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

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

来源:叨叨游戏网
第40卷第3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_40 No.3 2009年5月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Mav.2OO9 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中 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 宋燕辉 (景德镇党校,江西景德镇333000) 摘要:明代后期,地处赣东北山区、交通不甚便利的江西景德镇却同经济较发达的苏、淞、嘉、杭地区一样出 现资本主叉生产关系的萌芽,表现在景德镇帝l瓷业中出现带有新的经济因素的手工工场和作坊、自由雇佣劳动力 的广泛使用和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瓷器拥有国内外广大市场。制瓷业的发展,不仅使景德镇产生了新的生产 关系的萌芽,而且使景德镇成为当时“富甲一省”的地区,景德镇瓷器也成为明对外贸易、出I2'创汇的大宗商 品,为明长期的对外贸易顺差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景德镇;资本主叉萌芽;商品经济;雇佣劳动;手工工场;海外销售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一o448(2oo9)03—0099—06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封建社 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这些优势保证了景德镇窑 会后期,我国自身内部也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 火千年不断,瓷业推陈出新。由于景德镇制瓷业一 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景德镇是我国资本 千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呈上升趋势,到了明代,最终以 主义萌芽出现较早的地区之一,但史学界对这方面 集大成者的优势,无可争辩地成为了全国制瓷业的 的研究不多,本文就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生产的状 中心。 况来谈谈景德镇瓷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以求 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中出现一些新的经济因 达抛砖引玉之效。 素,这些因素使得偏居一隅、交通不便的景德镇同经 景德镇制瓷行业渊远流长。它的历史经历由汉 济发达地区的苏、淞、嘉、杭地区一样出现资本主义 代起步(“新平冶陶,始于汉世”)…(5页);南北朝时 生产关系的萌芽,具体表现在景德镇制瓷业中出现 开始出名(“镇陶自陈以来名天下”)¨j(5页);唐代 带有新的经济因素的手工工场和作坊、自由雇佣劳 声誉大著(“艺精埏埴,制合规模”,“克保坚贞”)[2 3 动力的广泛使用和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瓷器拥 (6页);宋代崛起(“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10 有国内外广大市场。 页);元代大放异彩(青花瓷烧制成功,是陶瓷发展史 一 上的一件大事,它的大量生产使景德镇瓷业步入新 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生产状况 的发展阶段);明代独占鳌头,引领潮流(“有明一 制瓷业是较早与农业分离的手工业之一,技术 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已是天下 将从业者专门化,使他们不便务农。不断扩大的市 窑器所聚”)…(7页)六个发展阶段,此时景德镇由 场需求,推动了制瓷业的持续发展,把制瓷业这种原 一个主要产瓷区上升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景德镇 与农业连在一起的家庭手工业的行业,较快较早地 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风格最专一的中 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且就制瓷业与农业的分离程 国瓷业都会。 度而言,景德镇走在了当时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其他 在漫长的一千多年的发展时间里,景德镇占尽 江南市镇的前面,城市就是这样从农村分离出来。 收稿日期:2009—02一10 作者简介:宋燕辉(1961一),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从事历史学研究。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正 明代中期,景德镇窑户已基本上集中到镇内,城市的 繁荣已建立在瓷业生产基础上了,这种集中,有利于 制瓷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从某 种程度上松动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封建 自然经济结构,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使资本 主义所需的生产要素得到。 景德镇在明代有官窑(指御窑)和民窑两种。 由于官窑情况特殊,本文着重叙述民窑情况。 明代景德镇的民窑发展很快,产量巨大。万历 年间,出现“官民竞市”的局面,有官窑不如民窑之 势。为了生存、发展及相互间的竞争,民窑的烧造始 终不断(而不像官窑受朝廷影响,有时停烧歇业), 规模往往很大。