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
语文期末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1道小题。
2.本学科考试时量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实用文档
A.池沼(zhǎo) 诘问(jié) 追溯(sù) 蟾蜍(chán chú) .....
B.洨河(jiāo) 丘壑(hè) 跋涉(bá) 绥靖(suí jìng) .....
C.伛身(yǔ) 孕育(yùn) 遒劲(qiú) 蹒跚(pán shān) .....
D.绮丽(qǐ) 殷红(yān) 藩篱(fān) 轩榭(xuān xiè) .....
2.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B)(3分)
A.许多同学围着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周洋同学,让他介绍经验,周洋说:“你们先到一边等等,等我喝杯水再赐教。” ..
B.只见大厅的角门一开,走出一位老人,手拄拐杖,答道:“老朽写得不好,让..的兄弟见笑了。权当文字游戏吧。”
C.班会课上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陷入了沉思。 ....
D.今天是哥哥18岁的生日,妹妹端起酒杯说:“哥哥,今天是你的寿诞,祝你长..寿!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阻遏 鲜腴 无动于衷 张皇失措
B.惶急 琐屑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实用文档
C.缅甸 推祟 销声匿迹 巧妙绝伦
D.镂空 繁衍 相安无事 自出心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由于人民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敌人节节败退。 ....
B.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儿差错)。
C.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D.他触目伤怀(触碰到自己的眼睛,心里不高兴),自然情不能自已。 ....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中国短道速滑队,是从十六名集训队员中挑选组成的选手。(去掉“选手”)
B.目前,“兰州牛肉面”已走向海外并遍布全国,产值近千亿元,成为“中华第一面”。(将“遍布全国”与“走向海外”互换位置)
C.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追求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要甚至是不可替代。(在句末加“的作用”) 实用文档
D.国家提出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观点是遏制房价飞速发展的重要结果之一。(将“遏制”改为“阻止”)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作比较)
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分类别)
C.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列数字)
D.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举例子)
6.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随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文转载,电台反复播送,引起全社会的热烈讨论。
B.《长征》的饱满、厚重、震撼人心,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严谨认真的写作方式。
C.他产生了一个十分强烈的心愿——用手中的笔,全面、真实地再现这一灾难。
D.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实用文档
的颜色。”
7.诗文默写。(每题1分,共8分)
(1)征蓬出汉塞,__归雁入胡天__。(王维《使至塞上》)
(2)树树皆秋色,__山山唯落晖__。(王绩《野望》)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鸟儿争春来描绘初春景象的句子是:__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__。
(4)云漂浮不定,幻化成形,是诗人的歌咏对象。李白在《渡荆门送别》用“__月下飞天镜__,__云生结海楼__”描述云生海市蜃楼之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__孤山寺北贾亭西__,__水面初平云脚低__”,描述了湖水白云相连的景象。
二、阅读(46分)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实用文档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2)曾益其所不能(代词,他) ..
(3)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课文开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卑贱的事例作为论据,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B.课文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课文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及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实用文档
的深刻道理。
D.课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4分)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国家(山河)破碎,城中草木丛生,一片荒芜
。(2分)
12.后三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愿望?(2分)
后三联表现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或:表现了诗人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的愿望。) 实用文档
(三)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10分)
①你有感觉到视力模糊吗?总隐约听到手机铃声?无论上厕所还是进卧室,手机都24小时不离身?手机没带就好像失去了方向感?……如果你发觉自己有这些“症状”,恭喜你!你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在今天已经亲密得俨然我们的一个身体器官,在家也好出门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手机已经全面占领我们的生活。离开手机,你能活下去吗?在“手机依赖症”已经严重泛滥的今天,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是不容易。
②患上手机依赖症,给人带来诸多苦楚,轻则患上知识焦虑,看不完的文字图像令人烦扰;重则遭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眼疲劳,手臂肌肉酸痛,形成“触屏手”。五光十色的手机屏扰乱了正常生活作息,导致机主难以深度睡眠,第二天精神萎靡,生物钟全盘紊乱,长期下来免疫力下降疾病滋生。更主要还是对精神方面的影响。如果说电子通讯能起到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作用,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隔着屏幕恐怕不太好抒发。长此以往,人类的人际交流能力也可能慢慢退化,让位于所谓的“人机交流能力”。
③从客观上看,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发达,手机智能化给大众带来更多选择,也让大众不知不觉“囚禁”其中。以前手机只能通话、发短信,现在手机的娱乐、休闲,甚至办公功能大大丰富。无论身处何地、任何时刻,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都能让人投入其中,停不下来。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如淘宝客服、微店、APP运营商等。工作被“绑在”实用文档
