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l卷 第8期 V01.2l No.8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Chong ̄ngInstitute ofTechnology(Social ScienceEdition) 2007年8月 Aug.2007 【经济与管理】 关于发展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几点思考。 郑 雨 (重庆工学院基建处,重庆b ^ ÷ , 40o05o) 摘要:中国投资银行业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 题。组建中国投资银行应该鼓励国内券商兼并重组并与国外投资银行合资成立现代投资银行, 允许国内民间资本组建现代投资银行;发展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应该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巩固和 . 发展各种证券承销和经纪业务,着力拓展企业并购等资产重组业务,积极参与风险投资支持中国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经营管理上应该采取分业模式。 ’关键 .词:投资银行;兼并重组;企业并购;分业经营 文献标识码:A ) 中图分类号:F830 筇 出筇 筠 出尔 碲 文章编号:1671一{m4{2{x ̄7)o8一OO28—03 隶 % 一 l紊 筇 哮 系 ; 筇 % Suggestions on Developing Chinese Investment Banks ZHENG Yu (Department of Capital Construction,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or ̄qing 400050,China) Abstract:The investment banks in China emer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and they ale still on heitr iniital stages with many problems with themselves.This paper suggests hatt Chinese modem invest— ment banks should be formed by combina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of domestic stck coroporations,or be founded by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foreign investment banks,and domestic privative capitals should e perb. mitted to establish modem investment bank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ree strategies could be put into practice to develop Chinese investment banks..developing the business of stck soale nd agency,expaanding he busitness of corporation combinations,and promoting?Chinese?high and new—technology industries by participating risk investment and management by division of occupation. Key words:investment bank;combination nd raeconstruction;corporation merger;management by division of occupation 1 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投资银行业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 2O世纪8o年代末,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原先商业银 司,它们是中国投资银行业的主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 于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机构或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机构 等。总的来说,中国投资银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 不少问题。第 ,券商数量多、规模小、缺乏国际竞争力。 最大的中信证券总资产600多亿元,市值1 400多亿元,与 ~行的证券业务逐渐被出来,并成立了一大批证券公 些“航母级”的投资银行如摩根・斯坦利、高盛和美 林集团等相比,中国券商只是“舢板级”的。无论在国内还 收稿日期:21 ̄17—04—29 作者简介:郑雨(198o一),女,重庆人,硕士,主要从事投资理财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郑雨:关于发展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几点思考 29 是在国际市场上要与外国投资银行竞争,后果都是不可想 象的。第二,产权不明晰。很多证券经营机构存在银行 业、信托业、保险业投资入股的问题,或是及各部 委、地方的合资法人机构或非法人事业部投资,产权 关系不清,也无法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第三,券商市场 定位不准,形象不突出,经营业务趋同,品种少。中国券商 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证券一、二级市场,约占9o%。 “金融工程师、资本营运专家以及企业合伙人”等多重角色 过渡。 2.2允许国内民间资本组建现代投资银行。民营经济金 融的发展是中国经济金融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中国经 济金融市场的开放不仅是对外开放,更应是对内开放。