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2016年第10期学科教学论文
细节——学校德育教育中的独特魅力
马明辉
(丹阳市正则小学 212322)
摘要:“细节”,其实对于教育而言,就是对教育的一种态度、作风、方法,也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学校坚持从小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发挥细节在德育中的巨大作用。用细节展示一种能力,体现一种品位,培养一种习惯,让学生在环境细节中熏染,在规矩细节中成就。关键词:细节;文化味;校本味
我校是中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国画大师吕凤子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坚持从小处入手,从细微处入手,发挥细节在德育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细节”,其实对于教育而言,就是对教育的一种态度、作风、方法,也是教育的一种境界。是一种真正“接地气”的教育思考和实践。
细节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久远的、深刻的。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我觉得,对于学校而言:
关注细节,展示的是一种能力。教育中,我们需要的不是宏韬伟略的战略家,而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缺少的不是各类规章制度,而是对制度条款不折不扣地执行。所以,作为校长,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宏观层面的理念思想,更是具体的小事。
追求细节,体现的是一种品位。一个学校的品位体现在哪里,那就是体现在一些管理细节上。管理细节的生动、直观、真实,不仅显示出一所学校的管理风格,管理品位,也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准。
做好细节,培养的是一种习惯。我们每天要经历很多琐碎的事、单调的事,将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看似无足轻重的事情做好其实就是不简单。当我们在管理中做好细节的时候,其实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每一件事情我们都应该有做细、做实的态度。
如何打造细节、成就细节,充分发挥细节的育人功能?
一、细节,让校园环境更有文化味
说到校园文化,大家都不陌生,学校文化分显性和隐性文化,也可以说是物的文化、人的文化。外在的校园环境是显性的文化、是物的文化,但显性文化的建设却应该隐含着各种教育的元素、折射出教育思想,为隐性文化、软文化服务。
五月份,丹阳青年校长培训班在我校举行,参观校园后,有一位校长写了这样一段感言:“物态的正则文化就是流淌的正则印记,她仿佛在述说正则二字千年的沧海桑田,又像在呈现百年正则办学的辉煌历程,更是在展示现代正则人不懈的追求。让每一个走入其中的人都能感受正则文化的精髓。”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我们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营造育人环境,让空间产生能量,让文化陶冶不着痕迹地走进孩子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时刻,从而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
学校格局有“一屏三园五廊七舍”的特点。其中“三园”就是教学区的三大主题园。
第一个园叫“正则园”,起名正则,是因为正则这个校名,其实是屈原的名字。屈原《离骚》开篇就有:名余曰正则,字余曰灵均。第一个园其实就是代表着正则的根。正则园通过浮雕景墙展示屈原的为人处世、高风亮节。
第二个园是“凤起园”,1912年吕凤子创办正则学校,开始了百年沧桑的办学历程。吕凤子三次毁家兴学,三办正则,他对教育的爱是我们正则小学的魂。此园布置有凤子塑像,三根文
81
学科教学论文化柱分别呈现了凤先生的人生观、教育观、学生观。
第三个园为“秋华园”,秋华选自正则校歌,正则正如秋月花,体现了现代正则人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正则文化,它蕴含着正则之情。 该园栽种了各种果木,意喻百果飘香、桃李天下,景墙上呈现了现代正则的五大文化。表现了现代正则人打造正则教育、创立正则教育品牌的发展历程。
这三个园只有正则有,也只能有正则有,因为这就是正则的发展史,是正则文化的凝练。我们在表格中会看得更清晰:
三园时间人物布置内容含义正则园2000多年前屈原浮雕景墙屈原故事正则根凤起园100多年前吕凤子凤子塑像文化立柱正则魂秋华园
现代
正则人
浮雕人物满园果树
正则情
从屈原到吕凤子再到现代正则办学,历史的脉络在三个园林中得以体现;正则的根、魂、情,就在三个园林中得以体现。
除了这些景点,学校还有一些具有正则特色的场馆,如凤翔阁、无涯轩、德臻斋等。
走进“凤翔阁”,犹如看到一部历史长卷缓缓打开,从古到今,从学生到教师。 我们依次走过吕凤子纪念馆(高山仰止)、学校荣誉馆(峥嵘岁月)、学生成长馆(七彩童真)、教师发展馆(德厚流光),在这里,古朴与现代结合,历史与现实对话。学校浓墨重彩地打造教师馆、学生馆,表达了我们这样的理念:学校就应该成就师生的发展。而在排序中,我们将学生馆安排在教师馆之前,也希望表达这样的思想:成就学生是成就教师的基础。
现在,我们正在倾心打造正则的“三国馆”,即“国学体验馆、国术体验馆、国艺体验馆”。
国学馆体验馆从中华灿烂文化长河中选取儒学先哲和具有高尚操守的历史人物,将他们的简介、故事布置在墙上。通过对人物和历史故事的了解,引发学生的探知欲,从而进一步了解其思想,追寻其精神。
经典集萃:选取儒家经典,通过导读、警句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对为人、为学及做事的指导。
文化传承:这里是学生学习活动展示的综合平台。学生可现场借助电脑进行合作探究性学82
《写作》2016年第10期
习。
国艺体验馆通过中国戏曲馆、民族乐器馆、棋类馆、书画馆、地方丹剧馆五个分馆的打造和学生的体验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国术体验馆立足中华武术,重在以武养德。体验馆中有各类中华武术拳种,十八般兵器。体育课中,将五步拳、通背拳、太极拳引入课堂,人人习得。
