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概述

思想概述

来源:叨叨游戏网
思想

第一章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思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诞生决不是偶然的,“五四”前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十月社会主义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真正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认识。(三) 工人运动不会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的。(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历史和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是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五)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世界上阶级矛盾和最激烈的国家之一。

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在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萌芽产生(1921年—1927年);(二)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初步形成(1927年—1930年);(三)在中国的新局面中运用并走向成熟(1935年—1945年);(四)思想继续发展(1945年—1978年)。

三、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一)七大确定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思想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第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旗帜和光辉典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思想是中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的指导思想和光辉旗帜;第三,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在中国和建设实践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过两次历

.

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思想和理论;第四,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宝贵的财富;第五,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重要一环,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的重大发展。

四、思想的科学体系——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第三,关于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第四,关于和策略的理论;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第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是:第一,科学性;第二,独创性;第三,完整性。

五、科学地评价思想——以科学的态度评价思想,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要把思想同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根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十五大通过的《中国党党章》的界定,思想不包括晚年的错误,思想只能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二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因为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定思想的科学价值;另一种是对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坚持“两个凡是”;三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思想。

第二节 思想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一、新民主主义——(一)新民主主义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它成为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开端。中国选择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前途—社会主义,诞生了新的舵手—中国党。1921年,伟大的中国党诞生了。中国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经济、政治和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二)中国共

.

产党在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形成——1948年4月,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党在新民主主义

历史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2、新民主主义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新民主主义的直接目标是反帝反封,摧毁旧的上层建筑,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实现民族和人民;根本目的是要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三)新民主主义的对象、动力和领导力量—第一,帝国主义是中国的主要对象;第二,封建主义是中国的另一个主要对象;第三,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结合体,是中国反动国家政权的代表,是新民主主义的对象。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新民主主义的性质与前途——1、新民主主义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的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性质不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的主要任务决定的,而任务又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2、新民主主义的前途—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的,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民主主义到达社会主义前途,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中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任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五)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个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经过长期的检验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的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六)新民主主义时

.

期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了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能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和社会团体在一定的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1、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建立统一战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原则;(2)中国的敌人异常强大。(3)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是“两头小、中间大”。(4)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其他的一些阶级、阶层和社会政治力量也具有某种的要求。2、实现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1)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一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是基本的和主要的联盟;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这是非基本的,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联盟。(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对同盟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武装斗争始终是中国的主要形式——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第二,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异常残酷,面对庞大的反武装,中国只能是以武装的反对武装的反,这是中国的特点和优点。第三,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的要经历长期而曲折的过程。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1)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红色政权建设模式——“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国的主要斗争形式;农村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依托,也是中国的战略基地。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为中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揭示了中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第三,农村包围

.

城市道路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第四,中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思想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社会主义和建设——(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年12月,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1、三大改造的内容——(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2)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3、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的伟大历史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2)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历史性胜利;(3)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列曾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基本国情——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经济建设——(1)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济建设的思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重视

.

价值规律的思想;“包产到户”农村改革的先声。(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1956年5月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3、文化建设——1956年《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建设和军事战略——(一)中国的主要形式——武装斗争是中国的主要形式,“杆子里出政权”。(二)人民的宗旨、原则和任务——人民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党指挥,决不允许指挥党。人民的任务是打仗、做群众工作、生产。(三)人民战争和战略战术——武装力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行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三结合”武装力量。战略上中国战争在长时期内必须实行积极防御方针,以运动战为基本形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四)实行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自主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方针的立足点,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四、和策略——(一)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和策略——1、的制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2、区别不同情况,制定实行正确的和策略;3、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三)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策略——1、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2、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3、既要善于斗争,又要善于妥协;4、不要四面出击;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五、思想政治工作——(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原则——1、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内容。2、根本原则:(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4)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5)民主原则。

.

六、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一)中国党是中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二)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总目标: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2、总原则: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来加强。3、思想建设:(1)其最根本的任务,是在党内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不断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2)其直接目的就是解决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即解决世界观的问题。4、组织建设:(1)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2)党的组织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干部问题;(3)内部的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进行和建设事业的最基本的条件。5、作风建设:概括的三大优良作风:(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2)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3)自我批评的作风。

第二章 思想活的灵魂

第一节 思想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自主是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思想各个组成部分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三个方面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群众路线和自主的理论基础,群众路线、自主是贯彻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和基本原则。

二、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一)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二)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本

.

质要求就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二)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也是党的根本组织路线。

四、自主——(一)自主的基本内涵——自主是思想活的灵魂的第三个基本内容。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与建设事业做好。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是中国和建设所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二)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第二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思想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一)思想是中国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思想是中国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思想是夺取中国胜利的理论武器;2、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3、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4、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柱;5、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二、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理论。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