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赵志昇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鲁迅的经典小说《社戏》。先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几个词语。束见微,宋子星,有请!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写,写完以后相互批改。第一个词语,“撺掇”,请标上注音。第二个,“写包票”,不要注音。第三个,“翘拇指”。还记得是谁的动作啊?是六一公公把拇指一翘。第四个,“踊跃”。第五个,“飘渺”,请注音。写完请回到座位。我们来看一下两位同学所写的,“撺掇”,这个写了CHUAN,错了,这是平舌、翘舌的问题。“翘姆指”对吗?哪儿错了?应该是提手旁,不是女字旁,我们把这个改一下。“踊跃”,宋子星写的这边有点怪了,“踊”和这个“跃”字的偏旁应该一致起来。“飘渺”,束见微写的对吧?对不对?不敢说?
薛宇宁:不对。
师:哪儿不对?请看书。找着了没有?那你再说说束见微写的对不对?怎么不对呢? 薛宇宁:对的。
师:很清楚啊,吓唬人。对吧?束见微写的对。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书下注解里面怎么说,王肜? 王肜:通常写绞丝旁的“缥缈”。
师:通常写绞丝旁的,大家注意了,一种是两个字的偏旁要一致。还可以写哪一种?右边带一个“风”的“飘”和三点水的“渺”组成的“飘渺”,现在就这两种。按书上注解的两种写法:“缥缈”或“飘
18
渺”。有同学有意见了,鲁迅为什么这么写?这是鲁迅那个时代可以的,我们现在要写就只能按注解里面那样的写了。下面,请几位同学复述一下课文的有关情节,有关看社戏的详写情节。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谁来?好,鲁乔聿你先来吧。你说哪一个?
鲁乔聿:那我就说看社戏过程。看社戏的过程应该是鲁迅特别想提到的,鲁迅家里面——
师:请把书放下。复述,还可以看书吗?
鲁乔聿:就是说,鲁迅想去看,但是他家里人却阻止他去看,所以呢就是这个过程。
师:所以想去看没能去成,这就是过程。太简略了。好,请坐。曹臻君,你准备复述什么?
曹臻君:我复述“我”看社戏前的波折。 师:好的。
曹臻君:在我十一二岁那一年,赵庄也照样办社戏,可惜这一年的平桥村叫不着船,我的祖母虽絮叨着责怪家里人不早早订船,可又没有别的办法。母亲便嘱咐我,你虽然不能装出一副高兴的模样,可也千万不能一直唉声叹气,惹祖母不开心。可这一天我实在是不高兴,下午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知道我的朋友们已经开始看社戏了,他们说不定还在买豆浆喝了。这一天我不去钓虾,东西也很少吃。直到吃晚饭的时候,祖母看出了我的异样,她便说这孩子应当不高兴,家里没有这样待客的礼数。晚饭之后看完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过来,这时候双喜很聪明,他看出了我的不开心,就对我的母亲说,这样吧,
18
我写包票带着迅哥儿去看,八公公的船也回来了,迅哥从来不乱跑,我们又都会凫水,就让我们带他去看。
师:好的,他说得怎么样?清楚、流畅,挺好的。看来准备得很充分。不过,我提一个问题,是祖母吗? 同学们:外祖母。
师:对,外祖母就是外祖母。还记得我们上一次考试有一道文学常识题,考的是高尔基的《童年》,那里面应该写的是“外祖母”,有同学写成“祖母”了,结果被扣了一分,怪可惜的。咱们得分清是“祖母”,还是“外祖母”。还有谁来复述?好,卢愿。
卢愿:我想复述看社戏后的归航偷豆。他们在看完社戏以后肚子都饿了,他们划桨也划不动了,所以就把船停在岸边去偷豆。结果他们看见田里两边,一边是阿发家的豆比较大一些,另一边是六一公公家的豆,他们先各偷了一大捧阿发家的,然后每人又各捧了一捧老六一家的。接着在船上生起火来烤了豆吃,用的盐也是八公公船上现成的盐,他们不怕八公公回来骂他们,因为八公公上次好像欠他们一个人情。
师:欠什么人情啊,还记得吗?有一个字比较怪,叫什么树的?对,乌桕树。说完了?好的,说得很响亮、很清楚,还有人要说吗?吴宇峰。说吧,胆儿大些。
吴宇峰:我就复述去赵庄看社戏。 师:行,说吧。
吴宇峰:他们到赵庄以后,正好那儿的戏也开始了。近台的河里
18
船很多,他们靠近不了台,再说他们也不愿意跟那些乌篷的船在一处。先是出来一个人,跟那些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这个人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会翻筋斗,能连翻84个筋斗。
师:后面不记得了?好,请坐。刚才我们四位同学复述了,有的说得比较详细,有的比较简略。看来,对于复述,我们还得多做一些准备,来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课前预习后,全班38个同学共提出90个问题,合并相同的以后,仍有28个。上一课我们讨论了几个问题,今天我们接下去讨论。请大家先看这样两个问题:
(投影)
说是写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没几句,为什么? (许瑞问) 文章讲究围绕题目来写,但本文看似更多是写趣事,又为何以“社戏”为题?