对 中国民间资本开放投资银行业,不仅可使闲置的民间资本 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可以促进中国投资银行业和金融业的 这说明券商经营重点仍是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而企业并 发展。当然,也应该监督各投资银行向市场披露信 购、理财咨询、基金管理、风险资本等新型业务尚不足 10%。不仅如此,券商服务普遍层次低、手段少,经营上“一 级市场靠关系,二级市场靠网点”的现象十分普遍l2J。第 四,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督和控制机制。投资银行业本来是 一种高风险的行业,然而,中国券商及机构普遍风险意识 淡薄,疏于风险监督和控制。这突出表现在:违法违规行 为多,如各种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行为;为追求暴利铤而走 险,如高息拆借资金爆炒“垃圾股”;制度不健全,管理失 控,如帐外帐;所编报表不真实;分支机构滥用职权等。 2中国投资银行的组建途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弱小的投资银行无法与实力 强大的外国投资银行同台竞技。因此,当务之急是必须组 建有竞争力的现代投资银行。 2.1鼓励国内券商兼并重组,并与国外投资银行合资成立 现代投资银行。中国现代投资银行的组建首先要鼓励国 内现有券商并购重组壮大实力,再吸收国外知名投资银行 资本和人才成立新的现代投资银行。因为中国投资银行 业刚刚起步,如果盲目允许外国投资银行自由进入,会给 中国投资银行业带来较大冲击,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引进 外资的策略l3J。在引进外国投资银行的众多方式中(如独 资、合资、开设分支机构等),中外合资方式应为首选:其 一,在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由于双方共同参与管理,有利 于中方更好地学习国际投资银行业先进的经营方式与管 理经验;其二,参与合资的中方投资银行可以通过外方投 资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及时把握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状 况和金融创新情况,还可以拓展海外业务,参与国际竞争; 其三,对合资投资银行的监管要容易一些,而对外资投资 银行和外国投资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管相对困难;其四,它 能促进国内投资银行业的优化。一方面,中国目前从事投 资银行业务的主体很多,呈散、乱、弱的特点。若引进外资 组建成实力强大的投资银行,则可以促进投资银行的竞 争,提高市场效率,优胜劣汰,从而优化中国投资银行群 体。另一方面,目前中国投资银行业务主要集中于承销领 域,尤其是股票承销,呈单一化的特点,而现代投资银行业 务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中国券商由于实力不够和经验 不足,涉及承销外的业务较少,合资投资银行可利用外国 资本和有丰富经验的投资银行专家开拓新的投资银行业 务,例如,收购兼并、资产重组、股权转让、资本运营、财务 顾问、项目融资、战略投资、管理咨询、公司理财、资产委 托、基金管理等。这样,投资银行也由单纯的“承销商”向 息,规范动作。但是,民营投资银行在中国是新生事物,且 中国对投资银行业的监管经验还不足,所以,在降低行业 进入壁垒的同时,要边发展边观察。 3 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 按照美国投资银行专家库恩博士的观点,现代投资银 行业务包括所有资本市场业务,诸如证券承销、公司理财、 收购兼并、提供咨询、管理基金和风险资本以及为金融机 构进行大额证券交易等等。中国投资银行应当根据中国 国情和投资银行业状况重点发展三大业务。 3.1 中国投资银行应巩固和发展各种证券承销和经纪业 务。证券承销和经纪是投资银行本源型业务,一直是中国 各大券商的主要营业收入,约占80%,而且,由于国企改革 的缘故,在未来l0年中,股票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主要渠 道的地位不会改变。10年中股票总市值的增速将明显超 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预计到2010年这一比率将 提高到60%~80%,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3.2着力拓展企业并购等资产重组业务。中国已决 心通过国企战略重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增强国有企业 竞争力,投资银行积极参与企业购并策划,可为中国企业 购并提供目标公司选择、定价分析、战略制定、竞争优势分 析等全面性咨询服务,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中 国企业并购长期以来一直由参与主持,越位现象 严重,导致重组效率低下。根据企业理论,企业并购出于 节约经营活动的交易费用,低成本扩大企业边界,通过产 权的转让和交易,对存量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并购能否成 功,取决于企业并购的管理费用的增加是否超过企业因并 购而节约的交易费用,即边际组织交易成本是否小于边际 市场交易成本。投资银行参与可以降低企业并购的运行 费用,有效避免由于并购各方信息不对称,对有关法律、政 策和交易程序不了解,资本市场运作经验不足和巨大资金 缺口各种原因引起的风险太大、成本过高甚至交易失败等 恶果,还可以免除干预,有助于市场配置资源。美国 的高盛公司等投资银行已经积极涉足中国国企业并购重 组,中国投资银行在这方面与其合作有很大的空间。 3.3中国投资银行应积极参与风险资本业务,支持中国高 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风险资本业务就是投资银行通过下 设的风险投资部把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分散投资 于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主要是未上市的中小高科技企 业,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收益、承担风险。投资银行不 仅町作为中介者为高科技风险公司融资或为其管理风险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0 重庆工学院学报 4.3分业经营有利于国家金融监管。