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杂草薇甘菊在云南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叨叨游戏网
一l16一 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第41卷第1期 王志远.入侵杂草薇甘菊在云南的发生与防治[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16—119 入侵杂草薇甘菊在云南的发生与防治 王志远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芒市678400) 摘要: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现已成为中国危害极大的入侵杂草。自20世纪80年代在云南发现,现已在云南 6州市相继发现并呈现出不断蔓延的态势。文中对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在云南的发生与分布、危害及防治等方面的 情况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云南薇甘菊防治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了讨论与建议,进一步提出了生物防治的初 步研究设想。 关键词:薇甘菊;发生;防治;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3)01—0116—04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又称小花蔓泽兰、 纪9o年代岛也发现已有薇甘菊建立种群 ]。2003年, 微甘菊,属菊科(Asteraceae)假泽兰属(M/karda)植物,具蔓生 薇甘菊在海南首次被发现并得以确认 】。目前薇甘菊已在 茎,攀缘并缠绕幼树、作物或其他植物,使其死亡 .2J,被称为 我国、、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区广泛扩散,并有进一 “植物杀手”。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作为外来入侵植物, 步蔓延的趋势 。2012年在广西陆川县中南部广泛出 已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广泛传播,并在大洋洲也已发现 】, 现 。由于薇甘菊入侵的危害性,于2003年被国家环保总 成为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恶性杂草,被列为世界最有害 局列入首批l6种外来入侵生物之一,也被国家林业局列为 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 21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薇甘菊在中国境内的最早记录是于1884年采自动 随着薇甘菊在云南尤其德宏州的蔓延与危害,已经引起 植物公园 。据杜凡等报道,已知我国薇甘菊最早记录 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薇甘菊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云南 为1983年10月林芹在滇西南盈江县铜壁关所采标本 】。 分布、危害与防除等方面的研究介绍,探讨薇甘菊的防治方 1984年在动物植物园和深圳也采集到薇甘菊标本,20世 法,为能有效控制薇甘菊在云南的蔓延提供综合 嚏 的理论 ’ 依据。 收稿日期:2012一l0—22 1薇甘菊生物学特性 作者简介:王志远(1977一),男,河南长葛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 向为植物病理学与生物防治。Tel:(0692)2915701;E—mail: 薇甘菊为多年生草生藤本植物,其茎细长,匍匐或攀缘, yuan33441@sina.com。 多分枝;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花白色,管状,檐部钟状,有香 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 。本研究表明,用70%噻虫嗪种子处 裹1不同处理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 理可分散粉剂I g/2o mL与种子直接混合搅拌包衣+1叶1 心期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 hm 兑水喷雾十移栽前 2 d用25%噻虫嘛水分散粒剂90 g/hnl2兑水喷雾+移栽后 7 d用48%毒死蜱乳油900 mL/hm 兑水喷雾+移栽后15 d 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9OO mL/hm 兑水喷雾,对南方水 稻黑条矮缩病有很好的防效。水稻齐穗期防效达78.57%,收 割前仍维持64.86%的防效。本施药方案持效期较长,药效 表2不同处理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及增产效果 明显。同时,对该病的媒介昆虫白背飞虱防效也较为显著,能 有效遏制病毒病的传播,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荣,周国辉,张曙光.