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年高考语文冲刺之名校试题精选百题精练系列 第3期 专题7 诗歌鉴赏(含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冲刺之名校试题精选百题精练系列 第3期 专题7 诗歌鉴赏(含解析)

来源:叨叨游戏网
精品文档

2021年高考语文冲刺之名校试题精选百题精练系列 第3期 专题7 诗歌鉴赏(含解析)

二十五、(15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相 送 何逊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注:何逊(?—520),南朝梁诗人。曾任建安王的记室并随之去江州,后回建康任安成王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中丁。母忧归,后在庐陵王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不久病逝(大约四十岁)。此诗是诗人为即将远行留赠送行者所作。 51.请简要赏析前两句中的“已”“重”两字。(4分) 52.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51.“已”,已经;“重”,更。长期作客在外已百感交集,独自远游千里更加令人惆怅。(2

分)两句通过“已”“重”二字构成递进关系,突出表现了诗人长期飘泊异乡的惆怅孤独之情和对朋友的无限惜别之情。(2分)

52.后两句描绘了江上风雨欲来的景象:江面浓云密布,一场暴雨即将来临;狂风乍起,江中

涌起滚滚白浪。(2分)既是写分手时江上的实景,又象征着前方等待诗人的是江上风雨一般的艰难险阻,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之情。(2分) 【解析】 5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写诗人临别时那种长期飘泊异乡的惆怅孤独之情。首句,异乡作客之心已是百感交集。何逊一生仕途并不亨通,大约四十岁左右即死去。故其作客异乡,当与仕途坎坷有关。所谓“百念”,诸如异地思乡之愁,羁旅行役之苦,仕途渺茫之忧,人情冷暖之感,友朋难舍之念等,皆在其中,“已”字写出其心情沉重。而今又将孤身一人再度千里奔波飘游远方,眼前尚有朋友饯行送别,联句慰勉,顷刻之间,就将茕独孤舟,餐风饮露了。“重”字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复杂感情的重量,既突出自己征途中的孤独寂寞,又包含着对友朋的无限惜别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2.

试题分析:题为“相送”,但并非诗人送朋友,而是留赠为诗人送行的朋友。最后两句,既是写分手时江

上的实景,又是借景寓情,含有象征意义。江天忽然浓云密布,烟霭黯然笼罩江面,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山雨欲来风满楼”,狂风乍起,江水顿时涌起滚滚白浪。这云暗天低,烟波浩渺之景,恰与诗人此刻百感交集,愁绪茫茫之情相切;这狂风巨浪,暴雨将临,不仅是诗人心潮澎湃的感情外化,而且还形象地象征着、预示着旅途中等待着他的将是江上风雨一般的无穷无尽的艰难险阻、严峻考验。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十六、(15届山东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二诊))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 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唐文宗开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消息,即携眼医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 5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前两联写景的特点。(4分) 54.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尾联。(4分) 【答案】

53.①以动衬静。(1分)“雨过一蝉躁”,是说秋雨过后,蝉的叫声嘶哑而聒噪,用“蝉噪”反衬出禅智

寺的幽静。(1分)②从视觉角度(或视听结合)写景。(1分)“飘萧松桂秋”是指诗人看到在风中摇摆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青苔满阶砌”是说诗人看到寺中的台阶上长满青苔,“满”字写出了青苔之多之厚,暗示了寺内的空寂人稀。(1分)

54.尾联用了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的手法。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

歌吹之声,(2分)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2分) 【解析】 53.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4.

