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合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以及万物起源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气生万物”,在“气”的层面上,人类可以与万物共同谈话。这就将人放在与世界万物平等共处的位置上。人与万物的和谐、平等、共处的价值观深深影响了中国哲学、伦理和道德发展 △ ,以至于今天中国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中,提倡和谐包容,倡导文明互鉴等政治理念,都有中国传统世界观的身影。这些具有思辨性的价值观在面对中华文化圈之外的民众传播时,往往不如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具有 △ 的效果。动漫电影《哪吒》由一个母体诞生了两个 △ 的主人翁而展开故事。人的生命起于“气”,善良的“气”塑造一个善良的敖丙,的“气”造就一个有魔力但品行不佳的哪吒。这就十分形象地传达了中国古人世界观中对于世界起源的思想判断。( )。可以说,在阐释中国核心文化价值,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善用流传几千年的中国神话、中国传说,有意识地放大和挖掘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元素,往往更能起到 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哪吒)开了一个好头。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衍变 栩栩如生 水火不容 事半功倍 B . 演化 栩栩如生 针锋相对 事倍功半 C . 衍变 惟妙惟肖 针锋相对 事半功倍 D . 演化 惟妙惟肖 水火不容 事倍功半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海外读者才关注《哪吒》 B . 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哪吒》才引起了海外读者关注 C . 《哪吒》引起海外读者关注,就是在这个层面上 D . 海外读者关注《哪吒》,主要原因即在于此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 1 页 共 16 页
A . 人类以及万物起源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气生万物”,在“气”的层面上,人类可以与万物共同谈话。 B . 对于人类以及万物起源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气生万物”,在“气”的层面上,人类可以与万物共同谈话。 C . 对于人类以及万物起源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气生万物”,在“气”的层面上,人类可以与万物共同对话。 D . 人类以及万物起源问题,中国古人认为“气生万物”,在“气”的层面上,人类可以与万物共同对话。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三上·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这种人文性集中体现在其作为人格教育的维度。人格是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各种特质的总和。美育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够促进人的感性发展,而且有助于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道德发展。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为健康的教育,有为认知的教育,有为道德的教育,还有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最后那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而且,美育能够为人的各种精神能力和素质的充分发展提供基础和助力。正如席勒所说,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独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这种观点的深刻性在于把人性的完整与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个性生命完整和谐的状态下,各种精神能力才可能充分健康地发展起来,并达到互相协调,使个性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无穷的创造力。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证来自达尔文在其《自传》中的自述:“到了30岁,或30多一点,各类诗歌,诸如弥尔顿、格雷、拜伦、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雪菜等人的诗作给了我很大的乐趣,我甚至像一个中学生似地从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获得强烈的快感……以前,绘画也给我相当大的乐趣。但是;经过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对绘画和音乐的兴趣也差不多丧失了……我的思想几乎已成了机器,只会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材料中别出一般规律。”这也从反面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的整体协调性原理提供了支持。