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 对策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8):17—20. [2]周国辉,温锦君,蔡德江,等.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一新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J].科学通报,2008,53(20): 3结论与讨论 2500—25o8. [3]袁辉,廖祥福,黄超艳,等.25%吡蚜酮sC防治南方水稻黑条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2010年以来新发生的由白背飞 矮缩病试验初探[J].湖北植保,201I,126(4):02—22. 王志远:入侵杂草薇甘菊在云南的发生与防治 一1l7一 气,五齿裂;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常排成复伞房花序状,花序 梗纤细。在云南,微甘菊根茎或种子着土后,1月下旬发芽生 长,2—3月为发芽盛期;进入雨季微甘菊生长快,7—10月为 生长盛期,11月上旬开始开花,12月至翌年1月为盛花期;12 月中旬结籽,1—2月为结籽盛期 。 3薇甘菊的危害 薇甘菊主要是通过屏盖作用和化感作用抑制植物(作物 和树木)和自然植被的生长 ,引起许多乔灌木及地被植物 或农作物死亡,直接竞争生存栖息地,影响物种分布,进而使 生态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严重影响当 薇甘菊兼有性和无性2种繁殖。在秋冬时温度低于 20℃就会进行有性繁殖方式,冬天开花植物不多,薇甘菊在 地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稳定。因此,薇甘菊在我国也被称为 恐怖的“植物杀手”“绿癌…生态入侵者”。同时薇甘菊又被 此季节成为重要的蜜源植物。其种子相当微小,瘦果黑色,冠 毛白色,每粒不超过0.1 nag,可随风飘流迁移到遥远之地。 称为“mile—a—minute weed”(一分钟一英里草),据杜凡等的 野外测定表明,薇甘菊的藤茎在一个夜晚的生长速度可达 薇甘菊茎节和节间都能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1对新 枝,形成新植株。薇甘菊是喜阳性植物,喜生长于光照和水分 2O em。由于生长迅速,像活动在中一缅边界山区的少数民族 条件较好的地区,年均温度在21 cc以上,对土壤生态环境的 要求很低,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的喜欢攀缘的藤本植物, 攀上灌木和乔木之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从而抑制其 他植物生长,而被覆盖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而死亡。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薇甘菊种子在25~3O℃萌发率 83.3%,在15℃萌发率42.3%,低于5℃或高于4o℃条件下 萌发极差。光照条件下有利于种子萌发,黑暗条件下很难萌 发。种子在萌发前可能有一个10 d左右的后熟期。种子成 熟后自然储存lO~60 d,萌发率较高,贮存时间越长,萌发率 越低。 2薇甘菊的发生与分布 以往文献认为,我国最早的薇甘菊标本于1984年来 自深圳。杜凡等确认了1983年l0月林芹在滇西南德宏州盈 江县铜壁关所采假泽兰属标本为薇甘菊。至于薇甘菊何时进 人云南尚未确知,但据瑞丽市等嘎村上了年纪的人介绍,至少 在20世纪6o年代早期,他们就已经知道薇甘菊的存在和危 害了[ 。 2005年,云南的德宏首次发现薇甘菊对农作物的危 害 ”。随后发现薇甘菊在云南德宏州境内海拔1 100 m以下 的荒地、路边、林缘和疏林中已大量散布 j,至2007年作物受 害面积上升为3 688 hm2(总发生面积已达8 817 hm ),全州 有78%的乡镇已经出现 。2008年,与德宏相邻的保山市 首次发现薇甘菊,通过2008--2010年的监测、调查、核实,薇 甘菊在保山市5县(区)均有分布,面积531.5 hm ,其中农田 面积为257.8 hm ” 2008年11月临沧市镇康县勐堆乡发 现约1.7 hm2的薇甘菊。2009年3月初,怒江州泸水县大兴 地乡瓦来坝幸福桥头发现疑似薇甘菊,经云南省农业环境保 护站专家现场实地鉴定为薇甘菊。据云南省农业厅2009年 8月统计,云南省德宏州、怒江州、保山市、临沧市4州市的12 个县(市、区)有薇甘菊发生,总面积28 386.67 hm2。 2010年4月初,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嘎洒镇一个苗 圃地发现疑似薇甘菊杂草,经专家实地进行鉴定,确定了苗圃 地里确有少量薇甘菊。2010年7月14日,普洱市西盟县力 所乡图地村打落橡胶一队南锡河边发现薇甘菊,发生面积 100 m2,海拔636 m。至此,薇甘菊在云南的发生范围增加到 6州市 。从薇甘菊发生的地区可以看出其沿国境线由西 向南呈弧线连续排列,而且是从德宏最早发现,然后在周边州 (市)也相继发现并蔓延,呈现出逐年快速增长的态势。 “山兵”一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主要侵占旷野、耕地、林 缘、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等,危害的作物主要包括甘蔗、柠檬、 橘子、咖啡、澳洲坚果、茶叶、核桃、麻竹、香蕉、烟草、玉米、水 稻、牧草等,并且危害呈上升趋势。 