试卷分析:侧重考核句子的表达效果,其实指的是句子表达的优点、特色、作用等,能准确地分析、解答

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对于不同的句子来说,因为语境、内容、写法、句式、语言风格等的不同,表达的效果自然不同要求结合诗句,不过,先整体翻译句子大意,然后,具体分析即可。:“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多少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十七、(15届山西大学附中第一学期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咏 笼 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55.本诗是如何完成对“笼莺”这一事物形象的刻画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56.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55.第三联运用反衬的手法,或“衬托”、“对比”,用燕子和鸾鸟自由自在生活反衬笼子中的黄莺鸟别束

缚的痛苦;第二联、第四联是对黄莺的内心世界的描写,黄莺想用叫声将睡梦中的主人叫醒,以此传达被囚禁的痛苦,第四联传达出黄莺无法在春风中自由欢唱的失落和无奈;全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人的心理,使描写生动形象。

56.“空”字意为“白白地”(1分。要点“白白地”),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

翅膀(1分。要点“长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1分。要点“不能展翅高飞”),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1分。要点“无奈”或“痛苦”)。(意思对即可。) 【解析】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5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手法主要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诗歌的题目“咏笼莺”点

明所咏对象是“笼中的黄莺”,首先点明对象,颔联“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写出黄莺的心理,“有心”用声音唤醒主人来传达被束缚的痛苦,属于正面描写;颈联“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写“梁间燕”和“桐上鸾”的自由自在,以此反衬笼中黄莺的不自由,属于侧面衬托;尾联“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一个“恨”字写出了黄莺被束缚的痛苦。从开头的“金衣客”到最后的“恨”,诗歌用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笼中莺的形象,这也是咏物诗常用的技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解释字,特殊语言现象要指出活用或修辞,“空”,白白地、徒然地;

然后代入句中描述,最后写出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写景效果往往是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状态、心理等等,表达的感情往往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借诗歌中的“物”或“景”或“人”表达的自己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十八、(15届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楼感怀① 于 谦

晚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57.“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5分) 58.全诗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57.“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1分)。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1分), “漫”字贴

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2分)为后面写“愁”张本(1分)。 58.①在晚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②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③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④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⑤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每点2分,答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57.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试题分析:具体题型为炼字题。此类题一般作答要点是释意、描述及其表达效果,如果有手法也应指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8.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羁旅途中登高怀远类的诗歌,抒发的也是典型的情感:思乡之愁、家国之忧。学生需

扣文本,结合注释作相应解读。作答应条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十九、(15届陕西长安一中高三上第三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

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5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60.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

59.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

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5分) 60.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6分) 【解析】 59.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

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0.

试题分析: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

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三十、(15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大练习(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6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5分) 6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6分) 【答案】

6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此字突出了力量之大(2分),表现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2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

而是断裂迸下。(3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动魄,百感交集。(2分) 一个“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2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

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2分) (如果对两个“字”均有解说,按前一个答案给分)

62.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只是说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

旅之愁(2分)思乡之感(2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解析】 61.

试题分析:分析炼字是诗歌鉴赏语言考查的重点,“迸”字凸显出动作的力度,将“离心”和“落叶”结

合在一起。“入”字将“乡梦”动态化,表现出“乡梦”的起伏不定。在作者的眼里,树叶也因难以承载离别之情而坠落,连“寒流”也载不动思乡之梦,充分表达了作者离别思乡之情的浓郁。答题时,先确定词语的含义,然后分析词语在句中的意义,确定所用的技巧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2.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十一、(15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大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以下小题。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63.词中作者两次巧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达到了极佳的叙事抒情效果,两个“秦楼月”与两个“音尘绝”

内含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5分)

.这首词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请结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两

处诗文加以简要说明。(6分) 【答案】

63.前一个“秦楼月”,是指(秦娥在梦中被箫声惊醒)的环境特色;后一个“秦楼月”,借指秦娥与爱人

在此地共同度过的难忘的恋情与往事。前一个“音尘绝”,指当年灞陵送别时的车辆行走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土;后一个“音尘绝”,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爱人的消息。(音尘,常指消息) .描绘秦娥当年在灞陵送别时,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景象,而柳色由嫩绿变为枯黄已有多少次了,可还看

不到他回家。以景象的轮回衬托别离的凄惋煎熬。(2分)西风(秋风),“残照”落日的余晖,“汉家陵阙”汉代的皇帝的陵墓和宫殿。(1分)这些就是秦娥伫立呆望的背景,在这夕阳沉坠,暮色苍茫中她只能辨认出那高高凸起的陵阙了。(2分)它借助荒芜凄清的氛围,形象地烘托人物思念亲人失望痛苦且无奈的悲情愁绪(1分) 【解析】 63.