三国馆的建设不仅仅是在于三大场馆,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 三国体验馆建设的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记得什么,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就应该扎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
二、细节让学生成长更有校本味
学生成长的校本味,其实就是学生身上折射出来的反映学校文化特质的一种印记。
经过小学六年的培养,走出去仍能够带着我们正则的印迹。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 “知书达礼”的儿童。说到“礼”,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从时间上讲,它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从内涵上说,它是一个人修养的再现。但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我们不能把高度提得这么高,而是应该关注学生行为的细节,从小处入手。
(一)依要求成规范,让“跑操”成为最靓的风景
镜头回放:“跑操时间开始啦!”伴着动听悦耳的音乐节奏,全校近三千名学生在场地中行云流水般地游走着,变化莫测,但始终浑然一体。“锻炼身体,报效祖国”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震撼人心。
看着此情此景,我回想当初学校决定练跑操时,老师们的意见就不统一,有的说孩子年龄小,这样的规范训练接受不了;有的说课间活动就一跑步,多单一,让学生自由活动多好,孩子喜欢;有的说跑步也行,以班级为单位自己组织跑,整个学校跑,多没意思;还有的说,不就是跑步吗,搞那么多花样干什么?众说纷纭。但是,学校的这项举措还是得以贯彻下去。
然而这踏步的直臂摆动,进场时的直角拐弯,跑步时规范的跑姿乃至整个跑操活动中师生的精神风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
1.身体力行从教师开始
学校在训练孩子之前,首要任务就是训练我们老师。规范的动作要领,在学校专门请来的
《写作》2016年第10期学科教学论文
官兵的指导下,老师开始领悟了,一直觉得军人的踏步姿势漂亮,让人看了精神为之振奋,原来踏步摆臂还有那么多的讲究。摆臂时手握空心拳,拳眼朝上,拳头下压,肘关节要直,不能弯,要往身体中心摆动,不宜过高过低,自己一试,果然漂亮。练完了踏步姿势练跑步姿势,“跑步时双臂握拳,平放腰间,随身体的起伏自然摆动。”这就是规范的美。其实,就从教师的训练开始,原来的一些牢骚话渐渐消失了,教师们也不再抵触了,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大的动力。
2.细节教育落实到每个环节
老师们学会了,就开始手把手地教孩子。艺术管理中心制定详尽的训练方案,从进场开始,教孩子挺直腰杆,排成直线,拐弯直角走好路,领导检查,一个学生一个学生过关;进场结束,到跑操开始,我们设置了一分钟的等候时间,要求这一分钟,每个同学都必须做到一动不动;之后开始教孩子练跑操,学踏步,学摆臂,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只有个别孩子动作协调能力不够,这时,班级里成立了互帮互助小组,团结进取的风气油然而生。还有些孩子只是思想上不能很好地配合,踏着踏着,注意力不集中了,动作也就变懒散了。面对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小班委还是任课老师,甚至是有些家长都想着法子陪着练,练动作,练思想。
学校提出的师生“每天长跑一千米、健康生活一辈子”跑操活动。就是为了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以达到师生锻炼身体、调节心理的目的,将跑操变成一个学生自我规约的教育过程,更是一个班级集体的打造过程。
(二)依习惯成素养,让“三清一静”成为最美的旋律
镜头回放:午餐结束,餐厅里,地面桌面干干净净,学生的餐盆还像用餐前一样干净整齐地排列在桌子上。
1.制度的规约
“三清一静”是每一个正则师生牢记的用(上接至第75页)
参考文献:
[1] 曹霞.理论支撑,建构教学——浅谈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中的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
[2] 刘晓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现
餐制度,“三清”即盆清、碗清、桌面清,“一静”即进入餐厅后始终保持安静。明确的制度加上每天的检查反馈,短期内能让行为达到规范。
2.体验的襄助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三清一静”背后的意义,我们开展了“和挑食说再见”“民族习惯大搜索”“走进食堂”“我来帮厨”“分享大餐”等体验活动。
高年级每个学生都安排进食堂帮厨两周。小小的“用餐”教育活动,折射出的岂止是吃一顿饭、敬一个礼呢?孩子们对用餐知识的学习、对中西方文化的涉足、对民族习俗的接触、对劳动的亲历、对劳动者的尊重……对事物的认识,对未来生活的影响都是我们难以预料的,举手投足间洋溢的我想应该是做人做事的文化和素养。
3.流程的科学
为了让餐厅成为师生互动合作的场所,成为每个班级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减少了员工数量,将打饭打菜的任务下放到每个班级。手忙脚乱一周后,有些班级自制的“打饭流程”录像传到了QQ群,有的班级小组分工合作安排表上传到QQ群,大家群策群力,互相借鉴,每个班级都找到了最科学最符合本班特点的就餐流程。虽然不统一,但是效果一样,殊途同归,展示了正则师生的无穷创意。
4.人文的关怀
一刀切的管理未免过于刚直,用餐中虽然有“三清一静”的硬标准,但是却也有很多让人温暖的小发现。那就是餐桌座位上的不同标志。红色圆形是老师的座位、黄色三角形代表该学生饭量较小、绿色三角形代表该学生饭量较大。五个黄色爱心专座,是给五名回族儿童的,二十个红色爱心专座是病号位。学校为回族儿童和小病号提供不同的食谱,确保他们的需求。
细节不等于细枝末节。她是我们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的一些生长点、教育点、训练点、交融点、精彩点、情感点,把握并做好这些“点”,回报给我们的是美不胜收的无限风光。
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0,(2).
[3] 曾凤蓉.“支架式”语文教学的支架类型探析[J].中国教师,2015,(10).
作者简介:沈慧,女,任职于如东县掘港高级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