一方面,由于中国的 银行建立的时间不长,缺乏对投资银行和商业银 行混业经营的有效监督机制,更缺乏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监 管经验;而且,实力雄厚的外国全能型银行的进入更增加 投资基金,也可直接对风险创业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比 如,美国的高盛公司对风险gq,_lk公司进行大量直接股权投 资,仅在中国的风险项目投资就近I亿美元 J。中国每年 有专利技术2万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5万项,但转 化成商品并形成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远低于发达 国家的6o%~80%的水平。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 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而发达国家达30%~40%。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一个重 了对混业经营监管的难度[61。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管理 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证券投资的监控制度和监控技术 尚不科学,难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证券法》虽已 实施,但仍有许多问题未解决。允许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 要原因是缺少高科技风险投融资机制。对于中国一些正 在向真正意义的投资银行转化的大型证券公司来说,开展 创业风险投资业的探索,无疑是开拓投资银行业务的一项 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4 中国投资银行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投资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国究 竞选择何种,应由一国国情和历史条件来决定。在中 国,投资银行业起步就是先从商业银行经营证券开始的, 并逐渐在证券发行与交易中占据主要地位,这与当今西方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在证券业发展之初银行兼营证券的做 法十分相似,基本是两业融合的路子,但中国现阶段必须 强调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 4.1分业经营有利于国家的宏观。中国金融业还不 发达,层层行政设置的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僵化的利率机 制、浅层次的金融市场使国家的间接难以奏效,国家 从直接到间接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在这一过 程中,金融业还必须起着稳定大局的“中枢”作用,如果允 许银行兼营证券业务,在市场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 大量资金极可能过多进入证券业,造成,增大证 券市场的投机性并加剧其不稳定性,这不利于国家的宏观 。 4.2分业经营有利于中国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自身的发 展。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商业银行出现巨额的不良资产、金融犯罪不断发生以及证 券公司违规操作都说明了问题存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和 投资银行自身的问题都难以解决,如果合业经营,则出现 的问题更多,难以在投入要素的共同分亨、统一的管理上 获得更多的利益【5 J。而且中国商业银行业垄断已经很严 重,若允许综合经营则会造成证券业也出现严重垄断,这 不利于中国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 合业经营将加大监管困难,增加金融风险。另外,在存在 合资投资银行的情况下,分业经营管理将有利于控制外资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冲击,有利于外资的监管和国际收支平 衡以及中国的金融安全。 诚然,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是孤立的,必须与世界金 融市场接轨。从全球范围看,金融的变革已逐步趋向 “自由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证券业和银行业相互融 合。从长远来看,为了加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商业银行 与投资银行必然走向融合的道路。但现阶段必须实行分 业经营与管理,加强业内竞争,提高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 各自竞争力,以期将来在更高层次上相互融合,参与国际 竞争[7l。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投资银行学[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李红兵.中国投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J].经济评论,2000(1):72—76. [3]邹欣.中外投资银行合作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oO(3).46—49. [4]王聪,汤大杰.美国投资银行核心业务演化及发展趋 势[J].国际金融研究,2ooo(2):35—38. [5]李川,韦海霞.合理运用投资银行手段加快商业银行 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建设[J].中国金融,2000(4):26— 27. [6]岳正坤.公司并购与我国投资银行业务拓展[J].中南 财经大学学报,zooo(z). [7]李虹.把握从众现象实施科学管理[J].重庆工学院 学报,2006(12):46—48. (责任编辑邝坦励赵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