微晶态以及无定形态在载体材料中存在,载体材料可组织以分散的药物再聚集粗化,有利于药物溶出。 (2)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包括:1 :载体材料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2:载体材料保证药物的高度分散性;3 :载体材料对药物有抑晶作用 5.制备固体分散体常用的水溶性载体有哪些? 答:常用水溶性载体材料有:PEG PVP 表面活性剂类 有机酸类 糖类与醇类 纤维素衍生物。 6.按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原理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分别说明药物在载体中存在的方式。 答:简单低共融混合物 固态溶液 共沉淀物。其中,简单低共融混合物中药物仅以微晶形式分散在载体材料中成为物理混合物,但不能或很少形成固态溶液;固态溶液中药物在固态载体材料中以分子状态分散;共沉淀物是药物与载体材料以恰当比例混合,形成共沉淀无定性物。 六.处方设计与制备 1.抗着床避孕药双炔失碳酯(AD)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可溶于乙醚或氯仿,略溶于乙醇。因不溶于水体内吸收差,需服用大剂量方能避孕,但其副作用同时增大。现欲将AD制成固体分散系,增大吸收,降低剂量和副作用。请提供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以及固体分散体的验证方法。 2.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LD )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消炎,增强免疫,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等作用。齐墩果酸在水中溶解度差,影响其在胃肠道的溶出和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低,大大影响其疗效。现预制成固体分散体,加速药物溶出,提高生物利用度。请提供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以及固体分散体的验证方法。 3.水飞蓟素(silymarin)是由菊科植物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L.果实中提取得到得水难溶性黄酮类化合物。水飞蓟素毒性小,无致畸和诱变作用,在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预防脑缺血,抗 血小板聚集等效果明显。水飞蓟素1难溶于水及普通有机溶剂,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较低,从而影响其临床效果。现欲将水飞蓟素制备成具有缓释作用的固体分散系,已达到增加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请提供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以及固体分散体的验证方法。 六.处方设计与制备 1。答:处方设计与制备工艺可以有多种答案。 答案1: 处方设计 AD 主药 PVP 载体材料 制成固体分散体中的AD-PVP共沉淀物。 制备方法:根据AD与PVP的溶解性能,选用氯仿和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溶剂法制备共沉淀物。筛选不同重量比的AD/PVP ,用 DTA 或 DSC 求得 AD/PVP 的最佳比例(AD的熔融峰消失,且含药量最高)。以此最佳比投料,制的共沉淀物 答案2: 处方设计 AD 主药 PVP 载体材料 直接用滴法制成固体分散体丸。 制备方法:根据AD与PEG6000的溶解性能,分别用无水乙醇溶解不同重量比的AD和PEG6000,混匀再挥发除去乙醇,经DTA或DSC测定,发现AD/PEG6000重量比为某数值x时含药量最高且仅有固体分散体的一个熔融峰(其余比例均有两个熔融峰)。按AD/PEG6000=x投料,以溶剂-熔融法将其混合液滴入液体石蜡中,制成固体分散体丸。 固体分散体的验证:答案1可用x射线衍射法:证明AD/PVP的1:8混合物中AD具有明显的晶体衍射峰,而PVP为无定性物,无晶体衍射峰;但AD/PVP的1:8的固体分散体中AD的晶体衍射峰消失。答案1和答案2均可用溶出速率法(或其他方法);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明显高于同重量比例的混合物。 2.答:采用熔融法先制备以PEG4000作为载体的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 处方设计 齐墩果酸 主药 PEG4000 载体材料 制备方法:将药物与载体混匀,用水浴或油浴加热至融融,再搅拌下冷却成固体。或将药物-PEG类固体分散物只需在室温干燥器内放置,数日即可固化完全的固体分散系。用DTA或DSC考察至齐墩果酸的熔融峰消失(亦可用x射线衍射法 溶出速率法等进行固体分散体的验证)。 3.答:水飞蓟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按处方量称水飞蓟素 PVP 和泊洛沙姆188,分别溶于无水乙醇,于八十度水浴中并持续搅拌是乙醇挥发得半固体状物。将所得产物置六十度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取出 粉碎,过100目筛。用DTA或DSC考察水飞蓟素 的熔融峰消失(亦可用X射线衍射法 溶出速率法等进行固体分散体的验证)。 第十七章 包合物的制备技术 1. 最易溶于水的包合材料是( ) A. γ-环糊精 B. 甲基-β-环糊精 C. α-环糊精 D. 羟丙基-β-环糊精 2. 包合物是( )A.化合物 B. 分子囊 C. 一种制剂 D. 一种缓释制剂 3. 环糊精结构为中空圆筒形,空穴结构的( )呈亲水性 A. 外周 B. 内部 C. 碳原子连接处 D. 开口处 4. 包合作用( ) A. 具有竞争性、可被饱和 B. 具有竞争性、不可被饱和 C. 无竞争性、可被饱和 D. 无竞争性、不可被饱和 5. 环糊精是( ) A. 还原性的结晶性粉末 B. 氧化性的结晶性末 . C. 环状低聚糖化合物 D. 淀粉酶作用生成的 6. 关于包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包合物是一种分子被包藏在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复合物 B. 包合物是一种药物被包藏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核-壳型结构 C. 包合物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D. 包合物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7. 下列关于β-CD包合物优点的不正确的表述是( ) A.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 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D.使药物具有靶向性 8. β-环糊精与挥发油制成的固体粉末为( ) A. 微囊 B. 化合物 C. 微球 D. 包合物 9. 以下关于包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合物是一种分子同另一种分子以配位键结合的复合物 B.包合物是一种药物被包藏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的囊状物 C.包合物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D.包合物是一种普通混合物 10. 构成β-环糊精包合物的葡萄糖分子数是(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11. 不属于水溶性β环糊精衍生物的有( ) A.羟丙基衍生物 B.甲基衍生物 C.葡萄糖衍生物 D. γ-环糊精 12. 维生素D3与β-CD制成包合物后,维生素D3( ) A.稳定性降低 B.稳定性增加 C.挥发性增加 D.挥发性降低 13. 下列制备方法可用于环糊精包合物制备的是( ) A.界面缩聚法 B.乳化交联法 C.饱和水溶液 D.单凝聚法 14. 包合物能提高药物稳定性,是由于( ) A.药物进入主体分子空穴中 B.主客体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 C.主体分子很不稳定 D.主体分子溶解度大 15. 药物制剂中最常见的包合材料是( )A.环糊精 B.PEG C.聚丙烯酸树脂 D.胆固醇 16. 以下对包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主分子同客分子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包合物 B.客分子的几何形状是不同的 C.包合物可以提高药物溶解度,但不能提高其稳定性 D.维生素A被β-CD包合后可以形成固体 17. 挥发油与β-CD制成包合物后( ) A.稳定性降低 B.稳定性不变 C.挥发性增加 D.挥发性降低 18. 以下不是包合物制备方法的是( A.饱和水溶液法 B.研磨法 C.乳化法 D.冷冻干燥法 六、 处方分析 请指出下列处方中β-CD和乙醇的作用 吲哚美辛 1.25g β-CD 12.5g 乙醇 25ml 纯化水 适量 答:β-CD为形成包合物的载体材料,乙醇为吲哚美辛的溶剂。 七、处方设计与制备 1. 盐酸普罗帕酮(propafenone hydrochloride)又名悦复隆、心律平,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伴预激综合征者)。由于盐酸普罗帕酮的溶解度小,吸收较差,为提高药物的吸收,希望将盐酸普罗帕酮制备成β-CD环糊精包合物。请提供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以及固体分散体的验证方法。 答:按物质的量比为1:1称取一定量的盐酸普罗帕酮和β-CD,将β-CD置于研钵中,加入两倍量的水研匀,加入盐酸普罗帕酮,搅拌1h至糊状,放入60℃真空干燥箱中干燥12h,取出研碎过100目筛,即得盐酸普罗帕酮包合物。经溶解度、溶出速度、DSC热分析等方法验证形成包合物。 2. 缩泉丸出自【妇人良方】,由益智仁、乌药、山药3味药物组成,主要用于补肾缩尿,治疗肾虚之小便频数、夜卧遗尿,临床效果显著,主要适用于小儿和老人。但以往的制剂室3味药打粉泛丸, 存在服用量大、味道苦涩等缺点不利于服用。方中益智仁和乌药的主要成分都是挥发油,性质不稳定,极易挥发。为解决这一问题,先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出益智仁和乌药中所含的挥发油,再制备成包合物。请提供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以及包合物的验证方法。 答:采用饱和水溶液法,精密称取β-CD置于具塞三角锥形瓶中,加入蒸馏水,加热使之完全溶解,制成饱和水溶液,冷却至所需温度,恒速搅拌。取挥发油用无水乙醇完全溶解后,缓慢滴加到溶液中,加塞,继续搅拌至规定时间,置4℃冰箱中过夜,抽滤,用石油醚洗涤3次(洗去未包合的挥发油),干燥,得白色粉末状包合物。包合物验证:用薄层鉴别,差示扫描量热(CSC)分析,对β-CD、β-CD与挥发油的物理混合物、包合物3个样品进行分析。 3. 陈皮挥发油在中药制剂中常用,但制备过程中加热易挥发。请设计陈皮挥发油包合物的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包合物的验证。 