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人格,是中国传统儒家一直倡导和践行的,由此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美育思想。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此,王国维评价说,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所谓“始于美育”,就是孔子讲“兴于诗”,而且还带领学子“玩天然之美”,其目的就是“平日所以涵养其审美之情”。所谓“终于美育”,就是“成于乐”,由此养成“无欲”、“纯粹”之“我”,进入“无希望,无恐怖,无内界之争斗,一无利无害,无人无我,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的境界。这种礼乐教化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但传统儒家对人格养成却一直延续着重视从感性入手、注重情感体验、实现教养内化的原则。所谓“潜移默化”、“陶冶性情”、“怡情养性”等等都是不脱离感性、不断深化感性、持续提升生命境界的教化方法。这个原则和方法植根于一种信念,那就是人格教育的内在性。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尹焞注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这里从“知到“好”再到“乐”的层层递
第 2 页 共 16 页
进,恰恰是一个由外在性句内在性递进的过程。对于道,只有“有所得,也就是内化了,才会有“乐”,这是数自内心的。也就是说,要教化人,仅仅使人知道一些道理还是不够的,而是要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些道理,内化于心,并以听闻和践行这些道理为快乐,这才算是达到了目的。《礼记·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物格而后如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的“明明德”与其后的“意诚”、“心正”都追求教化的内在性。到了明代,王阳明在讲“孝”时指出,对父母问寒问暖不能是礼节性的,而要出于诚心,出于孝心:“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这个“城”强调的是带有深度情感体验的孝道,它是内化于个体内心深处的。反之,只是迫于礼节,虚情假意地“尽孝”,那还是不孝。因此,教人孝道,也就必然要使孝道以感性的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情感体验)深入人心,使人诚心诚意地践行孝道。这种以感性的方式使教化深入人心,使之内在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十分重要而独特的思想和实践,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美育的。因此可以说,中国是具有深厚美有传统的国家。
(节选自社卫《美育三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格教育是可以通过美育来完成的,正是因为有美育,人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B . 席勒认为,相较于为健康、为认知、为审美能力和美的教育,为道德的教育更重要。 C . 美育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全面和谐。 D . 中国儒家有悠久丰富的美育思想;一直倡导和践行用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健全人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引用《美育书简》的内容,是为了证明美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升各种能力素质的基础。 B . 达尔文《自传》中的话从反面论证了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充分协调的发展才能催生真正的创造力。 C . 王国维先生对孔子话语的理解和分析证明了在我们传统儒家的育人观中,美育既是教育之始,也是教育之终。
D . 人格教育是一个由外而内的递进的过程,文章在论证这一观点时举出了《礼记·大学》和王阳明论孝的例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3 页 共 16 页
A . 中国传统美育以感性体验的方式培养人,其目标是内化人格教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 . 传统人格教面从“知之”开始,当其终于“乐之”时就培养出“无欲”“纯粹”之“我”。 C . “孝”要出于诚心,有些地方的“奖孝金”制度并非是以感性的方式使教化深入人心。 D .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潜移默化。这种独特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重感性体验的“美育”. 3. (9分) (2016高二上·冷水江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众史学热的风还能吹多久 记者 桂杰
正说清史的阎崇年火了。讲三国的易中天火了。还有一个个那些以前不曾熟悉的面孔和名字,似乎都在电视媒体的放大和热闹的网络中一下子跳出来。
最近出现的大众历史热引发的关注和出版热潮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可以说讲史自有其传统,而独盛于今,其中自有原因。其实,早在易中天之前,讲史、读史的热潮就已经形成了。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央视《百家讲坛》又趁热推出了孟宪实主讲的《贞观之治》。《孟宪实讲唐史》一书的热销又使得“唐朝”一度成为热门关键词,韩国《朝鲜日报》评价说,中国人陷入“帝国回忆”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所研究员雷颐也推出了自己的新书《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着力从近现代中国史的只鳞片羽来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注超越时代的复杂人性与社会幽暗的方方面面,并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历史学不断升温,史学热还要热多久?面对大众史学热,专家、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
现在所谓的大众史学热,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
记者:清史、明史之后,今年一度出现了“唐史年”、“唐史热”的说法,有很多人预测这股大众史学的热潮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退,您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正常?
