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道选线及设计方法的初探
来源:叨叨游戏网
霸 趣鲻; 翅嚏 乡村绿道选线及设计方法的初探 符 颖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81) 【摘要】 文章从分析乡村绿道的规划建设理念和意义出发,指出了当前成都地区乡村线性空间规划 建设的问题和不足,表明了发展乡村绿道规划建设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乡村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生态 环境、乡村旅游、游憩活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各地区乡村绿道规划建设的侧重 和乡村绿道发展类型,运用AHP(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乡村绿道规划设计的原则及要求,并依据不同地区 线性空间特点和侧重得出绿道设计的指导标准,从而形成了乡村绿道不同的设计模式,为正在我国大规模兴 建的绿道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绿道;设计;适应性;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5.19 【文献标志码】A 改革开放30年来,成都市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 进入及活动的开展。 具发展力和发展潜质的地区之一。在房地产开发、旅游区开 (3)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道:该绿道指那些在生态上具 发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冲 有重要意义的廊道,通常都是沿着河流、小溪及山脊线建立 击,严重制约了成都平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成都平 的廊道。 原地区率先构建融环保、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的绿 (4)风景或历史线路绿道:一般沿着道路、水路等路径而 道网络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成都平原地区拥有独具风 建,往往对各大风景名胜区起纽带作用。 貌的川西林盘和丰富的水资源。乡村绿道规划建设,是落实 (5)综合的绿道系统或网络: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 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举措和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 脊类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时候是以上各类绿道和开放空间的 行动,有利于成都平原地区生活休闲一体化乃至经济一体 随机组合。 化;是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有效途 1.1.3 乡村绿道所属的类型 径,充分体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有利 绿道类型的划分应在绿道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 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是扩内需促增长的创新 础上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本文研究的对象属于成都 手段,有利于拉动投资、提供就业岗位,进一步促进休闲消费。 市规范的绿道网络系统之一,选取的范围是成都市郊野 1绿道规划设计研究概况 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水系区域。成都市的绿道网络中,在对这 类地区的绿道进行规划时,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水系资源,将 1.1绿道的定义及分类 绿道与蓝道结合起来。同时,绿道沿线分布的城郊田园风 1.1.1绿道的定义 光、河滩湿地等也成为其组成部分。该类绿道除了具有维护 “绿道”(Greenway)是包含线形元素的绿色土地网络,是 河道生态环境的功能外,还承担了供城乡居民休闲游憩、户 具有生态、游憩、文化、审美等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线 外运动的功能。 型开敞空间。从广义上讲,“绿道”是具有连接作用的各种线 综上所述,本文中的绿道的类型是包含了城市河边绿 形绿色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 道、以道路为特征的娱乐型绿道和生态廊道绿道功能的临河 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 生态游憩型绿道。这类绿道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生 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态环境的游憩娱乐空间。其主要目的是发展与保护并重,即 1.1.2绿道的分类 对城郊的自然水系环境进行保护、维护该地区的自然地域面 尤里乌斯·法博什(Julius Gy.Fabos)在主持设计实施新 貌以城市及城市交通的扩张范围。同时,为城镇居民们 英格兰绿道网络规划中,就根据现实需要将其分成三类:生态 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城郊地区的经济发 型、游憩型及文化历史保护型。徐文辉在《绿道规划设计理论 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与实践》一书中对以上的物种类型的定义进行了分类。 I.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城市河边(包括其他水体)绿道:这种绿道极为常 1.2.1国外现状 见,在美国通常作为城市衰败滨水区复兴开发项目中的一部 美国是绿道建设得最早、经验最成熟的国家。其东海岸 分而建立。 绿道全长约4 500 km,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 (2)以道路为特征的娱乐绿道:该绿道是以道路为特征 的,通常建立在各类特色游步道、自行车道之上,强调游人的 [定稿日期]2015—12—24 四JI l建筑第36卷2期2016.4 7 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该绿道途径15个州、23个大 城市和122个城镇,连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 园、历史文化遗迹等,总造价约3亿美元,为沿途各州带来约 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为超过3 800万居民带来巨大的社 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评价有潜力的连接性资源:自然或人为的现状特征, 可为绿道游憩提供连接,如河流、现有的交通设施等。 (5)描绘廊道系统:在评定绿道基地的适宜性后,就可以 规划设计出实际的绿道线路。 2.2层次分析法(AHP法) 在德国,绿道成为推动旧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 手段。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七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法,由Thomas Saaty在1980年正式提出。它是系统工程中对 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也是对人们主观判 断作客观描述的一种有效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和决策或评价的总 目标,把总体现象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 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层次分析法是在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 构中,最终被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 要性数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列问题。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造系统模型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 个步骤: 个“绿道”_[程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 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 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 的绿地网络,通过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 所、隔离绿带、滨海地区等,形成通畅的、无缝连接的绿道,为 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休闲娱乐和交往 空间。 日本通过绿道的建设来保存珍贵、优美、具有地方特色 的自然景观。日本对国内主要河道一一编号加以保护,通过 滨河绿道建设,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空间;同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成对比阵; 时,绿道串联起延线的名山大川、风景胜地,为城市居民提供 了体验自然、欣赏自然的机会和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 1.2.2 国内现状 (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 2.3具体设计流程 目前,国内走在绿道探索、建设前端的是以珠三角区域 绿道网为代表的广东省绿道规划建设。结合珠三角城乡空 间布局、地域景观特色、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的特点,根据绿 道所处位置和目标功能的不同,将绿道划分为了生态型、郊 野型和都市型j种类型。 1.3我国绿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绿道规划设计的基本流程见图1。 第一步: 明确规划设计目标与需求 第二步: 调查并分析利:区与资源 (1)目前国内与绿道相关的法规和管理机构尚不 健全。 具体设计 第j步: 评价绿道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第四步: 制定概念规划 (2)目前国内绿道规划设计中还没有树立起良好的价值 观体系,对于绿道建设意义的宣传、绿道规划对环境的积极 意义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还不够普及。 (3)成都市现有的绿道规划设计中,对于绿道设计结合 自然的设计方法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比如郫县和温江地区的 绿道出现了“为了绿道而绿道”的不良现象,在很多地段随意 第五步: 制定最终总体规划 图1 乡村绿道规划设计流程 地占用其他用地修建绿道,违背了绿道开发的初衷和意义。 3结论及展望 3.1 结论及主要研究成果 2 乡村绿道选线设计的研究方法 2.1适宜性分析 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设计结合自然及绿道的相关规划 设计理论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网络的概 念,配合可持续发展、生态城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理念, 根据绿道规划设计和设计结合自然的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 析,拟定乡村绿道设计结合自然的评价因子和准则,作为绿 适宜性分析是园林景观规划的重要传统。本文中用绿 道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对绿道进行适宜性分析。首先 采用各项因子评价其与绿道规划的适宜性关系,并给予评 分;再将得分累加,之后根据使用目的进行权衡,得出用地使 用情况的适宜性分布图,根据此分析结果进行绿道系统线路 布局的规划设计。具体做法如下: 道选录选取及具体设计的依据,并结合具体的实践项目尝试 构建一个城郊乡村地区的兼具了游憩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 的绿道网络。 (1)目的和目标:经过调查,寻找有潜力的现状道路进行 绿道的建设,调查其能否满足绿道的交通功能。 (2)评价基地的适宜性:适宜性的评价过程为后续定义 绿道布局最适宜地区的一部分。通过登记划分和权重的方 结合自然的乡村绿道网络的选线过程,可以总结成以下 的流程:点、线的评价,与面的构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具有 潜力的现有道路及游憩资源进行评价。最后经过整合及适 当调整形成最终的绿道网络布局。在绿道选线确定了的基 法,总和各项因子的分数。 (3)评价绿道所在地区现有的自然、文化及游憩的资源。 础上展开具体的绿道游径设计。 (下转第11页) 8 四JI l建筑第36卷2期2016.4 暾 渊霸鹂 曾经只存在了人们的回忆与照片中,让人们感到惋惜。 盾。随着城市的发展,当地的居民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水平得 这些历史街区是过去岁月的信息的储存者,而我们有职 责将它们真实完整的传下去。我国地大物博,历史街区的情 况也相当复杂。