答: 处方 陈皮挥发油 主药(客分子) β-CD 包合材料(主分子) 制备方法: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取一定量β-CD加水制成饱和溶液,边搅边滴加陈皮挥发油的乙醇溶液,保温搅拌一定时间后,取出,冷藏24h,抽滤,真空干燥即得。按主客分子比(1ml:1g)~(9ml:1g)不同比例进行包合,结果开始随β-CD量增加,包合物的收率、含油率均升高,但8ml:1g后(9ml:1g)下降,故最佳配比为陈皮挥发油/β-CD为8ml:1g。 包合物的验证:用TLC法或DTA法,包合物与同比例的混合物结果不一样。 名词解释 包合物:系指药物分子被全部或部分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特殊复合物。主分子:为具有一定空穴结构的包合材料。 客分子:被包合在主分子内的小分子化合物。 β-环糊精:系7个D-葡萄糖分子以1,4-糖苷键连接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为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环糊精。 2-HP-β-CD:系2-羟丙基-β-环糊精,其在水中溶解度很大(600g/L),制成药物的包合物时可以大大提高难溶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五. 问答题 1. 简述包合物有些什么特点。 答: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调节释放速率、掩盖不良臭味, 降低刺激性、液态药物粉末化 2. 简述影响包合物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主、客分子的大小,客分子的极性,包合条件如主客分子比例、温度、附加剂、PH等的影响。 3. β-环糊精在药剂学上有何应用? 答:β-环糊精在药剂上的应用分为以下几种:①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②提高药物的稳定性,③液态药物粉末化,④防止挥发性成分挥散,⑤掩盖药物不良臭味,⑥调节药物释放速度,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⑧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和毒副作用 4. 环糊精包合的方法有哪些?有哪些因素影响环糊精的包合? 答:环糊精包合的方法有: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影响环糊精包合的因素有:环糊精的类型,药物分子大小,极性,结构等 第十八章 微粒分散系的制备技术 1. 聚合物胶束:系由合成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的胶体系统。其疏水核芯能包载较大量的疏水药物。 2. 纳米乳:系粒径为10~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介质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胶体溶液。 3. 亚微乳:乳滴的粒径在100~1000nm范围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介质形成的亚稳定的乳状液。 4. 微囊: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膜,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包裹而成核-壳型的微囊。 5. 微球:系药物与高分子材料制成基质骨架型球形或类球形实体,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实体中。 6. 单凝聚法:系在高分子材料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的溶解度而凝聚成微囊的方法。复凝聚法:系使用带相反电荷的两种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材料,在一定条件凝聚成囊的方法。 溶剂-非溶剂法:系在材料溶液中加入一种对材料不溶的溶剂(非溶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的方法。 7. 液中干燥法:系从乳状液中出去分散相的挥发性溶剂以制备微囊或微球的方法,亦称为乳化-溶剂挥发法。 8. 纳米粒:系纳米囊和纳米球的总称。粒径在10~100nm范围。 9. 亚微粒:系亚微囊和亚微球的总称。粒径在100~1000nm范围。 10. 固体脂质纳米粒:系指以生理相容的高熔点脂质为骨架材料制成的纳米粒。 11. 脂质体: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的药物载体。 12. 配体脂质体:掺入具有靶向功能的配体或将该配体通过化学连接到脂质体表面,形成配体修饰脂质体。 13. 热敏脂质体:由相变温度TC稍高于体温的脂质组成的脂质体,其药物的释放具有温度敏感性。 14. pH敏感脂质体:Ph(特别是低pH)敏感脂质组成的脂质体,如DOPE-PC-CHOL组成的脂质体,当pH<6.0时,脂质体释放其内容物。 15. 长循环脂质体:脂质体表面经适当修饰后,可避免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延长在体内循环系统的时间,称为长循环脂质体。 16. 免疫脂质体:在脂质体表面接上某种抗体,使具有对靶细胞分子水平上的识别能力,提高脂质体的专一靶向性。 17. 类脂囊泡:又称类脂质体,也称泡囊,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成,但不含磷脂,也具有类似脂质体封闭的双层结构的药物载体。 18.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系由亲水段聚合物和疏水段聚合物结合而成的人工合成的聚合物。 19. 助乳化剂:系与乳化剂一道使用,可以调节乳化剂HLB值,降低乳滴粒径的短链醇或表面活化剂。 20. 自乳化药物给药系统:系指经体液稀释后可以自动形成微乳或者纳米乳的给药系统。 四、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微囊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D ) A.微囊能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B.制成微囊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C.微囊能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D.微囊提高药物溶出速率 2.微囊质量评价不包括( D )A.形态与粒径 B.载药量 C.包封率 D.含量均匀度 3.以明胶为囊材用单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常用的交联固化剂是( A ) A.甲醛 B.硫酸钠 C.乙醚 D.丙酮 4.关于溶剂-非溶剂法制备微囊或微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是在材料溶液中加入一种对材料不溶的溶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封成囊或球的方法。B.药物可以是固体或液体,但溶剂和非溶剂均必须是高沸点的。 C.使用疏水材料,要用有机溶剂溶解。 D.药物是亲水的,不溶于有机溶剂,可混悬或乳化在材料溶液中。 5.关于凝聚法制备微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单凝聚法是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溶解度凝聚成囊的方法。 B.适合于水溶性药物的微囊化。 C.复凝聚法系指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与囊心物凝聚成囊的方法。 D.必须使用交联固化剂,同时还要求微囊的粘连越少越好。 6.将大蒜素制成微囊的目的是( B ) A.减少药物的配伍变化。 B.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 C.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D.使药物浓集于靶区。 7.微囊的制备方法中属于相分离法范畴的是( D ) A.喷雾干燥法 B.界面缩聚法 C.流化床包衣法 D.液中干燥法 8.单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加入的硫酸钠水溶液或丙酮是作为( A ) A.凝聚剂 B.稳定剂 C.阻滞剂 D.增塑剂 9.可用于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材料是( C ) A.阿拉伯胶-琼脂 B.西黄芪胶-阿拉伯胶 C.阿拉伯胶-明胶 D. 西黄芪胶-果胶 10.下列方法属于微囊制备的物理方法的是( C ) A.喷雾干燥法 B.研磨法 C.单凝聚法 D.界面缩聚法 11.下列方法属于微囊制备的化学法的是( D ) A.喷雾干燥法 B.流化床包衣法 C.单凝聚法 D.界面缩聚法 12在体外磁场引导下,到达靶位的药物磁性微球中含有的物质是( D ) A.单克隆抗体 B.白蛋白 C.脱氧核糖核酸 D.铁磁性物质 13.以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为囊材,将囊心物分散在囊材溶液中,然后加入凝聚剂,使囊材凝聚成囊,经进一步固化制备微囊,该方法是( A) A.单凝聚法 B.复凝聚法 C.溶剂-非溶剂法 D.改变温度法 14.关于微囊特点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B ) A.微囊无法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 B.制成微囊能使药物缓释 C.微囊是一种新的药物剂型 C.微囊用于口服没有意义 15.属于化学法制备微囊的方法是( D ) A.单凝聚法 B.复凝聚法 C.溶剂-非溶剂法 D.辐射交联法 16.制备以明胶为囊材的微囊时,可作交联固化剂的是( C)A.乙醇 B.氢氧化钠 C.甲醛 D.丙二醇 17.不能用复凝胶法与明胶合用于制备微囊的高分子化合物有( D ) A.壳聚糖 B.阿拉伯胶 C.CAP D.甲基纤维素 18.微囊释放药物的速率受囊材的影响,在囊膜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常用的几种囊材形成的微囊释放药物的次序如下( C ) A.明胶>乙基纤维素>苯乙烯马来酐共聚物>聚酰胺 B.聚酰胺>乙基纤维素>苯乙烯马来酐共聚物>明胶 C.明胶<乙基纤维素<苯乙烯马来酐共聚物<聚酰胺 D.聚酰胺<乙基纤维素<苯乙烯马来酐共聚物<明胶 19.关于微囊微球的释药机制,正确的是( D ) A.药物透过囊膜骨架扩散 B.囊膜骨架的溶解 C.囊膜骨架的消化与降解 D.上述三项均是 20.下列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是( A )A.明胶 B.羧甲基纤维素 C.乙基纤维素 D.聚维酮 21.关于物理化学法制备微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物理化学又称相分离法 B.仅适合于水溶性药物的微囊化 C.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均属于此方法的范畴 D.