(陆放、吴宇峰等问)
你们能帮助这几位同学解决疑难吗?谁来?林杰瑞。
林杰瑞:第一个问题,我觉得他主要写看社戏这个过程,写他们去看社戏。
师:那不应该写看社戏吗?请坐。陆放。 陆放:我也有这个疑问。
师:他的疑问在这儿,还是没解决。许文寒。
许文寒:其实,这篇文章写社戏是前面有很多的铺垫,后面还有尾声,也就是说,他写与社戏有关的所有故事都是围绕着社戏展开的。 师:噢,都是围绕着社戏展开的。请坐。傅高鸣。
傅高鸣:我觉得文章是以社戏为线索,然后鲁迅回忆他童年的那
18
些趣事。
师:好,以社戏为线索回忆童年的趣事。马乐。
马乐:就是这些事情跟社戏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比如说,他前面的波折,使作者对社戏的渴望更加强烈,而在看社戏前的,去看社戏的路上,使他对社戏的期待又增大了一分,而看戏之后去偷了罗汉豆,又使去看社戏的这个过程增添了一丝趣味。
师:刚才马乐说了这么多,陆放,你觉得他解决了你的问题吗? 陆放:我认为还是没解决。因为他讲的更多的是说他写的是趣事。但是,他为何以社戏为题还是没有回答到,我认为他更多地回答的是第一个问题。
师:还是没回答你的问题。好,请坐。李世奇。
李世奇:我觉得主要的是他们的目的是去看社戏,但是因为晚上看戏的人少,所以演员也没有表演几次,鲁迅就把他们在看戏中发生的趣事着重写了一番,体现出他去看社戏过程中的趣味。
师:看社戏去的那个趣味跟社戏没关系了。咱们这个问题先存疑。
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
明明社戏很无聊,为什么还说那夜的戏好,是“最好看的戏”?
(曹臻君、王心池等问)
曹臻君,你能说一说吗?你明明觉得这个戏很无聊啊? 曹臻君:因为当时已经是白地了,那些演员又不愿意对着白地下功夫,所以就觉得这个戏很无聊。
师:铁头老生没出来翻筋斗,演员不愿意为白地演出。这是一个
18
理由。
曹臻君:然后,迅哥他喜欢看那个蛇精和穿着黄衣跳老虎的也没有出来。
师:想看的没有看到,这是第二个理由。
曹臻君:最后,因为那个老生、老旦唱的实在是太无聊了,以至于他们都不想继续听下去,因而结伴回家了。
师:最怕看的老旦咿咿呀呀地唱个没完,这是第三个理由。所以你觉得很无聊。我们看书仔细一点,鲁迅先生觉得这一晚还有那么一折戏是挺好的,哪一折?这一晚上的戏都无聊吗?
曹臻君:有一折,是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一个花白胡子的老头用马鞭打他,是绍兴戏。
师:“迅哥儿”怎么评价这一折戏?
