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工艺对凤凰单丛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来源:叨叨游戏网
综 述 加工工艺对凤凰单丛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赵丽珍,吴曼,陈文友,徐敏姗,管超海,罗一帆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广州 510006) 摘要:加工工艺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对影响凤凰单丛茶品质的主要加工工艺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 介绍加工工艺对茶品质的影响与工艺改进对茶品质的提高。 关键词:凤凰单丛茶;加工工艺;品质 凤凰单丛茶是凤凰山区众多单株培育、采制的优质茶的总 质,还关乎茶的柔软性和弹塑性等外观形态。做青工艺对样茶 香气特质有重大影响。庞式等 以黄枝香、桂花香单丛和八 仙过海三个茶种为试验,研究其加工过程中的香气化合物成分 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茶样从鲜叶加工到做青三次,再到毛茶, 其芳香物等香气化合物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 1.3生化成分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实验证明,可通过样茶的生化成分测定以及感官品质评 审,分析样茶生化成分以及茶叶香味品质或内质的影响。桂埔 称,是广东乌龙茶中的头号名优茶。凤凰单丛茶属于乌龙茶, 而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其加工制作综合了红茶的完全发酵和绿 茶的不发酵的特点,让多酚类物质适度氧化。传统的乌龙茶加 工工艺对凤凰单丛茶品质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然而,凤凰单丛 茶的品质在技术上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对凤凰单丛 的加工工艺及其对茶品质的影响进行实用性与应用性的综述, 旨在为凤凰单丛茶的规模化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芳 从专业与市场消费的角度分析了单丛茶的审评技术要点, l传统加工工艺对凤凰单丛茶品质的影响 1.1工艺流程 何宗熊…总结凤凰单丛茶的合理加工技术。他认为凤凰单 丛茶的合理生产加工工艺流程为:适时采摘(晴天下午采摘长 到中开面的鲜叶,并注意轻采,快放,松堆和分类隔开)一晒 青(根据茶青的叶质情况,及时合理而均匀地在阳光的照射下 晒青)一摊晾(置于阴凉通风透气处晾青卜4小时,以降低温度, 调节水分)一做青(结合当天温湿度状况,看茶做青,处理好 青叶回青和发酵两个阶段)一杀青(把握200"C火温,并控制 好时间,适度炒青)一揉捻(先轻后重再轻,揉捻时控制好压力, 复揉)一烘培(根据茶叶变化,调节温度逐渐降低,并多次烘 焙干燥)一贮藏(摊凉后及时贮藏,并置于干燥处)。 1.2加工工艺对茶叶生化成分的影响 在凤凰单丛茶的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生产条件、加工技 就凤凰单丛茶而言,可以外形20%,香气35%、汤色5%、滋味 35%、叶底5%的加权评分来对茶叶进行评价。不同品种的凤凰 单丛茶的生化成分不同,导致其品质有所差异,但也都大同小 异。晏嫦妤等 经研究发现,凤凰单丛茶属高咖啡碱茶,适量 的咖啡碱使滋味鲜爽,而过量则使茶汤带苦味。此外,凤凰单 丛茶的氨基酸含量普遍偏低,而茶多酚含量较高。黄酮类及较 高的儿茶素与水浸出物含量也对凤凰单丛茶的滋味产生影响。 此外,杨伟丽等 曾在相同工艺条件下,研究乌龙茶内 质与其生化成分的关系,指出其所研究的乌龙茶的香味的形成 与其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各异,但是,某些化学成分对整个内 质或香味品质的影响却有一定共性。而凤凰单丛茶作为乌龙茶 之一,其生化机理与其他乌龙茶大同小异,因此,这对凤凰单 丛茶的生化成分对其香味品质的影响有一定参考价值。张敏等 对黄枝香和蜜兰香两个凤凰单丛样茶的研究结果表明: “清 香型”单丛乌龙茶其茶多酚及氨基酸含量较高,茶黄素、茶红素、 茶褐素及水浸出物含量较低。“清香型”单丛茶中香气物质的 种类较多,其中烷烃类香气物质较为丰富, “浓香型”单丛茶 则包含较多的醇类物质。 术的复杂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会导致相同生长环境,相同 品种的凤凰单丛茶,在不同的工艺技术加工下,其茶多酚、氨 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黄酮类及儿茶素等生化成分会产生 不同程度的差异,继而对其香味品质产生影响。如烘焙这一步 骤直接影响了样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等生化成分的含量,成 茶的颜色深浅,以及香气的形成。而揉捻工序不仅影响茶的内 2优化工艺技术对凤凰单丛茶品质的提高 作者简介:赵丽珍(1993 )。女,汉族,广东新兴县,华南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 2015年第二期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 在凤凰单丛茶以及其他乌龙茶或单丛茶的生产加工过程 中,采用不同的工艺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 样茶的品质。