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丨和谐社会建设M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探析
阳月华
(宜宾学院 四川宜宾 4000)
【摘 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精神
保障。文章阐述了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健全乡村文化建设供给机制;积极培育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发挥乡贤队伍的榜样作用;重视家风家训的引领作用。【关键词】 乡风文明;乡村文化;乡贤;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乡村振兴要按照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进行。由此可见,乡风文明建设对于实施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风文明建设关系着我国乡村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着村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
一、新时代的乡风文明建设现状
乡风文明建设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目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一定不足,农民的精神生活极度贫乏,不良风气大行其道。因为当前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民缺乏适当的休闲娱乐方式和适宜的社交方式。农民之间的社交更多的是以打牌等陋习的方式来进行。二是农村的文化建设较为滞后。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不论是还是农民,因希望能够实现快速致富而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经济建设上,从而忽视了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传统的乡村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当前农村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冲击着传统文化倡导的养老育幼观念。另外,农村的部分田野民谣、民间故事、曲艺等传统技艺也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乡风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乡风文明建设问题不仅是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更是农村的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的问题。当前我国的乡风文明建设问题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乡村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缺少农民的参与
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目前采取的措施多是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建设农村书屋或是老年活动中心方面。农村书屋建成后,其使用率并不高,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剩下的多为老年人或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或是妇女当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是半文盲或文盲,农村书屋对这部分人而言形同虚设。二是农村书屋的书籍多为农村种植养殖方面的,儿童不感兴趣,也不会主动去书屋借书看书。农村的老年活动中心倒是时常人满为患,但其功能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乡村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的“送文化”下乡模式忽视了农民的情感需求,未能达到其预期效果,也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2、乡村文化缺乏再生产能力
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因缺乏乡村文化人才而呈现出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熟悉乡村文化的人才流失严重,乡村文化产品缺乏创新人才。城市文化工作者又因远离乡村,对乡村文化了解不多,对乡村生活不熟悉,从而他们也难以创作出反映现代农村精神风貌的文化产品,无法满足农民的乡村文化需求。
3、忽视乡贤文化的引领作用
乡贤指农村本土、本乡中有德有才有声望且深受当地民众尊重的人。乡贤文化是指乡贤主体所拥有的文化、艺术、道德与法律的综合体,具有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等特点。乡贤文化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现实性特征,是当地教化民众、孕育乡风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现在的乡风文明建设重“送文化下乡”,而忽视了乡贤文化建设,没能重视乡贤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
4、忽视乡村不良风气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
目前,部分农村出现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也会对乡风文明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农村的部分地区,之风屡禁不止。当地农民参与的人员众多、影响极坏。国家禁赌令实施后,农村的现象有所收敛,但是仍然存在大赌不犯,小赌不断的现象。另外,部分地方还存在高价彩礼、封建迷信等风气。
三、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1、健全乡村文化建设供给机制
乡村文化建设要做到供给与民众需求相匹配,就应当注重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体现针对性。应当根据当地民众的需求,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落实并完善乡村文化建设供给机制。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目前,农村的主要常驻人员可分为三类: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这三类群体的文化需求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的文化供给也相应的应有所不同。对于留守老人,除了提供相应的老年娱乐设施以外,还应该对肩负隔代教育的老人提供适当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于留守妇女,她们更多的担负着照顾老人或是子女的责任,因此,针对她们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可以增加尊老、爱老、养老及子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留守儿童,应当注重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对于“进不了城、返不了乡”的部分农民工,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教育培训、知识技能培训以及心理疏导,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2、积极培育新时代的乡村文化
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要继承传统的优秀乡村文化,还需要结合新时代这个社会背景,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积极向上的能够反映当前农村农民生活状态、精神状态的文化产品。培育新时代乡村文化,搞好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
首先,发挥乡镇干部的精神引领作用。乡镇干部是联系群众,贯彻国家路线方针的一个群体,是广大群众学习模仿的榜样,乡镇干部肩负职责较多,既担负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职责,同时还担负着凝聚人心、服务当地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责任。乡镇干伍的廉政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乡镇干伍的作风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村广大农民的整体精神风貌,因此,乡风文明建设自然必须从乡镇干伍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廉政文化建设抓起。这就要求农村的基层党员、干部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廉洁自律、以身作则。
其次,制定出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计划,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创新人才,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组建乡风文明建设队伍。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原本存在着一些提供有偿服务的文艺演出团队,活跃在(下转第15页)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12月中旬刊
