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作文教学的本真
来源:叨叨游戏网
一致性”框架 该理论认为.清晰的目标是“教一学一评 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 一学一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 性.因为判断教一学一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 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 ⑦ “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原本就不是问题.教学本来 就需要一致性地思考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 的问题,所有单一或点状的思考都不是完整的教学。譬 如:有些教师在备课或上课时.只思考教材处理或教学 方法的问题: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不太关注“学生学会什 么” 再如:我们在听评课时,经常听到评课的人说“这 堂课讨论得很好”、“情境创设很好”之类的话.如果评 课者在分析时不把这些问题与该课的目标建立关联 r一致性),就会出现太多的“为讨论而讨论、为情境而情 境”的课堂 凡此种种.都是缺乏教学一致性思维的表 现 因此.变革这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需要 思考“教一学一评的一致性” 《分类学》研究提出的四个问题被当前教育心理学 领域誉为“四大经典问题”.但是.在中小学语文教育教 学领域似乎显得很陌生。《分类学》只是当代教育心理 学的一种成果.要真正实现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转 型”.还有许多成果需要我们学习借鉴。 注释 ①吴立岗:《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 大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7期,第55-59页。 ②③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 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缩本),皮连 生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93、195页。 ④曹赛男:《高中写作教学问题及对策探讨》,《语 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9期第57页。 ⑤时金芳:《作文教学1'7题93-因探析》,《南通大学 学报f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2期第79—85页。 ⑥刘德水:《写作教学“六问”》,《中学语文教学》, 2013年第9期第4—9页。 ⑦崔允溺,夏雪梅:《“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意义与 含义》,《中小学管理》,2013年第1期第5页。 本文是全国中语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学写作 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课题批准号: 0076)、江苏省教研室第九期课题“实施发展性评价,促 进中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研究”(课题批准号: 2011JK9一L23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高级中学1 教学・作文教学 ,l l攀 追寻作文教学l『9本真 画袁海侠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不仅能反映一个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更能反映其 认识能力、审美能力、思想修养和文学艺术修养等综合 素质 但是现实是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长期处于“辞藻平 淡,缺乏内涵;思路狭窄,内容单一;立意肤浅,缺乏灵 气:人云亦云.缺乏新意”等境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老 师过于功利化的教学,专注于布局谋篇、作文素材、文 章体例等僵化的作文指导.另一方面是学生认知能力 差、社会阅历浅、思想浅薄、语言匮乏、知识面狭窄,在 写作中急功近利,往往审题立意都不过关。针对这种现 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妨放平心态、寻找作文教学 的源头活水.稳固作文教学的根基.也许会达到“众里 寻他”的效果 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作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教 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的角色,直接反 映了教师对教学的整体认识.体现其教学理论并对其 行动有着指导和决定作用 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 师是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指示者、指令者。教学中学 生是主体.教师只起辅助作用.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 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 达过程.学生的自主活动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新 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式、课堂中心、教师中 心、课本中心过度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所 以教师应改变“婆婆”式的说教.以引导者和帮助者的 身份出现。教师是平等的交流者,而不是权威。作文教 学应该是师生间的对话.以实现人格对等上的灵魂交 融以及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心智启迪.来培养学生个性。 在行为策略上.作文教学是为达到作文教学目的 有系统地安排教师活动。这种行为体现在作文指导前 和作文指导后两个方面上 作文前.应是重积累,重启 发.“说”“用”结合促写作:作文后,重自改,重合作, “改…‘作”结合促发展 两个阶段的紧密结合,才能提高 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作文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与训练中,提倡“一课一练”,是教师 讲授一篇课文.学生就模仿写一篇作文。而在新课标 47 肇l l, 教学・作文教学 下.必须打破这一传统的作文摹写方式.代之以多种形 式的写作训练。例如,不同文体.不同写法的单项写作 训练或者综合写作训练 其中较典型的是“先读后写” 式。其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反复阅读一篇典范的精美 文章.并向他们点拨阅读该文应留 L,OJ ̄/L个同题.要求 学生在反复研读中.不仅把握住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 表现手法等。同时还应列出该文写作提纲,以精读范文 为解析对象,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理解能力.或谈谈 该文的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谈精读后的思想感受:或谈 谈对某一人物的认识、评价:或联想类比与该文相似的 其他文章。总之,只要阅读后心为之所动,确有启迪.都 可尽情发挥。这种快速作文训练方式.不只是一种写作技 巧训练,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道德修养、注重情感体验 中国传统的文论是“文以载道”.历来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认为“作文与做人”是 相辅相成的。无论是继承传统还是依纲教学.我们都必 须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放 在作文教学的首位,使写作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起到 正确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是培养写作 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中学生作文要“思 想健康,中心突出”这和古人强调“文章以意为主.意在 笔先,气大则声宏”,实际上是相通的。意和气主要指思 想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文章的立意境界自然就提高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 成,此立文之本源也”。这里强调…情”是写作本流,在目 前尚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教育下.作文教学尚 未摆脱“为作文而作文”的困境.教师为设计“应试”题 目绞尽脑汁,学生为写“应试”作文搜肠刮肚.大都忽略 了情感教育 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当前我们的教学.实施的是素 质教育,更应重视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同情 心、爱心得以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以确立.教会高中 生该怎样为人与为文。