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我国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几点认识

对我国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几点认识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31卷第6期󰀁󰀁󰀁󰀁󰀁󰀁󰀁󰀁󰀁󰀁󰀁󰀁󰀁󰀁󰀁󰀁󰀁󰀁人󰀁民󰀁黄󰀁河󰀁󰀁󰀁󰀁󰀁󰀁󰀁󰀁󰀁󰀁󰀁󰀁󰀁󰀁󰀁󰀁󰀁󰀁Vol.31,No.6󰀁󰀁2009年6月󰀁󰀁󰀁󰀁󰀁󰀁󰀁󰀁󰀁󰀁󰀁󰀁󰀁󰀁󰀁󰀁󰀁󰀁󰀁YELLOW󰀁RIVER󰀁󰀁󰀁󰀁󰀁󰀁󰀁󰀁󰀁󰀁󰀁󰀁󰀁󰀁󰀁󰀁󰀁󰀁󰀁Jun.,2009󰀁󰀁

󰀁水资源󰀁

对我国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几点认识

史瑞兰,孙照东,刘永峰,郑建国,李󰀁锐

(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4)

摘󰀁要:把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源头从建设项目向前推进至规划阶段,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必然方向。从水资源管理的客观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教训、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局限性及成功实施的经验、水资源论证相关研究成果、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出台等视角,分析了我国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与实施,应从规章、标准的制定与资质管理、技术审查、审批管理等方面开展。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论证;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09.06.031󰀁󰀁2002年水利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纳入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这充分突出了事前管理的特色。水资源论证制度主要是从微观层面上对建设项目的取水、用水、退水等环节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为科学审批建设项目的取用水做好技术支撑,保证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需求,是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国家水资源管理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

[1]

源开发利用中将被动管理提前到主动介入,从科学的角度对规划相关的水资源问题分析论证,一方面要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保护,以及跨流域调水、水资源优化配置等纳入经济社会大系统中去统筹考虑;另一方面,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规划及经济布局、城市发展规模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实际状况,不得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

(3)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局限性。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实施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从一些河流水电梯级开发造成河段明显减水和脱流的情况看,尽管单个项目水资源论证均提出了生态流量保障要求,但是河流生态完整性仍然遭到了严重破坏;有些建设项目的取水、退水,单个来看是合理的,从区域或流域角度来看,多个建设项目消耗的水资源量和由此产生的入河污染物量,其叠加影响却是不可接受的[1]。实践表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迫切需要上升到规划水资源论证阶段,以此作为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及加强宏观的重要手段。

经过6年多的实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为协调经济建设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看到,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针对单个建设项目,它还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建设项目与建设项目之间竞争用水的问题。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水资源问题,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水资源论证已显得十分急迫。

1󰀁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必要性、可行性

1.1󰀁必要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水法把水资源管理上升到了规划阶段,要求从规划的源头合理配置水资源,逐步达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2)水资源开发的教训。从宏观层面来看,有关部门在制定重大经济决策时未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的制约作用,从而造成诸多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问题。如塔里木河流域,曾经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天然胡杨林,但水资源开发利用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上游过度引水使得下游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造成胡杨林大面积枯萎死亡等[2]。因此,应在水资1.2󰀁可行性

(1)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得的成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已成为水资源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对优化流域及区域间水资源配置,加强取水许可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发挥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支撑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3]。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成功实施,为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水资源论证相关理论、方法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水资源配置指导思想经历了由󰀁以需定供󰀁、󰀁以供定需󰀁、󰀁基于宏观经济󰀁、󰀁面向可持续发展󰀁到目前的󰀁遵循科学发展观󰀁

