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纪念辛亥周年活动策划书

纪念辛亥周年活动策划书

来源:叨叨游戏网


百年辛亥,历史的追踪……

主办单位:机械工程技术系

承办单位:焊接1011班

2011年12月10日

纪念辛亥100周年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通过这次活动,向同学们宣传辛亥的深远意义,弘扬爱国

主义精神,提高同学们的爱国意识,了解帝制与共和制的民主状况,使同学们对辛亥有更深刻的了解。也借此次机会激励班级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振奋精神,团结一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活动主题:缅怀先烈,弘扬爱国精神

三、活动背景: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声震撼了

全中国。孙中山领导下的湖北党人成功发动武昌,打响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武昌揭竿而起,各省云集响应,辛亥势如潮水,它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从而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在辛亥百年之际,为了铭记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历史的主义精神为激励,让同学们树立为中华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爱国信念,响应学校号召,组织这次班级活动。

四、活动形式:观看视频、图片、知识问答,问题讨论,。 五、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0日 六、活动地点:教学楼A513教室

七、活动内容:

(一)通过演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艰苦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一份力。

(二)通过图片展览和观看历史剧更好的更多的了解辛亥的果实来之不易,并了解辛亥的意义。

(三)主持人对参加纪念活动的同学,随机挑选进行提问,被提问者回答后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解说。

(四)主持人给出几个话题,让参会同学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让每组代表上台做观点阐述。

(五)主持人做总结性演讲并宣布活动结束,组织参加会议的同学有秩序退场。

八、活动设备:宣传板,电脑,多媒体及投影仪。 九、组织安排:

1、生活委员负责管理活动经费和照片拍摄。 2、学习委员写活动策划,组织委员写活动总结。

十、注意事项:

1.组织好会场纪律及入场时的安全工作退场时的场地还原借用工具及时返还。 2.班级同学及主持人要及时到场,不得迟到。

3.在活动期间,班委成员要积极配合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如活动场地的申请等。 4.班会形式以文稿讲述与影片展示为主,但不其他方式。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和熟悉那段惊天动地的历史,班长组织了一些同学在网上和相关书籍上查找了一些相关的历史图片供同学们查阅。图片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上。

每一张图片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真实的展示出了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局面。让我们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时局动荡、民不聊生。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先烈们试图挽救人民的急切心情,先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每一张图片都是一段生动的历史,每一段历史都无声的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辛亥是中国人民对封建社会的大反抗,更是中国走向兴盛的开端。

百年辛亥影响

辛亥被中国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推翻了满清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美国政治,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初年民主共和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

——无论是北洋、的南京国民、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此外,从辛亥各省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党使中国再度统一。长期的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社会影响辛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只了社会顶层的满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中转投向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

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因此辛亥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生活文化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对海外华人的影响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华人介入中国的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虽然活动主要在于挽救中国,但这一行动已对当地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为:马新华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马新华人团结力量的增长,新思想的涌现,政党政治的影响。

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后,许多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转而支持孙中山。武昌后,马来亚和新加坡各地华人剪掉辫子,另一方面,在同盟会和孙中山的号召下,当地华人也积极捐款支持运动。

1911年,辛亥成功后,启开的民族主义思潮,成为马来亚和新加坡华人与中国维系关系的主要指导源泉。由于民族主义的思想鼓吹,遂使到数以千计的当地华人青年回到中国参加推翻清朝,并在各方面给于孙中山金钱上的援助。同时,这种思潮也带著反对外来殖民势力的意念,一直发展下去。

当孙中山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展开之前,当地华人是不团结的,常有帮派和籍贯的斗争。不团结阻碍了思想的传播,帮派斗争影响华人社会的经济成长

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团的合作。

1906年,孙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会支会成立仪式时发出警告说:当地华人的不团结最终将导致整个华人社会的崩溃。因此同盟会展开各种宣传活动,如阅书报社、夜校、戏剧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团为孙中山的而在一起工作,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有机会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决共同的难题。通过不间断的联系,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识逐渐被加强和发展起来。1909年,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输团结思想的组织。

另一项最主要的发展便是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学校传播标准华语,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学。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间有了共同的媒介语。 孙中山的思潮带为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了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利他主义,舍己为群,平等和自由之观念因此不断传开。鼓励设立女子学校,女人被允许加入社会活动和参加孙中山。

孙中山成功后,在1912年8月13日成立。得到英国殖民的许可后,便在马来亚成立马来亚支部。由于英国当局认为非与英殖民对抗,1912年12月18日,又许可在新加坡成立北京星洲联络支部。在马来亚继续作合法活动,直到1925年其注册被吊销,理由是未根据社团法令提供所需的资料。虽然如此,的活动未停止,而是继续秘密地存在。而在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活动,为日后的抗日战争、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政治运动等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