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来源:叨叨游戏网
【理论园地】 Theory Corner

1下 2016年 第3期(总第521期)

当 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魏 峰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当代我国大学生在人生价

值观念、价值取向的选择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与此同时,在人生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上也出现了一些困惑与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概念;当代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03-0216-02大学时代是人生中最青春活跃、丰富多彩的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一个民族的兴旺与发展一定程度上要看这个民族的高等教育水平与高等教育下学生的素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取向既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又关系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下社会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国,各种信息、观念夹杂,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之前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对大学生行为起着十分重要导向和调节作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同一时代的大学生会形成基本相同的价值观,但因为具体的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又不完全相同,他们之间的价值观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大学生价值观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学生价值观还处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并且这一过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二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与社会发展步伐不一致的地方,价值标准之间具有一定冲突;三是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但总的看是一致性大于多样性。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要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需要先理清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涵义。

而是由社会关系衡量的。个人主观上,也许能够按自己的人生意愿去演化自己的人生历程;但客观上,个人的这些人生意愿多大程度能够遂愿,不是个人一厢情愿,而要受社会关系诸多因素制约。

人的生存价值,等于他为促进与实现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或者说等于他为多少人的生存发展创造与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条件这一客观实际。巨人或伟人,是为最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与提供有利条件最多的那些人。人死了就不能继续创造价值,但是,死的本身也在构成和产生某种价值,所以才有“死有轻如鸿毛,有重如泰山”,“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的说法。人生的价值等于从生到死的价值总和。大多数人所说的价值,是指客体所具有的促进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性质和能力,是指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面价值。事实上,客体所具有的作用以及影响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价值,既具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也具有负面的意义和价值,是正面意义和负面意义、正价值和负价值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因为世界同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世界万物具有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因为世界万物具有自己的价值。人只有通过自身的行为消除世界万物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负面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挥和利用世界万物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价值,才能实现人类不断生存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们关于世界或具体事物具有的价值性质和能力的观点,就是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是人社会生活和行为的指南针。人在社会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现象采取什么态度、做出什么反应都是以人对该事物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

人如果判定一事物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和价值,就会采取行动努力保护这个事物,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个事物的价值和潜力。人如果判定一事物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负面的意义和价值,就会采取行动努力逃离这个事物,消除这个事物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人如果判定一事物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会对该事物产生兴趣,更不会对该事物产生主动行为,改变这个事物。

一、价值与人生价值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在哲学上,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其次,价值又是一个属性范畴。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首先,价值具有社会性或主体性。其次,价值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再次,价值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而人生价值则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指的是作为客体的个体对作为主体的个体的价值,社会价值指的是作为客体的个体对作为主体的社会的价值。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因为人生总是社会的人生,人生受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制约。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是由个人评估,

收稿日期:2015-12-05

作者简介:魏峰(1990-),女,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学。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16

而人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人对于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人具有二重性: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有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人对社会积极的、肯定性的作用和奉献,是人对社会的意义。人的自我价值是个人的存在和行动对自身的意义。通俗地说,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他人、集体、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个人需要一定程度的满足,以及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的。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是受人的价值观念所制约的。在笔者看来,人的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义利、美丑、善恶、荣辱等基本观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人生价值观念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追求或价值取向;二是价值尺度。

二、当代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变革的进程不断加快,也使人们的思想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局面,各种社会思潮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严重地侵蚀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也多方面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致使有些大学生出现了精神信仰迷失、价值观扭曲的状况。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是伟大“”的实现者,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在此基础上,再次申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并积极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大学生大多受到成长环境及教育背景的影响,一定程度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并逐渐导致责任感缺失。但总的说来,当代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自由、竞争、公平、效率的时代意识明显增强。

他们热爱中国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充满坚定的决心和信念。这是当代我国大学生基本的政治立场、政治理想与信念。以这种基本政治理念为基础,当代我国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不断变化,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主体性意识由缺失到主体意识增强;二是价值目标由务虚向务实转化;三是价值理想、奋斗目标由单一向多样转化。

当代我国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上出现上述可喜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与急待解决的缺陷与问题:一是主体意识的个体化、片面性倾向;二是在价值

217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Theory Corner 【理论园地】

1下 2016年 第3期(总第521期)

取向上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与冲突的倾向;三是价值取向上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相脱离的倾向。

三、引导当代我国大学生选 择和形成科学而合理

的人生价值观的对策

引导当代我国大学生选择和形成科学而合理的人生价值观主要借助三个方面的力量:家庭、学校与社会。也就是说,要努力构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条件;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承担起教育责任;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三方面力量要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并持之以恒,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与造就人才的殿堂,必须把育人摆在首位。高校所有的教师最为神圣的职责有两个: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二是教育学生学会做学问。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最基本的与首要的。

因此,引导当代我国大学生克服在人生价值选择上的片面性与缺陷,就成了当前我国高校所有教师的头等重要任务。对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要把一般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主要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使之真正做到辩证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统一;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

二是在教育引导的方式与方法上应有所创新。引导当代大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必须创新途径。针对当代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实际,要重点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引导他们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要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证明和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还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抓住时机,从实际出发,构筑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平台。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在高校生成和发展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2]彭文英.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15).

[3]李顺彦.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机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4]宁欣,吴济龙,才宝.“90后”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

[5]谢春红,邹再金.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引导[J].前沿,2012(19).

[6]任莉,程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实证分析及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7).

(责任编辑:范晓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