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德育渗透
作者:汲平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第1期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实验学校 汲 平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乃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学校是成为道德进步,文明成长的源泉。中小学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乃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教师的言行,无一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切莫忽视培养他们怎样做人。
一个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时时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社会主义新人,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有远大的抱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懂得为谁而学;一个文明之人,要懂礼貌,尊老爱幼;回家孝敬父母,在校敬重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班级,遵守社会公德,注意仪表整洁端装。因此,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为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真正认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从自己,从身边,从眼前,从小事”做起,让他们做一个“四有新人”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语文教师除了讲授这一学科的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比如,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认识到祖国汉字历史的悠久和词汇的丰富。明清小说,鲁迅先生那剑一般的文学,毛那富有哲理的著作,都是无与伦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体现出古人的气节,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具有宁折不弯的气概。教者通过对这一类文章与学生共同分析,可以了解到我们的祖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了解到我们民族具有的传统美德。教者,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的引路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课:《谈骨气》,作者吴晗。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在讲这一课的同时,把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融于课文中,再举些反证事例,学生们会更清楚地认识到民族的尊严。例如:当今的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为了谋求私利而不择手段,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知廉耻,出格和人格,盗窃文件,科研成果及国家珍品偷卖到国外。恰恰与这些人相反,我国涌现出大批与不法分子做坚决斗争的勇士,他们坚持正义,勇于揭露,狠狠打击罪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分析,启发和联想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同学们被古今的爱国者的崇高品质深深感动,感受到伟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所在,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深刻的觉悟,构建其完美的人格。从而让他们明白: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正义一定与坏人坏事斗争到底。向这样的语文课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课。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社会主义新人
思想品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服务的,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不断渗透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心理,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作为的一代人才。周恩来曾经说:“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该做一个开创一代的人。”是啊,青少年要首先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度德量力,决心为国家、为人民做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而现在很多同学担忧未来,怕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碌碌无为了此一生。齐玉同学就是班里的一名学困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事不关己,无趣无为的状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能力帮助学生解决这一思想问题。在学习《理想的阶梯》这一课时,通过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是贯穿思想教育好机会,首先鼓励他去喜欢拿书,熟读课文,感悟文章主旨。使他懂得理想并不是凭空想象,它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属于迎难而上的人。尤其还要帮助那些和他类似的,学习较差而自卑的同学,去努力挖掘他们的长处,鼓励他们真正认识自我,抓住一个全新的自我,战胜自卑,展开理想的翅膀,飞翔在知识的天空中,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通过语文教学,注意培养学生“从自己、从身边、从眼前、从小事做起的精神”
伟人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美德,做一个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必须从日常生活做起。
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一件珍贵的衬衫》为例,通过主题思想,便可知道周恩来那高尚的品质,他每天操劳着国家的江山社稷,工作稍余之时,还惦记着被车擦伤的一位普通工人,并自己掏钱,为那位工人买了一件衬衫……他老人家每时每刻都想着他人。一件小小的事情,却体现出周恩来总理那崇高的道德情操。由此我们还可以联想到2012年以来,中国大地涌现出的最美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司机……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在危急时刻做出英雄壮举,在生死关头展现了人间大爱,感动了全社会,感动了全中国,被誉为“最美中国人”。他们的“美”,美在爱心,美在善良,美在奉献。其实,他们的美就是靠着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点点滴滴的积淀,从而将美变成一种好习惯,好品质。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日常情感教育的集合体。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欣喜成就的今天,做为新时期的语文老师,在恪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刻苦钻研、热爱学生的同时,更应把德育融于语文教学之中,我们应该勇于发掘,善于发掘,很好的把握每个思想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学的特殊功能,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