雷颐:实际上,在其他国家史学都是比较热门的东西,很多历史学家写的著作都十分通俗好读,并能给人以教育和启发。但是在我国,历史学却长期是冷门,80年代历史学内部甚至反复讨论史学危机的话题,当时没有人关注历史学,研究者自身都不知道历史学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当时的《光明日报》还曾发表过一些文章。
现在所谓的大众史学热,其实是史学从危机和冷门这样不正常的位置回到了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而史学危机的出现和长期以来史学被公式化教条化有关,我们甚至在谈到某个历史问题时要求引哪些经典语录都是有规定的,这些导致历史学文章干巴巴的。
第 4 页 共 16 页
孟宪实:和英语热比起来,你能说唐史很热吗?其实我觉得史学热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我的理解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了解得远不如日本等国家。怎么可能说它很热呢?比如,日本的“易中天”陈舜臣在几十年前就写过《大唐帝国·隋乱唐盛三百年》,并引起了广泛轰动。当然,唐史的热与不热,也许读者说的话才是最有分量的。
几年来,我一边从事研究和教学活动,也参与了历史剧的编写,又有机会到百家讲坛讲史。这些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活动,但让我更真切的体会到,社会需要历史,社会需要历史学。历史学没有被淘汰,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对社会有益,具有当代价值。
记者:很多观众有这样的感觉,在百家讲坛听到的有关历史的内容,不像是正儿八经的课程,到像是在听人讲故事,言语生动。甚至每一集之间还留有一些悬念,而正是这样的讲述方式把很多人吸引过去,对此,您怎么看?
解玺璋:历史叙事大众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将论述变成了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文学手法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成为讲史很重要的手段。我们有十分悠久的讲史传统,上溯唐代,敦煌变文是至今还能看到的最早的讲史文本。变文者,变相之文也,就是把史籍和佛经以及一部分儒学典籍改编为故事,王国维就把变文称为“唐朝通俗小说”,也是注意到了讲史的文学性。这是历史写作者和讲述者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必须掌握的叙事技巧。易中天和于丹都是颇擅此道之人,所以,他们能把历史和典籍讲得跟评书差不多。
梅毅:也有一种倾向,在电视媒体上,有些人只是为了讲得有趣,已经把学术的严谨抛在脑后,并越来越以媚俗为乐。比如有人说卓文君给人当“二奶”,过去可以纳妾,怎会有“二奶”之说?还有,汉武帝的一个臣子在衣服外面罩了一层轻纱做的袍子,他说别人穿的是“透视装”,这都哪儿跟哪儿?而这样说的动机就是为了故意讨好普通观众,在一味追求好看的过程中,对于历史的歪曲有时候到了流俗的地步。
一个民族的历史观积极、乐观、正确,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创造性就会越大 记者:您觉得大众史学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孟宪实:历史是既往的经历,它不仅仅属于研究者,概括地说它属于全社会共有,是社会和民族的共同财富。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的历史感越强,他们的使命感就会越强。一个民族的历史观积极、乐观、正确,那么这个民族的未来创造性就会越大。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我们共同的历史,让全社会都拥有一个强烈的历史感、正确的历史观,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专业人员的理想,同时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从业者的努力。培养社会的历史观,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责任。
(1) 第一节访谈中,两位嘉宾回答记者提问时都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 本文中加线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文中含义是什么? (3) 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大众史学热出现的原因。
第 5 页 共 16 页
(4) 面对大众史学热这一现象,专家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4. (12分) (2019高三上·扬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的救赎 娄玉启
梁老师睁开眼时,日光映亮了窗户。稍稍料理,吃过早点后,他沏上一杯茶,点开QQ。 一年多了,头像依然是她穿着白大褂的工作照。QQ网名:秋桂。
他替她写道:“今日,晴,楼下的桂花开了……”写到这,他眼睛湿了。自从女儿跟了外婆,每当下班回来,便一个人守着一屋子空气。两年前,一位高龄产妇在她医院里因不可逆的病因不幸走了;之后,医院按照调解协议给予了适当赔偿,可是产妇的男人一直不依不饶。那天,男人喝了酒便到医院闹。作为副院长的她上前阻止,男人竟然将她从12楼掀了下去……那桩事故轰动一时。人走了,他替她打理QQ。
正伤感时,手机响了,一看,是门卫室的。
“梁老师,有一位乡下来的老奶奶给你送了一篮子鸡蛋!” “乡下老奶奶?她人呢?” “她已经走了。” “好,等会儿我下去。” ……
电梯上的红字不停地眨着眼,从“12”开始往下掉,一直掉到“1”。在这个过程中,他想不出那老奶奶是哪位亲戚。出了电梯,他散散漫漫走到门卫室。
果然,门卫老马的桌子边搁着一胶袋鸡蛋。 他拎起鸡蛋,问:“老马,她没说其他话?” 老马放下报纸,说:“怎么,她不是你家亲戚?” “我乡下亲戚多,不晓得她是哪一位?”