微囊化在液相中进行,囊心物与囊材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相析出 22.关于单凝聚法制备微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可选择明胶-阿拉伯胶为复合囊材 B.为物理化学的制备微囊的方法 C.合适的凝聚剂是成囊的重要因素 D.如果囊材是明胶,制备中可加入甲醛为交联固化剂 23.关于凝聚法制备微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单凝聚法是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高分子溶解度凝聚成囊的方法B.不适合于挥发油类药物的微囊化 C.复凝聚法系指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在一定条件下,与囊心物凝聚成囊的方法 D.必须加入交联剂,同时还要求微囊的粘连愈少愈好 24.关于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 A.可选择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 B.不适用于对温度敏感的药物C.pH和浓度均是成囊的主要因素 D.如果囊材是明胶,制备中可加入甲醛为交联固化剂 25.关于溶剂-非溶剂法制备微囊微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该法是在材料溶液中加入一种对材料不溶的溶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球的方法B.药物可以是固体或液体,但必须对溶剂和非溶剂均溶解,也不起反应C.使用疏水材料,要用有机溶剂溶解 D.药物是亲水的不溶于有机溶剂,可混悬或乳化在材料溶液中 26.下列微囊制备方法中属于化学方法的是( C ) A.凝聚法 B.液中干燥法 C.辐射交联法 D.喷雾冻结法 27.微囊的制备方法不包括( D )A.凝聚法 B.液中干燥法 C.界面缩聚法 D.薄膜分散法 28.微囊、微球的粒径范围为( D )A.5~10um B.10~30um C.30~100um D.1~250um 29.纳米囊、纳米球的直径范围为( B )A.10~50um B.10~100um C.30~50um D.50~100um 30.用单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加入硫酸铵的目的是( A ) A.作凝聚剂 B.作交联固化剂 C.增加胶体的溶解度 D.调节pH 31.以下不是脂质体作用特点的是( B ) A.靶向作用 B.速释作用 C.可降低药物毒性 D.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32.脂质体的主要骨架材料为( A )A.磷脂 B.蛋白质 C.多糖 D.聚氯乙烯 33.下列不是脂质体的制备方法的是( C ) A.冷冻干燥法 B.逆相蒸发法 C.饱和水溶液法 D.薄膜分散法 34.形成脂质体的双分子层膜材为( A )A.磷脂与胆固醇 B.蛋白质 C.多糖 D.HPMC 35.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不包括( C )A.注入法 B.薄膜分散法 C.液中干燥法 D.逆相蒸发法 36.构成脂质体的膜材为( D ) A.明胶-阿拉伯胶 B.白蛋白-聚乳酸 C.β-环糊精-苯甲醇 D.磷脂-胆固醇 37.制备磁性纳米粒或磁性微球时,首先制备的磁流体是( A ) A.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粒子 B.顺磁性FeCl3 C. 顺磁性FeCl2 D. 顺磁性Fe2+ 38.制备聚氰基丙烯酸烷酯亚微粒时,基本的步骤是( A ) A.将单体分散于水相乳化剂中的胶束内或乳滴中,遇OH-或其他引发剂分子发生聚合B.将单体分散于水相乳化剂中的胶束内或乳滴中,遇甲醛发生聚合 C.将单体分散于水相乳化剂中的胶束内或乳滴中,遇明胶发生聚合 D.将单体分散于水相乳化剂中的胶束内或乳滴中,靠机械力形成亚微粒 39.固体脂质纳米粒是( B ) A.和脂质体结构类似的固体纳米粒 B.以生理相容的高熔点脂质为骨架材料制成的纳米粒 C.以磷脂和石蜡为载体材料的纳米粒 D.药物最易泄露的纳米粒 40.长循环纳米粒是( C ) A.连接了长链化合物纳米粒 B.进入体内后可以反复循环的纳米粒 C.能明显延长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滞留时间的纳米粒 D.体内不会被代谢的纳米粒 41.纳米粒与亚微粒的质量评价中以下错误的是( D ) A.形态应为球形或类球形,无粘连。通常用电镜观察形态,并提供照片 B.如果为冻干品要进行再分散性的考察 C.如工艺使用有机溶剂,有机溶剂的残留量应符合要求 D.突释效应较小,一般不需要检查 42.类脂囊泡又称类脂质体,也称囊泡,以下错误的是( C ) A.类脂囊泡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成 B.类脂囊泡具有类似脂质体封闭的双层结构 C.类脂囊泡比较容易泄漏 D.类脂囊泡比脂质体稳定 43.类脂囊泡与脂质体的主要区别是( D) A.粒径较大 B.囊中含有空气 C.含有起泡剂 D.不含磷脂 六.处方及工艺分析 1.利培酮长效微球注射剂 利培酮为苯并异噁唑衍生物,是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物。其结构式及理化性质如下: 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在酸性水溶液中溶解。 处方: 成分 剂量 作用 利培酮 0.6g 0.1mol/l盐酸水溶液 1.0mi PLGA(MW=20kDa,75:25) 1.8g 二氯甲烷 10ml 聚乙烯醇(PVA) 7.5g 氯化钠 1.0g 注射用水 150ml 制备工艺:①取处方量PLGA溶于二氯甲烷中制成二氯甲烷溶液;②将处方量利培酮溶于0.1ml/l的盐酸溶液中制成溶液,得水溶液a;③将水溶液a加入PLGA二氯甲烷溶液中,冰水浴超声1min,制成初乳;称取处方量PVA于注射用水中,水浴50℃使其溶解,再加入1g氯化钠,加注射用水至全量,使PVA的浓度为5%,得水溶液b;④在高速剪下,将初乳加入水溶液b中,1500rpm搅拌5min,制的终乳;⑤终乳中加入适量注射用水将PVA浓度稀释为1.5%;⑥室温下,磁力搅拌4h,挥干有机溶剂,既得利培酮微球悬浊液;⑦4000rpm离心,水洗三次,收集微球,真空干燥,既得利培酮缓释微球;⑧在制成的利培酮缓释微球中加入氯化钠水溶液,制成利培酮缓释微球混悬液,冷冻干燥既得利培酮微球型长效注射剂(每支含药75mg)。 根据利培酮理化性质及上述处方工艺回答下列问题: ⑴ 本品成品制剂应控制哪些与剂型有关的质量指标? ⑵ 标明各成分在处方中的作用及剂型的推荐给药途径。 ⑶ 步骤3和步骤4分别制得的是什么类型乳剂? ⑷ 处方及工艺哪些因素可能成为影响微球粒径的关键因素 答:1)本制剂的成品为冻干缓释微球,与剂型有关的质量控制指标包括外观、粒径、粒度分、载药量、有机溶剂残留量和突释效应的检查。 2)推荐给药途径为肌内注射。 成分 剂量 作用 利培酮 0.6g 主药 0.1mol/L盐酸水溶液 1.0ml 内水相溶剂 PLGA(Mw=20kDa,75:25) 1.8g 成球材料 二氯甲烷 10ml 油相溶剂 聚乙烯醇(PVA) 7.5g 乳化剂 氯化钠 1.0g 渗透压调节剂 3)步骤3为W/O型乳剂;注射用水 150ml 外水相 步骤4为W/O/W型乳 剂。 4)PLGA的浓度、内水相油相的比例;工艺因素为搅拌速度。 2.紫杉醇乳剂注射液 紫杉醇结构式 lgP值为3.7 处方: 成分 剂量 作用 紫杉醇 3g 中链甘油三酯(MCT) 750g 大豆磷脂 150g 油酸 2.5g 取山梨酯-80 5g 泊洛沙姆188 15g 甘油 125g 注射用水 加至15000ml 制成100支 制备工艺:①处方量山梨酯-80、泊洛沙姆188、甘油加至适量注射用水中,磁力搅拌器中75℃加热搅拌使溶解,制的水相。②将紫杉醇和大豆磷脂在75℃加热搅拌下,溶解在无水乙醇后,挥干无水乙醇。③在②中加入链甘油三酯与油酸,75℃加热搅拌,氮气流下继续挥干乙醇,得到澄清的含药油相。④在高速分散均质机搅拌下(1000rpm),将油相加入至水相中,继续搅拌约5分钟,制的初乳。⑤将初乳以0.1mol/l氢氧化钠或0.1mol/l盐酸溶液调节pH至5.3左右,用注射用水定容至全量,冷却至40℃左右,转移至高压均质机中,以800bar压力均质10次,装瓶,充氮气,封口,灭菌,冷水浴迅速降温既得。 结合以上处方和工艺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⑴ 在处方部分注明各成分在处方中的作用。 ⑵ 紫杉醇在灭菌后可能会产生少量降解,推断其降解途径。 ⑶ 为什么将此制剂的pH控制在5.3左右,而不是类似于常规脂肪乳注射液的pH为8.5~9.0? ⑷ 说明制备工艺步骤2担任的目的是什么? 答:(1) 成分 剂量 作用 紫杉醇 3g 主药 中链甘油三酯(MCT) 750g 油相 大豆磷脂 150g 乳化剂 油酸 2.5g PH调节剂、稳定剂 取山梨酯—80 5g 辅助乳化剂 泊洛沙姆188 15g 辅助乳化剂 甘油 125g 渗透压调节剂 注射用水 加至5000ml 溶剂 制成100支 (2)内酯开环,酯键、酰胺键断裂 (3)根据其结构特点,紫杉醇在弱酸性条件下稳定,而在碱性条件下易降解 (4)目的是将紫杉醇与大豆磷脂混合后形成固体分散体,可增加紫杉醇在油相中的溶解速度。 3.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的处方: 成分 剂量 作用 盐酸多柔比星 3g 注射用蛋黄卵磷脂 90g 胆固醇 30g 无水乙醇 200ml 枸橼酸缓冲液 适量 碳酸氢钠溶液 适量 制成 3L 其中盐酸多柔比星的分子结构式: 问题: ⑴ 请写出各种成分的作用。 ⑵ 请按照pH梯度法的工艺写出脂质备过程。 ⑶ 枸橼酸可以用酒石酸代替吗? ⑷ 碳酸氢钠可以用磷酸氢二钠代替吗? ⑸ 可否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法测定包封率? 答:(1) 成分 剂量 作用 盐酸多柔比星 3g 主药 注射用蛋黄卵磷脂 90g 脂质体膜材 胆固醇 30g 脂质体膜材 无水乙醇 200ml 溶剂 枸橼酸缓冲液 适量 内水相PH调节剂 碳酸氢钠溶液 适量 外水相PH调节剂 制成3L (2)1)空白脂质体的制备:以PH为4的300mmol/L枸橼酸水溶液为介质,采用逆相蒸发法或薄膜法制备空白脂质体(脂质体囊泡内部PH为4); 2)用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调节上述空白脂质体混悬液的PH至7.8,使脂质体膜内外形成质子的梯度,即得到脂质体膜的内部为酸性(PH4.0),外部为碱性(PH7.8)的脂质体;3)将盐酸多柔比星用PH7.8的Hepes缓冲液溶解,60摄氏度孵育;4)在60摄氏度孵育条件下,将脂质体混悬液与盐酸多柔比星溶液混合并轻摇,孵育10~~15分钟即可。 (3)枸橼酸可以用酒石酸代替 (4)碳酸氢钠可以用磷酸氢二钠代替 (5)可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法测定包封率。因为盐酸多柔比星分子结构含有氨基糖,荷正电。 4.下图为某制剂的生产工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此过程制备的是哪种制剂? ⑵ 采用的是哪种制备工艺? ⑶ 影响此制剂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微球。(2)液中干燥法。 (3)1)不同成球方法的影响;2)溶剂的影响;3)药物性质的影响;4)材料的影响;5)药物与材料比的影响;6)表面活性剂的影响;7)搅拌速度的影响;8)其他因素的影响。 五、问答题 1.