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化工原理》电子教案.doc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doc

来源:叨叨游戏网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 绪论 化工原理就是研究除化学反应以外的诸物理操作步骤原理和所用设备的课程。化工原理是实验性很强的工科课程,是化工类和相近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主要介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所用典型设备的结构、计算和选用。计算包括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两种。设计型计算是指对给定的任务计算出设备的工艺尺寸;操作型计算是指对已有的设备进行查定计算。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初步具有以下能力: (1) 能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和经济的观点处理遇到的各种化工单元操作的问题。 (2) 会筛选恰当的单元操作去完成给定的生产任务; (3) 在设计设备计算工作中能寻找出所需的经验数据以及适宜的公式; (4) 能管理设备的正常运转,找出故障的原因并及时排除; (5) 应具有强化设备与初步创新的能力。 各单元操作原理及设备的计算都是以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传递速率和平衡关系的概念为依据,有关内容在以后各章中陆续介绍。 一、 化工生产过程与单元操作 1、化学工业 所谓化学工业,是指将原料进行化学加工以得到有用的产品的工业,即: 化工产品种类繁多,一般可分为无机、有机及生化产品。若按产品用途及性能来分有染(颜)料化工、塑料橡胶化工、油脂化工、石油化工、食品化工、涂料化工、日用化工等等。当今如何评价化学工业呢?评价可能为“让你欢喜让你忧”。欢喜的是化学工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近二、三十年以来化学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化工产品处处可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已离不开它。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引进了大型化肥、石油化工成套生产技术及成套设备,如30万吨合成氨,45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及技术;30万吨乙烯,45万吨芳烃的成套设备及技术。金山石化,扬子石化,齐鲁石化令人忧虑的是化学工业带来的污染十分严重。水污染、空气污染、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及发展。 2、 化工生产过程 不论化工生产产品的品种不同、规模大小的差异,一个化工产品生产过程总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核心部分和辅助部分。核心为化学反应过程,辅助部分为前、后处理过程。为了保证化工生产过程经济合理有效地进行,这就要求反应器内必须保持最适宜的(最佳的)反应条件,如适宜的压强、温度和物料的组成等。因此,原料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前处理过程,以达到必要的纯度及温度和压强。得到的反应产物同样需要经过各种后处理过程加以精制,以得到最终产品。 举例:聚氯乙烯塑料的生产(乙炔法) 化学方程式: 此生产过程除单体合成、聚合反应过程外,原料和反应产物的提纯、精制等工序均属前、后处理过程。前、后处理工序中所进行的过程多数是纯物理过程,但都是化工生产所不可缺少的。即使在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工厂中,反应器的数目并不多,绝大多数的设备中都是进行着各种前、后处理操作。前、后处理工序占有着企业的大部分设备投资和操作费用。因此目前已不是单纯由反应过程的优化条件来决定必要的前后处理过程,而必须总体的确定全系统的优化条件。由此可见,前、后处理过程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3、单元操作 将前、后处理过程按其操作目的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称之为单元操作。每一个单元操作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 ⑴单元操作种类:有流体的输送与压缩、过滤、沉降、传热、蒸发、液体精馏、气体吸收、固体干燥、吸附和膜分离等。 ⑵单元操作过程进行的方式:有连续操作和间歇操作两种方式。 连续操作好比流水作业。原料不停地从设备一端送入,产品不断地从另一端排出。 例如:连续精馏 特点:物料的组成、温度、压强等参数仅随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种操作称为稳定操作状态。参数可表示为: 。化工生产过程多数为连续稳定过程。 间歇操作为分批进行的过程,每次操作为起始向设备投入一批原料,经过一番处理后,排出全部产物,再重新投料,小规模生产大多采用间歇操作。 例如:间歇精馏 特点:不稳定操作,参数可表示为:UUx,y,z, 这些物理操作步骤称为化工单元操作,简称单元操作。单元操作可从不同角度分类,这里按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分为: (1) 遵循流体动力规律的单元操作:包括流体输送、沉降、过滤搅拌; (2) 遵循传热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包括传热(加热、冷却、冷凝)、蒸发; (3) 遵循传质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包括蒸馏、吸收、萃取。因为这些操作的最终目的是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开,故又称分离操作。 同时遵循传热、传质基本规律的单元操作:包括空气增湿与减湿、干燥、结晶;二、本课程的任务、性质和内容 1、任务:研究各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及工艺尺寸的计算或造型,并能用以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中的一般问题。 2、性质:化工原理是化工类、轻工、医药类专业学生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3、内容: ⑴、讨论流体流动和其接触的固体发生相对运动时的基本规律,以及主要受这些基本规律支配的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等。 ⑵、讨论传热的基本规律,以及受这些基本规律支配的单元操作,如:加热、冷却、蒸发等。 ⑶、讨论物质透过相界面迁移过程的基本规律,以及受这些基本规律支配的单元操作,如气体的吸收和干燥等。 三、物料衡算及能量衡算 在研究各类单元操作时,为了搞清过程始末和过程之中各段物料的数量、组成之间的关系以及过程中各股物料带进、带出的能量及与环境交换的能量,因此必须进行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物料衡算及能量衡算也是本课程解决问题时的常用手段之一。 1、物料衡算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即在任何一个化工生产过程中凡向该过程输入的物料质量等于从该过程输出的物料质量与积累该过程中的物料质量之和,即 输入物料质量总和(kg)=输出物料质量总和(kg)+积累在该过程物料质量(kg) 此式适用于任何指定的空间范围,可对总物料或其中某一组成列出物料衡算式来进行求解。 说明: 衡算方法: 上式中每项对时间求导数,则: 令:、 于是: 输入物料质量流量的总和=输出物料质量流量总和+质量积累速率(kg/s) 若为连续稳定过程,则 , 四、单位及单位换算 1、 单位与单位制 ⑴物理量=数字×单位 物理量的运算应为数字连同单位一并纳入运算。如: 一般,物理量的单位是可任选的,但由于各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客观联系,因此不必对每种物理量的单位都单独进行任意选择,而可通过某些物理量的单位来度量另一些物理量。因此,单位就会有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两种。 ⑵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例长度m,质量㎏等 ⑶导出单位:由基本单位派生出的单位,即由基本单位相乘除得到的单位,如速度单位m/s,加速度单位m/s2等等。 ⑷单位制:基本单位+导出单位的总和 过去多种单位制并存,源于学科之间的差别及地区间的差别。 常见的单位制有: 工程单位制:m s kgf 1kgf=1kg×9.807m/s2 , 1lb=0.45359237kg, 1bf=1P×3.217f/s2, 1ft=12in=12×2.54cm=0.3048m 多种单位制并存使同一物理量在不同的单位制中具有不同的单位和数值,这就给计算和交流带来了麻烦,并且容易出错。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必须统一计量单位制。1960,10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了国际通用的国际单位制,简称SI制。 SI制:七个基本单位:长度m,时间s,质量kg,热力学温度(Kelvin温度)K,电流单位A,光强度单位cd(坎德拉),物质量mol 二个辅助单位:平面角弧度rad,立体角球面度Sr SI制具有通用性和一贯性。 我国于1984年2月颁布了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法定单位是以SI制为基础,保留少数国内外习惯或通用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它包括: ①SI制的基本单位和辅助单位。 ②SI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③国家选定的非SI制单位,例如时间s,hr,day来表示,旋转速度r.p.m等。 ④由以上这些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 ⑤由词头和以上这些单位所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 本书采用法定单位。 2、单位换算 在生产、研究和设计中仍会遇到非法定单位的公式、物理量,因此存在着单位换算的问题,即将物理量由一种单位换算成另一种单位制的单位。 在介绍单位换算方法之前,先介绍二个概念: ①理式(物理量方程)——是根据物理规律建立的公式,例如牛顿第二定律 由此可见,物理量方程具有单位一致性的特点,对于其中各个符号的单位不需另加,而只需采用同一单位制便可以了。 ②经验公式(数字公式)——根据实验数据整理得来的公式,它反映了各有关物理量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公式中每个符号不代表完整的物理量,只代表物理量中的数字部分,而这些数字都是与特定的单位相对应的,因此使用经验公式时,各物理量必须采用指定的单位。 正确使用单位,就是要注意这两种公式对单位的不同要求,并在将各物理量代入公式进行运算之前,预先给它们换上适合公式要求的单位。 3、物理量单位方程的换算 物理量由一种单位换成另一种单位时量本身并没变化,只是在数字上要改变。在进行单位换算时要乘以两单位间的换算因数。 换算因数除温度外就是彼此相等而各有不同单位的两个物理量之比值。 例如:1m的长度和100cm的长度是两个相等的物理量,但其所用的单位不同, 即 那么m和cm两种单位间的换算因数为: 化工中常用的单位间的换算因数可从本书附录中查得。 以压强为例: 温度 4、经验公式的单位变换 经验公式中各符号都要采用规定单位的数字代入,不能随意变更。当已知数据的单位与公式所规定的单位不同时,应将整个公式加以变化,使其中各符号都采用计算者所希望的单位。由于物理量=数字×单位,所以数字=物理量/单位。若将经验公式中每个符号都写成这个形式,便可利用单位间的换算因数,把原来规定的单位换算成计算者所希望的单位。 第一章 流体流动 §1.1.1、概述 1、流体—液体和气体的总称。 ① 流体具有三个特点 ② ③ 流动性,即抗剪抗张能力都很小。 无固定形状,随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在外力作用下流体内部发生相对运动。 2、流体质点:含有大量分子的流体微团。 流体分子自由程<流体质点尺寸<设备大小,流体质点成为研究流体宏观运动规律的考察对象。 3、流体连续性假设: 假设流体是由大量质点组成的彼此间没有空隙,完全充满所占空间的连续介质。连续性假设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复杂的分子运动,而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流体的流动规律,这时,流体的物理性质及运动参数在空间作连续分布,从而可用连续函数的数学工具加以描述。 流体流动规律是本门课程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 ① 流体的输送 研究流体的流动规律以便进行管路的设计、输送机械的选择及所需功率的计算。 为了了解和控制生产过程,需要对管路或设备内的② 压强、流速及流量的压强、流量及流速等一系列的参数进行测量,这些测量 测量仪表的操作原理又多以流体的静止或流动规律为依据的。 ③ 为强化设备提供适宜化工生产中的传热、传质过程都是在流体流动的情的流动条件 况下进行的。 设备的操作效率与流体流动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流体流动对寻找设备的强化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着重讨论流体流动过程的基本原理及流体在管内的流动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及规律来分析和计算流体的输送问题。 第二节 流体静力学方程 流体静力学是研究流体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规律。 本节只讨论流体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的平衡规律。 §1.2.1流体的密度和比容 1、流体的密度:单位体积的流体所具有的质量。 m/V 当V趋近于零时,m/V的极限值为流体内部某点的密度,可以写成: limm V0V各种流体的密度可以从物理化学手册和有关资料中查得。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及膨胀性,故其密度随温度及压强而变化,因此对气体密度必须标出其所处的状态。从手册中查出的气体密度是某指定状态下的数值 ,应用时一定要换算到操作条件下的数值。当气体的压强不太高、温度不太低时,可按理想气体来处理,即热力学温度、压强和体积间具有如下关系: p0V0pV T0T上式等号两侧除以一定质量m后,变为: p0pTp00 0T0Tp0T下标0表示由手册中查得的条件。 在某指定的温度和压强下,理想气体的密度也可直接用气体状态方程来求算,即 pVnRTmmpMRT MVRT 若气体为混合气体,计算密度的最简单方法是将式中的气体摩尔质量M换成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m。由加和规律求得: MmM1y1M2y2....Mnyn y:混合气体中组分的摩尔分数,即物质的量分数; 化工厂中所处理的液体经常是混合液体,是若干单纯液体的混合物。从手册中难于查到混合液体的密度。液体混合时体积略有变化,为了便于计算,一般忽略这种体积变化,认为各纯液体混合后总体积为各纯液体体积之和。以1kg混合液为基准,混合液的平均密度为: 1ma11a1a22a2...annan 或 m1 12...na:混合液中各纯组分的质量分数 [例1-1]标准状态下某烟道气的密度为1.338kg/m3,试求该烟道气在2×105Pa及50℃状态下的密度。 pT021052733 01.3382.232kg/m5p0T1.01331027350[例1-2]求20℃乙醇质量分数为0.4的乙醇水溶液的平均密度。 由附录四查到20℃时乙醇和水的密度分别为7kg/m3及998kg/m3,故乙醇水溶液的平均密度为: m1a1a21902.4kg/m3 0.410.47998122、流体的比容:密度的倒数,即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体积。 ,单位: 3、比重d: 4、重度γ: ①两者的区别就是质量和重量的区别 重度和密度的比较: ②同一种流体在工程制单位中表示的重度和SI制单位中表示的密度数值上相等。 5、流体的黏度 前已述及,流体具有流动性.即没有固定形状,在外力作用下其内部产生相对运动。另一方面,在运动的状态下,流体还有一种抗拒内在的向前运动的特性,称为粘性。粘性是流动性的反面。 以水在管内流动为例,管内截面各点的速度并不相同,中心处的速度最大,愈靠近管壁速度愈小,在管壁处水的质点附着在管壁上,其速度为零。其它流体在管内流动时也有类似的规律。所以,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实际上是被分割成无数极薄的圆筒层,一层套着—层,各层以不同的速度向前运动。由于各层速度不同,层与层之间发生了相对运动。速度快的流体层对相邻的速度较慢的流体层产生了—个推动其向前进方向的力;同时,速度慢的流体层对速度快的流体层也作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从而阻碍较快流体层向前运动。这种运动着的流体内部相邻两流体层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流体的内摩擦力。