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周年热点事件
中国历史部分
1、1661年, 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1622年,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收复350周年)
2、1840—1842年,鸦片战争。同年《南京条约》签订(《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
3、1912年,中华成立(100周年)
1912年1月1日,中华南京临时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8日由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中华临时约法》。
4、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80周年)
5、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75周年;
6、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
1952年,中国土地改革完成。(60周年)
7、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40周年)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8、1992年,九二共识(20周年)
9、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周年)
10、1997年回归(15周年)
世界历史部分
1、美国1787年颁布225周年;
2、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90周年)
3、1942年1月1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26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70周年)
4、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20周年)
11经济全球化出现以及发展的因素。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2)工业(科技)的进行。(3)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4)国际组织的建立。
一)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3、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6、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二)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4、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12.新时期中国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举措和具体做法。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13.我国面对当前第三次科技形势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立志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14. 近代列强侵华中国胜与败的原因、影响、启示。
(1)中国战败: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力抵制先进的资本主义的进攻。内因:清的,经济、武器装备落后,军官指挥不当。外因:工业后,英国的综合国力强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具有掠夺性。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2)列强侵略的影响:破坏性: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造成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建设性:客
观上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列强侵略中国,给我们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必须凝聚民族精神,团结就是力量;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15.戊戌变法和辛亥的异同。
(1)相同点: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②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③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领导。④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不同点:①政治主张: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②手段及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辛亥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③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效。
3.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的特点和启示。
(1)特点: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制度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思想。(注:西方近代化则是先从思想文化再到制度确立再到技术变革)(2)启示:国家、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要思想,更新观念;科教兴国是关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的决策
16. 1.自从有了中国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其中“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有了完整彻底的反帝反封的民主纲领;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坚定的领导者;从此开始了真正的时代,工农运动日益高涨。
2.民主时期遭受了哪两次重大挫折?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是怎样解决并促进新局面的到来的?
第一次重大挫折:1924—1927年国民大失败。原因:(1)中外势力联合破坏。(2)处在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纠正:1927年发动秋收并在的过程中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次重大挫折: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主张。纠正:红军开始长征,并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并取得长征胜利,粉碎了反动派扼杀中国的企图,使中国转危为安,促使中国新局面的到来。
3.新民主主义道路在抗日战争和战争时期的新发展及认识。
新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积极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赴敌后战场,同共赴国难,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最终取得抗战胜利。中国党参加重庆谈判,为争取民主而积极努力,战争时期,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三年的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历史任务。
认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才能取得和建设的胜利与成功;中国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中国化的过程;中国的实践证明了:只有中国党才能救中国。
17. 中国学习西方三个时期及影响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 [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洋务运动期间]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 [时间: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到20世纪初孙中山三民主义]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启蒙思想及文化 [时间:1915年后的新文化运动]
18. 为了证明中国“最早”对南中国海诸座群岛“进行管辖和行使主权”,中国学者提供了以下“证据”:
-南海诸岛于唐代贞元五年(公元7年)“划归”海南岛。
-中国派水师“巡视”南海诸岛。
-元代派天文学家郭守敬到“西沙”群岛进行天文测量。
一、时政热点
材料一 2011年6月24日广东东莞鸦片战争博物馆闭馆两年多、重新布展的《虎门销烟》主馆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数百件真实可贵、鲜为人知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料和历史场景在《虎门销烟》主馆再现。
材料二 2011年8月9日“外交部”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办“外交史料”特展,展出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割让的中日《马关条约》,以及日本降书等88件条约、地图与重要文件。台“外交部”原于3月间在台北宾馆推出不平等条约相关特展,因场地,只展出部分保存的条约,这次安排在台北故宫举办特展,许多历史重要条约正本首次展出,包括中俄密约、赔款最多的《辛丑条约》等清朝与列强签订的重要条约。
二、考点拓展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社会性质上: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中国从一个主权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转变为一个主权不、不自主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经