试题分析:诗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

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接着,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始终纠葛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

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要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己融入画面之中。换头处突兀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苍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十二、(15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12月一诊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8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65.诗人是怎样围绕“夜眠”来表现“老翁”的“安闲”的?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4分) 66.“晓晴寒未起”中的“寒”有何意蕴?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4分) 【答案】

65.①秋雨夜眠:“卧迟”“睡美”等句描绘出老翁在秋雨之夜安然美睡的情景,这表现了老翁心无所虑,

心境闲淡。(2分)②夜眠之后:“香添暖被”“晓晴未起”等句表现老翁本应起床而不起,继续躺在被窝中,表现了老翁闲散无事、清静淡泊。(2分)

66.“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深秋的气氛寒冷,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2分)反映了诗人暮年政

治上的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心境。(2分) 【解析】 65.

试题分析:第一步,找到诗人夜眠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基本含义。“凉冷三秋夜,”,诗人用气候环境

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第二步,抓关键字词分析“老翁”的“安闲”之态。“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香添暖被”“晓晴未起”等句表现老翁本应起床而不起,继续躺在被窝中,第三步,结合文章内容指出“安闲”形象的精确内涵。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6.

试题分析: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意思,在上下文中分析“寒”字在内容上的作用,从下文“霜叶满阶红”

得知“寒”字写出了风雨过后,深秋的气氛寒冷,从“未起”得知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第二步,联系全诗内容和相关背景得知,“寒”字的深层含义: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的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心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鉴赏资料】“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更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明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岂能无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诗大约是大和六年(832)秋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这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诗中多少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三十三、(1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8分)

南乡子。秋暮村居 【清】|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注】①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湿云闪露青荧荧。” 67.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68.简析“一路空山万木齐”中“齐”字的妙处。(4分) 【答案】

67.此词描绘了秋暮时节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通过写红叶,寒溪、空山、万木、山峦参差、烟笼长堤、犬

吠、鸡鸣、寒林村舍等意象,(2分)营造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的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情感。(2分)

68.齐,布列(整齐)之意。(1分)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齐布列。(1分)一个“齐”

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境界阔大,很有气势。(2分) 【解析】 67.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寒溪”“空山”“万木”“烟笼”“十里陂”“吠犬”“鸣

鸡”“灯火”,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红叶”说明是秋天,描绘出出一种静谧、疏朗、空旷的山水田园景色;诗人的情感可通过“满”“空”“迷”等词语,再结合词的意境以及写作背景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8.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十四、(15届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禄,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襜[chān],短衣。 ②夜娖[chuò],夜里握着。 ③胡禄(lù),装箭的箭筒。 ④金仆姑,箭名。⑤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69.请分析全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70.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

69.(1)全词刻画了一个早年驰骋沙场,晚年失意的末路英雄的形象(抗金名将)。上阕忆旧,描绘了一

个带领义军,骑着健壮的快马,穿着锦绣的短衣,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少年英雄形象。下阕刻画了这个少年英雄年岁已老,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有用上万字的平戎策向人换种树书的失意英雄的形象。(总说2分(得意失意两方面);结合诗句分析2分)

70.这首词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上下阕今昔对照,用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对比今天年老

失意,不被重用,朝廷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的悲哀。一“追”一“叹”, 悲壮对照。上片激昂着对当年领导义军进行抗金的将士的赞美,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下片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不甘心年老,对志不得伸的处境充满悲叹。上片雄壮,气盖万夫;下片悲凉,心伤透骨。(4分)(指出对比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指出两种感情各一分) 【解析】 69.

