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的内部控制评价
来源:叨叨游戏网
基于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的 内部控制评价 周瑜郑垂勇(博士生导师)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8) 【摘要】本文对三角模糊数及其运算作了简单介绍,运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和 排序进行了研究,并且将该方法引入内部控制评价。 【关键词】三角模糊数判断矩阵内部控制 一、对三角模糊数的简介 =设A=(aij) 为一致性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则 若a=(a1,am,au),0<al≤am≤au,则称a为一个三角模糊数, 其特征函数(隶属函数)可表示为: f(X—a1)/(am—a1), al<x≤am  ̄I 兰 兰tr(A)是A唯一满足 ≠0(k=1、m、u)的特征值,且A l=1 的任一列向量均为A对应于 的特征向量。 设A=( ) 为一致性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x1、xm、 F ‘x’ I 一au ‘a 一au , a ≤x≤au 显然,当al=am=au时,三角模糊数为普通的正实数。a=(a1, am,xu分别为A1、Am、Au属于其最大特征值的具有正分量的归一 化特征向量, ̄llw=(kxl,l1)(m,gXu)=(w1,w2,…,w )T满足 = au),b=(b1,bm,bu),当这两个三角模糊数相等时:a1=b1, wiwj(i,j=l,2,…,n)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墨.一 — g am=bm,au=bu,记为a=b。关于三角模糊数的运算定义如下: ①加法。a+b=(al+b1,am+bm,aU+bu o②乘法。ah (alb1,ambm, aubu),Xa=(ka1,kam,ka"),其中 为正实数。③除法。a/b=(a1/ bu,am/bm,au/bI),1/a=(1/au,1/am,1/a1)。 一 aiju i= L aiju 1=1 设A=(aij) 是一致性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x1、xTM、 以三角模糊数为元素的向量或矩阵称为三角模糊数向量 或三角模糊数矩阵,它们的运算通常按数字向量或矩阵的运 算规则进行。设A=(aij) 为三角模糊数矩阵, ̄laij=(aij1,aijm, ai)u),记AI=(ai 1) × ,Am=(aiim) × ,Au=(aiju) × ,并ieA=(A1, Am,Au)。同样,对三角模糊数向量x=(x1,X2,…,xn)T,即xi= (Xi1,Xim,Xiu),iExl=(xli,x21,…,Xn1)T,xm=(Xlm,X2m,…,Xnm)T, xu分别为A1、Am、Au属于其最大特征值的具有正分量的归一 化特征向量,取: k=蓐 辱 1 三、关于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排序步骤的探讨 一xU=(xlu,x2u,…,xnu)T,并记x=(x1,xm,xu)。 设A是一个三角模糊数矩阵, 是一个三角模糊数,若 为 般情况下,由决策者给出的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 A=(A1,Am,Au)不一定具有一致性,但当Am具有较强的一致 A的一个特征值,x为A对应于 的一个特征向量,则:AIxI=KIx1, Amxm=Kmxm,AUxu=kUxU。 性(通常取CRy<0.1)时,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A也具有较 强的一致性,此时我们用下面的方法来求A的排序权重。 1.求A1、Am、Au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具有正分量的归 一设A=(AI,Am,Au),如果kl、kin、ku分别是A1、Am、Au的最 大特征值,则:① =( 1,km,xu)为A的特征值;@x=(kxI,hxm, gxu)是A对应于 的全体特征向量,其中:x】、Xm、xu分别为Al、 Am、Au对应于 l、 m、 u的任一正特征向量,k、h、g是满足“0< kXl≤hxm≤gXu”的全体正实数。 二、关于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一致性的研究 如果对任意的i,j(i,j=l,2,…,n)均有:aij=(aij1,aijm,aiju), 且1/9≤ j ≤』ai ≤ u≤9,aij=1/aij,则称A=( )nXi1为一个三 化特征向量xl、xm、xu。 2.由A1=(aij1) × ,Am=(aijm) × ,Au=(aiou) × ,根据式(1) 计算k、h、g。 3.计算权重向量: =(wi1,wi ,Wi“)=(kxi1,hxim,gxiu) (2) 4.利用公式求得权重: wi =1/2[(1一仅)Wi1+wim+仅Ⅵ ] (3) 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设A=(aij) 是一个三角模糊数互反 判断矩阵,如果对任意i4、k(i,j,k=1,2,…,1"1)均有:aijaik= a ,则称A为一致性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ijaik .其中: 值的选择取决于决策者的风险态度。当or>0.5时, 决策者是风险追求型的;当仪=0.5时,决策者是风险中立型的; 当 <0.5时,决策者是风险厌恶型的。 2008.10财会月刊(理论)・51・口 应用 分析技术 进行主 营业务收入审计 丁淑芹 (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青岛26652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应用分析技术进行主营业务收入审计的必要性,以及分析技术在主营业务收入审 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分析技术主营业务收入 数据集 分析技术也称为联机分析处理方法,是利用信息技 一、应用分析技术进行主营业务收入审计的必要性 术,在企业数字化的平台上,把企业的各类原始数据从多种角 1.