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2

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2

来源:叨叨游戏网


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摘 要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做出的正确决策。和谐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而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以社区为依托的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丰富社区人的精神生活,维系社区内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城市社区文化品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目标,探究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导向作用。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正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沿着和谐思想的路径,不断走向和谐与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社区文化形态。本文首先在探析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构成要素、特征及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关于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及问题的关键所在,探讨了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内涵,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城市中形成的社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区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于一体的一种城市社区文化形态。同时提出了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理念及原则,并试图提出了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机制。在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新机制建设方面,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指标评价体系,这为有助于增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加快促进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以此希冀提高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程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作了前期探索性的研究。

关键字: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

Research on the Belief and New Mechanism of Urban Harmonious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bstract

Hu jintao stressed the need to enhance Chinese culture as the country's \"soft power\" in his keynote speech to 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ulture has become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ource of national cohesion and creativity and a factor of growing significance in the competition in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We should hold on the right direction of social democracy advanced culture, inspire the whole national creativity energy, and improve soft power of country culture.\" Hu said. He also stressed we should construct harmonious culture and cultivate civilization fashion. It is CPC which made the right decis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culture taken community as to rely 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a city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riching the community persons’ spiritual life, supporting a good social interaction inside the community、the same neighborhood relation, and raising community culture.

Harmony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essential target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Whi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armonizing the society and city, the construction which investigates the harmonious community culture of the cit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direction function .Urban harmonious community culture just persists in socialism core merit system’s leading, along the way of harmonious ideology, and tends towards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Urban harmonious community culture is defined as, ―on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mmunity’s perpetual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a new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figuration comes into being, which takes harmony as core ideology and merit tropism, and sparkpluging,diffusing,implementing and pursuing harmonious thought as key content, and melted ideology、ideal belief、community fashion、behavior criterion、community system with one body. This text passes to open an exhibition culture concerning the community of questionnaire and on—the—spot interview, acquire first—hand data about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combines the research of other city community culture , analyzes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existence out of harmonious factors and the key place with problem , so as to explore the way to city diapason community culture .The way includes :constructing the belief of city diapason community culture and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about city diapaso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aspect of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about city diapaso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paper attempt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ng index system of city diapason community cultur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practice and maneuverability of urban harmonious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so as to speed up urban harmonious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heighten its harmony degree.

Key words: urban, harmon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 1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3 1.2 本文的理论基础 .................................................................................................. 4

1.2.1 中外和谐思想理论 .................................................................................. 4 1.2.2 城市社区文化相关理论 .......................................................................... 6 1.3 本文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0 第二章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概述 ....................................................................... 11

2.1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内涵探析 .......................................................................... 11 2.2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 ...................................................................... 12 2.3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特征 ............................................................................... 13 2.4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功能 ............................................................................... 15 第三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不和谐因素分析 ..................................... 17

3.1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 17

3.1.1 城市社区文化问卷调查概述 ............................................................... 17 3.1.2 城市社区文化调查总结 ........................................................................ 18 3.2 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 25 3.3 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不和谐因素原因分析 ........................................ 27 第四章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理念及主要原则 ................................ 29

4.1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理念的意义 ............................................................. 29 4.2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理念 .......................................................................... 30 4.3 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 33 第五章 探索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 37

5.1 健全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指导目标体系 ..................................................... 37

5.1.1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宏观目标体系的确立 ......................................... 37 5.1.2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微观目标体系的建立 ......................................... 40 5.2 完善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组织管理工作体系 ................................................ 40

5.2.1 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组织结构 ............................................................... 41 5.2.2 优化城市社区文化工作方法 ............................................................... 42 5.3 建立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 46

5.3.1 建立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46 5.3.2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47

5.3.3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操作方法 ........................ 47

结 束 语 ....................................................................................................... 55 参 考 文 献 ................................................................................................ 56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9 附件: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 60

插 图 清 单

图3-1 社区居民对基础文化设施的评价………………….…………..………….19 图3-2 社区环境评价…………………………………..…………………………...20 图3-3 影响社区环境的因素评价…………………….………………………...…20 图3-4 社区教育活动评价……………………………..………………………...…21 图3-5 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情况………………….…………………………...21 图3-6 社区活动中居民扮演的角色…………………….………………………...22 图3-7 社区文化活动评价…………………….………….………………………...22 图3-8 社区文明状况评价……………………….…….…………………………...23 图3-9 社区文化变化程度评价……………………….……………………....…...23 图3-10 社区文化建设评价……………………….………………………………...24 图3-11 居民对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态度…………………………………..….... 24 图3-12 居民对影响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因素评价……….……………………..25

表 格 清 单

表3-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18 表5-1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48 表5-2 指标因素权重……………………………….…………….………….........53 表5-3 评价主体权重……………………………….……………….……...…......53 表5-4 评价等级记分……………………………….……………….……...…......53

第一章 绪 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明确指出①,“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为此进一步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这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做出的正确决策,它顺应了人民的意愿,符合时代的潮流。

20世纪初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仅使城市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舞台,而且也使得城市社区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进入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已经从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逐步转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社会转型发展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社会矛盾突出,社区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呈现出来。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和控制就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与社会的和谐、政治与社会的和谐、文化与社会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哪里?就是在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居民群体、相关矛盾和具体任务最终都将落实在社区,所以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是顺应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而提出来的。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诸多方面,如基础设施、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及社区文化等。其中社区文化标志着社区居民的精神价值、文化观念和群体意识,是社区的灵魂。建设的和谐社区本质地具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又充分体现出现代社区的一般特征,即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等。而当前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在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1).

1

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其融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西方社会学者有很多涉及城市社区文化的理论研究,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作为中国社区文化建设的借鉴,但是关于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没有看到,当然,不乏有学者将和谐的思想注入到社区的建设当中去的。

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城市社区服务和城市社区建设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社区研究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研究。到了21世纪后,随着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社区文化的研究,从而出现了不少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论著。马仲良、于燕燕在《社区文化与教育》①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社区文化的发展措施与工作方法,其中建立的社区文化工作综合评价体系对于社区文化工作的评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李会欣、刘庆龙在《中国城市社区》②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情况,并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强调多层次的社区文化体系与多形态的社区文化体系。孟固在《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

一书中,对中外社区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强调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在

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叶南客在《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④中,对中外社区进行了比较,重点地论述了中外社区文化的变革创新,并指出了我国社区文化的发展取向和方略。关于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研究虽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已经可以从一些文章中看到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影子,并且越来越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在洪鉴的《论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及建设措施》一文中,明确地指出了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措施。王昌生,刘萍,宇宙锋主编的《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⑤一书中,指出构建和谐社区,必须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并对社区文化的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我国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与薄弱的水平,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关于城市社区文化的研究,相对于社区经济、社区服务、社区自治等问题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二是关于城市社区文化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由于社区文化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其研究的难度,尚未形成明确的研究体系。三是关于城市社区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关于城市社区文化的理论研究超过实践的研究,这是不合理的,尽管城市社区文化的实践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理应勇于推进实践研

①马仲良,于燕燕主编.社区文化与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②李会欣,刘庆龙编著.中国城市社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③孟固,白志刚著.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

④叶南客.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⑤王昌生,刘萍,宇宙锋主编.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

究的进程,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社区是人的聚集地,是生活在一定地域里的居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细胞,它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价值观的载体,具备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和谐社会”力求使社会结构平衡、社会功能整合均匀,社会各主体之间形成有机团结的局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落脚点最终必须落实到社区之中,一个良性互动、组织化的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正因为社区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交织、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客观上需要通过加快社区建设和发展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使之成为落实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载体并成为行政机制、市场机制有力的补充。这样,社会发展通过社区层面的具体化,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以形成社会的良性和持久地发展①。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是基础,而社区文化建设就更加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从本质上看,城市社区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强大动力,是凝聚城市社区居民的强大力量,对城市社区的整合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城市和谐社区文化使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和经济地位不同的社区居民融为整体,使社区居民的团结合作意识、参与意识以及互助意识得到加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觉悟,美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相互交往、相互协作与交流沟通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发展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区生活各个方面。因而,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综上所述,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文化,传播先进文化,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提高居民的审美情趣、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居民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一个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文化高度发达的社区。因此,应当把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区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②。

城市社区文化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效果。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素质、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社区综合文明程度为主要内容,这构成了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核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钟小浜等.论现代社区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6):82-85. ②洪鉴.论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及建设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226.

3

1.2 本文的理论基础

本文是在研究中外和谐思想史和城市、社区、文化理论以及城市社区文化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探索性地提出了自己关于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理解及建设路径。中外关于和谐的理论研究及城市、社区、文化、城市社区文化的相关理论都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1.2.1 中外和谐思想理论

中西方关于和谐理论的研究源远流长。中国的“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西方的和谐思想也可追溯到古希腊。

何谓和谐?“和”指和睦;“合”指“和而不同”。和谐就是一个协调一致的良性循环,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所要求的。《说文解字》对和谐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谐”指搭配得当。和谐,是一种不同结构的有序状态,总起来有两层含义:一是物体间的协调、融洽和合作;二是这种状态不是无差别的、完全的同一,而是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促使不同事物关系上下左右搭配得当,使多样要素保持对立的统一,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文化正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沿着和谐思想的路径,不断走向一种全新的社区文化形态――城市和谐社区文化。

1.我国古代和谐思想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谐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和谐的理念对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处理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发挥重大作用。

“和”最早出现在古代甲骨文中,到春秋战国时,诸家各派纷纷展开对“和”的研究。老子阐述了阴阳和合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老子指出,规律是某种事物产生,接着事物产生第二种事物,以此类推,以至于产生万物。事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在矛盾摩擦中不断得以调和,体现了中国哲人理解“和谐”的辩证思维。道家认为,“道”具有容纳一切、慈爱万物的品质,即所谓的“慈爱和同”的宽容精神,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别,并对各种事物、思想、观念采取包容态度,追求和谐的状态。道家还认为,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思想。《南华经》中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认为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这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根本要求。

和合思想不仅是道家思想的基础,更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在《论语.子路》中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命题。这里“和”指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进而追求社会的和谐,“不同”是承认差异。“和而不同”则强调在差异中追求和谐与统一,这是一种包含着差异的和谐和统一,提出了对“差异”的包容,成为中国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孔子“仁”的思想有利于调