虽然在明代兴盛时(万历初年)景 德镇民窑300余座,与元末时相同,但由于造窑技术 的改进,其烧容量已大不相同了。 明代民窑比官窑大,“民间青窑,制作阔大,每 座容烧小器千余件”,“首尾五日可出器”L2 (88页)。 照此推算,仍以每年烧40窑计,300座窑年产瓷器 约1 200万件左右。这些瓷器除极少数是官搭民窑 烧制的部分,约占总数的1%,其余民窑99%的产量 是作为商品在市场销售的。这个数字相当惊人,如 果没有大的市场,是根本消化不了的。 制瓷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剧烈的竞争,招致大小 窑户分化,就烧窑来说,明代的标准窑比元代窑大了 3倍,建一座窑投人资本较大,非小额资金所能办 到。由于景德镇瓷器早已享有盛名,使得一部分从 事瓷器生产者获利较多,能投较大的资金兴建瓷窑。 另一个重要变化表现在制坯行业,制坯行业脱离农 村副业阶段,集中到城市,完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形成坯作。坯作中虽然大多数是家庭户或雇佣少量 帮工的小业主,但也出现拥有较大生产规模、雇佣较 多人工的作坊主了。坯房制作以圆器的分工最为典 型,以一个圆器生产单位——“处”的资本为例来说 明情况。明代一“处”坯房面积宽2丈,长7—9丈, 中分6—8问,窑户建置一“处”约需130两白银。 加上置办坯房内各种工具、原材料等,一“处”坯房 其生产资料所值资本(不变资本)约需银140两,再 加上窑户每月用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总计约 需银160两 (87页)。 有一“处”坯房的窑户还是小窑户,至于拥有数 “处”坯房的中等或大窑户的资本就相当可观,这非 小额资金所能办到的。中等或大窑户占有生产资 料:有制坯的作坊,有生产的基本设备。他们增 加帮工和学徒,在作坊里进行较细的分工,“制坯坯 房有陶泥、旋坯、合釉、抬坯、拉坯、上釉、装坯、印坯、 舂灰、画坯等工序,其分工与《天工开物》所记大致 相同,有的工序至少要2—3人” (69页)。“每窑 不下数十工”_2 (81页)。整个成品在这一种手工工 场中可以完成。列宁指出:“在每一作坊有15个工 人的条件下,就能实行较大规模的分工。”_4 在这种 分工细致的手工作坊里,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一系列 简单的工序,生产工具也日益专门化,从而大大地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既反映了瓷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和制瓷技术的提高,又为瓷业生产中雇佣大量劳动 力提供了条件。这些作坊已具备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的经济条件(雇佣较多佣工)和技术条件(分工细 致、生产专门化)。列宁在《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曾说:“如果工场的雇佣工人达十个以上的话,业 主这时已经成为小资本家,即成为‘道地的业主’ 了。’’[ . 拥有数十名窑工和一定资金的窑户,已达到一 般水平的手工工场的规模。虽然业主往往自己还参 加劳动,但他们确实走上由小生产者变为早期资本 家的道路,尽管与商业资本支配生产不同,这一途径 资本积累得很缓慢,业主的经济地位也不稳定,但却 是一条从手工业生产领域里发展出资本的道路,而 且是景德镇瓷业中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另一条道路表现为瓷商成为包买主,使小生产 者逐渐丧失其性,变为受其控制的雇佣劳动者。 景德镇制瓷作坊中绝大多数还是家庭户,或雇佣少 量帮工的小业主,资本微薄,生产规模狭小,他们必 须经过搭烧(坯件交给窑主烧制),才能使坯件最后 成器,然后再把瓷器卖给瓷商,他们仅能顾及生产而 无力对外销售。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小作坊主接受 瓷商的贷金(作为制瓷的资本),生产出的产品只能 售给瓷商,靠赚取部分差价来维持生产。这样,瓷商 和作坊主之间便成了雇佣关系,这些瓷商成了包买 商,直接支配小作坊主生产,实质上属于商业资本控 制生产,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 资本。这两者实际上受商业资本支配,所谓“货制 于家,不能自运,贩卖之权,全操诸外商之手”[6j(582 页)。这种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 了巨大的作用。 瓷商除了提供资金和收购产品外,有的瓷商还 控制着相当数量手工工场、作坊的生产过程,并对生 产规格提出较高要求:“昌江巧贩者率以下齐杂良 金。次君(潘仕、大瓷商)至,则治牛酒会诸贤豪,与 之约,自今以往,毋杂下齐,以厉陶。众服盟言,乃黜 第3期 宋燕辉: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 下齐。” (83页)可见瓷商不仅对产品提出较高要 求,而且影响、控制瓷业生产。他们控制的已不是一 个或几个工场和作坊了,“诸贤豪”应包括相当一部 分能控制手工工场、作坊生产的人物。 瓷商支配了民窑的生产,并对产品提出较高的 要求的另一个例证即潘轨(瓷商)所购瓷器“皆精 良,无得以髻垦薜暴相售”_2 (82页)。这必然会促 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男丁的生计” (481页)。经过五 六十年的持续发展,到万历年间,景德镇瓷业正逢盛 时,“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余” (90页)(佣工人 数增加了一倍)。这说明瓷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 大,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景德镇瓷业佣工属于自由或半自由的雇佣劳动 力,这些外来劳动力与景德镇没有土地关系。他们 使瓷业向更高技术、更高工艺发展。商业资本使民 “皆聚四方无籍之徒” (574页)。