应用分析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主营业务 度转化为能够真正为用户所理解的、真实反映企业特性的信 收入的数据量较大,有很多企业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就 息,从而使分析人员、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 高达几十万条甚至上百万条,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进行处理 数据的一类软件技术。它的目标是满足环境特定的查询 不仅速度慢,而且难以对其采用分析『生复核等审计方法。采用 和审计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分析技术应用的 分析技术,审计人员不仅可以借助计算机对大量的数据 前提,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分析技术被越来越多 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筛选,而且可以对主营业务收入从各种不 地应用于企业的数字化审计中。 同的维度进行分析和检查,从而使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入。 四、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评价举例 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具有正分量的归一化特征向量分别为: 本文以电力企业为例,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来 Xl=(0.260 0,0.057 1,0.117 0,0.565 9) ;xm=(O.262 2, 计算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评价的各指标的权重。对物资采购内 0.055 3,0.117 5,0.565 0) ;xu=(O.265 2,0.054 4,0.118 9, 部控制评价设定四个指标,即请购与审批控制、订货控制、验 O.561 5)T。 收控制、付款控制。由此确定内部控制评价权重。聘请的专家 由式(1)可以得到:k=0.955,h=O.993,g=1.033。 分别对评价目标进行评估,得到模糊两两判断矩阵,运用特征 由式(2)可以得到"Wl=(0.248 3,O.260 0,O.274 0);W2= 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定的环境参数和决策乐观系数,得 (0.054 5,0.054 9,0.056 2);W3:(0.111 7,0.116 7,0.122 8); 出权重向量。专家对四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可得: W4=(0.540 4.0.561 3,0.580 0)。 权重向量依赖于参数 和 的选择, 反映权重关于决策 I 请购与审批 I 订 货 l 验 收 1 付 款 专家判断意见的变动程度,仪 [0,1]。Q=0时,综合权重包含 1'1) }(9/2,5’11/2)I(5/2’3'7/2)l(2/7'1/3'2/5) 了各位专家最多的决策权重信息,决策的变动范围最大;仅=1 订货1(2/11,1/5,2/9)I(1,1,1) l(2fi-,1./3,2/5)1(2/15,i/7,2/13) 时,综合权重包含了各位专家最少的决策权重信息,实际上就 验收f(2/7,1/3,2/5)i(5/2,3,7/2)f(1,1,1) f(2/11,1/5,2/9) 等于不进行模糊化处理时专家决策权重的合成办法。因此, 付款 (5/2,3,7/2) 1(13/2,7,15/2)l(9/2,5,11/2) (1,1,1) 是一个决策环境参数。 代表整合决策者决策权重的一种参 数, ∈[0,1]。当k=0时,专家的意见都取权重的上限,最乐 所以得到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 观;当k=l时,专家都较为保守,取各自权重的下限。因此, 又 I(1,1,1) (9/2,5,11/2)(5/2,3,7/2)(2/7,i/3,2/5) 可以称为决策乐观系数。本文取 =0、k=l。 .1(2/11,115,2/9)(1,1,1) (2/7,1/3,2/5)(2/15,1/7,2/13) 由式(3)可得:Wl :0.254 2,w2 =0.054 7,w3 =0.114 2, l(2/7,1/3,2/5)(5/2,3,7/2)(1,1,1) (2/11,1/5,2/9) w4 =0.550 8。可见,电力企业的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评价指 l(5/2,3,7/2) (13/2,7,15/2)(9/2,5,11/2)(1,1,1) 标——请购与审批控制、订货控制、验收控制、付款控制的权 根据三角模糊数互反判断矩阵一致性满意度公式CR= 重分别为0.254 2、O.054 7、0.114 2.0.550 8。 ( 一一n)/[(n一1)RI],求得的一致性指标CR=O.043 8<0.1, 主要参考文献 由此可判断其具有满意一致性。用Madab软件来求解三角模 马晓燕.带概率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的一种简化排 糊数互反判断矩阵A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求得AJ、Am、Au的 序方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口・52・财会月刊(理论)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