曹臻君:“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了。 师:“最好的一折”。请注意啊,我们在使用“无聊”这个词时要注意是否妥当。它毕竟还有一点“最好”,是吧?好,请坐。总体看来是最怕看的看到了。最想看的没看到,你们说,这整个的戏是好戏吗?陈逸非。
陈逸非:我觉得为什么整个文章写社戏写的不多,是有一种间接关系,就是说他虽然题目是社戏,然而实际上是写的童年时和他伙伴的友情。
师:你认为写的是跟伙伴们的友情。陆放,陈逸非的话有没有回答你刚才的问题。
18
陆放:我主要想问的是为什么用社戏这个题目,而不直接写有关社戏,一连串的社戏?
师:谁帮助他解决这个疑难?卢愿。
卢愿:我感觉写这个社戏主要是突出那种气氛,写出作者童年趣事,而且整个文章是以看社戏为中心展开的,要是没有看社戏这回事的话,也就不存在这篇文章了。
师:你认为是扣住了中心的情节“看社戏”,如果没有这个事,其他的免谈,是吧?陆放?
陆放:回答了。
师:你满意了,那就好。请坐。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
(投影)
从《社戏》一文结尾来看,“我”对这次看社戏印象深刻,十分留恋,但他花了很大章节用来记叙的社戏的过程似乎没有太多情感的流露,语句简短。不知是我读文章水平太低,理解能力差,还是鲁迅先生向来如此? (陈逸非问)
陈逸非提出的这个问题很长,他说得很客气。我们知道陈逸非一向是有独特见解的。大家看看,他认为“很大章节记叙社戏的过程”,“似乎没有太多情感的流露”。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就是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归航的偷豆,没有什么情感?李世奇。
李世奇:我认为鲁迅写的文章情感的流露还是很多的。因为他一开始乘航船去看戏的那一段,他说,“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看戏的时候也有。
师:你慢点,刚才说的那句话在哪儿,请告诉同学们。
18
李世奇:在第114页最下面。 师:114页下面,你读一下。
李世奇:“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师:为什么?
李世奇:他觉得他能够出去看社戏了。
师:能出去看社戏了。请注意,看社戏之前的波折可长了。伙伴们都去看戏了,迅哥儿在家,怎么办?你们注意有一个词,他人在家中,可他似乎听到远隔五里之外赵庄演戏的锣鼓声,耳朵那么好,顺风耳啊?张宇奇笑了,你说。 张宇奇:他是感觉到。
师:感觉到那边在演戏,能反映出什么? 张宇奇:他心在那边。
师:心向往那个地方,说得很好。李世奇你接着说。
李世奇:还有,在看戏的途中,在看戏的过程中间,也有情感的流露。比如书上第117页就有很多,“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还有下面的,“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师:你觉得这是情感的流露,是吧? 李世奇:嗯。
师:还有吗?陈逸非认为没有什么情感的流露。李世奇找了这么两处,还有别的地方吗?陈逸非有什么新的看法?
18
陈逸非:因为鲁迅从开始希望看社戏,从看完社戏对社戏表现出的都是希望和留念,但我指的这个没有太多感情的流露,实际上是指在演戏的过程中。
师:在演戏的过程当中,没有太多情感的流露?
陈逸非:而且这个,“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这也似乎没有一些太激动的语句,只是一种自己的看法而已。
师:没有太激动。陈逸非,你是不是认为激动了,才叫情感;不激动就不是情感。我们来看一看,请大家看看有几个地方,我们顺着刚才李世奇找的地方来看。第115页第三行,“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着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你说这里面有情感吗?陈逸非认为这是看戏之前,不算。好,我们就在看戏之中来找,看看有没有情感,有没有?请大家看第116页倒数第二行,“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双喜为什么说这话?双喜为什么突然说这么一句话?曹臻君?