老马捧起报纸说:“那我就不晓得了,她只说是送给你的!”
第 6 页 共 16 页
……
一晃,又是一个月,他差不多将这事忘了。
一天傍晚,当他走进小区时,老马又叫住他:“梁老师,鸡蛋!” 他一定,折进门卫室。
又是一胶袋鸡蛋,不多不少,30个。 老马呷了一口茶,说:“你家亲戚真好!” “还是那老奶奶?”
“是啊,怎么,你还不知道她?” “大概晓得,就不知道她是哪一个?” “管他呢,回去,吃你的蛋!” ……
当他第五次收到鸡蛋时,已是寒假的第二天。那天早晨,他依然按照习惯,点开QQ,写到:“今天,雪停了,温暖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这时,他再次接到门卫的电话。他迅速出门、锁门,刚好,电梯下来了。出了电梯,他赶到门卫室。同前四次一样,他又看到桌边的鸡蛋。
“她人呢?”
老马说:“刚走,她包着蓝头巾,手里提着一个竹篮。”
他顺着老马手指的方向,向斜对面的5路站点快步走去。站牌下三三两两立着十几个人,他径直向那位“蓝头巾”走去。
“老人家,您好!” 老人转回头。 “噢,梁老师!”
“我怎么老是白吃您的蛋呢?您老是——”
第 7 页 共 16 页
老人支支吾吾道:“哎呀,梁老师,你别说客气话。”
老人“啊啊”着,说:“我养了几十只鸡,是给那边菜市场的贩子送蛋,只是顺便送点给你……” 他应和着,顺势将两张大钞塞进老人口袋里。老人却像身上着了火,往后一缩。 “梁老师,这钱我不能收啊!” “我收这钱,我有罪啊!”
老人将钱往回塞,他挡着,说:“您老这么大年纪,我怎么能白吃呢?” 老人还是将钱塞进他口袋。
他说:“真没办法,那您告诉我,您是不是小丹婆家那边的?”
老人一怔,泪水滚落下来,顺势低下了头,抬手揩了揩,飘出一句:“我是赵牛的妈妈……” 赵牛?
那个将爱人置于死地的酒鬼!
可是,不管有多大的仇恨,这个人早在去年六月化成灰了。
老人的泪管不住,接着说:“我知道王医生是好人呐!他的狗命抵不了她的命啊!” 这时,几个人围了上来。
“梁老师,我是罪人啊!在村里都矮半截,抬不起头啊!”
停了停,又说:“媳妇是肾脏不好,怎么能怪医生呢?都怪我从小没教育好!” 5路车缓缓停住了。一行人鱼贯而上,老人最后踏上车。等车门关上时,他才回过神来。 “赵奶奶,鸡蛋的钱——”
可是,车子动了,一会儿汇入车流。他木木地往回走,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划出“老婆”的手机。 “嘟——嘟——嘟——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他的眼睛湿了,他是多么希望听到那边的声音啊!此时,温暖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也照在复苏的心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
第 8 页 共 16 页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梁老师打理QQ开头,并在文中多次出现,体现了梁老师情感变化的过程,使得文章整体结构完整、紧凑,同时表达了梁老师对妻子一往情深。
B . 小说写梁老师听到有人送鸡蛋的事情后,散散漫漫的走出电梯,表现了梁老师的漫不经心,同时与下文迅速出门形成对比,表现了梁老师再次听到有人送鸡蛋的迷惑心理。
C . 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他酗酒医闹、胡搅蛮缠、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形象。
D . 结尾写梁老师下意识的拨打了妻子的电话一方面表现了梁老师对妻子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梁老师内心的释然及对赵奶奶的感激之情。
(2) 作者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奶奶的身份?
