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学人文精神的若干问题解读
来源:叨叨游戏网
2008年第11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No.11 2008 总第175期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seria1.No.175 弘扬大学人文精神的若干问题解读 王明清 ,孙世一b (长春工业大学a.政治与行政学院;b.艺术设计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弘扬人文精神、加强人文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课题之一,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告别一个世纪时特有的反思 心态,也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中确实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和正在表现出明显的“科学工具主义”倾向,科 学理性渐有凌驾和排斥人文理性的趋势,导致我国高校多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达不到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才 的需求。如何正确认识这种现状并在教育实践中予以高度重视,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文章在对大学人文 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当下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弱化的现状及原因;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时期 弘扬大学人文精神努力方向。 关键词:大学;人文精神;弱化;弘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8)11—0141—03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不断进步,人文精神的弱化 大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来就是、 便逐渐并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而有关人文精神 也应该是时代精神的象征。大学精神内在的包含人文精神 教育的话题也反复被提起。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告别一个世 和科学精神两个大的层面。科学求真,是立世之基,人文求 纪时特有的反思心态,也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中确实存在的 善,是为人之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人类历史的长 一个普遍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和正在表现出明显的“科 河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作为人和人类社会精神的集中 学工具主义”倾向,科学理性渐有凌驾和排斥人文理性的趋 表现和主要内容,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进步的 势,导致我国高校多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达 不竭源泉,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丰富和扩展着历史 不到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求。同时,经济转轨时期多 发展的具体进程。大学作为先进思想、伟大精神的发祥地, 元价值观的交互碰撞、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缺失以及教育体 作为社会知识生产的基地,既是人类追求进步的科学殿堂, 制的弊端等原因也在冲击着大学校园,使大学精神在表现出 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理想家园。所以,我们说大学既要有高 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积极的一面的同时,存在着弱化传统文 度的科学精神,也必须具有厚重的人文精神。 化人文精神的倾向。如何正确认识这种现状并在教育实践 大学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 中予以高度重视,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 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的价值 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行为规范。高等教育的 一、大学人文精神的概念辨析 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如何构建它的人文精 作为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人类精神——人文精神形 神。我国当代的大学人文精神应当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能 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建立在人性论、人本主义倡导的 够适应新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变革意义上的新的人 个性、个人自由思想以及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中心的 文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 世界观基础上,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融会人类所有的文化精 实质上已经阐明了大学的目的,即大学在于教人道理,净化 神而凝练形成的理性精神。人文精神是一个不断进化发展 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善良美德,使人们 的历史范畴,人文精神有历史痕迹更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每 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今天,大学的功能已经不能局限于 一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人文精神,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 纽曼的“知识传播之地”,更不能局限于洪堡的“知识传播之 传统,又赋予了时代的人文精神以更加个性化的内涵。人文 地与知识产生之地”。今天,我国对高校的职能定位是:人才 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生存意义、人的价值 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这是一个宏观、概括的要求,在 以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珍视和关注的思想。具体来说,却不外 这种宏观功能定位的指导下,我国高校必须塑造一种与时俱 乎以下要素:人文精神以追求人格完善的态度来谋求人与自 进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应该是和时代发展的脉搏相一 然的和谐共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社会价值与个人 致的,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也就是如何引 价值的统一,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以及物质追求与 导学生自觉求知、自主创新、自在做人、自为生存和自我发 精神追求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作者简介:鎏品智 喜蓄界 皇萌嘉 l王明清裴;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弱葛会蠢蔫 2;;l 高校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问题研究)碧 舂 季 霹凳雾向(2006 ̄j 76号)核心研究成果之一。,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与;德育与文化问题研究。 麓 凳 成果之一。 l42 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度和历史责任感。 弘扬大学人文精神的若干问题解读 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 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 要的。” 面对社会上的诚信缺失、价值缺失,我们的大学是 否该承担起一种责任和使命呢? 