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4 文言文二则 教案

14 文言文二则 教案

来源:叨叨游戏网


14 文言文二则

学 弈

1.会写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弈》,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1.文言文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课前导入。

1.你们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

师: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注释。今天我们学的这课就是一则文言文。

师:文言文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可能会感觉很难,下面老师就来告诉大家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有效的方法:一是反复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功。每读一篇文言文,都要先通览全文,初步掌握其大意,然后消灭文字障碍,弄懂难字、难词、难理解的句子。二是要掌握文言字词和古汉语的一般规律。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认准通假字,通假字是借用一个音同或形近的字代替本字。同时还要弄清古今语句的异同。三是要常做翻译练习,因为翻译是非常重要的综合训练,既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又能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学会这三种方法,相信我们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2.板书课题:《学弈》。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学弈》。

师:“学弈”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学弈”就是“学习下棋”的意思,课本的注释中有。

师:对了,看注释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啊!

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谁?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课件出示孟子的图片和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两篇文章,同学们将在初中会学到)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本课生字。

(2)听范读,注意朗读节奏。想一想: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词。

3.文章主要内容。

有两个人向著名的射箭高手弈秋学习射箭,一个人专心致志,学到了本领;另一个人三心二意,什么也没有学到。

那让我们走进课文,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吧!

三、精读领悟。

1.学习《学弈》:借助注释,理解句子。

(1)课件出示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下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

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同时根据注释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

(2)课件出示第二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诲:教导。惟:只。之:指奕秋的教诲。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援:引、拉。缴:这里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同时根据注解翻译句子。(指生回答)

师小结: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到来,想拉弓箭把天鹅射下来。

师问:通过前两句的学习,你知道有几个人学习下棋吗?他们的学习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同桌讨论,指生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师小结:通过“使弈秋诲二人弈”我们可以知道有两个人学习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表面看上去在听弈秋讲课,可是他心里却一直想着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注意力不集中。

师问:你们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前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吗?

生齐答:专心致志。

师问:你们也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后一个人的学习态度。

生齐答:三心二意。

师问:“思援弓缴而射之”中“之”指代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内容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鸿鹄”的意思,同时让学生知道“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就是指上句中的“鸿鹄”。

出示图片,同时师解释:“鸿鹄”就是指天鹅,因它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3)通过前两句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个人虽然一起学习,但他们学习的态度不同,所以,两个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那这两个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指生朗读第三句话。

引导学生从文中的语句中找答案。

指生回答。

师小结: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后一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学得不如前一个人。

(4)课件出示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引导学生朗读设问句,同时根据注释翻译句子。

指生回答。

师小结:是因为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2.学习感悟。

学习完《学弈》,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学生从两个人学下棋的态度考虑。

小组讨论,举手回答。

师小结: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四、熟读成诵,深化认识。

1.朗读指导。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课文。

(2)根据断句读一读。(注意指导设问句的朗读)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背诵。

五、课堂总结、拓展升华。

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呢?以后我们对待事情应该怎么做呢?

2.学习巩固。

出示文言文《掩耳盗铃》,让学生根据能读懂的短文的部分说一说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两小儿辩日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理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故事。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5.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背诵名言警句。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进行全班交流。)

二、引入文章。

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

三、解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师:根据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师梳理问题: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四、解文。

(小组学习讨论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朗读,汇报。)

(一)了解两小儿各自的不同看法是什么。

1.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把语句画出来。

2.生画出相关语句。

3.反馈。

4.师: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根据文中的注释理解这两段话是什么意思,两小儿各自的意见到底是什么。

5.生反馈: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师: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学生找句子。

3.反馈。

4.师:你们能根据注释说说这两段话的意思吗?生分四人小组学习讨论。

(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离得近的事物感觉暖和一些而离得远的事物凉些吗?”)

师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三)诵读。

读出语气,读出韵味,读出对比的感觉。抽读,比赛读,读出互不相让的感觉。

师:你对这两个孩子的辩论有什么评价、看法呢?

生应了解到两个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辩论的精神。(自以为有道理)

(四)你们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归纳:

1.远小近大的原因:①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②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②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五)深入了解孔子,树立孔子形象。

1.师:孔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两个孩子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反馈: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孔子的知识有很多呢?”

2.对孔子的回答,你们怎么想?

生:孔子那种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师总结:学无止境。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同步练习。

两小儿辩日

一儿 一儿

日始近 日初远

近大远小) (远凉近热)

日中远 日中近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