曹臻君:因为他白天的时候看铁头老生连翻84个筋斗,而晚上他只是随随便便地打了几下。 师: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曹臻君:因为他想跟迅哥解释一下,或者安慰一下,他怕迅哥觉
18
得这不好看。
师:说得很好,解释,安慰。安慰迅哥干什么,说明迅哥心里面什么情感?失望。好,陈逸非也认为有情感了,有了,失望。现在双喜来解释来安慰,你说这是什么情感。只有高兴才是情感吗?陈逸非,我想请你来分析一下,双喜这么对迅哥说,表达了什么情感? 陈逸非:我觉得他就是想安慰一下迅哥。 师:他为什么要安慰呢? 陈逸非:因为迅哥很失望啊
师:因为迅哥失望所以要安慰。或者换一种呢,白天我们看的那才好玩呢,气死你。你觉得好吗? 陈逸非:不合适。
师:不合适,那你能不能从中品味出双喜的什么情感? 陈逸非:不知道。 师:束见微。
束见微:我觉得双喜说话的时候特别地体贴迅哥,原来迅哥是那么向往和期待来看这个戏,但是却没有看到什么好玩的东西,因为他们俩关系特别特别好,所以说双喜就是希望可以安慰他。
师:好的,请坐。我们参加校运会的时候,有同学本来很有希望得个冠军的,哪知道在半路上摔了个跟头,他哭了,别的同学走过去扶起他安慰他:不要气馁,明年还有校运会呢。你说干吗要去安慰他呢,这里面是什么情感呢?友情,善解人意的友情。好的,陈逸非啊,我们再好好地去品一品。
18
马乐在下面问了一个问题:
(投影)
迅哥儿为什么多年后还难以忘怀这段经历?
(马乐问)
从前面的问题来看,这晚上的戏多半属于无聊,不怎么好看,为什么还会难以忘怀呢?蔡嶢润。
蔡嶢润:因为他难以忘怀的不是戏,而是他与阿发和他的同伴们之间的友情。
师:我要补充一个字,你说“不是戏”,我说应该说是“不只是戏”,毕竟那晚上的戏,不管好看不好看还看了一点,那么更重要的是什么呢?他不能忘怀的是在平桥村有那样一些人,是吧?双喜啊、阿发啊,他们这样一些人。你看,双喜善解人意啊。除了不能忘怀这些伙伴之外,还有什么不能忘记的。我们想想刚才卢愿复述的那个偷豆的情节,偷豆好玩吗?好玩在哪儿?
曹冠浩:就是和朋友一起偷豆,有一种在外面比较刺激的感觉,平时鲁迅在城里面不容易有这种特殊的情感。
师:说得太好了,我很同意曹冠浩的意见,多刺激啊!你说,夜晚我悄悄摸到人家地里面去,把豆子给偷回来,注意,偷了一大盆!偷了人家豆,然后呢,又偷偷地用八叔的柴火和盐;还有一个地方更刺激,吃完了消除痕迹,一点痕迹都不留!这些也仍然是偷偷的。你说这一晚上的刺激、冒险是不一样的啊,这是说的事难以忘记。还有吗?发生的事情难以忘怀,碰到的那些人难以忘怀,还有吗?罗佩弦。 罗佩弦:还有那个童年的美好。
18
师:童年的美好,说得虚了一点。请坐,请注意,我们从小说的几个要素去考虑一下,它的情节,它的人物。(板书:事、人)还有什么?它的环境。骆宇婷,对你有什么启示,你还想到有什么难以忘怀? 骆宇婷:就是迅哥在平时,每天掘蚯蚓、钓虾。 师:先谈看戏的过程当中。
骆宇婷:就是他看戏的过程当中从那个河上向赵庄前进的时候,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景色都非常美丽。
师:噢,还有那一晚的景。(板书:景)这个景也忘不了,对吧?好,请坐。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
既然是写去看戏,为什么在第10-11小节中写前去时的景色,有什么好处?