在实践中可用控制变量法,对凤凰单丛茶样茶进 行处理,通过分析各种处理后的样茶品质,总结出培育品质最 佳的凤凰单丛茶的工艺技术方法。 2.1晒青工艺 晒青是为了提高叶温,除去鲜叶中的水分和青草味,增 强酶活性,“促使叶子内部的有机物质产生一系列生化变化 ¨’,为后面的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及最后茶叶品 质的形成打下基础。晒青的效果受温湿度、通风条件、摊叶厚 度等因素的影响。苗爱清等 的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中 等,温度为22—28℃,时间为20—45min,相对湿度75%,减重 率约8%的晒青效果较好。从光源种类的角度来说,曹潘荣 的研究结果表明,乌龙茶比较适合日光晒青和人工光源兼自然 风晒青。其中人工光源可通过控制光源的强度及波长来调整。 王登良、张灵枝等 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晒青 对单丛茶香气成分有影响,以波长大于520nm,光照强度为 13725 167741x的光波,晒青30min所得茶香气品质最佳。而 这些条件均可通过加工设备来控制,达到晒青最佳外部条件。 2.2做青工艺 影响凤凰单从茶做青效果的因素有“温度、湿度和气质环 境(二氧化碳,氧气) 。做青工序根据做青方式的不同分 为机械做青的“重做青”和手工做青的“轻做青”两种,重做 青加工制成的“浓香型”单丛茶与轻做青制成的“清香型”单 丛茶有不同的品质与风味。金心怡 认为,机械做青可提高 茶叶内源酶的活性。苏新国 、王尔茂㈣等对桂花香型凤凰 单丛茶的研究结果表明:凤凰单丛乌龙茶采用机械做青方法, 使茶汤的主体和特征香气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表现出的香气 韵味低下,逊于手工碰青制得的乌龙茶。其中桂花香型乌龙茶 主体和特征呈香组分和含量变化趋势不一,导致比例失调。可 见,实验所用的桂花香型凤凰单丛茶并不适合以机械摇青的方 式进行工艺加工。然而,做青方式对芝兰香型品质则影响不大, “这可能是由于其鲜叶较厚,对做青强度的相应不敏感的缘故 。此外,做青温度、湿度、次数与时间等因素,也会对凤凰 单丛茶的内质或香味品质产生影响。伍锡岳“ 的研究结果指 出,控制和掌握好做青的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提高单丛茶 的香味品质。张方舟 认为,做青温度为2O一23℃,相对湿 度为55%一65%时,凤凰单丛茶等厚叶型品种的品质较好。 2.3揉捻工艺 揉捻不仅改善茶叶的外观形态,还会对茶叶内含物产生影 2015年第二期 响,进而影响茶叶的品质。根据茶叶温度的不同,揉捻分为热 揉与冷揉。根据揉捻的主体,揉捻分为人工揉捻和机械揉捻。 而自动揉捻机械根据其款式又分为滚筒式和行车式等。可见, 茶叶的揉捻形式多样化,采用合理较优的揉捻方式有利于改善 样茶的外观及内质。赖榕辉等 ”对单丛茶的研究结果表明, 包揉工艺制成的颗粒型单丛水浸出物和酚氨比都比较高,提高 了单丛茶的滋味和品质,并表现出与条形单丛不同的花香。此 外,揉捻工艺中的揉捻叶量、揉捻力度以及揉捻时间等,也会 对样茶的品质有影响。经过揉捻后的茶叶,要及时松拆烘培, 以防茶叶成分变化致使茶叶品质下降。 2.4干燥方式与技术 传统的茶叶加工流程中,常采用烘干的工艺对茶样进行初 烘及多次复烘干燥。而黄亚辉等 对在单丛茶加工过程中采 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对样茶品质的研究中,发现真空冷冻干燥 技术对单丛茶有改善内质的效果。先经过初步烘焙再进行真空 冷冻干燥处理的茶叶品质最优,而不经烘焙直接采用真空冷冻 干燥处理的样茶品质欠佳。刘玉芳 等也认为低温真空干燥 工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此外,张婉婷等 在 研究中指出炭焙茶虽然在外观形态和叶底方面稍微逊色,但其 干燥程度较高,在汤色、香气、滋味及抗氧化功能等方面的品 质均优于机烘茶。另外,炭焙茶在活性生化成分与抗氧化能力 方面也优于机烘茶。故生产具有更好地抗氧化保健功能的茶叶, 炭焙精制是较好的干燥方式,而二春茶是较好的炭焙原料。 3展望 在实际生产中,凤凰单丛茶的生产加工过程循序渐进,环 环相扣;每个步骤必须精心细致,一点也不能掉以轻心,更不 能因繁就简。然而,要生产制作出内质或香味品质更为优良的 凤凰单丛茶,要不断创新,研究分子机理,探求各个工序的改 进方法,并应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何宗熊.凤凰单丛加工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2(4):191- 192. 【2】庞式,苗爱清,伍锡岳.凤凰单丛加工过程中芳香物含量及变化 的规律【G】.2005广东茶产业发展论坛汇编.2005. 【3】桂埔芳.广东单丛茶品质特征及审评技术要点[J】.中国茶叶加工, 2003(1):37-38. 【4】晏嫦好,罗军武,赵超艺,陈金华,黄建安.凤凰单丛主要品质 成分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2(6):628.631. 【51杨伟丽,唐颢,龚雨顺.乌龙茶品种风味与工艺技术及其化学因 综 述 花香型绿茶的研究进展及品质特征 游小妹陈常颂+ 林郑和陈志辉钟秋生单睿阳 355000)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福建福安花香型绿茶即采用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种,按绿茶标准采摘 鲜叶原料,同时按绿茶加工工艺流程(萎凋一杀青一揉捻一干 燥)结合乌龙茶中的晒青、摇青方法加工而成的。