13
H丨和谐社会建设M难、案件上报不及时等缺陷,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
技成果创新工作机制方法和新平台建设上有不足,缺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亮点品牌。
三、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的举措
人民调解是司法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对今后社会稳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防、调处和化解这些社会矛盾纠纷,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运用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调解,又要坚持传统手段与新方式的结合,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矛盾纠纷,采取不同的方法调处和化解。
1、改进工作机制,强化协调整合(1)提高意识,强化责任。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必须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对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和平安建设巩固的作用。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尽快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当社会矛盾纠纷发生时,要及时有效地化解,做到有人管、有人调,并且调解规范,调有成效。首先,对适合调解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鼓励调解员提前介入,通过提供指导、法律咨询和调解服务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其次,综合组织相关部门的力量,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解决可能出现的衔接不畅、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完善调解工作机制。
2、打造素质过硬调解队伍在新形势下,面对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化、复杂化特点,部分从事调解的人员工作参与意识不够,业务素质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首先,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
(上接第13页)
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并具有相关行业、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因此,要更多从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员和退休的法官、以及其它行政机关退休人员中选任。其次,要加强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司法行政部门和调解员协会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以及不同领域矛盾纠纷特点,加强法律法规、当前社会形势、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第三,要创新培训方式和载体,采取教师授课、交流研讨、现场观摩等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优化调解方式,打造智慧调解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矛盾纠纷调解方式的创新与完善提供了契机与条件。按照“互联网+”的战略要求,积极探索“互联网+人民调解”“大数据+人民调解”等新模式,把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到复杂化、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打造一个在线调解、在线确认、在线监督为一体的智慧调解平台,充分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便捷等优势,对那些久拖未决的矛盾纠纷,通过平台监督干预,督促及时解决,化解矛盾纠纷,提升调解工作的预见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福州市司法局.福州市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显著成效[EB/OL].http://sfj.fuzhou.gov.cn,2018-02-01.
[2] 福州市司法局.福州市积极推进医患纠纷化解纳入法治化轨道[EB/OL].http://sfj.fuzhou.gov.cn,2019-01-21.【作者简介】
刘德宏(19—)男,汉族,山东青岛人,福州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行学.
各个乡村。但因这类演出团队缺乏创新人才、其作品缺乏新
意,不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最终导致这些演出团队也逐渐消声匿迹。乡风文明建设需要一批能够进行乡村文化创新的能人和志愿者。应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打造这样一支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支持其创作出一些反映现代新农村生活、特别是反映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并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最后,培育新时代的乡村文化,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乡风文明建设,必须注重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培育,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乡村文化的宣传内容、宣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宣传活动。在宣传过程中,要对能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各种感人事迹进行宣传、表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积极向上。
3、发挥乡贤队伍的榜样作用
乡贤是从乡村走出去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当地农民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进行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乡风文明建设需要重视乡贤队伍的建设。以乡音、乡情、乡愁为纽带,创建“乡贤会”,吸引和凝聚乡贤,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力量。积极开展“用乡贤”、“学乡贤”活动,为乡风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一是用好乡贤资源,组织乡贤开展一些讲座,讲述他们自身的成长故事,成功经验,激励村民奋发向上,点燃他们的生活热情。二是引导乡贤支持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因此乡风文明建设同样需要经济建设作为支撑。在乡村经济建设方面,当地可以利用乡贤资源,为乡贤提供一些优惠,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从而为当地的乡风文明建
设打好物质基础。三是推选品德好、威望高的乡贤作为学习榜样,号召广大群众学习乡贤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广大民众见贤思齐的渴望,激励广大民众崇德向善。
4、重视家风家训的引领作用
家风家训是每个家庭成员所接受的最初的思想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还会对乡村社会风气产生极大影响。好的家风家训不仅能够起到约束其家庭成员言行的作用,还能为邻里带来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家风家训的引领示范作用。
发挥家风家训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如下一些渠道:一是挖掘评选优秀家风家训,弘扬优秀家风家训。让优秀的家风家训影响更多的家庭,从而促使广大家庭养成好家风。二是学习借鉴优秀家风家训,让家风家训与教育同行。可以有意识的开展一些学习优秀家风家训的活动、并对优秀家风家训的学习成果进行评比。比如评选出文明家庭、农村好婆媳、最美孝心少年、最美干部等。通过各种评比,树立典型,营造全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汪康 . 乡风文明建设路径探究 [J]. 现代化农业,2018(9).
[2] 朱启臻 .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 [J]. 农村工作通讯 ,2017(24).
[3] 张才行.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探讨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3).
【作者简介】
阳月华(1973.10—)女,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任职于宜宾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行政伦理.
新西部 NEW WEST 2019年12月中旬刊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