它是流体粘性的表现,又称为粘滞力或粘性摩擦力。流体流动时的内摩擦,是流动阻力产生的依据,流体流动时必须克服内摩擦力而作功,从而流体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变为热而损失掉。 牛顿粘性定律: 此两板间的液体可看成为许多平行于平板的流体层,这种流动称为层流,而层与层之间存在着速度差,即各液层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运动较快的液层对与之相邻的运动较慢的液层作用着一个拖动其向运动方向前进的力;而与此同时,运动较慢的液层对其上运动较快的液层也作用着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从而阻碍较快的液层的运动。这种运动着的流体内部相邻两流体层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流体的内摩擦力(粘滞力)。流体流动时产生内摩擦力的这种特性称为粘性。 在上图中,若某层流体的速度为u,在其垂直距离为dy处的邻近流体层的速度为u+du,则du/dy表示速度沿法线方向上的变化率,称为速度梯度。实验证明,内摩擦力F与两流体层间的接触面积S成正比,与速度梯度du/dy成正比。剪应力τ: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即F/S,单位N/㎡于是: 牛顿粘性定律: FuSy内摩擦应力(剪应力):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 圆管内的牛顿粘性定律: du dydu/dy:速度梯度,在与流动方向相垂直的y方向上流体速度的变化率。 μ比例系数,流体黏性越大,其值越大,黏滞系数或动力黏度,简称黏度。 黏度的物理意义:促使流体流动产生单位速度梯度的剪应力 黏度的单位: 牛顿型流体:凡符合牛顿黏性定律的流体,所有气体和大多数液体。 非牛顿型流体:凡是剪应力与速度梯度不符合牛顿黏性定律的流体均称为非牛顿型流体。胶体溶液、泥浆、乳浊液、长链聚合物溶液、涂料及混凝土等。 本课程研究牛顿型流体。 运动黏度: §1.2.2、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1、定义:流体垂直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静压力。 -2-11-2/du/dyNm/msmNsmPasP(泊)gcm1s1100cP(厘泊)101Pas/(m2s1) 2、压强的单位 SIPa 制: 习惯使用单位: 换算关系: 压强的基准: 基 准: 绝对压强: 相对压强: 绝对真空(零压)和大气压强 以绝对真空(零压)为基准量得的压强。 以大气压强为基准量得的压强,表示为表压或真空度。 表压=绝对压强—大气压强 真空度=大气压强—绝对压强=-表压 大气压随着大气温度和所在地的海拔高度而改变,所以,绝对压强是唯一的,相对压强是会变化的。 §1.2.3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设容器S中盛有密度为ρ的静止流体。现在液体内部任取以底面积为A的立方形流体微元,并对其作受力分析: 1 2 3 作用于整个液柱的重力 W=ρ·gA(Z1-Z2),方向向下; 作用于上底面积的压力P1,方向向下; 作用于下底面积的压力P2,方向向上; ∴ ∵ ∴ 上述为流体静力学的基本方程式,且方程标明在重力作用下静止液体内部压强的变化规律。 说明: ①上式仅适用于重力场中静止的不可压缩流体。但对于气体若压强变化不大,密度可近似取平均值而视为常数,则上式亦可使用。②静止流体内部静压强仅与垂直位置有关,而与水平位置无关。水越深压强越大,天空越高气压越低。③等压面:静止的,连续的同种流体内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各点压强处处相等。④位置若令 ,为虚拟压强 则 ,静止流体中虚拟压强处处相等 §1.2.4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 1、压强与压强差的测量: 1)简单测压管:适用于高于大气压的液体压强的测定,不适用于气体,当pA过大,R很大,就不方便。而pA过于接近pa,R读数很小,测量误差增大。 2)U形压差管:指示液密度为 。指示液必须与被测液体不发生化学反应且不互溶, 必须大于流体的密度ρ。一般对液体,指示液为Hg,对于气体,指示液为水。 没有简单管的,但pA亦不能过大或过小。 3)U形压差计:指示液面的高度差R反映了A,B两截面间的压强差pA-pB。 2、液位的测量:化工厂经常要了解容器内液体的贮存量,或要控制设备里的液面,故要进行液位的测量。测定液位的仪表叫液位计,大多数液位计的作用原理均遵循流体静力学原理。 3、液封高度的计算:化工生产中常遇到设备的液封问题。液封高度的确定是根据流体静力学来计算得出。 第三节 流体在管内的流动 (Fliud-Flow Phenomena) 对于流动着的流体内部压强的变化规律和液体从低位流到高位或流体自低压流到高压时需要输送设备对流体提供能量等问题都是在流体输送过程中常常遇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找出流体在管内的流动规律。 §1.3.1流量与流速 1、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内任一截面的流体量; 体积流量Vs , 质量流量ws , m3/s ㎏/s ws=Vs·ρ 2、(点)流速u:单位时间内流体在流动方向上流过的距离, m/s; 3、平均流速:实验证明流体流经管道任一截面时,流速沿径向方向各不相同; 管中心:r=0,ur=umax; 管壁处:r=R,ur=0;呈下图所示分布: 在工程计算上为方便起见,流体的流速通常指整个管截面上的平均流速, 即:u=Vs/A m/s; A—与流动方向相垂直的管道横截面积㎡ 以后如不特别加以说明,流体的流速指的是平均流速,而不是点流速。 4、质量流速G:单位时间内流体流过管道截面积的质量,㎏/㎡·S G=Ws/A=Vs·ρ/A=u·ρ 管道为圆管时: A=(πd2)/4,d为内径 此式关联了Vs,u,d 三者,Vs为生产任务,一般为确定量(定值)。 d和u的关系如下: u大,d小,管材耗量少(设备费用小),但操作费用增大(流动阻力增大);反之亦成立。 故以u的确定对总的费用(操作费+设备费)而言,存在最佳值(或最适宜值): 对于液体: u=0.5~3 m/s 一般 对于气u=10~30 体: 对于蒸汽: §1.3.2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 流体流动时,若任一点处的流速、压力、密度等与流体有关的流动参数都不随时间而变化,稳态流动。只要有一个流动参数随时间变化,非稳态流动。 §1.3.3连续性方程式 C.E(the equation of continuity) 稳流系统在任意两流道截面间作物料衡算,如图示,则 Ws1=Ws2 亦即Vs1·ρ1=Vs2·ρ2=const;u1·A1·ρ1= u2·A2·ρ2=const ρ=const:Vs1= Vs2=const;u1·A1= u2·A2;圆管:u1/u2=(d2/d1)2 m/s u=30~50 m/s 连续性方程的意义:反映在稳态流动系统中,流量一定时,管路各截面上平均流速变化规律 注意:连续性方程的规律与管路的安排以及管路上是否装有管件、阀门或输送机械等无关。 §1.3.4柏努利方程式 1、流动系统的总能量衡算 如图所示的稳流系统中,流体自1-1`截面流入,经粗细不同的管道,从2-2`截面流出,管路中装有对流体做功的机械(泵或风机)和向流体输入或从流体取走能量的换热器。 衡算范围: 内壁面、1-1`与2-2`截面间(图示) 衡算基准: 1㎏流体 基准水平面: 0-0`平面 设: u1,u2 截面1-1`与2-2`处的流速, m/s; p1,p2 截面1-1`与2-2`处的压强, pa; Z1,Z2 截面1-1`与2-2`处的中心处至基准水平面0-0`的垂直距离,m; A1,A2 截面1-1`与2-2`处的的截面积,㎡; v1,v2 截面1-1`与2-2`处的比容,m3/㎏; 分析1㎏流体进、出系统时输入与输出的能量项: 1)内能:物质内部能量的总和(分子平动能,转动能,振动能) 以U1,U2表示:内能是一个状态函数,取决于流体本身的状态。 U1-1㎏流体输入系统的能量,J/㎏; U2-1㎏流体输出系统的能量,J/㎏; 2)位能:流体因受重力作用,在不同的高度处具有不同的位能,相当于质量为m的流体自基准水平面升举到某高度Z所做的功:Ep=mgZ,J。 单位质量(1㎏)流体的位能mgZ/m=gZ,J/㎏;则: gZ1-1㎏流体输入系统的位能; gZ2-1㎏流体输出系统的位能; 3)动能:流体以一定的速度运动时,便具有一定的动能,质量为m,流速为u的流体具有的动能为:Ek=(1/2)mu2,J。 (1/2) u12-1㎏流体输入系统的动能; (1/2) u22-1㎏流体输入系统的动能; 4)静压强(压强能):流动着的流体内部任何位置具有一定的静压强,如: 对于如上图所示的流动系统,流体通过1—1`截面时,由于截面处流体具有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对流体作相应的功克服这个压力,才能把流体推进系统里去。 因此通过截面1—1`的流体必定要带有与所需的功相当的能量才能进入系统,流体所具有的这种能量就称为静压能或流动功。 