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OURNAL OF Q ̄GHAI JUNIOR TEACHEIts’COLLEGE (F,ducatlon Science) 2006年第2期 文章编号:1007-0117(2006)02—0059—04 论《浮士德》文本的狂欢化特色及其文学意蕴 陆双祖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歌德的《浮士德》产生在欧洲狂欢文化的沃土上,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是一部狂欢化的悲剧史诗。文本的狂 欢化因素既参与了文本的建构,又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从而使文本具有无穷的文学意蕴。本文用金的“狂欢化诗学”对 歌德的《浮士德》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关键词:文学;意蕴;特色 中圈分类号:I1o6.2 文献标识码:B 歌德为人类创造了“说不尽的”伟大悲剧史诗 游艺形式。而“狂欢化”表示各种受到狂欢节形式 《浮士德》,他认为,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同样, 和狂欢型民间文学影响的文学和体裁形式,他说 歌德也是“说不尽的”,“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得整整 “狂欢式转为文学语言,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 所大学”。LJ 作为~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浮 化”,_2 并把这种文学和体裁称之为“狂欢化文学” 一士德》在思想内容上是“说不尽的”,在形式上也是 丰富复杂的。这种博大精深和丰富复杂性无疑增加 或“文学的狂欢节化”。金认为:“民间狂欢节 以及他所体现的精神,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制度和 原始思维的深刻根源,同时在阶级社会仍然有异常 了文本解读的难度,不免语义丛生,歧义迭出,使 《浮士德》成为了罗兰・巴特的“可写的文本”。解 读《浮士德》的难题之一是:文本中存在的似乎与悲 的生命力和不衰的魅力”,“从古至今,一切属于狂 欢体的文学体裁尽管外表纷繁多样,都同狂欢节民 间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或多或少都透露着狂 欢节的世界感受,而这种感受具有强大的蓬勃的改 造力量,具有无法摧毁的生命力,他不仅决定着作品 剧不协调的因素(群众场面的描写、群魔乱舞的情 节,风格与体裁的杂糅、粗鄙化的语言与描写等等) 是否影响了剧作风格的统一和戏剧结构的紧凑,这 些因素该如何理解?笔者以为,其关键在于思考问 的内容,而且还决定着作品的体裁基础”,-3 J在 题的视角和范式存在差异,要理解《浮士德》就必须 金看来,西方文学是在丰厚的狂欢化文化土壤中成 进行解读范式的转换。金的“狂欢化”理论无 长的美丽花朵,具有浓厚的狂欢化文化背景和色彩, 疑为我们解读《浮士德》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理 化的文学传统,而且世代相传,生生不 论依据。 “狂欢化”即“狂欢节化”。是金理论的 核心概念之一 一王欢化文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而 、欢化文学的巅峰,是狂欢化文学最为 “是意识、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 ;继续向前发展,并且这种传统在每个 .“狂欢”在金的“狂欢化”理论中既指形成 和盛行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狂欢节,又 泛指西方古代一切狂欢节类型的民间节庆、仪式和 收稿日期:2005—04—28 不同的形态得到了再现,“为各种不 造方法所采用”,“每一种流派和创作 作者简介:陆双祖(1969一),男,甘肃武威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比 的研究。 学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和英美文学方面 5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方法,总是独特地理解和更新狂欢化的手法”。 他 还指出,狂欢化程度最高的文学有三个特点:一是鲜 拉了回来,《城门前》这一场,描绘了中世纪暗夜中, 人民大众积极健康,充满勃勃生机的生活画面,与前 明的时代性;二是不拘泥于古老传说的形象,自由虚 构塑造新的形象;三是叙事、文体、风格和语言的杂 体性和多声性,背离诗史和悲剧的统一性。