聚合物胶束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答: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为材料制得聚合物胶束的机制与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相似。在水相中加入两亲性的聚合物后,聚合物分子分布在水的表面,疏水嵌段向外、亲水性向内。当两亲性的聚合物分子在水表面的浓度达到饱和后,如果继续向水相中添加聚合物分子,其分子就会转入溶液内部,其疏水端嵌段聚集,形成亲水嵌段向外、疏水嵌段向内的聚合物分子缔合体,即聚合物胶束。 2.以明胶为囊材,说明单聚法制备微囊的工艺过程? 答:在药物、3%~~5%明胶液(囊材)的混悬液或乳状液中,加入10%Hac,调PH至3.5~3.8,然 后滴加60%Na2SO4使形成凝聚囊,加稀释液使之沉降得到沉降囊。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的条件下,加37%甲醛适量进行交联固化,加入20%NaOH调PH至8~9,得到固化囊。用水洗至无醛味,即得微囊。 3.复凝法制备微囊的机制是什么? 答: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原理是利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囊材,将药物分散在囊材的水溶液中,在一定条件下,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互相凝聚形成复合物,溶解度降低,自溶液中析出成囊。以明胶—阿拉伯胶为例,其成囊机制是:明胶是一种蛋白质、在水溶液中分子上有—NH2、—NH3+和—COOH、—COO-介质PH值低时,—NH3+数目多于—COO-;相反,PH值高时,—COO-的数目多于—NH3+,因此,明胶液在等电点以上则带负电荷,等电点以下带正电荷,而阿拉伯胶带电性不随体系PH改变始终带有负电荷。因此,调节体系PH4~4.5,使明胶带正电荷,即可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结合,发生凝聚而形成微囊。 4.解决微球突释效应的方法有哪些? 答:改变骨架的高分子材料:优化工艺使药物在微球中均匀分布,尽量降低微球表面吸附的药物;制备后将表面药物洗脱;微球再包衣;采用溶解度降低的药物衍生物等。 5.将药物制成微囊有何作用目的? 答:1)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2)提高药物的稳定性;3)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4)使液态药物固态便于应用与贮存;5)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6)可制备缓释或控释制剂;7)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8)可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 6.微囊有哪几类制备方法?每一类又包括哪些方法? 答:微囊的制备方法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物理机械法和化学法三大类。可根据药物、载体材料和微囊的粒径、释放和靶向要求,选择不同的制备方法。物理化学法包括: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改变温度法和液中干燥法。物理机械法包括:喷雾干燥法、喷雾凝结法、流化床包衣法、多孔离心法、超临界流体法。化学法包括:界面缩聚法、辐射交联法。 7.影响微囊与微球粒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微囊粒径的因素有:药物的大小、材料的用量、制备方法、制备温度、制备时的搅拌速率、附加剂的浓度、材料相的黏度。 8.影响药物从微囊与微球中释放的因素有哪些? 答、微囊与微球的粒径:在载体材料一定的条件下,粒径愈小界面积愈大,释放速率也愈高。微囊囊膜、骨架的厚度;囊膜、骨架材料相同时,囊膜、骨架愈厚释放愈慢,即药物与囊膜、骨架的重量比愈小,释药愈慢。载体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材料因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而致形成的微囊、微球释放差异。药物的性质:药物的溶解度及分配系数与药物释放速率有密切关系,在载体材料相同时,溶解度大的药物释放较快。不同的工艺条件与剂型、介质的PH、介质的离子强度对释放速率也有明显影响。 9.试简述微囊与微球中药物释放的机制。 答:微囊与微球释药通常有三种机制:1)扩散:药物透过囊膜、骨架扩散,即微囊与微球进入体内后,体液向微囊与微球中渗透而逐渐使微囊与微球中药物溶解并扩散出囊膜、骨架,这是物理过程,囊膜、骨架不溶解。2)囊膜、骨架的溶解:囊膜、骨架溶解属于物理化学过程,但不包括酶的作用。其速率主要取决于材料的性质、体液的体积、组成、PH以及温度等。3)囊膜、骨架的消化与降解:这是在酶作用下的生化过程。当微囊与微球进入体内后,囊膜、骨架可受胃蛋白酶或其他酶的消化与降解成为体内的代谢产物,同时释放药物。 10.试简述纳米粒和亚微粒在医药领域中的作用。 答:药物制成纳米粒、亚微粒后,可隐藏药物的理化特性,其体内过程依赖于载体的理化特性。1)作为药物的载体,特别是抗癌药。2)提高抗生素和抗真菌、抗病毒药治疗细胞内细菌感染的功效。3)作为口服制剂,可防止多肽、疫苗类和一些药物在消化道的失活,提高口服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4)作为黏膜给药的载体,可延长或提高药效。 11.简单叙述乳化聚合法制备纳米粒、亚微粒的原理,并请举例说明。 答:以水作连续相的乳化聚合法是将单体分散于水相乳化剂中的胶束内或乳滴中,遇OH—或其他引发剂分子或经高能辐射发生聚合,胶束及乳滴作为提供单体的仓库,乳化剂对相分离的纳米粒、亚微粒也起防止聚集的稳定作用。聚合反应终止后,经分离呈固态。 如氰基丙烯酸烷酯亚微粒的聚合反应是在室温下,以水中OH—作引发剂,使单体聚合而成囊。反应式如下: 12.何为脂质体?脂质体具有哪些特点? 答:脂质体是一种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囊泡。脂质体包裹药物后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细胞亲和性和靶向性:与组织相容,可和细胞发生吸附、脂质交换、内吞、融合等,载药脂质体可选择性浓集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2)缓释性:药物被脂质体包裹后可减少肾排泄和代谢而延长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并缓慢释放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3)降低药物毒性:药物被脂质体包裹后在心、肾中累积量明显降低从而降低毒性;4)提高药物稳定性:脂质体双层膜起保护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 13.脂质体有哪些制备方法? 答:脂质备方法有薄膜分散法、逆相蒸发法、冷冻干燥法、注入法、超声波分散法、PH梯度法、前体脂质法等。 14.脂质体、类脂囊泡与聚合物泡囊三者组成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脂质体一定含有磷脂,泡囊和聚合物泡囊都不含磷脂;泡囊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组成,而聚合物泡囊由合成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组成。 第十九章 1.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制剂,药物的释放多数情况下符合一级或Higuchi动力学过程。 2.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的制剂,一般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特点是释药速度仅受制剂本身设计的控制,而不受外界条件,如PH、酶、胃肠蠕动等因素的影响。 3.迟缓制剂delayed-release preparations 4thickener:系指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 4.增稠剂:一类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溶于水后,其溶液粘稠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黏度增加可以减慢药物的扩散速率,从而延缓药物的吸收。主要用于液体缓、控释制剂。 5.脉冲制剂:系指不立即释放药物,而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液中经过一定时间或一定PH值或某些酶作用下)一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6.释放度:在规定条件下,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7.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指剂型中的药物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8.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没有明显差异。 9.口服择时释药系统Oral chronopharmacologic drug delivery system :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按照生理和治疗的需要而定时定量释药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 10.口服定位释药系统oral site-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口服后能将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部位,以速释或缓、控释释放药物的剂型。 11.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OCDDS:指用适当方法,使口服后避免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前端释放药物,而是运送到回盲部后释放药物发挥局部和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是一种定位在结肠释药的制剂。 12.体内-体外相关性:指的是由制剂产生的生物学性质或由生物学性质衍生的参数人(如tmax、Cmax或AUC),与同一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体外释放行为)之间,建立的合理的定量关系。 四、单项选择题 1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等肠溶材料主要用于包衣型缓控释制剂,由于材料本身成膜能力较差,需加入适量( C ),增加其成膜能力,防止衣膜溶解影响缓控释效果 A成膜剂 B致孔剂 C增塑剂 D润湿剂 2水凝胶、难溶性和肠溶性材料等主要用于基质型缓控释制剂,为调节制剂的释药速度,常常加入适量( B ) A成膜剂 B致孔剂 C增塑剂 D润湿剂 3( C)的水溶液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是片剂、丸剂的良好包衣材料 A微晶纤维素 B乙基纤维素 C 羟丙甲纤维素 D醋酸纤维素 4常用于肠溶和缓释制剂包衣材料的是( D )A聚维酮 B醋酸纤维素 C卡波姆 D丙烯酸树脂 5不溶性骨架片的释药原理是( C )A溶蚀原理 B溶出原理 C 扩散原理 D渗透压原理 6渗透泵制剂所用半透膜包衣材料可通过( D )A药物B 离子 C大分子 D水分 7双室渗透泵制剂一层含有药物及可溶性辅料,另一层为遇水可膨胀的促渗透聚合物。