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 第27卷 第3期
论王琦瑶生命中角色的缺失
——王安忆《长恨歌》解读
冯 晓 品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王安忆的长篇力作《长恨歌》描写了上海女子王琦瑶充满戏剧色彩的一生,小说中的王琦瑶唯一的身份定位就是女人,女儿、妻子、母亲这三种普通女性一生中要扮演的角色在她的生命中是缺失的,正是女儿、妻子、母亲这三种女性最基本的角色的缺失导致了她红颜薄命的一生。关键词:角色;缺失;命运;爱情;婚姻;悲剧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10)03-0137-03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以情爱、生活经历为线索记述了上海弄堂女儿王琦瑶悲剧的一生,而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她生命中女儿、妻子、母亲三种角色的缺失。小说从王琦瑶十六岁写起,她一出场就不像一个女儿,父母也被作者淡化。被选为上海小姐之后的王琦瑶成为政界要人李先生的一妻两妾之外的又一个女人,是连妾都不是的一个角色,更算不上是妻子;李主任死后她又陆续与几个男人有感情纠葛但终究没有走进婚姻的殿堂。她生了女儿,可她与女儿的关系并不像母女。这就是王琦瑶,她貌美聪慧、风情万种、擅长修饰打扮、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厨艺精、女红好、会过日子、有情调,更重要的是她青春永驻,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材都一副被岁月忘掉的样子,更兼有一颗没有年龄的心。这样一个极品女人的一生就是女儿、妻子、母亲三种角色的缺失,她的一生像一场悲剧,年轻时她被同学捧、参加选美、做政要的,她是繁华的主角,可是繁华的凄凉;年老时她参加舞会、在家举办沙龙,表面看挺热闹,其实她只是热闹的背景,她是旧上海的代表、新时代的点缀。本文就女儿、妻子、母亲这三种角色的缺失来解读王琦瑶,分析其悲剧的原因。
一、王琦瑶女儿角色的缺失
王琦瑶出场时是十六岁的中学生,用现代的法律衡量属于未成年人,在早婚早育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也仍然算是孩子,但她在家庭中似乎不是女儿。看王琦瑶与父母的关系:“小小年纪就做了母亲的知己,和母亲套裁衣料,陪伴走亲访友,听母亲们唱叹男人的秉性,以她们的父亲让活教材的”,“王琦瑶的父亲多半是有些惧内,被收伏得很服贴,为王琦瑶树立女性尊严的榜样”。在这样的家
庭长大的王琦瑶与母亲像朋友、像伴儿,自然父亲在她面前没有什么父道尊严。
王琦瑶中学毕业后不上大学,父母对她的前途、未来没有任何建议或意见;王琦瑶参加选美,她的父母没有反对或赞同;她搬到女朋友蒋丽莉家去住,父母不阻拦。她只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是应该被严格管束、保护的,她的这些行为在今天看来都有些不可思议,更不用说在社会还未开化的上世纪四十年代。王琦瑶的父母没有尽到责任导致王琦瑶一步步脱离正常生活,王琦瑶在家中的身份不是女儿,而是作为一个的女人存在的。
“王琦瑶像所有弄堂出生的小女子一样盼望跃上龙门,摆脱她平凡的家境,跻身豪族,既让自己脱胎换骨,又令娘
[1]
家脸面争光”,当选上海小姐使她成功的攀上政要李主
任,成为李主任的。所有人都认为王琦瑶做李主任的这种只追求暂时的浮华、不计长久人生的做法是错误的,精明如王琦瑶的父母自然也明白,可是却并不阻拦劝说,似乎女儿一生的幸福与自己无关,王琦瑶像一个孤儿,什么事情都自己作主,对与错都由自己承担,也正是由于这一步棋错,导致了她悲剧的一生。《红楼梦》中鸳鸯的嫂子劝鸳鸯做贾赦的妾,鸳鸯对她嫂子说:“怪道成日家羡慕人家女儿作了小老婆,一家子都仗着他横行霸道的,一家子都成了小老婆了!看的眼热了,也把我送在火坑里去。我若得脸呢,你们在外头横行霸道,自己就封自己是舅爷了。我若不得脸
[2]败了时,你们把忘八脖子一缩,生死由我。”王琦瑶的父母
似乎也有鸳鸯的嫂子的这种心态,尽管王琦瑶给李主任做不能光耀门楣,但至少可以得到不少利益,在那个的年代,有李主任做保护伞当然不错,所以对王琦瑶傍李主
作者简介:冯晓品(1974-)女,山东郓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
・137・
任不加阻拦,在李主任死后任由王琦瑶自己去挣扎,对她不闻不问。