由于他们与土地 窑的生产与广阔的市场联系起来,这是一条商业资 本进入生产领域从而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道路。 这两条不同的道路形成的资本具有共同的特 征: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基础上产生的, 代表着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雇佣劳动生产关系。列 宁说:“在商品生产占优势以及雇佣劳动不是偶然 地,而是经常地使用的地方,那里就具备了资本主义 的全部特征。” (150页) 客观地说,明代景德镇制瓷业中的资本主义因 素并没有涉及整个瓷业生产领域,它只是在瓷业生 产过程的主要环节——制坯业和烧窑业中出现。实 际上景德镇瓷业中还是以家庭手工业和的手工 作坊占多数,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整个制瓷业中的资 本主义因素还只是萌芽状态,远远未达到手工工场 的发达阶段。 二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自由雇佣 劳动的状况 据可考的历史资料表明,景德镇自元代就聚集 大量外来劳动力。由于战乱及各地窑场的衰败,使 众多的陶工从四方涌入景德镇,以至元初(1276— 1286年)景德镇人口猛增40% 1 (3页)。到明代中 后期,“一条鞭法”的赋税制度实施后,使农民对封 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驰,农民不必完全被束 缚在土地上,一部分人从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去从 事更能获得收益的手工业劳动。景德镇容纳了大量 从附近各县农村游离出来的人口。“陶户与市肆当 十之七八”,“土著居民十之二三” (765页),外来 人口越聚越多,发挥着重要作用。加上陶瓷行业本 是可容纳众多劳动力的行业,“共计一坯工力。过手 七十二,方克成器”_2 (67页)。“七十二道工序”,道 道需要人,即使无一技之长之人也可在此广阔的就 业市场谋一席之地,“瓷业活多人”。 。 嘉靖年间,“景德镇人口有十万余,其中瓷业佣 工就有万余人”口 (90页)。“饶州府七县加上都昌 县男丁共248 808人,则景德镇瓷业解决了二十四 分离,丧失了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 生。“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_8 (257页),这是资本 主义经济与一般商品经济的根本区别。而自由雇佣 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我国历代都有大 量流民,他们已摆脱土地束缚,并且是“无族姓之联 缀,无礼教之防维”,除乞讨寇盗外,就形成自由的 雇工,当资本主义出现时,就遇到这种雇工的“现成 形式”L6](574页)。当然,其中一些雇工并没有完全 脱离土地,他们一到耕种季节就要回去种地,但不能 因此就否认它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 “因为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在任何时 候、任何地方都没有使工人完全离开土地,可是,它 丝毫也不因此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 (189页)。事 实上,到20世纪,由于与农村的天然联系,我国近代 产业工人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土地。 从已知资料可看到,这些雇佣劳动者与窑主之 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 兽散” (73页)。这说明两个问题:工匠“挟佣以 争”表明工匠要通过与他人竞争的方式,才能争得 窑主雇佣自己,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 而不被雇佣者有可能挨饿,“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工毕则鸟兽散”,完工后领钱走人,说明工匠与雇 主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工匠的身份是自由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窑户都是以这种方式来雇佣工 匠,有的窑如官窑中的工匠身份有一定的封建人身 依附关系。但明代后期在景德镇数以万计的佣工 中,受民窑雇佣的佣工已具备自由雇佣劳动者的因 素已是不争的事实。 瓷业中的佣工可自由向老板辞工,去为给付更 高工钱的新雇主工作。有的行业佣工(如装坯工、 做头工)既可向老板辞工,也可任意将其工作岗位 转让给其他佣工,窑主不得干涉,这就是行话所说: “窑户不可卖工人,工人可以卖窑户”i3](776页)的 意思。工方不得为窑户做其他无关生产的事,即使 其(窑户)孩子昏倒在地,也不得搀扶,如有违例,被 街师傅知晓以“打含工”(即拍马屁)处理 (781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焦 页)。当然,这种规定有违人道主义精神,但是,我们 可从中看出,窑户对工人无法进行人身控制,他们之 间只是单纯的金钱雇佣关系。 从嘉靖十六年(1537年),乐平县的佣工反对浮 梁民(即雇主)“负其佣直”的斗争,也就是要求归还 拖欠工资的斗争和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饶州七 县制陶工反对“窑户都昌叟”(即都昌雇主)的斗争 来看 (76页),这些斗争与现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 遇同资本家的斗争是何其一致,可以说是中国工人 运动的前身。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本质特征是雇佣劳 动。而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 系”,它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明代后期景德镇 瓷业中雇佣关系出现的变化,是其最好的诠释。 