󰀁收稿日期:20081012

󰀁作者简介:史瑞兰(1979󰀁),女,河南孟津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保护方

面的研究工作。

󰀁E󰀁mai:lsrl_0407@yahoo.com.cn

󰀁76󰀁

人󰀁民󰀁黄󰀁河󰀁󰀁󰀁󰀁󰀁󰀁󰀁󰀁󰀁󰀁󰀁󰀁󰀁󰀁󰀁󰀁󰀁󰀁󰀁󰀁2009年󰀁

布局对水资源的需求及影响需要重点关注;󰀁全国节水规划纲要󰀁中规划的重点节水行业用水受区域水资源条件的制约作用明显,对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产生的影响较大,宜列入规划水资源论证范围;国家颁布的行业取水定额以及各省(区、市)制定的取水定额反映了行业用水需求,对确定规划水资源论证的行业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内容、地位、功能和特点来看,对各级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水资源论证是必要的;各级区域规划的实施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和累积性的特点,这类规划也需要进行水资源论证;根据专项规划的涉水特点,需要进行水资源论证的专项规划行业或领域包括农林牧渔、工业、能源、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交通、水利、服务以及其他涉水行业的某些特色经济或重大工程。此外,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5~2020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9~2020年)󰀁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水资源作为支持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具有重要地位,城市的发展规模应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9]。

的过程,表现在配置目标从单方面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到追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配置内容从单纯的水量分配逐步发展到水量、水质的统一调配,从地表水的分配调度发展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同时开始考虑雨洪资源的利用。配置方法和技术由单一的数学规划模型发展为数学规划与模拟技术、向量优化理论等几种方法的组合,对问题的描述由单目标发展为多目标,特别是大系统优化理论、计算机数字化管理、信息控制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和新的优化算法的应用,标志着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从无到有、逐步走向成熟[4]。

从1985年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组提出水资源承载力定量计算方法以来[5],国内对水资源承载力的量化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多个󰀁九五󰀁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都涉及这一领域,研究方法多样并趋于模型化,国内许多研究者采用各种评价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关中地区、黑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承载力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大量研究[6]。

(3)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出台。水资源综合规划综合反映管理国家的意志和取向。正在制定的全国及各流域、各省(区、市)的水资源三级区套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其核心是从资源配置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在科学调查评价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预测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通过统筹规划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保障水资源的安全供给和可持续利用,为水资源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和技术平台,为制定水资源领域各专业规划提供指导和水资源统一调度的前提。

[7]

3󰀁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管理与实施

目前,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已经形成了法律规章、技术导则、编制单位和编写人员资质管理、主管部门技术审查和审批等一系列制度。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与实施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规章、标准的制定与资质管理。规划水资源论证需要法律规章依据和技术标准的支持,需要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规章和标准的前期研究。在规划水资源论证实施的初始阶段,可不必强调规划水资源论证资质问题,待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逐步成熟后,再完善资质的管理工作。在此期间可适当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以满足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要求。

(2)规划水资源论证介入时机。同建设项目相比,制定的规划对水资源影响范围更广、时间更长,而且影响发生之后更难处置。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将被动管理转变为提前主动介入,从决策󰀁源头󰀁控制或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建议规划水资源论证从规划的纲要阶段介入,在规划的审批阶段参与。

(3)技术审查与审批管理。宜建立由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的审查专家库和审查小组,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的技术审查工作。对于规划水资源论证的验收和审批,建议由规划编制部门或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执行。

。该系列

规划的出台将成为我国建立水权制度的基础,是各类分水方案

2󰀁规划水资源论证的对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要求,需要进行水资源论证的规划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8]。

根据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笔者调研了东部、南部沿海、北部、中部、西北地区部分省(区、市)的各级各类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国家级区域规划纲要3个,国家级专项规划文本(或规划纲要)96个,省级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18个,各省国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文本(或规划纲要)234个,省(区、市)级区域规划纲要5个,市(县)级区域规划纲要3个,城市总体规划(或规划纲要)24个,涉及20多个省(区、市)。在对调研的各类规划涉水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借鉴6年来全国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统计数据,综合考虑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全国节水规划纲要、行业用水定额等成果,进行大量筛选分析后认为:项目数量较多且取水量较大的行业包括水利、农业、火电、石化、造纸、钢铁、冶金、食品等,水资源论证从单个建设项目上升到规划层次时,这些行业发展规模以及重点项目4󰀁结󰀁语

把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源头从建设项目向前推进至区域、流域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减少水资源管理方面决策失误、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下转第79页)