4

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仁政”更有助于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庸》记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中”指矛盾的同一体,而“和”指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与和谐性。这里强调只要按照和合的规律行事,自然界的万物就可以各得其所,各居其位,万物就可以按规律和谐有序的发展。

综上所述,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出了和谐的思想。

2.西方学者的和谐思想概述

西方学者对和谐思想以及社会和谐思想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他认为整个天是和谐的,但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复杂的统一。并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①的论断,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立和谐观”。他认为,“对立造成和谐”、“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②,即承认和谐是对立的统一,并且认为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现象。

古罗马时期的柏拉图在其伦理学中就有典型的和谐理性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即所谓的灵魂是由理智、意志、欲望三个方面构成,当意志和欲望接受理性的领导而各守其职,灵魂就有了自然的和谐。但他把合写仅看作是协调一致,两种因素如果相反,就不可能融合,也就不可能有和谐。亚里士多德把和谐看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美性,是多样性的统一。黑格尔则深刻地揭示了和谐关系的理论,在《美学》一书中明确指出:“比单纯的符合规律更高一级的是和谐。和谐是从质上见出的差异面的一种关系,而且是这些差异面的一种整体,它是在事物本质中找到它的根据的。”③菜布尼茨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率谐和的整体”④。

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对社会的和谐进行大量研究。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到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再到欧文的《致纳拉克郡报告》,都阐发了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和构想。

现代西方哲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奥古斯都.孔德明确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以“和谐” 、“秩序”和“进步”为特征的社会。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海德格尔,通过分析人的异化状态,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保持和谐状态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西方的宗教及思辨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存在大量的和谐思想,如新托马斯主义者认为宇宙的和谐、世界的和谐,归根到底都是由上帝安排的。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6. ②赋斌.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22(3):62. ③李素霞.古希腊早期和谐思想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22 (3):57 ④[美]梯利著,葛子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

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党宣言》等书中,也一再“提倡社会和谐”。

3.和谐思想的内涵

古今中外,诸多学者探索和谐思想,“和谐”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根据黄志斌教授在《绿色文化和绿色美学通论》一书中的观点,和谐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和谐系统必定是不同要素的协同互济,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多样的统一。不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相同要素的重复相加,会产生效用递减效应。

其二,关系的协调。和谐系统中的关系有三个特征:一是比例恰当——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比例搭配适度;系统内外相互作用的强弱、繁简程度恰到好处。二是各得其所。 三是和谐系统中要素之间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协同运动。

其三,力量的平衡。系统要素之生命力的平衡,即系统中诸要素都有顽强的生命力,都是现实的存在,谁也不会被清除或消灭,否则就不能保证多样统一、各得其所、协同运动。

其四,过程的疏通。和谐标志着系统要素之间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互作用过程的启动。未形成和谐系统前,殊异各方表现为各自的过程,趋向于单向目的性。和谐系统形成后,各自的过程被整合到系统整体,显现为交互目的性,既成为构成要素,又成为过程要素,与此同时系统也就成为过程的集合体。

其五,争斗的扬弃。和谐不排除竞争,为了和谐,有时必须去进行激烈的竞争。竞争实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手段和动力之一,当系统发展需要竞争时,竞争可激活系统要素的潜能。

其六,性能的优化。和谐系统的整体性能往往是高度优化的,因而也就是高度美化的,并且其中的部分(要素)所做出的牺牲、所付出的代价最少,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达成共振,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总之,和谐的实质并不是否认矛盾,而是强调矛盾各方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序,而且协调,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

1.2.2 城市社区文化相关理论

要深入的理解城市社区文化概念,首先对城市、社区和文化进行理论界定。文化研究是社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文化与社区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不能脱离社区而空谈文化,同样,也不能脱离文化而空谈社区①。

①黎熙元主编.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81

6

1.何谓城市?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并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早期历史中,城市建设更多用于军事目的,其重要的象征是城墙的高度和厚度以及城市内商贸的繁荣程度;工业后,城市则是工业、金融业、商贸业的聚集地,是资本家谋求利润的重要场所;后工业阶段,世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了。众所周知,城市是一个和乡村相对的概念,但是很难用一个明确的概念把城市说清楚。不同的学者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城市,从社会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人口的高度密集地,联合国以2万人口聚居地作为定义城市的界限,这在我国明显不具备可行性。这里我们所说的城市一般是指人口至少10万的县级市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城市。

2.关于社区。一般而言,现代意义的社区研究起源于西欧,发展于美国,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并逐步传播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社区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起,由西方引进社区概念和实证研究方法之后,才慢慢地发展起来①。

社区(Gemeinschaft)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的系统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rd Tönnies,1855~1936)提出的,他从共同价值取向角度对社区定义:社区是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②。随后,齐美尔(Georg Simmel , 1858~1918) 从社会互动的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于都市社区进行了研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 18~1920)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解释社区,他把社区定义为聚落和居民点,把都市社区定义为商业交易性的聚居地。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把社区概念引入美国后,社区的概念被逐步从制度、要素、内部结构、地域等角度进行研究。 其中以帕克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碑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③。

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于《社会学概论》中提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一地域里,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陶铁胜指出,“社区是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进行特定的社会活动的活动区域。④”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社区,但其中都涉及到人口、地域、心理素质与人际互动关系等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因此,从构成社区的客观要素出发,社区可以界定为: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拥有某种互动关系、地方特征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文化心理,且彼此依存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所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从各类研究社区发展的专家理论中可以看出社区的本质理念是一致的,即

①袁秉达,孟临主编.社区论[M] .北京: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14 ②[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79

③R.E.帕克等著,宋峻岭等译.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0. ④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2.

7

社区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本质姓“社”而非姓“政”。中国社区建设的共同目标应是建立一个高度发达、民主、开放,人际关系和谐共生、居民安居乐业的社区;建立一个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守望相助、知礼立德的现代文明社区。①

社会学家依据不同的要素对社区进行分类,国内学者在社区研究中依据居住方式的差异,通常把社区分为两大类,即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本文研究的是城市社区,城市社区的划分一般按照1000户的标准,大约有3000名左右的居民,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社区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截至目前,全国城市社区中居民户数在1000户以下的有30746个,占总数的38.2%;居民户数1000户至3000户之间的有39825个,占49.2%;居民户数在3000户以上的有10213个,占12.6%②。城市社区具有不同于农村社区的特征表现如下:第一,大多数社区居民以二、三产业为主要职业和主要谋生方式,这是城市社区的最根本特征。第二,社区的人口密度高,人口聚居的规模大,同时,社区成员的异质化程度高。第三,社区实行科层制管理,按职能分部门,按职权划等级。由于城市社区的规模较大,因此有多层隶属关系的组织系统。第四,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决定了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与乡村社区是人口居住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社区在现代化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关于文化的定义纷繁复杂,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文化定义有250多个,大多学者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工具的过程;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③

从文化的构成来看,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界乎两者之外的当然还有文化的制度层面和文化的行为层面。物质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价值体系表现为文化的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化的精神内核。④ 文化的制度层面则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如国家模式、法律体系、赋税制度等;文化的行为层面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

4.城市社区文化内涵

城市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社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作为社区文化的形态

①张玉枝著.转型中的社区发展——与社会分析视角[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②卫敏丽,李亚杰.共绘和谐社区美好画卷——我国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城乡社区[N].光明日报2007-10-12(1).

③韩子荣,连玉明主编.文化型社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④吴良铺.建筑、城市、人居环境[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4):160.

8

之一,既是“城市社区”与“文化”的有机构成,又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由于文化定义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社区文化定义的丰富性。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社区文化进行定义。学者奚从清从广义狭义的角度提出:“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①

美国学者凯西·布斯从文化活动的角度提出:“社区文化主要是指社区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艺术活动、课堂学习、剧院演出、节日庆典、挽救失足青少年教育、环境美化、文物保护和旅游等。” ②

文化系统论的代表学者龚贻洲指出:“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各方面的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③

阎志民从群众文化的层面指出:“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社区中的反映,是地域性的群众文化。社区文化体现社区居民的价值取向、道德评价和感情色彩,它一经产生并被社区居民认同,便对社区内的居民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这种规范作用是法律约束所难以达到和不可替代的。”④

于显洋从强调文化的精神层面指出:“城市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反映出城市社区精神风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城市社区文化是指城市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同创造的集中体现着该社区居民价值观的人工环境、习俗传统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其核心是社区精神,即社区居民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各项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支配下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⑤”

综合上述观点,从广义的文化概念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城市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缩小,是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涵盖着社区的一切现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狭义的城市社区文化则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城市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以各个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为双向交流对象,以文化流动为载体,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①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193. ②叶南客.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129.

③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 ④阎志民.跨世纪治国方略[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52 ⑤于显洋主编.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8

9

1.3 本文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课题的时代背景和城市社区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而指出课题的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及文章的结构框架。国内外关于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而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入,和谐社区建设的推进,关于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及发展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下,并以中外和谐思想理论及城市社区文化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而提出来的。

第二章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理论基础部分。在理解和谐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并结合和谐社区的建设,我们尝试性地给出了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定义,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城市中形成的社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区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于一体的一种城市社区文化形态,它包含对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在探讨分析了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剖析其构成要素,进一步探究其特征,并指出其功能。

第三章通过开展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问卷调查实践,结合其它城市社区文化的研究,以图表的形式生动地分析城市社区文化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指出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社区文化和谐理念建设的缺乏;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素质不高;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且投资渠道过于单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机制尚需完善。

第四章为了促进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本章以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理念为着手点,从人本理念、系统协调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理念四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和谐社区文化理念的重大意义,进而指出社区文化建设应遵循的相应原则,即以“社区居民”为本的原则、系统协调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不断创新的原则。

第五章探索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新机制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章从健全指导目标体系、完善组织管理工作方法体系、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其中,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增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促进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以此提高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程度。

最后的结束语总结了文章的研究结论,并对此论题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也对文章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和不足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说明。

10

第二章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概述

城市社区文化在我国虽属新生事物,但在这几年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社区文化也有所发展。在新的时期下,和谐将成为社区文化发展的新境界。城市社区文化正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沿着和谐思想的路径,不断走向一种全新的社区文化形态――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在城市社区文化和社会和谐文化的研究基础上,探析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内涵,并进一步分析其构成要素、特征及功能,从而使我们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城市和谐社区文化。