这类渗透泵多用于( B )的制备 A高水溶性药物 B难溶性药物 C 中等水溶性药物 D 不溶性药物 8离子交换树脂仅适合( D )药物的控释 A大分子B脂溶性C水溶性D可解离 9大多数口服药物主要在( B )吸收 A胃部 B小肠中上部 C小肠下部 D结肠 10结肠定位释放系统最常用的聚合物为(B) A羟丙甲纤维素 B丙烯酸树脂 C微晶纤维素 D卡波姆 11( D )是生物黏附性高分子聚合物 A羟丙甲纤维素B丙烯酸树脂 C微晶纤维素 D卡波姆 12缓控释制剂体外释放度试验要求累积释放率达到( C )以上 A80 % B85 % C90 % D95% 1~6阐述下列缓控释制剂的原理 A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C 控制粒子大小D 水不溶性包衣膜E 含水性孔道的包衣膜 F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1超慢性胰岛素作用可长达30小时;晶粒较小的半慢性胰岛素锌,作用时间则为12~14h( C ) 2青霉素普鲁卡因盐的药效比青霉素钾(钠)盐显著延长( A ) 3鱼精蛋白锌胰岛素药效可维持18~24h或更长( B ) 4生物溶蚀型骨架系统( F ) 5乙基纤维素与甲基纤维素混合膜材包衣( E ) 6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 D ) 7~11下列常见药用辅料分别属于哪种缓控释材料 A纤维醋法酯( CAP) B醋酸纤维素( CA) C乙基纤维素( EC ) D 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 E羟丙甲纤维素( HPMC) F巴西棕榈蜡 7不溶性骨架材料( C )8生物降解骨架材料( F )9亲水凝胶骨架材料(E ) 10不溶性高分子包衣材料( BC )11肠溶性高分子包衣材料( AD ) 12~15磷酸丙吡胺缓释片的包衣液处方归属 A低黏度乙基纤维素 B醋酸纤维素 C聚甲基丙烯酸树脂 D聚乙二醇( PEG )E蓖麻油 F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G丙酮 12致孔剂( D )13包衣材料( ABC )14溶剂( G )15增塑剂( EF ) 16~20呋喃唑酮胃漂浮片的处方归属 A十六烷醇B 羟丙甲纤维素 C丙烯酸树脂 D十二烷基硫酸钠 E硬脂酸镁 16骨架材料( B )17助漂剂( A)18表面活性剂( D)19润滑剂( E )20释药速率调节剂 C 21~23口服结肠定位的体外研究一般以 A0.1mol/l稀盐酸 B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 C PH7.2的磷酸盐缓冲液 21来模拟OCDDS在小肠的情况( B )22来模拟OCDDS在胃中的情况( A ) 23来模拟OCDDS在结肠的情况( C ) 五、处方分析与制备 1.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处方: 盐酸二甲双胍 500mg HPMC 400mg 微晶纤维素 30mg 硬脂酸镁 5mg 试简述处方各成分的作用、制备方法及释药机制。 答: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 (1)处方:盐酸二甲双胍 500mg 主药 HPMC 400mg 亲水凝胶骨架材料 微晶纤维素 30mg 稀释剂 (2) 硬脂酸镁 :盐酸二甲双胍与HPMC、MCC混合均匀,用80%乙醇溶液为润湿剂制软材,过18目筛制颗粒,颗粒于60~70°C干燥,整粒,加入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压片即得。 (3)释药机制:该片为亲水凝胶骨架片,HPMC遇水后形成凝胶障碍,药物通过扩散和凝胶骨架溶蚀方式释药。 2.甘油缓释片 处方: 甘油 0.26g(10%乙醇溶液2.95) 十六醇 6.6g 硬脂酸 6.0g 聚维酮(PVP) 3.1g 微晶纤维素 5.88g 微粉硅胶 0.54g 乳糖 4.98g 滑石粉 2.49g 硬脂酸镁 0.15g 试简述处方各成分的作用、制备方法及释药机制。 答:甘油缓释片 (1) 甘油 0.26g(10%乙醇溶液2.95ml) 主药 十六醇 6.6g 不溶性骨架材料 硬脂酸 6.0g 聚维酮(PVP) 3.1g 致孔剂、粘合剂 微晶纤维素 5.88g 微粉硅胶 0.54g 稀释剂 乳糖 4.98g 滑石粉 2.49g 润滑剂 硬脂酸镁 0.15g (2)制备方法:将PVP溶于甘油乙醇液中,加微粉硅胶混匀,加硬脂酸与十六醇,水浴加热到60℃,使溶。将微粉硅胶、乳糖、滑石粉的均匀混合物加入上述系统中,搅拌1小时。将上述黏稠的混合物摊于盘中,温室放置20分钟,待成团块时,用16目筛制粒。30℃干燥,整粒,加入硬脂酸镁,压片。 (3)释药机制:该片由水不溶但可溶蚀的蜡质材料制成,通过蜡质骨架的孔道扩散与溶蚀控制释放。 3.硝苯地平渗透泵片 处方:1)药物层 硝苯地平(40目) 100g 据环氧乙烷(Mr 200000,40目) 355g HPMC(40目) 25g 氯化钾(40目) 10g 硬脂酸镁 10g (2)助推层 聚环氧乙烷(Mr 5000000,40目) 170g 氯化钠(40目) 72.5g 硬脂酸镁 适量 (3)包衣液 醋酸纤维素(乙酰基值39.8%) 95g PEG 4000 5g 三氯甲烷 1960ml 甲醇 820ml 制备:①片芯含药层的制备:将处方中4种固体物料置混合器中混合15~20分钟,用处方中混合溶剂50ml喷入搅拌器中的物料中,然后缓慢加入其余溶剂继续搅拌15~20分钟,过16目筛,湿粒干燥,加入硬脂酸镁混匀,压片。②片芯助推层的制备:制备方法同含药层,将含药层压好后,在上面压助推层。③压好双层片,用高效包衣锅包衣,包衣完成后,然后用0.26mm孔径激光打孔机打孔。 ⅰ.分析处方各成分的作用。ⅱ.说明该渗透泵片的控释原理。 答:硝苯地平渗透泵片 (1)药物层: 硝苯地平(40目) 100g 主药 氯化钾(40目) 10g 渗透压活性物质 聚环氧乙烷(Mr200000,40目) 355g 助推剂 HPMC(40目) 25g 黏合剂 硬脂酸镁(40目) 10g 润滑剂 助推层: 聚环氧乙烷(Mr5000000,40目) 170g 助推剂(膨胀材料) 氯化钠(40目) 72.5g 渗透压活性物质 硬脂酸镁 适量 润滑剂 包衣液: 醋酸纤维素(乙酰基值39.8%) 95g 包衣材料 PEG4000 5g 致孔剂 三氯甲烷 1960ml 溶剂 甲醇 820ml (2)片芯含药物层由药物、具渗透压活性的亲水聚合物和其他辅料组成,助推层由亲水膨胀聚合物、其他渗透压活性物质和片剂辅料组成,在外层包衣并打孔,它的释放是由含药层的渗透压推动力和助推层聚合物吸水膨胀后产生的推动力同时作用的结果。 4.试用下列材料,将主药制成脉冲控释胶囊,并简述其释药原理。 A.主药 B.淀粉 C.糊精 D.乙醇 E.羟丙甲纤维素(HPMC) F.乙基纤维素(EC)G.滑石粉 H.胶囊壳 答:脉冲控释胶囊 (1)制备方法:将主药、淀粉、糊精按一定比例均匀,60%乙醇制粒(16目筛),于包衣锅中喷入少量乙醇制得其速释小丸,将速释小丸进一步制成脉冲控释小丸,膨胀层由HPMC组成,最外层用带有致孔剂的不溶性包衣材料(适当比例的乙基纤维素/滑石粉)做控释膜。 (2)释药原理:控释膜的用量不同可以决定其释药时滞的长短。将速释小丸和脉冲控释小丸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脉冲控释胶囊。水通过控释膜缓慢进入膨胀层,使膨胀材料吸水膨胀,至胀破控释膜,药物得以释放。 六.问答题 1、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①速度控制型给药系统:主要是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如缓释、控释和迟释释药系统。②方向控制型给药系统:主要是指控制药物在体内特定的部位的给药系统,包括靶向给药系统和定位系统等。③应答式给药系统:一些疾病的发作显示出生理节奏的变化,需要一种能根据生理或病理需要而定量释放药物的系统。应答式释药系统包括外调式释药系统(stimuli-responsive DDS)和自调式释药系统(self-regulation DDS)。外调式释药系统是利用外界变化因素,如磁场、光、温度、电场 及特定的化学物质等的变化来调节药物的释放。自调式释药系统则是利用体内的信息反馈控制药物的释放,不需外界的干预。 2、与普通制剂相比,缓、控释制剂有何特点? 答:优点:①减少服药次数,大大提高了病人的顺应性。②释药缓慢,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耐药性的发生。③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④某些缓、控释制剂可以按要求定时、定位释放,更加适合精兵的治疗。 缺点:①临床应用中队计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出现副作用,往往不能立刻停止治疗。②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动力学参数设计,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征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③制备设备和工艺费用昂贵。 3.简述普通、缓释、控释制剂的血药浓度经时曲线的特点。 答:普通制剂服用后,其血药浓度为单一的、短暂的峰形曲线,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时间很短。缓释、 控释制剂服用后 ,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时间较长,即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药效(见教材中图19-1) 。 4、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1)理化因素 1)剂量:一般认为0.5~1.0g是单次给药的最大剂量。 2)药物的溶解度、pKa和油水分配系数等:药物的缓、控释制剂大部分是固剂,因此在设计缓、控释制剂时必须考虑药物在胃肠道中的溶解和吸收特点。①溶解度:难溶药物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技术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同时控制药物的释放,而且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此外,溶解度很小的药物(<0.01mg/ml)本身具有缓释效果,其溶出为药物的释放和吸收的限速步骤。②pKa值:由于大多数药物是弱酸或弱碱性药物,它们在溶液中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两种形式存在。一般解离型水溶性大,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所以非解离型药物更容易通过脂质生物膜,因此了解药物的pKa和吸收环境的pH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③油水分配系数:分配系数过高的药物,其脂溶性过大,会与脂质膜产生强结合力而不能进入血液循环中,分配系数过小的药物,亲水性强,不易透过生物膜,因此分配系数过大或过小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都比较差。