手机上,久而久之也难以摆脱。另外,现在不少单位利用手机便捷、通用的特点,建立各种各样的QQ群、微信群,不少工作都在手机上讨论,人际关系也在各类群的“打情骂俏”上活络起来,因此,用不用手机有些时候已经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
④而从主观上看,一方面,用手机填满空白时间,给人提供一种“不虚度光阴”的假象。以前发呆、走神、等候或冥想、深思的时间,现在逐渐被刷屏的快感代替。另一方面,手机也是一种“人际焦虑”的转移。试想下,一群人聚会,如果没有手机,又没法很好融入话题,呆愣着多尴尬;而在陌生人环绕的空间,为了避免和陌生人对话,或者避免自己被关注,埋头玩手机“体面”地躲避他人,自得其乐。主客观因素作用下,“低头族”数量的剧增也不足为奇了。
⑤去年,大意为“与人网上聊天不如现实中一起吃饭”的文章,一度在社交网刷屏,引起了不少人共鸣。文章讲的是,美国一男子对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感到厌烦,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先后与几百位朋友面对面交谈,当真实、立体的个体隔桌对话,眼神交流,言语气场共融,都是网络上文字或语音交流达不到的效果,他得出结论: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⑥有人说,放下手机是治疗手机依赖症的最好方式。但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症偏爱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的群体,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不乐与人交流是此症状的重灾区。对于有的人来说,毒品没什么两样,不是想放就能放得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实用文档
在于机主自身的决心和毅力。(根据网络文章改编)
13.下列对“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智能手机提供丰富的娱乐、休闲方式,对人的吸引力极大。
B.手机智能化带来不少“掌上业务”,很多工作必须随时用手机保持联系。
C.使用手机能给人带来刷屏的快感,转移“人际焦虑”。
D.玩手机可以帮助性格孤僻、不喜外出的宅男宅女找到自信。
1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文章开篇一连串的问题,列举了“手机依赖症”的具体表现,既引出说明对象,又形象地展示其危害。
B.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围绕“手机依赖症”展开说明,先分析其危害和成因,再探讨解决方法,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用不用手机其实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科技绑架、被工作所迫。所以要治疗“手机依赖症”,必须从客观原因入手解决问题。
D.文中提及美国一男子发起了当面请吃饭“运动”的事例,与“网上聊天”“虚拟空间对话”作比较,说明面对面的交流更有助于互相理解。
实用文档
15.假如你目前也苦于摆脱不了“手机依赖症”,学完本文,你打算如何克服这种症状?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4分)
积极参与户外运动,重拾自然之美;参加社区公益或爱心活动,将生活重心从手机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参加朋友聚会,多跟他们“面对面”交谈,畅谈人生。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8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然后哧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
实用文档
雨,我们这冬天就没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轻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儿回。住远一点儿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
实用文档
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啊。”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啊。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儿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啦啦地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儿干柴能维持多久?”
实用文档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儿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实用文档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烧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删改)
16.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按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7.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虽然嘴上爱抱怨,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3分)
18.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19.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20.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分)
表层含义: 实用文档
深层含义:
(四)16.早上: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晚上:孙老师的妻子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言之有理即可)
17.对学生关怀备至 勤劳顾家 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言之有理即可)
18.画线句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山村冬天的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做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们这种行为的感人。(言之有理即可)
19.示例:这个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从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们的爱。(言之有理即可)
20.表层含义: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深层含义: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们,而学生们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50分)
21.题目一:《你是我最______的人》(牵挂、感激、敬佩……)
题目二: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诸多的幸运与磨难,有诸多的成功与失败,有诸多的欢笑与哭泣……可这些,都将会是曾经,会成为过去,这些曾经的美好与悲伤终将被我们置于脑后,不恋也不恨。如果一味沉浸其中,只会徘徊不前,我们得学会忘记,
实用文档
因为人生总是从告别走向明天的。
请以《学会忘记》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以上两题,任选一题作文(若选题目一,必须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④书写正确、规范、美观;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实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