2.1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内涵探析

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文化,国内学者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它既指在和谐经济和和谐政治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和谐氛围,是人们对和谐经济和和谐政治的一种感受和认知;又指人们在文化生活中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如在享受教育、娱乐、健康等权利方面的平等关系,同时还指文化诸因素积极健康发展的态势,如先进思想在文化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得到体现,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和谐文化不仅仅反映着文化自身的和谐,而且从“观念”的高度反映和影响着和谐经济和和谐政治,因而发挥着和谐社会最高和最集中形成的功能①。

真正的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它与和谐社会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内涵应更具现实性和明确的规定性。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内容层次、本质特征等不同的角度对和谐社区文化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但是,为了给城市和谐社区文化下个定义,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和谐社区。和谐社区指的是以城市地域和人口的一定比例的划分为基本形态,以稳定协调和平衡发展为目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框架下,树立、落实科学发展现,结合人本情怀和法理精神,完善行为规范,健全整合机制,顺畅人际关系,合理系统结构,并本质地反映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基本特征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发展的活力社区②。

鉴于对和谐社会文化及和谐社区的认识,我们认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城市中形成的社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区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于一体的一种城市社区文化形态,它包含对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对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还包括对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从思想观念上说,城市和谐社区文化体现

①秦文志.试论和谐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攀登,2006,(1):48. ②翁卫军,杨张乔主编.建设现代和谐计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1

了人们对城市社区文化的认知和思考,对社区和谐目标的憧憬和追求;从内容构成看,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及行为规范方面的内容;从存在形态来看,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并非于城市社区文化之外,而是融入其中,其精神内核就是和谐。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强调城市社区文化中各组成要素间以及与城市社区系统中各个部分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运行状态,使其间的矛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激化,不对抗,并在不断的协调中各得其所,各扬其长。发展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目的是要发挥和谐社区的文化功能,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教育、陶冶、塑造来发挥其对社区发展中各要素的支配力和影响力,以便影响、塑造、教育和完善社区人,不断增强社区文化力,为社区形象塑造提供内在的支撑力。

2.2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

社区有特定的文化体系,它由诸多要素构成,关于社区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四要素说”和“六要素说”。主张“四要素说”的胡克培认为,社区文化应该由文化载体、文化方式、文化制度和文化精神等要素构成。主张“六要素说”的张胜康则认为,社区文化主要由精神要素、物质要素、语言文字要素、规范体系、社会关系和社区组织等要素构成。但以上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突出了社区文化的物质层面建设、精神层面建设和制度层面建设。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从形态结构上分析,城市社区文化可以划分为社区物质文化、社区制度文化、社区精神文化和社区行为文化四种基本形态。虽然社区文化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对社区发生影响的,但是,不同形态的社区文化,对社区主体的影响和作用却是各不相同的——每一形态的社区文化各有其特征呈现和功能作用的侧重点。下面具体阐述城市和谐社区的物质文化、城市和谐社区的制度文化、城市和谐社区的观念文化以及城市和谐社区的行为文化内涵、特点。

城市和谐社区物质文化是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外在表现,是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主要包括社区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生产与生活服务中的文化因素。它是由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维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结合,是社区精神物质化、对象化的具体体现,包括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一定的文化设施以及文化活动场所、完善的文化产业和文化网络等。通过社区环境,可以感知社区成员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外在形象。城市社区物质文化资源相对于农村社区物质文化显得更为丰富,更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但随着城市社区居民的不断扩张和社区物质文化资源的相对缩小,如何促进城市和谐社区物质文化可持续的发展将至关重要。

城市和谐社区制度文化是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

12

则,是社区成员在生活、交往、学习、娱乐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完善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包括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权威的领导机构、一定数量的文化人才,以及体现着各种文化关系、实现各种文化目标的社区团体和组织。它是社区文化存在的基础和保证,实现着社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从制度规范上说,城市和谐社区文化体现为社区居民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社区关系、化解社区矛盾的制度和机制。

城市和谐社区观念文化是城市社区居民在长期社区文化建设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社区意识等,即所谓的社区精神。它是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核心,而且随着城市社区和谐观念的增强,城市社区文化的不断建设,愈来愈突出城市和谐社区观念文化的鲜明个性。

城市和谐社区行为文化是城市社区成员在交往、学习、经营、生活、娱乐等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通过这些活动能反映出和谐社区的风尚、精神面貌等文化特征。

总之,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在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所构成的城市和谐社区文化体系中,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保证,观念文化是灵魂和核心。

2.3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特征

随着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开展,逐渐涌现出一些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典范。例如,南宁市望州南社区已建设成为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睦、道德风尚良好的现代文明和谐社区,其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广西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特征规律,以典型社区为示范,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建设和完善,不断发挥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功能,促进和谐社区与和谐城市的建设。

城市社区文化与农村社区文化构成要素的差异性决定了二者有其不同的特点:城市社区文化更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聚集性与扩散性、世俗化与理性化的特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党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借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备的基本特征,结合2005年8月27日,民政部李学举在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把和谐社区的解释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我们概括了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应具备的六条基本特征:

(1)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居民自治,就是社区各项民主制度健全、规范。

13

社区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发挥,居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切实能够当家作主,形成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有健全、规范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社区文化及其相关公共事务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居委会的主持下由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形成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应充分发扬社区民主,最大程度的实现社区居民的社区自治。南宁市望州南社区在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在党的正确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正确指导下,积极调动社区居民自治热情,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促进了社区和谐健康地发展。

(2)城市社区文化中体现公平正义。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体现公平正义是实现社区文化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社区中,每个人对社区公共事务都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社区居民人人平等,居民可以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市民来参与社区管理,居民以平等心态进行人际交往。社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区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区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南宁市望州南社区通过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充分挖掘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岗位,引导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从而维护了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充分体现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公平性。

(3)城市社区文明祥和。所谓文明样和,就是居民群众自觉追求文化进步,崇尚科学、抵御迷信,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院普遍建立。社区居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和推行。文明是现代社会的坐标系,理应是现代和谐社会与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主要标志。社区居民崇尚科学、热爱学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遍开展。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院等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有图书室、阅报栏并定期更换内容,社区居民遵纪守法,明礼诚信,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社会主义荣辱观得以树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和推行,全社区居民间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社区居民邻里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南宁市望州南社区居委会善于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居民,倡导互助互爱的文明风尚,全体居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从而形成友善和谐的文化氛围,提高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城市社区文化充满活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城市社区文化也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得以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这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区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南宁市望州南社区居委会通过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荣辱感,积极调动居民的社区建设热情,充分发挥居民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促进社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14

(5)城市社区安定有序。社区组织机制健全,社区管理体系完善,社区秩序良好,有专群结合的治安防范队伍,有安全监控网络和设施,社区发案没有或者基本没有,生活秩序良好,居民群众安全感强,社区保持安定团结。南宁市望州南社区努力构建众人参与的网络化服务体系,成立党员先锋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老妈妈”巡逻队、老年人护绿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提高群众参与性与积极性,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区的秩序。

(6)城市社区居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区文化。整洁的社区环境,良好的社区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社区内建筑、设施、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噪声控制、能源利用等符合环保要求,社区环境整洁,物品存放有序。树立打造绿色社区、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社区的文化观念。南宁市望州南社区在“城乡清洁工程”、治理“五乱”工作中立足社区实情,以创建文明社区为切入点,充分发动社区力量,有效地维护了社区优美的环境,促进社区居民身心和谐地发展。

2.4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功能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发挥重大的社会功能。 (1)引导规范功能。一是导向。社区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区实践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产物,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点和难点是社区精神的培育。社区精神通常包括居民的思维、观念、心态、道德、风尚等,是社区人所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是潜移默化影响、统摄社区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一种集体意识。社区文化要把引导、培育社区人的社区精神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社区精神则应着力培养居民“向上向善向美”的情操,培育居民的现代公识。只有这样,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和谐,而人自身的和谐,是其他和谐的关键。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则有助于引导社区居民的思想意识,达到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及认识水平的目的。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和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塑造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二是规范功能。社区文化一经产生,便会对社区居民产生影响,规范其行为。社区文化的规范功能就是要对社区居民某些不良行为进行约束,这在社会转型期,具有重大意义。其约束作用分为硬约束和软约束两种:硬约束是指社区内的各种规章制度、公约、守则等,要求全体居民必须遵守;软约束是通过社区文化的认识、调节、评价作用来实现的,它使居民通过提高认识产生一种自律行为。这两种约束都是不可或缺的,硬约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软约束所发挥的功能是法律约束所难以达到和不可替代的。

(2)全面发展功能。社区文化在促进居民和社区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传播先进的文化,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

15

素质,有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社区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通过广场文化、节庆文化和展示文化等形式,提高居民的审美情趣;通过设立体育广场,成立舞蹈队、武术队等各种健身娱乐队,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通过开发社区休闲功能,为人们提供娱乐、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高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

(3)整合协调功能。其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功能,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是推动社会沟通、增强心理凝聚力,从而实现社区和谐的有力杠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最根本的和谐,是人们精神上的和谐,是全体人民有共同的精神追求,而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为人们达到精神上的和谐提供了桥梁。二是整合资源功能。社区内有各种行业,各有其不同的文化特点,怎样把不同的文化加以整合?需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大型文化活动,促进不同行业间的交流沟通,在长期的磨合中形成彼此认同的积极向上健康的社区文化,从而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蚀。三是稳定社会的功能。社区文化在倡导社会认同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缓冲和解决社区冲突,加强社区与社区、社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强化公识和社区精神,促进社区居民思想和行为趋于一致方面具有重要功能①。社会转型期间,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比如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居民养老问题等。社区通过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教育,可以帮助下岗职工进行再次就业,通过开展适宜老年的活动和教育形式丰富老年生活,比如打太极拳、老年书法绘画比赛、老年养生课堂等等。

总之,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的道德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抵制社会各种不良现象的产生,为社会稳定提供重要保证。

①阎志民.跨世纪治国方略[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2

16

第三章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不和谐因素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文明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涌现出北京市西城区、天津市河西区、南京市鼓楼区、杭州市下城区、沈阳市沈河区、上海市卢湾区、南宁市望州南等社区文化建设的典型,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处在一个相对薄弱和初级的环节,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作者在07年7-8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对河南省濮阳市三个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在安徽省合肥市也发放了30份问卷作为点的调查,主要是参与了本校社工部本科生在合肥市部分社区开展的关于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结合其部分调查成果,整理分析资料形成调查报告,这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并对影响社区文化和谐发展的因素作了深入分析。