(骆宇婷问)
我们来看看,10-11小节,翻开书,找回这个地方。第10节刚才说过了,我们着重看第11小节。这个“景”为什么忘不了?请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踊跃”,课文里面“踊跃”出现了几次?有人竖指头了,两次,一次在11小节,还有一次在哪儿?在118页,21小节的倒数第二行,“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实际上有几次了?三次,“开船时候”的那个“踊跃”没有出现。请注意“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这个“踊跃”表明什么?小伙伴们踊跃地去开船。写出了什么?许瑞。
许瑞:表明迅哥儿和他的伙伴们兴致很高。
师:兴致很高?不是没看到想看的社戏回来了吗?回来还有兴致吗?一样踊跃,戏没看成,回家,好玩,也踊跃,这是一处;去的时
18
候不用说了,迅哥终于盼到了能看戏,所以大家很踊跃。第11小节这个地方的“踊跃”是写什么“踊跃”?请大家看一下。什么“踊跃”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个“踊跃”,你觉得用得好吗?罗佩弦,请你说。 罗佩弦:我觉得“踊跃”用得好。 师:怎么好法?你说说看。
罗佩弦:我觉得,它表现了夜里独特的感觉。
师:噢,独特感觉。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踊跃”,是说谁“踊跃”啊?是那个起伏的连山“踊跃”。请坐。陈逸非。
陈逸非:也表现了他们的心情,就是他们对去赵庄看戏的期待,所以划船划得很踊跃。
师:我就不明白了,这个跟划船有什么关系?束见微。 束见微:我觉得就是这个“踊跃”,它那边连山很快的,就是离他们的船尾越来越远,这也代表着他们的船划得特别飞快。 师:你这么一解释,刚才陈逸非说的我明白了,其实我们坐火车也有这样的体会,那个车开得很快的时候,两边的景物很快地往后倒,是吧?好,划船有火车快吗?这太夸张了吧?宋子衿。 宋子衿:因为这里的“踊跃”还表现出他们的心情。 师:心情十分愉悦,是吧?为什么?
宋子衿:因为,就是因为他们上面说两岸景色都是“踊跃”,离他们远去,那又因为船不可能划那么快,只能是他们心里想的。 师:心里想的就不能有另外一个方面吗?请坐。船是不是划得很
18
快?请注意了,这个双喜怎么能够打动迅哥的外祖母和母亲的,迅哥儿不能去看戏,不是很着急吗?卢愿,你说。
卢愿:双喜说“我写包票”。 师:说了几次? 卢愿:两次。
师:说了两次,说“写包票”,他有什么底气啊?
卢愿:有那种保障的。他们都会凫水,所以不会出什么大事。 师:都会凫水,这是一个条件。迅哥的母亲就放心了? 卢愿:还有八公公的船回来了。
师:八公公的船回来了,船很大;他们都会凫水;迅哥不乱跑:这些都是条件。好,这些条件让外祖母,让母亲放心了。完全放心了吗?
同学们:没有 师:何以见得?
卢愿:因为后来母亲等在桥头。
师:后来母亲等在桥头,这说明还有一点不放心。这才让我们回答了双喜为什么第二次说,“我原说过写包票的”,是吧?前后两次。好,除了说“写包票”,把人带回来了,还有别的地方能够表明双喜、阿发们真的是有本领的。你看,出去时那个撑船的动作多麻利啊,这是一。第二,那个船划得很快,看,怎么不正面说这个船,却说两岸起伏的连山,“踊跃”地往后跑,对吧?这是从侧面来写的,还有吗?细细地找找看,文章里面有没有,你请坐。曹臻君。
18
曹臻君:还有在归航的时候,第23小节,“这一次船头的击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就是他们划船划起来,划得非常快,非常好,连那些划了一辈子船的老渔父都不禁要停下船为他们喝彩。
师:你看看,技艺高超的老渔父,一辈子都在弄船的人都要喝彩。好了,有这样的底气他才能够“写包票”。是吧?你说这样的“景”,连两岸的起伏的连山,都快速地往后跑,说明船快。可是请注意下面紧接着的一句话,“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叫人怎么办呢?这写出了什么?许文寒。
许文寒:当时我心里面的确想去看戏。
师:真是急迫啊,恨不得坐飞机去。好的,这个问题回答了,写这样的景有什么好处?卢愿?