设质量为m体积为V1的流体通过截面1—1`,把流体推进到此截面所需的作用力为p1A1,又位移为V1/ A1,则: 流体带入系统的静压能为: p1A1·V1/ A1= p1V1,J; 1㎏流体带入系统的静压能为: p1V1/ m= p1v1,J/㎏; 1㎏流体带出系统的静压能同理, p2V2/ m= p2v2,J/㎏; 为: 流体的总机械能=位能+动能+静压能 5)热:Qe-1㎏流体接受或放出的能量,J/㎏ Qe可为正可为负;在此以吸热为例,Qe则为正值。 6)外功(净功):We—1㎏流体通过输送设备(泵或风机)所获得或输出的能量,J/㎏;We可为正可为负; 对于稳流系统,则能量衡算式为: ∑Ei=∑Eo 亦即: U1+gZ1+p1v1+(1/2)u12+Qe+We= (1) U2+gZ2+p2v2+(1/2)u22 令 则 ΔU=U2—U1, ΔZ=Z2—Z1, Δu2/2=(1/2)u22—(1/2)u12, Δ(pv)= p2v2—p1v1 ΔU+gΔZ+Δ(pv)+(1/2)Δu2=Qe+We 上式为稳流系统中流体总能量衡算式。(流动系热力学第一定律) 2、流动系统的机械能衡算式 在流体的输送过程中,主要考虑各种形式机械能的转换。由热力学第一定律: (可逆膨胀功) Q'e: 1㎏流体吸收的热量; 1㎏流体因被加热而引起的体积膨胀功; : 3、柏又∵ Qe’= Qe+∑hf Qe—1㎏流体从换热器中得到的热量,J/㎏; ∑hf—能量损失(阻力损失),即克服流动阻力所消耗的一部分机械能,这部分能量会转变为热量。 努利 (2) ⑵代入⑴式中得: ∵ (Bernonlli)方程式 1)柏努利方程式 对于稳流、不可压缩流体、理想流体(∑hf=0)和无外功输入(We=0) 则(3)式为: (4) (4)式称为 柏努利方程式。 而对于非理想流体,有外功输入: (5) (5)式往往称为广义的柏努利方程式。 2)柏努利方程的讨论: a)柏努利方程的适用条件: ①稳态流动; ②不可压缩流体; ③理想流体; ④无外功输入; 物理意义:在任一流动截面上单位质量流体的总机械能守恒;而每一中种形式的机械能不一定相等,可以相互转换。 b)⑷,⑸式中每一能量项的单位为J/㎏。 c)若⑸式两边同时除以g,则 单位:m(流体柱) 习惯上:Z—位头;u2/2g—动压头(速度头);p/ρg—静压头;Hf=Σhf/g—压头损失;He=We/g—有效压头; 在⑸式两边同时乘以ρ,则 单位:Pa d)若流体为静止不动,则u1=u2=0, (4)式为 上式为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它是柏努利方程的特例。 e)对于可压缩流体,若 则(4),(5)仍成立,只是ρ要以ρm替代。ρm平均压强下的密度。 f)不稳定流动的任一瞬间,柏努利方程仍成立。 §1.3.5柏努利方程的应用 流体流动及输送问题的计算,都是根据流体的柏努利方程来进行。 一、确定管道中流体的流量(流速); 二、确定输送设备的有效功率; 三、确定容器间的相对位置; 四、确定管路中流体的压强。 1、 计算示例 tair=20℃,α1=300mm,p1=1200Pa(表压),α2=200mm,p2=800Pa(表压), ,Pa=101.33×103Pa,求:V=?m3/h 解:分析 求流量, 对于可压缩流体(air),验证 成立否? 故可用 取管中心线为0-0’基准水平面,则Z1=Z2=0 在截面1-1’与2-2’间列出伯努利方程 替代ρ 2、用柏努利方程解题要点: a)作出示意图,确定衡算范围(系统); b)基准面的选取。可任意选取,选取基准水平面的原则为计算方便。为便于计算,通常选取衡算范围内的两个截面中的任一截面作为基准水平面。若系统为水平管道,则基准水平面通常取管中心线所在水平面,则ΔZ=0 c)截面的选取,两截面均应与流动方向相垂直。所选取的截面上的Z,u,p等有关物理量除需求取的未知量外,都应该是已知的或能通过其他关系计算出来的; d)单位必须一致; e)压强p1、p2基准要相同。 第四节 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 §1.4.1流动类型与雷诺准数 现在开始介绍流体流动的内部结构。流动的内部结构是流体流动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化工生产中的许多过程都和流动的内部结构密切联系。例如实际流体流动时的阻力就与流动结构紧密相关。其它许多过程,如流体的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也都如此。流动的内部结构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涉及面广。以下紧接着的内容只作简单的介绍,因而在许多方面只能限于定性的阐述。 1、流动类型——层流和湍流 1883年著名的雷诺实验揭示出流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型态。在水箱内装有溢流装置,以维持水位稳定,水箱的底部安装一个带喇叭型进口的直径相同的玻璃管,管出口处装有一个阀门用来调节流量,水箱上方安装有内有颜料的小瓶,有色液体可经过细管子注入玻璃管内。在水流经过玻璃管的过程中,同时把有色液体送到玻璃管以后的管中心位置上。 雷诺实验观察到: ⑴水流速度不大时,有色细流成一直线,与水不混合。此现象表明:玻璃管内的水的质点是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作直线运动。即流体分层流动,层次分明,彼此互不混杂,掺和(唯其如此,才能使有色液体保持直线)这种流型叫层流或滞流。 ⑵水流速度增大到某临界值时,有色细流开始抖动,弯曲,继而断裂,细流消失,与水完全混合在一起,整根玻璃管呈均匀颜色,此现象表明,玻璃管内的水的质点除了沿着管道向前运动外,各质点还作不规则的,杂乱的运动,且彼此间相互碰撞,相互混合,质点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随时发生变化,这种流型叫湍流或紊流。 2、流型的判据—雷诺准数 对管流而言,影响流型的因素有,流道的几何尺寸(管径d)流动的平均速度u和流体的物理性质(密度ρ和粘度μ)。雷诺发现,可以将这些影响因素综合成一个无因次数群duρ/μ,作为流型的判据。此数群称为雷诺(Reynolds)数,以Re表示,即: Re=duρ/μ 雷诺指出: Ⅰ、当Re≤2000,必定出现层流,称为层流区; Ⅱ、当Re>4000,必定出现湍流,称为湍流区; Ⅲ、当2000<Re<4000,或出现层流,或出现湍流,依赖于环境(如管道直径和方向改变,外来的轻微振动都易促成湍流的产生),此为过度区;在此要说明一点,以Re为判据将流动划分为三个区:层流区,过度区,湍流区。但是流型只有两种。过度区并不表示一种过度的流型,它只是表示在此区内可能出现湍流,究竟出现何种流型需视外界扰动而定。 §1.4.2层流(滞流)与湍流 1、层流(滞流)的基本特征 : 管内滞流时,流体质点沿管轴作有规则的平行运动,各质点互不碰撞,互不混合。流体可以看作而无数同心圆筒薄层一层套一层作同向平行运动。 2、湍流的基本特征:管内湍流时,流体质点在沿管轴流动的同时还伴着随机的脉动,空间任一点的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都随时变化,流体质点彼此相互碰撞,相互混合,产生大大小小的旋涡。质点的径向脉动是涡流的最基本特点,层流时只有轴向速度而径向速度为零,湍流时则出现了径向脉动速度。需指出的是,除粘性造成流动阻力外,湍流时流体质点彼此碰撞,混合,产生大量的旋涡,彼此间的动量交换,会损耗一部分的能量,产生附加的阻力。 3、流体在直管内的流动阻力 流动阻力所遵循的规律因流型不同而不同。湍流时,流动阻力来自流体本身所具有的粘性而引起的内摩擦;对牛顿型流体则为摩擦应力(剪应力) τ = μ·du/dy。 湍流时,流动阻力的来源有两个:粘性引起的内摩擦及流体质点的径向脉动产生附加阻力称之为涡流应力。 总摩擦应力不服从牛顿粘性定律,但可仿照其写成τ=(μ+e)·du/dy e为涡流粘度,单位Pa·S,不是流体的物理性质,与流体流动状态有关。 4、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 无论是层流还是湍流,管道截面上质点速度沿管径变化,管壁处速度为零。管壁到中心速度由零增至最大,速度分布规律因流型而异。 ⑴流体的力平衡:等径水平圆管有稳定流动的不可压缩流体,取半径r,长度为l的圆柱体进行力的分析,圆柱体所受的力为两端面的压力:P1=p1A1=p1πr2; P2=p2A2=p2πr2; 外表面上的剪应力(摩擦力): 因为流体在等径水平管内作稳定流动,所以∑Fx=0,即: ⑵层流时的速度分布: 层流时: ∴ ∴ ∵