3.1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为了了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特向河南省濮阳市三个社区、安徽省合肥市的部分社区发放问卷,总计270份。主要以河南省濮阳市的建安小区、清华园、建设小区为主,各发放问卷80份,安徽省合肥市发放30份问卷,主要是参与了本校社工部本科生在合肥市开展的关于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状况调查,调查的社区包括琥珀山庄、海达小区、世纪阳光花园、菱水苑等。

3.1.1 城市社区文化问卷调查概述

调查目的:为了了解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从而探索加快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自编的《城市社区文化调查问卷》。该问卷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年限、工作年限六方面内容(见表3-1)。二是从社区文化设施、社区教育、社区环境、社区人际关系、社区文化活动等几方面对社区文化的发展进行调查。该部分共有28道选择题。

调查范围:主要考虑调查的可行性和现实性,选择濮阳市三个社区,其中一个社区正是作者从小长大的环境,相对比较熟悉,容易获得被调查对象的支持。另外两个社区,一个是处于市中心商业性质社区——清华园,另一个是处于市郊的单位社区——建设小区。三个社区总共拥有常住居民约2900户,人口约10000人。对所选择的三个社区的居民采取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08份,样本容量大于样本分析的最小容量,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7%。为了使调查更具有普遍的意义,在安徽省合肥市这个

17

点也发放了30份问卷,并参与了社工部本科生在合肥市开展的关于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并对此进行了认真地分析。

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以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通员工为主(如表3-1所示), 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11.1%,45岁以上的占30%多。可见,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在我们的城市社区中日益呈现出来,如何满足这一部分居民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需求将影响整个社区文化的建设水平。另外,调查表明社区中有部分外来人口入住,比如打工者和一些自由职业者,而且外来入住人口有增加的趋势,怎样使外来人口融入到社区的文化建设中来,这给社区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表3-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居民基本情况 百分比 居民基本情况 百分比 居民基本情况 工人 农民 公务员 研究生 2.4% 大学生 11.5% 男 52.9% 性别 女 47.1% 20以下 13.5% 20—30 28.8% 文化程度 中专技校生 14.9% 职业 教师 打工者 学生 自由职业者 百分比 居民基本情况 百分比 居民基本情况 百分比 61.2% 3.5% 4.2% 5% 2.1% 10.8% 13.2% 0 其他 高中及高中以下 71.2% 年龄(岁) 31—45 26.9% 45—60 19.7% 60以上 11.1% 工作年限 30年以上 20-30年 10.1% 35.2% 10-20年 25.5% 居住年限 5-10 11.4% 5年以下 17.8% 20年以上 20-15年 18.1% 23.4% 15-10年 32.1% 5-10年 15.5% 5年以下 10.9%

3.1.2 城市社区文化调查总结

1.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各方面的评价情况

(1)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情况。在濮阳市的三个小区中,有图书室的占32%,有报栏的占90%,文化休闲广场的和健身设施的占有率达100%,培训室和电脑室的拥有率比较低。而在合肥市的调查问卷显示,有图书室的比例达50%以上,某些社区也设立了或逐步设立培训室、电脑室。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活动的基础设施已经大有改观,但拥有图书室的比率太低,而培训室、电脑室的建设也有待加强,说明对于居民精神生活的关注和投入远

18

远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从总体上说,东部发达地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好于中部地区。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评价如图3-1所示。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满意度仍然不高,这表明:尽管,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大有改观,但是与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仍有一定差距,这与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投资的渠道单一不无关系,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除了少部分社会捐助和居民自筹之外,80%以上的都来自于有关部门的专项拨款。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42.3% 25.0% 5.3% 9.1% 18.3%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图3-1 社区居民对基础文化设施的评价

(2)城市社区环境状况。问卷调查显示,80%的居民对社区环境表示满意(见图3-2),而对社区环境中存在问题的调查表明,废弃物、噪音、水污染、安全性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在谈及影响社区环境的因素时(见图3-3),51%的人认为是有关部门的管理问题,30%的人认为跟社区居民的个人素质有关,还有10%的人认为与外来人口的入住有某种关系。其中,在建设小区和建安小区,大部分人认为社区环境问题的存在与有关部门的管理问题有很大关系。而在清华园有40%以上的居民认为社区环境存在问题与外来人口的入住有很大关系,比如社区公共环境的卫生难以维持、社区的治安状况不良等现象。

19

不太满意 19.2% 很不满意 0.0% 非常满意 6.3% 比较满意 34.6% 基本满意 39.9% 图3-2 社区环境评价

外来人口的入 住, 5.8% 物业公司的管 理问题, 11.0% 社区居民的个 人素质, 32.2% 40.0% 有关部门 的管理问题, 51.0% 0.0% 10.0% 20.0% 30.0% 50.0% 60.0% 图3-3 影响社区环境的因素评价

(3)社区教育情况。在对社区文化教育功能的调查如图3-4所示,随着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的发展,给予社区教育以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有近一半居民认为社区文化的教育功能发挥的不理想,表现在:社区教育的形式单一,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需求;社区文化活动多为娱乐性内容,其体现的教育性不强。这表面社区教育的发展仍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在社区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都要有所调整和充实。而调查中显示,清华园的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低,而建安小区和建设小区的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则相比较高。这是由于单位性质的家属区一般社区教育的配套设施比较到位,而有些商业性的小区的教育基础设施不能落实。

20

很不满意25.5%非常满意8.7%比较满意10.0%基本满意31.3%不太满意24.5%

图3-4 社区教育活动评价

(4)社区文化活动情况及评价

休闲活动企业文化活动文化娱乐活动民俗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教育活动0%10%20%25%30%40%50%12%36%15%21%41%

图3-5 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情况

调查显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程度很低,50%以上的居民很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图3-5),参与度较高的是休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各占41%和36%,比如木兰拳、扇子舞、太极拳、气功等。其次是自上而下的各类社区教育活动,如普法教育、再就业培训等。参与度较低的是社区企业文化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仅为15%和12%。另外,从参加活动的社区成员经济水平看,收入高的居民,侧重于高消费的文化活动,低收入的居民,虽然时间上比较宽裕,但对于他们来讲,社区文化活动的象征性收费也难以承担。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成员来自有固定收入的离退休人员,如教师、老干部、企事业职工等。而且调查显示,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与社区文化的丰富程度成正比,社区文化活动越丰富,则参与的人数就越多。另外,还表明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状况与年龄密切相关。老年人和青少年、儿童参与热情较高,中青年人参与度最低 ,这与中青年人的工作压力较大、闲暇时间较少有关。

21

图3-6显示,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多扮演观众的角色,其社区主体意识不强,这充分表明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有待加强。

, 组织者5.8% 观众, 81.2% 表演者, 13.0% 组织者 表演者 观众

图3-6 社区活动中居民扮演的角色

社区文化活动是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能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如图3-7显示),居民对文化活动的评价普遍不高,这大大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中、青年人的意见最大,他们认为组织的文化活动只适合老年人参加,这些活动并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而一些老年人也表示,希望社区文化活动能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希望能多举办一些跟年轻人一起的互动活动,这样有助于两代人的沟通,从而促进家庭和谐。另外,我们也不能忽视社区外来人口(打工者)对于文化的特别的需求,尽管某些外来人口只是暂时的入住,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他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这对于维护社区的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要根据社区居民年龄特点和不同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居民走进文化活动中来,并使其在文化活动中真正受益。

很不满意不太满意基本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1.4%10.0%20.0%30.0%40.0%20.7%29.0%13.5%35.4%0.0%

图3-7 社区文化活动评价

(5)对社区文明状况的评价

22

邻里关系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邻里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社区氛围的和谐与否。调查的建安小区和建设小区的邻里关系都比较不错,很少有邻里纠纷的发生,且对社区文明状况的满意度较高(如图3-8所示),因为这两个小区里居住的大多是同一单位或者相邻单位的职工。相对而言,清华园的居民对社区文明状况的满意度较低。调查显示,邻里关系建设中仍存在各种问题,比如邻里关系淡漠、“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在不少社区都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社区文化建设靠全体社区居民来共同完成,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才能实现社区文化的和谐发展。

很不满意,2.0%不太满意,13.0%非常满意,15.0%基本满意,31.0%比较满意,39.0%

图3-8 社区文明状况评价

2.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总体评价 (1)对社区文化状况变化情况的评价 80.0%70.0%60.0%50.0%40.0%30.0%20.0%10.0%0.0%变好没变化变差17.3%9.6%73.1% 图3-9 社区文化变化程度评价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建设的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很大进步,七成以上的人都认为社区文化状

23 况较之以前变好了(如图3-9所示),这表现在社区环境、社区教育、社区文化活动设施等都有明显改观。

(2)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评价

尽管,城市社区文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是,与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文化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图3-10显示还有将近五成的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建设表示不满。

很不好 不太好 一般 比较好 非常好 0.0% 10.0% 5.3% 17.8% 15.4% 25.0% 36.5% 20.0% 30.0% 40.0% 图3-10 社区文化建设评价

(3)对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态度及认识

图3-11显示,80%以上的社区居民对建设和谐社区文化表示支持,可见,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是符合广大城市居民的意愿的,是符合社区文化发展趋势的。但是,但是在问及关于和谐社区文化认识问题时,没有人能回答出,可见,人们对于和谐社区文化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对其内涵、本质都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理念,从而加深居民对和谐社区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基本支持 , 43.8% 无所谓 , 16.3% 不支持 , 0.0% 很支持 , 39.9%

图3-11 居民对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态度

图3-12显示,在影响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因素中,73%的社区居民认为是由于社区文化管理不完善造成的,56%的社区居民认为是由于社区文化工作者素质不高造成的,认为基础文化设施投入不足的占52%,最后还有45%的居民认为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不高是影响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因素之一。

24

0% 20% 40% 社区文化工 作者素质不 高, 56% 社区居民参 与热情不高, 45% 社区文化 管, 理不健全 73% ,基础文化设 施的投入不 足, 52% 60% 80% 图3-12 居民对影响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因素评价

3.2 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和谐是一种状态,是发展变化的。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给社区文化建设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有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通过本次社区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并结合我国其它城市地区关于社区文化的研究表明,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有:

1.社区居民对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认识不充分

随着城市和谐社区不断深入地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理应提到相应的认识高度。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社区居民对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认识还相当浅薄、不够充分。由于社区居民对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认识上的不到位,决定了其对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在重视程度也不够,这是影响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社区居民在思想上对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有了足够的认识,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才越容易开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和谐程度才会越高。

2.社区居民的主体性体现不充分

第一,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把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主体。不少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往往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相脱离,既不把社区居民作为建设主体,也不把社区居民作为建设对象,从而形成“闭门造车”的局面,这样必然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不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从而影响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在对居民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造成社区居民社区活动参与性不高的原因如下:一是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过于单一,有些社区居民根本就不感兴趣,而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又没有;二是社区居民自身原因所致,年龄大的退休人员觉得不好意思参加,中年人是由于工作压力、家庭生活负担导致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参加;三是有些居民也表示愿意参加一些社区文化活动,但是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加入,没有人负责动

25

员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这方面的工作。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必须以社区居民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

第二,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不强,且社区居民的参与分布不均衡,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广度。调查显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程度很低,50%以上的居民很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不强,一方面是有关部门对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社区居民缺乏“主人翁”意识。温州大学叶育登在2003年关于温州区文化建设的实践调查报告中也同样指出“当及被调查者是否经常参加本社区的文化活动时,表示不参加的占53.3%,无所谓的占10.5%,只有6.3%的人经常参加。”①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也显示出八成以上的居民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扮演的是观众,只有不到20%的居民扮演表演者或组织者的角色。而且调查显示,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群体分布极不平衡,老年人占的比例高达65%,其次是青少年占20%,中年人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5%。张卫在社区文化活动的调查中也发现,“参与的中老年人占到了70.3%、少年儿童占12.9%、而中青年占12.6%。”②这些不利于城市社区文化活动的长期开展和健康发展,要采取切实的措施鼓励社区各方面、各层次的成员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来。

3.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但总体水平还不高,且在基础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方面存在不平衡发展的现象。这里的不平衡性,一方面体现在城市社区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体现在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上的不平衡。问卷调查中显示,河南省的这三个社区有图书室的占32%,培训室和电脑室的拥有率比较还低,而在合肥市的调查问卷显示,有图书室的比例达50%以上,某些社区也设立了或逐步设立培训室、电脑室。东部地区的情况远远好于中部地区,在一份2003年关于南京社区的调查中显示,有图书室的比率已达73.2%,有文艺活动场所的比率高达83.7%。由于各社区所在城市发展程度和水平的不同,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投入情况也有所不同,基本上城市经济越发达则投入就越多。近年来,北京兴建了许多大型文化设施,如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等,这对提高首都总体形象是非常必要的,今后应增加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如修建一些小型的社区图书馆(室)、文化站等文化设施③。另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对社区文化的不同方面投入是不同的。眼下,社区物质文化方面投入相对较多,而精神文化方面的投入则较薄弱。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居民认为,社区环境质量与社区基础文化设施虽仍有待提高,但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社区文化活动在数量上也丰富多了,但是,文化活动的质量仍然上不去,仍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实际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①叶育登.关于温州社区文化建设的考察阴.温州大学学报2003,(12) :17. ②张卫.可持续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文化[J].学海,2003, (5) :85.

③孟固,白志刚著.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53.

26

因此,我们在改进社区居民生活硬环境的同时,更应重视社区居民内在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质量。

3.3 当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不和谐因素原因分析

通过开展关于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而这些不和谐因素存在的原因分析有如下几点:

1.城市社区文化和谐理念建设的缺乏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虽深得人心,但尚未上升到理念建设的高度。调查显示,没有人表示不支持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但有不到20%持“无所谓”态度的居民对城市和谐社区文化一无所知,而在表示支持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居民中,又有不少居民并不理解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内涵,并不清楚和谐理念建设的意义。没有理念的指导,行动就会失去方向。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社区文化和谐理念的建设,社区居民只有树立了和谐的理念,才能以自身的行动积极地投入到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来。但是,和谐理念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灌输、影响、强化直至接受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的。

2.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素质不高

社区居民群体呈现异质化增强的趋势,社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矛盾也有加剧的趋向,如何面对这些新情况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呢?这就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要求其具有包括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学、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具备应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但社区文化工作者不少为业余兼职的,很少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而且居民委员会成员偏向老龄化,多为离退休人员。没有明确的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缺乏专业培训。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专业技能跟不上,综合素质不高,大大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的效果。

3.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且投资渠道过于单一

近年来,各地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总体水平还不高。韩兆海的《调查》表明资金来源于财政投资占72.18%、社会赞助占9.2%,专项扶助(各种彩票)占1.84%,市场引导(企业投资)占4.15%。社区办公经费状况:21.66%的社区感到经费基本够用,52.07%的社区感到经费不足;21.2%的社区感到经费严重不足;1.38%的社区无办公经费。开展活动经费状况:31.34%的社区表示有少量经费,l 9.82%的社区临时找赞助单位,47.92%的社区表示无经费①。可见,投资经费不足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另外,投资渠道单一,基本靠投入。而国外的投资渠道较广泛,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早在1917年美国联邦税法就规定,企业和个人向法律指定的一系列文化艺术组织捐赠款

①韩兆海.社区文化论[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

27

物,可以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①,这就吸引了许多企业向文化艺术团体捐资其中也包括社区文化活动团体。同时,国家对社会资助文化实行严格的管理,设立相应机构,对资助双方进行监督。比如英国就设有“企业资助艺术协会”,由该协会负责制定资助办法,接受捐助款项和向艺术团体拨款②,这样许多社区艺术团体就可得到企业的资助款项。投资渠道不畅,资金严重不足,这大大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

4.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机制尚需完善

(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结构不健全,文化管理不完善 从国际经验看,社区建设的主体有三类:、专业人员、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具有宏观决策、指导、资源提供的职能,专业人员负有提高社区建设效率和科学性的使命,而社区居民参与则是社区发展的本质所在,在不同的国体、政体下,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三者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同。社区自治是社区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当前我国特定的历史阶段下,主导、社区自治有着特定的内容和方式③。

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结构不健全,组织功能不明确。另外,在问卷调查中,图3-12显示,73%的居民认为,制约城市社区文化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社区文化管理不完善,如果不能理顺关系,建立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的内部组织体系,就会影响社区文化建设效率和效果。

(2)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不明确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目标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和谐目标的实现。但在很多城市社区,都存在建设目标不具体,影响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的问题。

(3)评价体系没建立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立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目前关于和谐社区文化的评价体系还没完全建立起来,没有一个指标体系对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这严重影响和谐社区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正确评估。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及时的建立起来,这将有助于提高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程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①Fisher, Claude S. The Urban Experience[M].New York: Hare Brace Jovanovich.Inc,1998:268.

②Pinker R.. Social Theory & Social Policy [M]. London: Hein man EducationPublisher,1994: 78-82. ③张玉枝著.转型中的社区发展——与社会分析视角[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8

第四章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理念及主要原则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长期地建设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怎样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和谐地发展呢?下文将首先从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理念入手,并在遵循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主要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和完善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机制。

4.1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理念的意义

文化的本质是价值。社区文化建设,首先需要在文化价值的本质上予以定位。其中社区文化价值体系中包括社区文化理念,而和谐是社区文化的本质境界,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文化首先从构建和谐社区文化理念入手。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并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必须以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为根本,从建设社会主义社区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化道德风尚,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等方面,持续不断地加以推进。建设和谐社区文化需要“和谐”文化理念的支撑,从而强调和谐社区文化理念具有以下重大意义:

第一,有助于巩固社区居民的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确保构建和谐社区的正确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区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有助于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第二,有助于促进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蕴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和谐社区文化有助于帮助居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团结一致共同推动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有助于增强沟通,凝聚人心。“和谐”强调和而不同,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具有文化沟通、整合功能,是增进居民间沟通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近年来,宁波市社区广泛开展了邻里文化节,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互动交往的公共关系平台。社区和谐建立在邻里和谐之上,邻里文化是社区文化的一种深入,因节日相识,因节日相融,它

29

在街坊邻居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生活在同一社区里的居民实现彼此间的平等、和睦、友爱。社区文化要为和谐社区做好邻里文化新文章,着力推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①。建设和谐社区文化在全社区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社区居民用和谐的思想方法去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复杂矛盾,从而促进矛盾解决,有助于形成关爱他人、相互关心、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第四,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文明程度,促进身心健康。城市和谐社区文化也强调人的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通过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城市社区居民不断加强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2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理念

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理念对于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而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理念的构建是系统性的,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系统协调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不断创新的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是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系统协调是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可持续发展体现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不断创新是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的动力所在。

1.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观念区别于以物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效益观。人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为了人,都从属于人的需求。因此,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类型,社区文化无疑是由社区内世代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所创造的,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体现在以人为本上。“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尊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合理要求。“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的根本地位,即人既是根本目的,又是根本手段,把社区居民看作是一切社区文化活动的主体和动力,确定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②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在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居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就应该有

① http://www.hawh.cn/html/20050923/327315.htm. 2007-5-1.

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1).

30

什么样的文化供给以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需求①。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倾听社区居民的愿望、呼声和要求,正确解决社区内热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构建和谐社区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城市社区文化系统协调的理念

总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城市社区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坚持系统协调发展的道路。

社区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下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也由诸多要素构成,而系统内外的协调可以减少内耗与外耗,且能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使系统的整体功能放大,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社区文化建设要注重社区大文化的整体性、各种要素的相关性和根本目的的一致性,要遵循全面性、系统性原则。全面性是指,涉及的文化项目要多,民俗的、文艺的、体育的、教育的、环境的、精神文明的无所不有,社区文化是多元文化,社区文化服务对象覆盖面要广,要注意满足社区内各种亚文化群体和各种层次的文化需求。系统性是指,文化活动的创意、组织、辅导、选拔、提高和展现等环节应是有机的整体,相互要有联系,有条理。社区文化是复合文化,融民俗、文艺、体育、教育、环境、精神文明等各种文化形式为一体,所以相关部门要统一协调,密切合作。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协调发展,它要求社区物质文化、社区行为文化、社区观念文化与社区制度文化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还要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伴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应是社区物质文化、社区观念文化、社区制度文化与社区行为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3.城市社区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明确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把“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②并把“人类整个进步”理解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③即所谓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诸如人口爆炸性增长、全球环境污染、资源危机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系列问题,基于对问题的解决,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

①周堡垒,陈君.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 (2) :91-92.