特别是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 点看,“情感”在作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是作 者对事物情感的抒发。杜绝无病呻吟,文贵情真.情感 对学生理解事物可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应从大的方向加以引 导,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自身思想水平和情感体验的局 限,造成作文中存在着缺陷.懂得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 进。鲁迅先生曾说,写作是一种“人格的自动控制.写作 的关键在于,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 蝎 三、扩大生活积累、激发写作兴趣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教诲儿子时曾写下这样的诗 句“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这里的诗外工夫就包括 吸收和积累。中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上 围着课本转.课下抱着试题练.没有了吸收的时间和空 间。作文是“无米下锅”,因此需要细心观察,积累知识, 吸收精髓 仅凭课堂教学及有关写作知识传授.学生是 难以提高写作能力的。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述必 要的写作基础知识和写作技法外.应指导学生深入观 察生活.拓宽知识的积累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及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多涉猎古今中 外的文学作品。“文学”即“人学”,学习、借鉴、继承前人 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优良的写作传统.来充实和提高自 身的文学素养,使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不仅看到古 代的、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人文景观,通过这些文学 窗口间接了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概貌,同时 也能受到思想、道德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审 美情趣。要引导学生,不仅阅读人文科学方面的作品, 还应适当地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做到地理、历史、 天文、数理化都能粗知大略。只有这样。才能为写作积 淀牢固的知识功底 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 大课堂,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仅关 心国家大事,诸如改革、国际风云等:还要关心身 边的人和事,诸如家庭生活、邻里关系、亲朋交往等,不 仅经常感受社会政治、文化动态,还要领略自然之美.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观察生活.分析五光十色 的生活现象,探究事物的实质.明辨是非曲直。学生将 在社会的课堂中深入感受生活.并努力捕捉生活中美 好的事物、闪光的瞬间。可见,作文的知识储备来自于 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才能储备写 作素材,为建立自己的写作“资料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淡化文章制式.体现自然写作 国外一些学校特别注重自然性写作.他们认为. “写作不能教,而必须是自然的”.要抛开如何构造情 节、如何布局、如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等形式方面的指 导,力戒公式化,让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经历和切身的 感受,由于自然性写作.抛开了制式的束缚.使学生不 必在文章体式、谋篇布局、字数等形式方面过多投 入,而是将自己的真实经历、深切感受自然流露于笔 端,因而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更有利于创造力 的发挥,同时也遏制了“造假风”流行。当然,注重自然 性写作.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开文章体式 学生经历的自 然性写作训练.感受到作文并不玄妙而是自己心迹的 自然展露之后.还应让他们明白不同的表达目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如要想把自己的经历清楚地 告诉读者。就需要记叙:要想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给 读者.就离不开描写和抒情:要想把自己的看法明白的 告诉读者.那就非议论莫属等等.这样会更好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和情感 作文法即作文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也称之为写作 知识.它既包括“前人创造或者自己体验的种种方法、途 径、规律、原则、经验等”,还包括针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 问题所采取的种种措施 也就是说作文作为一种技能. 有法可依,作文法作为一种知识,讲授固然是必要的,但 关键是根据学生的写作实际.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理 解消化、融会贯通,将方法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写作是一门艺术.需要写作者具备较强 的调动能力:写作是一种创造.需要写作者具备良好的 思维品质:写作是人的情感的外观,需要写作者在生活 和阅读中积淀:写作是一种技能。需要在实践中磨练。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崇真中学1 如何写好议{台牲散文? 圃陆亦斌 在高考作文的快速阅卷过程中.讲究包装的作文 会比较沾光.于是议论性散文就作为一种比较讨巧的 文体在考试中被很多同用。由于议论性散文相对 于结构严谨的议论文而言能广泛地选取材料.表达方 式也更灵活自由.同时又能彰显文化底蕴,在考试中往 往容易获得较高的分数 然而议论性散文被一些同学 误认为它不需要章法.可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其实不 然.要想凭借议论性散文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不仅 需要合理的结构.更需要精巧的语言与灵活的论证。在 写作议论性散文时常出现的问题有: 一、不了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不知道如何写好议 论性散文.无从下手; 二、入题、选材、论证刻板,缺乏散文的灵动; 三、叙议散漫或游离.缺乏论证的明确和集中。 教学・作文教学 ,l l誊 议论性散文既有议论文的鲜明论点、丰富论据和 严谨论证.又有散文的飘逸结构、跳跃语言和轻松表 达。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 炉.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议论性散文 属于散文,但它和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 文又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 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注 重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做到情理交融。因为议论 性散文既可以像议论文一样挖掘事物的本质.表达深 刻的思想.又可以像散文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抒发真挚 的情感.显示出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较容易获得阅 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分。 那么.作为一种讨巧的文体,怎样才能写好?有何 章法可循? 要想让自己的议论性散文在芸芸作文中夺人眼 球.不管是构思.还是入题、论证、结尾都要在“巧”字上 下功夫。只有在整体上立足“巧”字,才能写出灵动,写 出深度,写出文采。 一、熟悉框架。巧构思 议论性散文的基本框架较程式化.易于掌握.较容易 在考场上快速构思,它的基本框架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开头形象入题.明确中心: 主体分解论点.灵活论证: 结尾华丽收束,给人启迪。 议论性散文看似信马由缰.形式多样.实则开合有 度.紧凑完美。它像议论文一样需要分论点,需要具体 深入地从多方面或多层次阐释和证明中心论点。议论 性散文分论点的表述应该清晰而凝练,最好警句化。对 论点的分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横向并列式分解 (1)阐内涵(是什么?)对中心论点或论题的属性、思 想意义、内容等进行揭示与阐发,是对某一论题思考认 识的结果 (2)追原因(为什么?、把标题或中心论点作为结论 去追溯其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对标题或中心论点问一 个“为什么” 抓住了其中几个主要原因,也就形成了几 个分论点。 (3)寻措施f怎么办?)集中笔墨解决论证中的“怎么 办”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4)索结果(会怎样?)以标题或中心论点为前提,去 推想在这个前提下会产生怎样的意义、作用、价值和影 响 也就是说有了这个标题或中心论点会怎么样。 2.纵向递进式分解 (下转第57页) 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