三 明代后期景德镇瓷器的海内外 销售状况 景德镇瓷器在较早的时期就蜚声海内外,因此, 它早已突破区域市场界线,而拥有全国性大市场。 史料记载,明代景瓷“自燕云而北,南交趾(越南), 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皆取于景”¨ (8页)。 当时大量瓷器生产出来,需要及时地运输出去。 由于运输出景德镇的瓷器绝大部分依赖镇内主河道 ——昌江,由昌江入鄱阳湖,进入长江,最后运至四 面八方。“水运”这种特殊行业吸引了鄱阳、都昌等 水乡的船民大量聚集到景德镇来,参与景德镇瓷业 生产的运输工作。“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 江来” 2 (78页)。运输的繁忙验证了景德镇的瓷器 是作为商品销往市场的,是商品生产的产物。 明代有“四方商贾,咸聚于斯”l3 (451页)的记 载。明末清初,全国各地有常驻景采购瓷器的商人, 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其中以宁、绍、 关、广帮实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 很多,来去频繁,无数可计 (451页)。 景德镇的瓷器产品通过瓷商的贩运行销于国内 外。瓷商对瓷业生产的规模和数量起着重大的推动 作用,如潘轨“转毂百数,贾梁、陈、魏、赵间 ”,规模 较大。潘仕“贾昌江,居陶器。分道并出,南售浙 江,北售銮江”,三处营业地点,“相距各千里而 遥’’ 。 (82页)。 全国各地出土的景德镇瓷器也佐证了这一点, 其中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土景瓷为最多。国内最远 出土景瓷地点有东北、西北、西南等地。 宋元时期,景瓷作为我国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 就拥有一定的海外市场。 明代后期,景德镇瓷器的海外市场更加广阔,东 南亚地区,“江西磁器皆所嗜好”,1602—1644年,荷 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 420万件以上,大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19页);日本 对饶之磁器“尤为彼国所重”_2 (19页),“崇祯8年 (1635年)日本购景瓷135 005件,崇祯l4年(1641 年)日购景瓷60 000件”L9 (127页)。实际上日本每 年的瓷器进口量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商人为了避税、 逃税往往尽量瞒报、少报,以躲避官府统计,加上一 些走私的瓷器,实际大大高于这个数字。 除周边邻国外,景瓷开始大量远销欧洲市场,这 是明代后期中国外销瓷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景德镇 瓷业市场扩大的又一体现。1602—1637年,经荷兰 东印度公司运至荷兰的中国瓷器总数高达300万件 以上,其中大部分是景德镇瓷器 (19页)。 目前,世界上众多的文博馆都珍藏有明清两代 景德镇瓷器(像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 伯特工艺博物馆、巴黎居美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 远东遗物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印尼国立博 物馆、美国大都会美术馆……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 都有馆藏),有专为西方人预订制造的徽章瓷、纹章 瓷(印有家族徽章图案的日用瓷),有印有梵文、波 斯文字图案的瓷器,甚至一些景瓷瓷片也被用金银 镶嵌后陈列在馆。这些瓷器是景德镇瓷业发达、瓷 器精美的最好见证。 景德镇瓷业自宋元以来,尤其自明代以来,生产 了大批的作为商品在市场销售的瓷器,除了一部分 供应国内市场,其他相当大的部分都是为了外销。 以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程度 而论,它所具备的瓷器的市场消费与这一地区瓷业 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和产量形成巨大反差,即有可能 出现大量产品过剩。但没有造成这一后果出现的原 因是,这些瓷器向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大量销售。 由此可以说明,景德镇的瓷业生产是为了满足国内 外市场需求而生产。 有关明代景瓷输出创造价值总数多少,可惜没 有相关记载。但据《江西瓷业之根本》一书提到: “有清乾隆瓷业特盛时代,景瓷输出总值亦曾达六、 七千万元”[3 3(469页)。明后期,由于景德镇瓷器在 国内外市场上早已享有盛誉,瓷商因之抬高价格,有 “数盂而值一金”,有一器值“数金”,甚至“十数 金”,“当中家之产”,获利之厚,足以惊人。如朱佑 明兄弟“于楚中及景德镇买碗”,只是做日用瓷的买 第3期 宋燕辉:明代后期景德镇瓷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 卖,朱家却由“世为木匠”积资金至“家有十余万”, 最后“竟有百万”_2 (84页)。可见其利润丰厚。 据统计,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每 年流人中国的墨西哥银元,达二百万元之巨,这中间 有相当大的份额是用来购买景瓷的,以至于外国银 钱对景德镇人并不陌生,能在当地流通 (131页)。 明代万历初年,景德镇瓷业处于鼎盛时期,有窑 300余座,与清代窑业鼎盛时期窑数相同,并且当时 景德镇瓷业高居全国瓷业榜首,与其他地区瓷业生 产相比,无论在生产的数量上,还是在销售金额上, 景德镇都居全国之冠,别的地区是望其项背,难以匹 敌。因此,可以说,明代景德镇瓷业鼎盛时期,创造 的价值是极为可观的。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 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167页)。 