󰀁第6期󰀁󰀁󰀁󰀁󰀁󰀁󰀁󰀁󰀁󰀁󰀁󰀁󰀁刘俊民等:地下水动态分类的Fuzzy最优树研究作物需水量的增加,夏灌开始,开采量明显增大,水位下降速度增大;至8~9月达最低水位,10月以后水位逐渐上升,地下水位年内变幅为0.81~2.71m。年际变化特征为: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剧烈,年变幅为0.73~6.69m,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79󰀁

分析理论的联合运用,在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类型划分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在获得最优分类结果的同时,避免了目标聚类法中的预分类和人工神经网络法中的网络结构选取对分类结果可靠性的影响。

(3)从分类结果来看,研究区28个观测井地下水动态可划分为5类,最优阈值󰀁=0.9717。分类结果评价表明,各动态类型中观测井与其实际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基本吻合,直观地反映了地下水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当地下水动态观测样本数较大时,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动态类型分类并绘制区域地下水动态类型图,这可为研究区地下水的水流数值模型参数分区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胡宝清.模糊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安贵,王淑华,张志宏,等.应用Fuzzy集理论对地下水位动态分类[J].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1993(4):25-27.

[3]󰀁冯德益,楼世博,林命周,等.模糊数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3.

[4]󰀁卜月华.图论及其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5]󰀁高蕙璇.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苏英,徐双乾.咸阳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6):11916-11917.

󰀁责任编辑󰀁乔韵青󰀁

图4󰀁各代表观测井地下水位的年内和年际变化

(2)第󰀁类主要位于黄土台塬区。其中15、24、13、12、18、11、14、4观测井位于泾西黄土台塬区,7号位于泾东黄土台塬区,但27号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该类地下水位年内变化呈多峰型,最低水位出现在9月份,最高水位出现在年初,年内变幅为0.13~10.11m,水位呈下降趋势;年际变幅为0.82~9.13m,水位变化呈急剧下降趋势。

(3)在第󰀁类中,9号位于泾东黄土台塬区,其余均位于泾西黄土台塬区,年内最高水位出现在年末,最低水位出现在8~9月份,水位年内变幅0.57~1.8m,呈下降趋势;水位年际变幅为0.78~1.9m,呈相对缓慢下降趋势。

(4)第󰀁类地下水主要位于黄土台塬区,其最高水位出现在年末,最低水位出现在1~3月份,水位年内变幅为0.91~3.22m,呈上升趋势;年际变幅为1.62~5.82m,水位急剧上升。

(5)第󰀁类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较高,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28号观测井地下水位年内年际变幅分别为0.22、0.56m。从总的趋势来看,该类地下水位呈持续式上升。

(上接第76页)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园区󰀁规划方面的水资源论证已经开展,如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水资源论证等。建议先在小范围(区域)内选择不同的典型规划案例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试点,通过对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实践,探索其发展途径,为规划水资源论证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实施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而坤.严格水资源论证管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J].地下

水,2005,27(3):4-6.

[2]󰀁绿叶编辑部.源头失误酿成环境灾难[J].绿叶,2004(1):29.

[3]󰀁王文生.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实践和思考[J].海河水利,2007(4):4-6.[4]󰀁安娟,路振广,路金镶.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J].人民黄河,2007,29

(8):43-44.

[5]󰀁巫春平,张济世.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人民长江,2007,38(11):

135-136.

[6]󰀁全海娟,许佳君,陈昌仁.我国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进展初探[J].水

利经济,2006,24(6):56-58.

[7]󰀁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

作有关问题的意见[EB/OL].(2003-09-18).http://www.hwcc.com.cn.

[8]󰀁张今声,王希文,张虹.国民经济规划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9]󰀁牟海省,刘昌明.我国城市设置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协调研究刍议[J].地

理学报,1994,49(4):338-342.

3󰀁结󰀁语

(1)地下水动态是诸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地下水流系统上的Fuzzy综合作用,且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异性。因此,采用Fuzzy聚类分析进行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划分是适宜的。

(2)基于图论中Prim算法的Fuzzy最优树理论和数学统计󰀁责任编辑󰀁赵宏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