∴ 积分得: 令 ∴ 平均速度 ⑶、圆管内湍流的速度分布 湍流时速度分布至今尚未能够以理论导出,通常将其表示成经验公式或图的形式。 实验测得: 由于质点的强烈碰撞与混合,使管截面上靠管中心部分各点速度彼此扯平,速度分布比较均匀,不再是严格的抛物线,Re愈大,中心区愈广阔平坦。 5、湍流时的滞流内层和缓冲层 在湍流的圆管内流体流动也存在层流内层,过度层(缓冲层)和湍流层。由于湍流时管壁处的速度也为零,则靠近管壁时流体仍作滞流流动,这一作滞流流动的流体薄层,称为滞流内层或滞流底层。自滞流内层往管中心推移,速度逐渐增大,出现了既非滞流流动亦非完全湍流流动的区域这一区域称为缓冲层或过渡层,再往中心才是湍流主体。滞流内层的厚度随值的增大而减小。滞流内层的存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都有重大影响。 §1.4.3边界层 1、边界层的形式 设有流速为u0的均匀平行流流过平行于流速方向的平壁面。紧贴壁面的流体质点因与壁面的相互作用而流速为零。流体粘性的存在使得静止的流体层对上方相邻的流体层施加一个阻碍其向前运动的力。使该层流体减速,该减速层又对其上方相邻流速较快的流层施以剪切力,促其减速,这样在垂直流体流动方向上便产生了速度梯度。在壁面附近存在着较大的速度梯度的流体层,称为流动边界层。 §1.4.4流动阻力 流动阻力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流体具有粘性,流动时存在着内摩擦,它是流动阻力产生的根源;固定的管壁或其他形状固体壁面促使流动的流体内部发生相对运动,为流动阻力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流动阻力的大小与流体本身的物理性质,流动状况及壁面的形状等因素有关。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的阻力有两种: ⅰ、直管阻力—— 流体流径一定管径的直管时,因流体内摩擦而产生的阻力。 ⅱ、局部阻力—— 流体流径管路中的管件、阀门及管截面的突然扩大或缩小等局部地方所产生的阻力。 ∴∑hf=hf+ hf` §1.4.6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阻力 1、计算圆形直管阻力的通式 范宁公式 λ—摩擦系数,把hf与ρ的乘积记作△pf,则 2、管壁粗糙度对λ的影响 光滑管、玻璃管、黄铜管、塑料管 化工管道: 粗糙管、钢管和铸铁管 绝对粗糙度—壁面凸出部分的平均高度,以ε表示 管壁粗糙度: 相对粗糙度—ε/d(无因次) 管壁粗糙度对λ的影响是由于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流体质点与管壁面凸出部分相碰撞而增加了流体的阻力,所以,其影响的大小是与管径d的大小和流体流动的滞流底层厚度有关。 ①管壁粗糙度对摩擦系数λ的影响程度与管径d有关。例如对于ε相同,直径d不同,对λ的影响就不相同,对直径小的影响要大些,所以在流动阻力的计算中不但要考虑绝对粗糙度ε的大小还要考虑ε/d的大小。 ②层流时,λ=λ(Re),与管壁粗糙度无关。这是因为流体作层流流动时,管壁上凹凸不平的地方都被有规则的流体层所覆盖,而流动速度又比较缓慢,流体质点对管壁凸出部分不会有碰撞作用。 ③湍流时,湍流流动的流体靠管壁处总是存在着一层层流内层,此层的厚度以δb表示,在此分两种情况讨论, ⅰ、δb>ε此时管壁粗糙度对λ的影响与滞流时相近。 ⅱ、Re↑,δb<ε壁面凸出部分便伸入湍流区内与流体质点发生碰撞,使涡流加剧,此时λ=λ(Re,ε/d),Re愈大,粗糙度对λ的影响愈显著。 3、滞流时的直管阻力损失计算 1)滞流的直管阻力 层流时的直管阻力hf与μ,l,u成正比,与ρ,d2成反比。 2)摩擦系数λ,层流时 4、湍流时的直管阻力损失和因次分析 1)层流时的阻力损失的计算式由理论推导得到的。 湍流时由于情况复杂得多,尚未能得出理论计算式,因此必须通过实验建立经验关系式实验得到:湍流时的阻力损失的影响因素有: 流体的物性:密度ρ、粘度μ; 流动的几何尺寸: 管径d、管长l、管壁粗糙度ε; 流动条件: 流速u; 即,△pf=f(d、l、μ、ρ、u、ε) 在进行实验时,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即变量),而把其他影响因素固定。在此涉及的因素有六个变量,实验的工作量必然很大,同时要把实验结果关联成一个便于应用的简单方程式,往往是很困难的。 2)因次分析法可将几个变量组合成一个无因次数群,它提供了减小变量数的有效手段。例如Re数就是由d、u、ρ和μ四个变量所组成的无因次数群,这样用无因次数群代替个别变量进行实验。数群的数目总是比变量的数目少。实验次数就可大大减少,关联数据的工作就会有所简化。 因次分析法—— 因次一致性原则和π定理 ①因次一致性原则:任何物理方程的等式两边或方程中每一项均具有相同因次。 ②π定理:任何因次一致的物理方程都可以表示为一组无因次数群的零函数。即:f(π1、π2、π3、…πi)=0 无因次数群π1、π2、π3、…πi的数目i等于原方程的变量数n减去基本因次数m,即:i=n-m 根据雷莱指数法可将式△pf=f(d、l、μ、ρ、u、ε)写成幂函数的形式,即: △pf=Kdalbμcρjukεq)—a、b、c、j、k、q为待定值。 式中各物理量的因次为: 将各物理量的因次代入上式,则两端因次为 即 根据因次一致性原则,上式两侧各基本因次的指数必然相等,所以 由此可见,变量数由原来的7个减少为现在的4个,这样按(2)、(3)进行实验要比式(1)简便得多。(2)、(3)式中的待定参数K、b、k、q由实验来确定。 3)、湍流直管阻力损失的经验式及Moddy图 §1.4.6管路上的局部阻力 流体在管路的进口,出口,弯头,阀门,扩大,缩小等局部位置流过时,其流速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且流体受到干扰和冲击,使湍流现象加剧而消耗能量。 1、阻力系数法:将流体在管路的进、出口,突然扩大、缩小等局部地区的局部阻力损失hf`表示成动能u2/2的倍数关系,即 ξ—局部阻力系数,一般由实验测定,流体在管路中的突然扩大、缩小和进、出 口的阻力系数ξ 对于管道进口,相当于突然缩小时A1/A2=0,故ξ=0.5。 对于管道出口,相当于突然扩大时A1/A2=0,故ξ=1.0 A1—小管面积,A2—大管面积 2、当量长度法:流体流经管件,阀门等时引起的局部阻力损失hf`等同于流过一般与其具有相同直径,长度为le的直管的阻力,即 说明: 1) 对于突然扩大或缩小,hf`的两种计算式中的速度u都是用小管截面的平均速度代入。 2) 管路出口截面上的动能应与出口阻力损失相一致。出口截面分为两种情况:①内侧,流体未流出管路,此时具有u2/2,而hf出口`=0;②外侧,流体流出管口,此时u2/2=0,hf出口`= u2/2; 3) 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不会正好相等,因为都是近似的估算值 第五节 管路计算 一、管路: 简单管路;复杂管路:(并联管路及分支管路),要求对简单管路进行计算。 1.简单管路的特点: ①w1=w2=w3通过各截面的流量不变,V1=V2=V3 (ρ=const); ②整个管路的阻力等于各直管段阻力与各局部阻力之和: 第六节 流量测量 测量流量的仪表是多种多样的。在此仅介绍几种根据流体流动时各种机械能相互转换关系而设计的流速计和流量计。 一、孔板流量计:在管道内插入一片与管轴垂直并带有通常为圆孔的金属板,孔的中心位于管道的中心线上, 1、测量原理 在孔板流量计上游的管截面1~1`处流速为u1,压强为p1的流体通过孔板时,圆流道突然缩小,使流速突然增加,压强降低,流体流过孔板后,由于惯性作用,流道截面并不立即扩大到整个管道截面,而是继续收缩,直到2~2`处,流体的流道截面收缩到最小,这个最小流道截面称为缩脉,流速为u2,压强为p2;随后流道截面逐渐扩大,流速逐渐减小,并恢复到截面1~1`处的数值。 现在1~1`与2~2`间列柏努利方程式 另外,由于孔板的厚度很小,一般为6~12毫米,所以不能把下游测压口正好装在孔板上。比较常用的方法是角接取压法,就是把上、下游两个测压口装在紧靠孔板前后位置上,这种方法所测得的压差为(pa-pb),不等于,所以又应引进另一校正系数C2,则: 不等于,所以又应引进另一校正系数C2,则: C0与Re1、A0/A1取法有关,由实验测定,当A0/A1为某一值时,若Re1>Rec,则C0=C0(A0/A1)=const,C0范围:0.6~0.7流量计所测范围最好落在这一区域内。 二、转子流量计 转子流量计由自下而上逐渐扩大的垂直的锥形玻璃管和转子组成。 转子直径略小于玻璃管内径,转子与玻璃管间形成一个截面积较小的环隙(0~0`处),转子可由金属或非金属材质制成不同形状,密度大于流体密度,即ρf>ρ,被测流体从底部进入,顶部流出。 1、测量原理 被测流体以一定的流量通过转子流量计时,流体在环隙中的速度较大,压强较小,于是在转子的上、下端面形成一压差,转子将“浮起”,随着转子的上浮,环隙面积逐渐增大,环隙中的流速将减小,两端压差也随之降低,当转子上浮至某一高度时,转子上下端面的压差造成的升力恰好等于转子的净重力时,转子不再上升,悬浮于该高度上,当转子将上升至另一高度达到新的平衡。 转子流量计的计算式由转子的受力平衡来导出,垂直方向,转子受三个力:当转子停留在某一固定位置时,转子与玻璃管之间的环形面积就是一个固定值,此时流体流经该环行截面的流量和压强差的关系与流体通过孔板流量计孔板的情况相似。因此,仿照孔板流量计的流量公式写出转子流量计的流量公式,即 AR—— 转子与玻璃管的环隙截面积 CR——转子流量计的孔流系数 CR=CR(Re,转子形状)由实验测定 若CR在所测范围内为常数,则流量只随AR变化,这样,就使锥形玻璃管内转子所处位置的高低来反应流量的大小了。 第二章 流体输送设备 (Fluid-moving Machinery) 第一节 概述 如果要将流体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或者将流体从低位能向高位能处输送,就必须采用为流体提供能量的输送设备。泵——用于液体输送;风机——用于气体输送。本章主要介绍常用输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以便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这些流体输送设备。 