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来源:叨叨游戏网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题

一、选择题 :

1、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作报告:\"人民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民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 提高了生产力 B.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 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2、\"在经济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

民,......生活先好起来了,......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的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建立人民公社 B. 鼓励发展个体企业 C发展乡镇企业 D 设立经济特区

3、1992年初,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目的是: A 借鉴资本主义经验 B改变计划经济 C宏观资源配置 D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4、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用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②改变了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5、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一公社社员写到:借新帐还旧帐帐帐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说明了

A.人民公社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伤的生活状况已经过去

C.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绿了神州大地 D.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7、20世纪60年代山东,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晃晃,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 B.大跃进

C.农业合作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同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情景,情景出现主要是由于: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经济建设比例失衡

21、2004各项产品与1965年相比,钢产量,发电量增长10-20倍,粮棉产量也成倍增长,取得如此重大成就的原因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改革全面进行 C.扩大对外交往,引进外来技术和资金 D.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4、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的话:义们的方向,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们社会的基层单位。这反映出当时 A党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党和加快改造步伐,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C党和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

D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而急需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7、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有这么一段,描写20世纪50年代末,有个小孩拿着父亲的铁皮箱交街道干部炼钢。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是在: A土地改革运动中 B三大改造中 C大跃进运动中 D人民公社运动中

30.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两种典型,即\"一五\"模式和\"大跃进\"模式。前者的实质是

A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B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 C注重市场机制 D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二、非选择题:

31、《在中国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在会上的报告》指出:\"一个世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请回答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指什么?三位伟大人物的主要贡献各是什么?

32、概述中国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的历史条件?说明两者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给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农业丰收,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却比上年同期减少了近二百吨。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造成的。于是斯大林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的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工具将被没收,本人被判处徒刑。另一方面,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的。第二年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消灭的。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问题特别严重,1952年7月至1953年6月,国家收购的粮食比供应的商品粮少了20亿公斤。1953年夏,因自然灾害,夏粮减产35亿公斤,粮食形势更加严峻。

回答:①依据材料概括苏、中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相同原因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中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相同目的。(2分)

②中国的农业集体化在过程、方针、原则上与苏联有何不同?(3分)

③苏、中农业集体化造成了哪些相同的问题?(2分)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采取的重大举措有哪些?(2分) 原创题:

34、材料一:建国之后,中国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53年开始了三大改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合作化后期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风。

〈1〉 结合人民公社的特点,说明人民公社的结果如何?并说明人民公社的历史命运。

材料二:1976年我国人均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欠帐。当时人们生活在购物证和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票证里,一切必需品实行严格的供应。

〈2〉 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为改变材料二中的现象,党和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信用卡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有长城卡,牡丹卡,一卡通......

〈3〉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新时期信用卡出现的原因。

答案:

1-30:DBDBD DDACD BDCAC BCACD DCDCD DCBDA

31.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1)推翻统治中国几各年的君主志制制度;(2)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主要贡献:(1)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发动领导的辛亥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那一时代最具有进步必珠思想。(2)中国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思想是二址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3)中国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建国以来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 32.历史条件;1953年总路线的条件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完成,已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即将开始计划经济建设;抗美援朝战局胜利已定,国际环境安宁;民主遗留问题已基本解决,人民政权巩固。1958年总路线条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新阶段;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建设经验,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反右派扩大化,助长了经济建设上的\"左倾\"思想滋长,背离了党的有益探索的成功经验;周边国际环境缓和,经济建设有急躁情绪。 (2)侧重点不同:过渡时期集中主力发展重工业,侧重于工业化这个主体,逐步实现三大改造作为两翼,力求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全面建设总路线,侧重于 多快好省的\"快\"字,片面追求工宵业生产高速度,反对\"保守\",大炼钢铁,以粮为纲。

(3)影响: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国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同时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工作过粗过急也遗留一些问题;1958年总路线提出后,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上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抗乱了生产关系,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面临建国后最严重的困难。

(4)启示:经济建设总呼线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应正确引导保护好人民群众向往尽快改变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积极性,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切忌经济建设形势好转就头脑发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33.答案:①相同原因:粮食短缺问题。相同目的:为本国的工业化服务;奠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

②过程:由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原则:自愿互利。③问题: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利益,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滞后。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减轻农民负担,直到今天废止农业税。

34.〈1〉搓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造成严重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经过调整后,人民公社长期存在,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废除人民公社。

〈2〉原因:左倾错误的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 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的变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信 用卡的快捷方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