【6 总体 而言,金狂欢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 下几点:第一,重视人类的笑文学;第二,提倡平等对 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等,否定或动摇文学艺 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反对传统诗学理论重 “高雅”文学(如诗史等)、轻“低俗”文学(如小说 等)的美学立场;第三,消除诗学研究的封闭性,加 大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各种纷繁复杂的 文学因素的融合。-7 以狂欢化理论观照西方文学传 统,金以为,拉伯雷的《巨人传》、莎士比亚戏剧 和《堂吉诃德》都是狂欢化文学的典范,而歌德的 《浮士德》是一部具有浓厚狂欢化文化色彩的复调 诗史。 二、以狂欢化诗学来审视和解读歌德的《浮士 德》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浮士德》“在时代精神发 展史后面矗立着一幅色彩斑斓的狂欢文化背景” “使《浮士德》成为表现生命价值的复调诗 史”0[1o]在笔者看来,《浮士德》的狂欢化特色主要 体现在:情节结构和场面狂欢化,人物形象的狂欢 化,风格体裁的狂欢化,语言、象征、对比、讽刺和影 射等艺术的狂欢化等方面。这些狂欢化因素与其它 文学因素共同营构了《浮土德》文本“说不尽”的文 学意蕴。 (一)狂欢化的情节结构与场面 在《浮士德》中以狂欢为背景和内容的情节和 场面比比皆是,最主要的有:第一部第二场《城门 前》的复活节民间游春狂欢图、第五场《莱比锡城的 奥尔地下酒店》大学生饮酒纵乐的狂欢描写、 第二十一场《瓦卜吉司之夜》群魔乱舞的狂欢化情 节,第二邵第一幂冒廷的假面化装狂; 化 描写、第二幕以《古典的瓦卜吉司之夜 古 典狂欢化场景、第五幕最后一场众天1 德 的狂欢化图景。这些情节和场面在整 了 很大的比重,既构成了浮士德悲剧情 欢 化背景,凸显了文本浓郁的欧洲狂欢 具 有建构文本的功能,产生了意味深长l 意 蕴。 悲剧一开始,浮士德处在中世纪白 人 类知识的黑夜之中,处在其生命的黑 着 死神的降临。复活节的钟声把浮士德 中 ・60・ 面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走出书斋的浮士德, 看到的是民众快乐的春游图景,听到的是人们健康 快乐的笑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浮士德感受到了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生命气息,枯死的心灵也复苏 了,从精神危机中摆脱了出来。“在复活。自然 复活,在生动的人民生活和绚丽的大自然中,浮士德 也获得了生命之力和希望之光 情不自禁的唱出了 对生命的颂歌:这儿是人民的真正世界,男女老幼都 高呼称快:这儿我是人,我可以做一个人。”¨¨这本 身就隐含着一个典型的死亡/复活的狂欢化结构。 这一场人民群众狂欢的场景,在《浮士德》全剧中意 义重大;不仅在结构上与第一场《夜》形成了强烈的 对比,也与后面的《瓦卜吉司之夜》群魔乱舞的狂欢 场景以及宫廷的假面舞会狂欢场面形成了对比,从 而构成了连续而又不同的狂欢化结构,与浮士德的 悲剧结构形成对照,使文本的发展达到一种平衡;而 且,也预示了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行动的展开,指 出了生生不息的浮士德精神的人民性根源。第一部 第五场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过度,但绝不是可有 可无。这一场描写了在一个小酒馆一群大学生欢饮 的狂欢场面,是浮士德经历小世界的第一站。在内 容上,表现了浮士德对“酒色”中的“酒”的冷漠。在 戏剧结构上,它与前面的书房定约的阴森气氛和后 面的“甘泪卿悲剧”。形成了一个对照,是一个相对 的平衡和缓和,同时也是浮士德开始其追求和精神 历险的序幕。 在浮士德爱情悲剧的最后阶段,在杀死了甘泪 卿的哥哥后,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去参加四月三十日 的“瓦卜吉司之夜”,戏剧情节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 世界,这是魔鬼的节日,是一个典型的狂欢化场景。 在哈尔茨山的美丽风光和夜色下,群魔汇集,喧嚣狂 乱,淫词秽语不绝于耳,情欲横流。这是一个魔的世 界,表现了“情欲的放纵”,但却隐含象征着不健康 的“人类的情欲”。这个神话狂欢化情节,在内容上 既是甘泪卿纯洁爱情的对照和补充,又是浮士德经 历爱情与情欲炼狱的拓展,从而表现了浮士德对 “情欲”的超越,走向了更高的精神超越之路,同时 也隐含着诗人对文艺复兴时代放纵情欲的反思和批 判。在文本结构上,在甘泪卿悲剧中插入对魔鬼的 狂欢化描写,一方面舒缓了过度浓烈的悲剧气氛,另 一方面与前面的民众健康的狂欢场景形成对比,也 与第二部的《古典的瓦卜吉司之夜》形成对照和呼 应,从而加强了文本结构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陆双祖:论《浮士德》文本的狂欢化特色及其文学意蕴 在文本的第二部,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领下 开始了更高的生命追求,进入了“大世界”。