不可否认,伴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在推 济时代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文明阶段,人们将更为关 注人生、人性、个性、精神、内心世界,更为关注知识的创新和 人的创造力,更为关注审美创造,更为关注“天人合一”。所 以,知识经济应是更为人性的经济,知识经济更加依赖人的 发展,知识经济更应凸显人文关怀。21世纪中国大学人文 精神所应凸显的人文关怀,是大学和大学人关注人类社会持 续发展,化解现实社会各种危机和矛盾,培养人的道德意志 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大批科技人才的 培养有利地支援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社会发 展的大潮中,知识分子的竞争意识、开拓意识、创新意识和自 我选择意识都得到了强化。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 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似乎弥漫着一种浮躁的气息,并没 和价值取向的内在依据。人文关怀提倡公平竞争,理解宽 容,共同发展,从而化解激烈竞争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文关怀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和权利,强调生命价 值的平等,从而消除人与社会的对峙;人文关怀要求人们尊 重自然、尊重生命、共生共荣,要求人不是屈从于实用功利而 是从内在道义优化生存环境,从而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真 正的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的,它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 人,关心人的、人的完善、人的发展,而不是造就像爱因 斯坦所形容的那样“受过训练的狗” 。 人文关怀不仅能使大学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更注重于 使大学形成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有利于在最 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二、当下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弱化的现状及原因 分析 纵观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大学始终是 一个时代人文精神最重要的发祥地和传播源,无论是中国古 代孔子私塾式的学堂,还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学院,亦或是近 现代的知名大学,无不在丰富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推动时 代人文精神的进步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 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也是它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大学 的灵魂。 (一)当下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弱化:现状、反思和追问 大学的使命是造就引领时代不断进步的精英,一个人文 精神缺失的“失魂落魄”的大学不可能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 和高尚灵魂的时代英才的。然而,在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 今天,大学是否存在着人文精神的弱化乃至缺失呢?对这个 问题,除了极少数学者持“非失观”外,多数学者主张“失落 观”。笔者认为,大学人文精神既然有其时代主题和历史痕 迹,考察今天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问题就应该置于人文精神 时代发展的视野下,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 遇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变革中,国 家已取得历史性的决定性成就,正在迈入一个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 已经发生并且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大学作为社会的良 心和智慧之所在,应当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大学应 该是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地方,是先进文化传承、创造和弘扬 的地方;大学应该能够立于时代潮头、站在时代前列,不仅应 该站在市场经济的前沿去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应该成为 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高地。今天,大学的责任在于发扬人性 之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 会风气;正如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必须经常给予 有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当官本位、金钱崇拜渗 透到大学校园,庸俗的道德观、功利主义、虚无主义,影响着 大学人的思想。知识分子先前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利 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信念在一些人心目 中已不复存在;学术、商业化,造成了学术水平的滑坡; 竞争机制又导致一些人职业道德的沦丧。 大学生,作为最能反映大学精神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人 文精神被赋予了时代的主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 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 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 想活动的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Et益增强。社会 的深刻变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 识、创业意识,市场经济日渐完善所形成的一些经济原则,诸 如,竞争、平等、公正等正在成为大学生人文精神建构的鲜活 的生命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强烈的社会冲击也带来 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价值取向扭曲、诚信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 神淡化;团结协作意识下降、心理素质欠佳等都在大学生群 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二)大学人文精神弱化的原因分析 1.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的认知差距。可以说,中 国当代人文精神危机,实质上是中国知识分子价值情怀的危 机。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已经无法再维护一种同 一的庄严崇高的价值认同。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人可能 缺乏一种普遍的、具有支柱性的信仰,而且很多人,可能并没 有自己的精神关注,仅仅是想在社会上起某种作用,扮演一 种角色。因为没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所以很难坚持下 去,而且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就会改变。所以我认为中国知 识分子根本问题不在于社会责任感太差,而在于这种灵魂的 生活太弱了,没有自己内在的精神追求。中国知识分子在文 化上的实用主义的功利性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理性的 失落,必然导致中国文化和知识分子的价值认同危机 J。 2.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取向与人文取向的悖反。市场 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它的负面作用是以经济取向为第一要 义,这种与人文精神相悖的价值取向造成对人文精神重建的 忽视甚至是蔑视。当前,受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一些大 学在办学上急功近利,盲目地按市场的需求发展教育的增 量,为了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一些大学忙 于应付社会上各项排名和评选,由于在高校的一些排名和评 选中,高校人文素质并未被纳入到考评指标体系中,使大学 排行的高低变得越来越具有巨大的商业效应,而不是学术效 应。