济上:中国从一个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开始变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封建经济内部孕育出新的生产关系的半封建社会。
外交上:中国对外由闭关锁国走向被迫开放。思想上:促进爱国知识分子的觉醒,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2.南昌的深刻意义。
南昌是中国党在极端危急的形势下,为了挽救中国而发动的,虽然最后失败,但它首次以武装反抗的方式反对的武装,所以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这一也宣告了中国党坚持的立场,标志着中国党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3.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意义。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日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5.、澳门回归的现实意义。
、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胜利。
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的共同繁荣和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和历史必然。中国党对于国家主权问题不做丝毫的让步,希望通过“一国两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这说明中国党确实是一个代表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政党。
题
14.(8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关系到农民的利益、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发展,历来是古今中外许多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许再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获得时可以获得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1)材料一反映的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同一时期的美国为满足人民对土地问题的需求采取的重要措施是什么?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是什么?(3分)
充足的自由劳动力与资本(1分)《宅地法》(1分)平均地权(1分
材料二
(2)观察材料二从F到G我国粮食总产量呈现的趋势,说说其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材料三 2012年2月1日,发布了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文件突出强调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
(3)材料三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农业科技的重视。请列举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技创新上的标志性成果。(1分)
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4)你认为古今中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2分)
农业的调整要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等(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1.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某兴趣小组在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单元总结时,同学们畅所欲言。以下发言中与史实不符的是B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B.最早种植水稻的是半坡原始居民
C.粟的种植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文明 D.黄帝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2.他被称为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他具有“部落联盟首领”和“奴隶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他”是D
A.黄帝 B.尧 C.舜 D.禹
3.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A
A.秦始皇 B.齐桓公 C.启 D.禹
3.2011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国宝“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文字如右图)。该鼎制作于B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西汉
5.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C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汉朝
6.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下列与“丝绸”成为“中国的名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D
A.百家争鸣 B.商鞅变法 C.秦统一六国 D.张骞通西域
7.江南地区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局面开始于C
A.秦朝 B.西汉 C.东晋、南朝 D.宋朝
8.比较法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古埃及文明和古雅典文明的比较中,说法正确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埃及地处大河流域,雅典地处海岛②社会经济结构不同,埃及以农牧业为主,雅典以工商业和海
外贸易为主③社会性质不同,埃及处于奴隶社会,雅典处于封建社会④政治不同,埃及实行统治,雅典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B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小明在某书中看到如下一段对话:“我在东方看到了喷油的泉,可燃烧的石头,用纸来做的钱币”,但铁匠劳洛说:“打死我也不信,大家卖命地工作,都是为了金币银币,少说也是为了铜币,给一张纸,谁肯收呢?”据此判断,小明阅读的作品可能是D
A.《荷马史诗》 B.《天方夜谭》 C.《俄底浦斯王》 D.《马可·波罗行纪》
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推动下,资产阶级或改革成为时代潮流,这个“潮流”包括①1861年改革②日本明治维新③美国南北战争④巴黎公社成立A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中的圣母神态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而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哀悼》(见右图)中,圣母是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表情和美丽是生动的……
材料二:“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三: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 ——《党宣言》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圣母形象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思潮?有人认为文艺复兴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对此你如何理解?(3分)
人文主义(1分)。不同意这种说法(或这种观点不正确)(1分),因为文艺复兴只是借助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外衣,它是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的文化运动,它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1分)
⑵依据材料二概括伏尔泰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在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哪部文献中得到充分体现?(2分)
自由、平等(1分)。《宣言》
⑶材料三著作的发表有何重要意义?材料中的主张后来为哪场所成功实践?(2分)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分)。为十月所成功实践
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分)
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改革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21.文献与条约的存在展示着不同时期的人文历史,通过它们让后人感受到缤纷多彩的过往。根据所学回答
下列问题。
(1)“割,赔两亿,中国人民争争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无法管。”这首歌谣便于我们记忆的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1分)
《马关条约》
(2)请列出17——19世纪英、法、美三国制定的文件各一部。(3分)
《权利法案》《宣言》(《法典》)《宣言》(1787年《黑人奴隶宣言》)
(3)请列出20世纪列强签署的有损失于中国主权的条约或文献。(三例即可,3分)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辛丑条约》
(4)通过上述文献或条约的学习,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分)
适时颁布文献能够促进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弱国无外交等
19抗战胜利的意义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这一切都为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