因此只有分配系数适中的药物不仅容易透过生物膜,而且可以进入血液循环中。 3)胃肠道稳定性:口服药物易受胃肠道酸碱水解、酶促降解以及细菌分解的影响。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可以制成肠溶型制剂,如果在小肠中不稳定的药物,制成缓释制剂后,其生物利用度可能会降低。 (2)生物因素1)生物半衰期:半衰期反映药物的消除速度,对维持治疗浓度至关重要。最理想的缓、控释制剂应该是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其在体内的消除速度相同。半衰期太短的药物,要维持治疗浓度,必须加大单位给药剂量,不便于给药。一般对于半衰期小于1小时的药物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对于半衰期大于24小时的药物,由于其本身在体内可以维持较长时间,所以也不必制成缓释制剂;此外,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从口腔到回盲肠)的运行时间约为8~12小时,因此药物的释放和吸收时间不宜设计为12小时以上,结果在结肠部位可以吸收,则可能使药物释放时间增至24小时,从而制成一日服药一次的缓、控释制剂。2)吸收:药物的吸收特性对缓。控释制剂设计影响很大。制备缓、控释制剂的目的是对制剂的释药进行控制,以控制药物的吸收。因此,释药速速必须比吸收速度慢。否则会出现药物还没有吸收完全,制剂已离开吸收部位的现象。因此缓、控释制剂的释放速度常数最好在药物最小表现吸收常数左右。实践证明,本身吸收速度常数小的药物,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如果药物是通过主动转运吸收,或吸收局限于小肠的某一特定部位,也不利于制成缓、控释制剂。对这类药物的制剂设计师设法延长其在胃中的停留时间,使药物在胃中缓慢释放,然后到达吸收部位。3)代谢:大多数肠壁酶系统对药物的代谢作用具有饱和性,当药物缓慢地释放到这些部位,由于酶代谢过程没有达到饱和,使较多量的药物转换成代谢物。在吸收前有代谢作用的药物制成缓释制剂,生物利用度都会降低。 5.口服缓、控释制剂主要有哪些制备技术? 答:(1)骨架型缓释制剂,指药物和一种或多种骨架材料通过压制、融合等技术手段制成的片状、 粒状或其他形式的制剂。它们在水或生理体液中能够维持或转变成整体式骨架结构,药物以分子或结晶状态均匀分散在骨架结构中,起着贮库和控制药物释放的作用。包括亲水凝胶骨架片、蜡质类骨架片,不溶性骨架片、骨架型小丸。 (2)膜控型缓、控释制剂,指将一种或多种包衣材料对颗粒、片剂、小丸等进行包衣处理,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或释放部位的制剂。控释膜通常为一种半透膜或微孔膜,释药机制是膜控内的渗透压或药物分子在膜层中的扩散行为。大致有微孔膜包衣片、膜控释小片、膜肠溶控释片、膜控释小丸。(3)渗透泵型控释制剂,是利用渗透压原理制成,主要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助推剂组成。渗透泵片是在片芯外包一层半透性的聚合物衣膜,用激光在片剂衣膜层上开一个或一个以上适宜大小的释药小孔。口服后胃肠道的水分通过半透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因渗透压活性物质使膜内溶液成为高渗溶液,从而使水分继续进入膜内,药物溶液从小孔泵出。口服渗透泵片剂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渗透泵制剂,根据结构特点分为单室渗透泵片、多室渗透泵片,还有一种拟渗透泵的液体渗透泵系统。 6.为何要对缓、控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进行相关性评价?哪种水平的相关性才能用体外实验替代体内实验,以控制制剂的质量? 答:(1)体内外相关性是由制剂产生的生物学性质或由生物学性质衍生的参数(如Tmax、Cmax、或AUC),与同一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体外释放行为)之间建立的合理的定量关系。缓、控释制剂要求进行体内外相关性试验,它反映整个体外释放曲线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体内外具有相关性,才能通过体外释放曲线预测体内情况。 (2)《中国药典》2010年版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规定,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系指体内吸收相的吸收曲线与体外释放曲线之间对应的各个时间点回归,得到直线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符合要求,即可认为具有相关性。 7.如何根据结肠的生理特点设计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答:所谓口服结肠定位系统是指用适当方法,使药物避免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前端释放,运送到人体回盲肠部后释放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是一种定位在结肠释药的制剂。因此可根据结肠部位的生理结构特点设计各种制剂类型: (1)时间控制型OCDDS:药物经口服后到达结肠的时间约为6小时,用适当方法制备具有一定时滞的时间控制型制剂,使药物在胃、小肠不释放,而到达结肠开始释放达到结肠定位给药的目的。大多数此类OCDDS由药物贮库和外面包衣层组成,此包衣层可在一定时间后溶解、溶蚀或破裂,使药物从贮库内芯中迅速释放发挥疗效。(2)pH依赖型OCDDS:结肠的pH约7.0~7.5,比胃和小肠的pH略高,所以采用在结肠pH环境下溶解的pH依赖性高分子聚合物,如丙烯酸树脂(Eudragit S100,pH>7.0溶解)等,使药物在结肠部位释放发挥疗效。(3)时控和pH依赖结合型OCDDS:药物在胃中排空时间在不同情况下有很大差异,另外胃肠的pH除在胃中pH较低外,在小肠和结肠的pH差异较小,由于结肠细菌的作用以及在病理情况下可能出现结肠pH比小肠低的情况,所以单纯采用时控型和pH依赖型都很难达到OCDDS设计目的。(4)压力控制型OCDDS:由于在结肠内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被肠壁吸收,导致肠内 容物的黏度增大,当肠道蠕动时对物体产生较大的直接压力,使物体破裂。依此原理设计压力控制型胶囊。(5)酶解或细菌降解型OCDDS:结肠内存有大量的细菌及独特的酶系,如偶氮降解酶、糖苷酶等,由酶降解性材料制成的制剂到达结肠后被降解而释放药物,达到定位给药目的。 8.CODESTM 的典型构造由片芯和三层聚合物包衣组成,如图 肠溶衣 HPMC Eudragit E 片芯 片芯由活性成分、多糖和其他辅料组成。根据该处方设计,试简述1.Eudragit E 的性质;2中间HPMC层的作用;3该设计的释药机制;4该释药系统的优点。 答:CODES™是一种依据pH差异与酶降解两种释药机制而设计的结肠定位系统,一般由片芯和酶控、隔离层、肠溶性材料组成。 (1)Eudragit E为胃溶性丙烯酸树脂。 (2)中间的HPMC隔离层能阻止胃溶性聚合物里层和肠溶衣外层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3)CODES™ 由于肠溶衣的保护,在胃中不溶。当pH>6时,肠溶衣和隔离层在小肠内溶解,只剩最里层的酸溶性包衣,进入结肠后,片芯内的多糖溶解,透过酸溶性包衣层扩散出来,被结肠内细菌产生的酶降解为有机酸,使周围环境pH值降低,酸溶性包衣层溶解,药物释放。 (4)该系统利用某些多糖只能被结肠内的细菌降解的特点,同时采用pH敏感性聚合物包衣,增强结肠释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pH依赖型和时滞型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 二十章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能选择性地将药物定位或富集在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药物载体系统。 active targeting system:指药物载体能对靶组织产生分子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指由于载体的粒径、表面性质等特殊性使药物在体内特定靶点或部位富集的制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通过设计特定的载体材料和结构,使其能够响应于某些物理或化学条件而释放的药物,这些物理或化学条件可以是外加的(体外控制型),也可以是体内某些组织所特有的(体内感应型) 药物大分子共价化合物:将药物和靶向等功能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和高分子(或蛋白)共价结合的化合物。 前药:通过化学反应将药物活性基团改构或衍生形成的一种新的惰性结构,其本身不具有药理活性,在体内特定的靶组织中经化学反应或酶降解,再生为活性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 EPR效应:由于肿瘤等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较大,使粒径在100nm以下的粒子容易渗出而滞留在肿瘤组织中,这一现象被称为~~ 智能型药物载体:能够自动检测、识别、释放药物,攻击体内疾病目标,达到精确制导、药到病除的效果。 单项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靶向制剂的是(D) A.药物—抗体结合物 B.纳米囊 C. 微球 D.环糊精包合物 2、以下属于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是(C)A. 磁性微球 B.乳剂 C.药物—单克隆课题结合物 D.药物毫微粒 3、被动靶向制剂的载体微粒是被(D) A.血液系统中的白细胞吞噬摄取 B.血液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吞噬摄取 C. 血液系统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吞噬摄取 D.巨噬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摄取 4、不是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是(D)A.pH敏感靶向 B. 栓塞制剂 C. 磁性靶向 D.单克隆偶联制剂 5、靶向的含义可分为几级(B)A. 2 B.3 C. 4 D.5 6、以下不属于主动靶向制剂的是(C)A.长循环脂质体 B.前体药物 C.脂质体 D.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7、以下属于被动靶向制剂的是(D)A.胃定位释药系统 B.前体药物 C.磁性纳米粒 D.纳米球 8、用抗体修饰的靶向制剂是(B) A.被动靶向制剂 B.主动靶向制剂 C.物理靶向制剂 D.化学靶向制剂 9、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不包括(C)A.磁性靶向制剂 B.栓塞靶向制剂 C.单克隆修饰靶向制剂 D.热敏靶向制剂 10、以下对靶向制剂的靶向效率te的描述中正确的是(D) A. te值表示药物制剂或药物溶液对器官的选择性 B. te值小于1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比非靶器官有选择性 C. .te值愈小,选择性愈强 D.