卢愿:应该说他们当时心情很急切。
师:心情很急切,这儿虽然不是看戏时候的情,但是毕竟还有“情”,是吧?我们看,除了看戏时候的心情急切以外,我们还能体会到其他什么“情”?双喜,阿发他们这些人的关切之情。是吧?好。这些都是让“我”,迅哥儿难以忘怀的。我们给它前面加一个字,刚才曹冠浩说了,偷豆那事多有趣啊,刺激,很快乐的,噢,好,“乐”事,(板书:乐事)请你们在“人”“景”“情”前面也各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束见微?
束见微:我觉得加“趣”好。
18
师:“趣”景?
束见微:我认为加“趣”。
师:趣事?趣人?趣情?也不太合适,有同学摇头,谁来说说。有人最简单,就是一个字,“好”,好人。好的,(板书:好人)有双喜,有阿发,有六一公公,对吧?阿发说偷我们家的吧,六一公公说你偷了我家豆,很好,我感激你,对吧?什么景啊,“美景”,好!
(板书:美景)有人说“感情”,有人说“友情”,有人说“深情”,
还有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些情,都是——
同学们:真情!
师:用一个“真”字,多好啊!真情。(板书:真情)好了,我们
看看,这些就是让迅哥儿难以忘怀的东西。从这儿的“乐事,好人,
美景,真情”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迅哥儿难以忘怀。但是,他为什么
要写这样一篇《社戏》?我们书上的只是原文中的一部分,它前面
还有。有一个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
“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都没看好,反映了什么?
(束见微问)
文章的前面还有那么11个小节谈的是在北京看戏,鲁迅为什么要在过了20多年之后,回忆起他的经历当中存在过的这么一点事,把它写成这样一个小说,他到底想说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结尾,有很多同学也注意到了有这样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他为什么要这
18
样说?似乎有一点叹息,他叹息什么?他写这篇小说,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来看一看《社戏》(删节部分)的内容。
【学生自读《社戏》(删节部分)。】
师:在北京的两次看戏经历,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请谈谈你们的感受。
蔡嶢润:乱哄哄的,让人感到郁闷、压抑。
师:好,你说得很好!是的,当了解了鲁迅先生在北京的两次看戏经历,再来分析课文,我们就会有新的视角与发现。《社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作者理想中的看戏状态:和谐、清新、自由、放松,不同于北京看戏的那种紧张、压抑、被扭曲、受伤。
鲁迅心中的故乡实际上有两个,一是《故乡》中所描绘的现实中的故乡,一是《社戏》中所展现的理想中的故乡,他常常是以理想中故乡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中故乡的残破。《社戏》对理想中故乡的讴歌,也正是对现实的批判。《社戏》正是对于故乡之梦的具体描绘,蕴含其中的是对故乡的一腔挚爱之情。
(在小结的过程中完成板书:
社 戏
乐事
好人 撺掇 写包票 翘拇指 向往(回忆 梦) 都市 压抑 美景 踊跃 漂渺 挚爱 ——厌弃
真情 乡村 残破)
18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项作业。
(投影)
请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事、人、景),因为文中_____(具体词句),写出(或表现)了他(它)_____” (概括其特点或性格)的句式,写一段文字,进行品味鉴赏。
【学生自行完成作业】
师:好了吗?谁来说说?
焦雨飞:我最喜欢文中的双喜,因为他机智、细心、体贴、善解人意。比如,“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双喜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表现了双喜考虑周到、细致入微、懂得为他人着想,宽慰他人,机灵聪明的特点。
骆宇婷:我喜欢文中偷豆和吃豆的事儿。因为它特别刺激、趣味横生,十分过瘾,让人有种想亲身体验一下的感受。比如,“一声答应,大家便……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又各偷了一大捧”“不久豆熟了,便任凭……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这些语句都写出了偷豆和吃豆的乐趣与刺激,将那种很自由、淳朴、无忧无虑、快乐的幸福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向往这种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8
师:好,说得太好了!听得出,同学们读懂了《社戏》,我很高兴能听到这样的发言。下课!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