2008年,全国外来人侵生物薇甘菊灭除现场会在德宏州 召开。随着薇甘菊在云南发生范围的不断扩大,薇甘菊的防 治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防治方法 薇甘菊的防治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每年薇甘菊的防 治工作都在大量开展,但收效并不十分明显。目前,对于薇甘 菊的防治工作主要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几个方 面进行。 物理防治 即人工防除,利用人力进行砍伐清除的方式,除去薇甘 菊。此法适宜于对薇甘菊新传入、发生面积小、数量少的地 方。对于薇甘菊已经大面积扩散的地区,人工防除收效甚微 且费时费力。昝启杰等曾对深圳内伶仃岛2 000 m2密布薇 甘菊的样地进行人工清除,短期内,使薇甘菊的覆盖度明显减 少,但在3~6个月内,防除地的薇甘菊又很快恢复-l 。因此 对薇甘菊的最佳清除时间的选择、清除方式的持续性及清除 后的立地恢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4.2化学防治 主要是通过喷洒一些除草剂来防除薇甘菊,收效快、使用 方便,是目前治理薇甘菊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早在1968 年,Dutta等就对薇甘菊进行了化学防治方面的研究” 。 1992年,Ipor等在薇甘菊的化学防治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工 作,并报道了薇甘菊对除草剂的选择及除草剂的传导、分配和 活性等情况 。 1999年,昝启杰等用0.2%~2.0%草甘膦(农达)和 1%2,4一D对内伶仃岛成片生长的薇甘菊进行防除,2周后 地下未被杀死的部分100%长出新芽,2个月后全部恢复了原 貌 。王勇军等在内伶仃岛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3种 类型环境(坡地、低洼地、水泽地)设立15个样地,每个为 10 m×10 m,各样地分别喷洒不同药量(0.000 5— 0.3 g/m )的70%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森草净),经过1年 的持续观察,结果表明:0.O1—0.1 g有效成分/m2的70%甲 嘧磺隆可湿性粉剂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 。后 来,昝启杰等又在深圳市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不同群落生 境中,设立9块样地81个小样方,用70%甲嘧磺隆可湿性粉 44.1一118一 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第41卷第1期 首次报道,小蓑娥以薇甘菊叶片为食,且对恶劣环境有一定抗 剂杀灭样地中的薇甘菊,施量为0.000 1~0.02 g/m ,结果 表明,各种浓度的70%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杀灭效果均较 好,杀灭率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目前较大面积推广应 性,由于其对薇甘菊取食较专一,可以考虑作为薇甘菊的生物 防治因子 圳。 4.3.3寄生防治田野菟丝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寄生植 物之一,自1972年首次被报道其可以抑制薇甘菊的生长以 来,关于它对薇甘菊的各种研究一直在进行 。昝启杰等通 过对广东省东莞、深圳、汕尾及等地的11个田野菟丝子 (Cuscuta campestris Yuncker)控制薇甘菊危害的野外样地的 用于杀灭薇甘菊的70%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用药浓度是较 安全的 。目前,70%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已作为化学防除 薇甘菊的首选除莠剂,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进行大面积化学防 除薇甘菊取得良好效果的实践。但作为广谱的杀草药剂,还 是应该谨慎使用,以免对环境或其他物种产生不利影响。 4.3 生物防治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田野菟丝子能寄生并致死薇甘菊,使样 地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由75%一95%降低到18%一25%,较 好地控制住薇甘菊的危害,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 增加,而不会致死样地内其他植物。但由于该种“害草治害 生物防治是控制外来入侵植物最有前景的途径,以其无 污染、高安全性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薇甘菊在其原 产地并未成为危害严重的杂草,自然天敌的控制是主要原因。 4.3.1 真菌或细菌防治Cock在薇甘菊原产地中南美洲发 现了薇甘菊的一些天敌,认为蔓泽兰蓟马(Liothrips mikaniae) 最有可能用于防治薇甘菊,他描述了蔓泽兰蓟马的生活史、培 养技术和寄生特性、天敌,并推荐引进蔓泽兰蓟马用于薇甘菊 的生物防治。