药物制剂的te值与药物溶液的te值相比,说明药物制剂靶向性增强的倍数。 【1~5】A.表面用PEG修饰的脂质体 B.表面连接抗体的脂质体 C. 采用体外磁场响应的靶向制剂 D. 利用相变温度控制释药部位的脂质体 E. 通过插入动脉的导管将栓塞药物输送至靶部位的靶向制剂。 以下靶向制剂具有何种功能或特点 1. 磁性靶向制剂C2.长循环脂质体A3.栓塞靶向制剂E4.免疫靶向制剂B5.热敏靶向制剂D 【6~10】A. 被动靶向制剂 B. 主动靶向制剂 C.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D.前体药物 E.热敏免疫脂质体 以下靶向原理各属于哪种靶向制剂 2. 在体内使活性的母体药物再生而发挥其治疗作用的是D 3. 用某些物理或化学方法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C 4. 进入体内的载药微粒被巨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吞噬而实现靶向的制剂A 5. 将微粒表面加以修饰后作为“导弹性载体”,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并浓集于预期的靶部位,发挥药效的靶向制剂是B 6. 6.同时具有物理化学靶向和主动靶向的双重作用E 【11~15】A. 被动靶向制剂 B.主动靶向制剂 C.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D.物理靶向制剂 E.化学靶向制剂6.热敏免疫脂质体C7.pH敏感的靶向制剂C8.单抗OX26-PEG-柔红霉素脂质体B 9.阿苯达唑的聚乳酸米粒A10布洛芬辛脂纳米乳B 五、计算题 欲将某药制备成靶向制剂增加肿瘤组织的药物分布,与原药肿瘤组织的AUC为1.53mg*h/ml相比,制剂的AUC为5.67mg*h/ml,请问靶向制剂是否被成功制备,为什么? 1.什么是靶向给药制剂?靶向给药制剂室如何分类的? 答:靶向制剂能够被成功制备,因为靶向效率te=(AUC)靶/(AUC)非靶=5.67/1.53=3.7 2.靶向制剂如何分级? 答:靶向给药制剂指能选择性地将药物定位或富集在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药物载体系统。也被称为靶向载体或靶向药物输送系统(TDDS)。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3.影响主动靶向制剂药效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具体构建和优化时如何处理? 答:根据靶向制剂在体内的作用目标,将其分为:一级靶向制剂:以特定器官和组织为目标输送药物的制剂。二级靶向制剂:以特定细胞为目标输送药物的制剂。三级靶向制剂:以细胞内特定部位或细胞器为目标输送药物的制剂。 4.主动靶向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实现主动靶向? 答:影响靶向制剂药剂的关键因素包括:①靶向功能:靶向功能基团是载体靶向分布的决定因素。为了使载体能够只针对特定分钟靶标作用,往往需要在载体上装载“靶头”,而有关靶头的选择常常需要大量的实验包括临床观察的支持。另外,为了进行高效的靶向输送,在靶标选择上还需要考虑:靶向基团与靶标结合后是否能快速内吞、靶标分钟是否会表达下调等等。靶标分子的选择,对于靶标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此外,无论是大分子还是颗粒型载体系统,靶向基团的密度对体内靶向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增加分子和颗粒表面连接的靶向基团数目,以提高载体与靶标的结合效率。邻近的靶向基团还可能进行合作结合作用提供靶向作用。②载药和释药功能:药效基团的选择,以及药物的释放量和速率的设计,也是靶向制剂研究的关键内容。 对于药物大分子共价结合物系统,由于药效基团是通过共价键连接在载体上的,能连接的个数有限,如药物-抗体复合物中常常只有2~4个药效基团,所以要求药效基团的效价非常高。此外,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抗体复合物的药效基团常常是剧毒性的,所以对其与抗体的化学键在体内非靶组织中的稳定性要求极高,特别要避免被血清中的各种酶降解,使药物提前释放而产生巨大毒性。理想的情况是载体进入靶细胞内才释放药物,从而获得最具有特异性、最高的药效作用。 5.靶向性评价的指标是什么? 答:主动靶向制剂(系指药物载体能对靶组织产生分子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制剂。如在药物载体表面连接靶组织标记蛋白的抗体或配体,分布到靶组织中的载体就能够与靶蛋白结合,并诱导载体内吞或药物释放等过程。此外,还有一些靶组织特异性的酶响应型载体系统,不是通过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而是通过分子间特异的酶切作用,诱导药物释放和载体的再分布。5.答:靶向制剂的评价应该根据靶向的目标来确定。如对于组织靶向的制剂,需要测定组织中药物的浓度;对于细胞靶向的制剂,需要测定特定细胞内药物的浓度;对于细胞器靶向的制剂,则需要测定细胞器中药物的浓度。根据测定的结果,可以计算以下三个参数来进行定量分析:⑴相对摄取率re=(AUCi)p/(AUCi)s式中,AUCi—由浓度-时间曲线求得的第i个组织/细胞/细胞器的药时曲线下面积;下标p和s分别表示靶向制剂和对照的普通溶液制剂。re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在该器官或组织有靶向性,re越大靶向效果越好;re等于或小于1表示无靶向性。⑵靶向效率te=(AUC)靶/(AUC)非靶式中,te—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的选择性.te值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比某非靶器官有选择性;te值越大,选择性越强;药物制剂的te值与药物溶液的te值相比,表示药物制剂靶向性增强的倍数。⑶峰浓度比Ce=(Cmax)p/(Cmax)s式中,CMAX—峰浓度,每个组织或器官中的Ce值表明药物制剂改变药物分布的效果,Ce值越大,表明改变药物分布的效果越明显。 第二十一章 经皮给药制剂 1.经皮给药系统: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2,经皮透过促进剂:指那些能增强药物经皮透过性的一类物质,是改善药物经皮吸收的首选方法。3.离子导入:利用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 4.超声导入:利用具有高能量和高穿率的超声波促进药物经皮透过的方法。5.压敏胶:对压力敏感的胶黏剂,无需借助溶剂,热或其他手段,只需施加轻度指压,即可与被黏物牢固粘合。 (一)单项选择题 1.经皮吸收制剂药物吸收的主要限速过程是(A) A.在角质层的扩散 B.在活性表皮中的扩散 C.在真皮中的扩散 D.在皮肤附属器中的扩散 2.经皮吸收制剂中药物适宜的分子量为(A)A.小于500 B.小于1000 C.2000~6000 D.大于1000 3.Azone在经皮给药贴剂中的主要作用是(C) A.增加药物稳定性 B.避免皮肤刺激 C.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D.延缓药物释放 4.经皮吸收贴剂常用的药物释放限速膜是(D) A.铝箔 B.卡波姆 C.氢化蓖麻油 D.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5.对于离子型药物,选择哪种经皮吸收促技术最有效(B) A.去角质层 B.离子导入技术 C.吸收促进剂 D.温热法 6.透皮制剂中加入DMSO是目的是(B)A.药物的解离性 B.促进药物吸收 C.增加塑性 D.稳定剂 7.以下哪种因素不影响离子导入的有效性(B)A.药物的解离性 B.温度 C.电流 D.介质p H 8.经皮给药制剂给药后,透过皮肤的药物不能立即到达零级反应过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C)A.持续时间 B.间隔时间 C.时滞 D.给药周期 9.在经皮吸收制剂中,压敏胶不能作为(D) A.药库 B.胶黏 C.控释 D.背衬 10.不属于透皮贴剂粘附力的指标是(B)A.初黏力 B.弹力 C.持黏力 D.剥离强度 [1~3] A.周边黏胶骨架型 B.黏胶分散型 C.贮库型 判断经皮吸收贴剂的类型: 30.药物分散或溶解在压敏胶内 B2.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在亲水的聚合物骨架内 A3.聚合物膜控制药库层中药物的释放C [4~6]A.离子渗透法 B.电致孔法 C.醇脂体 D.温热热能法 E.脂质类药物合成 F.前体药物合成 G.无针注射 H.超声波法 I.纳米粒 J.脂质体 对应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新技术的类型: 4.物理学方法 ABDGH5.化学方法EF 6.药剂学方法CIJ [7~11] A.药物与吸收促进剂 B.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C.复合铝箔膜 D.压敏胶 E.塑料膜 对应以下物质在经皮贴片中的作用: 7.背衬层C 8.药物贮库A 9.控释膜B 10.黏胶层 D11.防黏层E [12~15] A.聚乙烯 B.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C.羟丙甲纤维素 D.聚异丁烯 E.硅酮 F.铝箔 G PVA H.卡波姆 对应各高分子材料在经皮吸收制剂中的作用12.控释膜聚合物AB 13.骨架聚合物 CGH14.压敏胶 DE15.背衬材料F 1.简述经皮给药制剂的优缺点。 答:优点:1直接作用于靶部位发挥药效:2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因素的干扰,3避免药物对胃肠的副作用,4长时间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避免谷峰现象,降低药物毒反应,5减少给药次数,患者可自主给药,特别适合于婴儿,老人及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6可以随时停止用药。 缺点:不适合剂量大或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起效慢,不适合要求起效快的药物;药物吸收个体和部位差异较大等 2.哪些药物适合研制经皮给药制剂? 答:1剂量小(<10mg\\d)药理作用强;2相对分子量<500,熔点<200℃,油水分配系数对数值1——2,在液状石蜡于水中溶解度都大于1mg\\ml,饱和水溶液ph在5——9间,分子中的氢键受体或供体小于2个,3药物的生物半衰期短,对皮肤无刺激,不发生过敏反应。 3.简述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答;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两条,即经表皮途径和经附属器途径。经表皮途径是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进入活性表皮,扩散至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此途径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又分为细胞途径和细胞间质途径。