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追求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追求

来源:叨叨游戏网


《哲学与智慧》课程论文

评语: 评分: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追求

摘 要: 当代社会正处于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向钱看”、追求名利、社

会地位等心态日趋明显。大学生,作为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群体,对于他们价值观取向、人生追求等问题的研究便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追求 价值观 理想 教育

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世界巅峰,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主流价值灌得确立、理想与现实的疑惑等种种问题便接踵而至。大学生是国家下一代的栋梁,是国家未来步伐的引领者。在他们踏入社会之前,研究分析把握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追求是一个迫切又必需的任务。

一、基本概念的认识

追求,词典上是这么释义的: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出于《楚辞·九章·惜往日》:“ 介子忠而立枯, 文君寤而追求。”高尔基曾说过:“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一生里必定会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时刻。”人的一生若没有任何追求,那么无异于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意义。他只不过是随时间的推移走向生命终点,借用了人的称呼而与人类社会没有任何交互。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于理想,我国著名诗人流沙河在诗歌《理想》中有着极为贴切的叙述:“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去的心。”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追求的现状与环境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2002年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排名依次为加拿大(51%)、日本(50%)、韩国(41%)、新西兰(40%)、挪威(40%)、芬兰(39%)、瑞典(39%)、美国(39%)。人均GDP最高的卢森堡(78000美元),大学普及率才23%。欧洲强国,大学普及率都不高。其中法国为36%,英国31%,德国22%。中国去年大学入学率已经达到23%。这样片面追求普及率

的提高,严重影响力大学教育的质量。因此造成的教育质量问题也对大学生树立人生价值观的导引形成了不利平台。

另外,现代会发展、经济水平提高,但思想状态的滞后也导致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一、社会物质生活差异性增强,大学生的选择呈现多样化 。我国是在基础相当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地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由此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活动中。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随着物质生活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落差将更明显地呈现出来,这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二、开放社会流变性加剧,大学生的道德共识微薄 。社会化开放性的资源流通体系正在逐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他们尽管生活在学校环境中,但这个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外部世界的一切流变都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学校内部。然而,正如威廉·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物质水平的变迁速度是快于非物质文化的。当两者的变化都成为常态时,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共识就将不断消减,道德共识的达成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三、信息传播网络化,大学生的交往越来越具匿名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网络属于虚拟社会,交往方式是匿名的,不同于面对面的互动。在此情况下,道德作为一种靠自律和社会起作用的机制,在匿名沟通的情况下的集体评判和个人负罪感大大降低,失德或缺德的几率则有可能随之增加。

三、建议与结语

第一,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适应新时代的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目前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大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的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存在只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倾向,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

第二,对知识经济下高校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思考

只有知识没有思想的大学生是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思想素质是新世纪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思想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时期,也是思想素质形成和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全方位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并建立综合评估体系评定学生的思想素质

大学的责任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还要从校园环境入手营造启迪学生思考氛围,全方位培养锻炼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建设一种文化氛围,创造一个自由环境,使学生能够有活力、有定向、有秩序,增强适应性,培育自信心,充分鼓励大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并在探索、选择新途径、处理新问题时,给予积极的引导。同时研究一套适合评价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评估体系,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全面考核学生,综合测评表考评尽可能公开、公平、公正、客观,杜绝感情因素,并把它作为学生评三好,优秀毕业生推荐工作的依据。

大学生还没有踏入社会,也没有形成长久固定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以追求他们的崇高理想。因为崇高理想能指点人生迷津,崇高理想能升华主体情感,崇高理想能开阔人生境界。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旷世之才,且有坚韧不拔之志。”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极其缓慢也不易察觉变化的过程。当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时,要靠个人的坚毅抵制住。只有经过各中磨砺,成长方具无可替代的意义。人生并不能用长度计算,而是靠个人拓其宽度、增其厚度。人的社会价值也就相应地从个人价值上体现出来了。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表示,存在不是活着。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一个东西只是在己而人类却是为己。“存在先于本质”,人寻找不到永远不变的本性。因此,大学生在从大学向社会过渡的这段时期,一切道德抉择、价值取向都不能归咎于人的本性。而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与个人的高度意识也就具有了意义。

参考文献:

[1]关成华.绚丽的青春———中国青年80年的奋斗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思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两课教学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0(17) [3]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