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快乐教学
周明伟
重庆寿区黄桷湾小学校,重庆 4000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充分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发展。小学教育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应关注学生内在的发展,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和成功的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愉快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13-0072-01
学习兴趣是一种渴望认识世界、想要获得文化知识的意识倾向,强烈的学习兴趣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因此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可以营造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情感需要。这样在才能创建快乐教学的课堂。
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数学教学成败的前提
教师要上好课,一定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在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上课技巧和教学艺术,才能为自己的课堂添彩。与学生拉近心灵的距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上课成功的第一前提,当你带着微笑、和蔼可亲、充满自信的走向课堂,首先会让学生对你充满好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激发听课的欲望,这是成功的第一步。课堂语言也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对所教内容是否表达准确,都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和蔼的面容、亲切的目光、赞许的微笑,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
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的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利用。”再者,数学知识本身源于现实生活,那么数学学习的素材也应产生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生活数学。因此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打破数学教材的狭隘框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故事、实例等入手,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进行充实、重组和处理教材,提出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在进行小数乘除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则会使同学们热情高涨,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钻研、探究。
3 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体验与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味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教学情境包括生活情境, 游戏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能更好的发散思维。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根据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2 2015年13期
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
4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哲人曾说过:“谁拥有自信就成功了一半。”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是教好数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数学学习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及在考试中获得的好成绩的确信程度。从认知心理学分来看,学习动力系统分为自信心、学习需要、情绪情感。
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学习遇见困难,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恢复自信。
5 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快乐
通过每个学生个性体验的努力,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孩子们是喜欢这样的课堂的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数学。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通过探索活动建立形象,以动促思,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体验“做”数学的快乐。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叫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简单几何图形,自己动手去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自主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教学“认识周长”时,设置了描边线、找一找、指一指周长,围一围探索周长,测一测、算一算周长等活动,获得对周长含义的充分感知和实际体验。
总之,学生的自信心是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能够激起学生心中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呵护,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愉快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评价标准,让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到鼓励,更加自信,从而走向成功 。
参考文献
[1]周风华.浅谈激发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6-216.
[2]刘新仿.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在应用中灵活头脑[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6-206.
[3]王建民.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浅析[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1):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