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三) 05年1月份
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一例
“根感受重力和对重力作用做出反应的部位”
春晖中学 王娟英
1. 探究目的
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植物根哪部分感受重力及哪部分对重力做出反应。 2. 提出探究问题
植物根哪部分感受重力及哪部分对重力做出反应。
通过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在植物向光性实验中,虽然整个胚芽鞘都受到单侧光的刺激作用,但是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的仅仅是胚芽鞘的尖端,而生长的部位确实胚芽鞘尖端的下部。这样,我们在教学中讲到根的向地性时,学生自然会联想到根感受重力的部位在哪里及哪部分对重力做出反应。 3. 作出假设
根感受重力及对重力做出反应的部位是根尖。 4. 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团结合作,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在选材上,有的组选大豆,有的组选小麦,有的组选洋葱,都是一些生活中比较简单易得的材料。在方法设计上,既受到教材的启发,又在教材基础上有大胆创新和超越。通过横向交流、集思广益,初步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再帮助补充、完善,使实验设计科学,可行性强。
实验方法步骤:1)取甲、乙、丙三个培养皿,铺上脱脂棉,再铺上纱布,倒入清水。2)取一批已事先培育出根的,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在根上画等距离的刻度。3)分别在甲、乙、丙三个培养皿中放入数量相等的幼苗,注意使甲培养皿中幼苗的根竖直向下;乙培养皿中根横放;丙培养皿中根去掉根尖并横放。4)将三个培养皿均放在温暖向阳的地方,隔一两天换一次水,整个过程中要保证根不受到光照。5)两周后,观察三个培养皿中根的生长情况。
第1页共2页 1
教学随笔(三) 05年1月份
5. 分析实验现象
两周后,学生观察到:甲组根均竖直向下生长,原来等距离的刻度有一处明显变大,其他基本不变;乙组因幼苗横放,根弯曲向下生长,同样也是原来等距离的刻度有一处明显变大,其他基本不变;丙组根生长极缓慢,且原来幼苗横放,根没有表现弯曲向下,而是横向略有生长。经过对甲乙两组刻度明显变大的区段的检测,发现为根尖的伸长区。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分析这些现象,最后经教师点拨,达成了一致意见:甲乙两组中,说明乙在重力的作用下,经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近地侧浓度高于背地侧,但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所以反而是背地侧生长快,即表现为横放的根弯曲向下生长。再根据刻度之间的距离确定了根对重力作用做出反应的部位是在根尖的伸长区。乙丙两组中,乙是对照,同样是横放,丙却没有出现向下弯曲生长现象,说明丙没有感受到重力的刺激,原因是切去了根尖,说明根感受重力刺激的部位在根尖。
早在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萨克就指出,根感受重力刺激的部位及对重力作用做出反应的部位在根尖的伸长区。本实验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预言的正确性。 6. 结论
根感受重力及对重力做出反应的部位都是根尖的伸长区。 7. 教学体会
1)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2)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更加深刻懂得了集集体的智慧为一体,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的几率。3)这次探究性实验,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作出假设,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只起到引导、辅助、启发的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4)促进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第2页共2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