第二节 液体输送设备—泵(Pumps) § 2.1.1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s) 一、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部件 1、工作原理:离心泵体内的叶轮固定在泵轴上,叶轮上有若干弯曲的叶片,泵轴在外力带动下旋转,叶轮同时旋转,泵壳的吸入口与吸入管相连接,侧旁的排出口和排出管路9相连接。启动前,须灌液,即向壳体内灌满被输送的液体。 启动电机后,泵轴带动叶轮一起旋转,充满叶片之间的液体也随着旋转,在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下液体从叶轮中心被抛向外缘的过程中便获得了能量,使叶轮外缘的液体静压强提高,同时也增大了流速,一般可达15~25m/s。 液体离开叶轮进入泵壳后,由于泵壳中流道逐渐加宽,液体的流速逐渐降低,又将一部分动能转变为静压能,使泵出口处液体的压强进一步提高。液体以较高的压强,从泵的排出口进入排出管路,输送至所需的场所。 当泵内液体从叶轮中心被抛向外缘时,在中心处形成了低压区,由于贮槽内液面上方的压强大于泵吸入口处的压强,在此压差的作用下,液体便经吸入管路连续地被吸入泵内,以补充被排出的液体,只要叶轮不停的转动,液体便不断的被吸入和排出。 由此可见,离心泵之所以能输送液体,主要是依靠高速旋转的叶轮,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获得了能量以提高压强。 气缚现象:不灌液,则泵体内存有空气,由于 ρ空气<<ρ液, 所以产生的离心力很小,因而叶轮中心处所形成的低压不足以将贮槽内的液体吸入泵内,达不到输液目的。 通常在吸入管路的进口处装有一单向底阀,以截留灌入泵体内的液体。另外,在单向阀下面装有滤网,作用是拦阻液体中的固体物质被吸入而堵塞管道和泵壳。 启动与停泵:灌液完毕后,此时应关闭出口阀后启动泵,这时所需的泵的轴功率最小,启动电流较小,以保护电机。启动后渐渐开启出口阀。 停泵前,要先关闭出口阀后再停机,这样可避免排出管内的水柱倒冲泵壳内叶轮,叶片,以延长泵的使用寿命。 2、主要部件 1)叶轮:作用是将原动机的机械能传给液体,使液体的静压能和动能均有所提高。叶轮按其结构形状分有三种: ① 闭式:叶轮内6~12片弯曲的叶片,前后有盖板,叶轮后盖板上开有若干个平衡小孔,以平衡一部分轴向推力。 ② 半闭式:叶轮内6~12片弯曲的叶片,前有盖板,叶轮后盖板上开有若干个平衡小孔,以平衡一部分轴向推力。 ③敞式(开式):叶轮内6~12片弯曲的叶片,前后无盖板。 闭式效率最高,适用于输送洁净的液体,不适于输送浆料或含悬浮物的液体。 半闭式和开式效率较低,常用于输送浆料或悬浮液。 叶轮按吸液方式分有二种: ① 单吸:液体只有一侧被吸入。 ② 双吸:液体可同时从两侧吸入,具有较大的吸液能力。而且基本上可以消除轴向推力。 2)泵壳(蜗壳形):作用是汇集由叶轮抛出的液体,同时将高速液体的部分动能转化为静压能。原因是泵壳形状为蜗壳形,流道截面逐渐增大,u↓,p↑。 3)轴封装置:泵轴与泵壳之间的密封称为轴封。作用是防止高压液体从泵壳内沿轴的四周面漏出,或者外界空气以相反方向漏入泵壳内。 二、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1. 流量Q(V):单位时间内泵输送的液体体积,m3/s(或m3/h,l/s等)。Q取决于泵的结构、尺寸(叶轮直径与叶片的宽度)和转速。Q的大小可通过安装在排出管上的流量计测得。 2. 扬程H(压头):泵对单位重量的液体所提供的有效能量,m液柱。 若在泵的吸入口和排出口分别装上真空表和压力表并取1-1',2-2’截面作计算,则 3. 轴功率及效率 轴功率Na——原动机(电动机或蒸汽透平等)传送给泵轴的功率,kW。 效率——泵轴通过叶轮传给液体能量的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4. 转速n 泵的叶轮每分钟的转数,即“r.p.m.”: rings per minute 三、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简单了解) 为简化液体在叶轮内的复杂运动,作两点假设: ① 叶轮内叶片的数目为无穷多,即叶片的厚度为无限薄,从而可以认为液体质点完全沿着叶片的形状而运动,亦即液体质点的运动轨迹与叶片的外形相重合。 ② 输送的是理想液体,由此在叶轮内的流动阻力可忽略。 基本方程式的表达式 离心泵基本方程式的讨论 1)与n和D2的关系;2)与叶片几何形状的关系 其它条件不变时,有关。 与叶片的形状(β2)四、离心泵的性能曲线(重点) 1. 实际的H~Q线 实际情况为: ① 叶轮上的叶片数目是有限的6~12片,叶片间的流道较宽,这样叶片对液体流束的约束就减小了,使有所降低。 ② 液体在叶片间流道内流动时存在轴向涡流,其直接影响速度△,导致泵的压头降低。 ③ 液体具有粘性。 ④ 泵内有各种泄漏现象,实际的Q小于。 所以,实际的H~Q线应在~线的下方,实际的H~Q曲线由实验测定。 2.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 当泵转速n一定时,由实验可测得H~Q,Na~Q,η~Q,这三条曲线称为性能曲线,由泵制造厂提供。供泵用户使用。泵厂以20℃清水作为工质做实验测定性能曲线。 ⅰ)H~Q,Q↑→H↓,呈抛物线H=A-BQ2 ⅱ)Na~Q,Q↑→Na↑,当Q=0,Na最小 ⅲ)η~Q,Q↑→η先↑后↓,存在一最高效率点,此点称为设计点。与ηmax对应的H,Q,Na值称为最佳工况参数,也是铭牌所标值。 泵的高效率区η=92%ηmax,这一区域定为泵的运转范围。 五、离心泵性能的改变与换算 泵的生产厂家所提供的离心泵特性曲线一般都是在一定转速和常压下以20℃的清水作为工质做实验的。若被输液的ρ,μ不同,或改变泵的n,叶轮直径,则性能要发生变化。 1. 密度的影响: 可知H,Q与ρ无关。 泵的效率也不随ρ而改变,所以H~Q与η~Q曲线保持不变。但 ρ变Na也变,ρ↑,Na↑,电机功率要↑。 2. 粘度的影响 则H↓,Q↓,η↓和Na↑。 例2-3 3. 转速的影响 n变化,导致速度△发生变化,H,Q和Na也发生变化,但η不变 4. 叶轮直径的影响 当n一定时,H,Q与D2有关。 若对同一型号的泵,换用直径较小的叶轮,而其它几何尺寸不变(仅是出口处叶片的宽度稍有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叶轮的“切割”。 六、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允许汲上高度(安装高度) 1. 离心泵的汽蚀现象(Cavitation) 离心泵运转时,液体在泵内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 液体压强随着泵吸入口向叶轮入口而下降,叶片入口附近K—K面处的压强pK为最低,此后由于叶轮对液体作功,压强很快上升。 假如:pK≤pv(t),pv(t)被输液温度t时的饱和蒸汽压,则液体发生汽化产生汽泡,汽泡随同液体从低压区流向高压区,在高压的作用下迅速凝聚或汽泡破裂,与此同时,汽泡周围的液体会以极高的速度冲向原汽泡所占据的空间,在冲击点处可形成高达几万kpa的压强,冲击频率可高达每秒几万次之多,若当汽泡的凝聚发生在叶片表面附近时,众多液体质点犹如细小的高频水锤撞击叶片,侵蚀叶片和叶轮,这种不正常现象称为汽蚀现象。 汽蚀发生时,会产生噪音和震动,叶轮局部地方在巨大冲击力的反复作用下,材料表面疲劳,从点蚀到形成严重的蜂窝状空洞,损坏叶片。泵的流量,压头和效率急剧下降,严重时甚至吸不上液体,所以为保证离心泵正常运转,应避免汽蚀现象的产生,即须使pK﹥pv(t)。 2.最大汲上真空高度与允许汲上最大真空高度[Hs] 定义:最大汲上真空高度定义:允许汲上真空高度 由于pk位置不易确定,而泵入口处的压强p1易测得(p1由真空表测得),当pK=pv(t)时,则相应的p1记作为p1min。 为防止汽蚀产生,p1/ρg﹥p1min/ρg(一般提高0.3m或以上) 由此p1来定义[Hs],[Hs]是离心泵的另一性能参数,一般[Hs]与被输送液体的物性,泵的结构,流量及当地大气压等有关,泵制造厂在泵出厂前要标定,标定时实验条件为大气压10.33mH2O,20℃清水,测得的[Hs]~Q曲线列于泵样本性能曲线中。 若输液的物性与水不同,且操作条件与标定条件不符时,则需换算: 3.允许汽蚀余量[△h] NPSH(Net Positive Suction Head) 一般[△h]与泵的结构和尺寸有关,由实验测定,并同标绘于性能曲线图上。 4.离心泵的允许吸上高度(允许安装高度)Hg Hg——泵的吸入口与贮槽液面间的允许到达的垂直距离,m液柱。 若对泵吸入管列B’s eg(在0—0'与1—1'面间) 实际安装高度应小于等于Hg。 由上两式可见,在一定流量下Q=定值,则Hg就直接与Hf0-1有关,相应地: Hf0-1值大,Hg值就小,反之亦然。 所以,对泵的吸入管路而言,宜短而粗,尽量不装阀门和少装管件,这样Hf0-1较小,以保证一定的Hg值。 若Hg值为负,例如Hg= -2.0m,则意味着泵应装在液面下方2m以下处为宜,对于输送饱和蒸汽压高的液体往往属于这种情况。 例2-4,例2-5 确定适宜的安装高度对泵的用户来说是很重要的,目的是正确地使用泵,保证泵正常运转,以防汽蚀产生。 七、离心泵的工作点与流量调节(重点) 1. 