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7. ③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3.

31

委员会首次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即今后人类发展的方向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叶文虎、栾胜基也指出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去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长远发展战略,和谐社区文化的构建也是长期的,因而必须建立明确的持续发展的目标体系。从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目标,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调节器,而人口则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①。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社区环境为基础,实现社区居民与社区环境的和谐发展。

4.城市社区文化不断创新的理念

文化是人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创造的历程。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先进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社区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深刻变革的需要,也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社区文化发展出现了许多深刻的变化,社区文化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这迫切要求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革除那些不适应新的时代条件,制约文化发展的障碍,必须推进社区文化的创新,从而不断增强社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社区文化。

创新推动和谐社区文化的发展,表现在一方面拓展社区文化的领域。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社区文化在不断的创新中由最初的开辟宣传栏、举办卫生评比、单纯的文艺演出,呈现出开放性与辐射性。各级文化部门对文化建设的不断重视和引导,各种居民群众喜闻乐见,集知识性、趣味性的文化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满足了居民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逐步形成―共建、共创、共享、共荣‖的社区文化工作理念。②另一方面, 有助于推动社区文化的繁荣。社区文化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通过组织开展各种主题鲜明的社区文化活动,精心设计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活动内容,使社区居民在身心愉悦的同时,思想认识得到升华,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通过有组织的活动与群众自娱自乐、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出现了“常办不衰、常办常新”的好局面,全面营造了“同地而居,共创繁荣,共建文明”的良好社区文化氛围。

①贾华强,马志刚,方栓喜编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4. ② http://blog.sina.com.cn/u/49e60798010005lb 2007-7-1.

32

最后,有助于提升社区文化的品位。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城市社区的千家万户,关系社区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通过创新,因地制宜创建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氛围,以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活动,增强了社区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家庭邻里关系的和睦及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文明。

总之,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创新和理论的不断完善,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才能取得长足发展。发展社区先进文化,推进社区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建设的关键所在。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始终牢牢把握社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4.3 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在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社区居民为本”的原则、系统协调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不断创新的原则,从而促进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坚持“以社区居民为本”原则

总2003年6月在天津考察城市社区工作时指出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说到底是要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这是社区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的重点思想在社区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和谐社区文化发展的基本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社区文化建设就是人们广泛参与和为了人的发展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无论其目标、动力与过程,还是结果都应该以人为中心,人是社区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

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处理任何事物的过程中,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完成各项工作的根本措施,而不是忽视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把人仅仅作为手段而没有把实现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以社区居民为本”就是要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确立尊重社区居民的自主选择和发展权利,从广大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出发,围绕群众的现实能力和接受水平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社区文化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广大社区居民服务的,服务的内容、方式等因素都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因此,居民实际上就是社区文化的消费者,而社区文化必须以消费者为核心,综合考虑社区内所有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层次、宗教信仰等诸多层面,制定适合绝大多数社区居民消费的文化产品,一切面向

33

社区居民,一切服务于社区居民,这应该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其二,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创造性,共同建设社区文化。社区居民不仅是社区文化的消费者,更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社区文化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文化,因此,必须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建设积极性,挖掘社区群众的集体智慧,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始终贯穿的目标,积极引导社区居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社区的建设不断输入人员力量。其三,确立客观的社区文化的评价标准。评判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的客观标准是社区居民群众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①。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可以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实际调查得到。

2.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系统协调性原则

社区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在依赖本地区基础条件、发挥本地区优势的前提下,坚持统一规划,发挥社区各方面的力量,以推进社区文化的建设。首先,社区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观念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四个层次,四者必须协调发展。物质文化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前提,主要包括社区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生产和生活服务中的文化因素;制度文化是社区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健全有效的制度保障;观念文化是社区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和道德水平,其核心就是社区精神;行为文化则是以上三种文化的外现,同时又受这三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当前我国对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较大,成效也大,而对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的重视不够,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文化设施、文化载体、小区环境的建设,也要关注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精神的培养,而健全社区文化制度和培养社区精神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其二,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应保持系统性。社区文化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应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系统工程,要立足当前,着眼将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建设的近期、中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

3.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确辨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类以最高的智力水准与泛爱的责任感,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创造和谐的世界。人与自然的互为调适,协同进化;人与人的和谐共济,平等发展;利己利他的平衡;当代、后代的公正;自助互助的公信;自律互律的制约。城市社区文化发展同整个社会发展一样,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本身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面提高和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

①娄成武等著. 社区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

34

情决定了必须通过可持续发展来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使社区文化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社区发展相互协调,使社区文化的发展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另一方面,在实践上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社区居民与社区环境资源的共同发展。也就是社区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以破坏社区自然环境为前提,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保护社区的设施及自然环境,提高设施利用率。要建设绿色生态社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二促进社区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一方面,控制社区人口数量的增长,缓解社区资源环境短缺的外部效应,这就要求社区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对于社区的流动人口应更加注意。另一方面,还应处理好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尽可能得实现当代人的发展,但又不能影响后代人的利益,从长远来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社区既有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对社区未来发展空间的开拓。如果不把合理地使用社区资源、保护社区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的话,社区难以持续发展,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也难以进行。

4.城市社区文化坚持不断创新的原则

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①创新是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和特有品质,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社区文化才能不断迸发出生命力和活力,才能得以不断的发展。通过理念上、制度上、环境上、管理上、科学技术上等等的创新实现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②。

首先,社区文化的创新必须与时代的特征相适应,要破除计划经济下的不合时宜的旧文化的发展观念和意识,确立适应市场经济新环境的思想观念,从而发展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增强社区文化的竞争力。

其次,社区文化的产品要不断创新。文化的创新总是要通过具体的文化产品来表现的。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文化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社区文化产品要不断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要鼓励社区广大文化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创新,创出更多能体现中国风格、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审美要求,让人民群众获得娱乐享受并陶冶情操。

再次,要实现社区文化的创新。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社区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在管理方面,文化行政主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1). ② http://www.czdj.gov.cn/buxianjinjiaoyu/dangjianxuehui.asp?ArticleID=1044,2007-6-30

35

管部门要借鉴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改革力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单位类型,采取不同的改制方式,培育一批面向社会、走向市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主体。总之,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拓宽渠道,激发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建立社区文化信息网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现代社会便捷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人们的信息沟通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由于网络具有克服区域之间的距离差距,高速的信息传递的优势,将有力地推动各社区文化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也是保障城市社区文化资源顺利共享的一个重要捷径。要注重对文化网络建设进行扶持,给予适当的倾斜,同时要加强网络人才的培养,管好网络,发挥网络在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推动社区文化资源共享的步伐。

36

第五章 探索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机制

5.1 健全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指导目标体系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时期内社区文化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只有这样,社区文化的建设才不会偏离和谐的方向。社区文化的管理工作者应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本着科学规划、合理构思和整体设计原则,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而社区文化发展的目标体系是一个分层次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既要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也应体现微观上的具体性、可操作性。

5.1.1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宏观目标体系的确立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要求,建设新型社区,则必须培育和发展新型的社区文化,无论是服务型社区、自治型社区、学习型社区、数字型社区或其他社区类型,其内在的观念文化及价值取向都是相通的,社区文化应是一种内在和谐的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目标是,要努力实现“三个显著提高”,即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这是党为精神文明建设规定的目标,实际上也是为社区文化建设规定的目标。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的外在形态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内在深层次的文化还尚未充分发育。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对社区文化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区文化建设应以此作为核心价值目标,建立社区的价值观体系,提升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在宏观目标上,我们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①,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也是如此,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1).

37

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树立和谐的城市社区文化价值取向

社区文化不仅影响居民的心理、性格、行为,还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这是通过社区文化教育实现的,除了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外,还有社会性自我教育。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各样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向着社区文化发展的方向要求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价值取向与社区文化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在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应始终围绕和谐的理念开展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学习中,能把握知识的规律,促进自身知识素质的和谐发展;在工作上,能协调好各项任务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好各项本职工作;生活上,处理好各事物间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总之,社区居民就是要通过各种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社区生活,坚持和谐的社区氛围导向,树立和谐的社区文化价值取向。

3.促进城市社区居民全面而自由的和谐发展

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在表述未来社会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指的是人的体力、智力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运用,以适应不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同时人的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高度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是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①。恩格斯曾指出,全面发展的人,应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在社区里,促进社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要不断满足社区人的基本需求,促使其才能的充分发挥,使其社会价值和自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要搞好社区文化,始终要围绕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开展,这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直接目标即提

①仲红岩.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D].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2:6.

38

高社区居民素质和提高社区文明程度相一致的。从哲学意义来看,社区居民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二是社区居民的能力或才能的充分发挥;三是社区居民的社会价值和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

社区应设有居民生活、学习、娱乐的基础设施,如读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健身场所、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在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需要同时,还应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需要不断提升的社区文化品位,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尤其多组织一些职业培训活动、公益文化活动等。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只有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才能调动居民的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使其才能、特长最大程度的发挥,也最有利于其自身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4.培育和谐的社区精神

社区精神是指 ,通过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外显的社区文化建设,形成社区成员所认同的、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一致的理想信念、精神品质、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文化。在城市社区多样化和阶层化的背景下,城市社区文化呈现前所未有的分化状态。一是同一社区内不同阶层的社区成员之间在文化素养、生活方式上出现差异以致冲突。一般来说,处于较高阶层的社区成员由于其拥有的社区外社会资源较多,因此对社区文化的需求较少,而处于较低阶层的社区成员则恰恰相反,社区文化成为他们主要的文化生活资源,社区的各种文化设施及场所与之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二是由于社区成员的社会阶层的分化而导致不同社区在文化品位与特质上发生分化。由于社会成员统一的价值观念向多元的价值观念转变,社区成员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观、人生观等都呈现出差异,并且逐步扩大。

传统的社区文化认同由于城市社区的变迁而逐步淡化,而新的社区文化尚未形成,这正是各种社区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关于社区归属感的研究发现,影响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就是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即居民是否愿意把自己看成是社区成员及社区生活的组成部分。文化认同是社区文化的一个本质内容,是指生活在社区里的公众对本社区共同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文化认同是社区文化成熟与完善的根本标志。社会学家安布罗斯.金和K.Y.钱认为,社区有三个分析尺度。第一是物质尺度,社区是由一个明确边界的地理区域;第二是社会尺度,在该地区内生活的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的沟通和互动;第三个尺度是心理尺度,这些居民由共存感、从属感和认同感 ①。只有通过确立社区文化的认同,才能发挥社区文化的心理凝聚、价值导向、行为规范等重要功能,才能形成社区归属感。而社区归属感应建立在社区精神基础之上的,和谐社区精神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如下:睦邻精神,即社区居民之间

①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06.