蔓泽兰蓟马被引入南亚国家用于防治薇甘菊, 有一定效果,但还不能达到根本防治的目的 。Barreto等通 过对巴西南部地区的薇甘菊进行病原调查,发现真菌Myco— sphaereUa mikania—micrsanthae及微甘菊柄锈菌(Puccinia spe— gazzinii de Toni)等最具有发展成为生物防治病原的潜力 。 同时Cock等提出其能与Endophylloides ponoricens ̄Whemel& Olive同时使用效果更好 。锈菌Dietelia portoricensis也首 次被报道可作为薇甘菊潜在的生物防治因子 。学者王 均刑从当地感病的薇甘菊中分离并筛选出FIc一2与FV一1菌 株,对薇甘菊种子发育及萌芽具抑制效果,成为薇甘菊潜在的 微生物防治材料 ]。程伟文等通过调查发现薇甘菊受一种 较为严重的叶枯病危害,经初步认定为豆荚大茎点菌,对薇甘 菊进行刺伤接种和无刺伤接种,叶枯病的发病率分别为85% 和15%,若对其病原菌进行人工培养,提高其致病力,作为一 种生物防治薇甘菊的手段值得期待 。李志刚等试验表明, 引进的薇甘菊柄锈菌在自然环境下有较好的适应性,接种后薇 甘菊叶片会产生大量褪绿斑,随后产生黄褪色冬孢子堆,然后 逐渐坏死和脱落,并且可以成功侵染野生薇甘菊,完成侵染循 环 。古鑫等研究表明,橡胶树黑团孢叶斑病菌培养滤液对 薇甘菊种子萌发以及根、茎、幼苗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鲜 重抑制率分别达72.7%、93.0%、32.4%、54.6% 。 4.3.2昆虫防治薇甘菊早期的昆虫防治主要着眼于原产 地的天敌研究,将原产地的天敌投放至入侵地后,人们发现效 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是由于存在较多的捕食性天敌,使其不能 建立自然种群而影响大面积使用 。随后人们开始针对 本地的昆虫进行研究。Zhang等研究表明,鳞翅目昆虫艳婀 珍蝶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手段。其可以通过持久地降低侵染薇 甘菊的抗氧化物酶活性,达到降低薇甘菊适应的能力 。李 志刚等对薇甘菊的天敌昆虫安婀珍蝶的生物学及其寄主专一 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婀珍蝶对薇甘菊的嗜食程度明显 高于其他供试植物,且仅能在薇甘菊、飞机草上完成世代 。 此外,陈瑞屏等发现紫红短须螨是一个新的效果较好的本地 薇甘菊天敌,通过试验表明,该昆虫能在较短的时间大量繁 殖,较快地杀死薇甘菊的茎叶,从而有望成为控制薇甘菊的一 个新途径 。鳞翅目的小蓑蛾是薇甘菊的天敌在国内外属 草”的途径以前很少报道,使用菟丝子防治薇甘菊的生态安 全性及具体防治措施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细致研究 。 4.3.4化感作用的应用 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分泌某些化学 物质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产生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廖周瑜等通 过研究,发现利用薇甘菊的伴生种五爪金龙浸提液处理薇甘 菊,会使薇甘菊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比值降低;随 浸提液浓度的提高,种子萌发和根长生长的抑制率都显著提 高,而且对于微甘菊根长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大 。徐高峰等 用水作为溶剂对云南省薇甘菊发生地伴生的常见本地物种异 型莎草、水蓼和外来物种空心莲子草、三叶鬼针草以及农粮作 物甘薯地上部分进行提取,然后将各提取液配制成一定质量 浓度的营养液培养薇甘菊幼苗,结果表明,5种供试植物的水 提取物均能抑制薇甘菊幼苗的生长,且彼此间存在一定的差 异 。李秋玲等研究El本菟丝子浸提液对薇甘菊的化感作 用,发现其浸提液对薇甘菊的种子萌发产生了极显著的抑制 作用 …。 5讨论与建议 从薇甘菊发生和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薇甘菊的发生与 蔓延趋势,与6年前杜凡等对云南薇甘菊扩散的预言 非常 相似。至今尚未见红河、文山等州市海拔1 100 m以下的热 区范围有薇甘菊出现的报道,希望有关部门能对此高度重视, 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尽可能使薇甘菊在现发生地进行控制 并避免扩散至无薇甘菊区域。 对于薇甘菊的防治,人工防除的方法对薇甘菊刚刚传入 的小范围地区有效。云南的刘爱秀等曾对出现薇甘菊严重的 甘蔗地,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除,分别施用了草甘膦铵盐、百 草枯、莠去津3种药剂,虽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甘蔗地薇甘菊 的危害,但依然无法阻止薇甘菊的继续疯长与蔓延 。虽然 化学药剂70%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有着大面积化学防除薇 甘菊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实践,但云南尚未见有大量施用70% 甲嘧磺隆可湿性粉剂防除薇甘菊的报道。