试题分析:这首词的上片写的是作者青年时期那段传奇般的出色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

初。”上句写作者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具体描写南奔时突破金兵防线,和金兵战斗的场面:金兵晚上准备箭筒,修筑工事,而宋兵拂晓便发起了进攻。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觮”,夜里整理兵器(准备天明的战斗),侧面说明义军进兵神速,出其不意。娖,通“捉”;胡觮,箭袋。一说,枕着银胡觮而细听之意。娖,谨慎貌;胡觮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两说皆可通,今取前说。“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四句写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用“拥”字、“飞”字表动作,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作者回忆青年时代自己杀敌的壮举和抗敌的战斗,豪情壮志溢于笔端,他怀着一片报国之心南渡归宋,满

怀希望地打算为宋杀敌建功,但却不被高宗重用,亦不采纳他的平戎之策,长期被闲置不用,使他壮志沉埋,无法一展怀抱。因此在转入下片后,追怀往事,不免深深地叹息:“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上二句今昔对照,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多少挫折;又灵活地从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第三句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可惜,这是一层;白髭须和上片的壮岁对照,和句中的春风对照,又各为一层;不甘心年老,言外有壮志未能彻底湮灭之意,又自为一层。一句中有多层含意,感慨极为深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化、极端沉痛的地步。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值。这是一种政治现实,对于作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感受,不言而喻。陆游《小园》诗: “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刘克庄《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中的“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和这两句意境相近,也写得很凄凉;但联系作者生平的文韬武略、英雄事迹来看,这两句的悲慨程度还更使人扼腕不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0.

试题分析: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

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十五、(15届浙江嘉兴桐乡一中高三新高考单科综合调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浣溪沙•咏橘 苏 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

【注】噀:xùn,喷。

71.开篇“菊暗荷枯”四字,是化用苏轼《赠刘景文》诗的哪两句?(2分) 72.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塑造橘的形象的?请分析。(4分) 【答案】

7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72.下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橘的美味、清香。前两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

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 。而“惊 ”、“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清香。 【解析】

71.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学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这类题涉及到历史、文学等相关知识的扩展,

特别要注意对篇目和学术上特定称谓等的理解和识记。开篇“菊暗荷枯”四字,是化用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中前两句。 考点:了解古代文学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次为识记A.

72.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就是要体会、挖掘出人物或人物身上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着重分析人物的言行、

心理、品质和追求。本诗下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橘的美味、清香。前两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 。而“惊 ”、“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清香。

实用文档

[注]

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精品文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十六、(15届江苏海安中学、常州一中、沭阳中学高三调研测试)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73.首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3分)

74.这首诗的第三联“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75.作者在这首诗中流露出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

73.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遇友伤怀的诗人形象。

74.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诗人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进行对比(1分),生动揭

示出当时不公的社会现象(1分),表达了对自己才华遭压抑的不平及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75.首联表达诗人颠沛流离的感慨;颔联诗人感叹年华蹉跎,借酒浇愁;颈联对世态炎凉、统治者的控诉;

尾联对未来、国家前途的期待。 【解析】 试题解析:

73.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人物形象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本诗首联刻画的是形象是诗人

自己。解题时可以根据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十年”写出时间长,“如萍”说明漂泊,第一句表明在外漂泊多年。“白首” 写出年华已逝“泪满缨”写出伤怀。所以首联刻画了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遇友伤怀的诗人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4.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准确辨识诗词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侧重对内容表达所起

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答题模式一般采用手法+具体分析+效果。本诗第三联“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中“贫”“贵”,“陋巷”“豪家”可以看出是对比手法。然后结合全诗,联系诗人情感,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是诗人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进行对比,生动揭示出当时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的情感是对自己才华遭压抑的不平及对统治者的不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5.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

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本诗首联“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表达诗人颠沛流离的感慨;颔联“老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表达诗人感叹年华蹉跎,借酒浇愁;颈联“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运用对比手法,对世态炎凉、统治者的控诉;尾联对未来、国家前途的期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9018 986A 顪N h30619 779B 瞛25345 6301 持i:Y420265 4F29 伩 \"21773

550D 唍40442 9DFA 鷺

实用文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