由此助长了高校的一些决策者急功近利的思想,一味在 弘扬大学人文精神的若干问题解读 “硬件”上下工夫,而对于一些“隐性”的指标重视不够,导致 的直接后果就是教育理念中的“重术轻道”。 3.应试教育导致大学生先天素质的不足。由于我国人 口众多,中学升学压力较大,从小学至中学采取的都是应试 143 的主要内涵是增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丰富人文素质教育 的内容,注重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制定适合于人文素质评 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把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有机结合 起来,将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一起作为教师和学生培养和考 评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协调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资 源的关系,注重二者的整合。在教育目标上,力求实现提升 人性与提高人力的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 教育,且在中学过早实行文理分科,这种做法无疑窄化了中 学智育的内容,造成中学生普遍缺乏人文方面的训练。他们 作为大学的生源,使大学生在人文素质上存在着先天营养不 良,进学后,由于长期过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和教育的功 利化思想较重,人们关注的是经济效益较强的“科学知识”, 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文教育。再加之 的劳动者;在教育内容上,要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 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强调 大学教育不仅应教给学生实用知识,为他们提供就业准备, 而且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 4.要营造一种适合大学人文精神养成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建校也是一种办学理念,是把精神价值层面的文化建设 放在学校建设的重要地位。校园文化是一块大熔炉,校园的 环境、人文氛围对大学生是一种教化、一种示范、一种熏陶, 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包含三个方 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 许多大学教师本身的人文功底薄弱,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 的提高,大学生在人文素质上存在着后天营养失调。这种先 天营养不良和后天营养失调的叠加,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培 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人文素质偏低和人文精神匮乏的 缺陷。 4.高等教育的弊端。从教育内部因素来讲,大 学的阙失是大学人文精神发展动力缺损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从大学文化之作为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大学的自 化的硬件载体。制度文化则是全体师生员工必须遵守的行 为规范。思想文化是指在全体师生员工中进行的人生观、价 值观的教育。校园文化的营造,一是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 治自律是大学的希望所在”。大学必须具有一种自律自治的 制度安排机制,管理的机制、学术的机制、激励的机制、评价 的机制、学习的机制、研究的机制,在与自律自治的大学文化 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二是要积极开展科技节、 文化节、读书会、文化沙龙、诗会、影视评论、剧社等形式的校 园文化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升 精神相匹配的情况下,成为大学发展的自主文化的象征。而 大学对于自己文化的基本关系的处理,诸如专精与通博、教 学与研究、学术与自由、知识与德性、书院的文化生活与 华,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奉献精神得到强化;三是要加大 经费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 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 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我们要致力于 这三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人文精 品性之培养、象牙塔与服务站等等关系的适当处置,则成为 大学精神得以健康发展的内缘动力 J。另一方面,面对不断 变化的社会局面和对自身扩张的强烈的经济需要,高等院校 在任何“掘金”机会面前都难以自持,甚至是影响大学教育质 量的创收举动都对大学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大学的人文精神 因此丧失了存在的环境和发展的动力。 神养成的校园文化氛围。 5.创新大学教育管理。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和学术 机构,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大学是以自由为基 三、新时期弘扬大学人文精神的努力方向 1.在重塑与弘扬大学人文精神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大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大学人文精 神的弘扬需要的有效管理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因 此,应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明确高校运行和发展的 人文目标,并对目标的实施和绩效进行检查和评价,以约束 高校的弱化人文教育教学的不良倾向。同时,创设浓重的舆 论导向和氛围,引导和约束学校与教师的行为,逐渐使学校 和教师自觉将提高自身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当做义不容 辞的责任。 2.高校领导对于重塑和弘扬大学人文精神具有关键作 本价值的一种学者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应维护学者自由地 从事学术研究,免受非学术力量的干预,从而保持学术的创 造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基本精神;学校应由行政型管理向 学术型管理过渡,建立“专家治校”、“教授治校”的管理模 式;应明确界定学校与的关系,尊重由学术专家组成的 学术自治组织的权威性;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教学和 科研组织,建立有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督和评议机构。只有这 样,才能恢复大学的自由与活力,大学才能肩负起追求真理、 培植人文精神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用。大学领导应成为人文精神的领航者和掌舵者,作为学校 精神和权威的集中代言人,领导者对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 关注本身即是一种潜发的力量,表明学校重视人文教育和弘 扬大学人文精神的发展取向。只有领导者重视,才能自觉营 [1]礼 记[M].钱 玄,等.注释.长沙:岳麓书社, 2001:796. [2]韩晓峰.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J].中国大学教 学,2004,(4):90. 建起自身多彩的人文世界,才能对学校师生给予普遍的人文 关怀,为大学人文精神的重塑与弘扬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3.以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支撑。 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没有课 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无法实现的。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 [3]李君明.构建中国的大学精神[EB/OL].http:// view.QQ.corn,2006—07—10. [4]杨蓉蓉.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述评 [J].语文学刊,2005,(5):2. [责任编辑: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