经附属器途径,即药物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吸收,该途径不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对于一些离子型药物或极性较强的大分子药物,由于难以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因此经皮肤附属器途径就成为其透过皮肤的主要途径。 4.说明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答: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因素和剂型因素。1生理因素:种属,性别,年龄,部位,皮肤状态,皮肤温度,代谢作用。2药物理化性质因素:分配系数与溶解度,分子大小与形状,pKa,熔点,分子结构。3剂型因素:剂型,基质,pH,药物浓度与给药面积,透皮吸收促进剂。 5如何提高离子型药物的经皮吸收?其原理是什么? 答:可通过化学方法中的离子对方法和物理方法中离子导入。1离子对:离子型药物难以透过角质层,通过加入与药物带有相反电荷的物质,形成离子对,使之容易分配进入角质层类脂。当他们扩散到水性的活性表皮内,解离成带有电荷的分子继续扩散的真皮。2离子导入:利用电流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药物离子从基质中通过皮肤进入组织,阴离子在阳极,阳离子在阴极进入皮肤。 6.简述提高经皮药物吸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答:提高经皮药物吸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主要有:1化学方法:经皮透过促进剂,离子对2物理方法:离子导入,电致孔,超声导入,微针,无针注射给药系统。3药剂学方法:主要借助于微米或纳米药物载体,包括微乳,脂质体,传递体,醇脂体,囊泡,纳米粒等,以改善药物透过皮肤的能力。 7.常用经皮贴剂有哪些类型?并作比较。 答:经皮贴剂可分为三种,即黏胶分散型,周边黏胶骨架型和储库型。1黏胶分散型贴剂是将药物分散在压敏胶中,铺于背衬材料上,加防黏层而成,与皮肤接触的表面都可以输出药物,该系统具有生产方便,顺应性好,成本低等特点。2周边黏胶骨架型贴剂是将含药的骨架周围涂上压敏胶,贴在背衬材料上,加防黏层而成,通常使用亲水性聚合物材料 做骨架,如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酮等。药物释放速率首骨架组成和药物浓度影响。3储库型贴剂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将药物和皮肤促进剂包裹成储库,主要利用包裹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一般由背衬膜,药物储库,控释膜,黏胶层,保护膜组成。该类贴剂面积较大,生产工艺复杂,顺应性较差。 8.如何进行经皮给药制剂的体外经皮透过试验?如何计算药物透过速率? (一) 答:体外经皮吸收研究通常是将剥离的皮肤或高分子材料膜夹在扩散池之间,药物给予屁股角质层表面,在一定的时间间隔测定皮肤例一面接受介质中的药物浓度,解析药物经皮透过动力学,求算药物经皮透过的稳态速率,扩散系数,透过系数,时滞等参数。 药物的透过速率J可用下列表示 J=dM/dt=KDC0/h 式中,C0—基质中药物的浓度;K—药物分配系数;D—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系数;h—角质层厚度。 9.经皮贴剂中常用的材料有哪些? 答:经皮贴剂中常用的材料包括:①压敏胶:是对压力敏感的胶黏剂,它是一类无需借助溶剂、热或其他手段,只需施加轻度指压,即可与被黏物牢固黏合的胶黏剂。常用有几类:聚丙烯酸酯压敏胶、聚异丁烯压敏胶、硅酮压敏胶、热熔压敏胶、水凝胶型压敏胶。②背衬材料:着色的铝-聚酯膜、聚乙烯、聚酯-聚乙烯复合膜、着色的聚乙烯-铝-聚酯∕乙烯-乙酸乙烯复合膜、多层聚酯膜等。③控释膜:多孔聚丙烯膜、EVA复合膜、聚乙烯膜、多孔聚乙烯膜等。④骨架和储库材料:压敏胶、EVA、胶态二氧化硅月桂酸甲酯、羟丙甲纤维素、乙醇、甘油等。⑤防黏层材料:硅化聚酯薄膜、氟聚合物涂覆聚酯薄膜等。 10.简述经皮贴剂质量评价的内容。 答:经皮贴剂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外观、残留溶剂含量测定、黏附力测定、释放度测定、含量均匀度测定、微生物限度。 二十二章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1.Biotechnology 2.生物大分子药物 3.蛋白质一级结构 4.蛋白质二级结构 5.蛋白质分子的构象 6.Iontophoresis 7.Circular dichroism 8.的蛋白质的物理稳定性 9.蛋白变性 1.D 2.B 3.D 4.A 5.B 6.C 7.D 8.B 9.B 10.D 1、多肽是指()个以上氨基酸组成的肽A .3 B .5 C. 8 D .10 2、蛋白质的高级结构是指蛋白质的() A.一、二、三、四级结构 B.二、三、四级结构 C.三、四级结构 D.四级结构 3、用于测定蛋白质二级结构变化的光谱是( )A.紫外光谱 B.红外光谱 C.荧光光谱 D.圆二光谱 4.所谓蛋白质的初级结构是指蛋白质的( A.一级结构 B.二级结构 C.三级结构 D.四级结构 5.人生长激素注射用冷冻干燥产品中加入甘露醇是作( ) A.保湿剂 B.稳定剂 C.填充剂 D.助溶剂 6.组织溶纤酶原激活素在最稳定pH条件下,带正电的精氨酸可增加蛋白质的( ) A.保湿性 B.稳定性 C.溶解性 D.安全性 7.蛋白质类控释微球制剂可采用 ( )制备 A.研磨法 B.注入法 C.熔融法 D.复乳液中干燥法 8.以下哪种物质不能作为冻干保护剂使用( )A.甘露醇 B.SDS-Na C.右旋糖酐 D.蔗糖 9.关于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制备工艺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蛋白多肽类药物注射剂的制备与化学药物注射剂基本相同 B.普通过滤不会影响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空间构象 C.相同品种的冻干粉针注射剂比溶液型注射剂具有更长的有效期 D.蛋白多肽类药物极易吸附于制备装置表面 10.以下那一种方法最适于制备水溶性或大分子生物活性药物的脂质体( ) A.超生分散法 B.薄膜分散法 C.注入法 D.逆向蒸发法 五、问答题 1.生物技术药物与传统化学药物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答: 由于生物技术药物多为多肽和蛋白质类,与传统化学药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与体内正常生理物质结构相近,药理活性高、针对性强、毒性低;稳定性差,酸、碱、环境或酶的存在可使其失活;分子量均较大,通常不易穿透胃肠道黏膜,口服无法吸收,多注射给药;生物半衰期短,体内作用时间短。 2.液剂中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化方法有哪些? 答: 在液体剂型中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化方法可分为两类,一是改造蛋白质类药物的结构,如改变蛋白质一级序列,改变取代反应官能团和化学修饰的方法,以提高蛋白质空间伸展自由能,改变与溶剂接触的性质,从而提高药物稳定性;二是在液剂中加入适宜的稳定剂,提高蛋白质类药物稳定的附加剂主要有:缓冲液调节pH值,表面活性剂致蛋白聚集,糖和多元醇增加蛋白质稳定性,组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类的盐酸盐可抑制蛋白质的聚集,聚乙二醇等高分子物质保护蛋白质,降低水解等。 3.冷冻干燥过程中有时使蛋白质类药物失活,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蛋白质类药物冷冻干燥过程中有时会使蛋白质类药物失活,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液态到固态的相变过程中,包在蛋白质周围的水分子被除去而失活;二是高浓度的盐和缓冲组分的结晶或缓冲液pKa对温度敏感而导致pH变化、浓缩时蛋白质有限的溶解度等均能导致蛋白质类药物失活。 4.为什么说鼻腔给药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比较有前景的给药途径? 答:鼻腔给药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在非注射剂型中最有希望的给药途径之一,这是由于:①鼻黏膜下具有丰富的动静脉、毛细血管、淋巴管的分布;②鼻黏膜表面具有大量的微小绒毛增加药物吸收面积;③鼻黏膜中消化酶相对减少;④药物可直接进入血循环,无肝脏首过效应。 5.简要说明多肽类、蛋白质药物直肠给药系统有什么优势? 答:作为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给药系统,直肠给药具有:①直肠内水解酶活性比胃肠道低,药物相对稳定;直肠内pH接近中性,所以药物破坏较少;③直肠给药基本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直接进入全身血液循环;④不受胃排空及食物的影响。因此,直肠给药系统作为多肽类、蛋白质药物给药系统具有明显优势。 6.高分子聚合物中蛋白质药物稳定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高分子聚合物中蛋白质药物稳定的一般规律包括:①药物的不稳定通常发生在制备、储存和释放过程中。而当用非水法制备时,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尤其重要。②造成蛋白质药物不稳定的机制有:蛋白分子的伸展;水溶性或水不溶性聚集:水解;脱氨和氧化。③在控缓释制剂制备过程中加入稳定剂BSA或海藻糖等保护剂可有效地降低蛋白质的不稳定性。 7.造成PLGA聚合物微球中蛋白质药物不稳定的可能的原因有哪些?防止PLGA聚合物微球中高酸性微环境的处方学策略包括哪些方面 答:造成PLGA聚合物微球中蛋白质药物不稳定的可能的原因有:①湿度;②为环境的pH;③聚合物表面吸附。降解产物;②选用高乳酸比例聚合物从而降低其水解;③通过增加聚合物的通透性 加快酸性降解产物的释出(如在PLGA中混入适量PEG)。 8.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学研究的主要目的:解决生物技术药物的稳定性差、难以吸收、体内半衰期短的主要问题,开发方便合理地给药途径和安全稳定有效的新剂防止PLGA聚合物微球中高酸性微环境的处方学策略包括:①加入抗酸性添加剂中和酸性型。 9.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内容包括:①物理稳定性:药物的溶解度;释放速率以及药典规定的制剂常规指标测定。②化学稳定性:药物的聚集稳定性;降解稳定性。③生物活性测定。 六、处方分析 1.名称 处方 胃蛋白酶 25g 稀盐酸 10ml 单糖浆 100ml 橙皮酊 10ml 5%尼泊金 3ml 蒸馏水加至 1000ml 答: 名称 胃蛋白酶合剂 处方 胃蛋白酶 25g 主药 稀盐酸 10ml 蛋白酶激活剂 单糖浆 100ml 矫味剂 橙皮酊 10ml 矫味剂 5%尼泊金 3ml 防腐剂 蒸馏水加至 1000ml 溶剂 2.名称 处方 辅酶A 56.1单位 甘露醇 10mg 水解蛋白 5mg 葡萄糖酸钙 1mg 半胱氨酸 0.5mg 答:名称辅酶A冻干注射粉针 处方 辅酶A 56.1单位 主药 甘露醇 10mg 冻干保护剂 水解蛋白 5mg 冻干保护剂 葡萄糖酸钙 1mg 稳定剂 半胱氨酸 0.5mg 稳定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