39

的以礼相待、友好往来,社区居民在交往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约束自己,逐渐形成“社区大家庭”的氛围,增强社区居民的感情交流,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平等精神,社区居民在交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格平等”的意识和原则。社区居民人人平等,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现代社区精神的形成是社区文化认同的结果。社区意识、归属感等社区文化的深层次内容与外在的物质设施及外显的管理机制不完全相同,是不能完全通过管理和指导体现出来,也不是靠社区活动就能实现的东西,文化认同、社区归属感等社区精神文化是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漫长过程中不断累积、凝聚、提炼而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的。

5.1.2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微观目标体系的建立

不同社区制定具体的社区文化发展目标是不同的,但在制定具体的目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要根据本社区的特点,并结合社区居民和组织的个体性,制定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发展目标。城市社区居民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价值目标追求,强烈的个体性使个体间形成隔阂及偏离社区整体目标。所以,应注重在居民文化背景与价值目标相近的基础上建立文化目标,使社区个人与组织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追求个体价值实现时,与社区文化目标相联系,在文化行为上实现大同。

其二,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其目标的制定也要体现出动态性原则。也就是说,社区文化发展目标的制定必须反映出阶段性,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划分为一年短期目标、三年中期目标、甚至是十年长期目标,不同阶段应有不同时期发展的侧重点,根据阶段目标制定具体的任务。

其三,社区文化发展目标应当具体,力求做到细化和量化。社区文化发展目标既要从宏观上指明发展的大方向,又要在微观上精心设计,从而有助于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也就是说,社区文化发展目标必须是细化和量化的目标体系。只有细化,社区文化发展目标才会具体而不空泛;只有量化,社区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才能检测。

5.2 完善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组织管理工作体系

社区文化管理是指社区文化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运作模式,是实施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能权限划分和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的总和。社区文化管理具有开发性、服务性、社会性和科学性等特点,构建社区文化管理应结合中国城市社区的具体情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完善社区文化的管理是社区文化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建立社区文化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全体利益原则。全体利益

40

原则强调以社区内的全体居民、组织、团体、单位的共同需要和利益为根本目标,它是衡量社区文化管理有效与否的最直接目标。其二,自治原则。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社区文化管理也理应由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健全和发展社区的自治组织,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增强自治能力,提高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其三,不断教育原则。不断教育原则强调实现社区文化管理的方法,社区文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区的发展以及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等,主要有生活态度、价值观、行为准则、文化程度、艺术修养、品格品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教育的途径来改善和提高①。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社区居民的具体情况确定,针对其兴趣、爱好或就业、特长等方面的需求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总之, 不断开展社区教育是提高居民觉悟、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其四,组织原则。由于城市社区居民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其表现一是人口结构变化,老年人的比例增高;二是从事职业的居民收入分化程度高,呈现收入与学历和技能成正比的关系。随着外来人口入住小区,进一步加剧了异质化程度, 由于受教育情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决定了其各自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必须重视组织原则,通过组织和管理,理顺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统一认识,培养社区意识,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5.2.1 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组织结构

基于我国的国情,目前完善我国的社区文化组织结构建设的关键是:一要理顺关系。理顺纵向上的管理体系,保证权力重心下移;理顺横向上的部门关系.完善社区服务网络,增强社区职能。二要健全社区内部组织管理体系。在机构设置上,可借鉴沈阳社区建设经验,普遍建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社区委员会和杜区党组织等社区主体组织②。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社区文化组织体系,应包括三个系统,即社区文化管理领导系统、社区文化管理执行系统和社区文化管理支持系统,这三个系统分别对应于制定决策、执行决策、支持和反馈效果的功能,从而形成社区文化管理的循环网络。

社区文化管理领导系统是通过相互协调,完成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制定社区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及宏观目标。社区文化管理领导系统应由事处和街道党工委成员组成的街道事务管理委员会组成最高的社区文化管理决策层。社区文化建设在街道事务管理委员会的引导下得以全面开展,街道事务管理委员会是受区的直接领导的。

①张堃,何云峰编著.社区管理概论[M]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0:33. ②娄成武等著. 社区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

41

社区文化管理的执行系统应由社区文化管理中心负责实施执行,主要负责社区文化管理制度、文化规范落实,围绕社区管理委员会设定的社区文化发展目标执行任务。为了更好的执行社区文化管理的任务,社区文化管理中心下面应设有具体的工作指导小组,如群众文化工作指导小组、家庭建设工作指导小组、再就业工作指导小组、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小组等,这将有助于引导和动员社区团体及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去。

社区文化管理的支持系统主要是由社区内各事业单位、文化团体、居民群众及其自治性组织构成,如社区企业组织、社团组织、居委会等。这一系统在社区文化管理中,起到支持、辅助完成管理目标的作用。社区内形成的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群众文化组织,能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及管理事务中去,并不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从而推进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单位共建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另一个有力支撑。许多文明社区文化建设中,共建单位的物力、财力捐助为社区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

总之,社区文化管理领导系统、社区文化管理执行系统与社区文化管理支持系统,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社区文化管理中,形成强有力的三角支撑关系。而在现实的社区文化管理体系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社区文化管理的执行系统不完善,把领导系统和执行系统混为一谈,有些还没成立的社区文化管理中心,这样大大削弱了社区文化管理的执行力度;其二,有些社区对社区文化管理的支持系统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调动支持系统参与社区文化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没有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形成良好互动关系,不能及时得到管理支持系统的反馈信息,也就不能更好的开展社区文化管理工作;最后,区引导社区文化建设,由街居行政力量推动进行,这就演变为一种行政行为,文化活动的政治性被突出,大大压抑了社区单位、社区团体及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因此,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应尽量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社区内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制度健全,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和活动;民主协商机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共建机制、民情反映机制健全;社区民间组织搭建沟通人际关系的平台,较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5.2.2 优化城市社区文化工作方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和谐社区对社区文化管理的方法途径提出了新要求。社区文化建设应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以前好的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时期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增强亲和力与渗透力。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新方式;随着现代传媒不断发展,探索运用高新技术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方法。

42

1.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制度建设

制度管理是管理活动中最主要、最普遍的手段。管理如何得以顺利运行,牵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是管理运行条件即制度安排的问题,所以制度管理特别强调维持管理体系运行的制度安排对个体行为或管理中的变量因素所具有的制约和影响作用。社区文化制度管理就是根据社区文化的发展目标,从系统性和整体性出发,对参与社区文化的各种主体的行为制定出指标、规则、要求等标准和规范,并要求严格执行这些标准和规范,从而促使社区文化建设协调和有序地进行,制度管理使社区文化建设逐步走上了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制度管理的水平,是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必然选择。首先,制度管理是维护和谐社区文化有序进行的必要手段。法律是管理体系运行的前提,法理是制度管理的重要基础,制度管理依据成文的管理规章制度去约束、规范管理体系运行中的各种变量因素,以保证管理过程的有序性和管理目标得到实现。其二,制度管理也特别强调和注意管理规章对个体行为的约束,侧重制度对行为约束的宽严程度,侧重制度对行为约束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社区居民越来越呈现出异质化,针对其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多样化,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指导和控制,这就要通过明确的制度规范来实现。其三,制度管理是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效率的重要手段。社区文化管理制度明确了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有利于各司其职,提高了各部门的专业化水平和运行效率。同时,也对各部门的沟通合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促进各部门不同分工下的良好合作,这大大提高了其整体的运作效率。其四,制度管理还有助于建立公平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竞争环境。这是由于制度管理具有公平性和公开性的特征,制度管理把社区居民或社区工作者的行为置于统一的评价标准下,增强了公开性和公平性,促进了良性竞争。最后,制度不仅规约权利和义务关系,而且体现或表达组织及其成员的愿望和要求,将组织及其成员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由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形式规定下来,并为之实现设定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因此,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共同愿景。

但是,在制度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制度的制定不能过于笼统。以解释代替具体规章,所制定的制度几乎是上级文件的翻版,没有明确具体措施,操作起来缺乏标准,只好依靠领导或当事人的理解去操办,导致的后果是办事标准不一,缺乏公正公平,甚至黑箱操作、滋生。其二,制度制定不易繁琐,以便操作。制度过分追求详尽,极力想把所有的行为、现象都纳进制度管理中去,轻重倒置,操作起来费时费力,最终反而达不到制度管理的目的。其三,制度管理应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在设计社区文化管理制度时应对全局思考,其中应涵盖社区文化管理的各个方面,如社区文化管理协调制度、社区文化管理决策制度、社区文化管理岗位责任制度以及社区文化管

43

理考核监督制度等等,只有系统的管理制度才便于执行,否则容易产生制度冲突。制度管理必须周密考虑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谐,否则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另外,制度规范一定要合乎科学性,对管理中应规范的行为都应列入制度中,且规范一定要表述清晰。最后,制度管理要注意不断创新,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来完善制度。

2. 重视城市社区居民思想政治教育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延续性、多元性及区域性等特点,而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性质决定了其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具有以下方法作用:

其一, 文化导向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重大的导向作用,同样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也有助于坚定社会主义正确方向,顺承社会主流文化的趋势。社区文化是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是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亚文化离不开社会主文化,同时又对社会主文化产生影响。和谐社区文化就是在和谐社会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对和谐社会的大文化差生影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导向方法作用,就是要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教育,把社区居民的思想意识引导到和谐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上来,从而达到宣传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的目的。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还表现在抑制反文化上。反文化是亚文化的变种,它否定、背离主文化,其并非都是反动的,但反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和谐社区文化进行正面引导外,还要抑制反文化。

其二 ,文化传播方法。社区内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传播沟通不是单向说教式的,而是双向互动的;不是物质意义上的传递,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传递。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分享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①。这里所指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就是一种文化,只是形式特殊,即观念文化、行为文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传播先进的文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及道德素养,有助于树立和谐社区意识观念,而社区建设的核心点和难点是社区精神意识的培育。社区精神是社区人所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是潜移默化影响、统摄社区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一种集体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有

