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总第178期)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
NO.12,2010(Cumulatively,NO.178)
中国与日本生态环境建设投融资比较研究
李娜1,李佳2
(1.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3;2.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在工业化过程中,各国均产生了程度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日本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颇具特色,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基于日本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特点,阐明必须创新我国环保投融资,此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国民经济持续、快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速、
[关键词]日本;生态环境;投融资;市场化;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10)12-0092-01
西亚、墨西哥、印度等国大气污染的治
理、水质改良、废弃物质的处理、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进行技术援助。通过技术交流和协作促进国际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
2004年日本投资银行提出以环境评级的手法确定投资对象,为环境友好企业提供切实的资金支持这一新举措,即促进环境友好经营融资业务。通过对环境友好型大中型生产企业提供环保领域低息贷款,促进企业从被动的先污染后治理转向主动预防环境污染的现代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投融资内涵
“投融资”应该是“投资(Investment)”与“融资(Financing)”的合称,也还应包含投资与融资的互动关系在内。
(一)投资及其内涵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投资按时间可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是指长期资产投资(资本资产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证券)等方面的投资。短期投资是指流动资产投资,包括现金、应收账款、短期有价证券、存货等方面的投资。(二)融资及其内涵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融资即筹资,按时间可将融资划分为长期(资本)融资和短期(资本)融资。企业长期资本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长期负债(债权益),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债券、融资租赁等;另一类是所有者(股东)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资本、股票、留存收益等。
二、日本环保投融资
二战后,日本曾经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样,在较短时期内,日本又克服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一举改变了公害大国的形象。即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公害先进国”转变为“公害防治先进国”,不能不说是创造了日本的另一个奇迹。
1.环境保护的社会化。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首先得益于环境立法和对环境工作的指导。早在1950年日本就颁布了《国土综合开
,旨在谋求产业用地选择的合理化,发法》
综合利用、开发和保护国土资源;1992年《地球化时代的环境》确立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要素,维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的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
《环境基本法》,基本法分1993年实施了
析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活动对环境
实施基本法的障碍因素,指出日的影响、
本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是治理水、土壤、大气污染,降低城市噪音和地表沉降等公害问题,防止地球温暖化,减少人类活动对臭氧层的破坏,保护海洋。
2.环境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为了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针对日本的环境结构特点,各地的环境情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编写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环境保护教材,在各类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对青少年进行环境保护观念的教育。
3.民众对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监督的参与意识较高。根据民众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日益关注,环境管理部门及时把观测到的环境质量数据通报给市民。环境管理部门随时受理从汽车噪音、建筑施工污染、垃圾搬运到工业污染等各种环境案件,并进行迅速处理及跟踪调查。
4.废弃物处理的社会化。日本是一个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的量相应也较大。为了有效地进行废弃物的处理,无论是家庭垃圾还是产业废弃物均实行收集—搬运—处理—再利用的一条龙社会化服务。
5.环境保护技术和数据信息的国际化。日本十分重视在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对巴西、马来
三、我国现行的环保投融资
我国现行的环保投融资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环境管理思想发展而逐步建立发展的,主要经历了“拨款”———“贷款制”———“多渠道并存制”三个阶段。虽然我国保投融资在总量、渠道、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总体上看,环保投融资仍在传统的框架内进行,以政为主控制投融资活动全过程的计划型投融资尚未根转变,主要表现在(1)环境保护投资总量不足;(2)资金来不合理(;3)投资导向存在偏差,投资效率有待提高。
我国环保投资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滞后,环保资金需求压力急剧扩大目前中国的环保资金需求的强劲增长主要取决于以下个因素(:1)污染治理的难度不断加大。(2)污
[下转第101页]
[作者简介]李娜,女,西北大学环境与资源保学硕士研究生;李佳,女,西安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硕士研究生。
92今日南国THESOUTHOFCHINATODAY2010.12
物品供给机制,传统的二元式的供给机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优先发展城市重工业在经济建设的初期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其合理性。