针对我国所有历史街区的更新,笔者认为从 纵向的时间轴线来看,历史街区需要分阶段进行更新:一部 分历史街区确实需要更新与改造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推 到提高,也许他们会怀恋那种邻里关系,但在利益的驱动下, 他们可能选择搬离那些地方,我们无法控制他们的选择,这 可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而留下的建筑,不能采用 任其风化,这需要新元素的注入,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再利用 的过程中加以维护。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 城市规划,2001,25(1O):25. 行,例如像都江堰西街这种处于旅游景区附近,且是城市建 成区内的历史街区,希望能利用好其区位优势,探讨一个良 好的方案进行更新,发挥其文化传承的功能,让人们更多的 了解我国的历史建筑与人文;而对于那些相对较落后区域的 那部分历史街区,当无法很好地处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时,希望宁愿采用的是不作为,这样更能体现出历史街区的 [2]刘琼.历史街区保护机制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03:9 真实性。这里所说的不作为并不是指不维护,并不是指采取 “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毕竟历史街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风化,不需要急于将所有的历史街区都用来改造更新,都 注入旅游文化产业,我们希望采用传统的方式去维护,可能 在以后人们能随着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经验的积累,能寻找 10 [3] 郭杨波.都江堰市古城区南桥、西街及杨柳河街漫谈[J].中小 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101—102. [4] 郭凌,王志章.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 对策——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4,41(4):63. 到更好的保护模式。对于某一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否成功, 笔者认为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改造方案的优劣,后期能否 持续跟进街区的保护才是关键。我们需要调查方案实施后 [5]周珂,吴斐琼.都江堰历史街区的重建[J].时代建筑, 2011(6):34—38. [6] 万钧.文化都江堰——文化视野中的都江堰市古代城市设计遗 产和对策[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2001:165. [7] 郭凌,王志章.历史文化名城老街区改造中的城市更新问题与 对策——以都江堰老街区改造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4,41(4):64 的结果,发现街区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做出相 应的调整,宽窄巷子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 4结束语 我们在做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时,面临的是诸多矛 : 筇{ { 币 筇 不 . 不 不 . 希 希 毋 希 希 希 (上接第8页) 3.2讨论与展望 的研究。 3.2.4研究展望 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一套乡村绿道规划的方法,其中尚 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与修正,故对后续研究建议 如下: 通过对相关乡村绿道规划建设的相关研究,同时以兴义 镇羊马河沿线地区绿道的选线及设计为实践,总结出了相应 的乡村绿道规划设计方法。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 目前成都市正火热开展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运动 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3.2.1编制完整的信息系统 本研究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关于游憩、生态、交通的评 估尚需更精细的相关资料,而部分资料较难收集到,所以在 评估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些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建议在现 状调查中,可配合增加道路服务水平、生物等方面的资料调 查与建档,以利于后续的绿道规划相关研究能更为精确 完备。 3.2.2健全绿道选线标准 [1]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10. [2](英)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2版.芮 经纬,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 Zhu Q.Yu K J.Li D H The width of ecological corridor in land— 本研究所研究的乡村绿道,共有三大主要功能:休闲游 憩、生态保护、交通通行。所提出的1 1个乡村绿道选线评价 标准尚不完备,有待改进。对各项目提出更完备的指标的同 时,也应该对乡镇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 使用者进行访谈,以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2.3加强设计手法的研究 scape planning[J].AetaEcologica Sinica,2005(9). [4]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研究及其进展[J].生态学报, 2006,26(9). [5] 刘滨谊,姜允芳.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J].城市规划汇刊,2002(2). [6] 俞孑L坚,李迪华.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史哈格先 本研究以乡村绿道的适宜性分析和选线为主,对于具体 的游径设计,只是关于设计形式做了初步设想。后续研究 生逝世两周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成都市规划局.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导则[S].2008. 中,可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道的建设内容、建设手法等方面 四川建筑第36卷2期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