(3) 结合全文内容,试探究文章标题中“救赎”的丰富意蕴。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自伯升①之败,光武不敢显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光武止之曰:“卿勿妄言。”异复因间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光武纳之。至邯郸,遣异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鳏寡,亡命自诣者除其罪,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
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时,赤眉、延岑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异与赤眉遇于华阴,相拒六十余日,战数十合,降其将刘始、王宣等五千余人。
夏,遣诸将上陇,为隗嚣所败,乃诏异军栒邑。未及至,隗嚣乘胜使其将王元、行巡将二万余人下陇,因分遣
第 9 页 共 16 页
巡取栒邑。异即驰兵,欲先据之。诸将皆曰:“虏兵盛而新乘胜,不可与争,宜止军便地,徐思方略。”异曰:“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辅动摇,是吾忧也。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潜往闭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驰赴之。异乘其不意,卒击鼓建旗而出。巡军惊乱奔走,追击数十里,大破之。于是北地诸豪长,悉畔隗嚣降。异上书言状,不敢自伐。
(取材于《后汉书•冯异传》)
注释:①伯升:汉光武帝刘秀的兄长,骁勇善战,更始帝刘玄忌惮其才干,将其杀害。 (1) 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异复因间进说曰 间:暗中
B . 布惠泽 布:陈述 C . 每所止舍 舍:宿营 D . 悉畔隗嚣降 畔:通“叛”,背叛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易为充饱 何以汝为见 B . 重以赤眉、延岑之酷 申之以孝悌之义 C . 虏兵盛而新乘胜 倚歌而和之 D . 卒击鼓建旗而出 卒惶急不知所为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 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思念汉室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B . 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 你考虑整顿队伍,不要给郡县百姓带来痛苦 C . 因分遣巡取栒邑 乘机分派行巡攻取栒邑
D . 虏兵临境,忸忕小利,遂欲深入 敌兵压境,习惯于争夺小利,我们就乘势深入 (4)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光武帝虽然因兄长之死伤心,但是不敢在人前显露,冯异进言宽解,也被他阻止了。
第 10 页 共 16 页
B . 无论是行军还是驻扎,冯异率领的都在适当的地点立有标志,表现得十分规矩。 C . 赤眉、延岑,大司徒邓禹不能平定,所以光武帝就起用了冯异前来平定。 D . 在与隗嚣的作战时,冯异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建议,避开敌军锋芒,抢先攻下栒邑。
(5) 唐太宗李世民对冯异有过这样的评价:“前史称其高致,昔贤以为美谈。”请根据文章内容具体说明唐太宗做出这样评价的依据。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20高三下·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当窗织 王建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四两句直接点题,表现了织妇因忙于纺织,不能照顾翁姑内心的痛苦。 B . “水寒”两句写天气寒冷不能自如操作,蚕丝易断难接,织妇为此异常烦恼。 C . “两日”句写织女心灵手巧,织布速度很快,两天就能织一匹半,技艺不凡。 D . 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用语贴切,表现了诗人的乐府诗贴近生活的特点。 (2) 本诗为新乐府名篇,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请分析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第 11 页 共 16 页
7. (6分) (2019高三上·玉溪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 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5分) (2020高一下·鹤岗期末) 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完成。“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
板块标题:
9. (1分) (2016高三下·山南模拟) 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
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9高二上·六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第 12 页 共 16 页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5%的受访者直言很多父母包办孩子个人事务,58.1%的受访者有被父母包办个人事务的经历。受访者认为生活小事和婚姻是父母最爱替孩子包办的。62.8%的受访者认为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材料二:
青年的运命,就是中华民族的运命,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李大钊)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陈独秀)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新时代·新青年——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座谈会上发言,分享你的青年成长观与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 13 页 共 16 页
参
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
3-2、3-3
、
3-4
、
4-1、
第 14 页 共 16 页
4-2、
4-3、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5-5
、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7-1、
7-2、
第 15 页 共 16 页
7-3、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1
、
9-1
、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
第 16 页 共 1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