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天下为公
在新课程中,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到课程结构、内容以及课程具体实施与评价,都以学生的全面继续发展和个性特性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活动、实践与创造过程,而要实现上述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它的特殊性,它承接小学和高中两个阶段。而数学教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并且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现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狠下功夫,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真实的任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要把情境的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一 、创设能够发现问题的情境。
创设能够发现问题的客观情景就是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习的大道上“铺路架桥”,在知识的道路上,哪些地方有沟沟坎坎,哪些地方坡陡路险,哪些地方平坦好走,教师都要一清二楚。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大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一堂数学课,我在黑板上写出泰山、黄山、桂林、张家界、延吉等五个旅游区某天的最低温度(单位:℃)分别为-4、0、9、5、-5。然后让学生在数轴上把它们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把旅游区的最低温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列。由于情境贴近生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多学生纷纷写出-5、-4、0、5、9,我又提出问题:谁能够说出这些数的大小顺序与数轴上表示它们的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越往左,左边点表示的数越小;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负数比零小,零比正数小,负数比正数小。最后我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大小。”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气温高低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归纳有理数大小关系的法则,形成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创设含有内在知识联系的问题情境。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数学知识环环紧扣,呈螺旋上升之势,旧知识蕴涵着新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纵横交错,彼此形成知识网络。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而言之,就是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而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
例如,我在教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首先出示这样一个准备题:解方程2X+(45-X)=60,由于是旧知识,学生纷纷在下面完成,然后我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Y=45-X ① 我再问:
2X+Y=6 ②
谁会解?学生不做声,我又做提示:与刚才哪个方程做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发现第二个方程中y可以有第一个方程来代替,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变成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可以求出解。”我归纳总结,这就是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也就是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面对这样的新知识,学生会很快找出其中的问题,理清数量关系,掌握解方程组的特征,从而迅速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三、利用课堂提问和讨论进行情景教学。
提问不但是创设一定的客观情境,而且是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是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学中的提问是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是鼓励而不是压制,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
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提问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为配合“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活动,七年级四班共50名同学,动手制作花和花篮。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做花18朵或小花篮16个,一个小花篮上需插两朵花,应分配多少学生做小花篮,多少学生做花,工作一天才能使花和花篮刚好配套?
我提问: 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⑵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概括这个问题吗?
⑶你还能用两个等量关系式来概况这个问题吗?
这三个问题不能颠倒,要一环扣一环。这样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局面”。
开展课堂提问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迸发,使他们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总之,教学时要想以人为本,由重知识传授到重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个活跃的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