对于云南尤其德 宏、保山大范围的薇甘菊危害,是否可以考虑用70%甲嘧磺 隆可湿性粉剂防除,需要进行进一步试验与探讨。对薇甘菊 防除行动的统一性非常重要,这样可以避免未防治区域的重 新传播;同时化学药剂造成环境污染及对其他植物包括蔬菜 的副作用等因素也不能忽视,而且在陡峭坡地使用70%甲嘧 磺隆可湿性粉剂等灭生性除草剂,必须考虑水土流失、泥石流 滑坡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王志远:入侵杂草薇甘菊在云南的发生与防治 云南是一个气候多样性和生物资源多样性较强的省份, 尤其像薇甘菊危害严重的德宏、保山等地具有立体气候及丰 富生物资源,开展生物防治将有着广阔的前景。立足于云南 本地。开展薇甘菊天敌的发现、筛选、培育研究于云南薇甘菊 的防治及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而长远的意义。目前在德宏 当地发生扭曲、严重萎蔫的薇甘菊茎叶上发现了大量蚜虫及 一l19一 2,4一D and M.C.P.A[J].Two Bud,1968,15:83—84. 『18]Iper I B。Tawan C S.The effect of shade on leaf characteristics of Mikania micrantha(Compesitae)and hetir influence[J].Pertanika Journal ofTropicalA cultural,1995,18(3):163—168. [19]王勇军,廖文波,昝启杰,等.除莠剂森草净防除薇甘菊的效果 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42(增刊):180—186. [2O]咎启杰,孙延军,廖文波,等.森草净杀灭薇甘菊(Mikania mi一  ̄rantha)及其安全性[J].生态学报,2007,27(8):3407—3415. [21]Cock M J W.Potentia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for Mikania micran- thaHBKfrom neneotropical region[J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est 其他昆虫,同时还发现一些叶斑,如果做进一步研究,很可能 为薇甘菊的生物防治提供不错的材料。 从薇甘菊防治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各种防治方法都有其 自身优势和不足,针对不同的薇甘菊危害区域,使用不同的综 合防治方法,势必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总之,薇甘菊的防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有效的防除技 术不多,预防难,治理更难。需要全民提高防控意识,加大防控 力度,不留死角盲点,加强监测预警,防止传播蔓延;同时,加强 防治技术的研究,才能使薇甘菊的危害真正得到缓解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孔国辉,吴七根,胡启明,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 K.)的形态、分类与生态资料补记[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0,8(2):128—130. [2]孔国辉,吴七根,胡启明.外来杂草(Mikania micrantha H.B.K.) 在我国出现[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1):27. [3]Zhang L Y,Yew H,Cao H L,et a1. ̄kania micrantha H.B.K.in China—an overview[J].Weed Research,2004,44(1):42—49. [4]Lowe s,Browne M,Boudjelas S,et a1.100 of the wodd’s wont inva- sive alien species:A selection from the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 base[M].Auckland,New Zealnad:lu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 (ISSG),20oO. [5]王伯荪,廖文波,咎启杰,等.薇甘菊Mikanla mlcrantha在中国的 传播[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4):47—54. [6]杜凡,杨宇明,李俊清,等.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的危害 [J].云南植物研究,2006,28(5):505—508. [7]王伯荪,王勇军,廖文波,等.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入侵生态及其治 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39. [8]余法升,吴孟科.外来杂革薇甘菊在海南的发生及防治[J].热 带林业,2009,37(1):l2—14. [9]徐艳媚,廖周瑜.国内外对薇甘菊的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 技,2011(6):214,218. [1O]胡立明.