李主任死后王琦瑶去邬桥避难、重返上海、生私生女,面对这么多波折磨难没有父母这个对常人来说最坚强的后盾做支撑。王琦瑶身份尴尬、无一技之长、没有工作,在平安里租住房子,靠给别人打针为生,困难可想而知,在这种时候既没有看到她父母对她援手也没有看到她向父母求助。等到薇薇长大时,薇薇是每年去一次外婆家,薇薇结婚时王琦瑶的娘家人也未到场。总之,父母在王琦瑶的生活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
王琦瑶的女儿身分是缺失的,一个没有父母指导、教育、管束、照顾的美丽女子面对诸多繁华世界的诱惑难免会走上歧途,人生是不能回头的,像王琦瑶的外婆想的这孩子的头没有开好,开头错了,再拗过来,就难了”,这个头没开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王琦瑶的父母,王琦瑶女儿角色的缺失是其人生悲剧的根源。
二、王琦瑶妻子角色的缺失
王琦瑶在还未入住爱丽丝公寓前曾穿过两次嫁衣,一次是十六岁在片场,她扮演旧式婚礼中的新娘,披着喜庆的红盖头;另一次是十八岁参加上海小姐竞选,她穿着洁白的婚纱。王琦瑶入住爱丽丝公寓告别闺阁时却没有嫁衣,悄无声息的成了李主任一妻两妾之外的又一个女人,她既非妻又非妾的身份自然无法让她穿上婚服体面风光的结婚。爱丽丝公寓就是一个交际花公寓,“这样的公寓还有一个别称,就叫做‘交际花公寓’。‘交际花’是唯有这城市才有的生涯,它在良娼之间,也在妻妾之间,它其实是最不拘形式,不重名只重实”。在李主任眼里王琦瑶那里只是小憩的地方,王琦瑶的角色自然不是妻子。
第二个与王琦瑶有情感纠葛的男人是康明逊,他带给了王琦瑶一个孩子——薇薇,可是并没有给她婚姻,甚至直至小说结束薇薇都不知道康明逊是自己的父亲。康明逊是唯一一个与王琦瑶有过爱情的男人,但那爱情让人感觉心酸、无奈、抑郁,“他们这两个男女,一样的孤独,无聊,没前途,相互间不乏吸引,还有着一些真实的同情,是为着长远的利益而隔开,其实不妨抓住眼前的欢爱。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就是攒在手里的水似的,总是流逝,没什么干秋万载的一说。想开了,什么不能呢?王琦瑶的希望扑空了,反倒有一阵轻松,万事皆休之中,康明逊的那点爱,则成了一个劫后余生” ,这是王琦瑶与康明逊爱情的真实写照。“康明逊是旧社会遗老的儿子,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失意造成了他性格的孱弱,他无力承担起王琦瑶的爱情,甚至在
有了孩子以后”[3],康明逊不能给王琦瑶一个未来,可是
两人又无聊、无所寄托,只好得过且过,在这个过程中王琦瑶怀孕了,王琦瑶怀孕预示了王、康之间爱情的结束。
王琦瑶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是萨沙,一个中苏混血的孤儿,他们之间没有爱情,纯粹是王琦瑶为了解决怀孕问题把孩子栽赃给萨沙。后来萨沙去了苏联,这个被王琦瑶算计、诬陷的男人在王琦瑶的生命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使王琦瑶在薇薇出生以后可以堂堂皇皇的说孩子是萨沙的,尽管非婚生,毕竟有父亲。
・138・
王琦瑶在57岁时结识了26岁的老克蜡,老克蜡是个怀旧型人物,总在幻想旧上海的繁华,王琦瑶上海小姐的身份正好满足了他怀旧的愿望,于是二人越走越近,开始了一段畸形的忘年恋。这段恋情没能够持久,王琦瑶拿出了她的全部家当----李主任留给她的雕花木盒里的黄金也没有留住老克蜡。老克蜡是王琦瑶生命中最后一个男人,这个比她的女儿还小的男人自然不能给她婚姻的承诺,她甚至拿出金钱来求他再陪她几年都没能留住,这是在男人面前总是游刃有余的王琦瑶第一次被男人拒绝,也预示着作为女人活着的王琦瑶生命将要走到尽头。
三、王琦瑶母亲角色的缺失
王琦瑶是薇薇的母亲,但她与女儿的关系并不像母女。小说从薇薇十六岁写起,薇薇一出场就和母亲充满矛盾,“她时常听见人们议论,说女儿不如母亲漂亮,这使她对母亲心生妒忌,尤其当她长成一个少女的时候。她看见母亲依然显得年轻清秀的样子,便觉着自己的好看是母亲剥夺掉的。这类议论对母亲也是有影响的,那就是使王琦瑶保持了心理上的优势,能以沉着自若的态度面对日益长成的女儿,而不致感到年岁逼人。薇薇刚长到能穿王琦瑶的衣服的时候,就开始和母亲争衣服穿了”,“如同所有结成对头的女人那样,她们也是勾心斗角的一对”。争衣服 、相互嫉妒、勾心斗角的事情大多发生在姐妹或者是一个女人与另一个女人之间,王琦瑶与女儿之间就是这样一个状况。