管路特性曲线与工作点 1) 管路特性曲线 2) 工作点:所谓离心泵的工作点是指离心泵的性能曲线(H~Q曲线)与管路特性曲线的交点,即在H~Q坐标上,分别描点作出两曲线的交点M点。 如果H~Q曲线方程可近似表示为H=A-BQ2管路特性曲线方程表示为H=K+CQ2,则工作点对应的流量和扬程由这两个方程联立求解。 这就是说,离心泵在特定的管路系统中运转时所提供的扬程和流量恰好等同于管路所需的扬程和流量。例2-6 2. 流量调节 如果工作点的流量大于或小于所需的输液量,则须进行流量调节。 流量调节实际上是改变泵的工作点。 ① 改变出口阀的开度:实际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原来Q>所需Q',阀门关小,管路阻力增大,管路特性曲线上移,工作点由M→M'点,流量减小。 ② 改变泵的转速或叶轮直径:实际改变泵的H~Q曲线 n↓→n',M→M'点,Q↓ ↑→n'',M→M''点,Q↑ D↓→D',M→M'点,Q↓ 比较①,②两种流量调节措施可知: ⅰ)用阀门调节流量快速方便,且流量可以连续变化,化工生产中应用最广。其缺点是阀门关小时,流动阻力增加,要额外多消耗一部分功率,且使泵在低效率点工作,经济上不合理。 ⅱ)②方法不额外增加流动阻力,变化前后泵效率几乎不变,能量利用经济。但调节不方便,且变速装置或变速电动机价格贵,一般只有在调节幅度大,时间又长的季节性调节中才使用。 八、离心泵的组合操作(自学) 实际工作中,有时遇到这种情况,即仓库现有的离心泵不满足输送任务的要求,比如: 要求的扬程与流量分别为H=110m,Q=80m3/h。而库存的泵性能为:1.H=100m,Q=50 m3/h,若干台。2.H=60m,Q=80 m3/h,若干台。 显然,单台泵工作时无法达到要求的流量和扬程。为弥补单泵工作时这种不足,引出了泵的组合操作,即泵的串、并联。 现以两台特性相同的泵为例来介绍: 1. 泵的并联 1) 两泵并联的合成特性曲线:设有两台型号相同的离心泵并联工作,并且各自的吸入管路相同,则两泵的流量和扬程必相同。 因此,在同样的扬程下,并联泵的流量为单泵的两倍。在H~Q坐标上将单泵特性曲线的横坐标加倍而纵坐标不变,得到这条曲线叫做两泵并联合成特性曲线。 2) 两泵并联系统的工作点 对于两泵并联系统而言,管路特性曲线保持不变。两泵并联的合成特性曲线与管路特性曲线的交点M即为工作点,对应的坐标值Q,H即为两泵并联工作时的Q并,H并。 由图可知:Q并>Q单,但Q并<2Q单,这是因为Q并增大导致管路阻力损失增加(H=K+CQ2,Q↑→H↑)的缘故。Q并=2Q单,两泵并联时单泵在b状态下工作。 3) 并联泵的总效率与每台泵在b点工作所对应的单泵效率相同。 2. 泵的串联 1) 两泵串联的合成特性曲线:设有两台型号相同的离心泵串联工作,每台泵的流量和扬程也必然相同。因此在同样的流量下,串联泵的压头为单台泵的两倍。在H~Q标绘出两泵串联的合成特性曲线,将单泵的特性曲线纵坐标加倍,而横坐标不变。 2) 两泵串联系统的工作点:同理,管路特性曲线也是不变的。 两线交点为工作点,两坐标值为H串和H单。 由此可见,H串>H单,Q串>Q单 ,但H串<2H单。 3) 串联泵的总效率与每台泵在b点工作所对应的单泵效率相同 3. 组合方式的选择 1) 如果管路中 (单泵提供的最大扬程) 则,必须采用串联操作,增加压头。 2) 实际情况多数属于单泵可以输液,只是流量达不到指定要求。因此,若以增大流量为目的,则泵的串,并联的选择取决于管路特性曲线。 由图可知: ⅰ)对管路特性曲线①而言,Q1并=Q1串,并、串联相同。 ⅱ)对管路特性曲线②而言,Q2并>Q2串,采用并联。(低阻管路) ⅲ)对管路特性曲线③而言,Q3并<Q3串,采用串联。(高阻管路) 例2-7 上面介绍的是两台型号相同的离心泵的串、并联操作。 现在提出两个问题:①三台或三台以上离心泵的串或并联操作时的流量、扬程如何确定? ②如果两台型号不同的离心泵能否串或并联操作?和两台型号相同的串、并联操作问题是否有区别? 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供同学课后讨论。 ①在流量Q=0~QA段,并联系的合成曲线怎样作?Ⅰ泵有无液体流出? ②在流量Q=0~QA段,如Ⅰ泵无液体流出,那么,Ⅱ泵输出的液体是否会反作用于Ⅰ泵的泵体,冲击叶轮使泵反转? ③如果上述使Ⅰ泵反转有可能,不同型号泵并联使用时,安装与操作上应采取什么措施? 九、离心泵的类型和选择 1. 离心泵的类型(了解) 各种类型的离心泵按照其结构特点各自成为一个系列,并以一个或几个字母作为系列代号。各类型系列泵可从泵标本或机械产品目录手册查到。现对常用的离心泵的类型作简单介绍。 1) 水泵(IS型,D型,S型)性能范围:Q 6.3~400m3/h; H 5~125m。 IS型——单级单吸离心泵,结构如图所示。该系列泵是我国第一个按国际标准(ISO)设计,研制的新产品。全系列共有29个品种。化工生产中广泛应用。 泵输液温度≤80℃,吸入压力≯0.3Mpa,口径为40~200mm。 IS型系列可从泵样本或机械产品目录手册中查到。 D型——多级离心泵,在同一根轴上串联多个叶轮。性能范围:Q 6.3~580m3/h H 50~1800m S型——双吸泵,在同一泵壳内有背靠背的两个叶轮,从两侧同时吸液。 由同一管道流出。双吸泵可自动消除轴向推力。性能范围:Q 50~14000m3/h H 8.7~250m 2) 耐腐蚀泵(F型):输送酸、碱及浓氨水等腐蚀性液体时,需用耐腐蚀泵。长期以来F型泵是典型的耐腐蚀泵,现在又新开发了IH型泵。IH泵是节能产品,比F型泵平均效率提高5%。IH泵的扬程为5~125m,流量为6.3~400m3/h。 我国耐腐蚀泵所用材料、代号及使用液体种类简述于下: 灰口铸铁——“H”,用于浓硫酸。 高硅铸铁——“G”,用于硫酸。 铬镍合金钢——“B”,用于常温、低浓度、氧化性酸、碱液等。 铬镍钼钛合金钢——“M”,用于常温、高浓度。 聚三氟氯乙烯塑料——“S”,用于90℃以下的硫酸、、盐酸及碱液。 3) 油泵(Y型):用以输送不含固体颗粒、无腐蚀性的油类及石油产品。该类型泵要求密封好,可防止易燃液体外漏。典型的油泵为Y型泵,扬程为5~1740m,流量为5.5~1270m3/h,输送介质温度为-20~400℃。 4) 杂质泵(P型):用于输送悬浮液,一般采用敞式或半蔽式叶轮。杂质泵中M型煤水泵用于混浊煤水的输送,PW型污水泵用于80℃以下带纤维的悬浮液输送,WGF型污水泵是用于输送含有酸、碱的腐蚀型污水或化学浆液。IFV型卧式无堵塞泵是1986年从日本引进的,可输送污水、泥水等,液体中所含最大颗粒不得大于出口口径,输送介质温度为0~80℃。IFZ型螺旋涡流无堵塞泵亦是1986年从日本引进的用于输送污水、污物、纸浆及含纤维液体,最大颗粒粒径为28~150mm。 2. 离心泵的选型(重点) 1) 确定输液系统的流量与扬程。Q一般为输送任务,如Q变化,则取Qmax考虑。根据输液管路的安排,用B’s eg确定He。 2) 选择泵的类型与型号。 类型确定:依据被输液体的性质及操作条件而定。 型号确定:依据Q,He从泵样本中的性能特性曲线或性能表来确定合适的型号。 3) 核算泵的轴功率 例2-8 第三章 传热及换热器 第一节 概述 热量传递是自然界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极为普遍的一种传递现象。如用手抓冰块时会感到冷, 这是因为手的温度高于冰块的温度, 两者之间存在着温度差, 所以手上的热量传递给了冰块, 手就感到冷了。再如在一根铁棒的一端加热, 过一段时间后其另一端也就变热了, 这也是因为铁棒的两端之间的温度不同, 被加热的一端的温度高于另一端, 两端之间存在温差, 因此热量就从加热的温度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低的一端, 使另一端的温度渐渐升高而变得热了。 由此可知, 热量传递的起因是由于物体内或系统内两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也即凡是有温度差存在的地方, 就必然有热量的传递, 并且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如图所示: 化学工业与传热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化工生产中的许多单元操作过程都伴有热量传递现象, 即加热和冷却。例如, 化学反应通常要控制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 为了达到这一条件就需要向反应器输入或者从反应器输出热量。即反应釜内的温度要求控制为T, 若为放热反应, 则往往要移走部分或全部反应热量,反之需从外界传热给反应釜。又如蒸发、蒸馏和干燥等单元操作中, 都要向设备输入或输出热量。除此之外, 化工设备的保温、生产过程中的热能的合理利用以及废热 ( 余热 ) 的回收等等都涉及传热的问题。 本章重点讨论传热的基本原理及其典型的设备换热器。 一般传热问题的研究有两种情况: 一是强化传热过程,如各种换热设备中的传热; 一是削弱传热过程,如对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冬天防寒衣)、保冷(夏天冰棒箱,冰块),以减少热损失。 §4.1.1传热的基本方式 传热可依靠其中的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同时进行,净的热流方向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流动。 