薇甘菊的调查与防治[J].科技创新导报,2012 (16):135. [11]莫南,王根权,赵剑锋.微甘菊在云南省德宏州的发生及防治 措施[J].植物检疫,2007,21(5):321. [12]莫南.云南省德宏州薇甘菊蔓延成灾原因及防控措施[J]. 中国植保导刊,2009,29(2):35—37. [13]杨明彬,邵革贤.保山市外来入侵生物薇甘菊发生情况及防控对 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5):63—65. [14]莫南.云南省薇甘菊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宁夏农林科 技,2011(2):40-41. [15]太红坤,顾中量,徐云川,等.检疫性杂草薇甘菊的研究进展 [J].农业灾害研究,2011,1(2):59—62. [16]昝启杰,王勇军,王伯荪,等.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 [J].生态学杂志,2000,19(6):58—61. [17]Dutta S K,Sarkar S K,Barbora B C.Control ofM/ka /a in tea with Management,1982,28(3):242—254. [22]Barreto R W,Evans H C.The myeobiota of the weed Mikania mi— crantha in southern Branzil wjtll particular refence to fu”g patho— gens for biological control[J].Mycological Research,1995,99: 343—352. [23]Cock M J W,EHison C A,Evnas H C,et a1.Can failure be turned into Succes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mile—a—minute weed(Mika— nia micrantha)[C]//Proceeding fo hte X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logical Control of Weeds.2000:155—167. [24]RomemA,CarrionG.First record ofDieteliaportoricensis(Umdina- les)from Mexico[J].Revista Mexicana de Micologia,1998,14 (6):53—55. [25]王均刑.小花蔓泽兰种子发育与萌芽阶段的生物与药剂防除 [R]//林地草——小花蔓泽兰的防治成果报告.台北, 2001:1—29. [26]程伟文,叶新蜂,李桂荣,等.薇甘菊叶枯病的研究[J].广东林 业科技,2004,20(3):64—65. [27]李志刚,韩诗畴,李丽英,等.薇甘菊柄锈菌在中国南方自然环 境下的致病力[J].中国生物防治,2007,23(增刊):57—59. [28]古鑫,范志伟,张国良,等.橡胶树黑团孢叶斑病菌培养滤液 对薇甘菊的除草活性[J].安徽农业科学,2012,4o(4): 2076—2078. [29]Waterhoused F.Biological control of weeds:Southeast Asia prospects [M].Canberra:ACIAR,1994:124—135. [3O]Zhang L L,Han S c,Li z G,et a1.Effects of the infestation by Actinote thalia pyrrha(Fabricius)on the physiological indexes of Mikaniamicranthaleaves[J].AetaEcologica Sinica,2006,26(5): 1330—1336. [31]李志刚,韩诗畴,郭明防,等.安婀珍蝶的生物学及其寄主专一 性[J].中国生物防治,2004,20(3):170—173. [32]陈瑞屏,徐庆华,李小川,等.紫红短须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应 用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2):89—93. [33]邵华,彭少麟,刘运笑,等.薇甘菊的生物防治及其天敌在中 国的新发现[J].生态科学,2002,21(1):33—66. [34]昝启杰,王伯荪,王勇军,等.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生态评 价[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1(6):60—63. [35]廖周瑜,赵则海,侯玉平,等.五爪金龙对薇甘菊的化感效应研 究[J].生态环境,2007,16(3):939—943. [36]徐高峰,张付斗,李天林,等.5种植物对薇甘菊化感作用研究 [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5):1439—1443. [37]李秋玲,张峰,肖 辉,等.日本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 [J].生态环境,2008,17(1):317—322. [38]刘爱秀,杨明方,莫南.甘蔗地薇甘菊药剂防除试验[J].云 南农业科技,200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