金 认为,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狂欢生活开始衰落, 民间狂欢文化趋于没落,而在宫廷却发展起一种狂 欢式的假面文化。《浮士德》第二部第一幕第二场 描写的斋戒节宫廷的假面化装舞会就是脱胎于传统 狂欢民俗。但它却是第二部最具狂欢化色彩,也是 全剧最具有狂欢色彩的一场戏。舞会体现了传统狂 欢文化的一些特点:在这种狂欢形式中,国王和大臣 都可粉墨登场;参加者化装扮演一定的角色,演出有 一定情节的戏剧,还可以穿插魔术戏法,小丑享有特 殊的自由,他可以用嬉笑怒骂的滑稽形式来针砭时 弊,批评朝政,直陈己见,言所欲言;_l 出场的人物 更是三教九流,无奇不有:园丁、樵夫、醉汉、车夫 ……还有人格化的动植物、神话人物、甚至可以扮演 拟人化的抽象概念(如“吝啬”、“希望”等)。在剧 中,靡非斯特以宫廷小丑的身份把浮士德化装成财 神普鲁图司参加舞会,从而进入宫廷这个大世界。 舞会的中心是车童和财神。但一切都是假象,是幻 影,最后的大火毁灭了罪恶的一切。这一狂欢场景 的描写隐喻了浮士德政治生涯的悲剧结局,批判了 封建宫廷的堕落,把浮士德的政治追求融汇在狂欢 化的闹剧之中,从而说明把希望寄托在封建宫廷是 荒谬的,必然以悲剧收场。在结构上既与前面的 “甘泪卿悲剧”形成对比和呼应,说明她的悲剧就是 由而腐朽的宫廷造成的,又引出了后面浮士德 对古典美的追求。《古典的瓦卜吉司之夜》也是一 场典型的狂欢化描写。这是文本之中的文本,时间 之中的时间,但它却是无限延伸的时间,故事时间大 于叙述时间,以高度概括的象征手法书写了西方从 古希腊到19世纪近3000年的精神文化史,是西方 文化和观念的狂欢,从而拓展了文本的深度,使它成 为了一部真正的史诗。这部分的狂欢化描写在内容 和风格上又别具特色,凸显了不同于北方的南方古 希腊罗马文化的健康朴素和活力,既表现了浮士德 对古典美的追求这一内涵,又体现了诗人对希腊罗 马文化的认同。在结构上也与《瓦卜吉司之夜》形 成呼应和对比,达到了一种平衡,隐喻浮士德精神境 界的不断超越,也表明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向 度。这也预示了以悲剧结局的浮士德必然得救并与 天使的狂欢。天使的拯救仅是一个象征。浮士德向 天堂飞升并与甘泪卿的团聚,证明了上帝的预言和 浮士德的胜利,也象征浮士德精神境界的不断超越。 这样的结局,呼应了开头的赌赛,也使悲剧有了一个 完整的框型结构。 以上我们分析了文本情节结构和场面的狂欢化 特色及其文学意蕴,表明文本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 狂欢化结构,它与文本显在的悲剧结构交替推进,一 暗一明互为表里,既营构了悲剧典型的欧洲狂欢化 文化背景,再现了欧洲狂欢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营构 了浮士德精神的文化底蕴,又在文本结构上起到了 对比呼应和延缓的作用,形成了强大的“张力”,产 生了“陌生化”效果,从而突破了传统悲剧诗学的范 式,建构了新的悲剧形态,凸显了文本的史诗性特 点,使作品成为了一部说不尽的“百科全书式的复 调史诗”。 (二)《浮士德》的人物形象也具有强烈的狂欢 化色彩 与传统悲剧不同,《浮士德》的独特性在于其塑 造了各种类型的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以 金的“狂欢化诗学”审视,这些人物具有浓厚的狂欢 化色彩。首先,是人物的对立与统一,人物形象的双 重性:上帝与魔鬼的共同游戏,浮士德与靡非斯特的 “二而一”,“这一人一魔,一主一仆,相生相克,相反 相成,如影随形,如呼与吸,如问与答”,-l 天使与魔 鬼界限的模糊,人神共处等等都体现了一种主流与 非主流、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格局的消弭,从而打 破了界限,实现了世间众生的狂欢,使文本具有很强 的狂欢化色彩。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怪诞”风格也 使文本带上了狂欢色彩。金认为:“怪诞风格 充满了狂欢节的世界感受,这种怪诞风格是世界摆 脱一切可怕和吓人的东西,把世界变成一个毫不可 怕,因而也是一个极其欢快和光明的世界。”[14]《浮 士德》中的人物无不具有“怪诞”的特点。剧中的欧 富良形象,荷蒙古鲁司形象,海伦形象,以及形形色 色的天使、鬼怪、精灵、市民、皇帝和大臣也都具有 “怪诞”的风格,有很强的狂欢化色彩。尤其是靡非 斯特的形象就具有很强的“怪诞”性。他与上帝对 立,敢与上帝一搏,藐视上帝的权威,他是正统和官 一个古足的精灵;作为洋士德目我的 浮士德主体性的“他者”、“镜像”,是 蓖”,是“浮士德精神”的真正缔造者。 个恶魔,时时想把浮士德引向堕落引 宦上却又正是他把浮士德推向了天堂。 同的身份和面目出场,担任着不同的 电型的完全狂欢化的角色。这种“怪 司于传统悲剧中的人物,是歌德吸纳 化后的独特创造,从而刷新了欧洲悲 造的传统,使作品更具文学性。 士德》的风格与体裁也有浓郁的狂欢 ・6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化色彩 史诗之中,形成了“杂语共生”多风格狂欢的格局。 