一、热传导(导热) 若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导热)。热传导的条件是系统两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此时热量将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或从高温物体传向与之接触的低温物体。 热传导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可进行,但导热的微观机理因物态而异。 固体中的热传导属于典型的导热方式。如: 若T1>T2, 则导热就会发生, 方向如红线所示; 热传导的起因:自由电子的迁移 极限状态:棒内各处温度均匀化, 为;如果想维持高温T1和T2低温,则必须从外界不断向高温部分补充热量, 而从低温部分相应地取走所传递的热量。 不良导热的固体中和液体中的热传导是通过晶格结构的振动, 即原子、分子对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来实现。气体热传导则是由于分子不规则运动而引起的。 单纯的热传导现象只有在密实的固体中才能观察到。纯热传导过程仅是在静止物质内的一种传热方式, 也就是说没有物质的宏观运动。 而在气体和液体内部, 当各处温度不同时, 必存在各处密度的差异, 因此总是在发生导热的同时,必伴有因密度的差异所产生的对流。 二、热对流(对流) 热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质点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热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之中, 而且必然伴随有导热现象。 在流体中产生对流的原因有二个: 一是因流体中各处的温度不同而引起密度的差异, 使轻者上浮, 重者下沉, 流体质点产生相对位移, 这种对流称为自然对流;二是因泵或搅拌等外力所致的质点强制流动, 这种对流称为强制对流。 流动的原因不同, 对流传热规律也不同。应予指出, 在同一种流体中, 有可能同时发生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化工传热过程中, 常遇到的并非单纯对流方式, 而是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发生的对流和热传导联合作用的传热过程, 如图所示: 对流传热 ( 给热 ) 的特点是靠近壁面附近的流体层中依靠热传导方式传热, 而在流体主体中则主要依靠对流方式传热。由此可见, 对流传热与流体流动状况密切相关。虽然热对流是一种基本的传热方式, 但由于热对流总伴随着热传导, 对此情况一并考虑称为对流给热。 三、辐射传热 任何物体, 只要其绝对温度不为零度 (0 K), 都会不停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界辐射能量, 同时又不断地吸收来自外界物体的辐射能, 当物体向外界辐射的能量与其从外界吸收的辐射能不相等时, 该物体就与外界产生热量的传递。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辐射。 热辐射线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无需任何介质, 这是热辐射与对流和传导的主要不同点。因此辐射传热的规律就不同于对流和传导。 应予指出, 传热的三种方式有时相伴而生, 发生在同一个传热过程中。如电炉上烧水, 杯内的水被加热的过程中包含了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工程上为了简化传热问题, 抓住占支配地位的传热方式来着手研究, 而忽略次要地位的传热方式。 §4.1.2 冷、热流体热交换形式(了解) 两种流体(冷、热)实现热交换的形式有三种: ⒈间壁式换热 冷、热流体各在固体壁面的一侧,热流体通过壁面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两者互不混合。间壁式换热器类型很多,典型的有套管换热器和列管换热器。 ⒉混合式换热 冷、热流体在换热器内直接混合进行热交换,其优点为传热效率高,设备简单。 ⒊蓄热式换热 冷、热流体是通过对蓄热体的周期性加热和冷却来实现的。 第二节 热传导 §4.2.1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傅立叶定律 一、温度场与温度梯度 物体或系统内各点间的温度差存在是产生热传导的必要条件。由热传导方式引起的传热速率(称为导热速率)决定于物体内温度的分布情况。 ⒈温度场:任一瞬间物体或系统内各点的温度分布总和。 一般数。 稳定温度场 ,即某点的温度是空间和时间的函, 不稳定温度场 一维稳定温度场:t仅沿一个坐标方向发生变化。 , , 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时刻下相同温度各点所组成的面,彼此不相交。(同一瞬间内空间任一点不可能同时有二个不同的温度值)。 ⒉温度梯度 Δt—两面温差 Δn—两面间垂直距离 温度梯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正法线方向,即指向温度增加的方向) 对于一维稳定温度场: , 二、傅立叶定律( Fourier’s Law) 1822年,法国数学家Fourier对导热数据和实践经验的提炼,将导热规律总结为傅立叶定律。即通过等温面的导热速率与温度梯度及传热面积成正比: 适用于任何导热情况,dQ单位为W “-”表示导热的方向总是和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如上图中的红线所示; λ—比例系数,称为导热系数, ; §4.2.2 导热系数 定义式: , ; λ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导热面积上的导热速率。它表征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λ通常用实验测定。 一般:λ=λ(ρ,t,P…) 金属的λ值最大,非金属次之,液体的λ较小,气体的λ最小,常见的λ值可从手册中查得。 一、固体的导热系数:在所有的固体中,金属是最好的导热体。 固体——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导热系数: ①纯金属:λ最大,是良导热体(亦为良导电体),, ,, ②合金:合金的λ比纯金属小,如 , ,, , 非金属的导热系数: ①均质: 玻璃 λ=0.78 ②非均质:多孔性材料(具有气孔),包括建筑材料,绝热材料(保温隔热材料)<0.20 一般纯金属的λ=λ(t),并且t↑→λ↓; 非金属的λ=λ(组成,结构,密度,温度t、压强P......), t↑→λ↑,ρ↑→λ↑; 对大多数均质的固体, ,λ与t成线性关系 应予指出,在热传导过程中,物体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各不相同,因而λ也不同,在工程计算中,λ可取平均温度下的数值,视作常数。 §4.2.3 平壁的热传导 一、单层平壁的热传导 如左图所示为稳定的一维平壁热传导。设平壁材质均匀,λ取平均温度下的值(为常数),两壁面的两侧面温度分别为和 ,且〉,即平壁内的温度仅沿垂直于壁面的x方向变化。平壁的厚度为b,平壁面积为S; 由傅立叶定律: , W; 微分方程: t~x为直线关系(而则不为直线) 边界条件: x=0, ;x=b, 积分得: ,温度差,导热推动力, R=b/λS,导热热阻; ∴ 导热速率 令导热通量 则 由此可见: 导热速率=导热推动力(温差)/导热热阻 推而广之,则传递过程的普遍关系式为: 过程传递速率=过程的推动力/过程的阻力 (对传热,传质,动量传递“三传”均适用。) 例4-1:要同学搞清平壁传导的温度分布,当λ=常数,则直线;当,则曲线。 二、多层平壁的热传导 以三层平壁为例,如左图所示,各层壁厚分别为,导热系数分别为 。假设层与层之间接触良好,即接触的两表面温度相同。各表面温度分别为,设,传热面积为S, 在稳定导热时,通过各层的导热速率必相等,即 也即 从上式: 三式相加并整理得: 例4-2 由此推广之,对n层平壁,热传导速率方程式为: §4.2.4 圆筒壁的热传导 圆筒壁与平壁的热传导的不同处在于圆筒壁的传热面积不是常量,随半径而变,同时温度也随半径而变。 1、单层圆筒壁的热传导 如左图所示,设圆筒的内半径为 外半径,为,长度为L,圆筒内,外壁面的温度分别为,且。 现讨论在半径为r,厚度为dr的薄壁圆筒,其传热面积可视为常量,薄壁圆筒温差为dt,则沿半径方向的导热速率 微分方程,边界条件:r=r1,t=t1,r=r2,t=t2 积分得: ——单层圆筒壁热传导速率方程式 将上式写成类似平壁的形式,则 圆筒壁厚度 式中: 令: ,圆筒壁的对数平均半径,m 或者 圆筒壁的内,外表面的对数平均面积,。 当 时,则对数平均值可用算术平均值代替:,或 ∵ ∴, 由于, ∴ 圆筒壁的热传导Q相同,但q不相同。例4-3 ⒉多层圆筒壁的热传导 以三层为例,假设各层筒壁间接触良好,各层的导热系数分别为,厚度分别为 ,,,则三层圆筒壁的导热速率可推得为: ,, ∴ 同样,通过各层的Q相同,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