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减水剂的作用原理
外加剂已然成为配制混凝土的第五大组分,而减水剂更是砼人们最为普遍使用的其中一种。在混凝土中加入减水剂可以有效去除混凝土中的水分,适当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但如果掺量过多又会过犹不及,出现一些不可控现象。以下内容就是混凝土减水剂的作用原理:
一、分散作用
由于水泥颗粒分子引力作用,水泥加水拌合后,在水泥颗粒之中包裹了10~30%的拌合水,形成水泥浆絮凝结构,影响了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不能自由参与流动和润滑作用。当加入混凝土减水剂后,水泥颗粒表面能够被减水剂分子定向吸附,使水泥颗粒表面形成静电排斥作用,促使水泥颗粒相互分散,带有同一种电荷,使絮凝结构被破坏,释放出被包裹的部分水,这部分水释放后能够自由参与流动,从而有效地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
二、润滑作用
减水剂中的强亲水基能够很好地吸附混凝土颗粒,表面形成吸附膜,从而能够很好地与水分子形成一层稳定的具有润滑功能的溶剂化水膜。因此,减水剂能使混凝土流动性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水泥颗粒间的滑动阻力。
三、空间位阻作用
减水剂结构中具有亲水性聚醚侧链,它作用于混凝土结构缝隙的水溶液中,形成有一定厚度的、吸附于水泥颗粒表面的立体性亲水吸附层。当水泥颗粒靠近时,在水泥颗粒间
产生空间位阻作用,吸附层开始重叠,重叠越多,阻碍水泥颗粒间凝聚的作用越大,空间位阻斥力越大,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持混凝土坍落度
四、接枝共聚支链的缓释作用
新型减水剂在制备过程中,例如聚羧酸减水剂,接枝上一些支链在减水剂的分子上,该支链在高碱度的水泥水化环境中不仅可以被慢慢被切断,释放出具有分数作用的多羧酸,而且可以提供空间位阻效应,这样就可提高水泥粒子的分散效果,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