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一、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
(二)诊断依据。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或血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2007年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A.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 (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B.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和“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1.一般治疗:
(1)糖尿病知识教育; (2)饮食治疗; (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治疗;
1
(2)胰岛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2型糖尿病ICD-10:E11.2- E11.9疾病编码。 2.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3.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
(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
(4)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 (5)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6)HbA1c、尿白蛋白测定、
2.并发症相关检查:尿蛋白/肌酐、眼底检查、心脏超声、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七)选择用药
1.降血糖药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
2.针对伴发疾病治疗的药物:降压药、调脂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药物等。
3.对症治疗药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八)中医证候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大会通过的《消渴病诊断、中
2
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年)具体证候诊断。 1.1阴虚热盛证
主症:口渴引饮、易饥多食、心烦失眠、尿频便秘, 次症: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心悸怔忡、头晕目眩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滑数
兼血瘀证:心胸隐痛、肢体麻痛、舌质暗红 1.2气阴两虚证
主症: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自汗盗汗 次症:面色晄白、心烦失眠、遗精早泄、口渴喜饮 舌脉:舌质淡红、少苔或剥花、脉濡细或细数无力
兼血瘀证:心胸疼痛、肢体麻痛或局部发暗,舌暗红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紫迂曲 1.3阴阳两虚证
主症:精神萎靡、形寒肢冷、大便泄泻、阳痿遗精 次症:面色苍白无华、倦怠乏力、面目浮肿、腰酸耳鸣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无力
兼血瘀证:心胸疼痛、伴出冷汗、四肢厥逆、下肢紫暗疼痛难忍、舌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迂曲明显 2、治疗方案
2.1 辨证使用中药汤药及中成药
2.1.1.阴虚热盛证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主方:消渴方、白虎汤加减
方药:沙参10g麦冬10g花粉15g生地15~30g
黄连6g生石膏15g-30g知母10g
加减:烦渴不止,引饮无度加五味子、石斛;倦怠乏力、渴而汗出者
加人参或太子参。
3
兼血瘀证:加丹皮10g丹参15g赤芍10g川牛膝15g 中成药:消渴丸、玉泉丸、 2.1.2.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加减
方药:太子参15g生地15~30g麦冬15g五味子10
知母10g 党参10g 黄芪15g
加减:大便秘结加玄参、生大黄;汗出不止加白术、浮小麦。 兼血瘀证:加丹皮10g赤芍10g丹参15g当归10g 中成药:生脉饮、糖脉康颗粒、参芪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2.1.3.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肾温阳。 主方:桂附地黄丸加减
方药:熟地10g 生山药30g山茱萸15g丹皮10g
泽泻10g 茯苓10g 桂枝10g 制附子6g(先煎)
加减:烦躁失眠遗精加金樱子、芡实、龙骨、牡蛎;困倦气短者加党参、
黄芪;若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
兼血瘀证: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
2.2辨证使用中药注射剂:如血塞通针剂、血栓通针剂、丹参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等。 2.3中药外用
2.3.1中药泡洗:下肢麻木和(或)凉和(或)痛和(或)水肿者,可采用中药汤剂泡脚。常用泡脚方药:桂枝10g 桃仁12g 红花12g 当归12g 地黄10g 川芎12g 赤芍12g 怀牛膝15g 丹参15g。可选用腿浴治疗器和足疗仪。 2.3.2中药外敷:可选用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中药研末加工双足心贴敷。 2.3.3穴位注射
取穴:阴陵泉、足三里。
4
方法:每次选用2穴,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用药:丹参注射液,取0.2—0.5毫升。选用1ml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
2.3.4.耳穴压豆
取耳穴胰胆、内分泌、肾上腺、三焦、皮质下。配穴选用肝、肾、胃、神门、大肠。取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嘱病人每日按压4次,每次每穴按压40次,5天交换1次,10天为1疗程。 3.非药物疗法
3.1.膳食与药膳的调配:做到个体化,达到膳食平衡。尽可能基于中医食物性味理论,进行药膳饮食治疗。单纯饮食控制者,可配合使用糖尿病治疗仪。 3.2.运动治疗: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坚持有氧运动。保持健康为目的的体力活动包括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运动时注意安全性。其他尚有散步、广播操、太极拳、游泳、打球、滑冰、划船、骑自行车等。可配合使用糖尿病治疗仪。
3.3.针灸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磁疗等。
阴虚火旺证:鱼际、太渊、心俞、肺俞、脾俞、玉液、金津、承浆。 气阴两虚证:内庭、三阴交、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阴阳两虚证:太溪、太冲、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关元。
根据病情的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九)出院标准。
1.患者得到基本技能培训并学会自我血糖监测。
2.降糖治疗方案确定,血糖控制达标或血糖趋于稳定,无低血糖事件发生。 3.完成相关并发症的检查并开始对症治疗。
5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则按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救治,退出本路径。
2.合并妊娠或伴有增加控制血糖难度的合并症,延长住院时间,则按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治疗。
3.若必须同时服用对血糖或降糖药物有影响的药物,或患者对胰岛素制剂、降糖药物有过敏情况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4.出现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眼部、心血管、神经系统并发症、皮肤病变、糖尿病足),或合并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