景德镇瓷业在明代后期,就其生产规模来说,是 以商品贸易为主要的生产规模;就其销售来说,是以 全国性市场、海外市场为主要销售市场。这种市场 的流通,也就是长距离贩运贸易(包括海外贸易), 这种贸易才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最重要的前提。有人 说中国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实行的是闭关,这 种了市场的扩大和形成。但是,我们要看 到这种闭关并不是完全闭关,而是在有限的几 处对外开放。并且明清时代对外贸易加以主要 是在清代,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外国殖民主义与海盗 的骚扰和巩固封建秩序,因而对外商加以种种。 然而,事实上,明清两朝都不能禁止对外贸易的实际 进行。 商人资本的大规模积累,也要靠长距离贸易。 明代后期,从事长距离贩运贸易的商人财富迅速积 累起来,已有50—100万两资本了。景德镇也出现 以瓷器贸易而致富,“竞有百万”的大商人朱佑明、 潘轨、潘仕等。这已不是小商人的概念了。景德镇 瓷业同全国其他地区行业一样,有商人长途贩运,并 都有海运(如茶、糖、烟等的加工业),在生产上它们 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之,没有远销的行业 (如酿酒业)未见资本主义萌芽。 当然,商品流通不能直接引伸出资本主义萌芽。 这是因为:第一,它是否能为资本主义生产准备大市 场;第二,它是否能积累大量的货币资本;第三,它是 否有助于改变自然经济结构。只有这些条件都具 备,商品生产才能向资本主义生产过渡。对照景德 镇明代后期的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是符合上述条件 的,因此可以把它归结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 商品经济。 明代后期,景德镇制瓷业中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内部分工细致和国内外商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这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商品 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必要条 件。景德镇瓷业中带有新的经济因素的手工工场和 作坊,则是早期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工场 手工、I 。 四 结论 江西在全国是一个比较偏僻、闭塞的省份,景德 镇在江西又是比较偏僻、闭塞的地区。在明清时期 发展起来的全国四大名镇(佛山、汉口、朱仙镇、景 德镇)中,惟独景德镇偏居一隅,政治、经济、地理的 优越条件都不具备。景德镇长期以来,只是浮梁县 辖区内的一个市镇,连县置所在地都不是,它不可能 成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凭此发展自 己;它又不占据交通要道,可让四方资源汇集于此, 乘势繁荣自己;它的周边没有经济发达地区,可让景 德镇依托、凭靠,借此提升自己。景德镇发展的道路 完全是依靠自身不断创新的制瓷业,不仅维系景德 镇一千多年的繁荣,而且,昂然跻身于全国赫赫有名 的四大名镇之列,经济处于当时全国发达水平;不仅 “其民繁富,甲于一省” 9 (99页),成为当时江西境 内最富裕的地方,而且,景德镇瓷器成为明对外 贸易、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 从14世纪中叶到l9世纪中叶,景德镇制瓷业 执全国制瓷业之牛耳长达5个世纪之久,尤其从明 代中后期开始,它不仅创造生产规模和销售的辉煌、 提升当地经济的辉煌、出口创汇的辉煌,更重要的意 义在于它打破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封建自然经济 一统天下的局面,产生出先进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并 使其获得一定数量、一段时期的生长,这在当时是一 种历史的进步,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 景德镇是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产生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萌芽的地区之一,也是当时江西境内惟 一产生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我们既为景德镇这段 辉煌的历史感到骄傲,同时又要客观地看到这种新 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同全国其他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状 况一样,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微不足道,仅仅是 孕育在封建社会母体中的萌芽而已,它的发展方向 是资本主义。正如在《中国和中国 党》中所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正 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 厶石志・市志:2卷下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4]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3. [5]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18. [6]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85. ,’[10] O 参考文献: [1]景德镇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 志・市志:2卷上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2]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M].