花香型绿茶 干茶具自然花香,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持久,滋味浓爽带花香, 叶底黄绿明亮,具有乌龙茶的自然花香。据调研,花香型绿茶 是当前绿茶消费市场的新宠,价格一路飙升,供不应求。 1.1品种适制性 茶树品种不同,其适制性也不一样,一般来说,适制乌 龙茶的品种较适宜做花香型绿茶。叶根轩n 以黄旦、梅占、 毛蟹初展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制出了香气清高持久且有兰花 香,滋味鲜醇爽口,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亮的毛峰。李 家贤等 利用白毛2号、鸿雁9号、鸿雁12号、鸿雁l3号 等茶树品种一芽二叶为原料生产出品质优异的高花香绿茶。王 小云等。。 用乌龙茶品种的一芽二叶加工出味醇、花香高的花 I花香型绿茶的研宄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nycytx-23):福建省财政专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CXTD一1・1302)。 作者简介:游小妹(1971.)。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茶树育种及配套技术。 通讯作者:陈常颂(1973一).男,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Email:ccs6536597@163.com) 子的关系【J].食品科学,2004,25(4):65—68. f6】杨伟丽,邓克尼,文海涛,谭振华,张雄.乌龙茶品种风味及其 【151金心怡.鸟龙茶做青工艺技术探讨[J】.茶叶机械杂志,1998 (04):9—1 1. 生化成分的研究【J】.福建茶叶.2004(3):6-8. 【7】张敏。黄亚辉,赵文霞,阙伟.做青工艺对单丛茶品质的影响 【16】苏新国。于丽平,覃文,王尔茂.做青工艺对凤凰单枞乌龙茶 呈香物质的影响【A】. “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 【J】.中国茶叶加工,2002(2】:15—19. 【8】王登良,张灵枝,谭新东.乌龙茶晒青(萎凋)工艺研究现状与 研讨会暨2008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8. 【17】王尔茂,阮志燕。孙颖,苏新国.轻重做青工对凤凰单枞鸟龙 进展U1.广东茶业.2000(O4):40—42. 【9】苗爱清,伍锡岳。庞式.梁晓岚,许剑秋.乌龙茶晒青新工艺新 茶呈香物质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09,25(3):23—26. 【18】王尔茂,江建军,苏新国.做青方式对乌龙茶内源生化指标及 技术研究【J】.广东荼业,2000(O1):39.42. 【1O1曹潘荣,罗锡元,邓向递,刘家亮.不同萎凋方式对红茶和乌 龙茶品质的影响fJ1.广东茶业,2012(Z1):27—29. 其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0(13):40—43. 【19】伍锡岳.论提高单丛茶香味品质的几个问题[J】.中国茶叶加工。 2006(21:3O.31. 【2O】张方舟.乌龙茶做青技术关键[J】.中国茶业,2006(06): 16.17. 【1 1】张灵枝,王登良,毛明辉.不同光照强度晒青对单枞茶品质的 影响U】.食品科学,2005,26(6):185—188. 【12】王登良。张灵枝,毛明辉,江绍基.不同光照强度晒青对单枞 【21】赖榕辉,赖榕辉,黄亚辉,蔡远加.揉捻工艺对单丛茶品质影 茶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5,26(6):185-188. 【1 3】Wang Dengliang,Zhang Lingzhi。Mao Minghui.Effects of withering with different light.wave bands on aromatic 响的研究[J】.茶叶通讯,201 1,38(4):15・l8. 【22】黄亚辉,梁金华,陈益才.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对单丛茶品质影 响的研究[J1.广东茶叶,2Ol1(6):18-20. 【23J刘玉芳.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对乌龙茶品质影响研究[J].广东农 业科学。2013(13):95.97. constituents of Dancong TeaIA】.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in Tea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ea Industry[C].2005. 【141朱靖,张凌云。王登良.单丛茶初制技术理论研究进展【J】.广 东茶业。2O14(Z1):l9—21. 【241张婉婷,陈佳琳,张灵枝.不同干燥方式对单丛茶抗氧化能力 影响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l1(1):13一l6. 2015年第二期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