为薇薇准备嫁妆王琦瑶是主动的,“可是有时候也会想,薇薇的嫁妆与她有何相干呢?于是,她热一阵,冷一阵的。这么断断续续买下的东西”。婚姻关系到女人一生的幸福,没有过婚姻的王琦瑶本来应该更珍惜女儿的婚姻、有一个补偿心理希望女儿婚姻幸福,可是王琦瑶的态度是“热一阵,冷一阵”。薇薇要去美国,“王琦瑶心里犹豫要不要给她一块金条,但最终想到薇薇靠的是小林,她靠的是谁呢?于是打消了念头”。对无一技之长的薇薇去美国王琦瑶本来应该尽力资助,可是她还是打消了给女儿一块金条的念头,后来她为了留住老克蜡的爱情拿出全部家当,亲生女儿不如短暂的情人更重要,王琦瑶母亲角色的缺失可见一斑。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长恨歌》中所有的母女形象、
母女关系,呈现出来的都是亲情的匮乏——”[5]
薇薇的出现
只是王琦瑶的一个陪衬,薇薇尽管眉眼长的像王琦瑶但因为没有风韵而看起来非常普通,而同样的眉眼在王琦瑶身上就风情万种;薇薇对时尚的领悟能力差,而王琦瑶把旧衣服随便一改就能领导潮流;薇薇粗枝大叶没心没肺,王琦瑶心思缜密善耍手腕——总之,薇薇的出现是衬托得王琦瑶更加富有女性魅力而不是激发她的母性,所以王琦瑶母亲的角色是缺失的,也正是这种角色的缺失使她在57岁时和26岁的老克蜡恋爱,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四、结束语
王琦瑶是一个生在普通人家但有一定野心的女孩,她的家世不能与吴佩珍、蒋丽莉等富有的女同学相比,这使她自卑又自尊,她一出场就像一个老于世故的(下转第142页)
“连前燕黄门侍郎梁琛也无隐藏地说:“王猛有王佐之才,(上接第138页)女人,在同学之中善于耍一些小手腕。
[9](p2854)
锐于进取”。北魏崔浩亦曾赞其曰:“臣常私论她的命运改变正是缘于她的女同学,吴佩珍使她的照片上近世人物,不敢不上闻。若王猛之经国,苻坚之管仲也”了杂志封面,这使她成了小名人,导致了后来的参加选[10](p775)
。
美;她选美能够成功是因为蒋丽莉鼎力相助。她是一个能
小结
抓住一切机会往高处走的女孩,她那样一个普通的家庭盛自秦之后,汉族知识分子辅佐夷族政权成为中国古代
不下她的追求富贵繁华的心,也对她缺少管束,她在家中史的突出内容。十六国时期有张宾辅佐石勒,北魏有崔
浩、李安世等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辅佐,以及在后来不像女儿,更确切的说不像她家的女儿。由于女儿身份的的辽、金、元、清四朝政权都有汉族知识分子的辅佐,缺失没有人指导她走一条普通的、安稳的、幸福的路,阻但是,同为夷族政权中的汉族辅士们却有着不同的境遇及
止她被表面的富贵浮华诱惑。她经历了繁华,就飞蛾扑火
其扮演角色。王猛在前秦中的地位及政绩与其他夷族政权
般的向繁华扑去,最终导致她人生的悲剧。
中的汉臣相比有以下不同之处:
其一,二者的角色定位不同。王猛在施政过程中是以
前秦统治阶级一员的资格而施行的,主人翁的意识比较明
显,而后赵时的张宾、北魏时的崔浩等人则是以“客”的身份而存在。苻坚把王猛视为肱股之臣,待其之厚甚于氐族前朝遗老,王猛生前死后皆受到莫大的荣誉;而石勒
始终把屡建奇功、善谋划策的张宾视为杰出谋士,如《晋
书・石勒载记上》记载石勒罗致“衣冠人物,集为君子
营。乃引张宾为谋主”,北魏崔浩亦因“尽述国事,备
而不典”(《魏书・崔浩列传》)而被诛。其二,施政内容有所差异。北魏地主阶级主要是引导拓跋部进行汉式封建化的改革,其改革内容着重在于“文
治”,尤以孝文帝改革为典型;王猛的改革思想则涉及到
经济、文教、内政、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北魏的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目的就是
学习汉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在更大的程度上则是如何通过
学习汉制而更好的稳固北魏政权,而王猛所在的前秦则处于边创业边守业的阶段,所以现实状况使王猛必然地要兼顾文治与武功,从而也就使得王猛的历史作为更加多样
性。
其三,改革效果不同。王猛辅助苻坚创造了政通人和
的局面,这不仅在十六国时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最好局
面,在历朝历代的夷族入主中原的改革中也是可圈可点的。虽说前秦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就其某一稳定时期的局面来说,其成绩是值得肯定的。
总之,王猛的这种“四面出击”行为使其无法在各个
方面做的面面俱到,故而他的军事奇策、重要战役较之张宾要
逊色一些,他对经济的改革措施亦是继往未开来,而没有像北
魏李安世那样制定出了继往开来的均田制。但是王猛在前秦的
伟大功绩依然是值得称赞的,他早年隐居修道,使其具有道家观念;其以法治国,以礼治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为政之法,又体现了揉法入儒的思想,所以,在王猛的整个治国思想中,