金认为,狂欢化文本的特点之一是叙事、文 在体裁方面,神话,史诗,抒情诗,悲剧,闹剧和散文 等形式被整合为一体,形成了众声喧哗的狂欢图景。 总之,在风格和体裁上,《浮士德》打破了古典 悲剧的审美范式,突破了传统悲剧的狭隘规则,是悲 剧创作的创新。从现代审美的眼光来看,《浮士德》 不仅在风格上是统一的,而且是多元的统一,是一种 大统一;在性质上也是真正的悲剧,是悲剧的悲剧。 体、风格和语言的杂体性和多声性,背离诗史和悲剧 的统一性,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 等,否定或动摇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 反对传统诗学理论重“高雅”文学(如诗史等)、轻 “低俗”文学(如小说等)的美学立场,加大文学内容 和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因素的 融合。《浮士德》除了内容博大精深,“更有形式上 的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 种种因素,有希腊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 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 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这些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诗,《浮士德》矗 立在欧洲狂欢文化的原野上。《浮士德》对欧洲狂 欢化文学传统的吸收和创造性运用,使“狂欢化”成 为了文本的一种积极的建构策略,使文本突破了传 统悲剧的诗学范式。文本有一个明显的狂欢文化背 景,有一个狂欢化的亚结构;这个狂欢化的亚结构和 悲剧性的主结构共同建构了文本的“复调性”结构 模式。产生一种“杂语”和“对话”的审美品格。文本 五花A.N的体裁几乎采用了每一种已知西方格律, 如第一部的双行押韵体、自由体、颂诗体、合唱体,第 二部更增加了八行体、三行隔句押韵体、三音格诗体 等,不一而足。”_l 长期以来,《浮士德》的研究者都 是以一元的单一视角解读该剧,认为《浮士德》在体 裁,风格上不统一,影响了作品的审美效果。但正是 在情节场景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风格体裁的杂 糅,和语言技巧的运用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狂欢化 色彩。从而与文本的悲剧性情节场景和悲剧风格形 成了鲜明的对照,产生了一种“张力”,起到了“陌生 化”的效果,延缓了审美过程,增强了审美的难度和 《浮士德》的这种多种体裁和诗体杂糅,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多种风格的混融,典型地凸 显了其文本的狂欢化特色,使其不是单维的,统一的 平面化“可读文本”,而成为一部晶体状的“可写文 本”,一部“百科全书”。《浮士德》是以诗体写成的 悲剧,但它超越了传统的悲剧范式,在风格和体裁方 面充分地体现出了狂欢化文本的特点。由于《浮士 德》的创作前后达60年之久,歌德经历了古典主 强度,使文本具有了无穷的文学意蕴。这样也充分 说明,《浮士德》的结构是严谨的,风格是统一的,是 种大统一;《浮士德》中所谓的不和谐因素,不仅 一没有破坏悲剧的统一性,反而作为一种文本策略起 到了积极的建构作用,使《浮士德》真正成为了一部 “百科全书”式的悲剧史诗,“在欧洲灿烂文化的巍 义、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洗礼,所以《浮士德》 是欧洲19世纪之前各种文艺风格和手法的实验场, 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和现实主义风格根据 文本建构的需要和内容的不同被完美地统一在这部 峨殿堂里,也只有中世纪的但丁和他的《神曲》,文 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足以与之相提 并论,共同享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盛誉”。_l6J 参考文献: Ll J研小令・研小令 Xr子L肌J・上障:上障, [2][5]金(白春仁,顾亚铃译).陀思里 [3][6]程正民.金的文化诗学[M].北 [4儿7儿8]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9儿1O]蒋世杰.浮士德一充满生命狂欢的 82.83. 99.115.165. [11][12]余匡复.浮士德一歌德的精神自 [13]董问樵.浮士德研究[M].上海:复旦 [14]金.金文论选[c].北京:中国 [15][16]歌德(绿原译).浮士德[M].北京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