增订版.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7]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77.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周銮书.景德镇史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0]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6. [3]景德镇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 Analysis of Capitalist Shooting with Jingdezhen Porcelain in the Lateing Ming Dynasty SONG Yan—hui (Pany School of the CPC Jingdezhen Communist Committee,Jingdezhen,Jiangxi 333000,China) Abstract:In the late Ming Dynasty,Jingdezhen,which lies in the North Eastern mountain area of Jiangxi Prov・ te of its ince.Capitalist production came out in Jingdezhen after Su Zhou, Shanghai,Jiaxing,and Hangzhou In spi.poor communication condition,a new kind of capitalist handwork workshop appeared.In the domain of ceramic pro- duction,free labor forces were widely employed and ceramic,a result of capitalism,held a vast market at home and abroa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eramic production,not only did the new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sprout in Jing- richest area of Jiangxi Province.At that time,Jingdezhen’S porcelain be— dezhen,but also Jingdezhen became the an important role of trade surplu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for the Ming came the chief export goods and played Goverment. shooting ;capitalism;labor forces;handwork workshop Key words:Jingdezhen;capitliast (责任编辑刘雪斌) (上接第88页) Economic Factors of Sub—-provincial Fiscal Transfers The Evidence from Jiangxi ZENG Ming ,CAO Wen—hua (a.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Ib.Academic Affairs Office,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unty data of Jiangxi Province in 2005,the quantitative studies find that the equilibri_ um fisca1 transfers will be distibutred to two kinds of counties:larger sized county of government employees and low— er ifnance self——supporting rate county.The special transfers will be positive influenced by the size of government as we11.The subsidized e0unties will benefit much more from the two kinds of transfers than their counterparties.The p0verty counties on1y 0btain more special transfers.These conclusions indicate the economic factors have inluence f0n the sub—Drovincial distribution of fiscal transfers signiifcantly in Jiangxi Province,which implies that the fiscal l government in 2002,have been basically achieved at the county and town‘ management purposes,set by the centra、ship levels. Key words:sub—provincil faiscal system;distribution of ifscal trnsafers;economic factor;Jiangxi Province (责任编辑刘雪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