所主宰的实质是儒法道三家思想的综合和灵活运用,这构成了
王猛治国思想的独特之处,而这一点颇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参考文献:
]房玄龄.晋书・苻坚载记下[M].卷114.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卷117.北京:中华书局,1974..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4,(1).
.卷100.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卷113.北京:中华书局,19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卷102.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卷152.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卷111.北京:中华书局,1974.]李廷寿.北史・崔浩传[M].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74.
编辑:冯惟榘
・142・
王琦瑶的人生像是画圆,雕花木盒是用她的青春换来的,她年老时想用雕花木盒去换别人的青春,却没有换到;她做李主任的暗室为的是富贵繁华,可是不明白李主任是靠不住的,李主任死后带给她的是一生的悲凉,她以后的生活比她出身的家庭差了许多;她和康明逊有过爱情,可这爱情
也是靠不住的,爱情带给她一个孩子,假如没有这个孩子她可以过得更好;她希望老克蜡能够陪她走完最后的人生,老克蜡拒绝了,正是由于和老克蜡分手,最终导致了她的杀身
之祸,离老克蜡拒绝她不过数小时,也算是陪她走完了最后的生命。
成为上海小姐后王琦瑶本来可以体体面面的嫁一个富有
人家的有前途的青年,可是她贪恋富贵繁华做了政要的暗室;重返上海后她可以做一个普通人的妻子,她又看不上;年老时她想和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保持着恋人的关系又被拒绝。王琦瑶一步步在退,可是这个退也只是相对她自己的从前,是不彻底的、认不清形势的,这是她妻
子身份缺失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她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王琦瑶对女儿薇薇没有望女成凤的想法,对薇薇没有理想、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要求她好好念书,也不要求她好好工作。她没有年老时依靠女儿的想
法,对女儿的婚姻并不是太热心,对女儿的出国也不是太
高兴,她不会把女儿有个好未来和自己会有个好晚年联系起来。她与女儿的关系是相互嫉妒、勾心斗角,而不是相互疼爱、相互包容。王琦瑶是一个母亲角色缺失的人,这种母亲角色的缺失使她没有心理年龄,青春永驻,看起来比较年轻,能够融入到年轻人中去,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也正是她与年轻人交往导致了杀身之祸,迟暮美人死于非
命,给她的一生作了不平凡的结束语。参考文献:[1]郑文晖.王琦瑶身后的文化说明了什么——评《长恨歌》里的海派文化文本 [J].文艺争鸣,2004(06):45.[2]曹雪芹.红楼梦 [M]. 济南:齐鲁书社,2002,316.[3]郭玉红.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命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116.
[4]裴艳艳.王琦瑶形象意蕴探微[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150.
[5]赵林.论王安忆《长恨歌》中女性意识的缺陷[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5(06):37.
编辑:冯惟榘
[1[2]房玄龄.晋书・姚兴载记[M][3]王振忠.前秦王猛与三秦豪杰[J][4]司马光.资治通鉴[M][5]房玄龄.晋书[M][6[7]司马光.资治通鉴[M][8]严可均.全晋文[M][9]房玄龄.晋书[M][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