条件也发生了改变。城乡的二元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农村民居的收入水平不但绝对数量比较少,而且其增长速度也不如城市居民,使社会的购买能力不足,不此外,收入差利于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距的扩大还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带来更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改变重城市而轻农村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是要改变政绩考核机制。我国政绩考核更多的是依靠上评下的方式来进行的,下评上的政绩考核方式鲜有听闻,或者流于形式,在涉及升迁等重大问题方面,仍然是以上级的考核和检查为重要依据,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城乡财政分配的公平化,也不利于改变城乡有别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上评下的检查式的政绩考核方式,更看重地方
城市建设和经济总量方面的成就。城市的投资能迅速增加一地的GDP,这导致地方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城市而不是农村,甚至有些地主为了短期内增加GDP,制造“轰动效应”,大兴土木,大搞没有实际作用的形象工程,提前透支未来很多年的财政收入搞城市建设,这样的考核方式显然对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不利的。再加上政绩考核往往采用的是上级对下级进行检查的方式来进行,而对于的服务对象即当地的普通居民来说,则往往缺乏表达意见的机制。上级的检查,往往是随机进行的,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当地的建设作出评价,为了在检查中有更好的表现,地方也更愿意把大量的财政用于城市建设,因为城市建设在检查过程中的可见度高,而农村则普遍偏远,投入到农村就更加不利于提高检查中的表现效果。这样的考核方式显然不利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但是从本质上讲,这是农村居民没有话语权的体现,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在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
的地位,因此,增加农村居民的话语权,建立适当的农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新农村建设好不好,有没有成效,最有评价权的也应该是作为对象的农村居民。只有增加他们的话语权,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才能真正改进,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持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琴,熊启泉,孙良媛.利益主体].农业博弈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困境[J经济管理,2005(4)
[2]董礼胜.中国公共物品供给[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180-186
[3]温来成.多方合作与共赢:提高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能力之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
[4]杨晓黎.税费改革后如何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J].中国财政,2004(6)
[5]张国富,孙金华.论农村公共品供].经济问题,2006(2)给与新农村的建设[J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上接第92页]
染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历史上环境投资欠账太多。因此,若不扭转经济增长方式,不但环境问题因经济规模迅速增张而愈加严重,同时也不会高效地积累充足的资本应用于环境,不可能激励经济社会系统中各方关注环境问题,环保投不足的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诱导其投资、保存和管理资源,使环境和资源能永续利用。
2.完善环境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环境保护新秩序。加快立法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环境保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把日常性的环境监督与开展执法检查结合起来。
3.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专项计划和环境运动吸引公众广泛参与。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提倡“清洁生产”,把污染控制在生产过程中,然后是发展末端处理技术,巩固“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的成果。
4.在的角色定位上,要强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干预以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组织的提供。
5.建立、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制建设,加大惩处力度。建立和健全社会主
法义市场经济下的环境保律、
规和标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把经常性环境监督与开展执法检查结合起来。
6.创建经济、道德和生态发展运行协调的模范城市和区域。我国目前已有几个如威海市这样的生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它们做到了经济发展、道德规范和
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显示了可持续发
展的现实性与重要性。
7.鼓励民间或私人企业在环保领域的投资,并设立环保基金或发行生态债券等。
8.加强环保国际合作。积极利用外资融入环境保护,广泛开展环保投融资的国际间的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环保贷款及援助等,利用好《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基金,并且使用和管理上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努力推动中国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进度。
[参考文献]
[1]王金南,葛察忠,杨金田.环境投融资战略[M].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2]张雅丽、黄建昌.日本、新加坡环境对我国的启示[J].兰州学刊,2008,(2).
[3]贺熙炳.新加坡的环境与管理[J].全球科技经济,1998,(5).
[4]篮红.环境产权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王金南.环境投触资战略[M].北京:中国坏境科学出版社,2003.
ECONOMICRESEARCH四、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与建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应当从别国的治理生态环境的经验中,吸收有益与可取之处。对此,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生态环境的制度创新。应尽快建立界定生态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我国生态资源资产存在着产权不明晰甚至无产权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应根据生态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起相应的产权制度,以对经济活动主体产生足够刺激以
经济学研究
THESOUTHOFCHINATODAY2010.12今日南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