①夏国忠编著.社区简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4

助于社区意识的形成,利于规范居民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强大的社区文化力。

其三 ,文化整合方法。社区成员的成分日益复杂,其从事不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且文化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难免会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对社区文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其间也难免会有各种冲突的发生,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文化整合功能,就是用社会主义积极向上的文化统领社区内不同人群间的小文化,抵制封建迷信、资本主义没落文化,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社区大环境,丰富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和谐社区文化的形成。可以整合一些失调的行为,特别是注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礼貌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促进社区的安定团结。

其四,文化创新方法。和谐社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充满活力”。有活力才有创新,和谐社区文化是否充满活力,一个衡量的主要标准:看其是否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区人的文化创造力。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创造主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能极大的调动社区居民的热情和创造力,从而开创“大众创造,全民参与,人人享受”的局面,推动和谐社区文化可持续的发展。

3.重视城市社区居民沟通

在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沟通无处不在,而有效的沟通将有助于文化建设工作的完成。但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社区居民与社区工作者沟通关系的不对等性、社区工作者自身沟通能力不足、被沟通对象自身素质问题以及社区沟通渠道不通畅,这些沟通障碍都严重影响沟通的有效进行。

针对在社区文化沟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在策略上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以便提高沟通效果。

首先,建立平等互信的良好关系。在社区文化管理的沟通过程中,沟通的双方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二者只有达到协调一致才能实现目标。双方只有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沟通。社区工作者同社区居民之间可能存在着观念、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情趣等方面的差异,社区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多采用说服劝导、疏导、讨论的方法,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沟通会有助双方加深理解,达成共识。

其次,坚持以社区居民为本,借助其导向作用。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具有主体性地位,所以这里我们必须把握其内心世界,深入细致的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观念 、道德素质,为有效的沟通打下基础,即所谓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其三,发挥社区工作者的主导作用。社区工作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具有主

45

导性的地位,其能动性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沟通效果。首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完善知识能力水平,把握社区居民心理发展规律,使其在多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中保持清醒认识。

最后,构建广泛的沟通渠道。沟通渠道就是在沟通过程中,传递信息所借助的媒介。沟通渠道的通畅与否将直接影响有效沟通的实现。我们将沟通渠道分为语言模式和非语言模式两种。而在语言模式的沟通渠道又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沟通渠道日趋多样性,除了传统的沟通渠道如电话,设意见箱,广播,座谈,报纸,期刊,走访等之外,又出现了传真,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版,视频聊天等,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应用更广泛现代的沟通渠道。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上网的居民用户在不断增加,我们应大力借助网络进行沟通。网络这一新型媒介具有超强信息量,即时性,双向互动性,交流平等性等特点,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创建 “社区电子学校”“社区电子公告版”“社区网络聊天室”或者互发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更加广泛有效沟通。

5.3 建立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和谐是一种可观察、可感受、可评价的状态。尤其是社会和谐,由于其具有明显的可测指标,因此又是可以按人的意志去规划、去运作并对结果进行社会性评估,这给予人类追求、构建和谐状态以想象和实践的空间。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进行正确和有效的评估,从而促进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和谐程度。

5.3.1 建立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评价指标是测量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的工具。建立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能促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和谐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描述功能 通过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可以将城市和谐社区文化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为指标,从而便于度量、计算和比较。

第二,评价功能 这是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功能。通过对不同社区的指标测算比较,我们可以对其社区文化建设水平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分析功能 单项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的反映出现状的建设水平,但指示现状还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考察单项指标之间的关联,进而揭示出相应孤立的客观现状之间的因果联系,才能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影响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本质因素。

第四,导向功能 根据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社区文化的和谐发展

46

水平的客观描述和公正评价,我们可以了解该社区发展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并对社区文化的发展起到导向的作用。

最后,预测功能 通过这一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有根据的预测社区将来的发展趋势,并为制定相关的方针提供依据。指标体系项目的详细性和全面性可以作为战略性目标的细化和补充,这对于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3.2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科学性,即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和谐社会的内涵;二是代表性,即在众多可以用来监测的统计指标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指标;三是可操作性,即在统计上能够搜集到这方面的资料。作为对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监测,还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设置的指标所监测的都是“绩效”性质的指标,而不是“投入过程”指标。

5.3.3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操作方法

1.评价指标体系

和谐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但是和谐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因此,关于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在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这一指标体系而建立的,其特点是强调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以此来反映和评判城市社区文化的和谐与否。该指标评价体系包括社区环境文化、社区教育文化、社区民俗文化、社区体育文化、社区观念文化、社区公益文化、社区娱乐文化和社区休闲文化10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75个三级指标。如表5-1所示。

47

表5-1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评估方法 优 良 评估等级 中 较差 社区环境 文化 社区环境 及资源 绿化设施 绿化覆盖率 人均绿化面积 社区环保 社区环保意识普及率 噪声控制 达标率 污水处理率 烟尘合格率 社区整洁程度 社区设施的 完好率 社区环境 评价 社区教育文化 社区教育 资源 居民对环境的满意度 人均社区教育建设投入 社区教育工作者数量 社区教育者高学历比率(本科及以上) 社区教育设施状况 社区教育 活动 社区教育活动举办的数量 社区教育活动类型的丰富 程度 社区教育 效果 社区教育活动居民参与率 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

48

差 实地考察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问卷调查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实地考察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问卷调查 社区体育文化 社区体育 文化资源 人均社区体育文化的投入 人均体育馆 面积 社区体育工作者的人数 社区体育设施满足居民的 需求情况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问卷调查 社区体育 文化活动 社区举办体育活动次数 社区参加体育活动人数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评价 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居民的 比率 居民对社区体育活动的 满意度 材料审核 问卷调查 社区民俗文化 社区民俗 文化资源 人均民俗文化建设投入 特色民俗文化项目数量 民俗文化工作人员的数量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社区民俗 文化活动 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数量 居民参加民俗文化活动的 比率 材料审核 问卷调查 社区民俗文化活动效果 保护民俗文化意识的普及率 民俗文化活动的满意度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社区娱乐文化

社区娱乐 文化资源 社区商业性 文化投资 49

材料审核 社区商业性文化场所满足居民需要的程度 社区商业性文化娱乐场所的种类 社区娱乐 文化活动 娱乐文化项目满足居民的 需要程度 居民参与娱乐活动的数量 社区娱乐文化活动评价 娱乐设施的 安全率 居民对商业性娱乐活动的 投诉率 居民对商业性娱乐活动的 满意度 社区文艺文化 社区文艺 资源 人均文艺文化建设投入 社区文艺 工作者数量 人均文艺活动场馆面积 社区文艺 活动 社区举办文艺活动次数 社区举办文艺活动人均 参与率 社区文艺 活动效果 经常参与文艺活动的比率 居民对社区文艺活动的 满意度 社区公益文

问卷调查 材料审核 问卷调查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问卷调查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社区公益 社区公益活动50

材料审核 化 活动资源 的投入 社区公益活动专职人员数 材料审核 社区公益 活动 社区公益 活动评价 举办社区公益活动的数量 居民户参与公益活动的比率 党员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比率 居民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比率 居民对公益 活动的支持率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问卷调查 社区休闲文化 社区休闲 活动资源 人均休闲活动的支出 拥有电脑的居民户数 居民人均拥有图数量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社区休闲 活动 休闲活动支出的时间 看书报时间的比率 家庭上网率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社区休闲活动评价 休闲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 需要程度 居民对休闲活动的满意度 问卷调查 社区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活动 社区企业举办文化活动的 比例 经常举办文化活动企业的 比例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企业参与社

能积极响应社51

材料审核 区文化建设情况 区文化建设活动的企业比例 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企业 比例 材料审核 社区企业文化活动的 效果 社区观念文化 文明礼仪 居民对社区企业文化活动的满意度 社区文明公约的知晓率 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数量 文明居民占社区居民的比例 文明家庭 达标率 文明楼组 达标率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邻里关系 不良邻里关系的出现次数 邻里纠纷 调处率 材料审核 材料审核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时,各城市地区可以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评估等级实施准则,以此为依据,确立评估等级。

2.评估方法

为了使建立的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操作性,我们推荐模糊综合评估的方法,就是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评估对象的综合素质组成集合,建立数学模型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①。在评估指标体系已经确立的情况下,我们要完成数据搜集的工作。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评估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数据应来自实地调查。数据一般应通过上级检查、专家评议、测验、抽样调查等多种方式获得。为了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应由上级部门、专家小组、社区工作者、居民群众等方面分头填写评估表,进行分表统计评估,然后把各方面的评估值采用加权统计的方法进行整理,取得综合评价意见。具体方案如下:

①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0):369

52

首先,给与评价指标因素一定的权重。假设有五个指标因素A、B、C、D、E,我们赋予其一定的权重,而指标因素所赋予的权重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的,如表5-2所示。

表5-2 指标因素权重 指标因素 权重(W) A(W1) 20% B(W2) 10% C(W3) 40% D(W4) 20% E(W5) 10% 其二,由于上级部门、专家小组、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群众对不同的指标因素的掌握和看法不同,在评估结果中应占据不同的权重,我们假定赋予其权重(权重的赋予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如表5-3所示。

表5-3 评价主体权重 评价主体 评价指标 指标A 指标B 指标C 指标D 指标E 30% 20% 20% 20% 30% 50% 40% 40% 50% 40% 10% 20% 10% 10% 20% 10% 20% 30% 20% 10% 上级部门 专家小组 社区工作者 居民群众

其三,评价等级及记分。对于每个指标因素均按五个等级评价,每级记分如表5-4所示。

表5-4 评价等级记分 评价等级 记分(N) 优 100 良 80 中 60 较差 40 差 20

最后,结论。根据上级部门、专家小组、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群众评价得来的数据,采用算数加权平均求和的方法,即可评价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状况。

由于综合评价结果并不正好是以上各等级所给的分数值,特作如下规定: 100>=N>90 优 90>=N>80 良 80>=N>60 中 60>=N>40 较差 40>=N>0 差

53

本文尝试着建立了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估的方法对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进行评价。但对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评价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评估方法上还可以进行新的探讨。

54

结 束 语

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提出,反映了构建和谐社区的现实要求,体现了社区文化的前进方向,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社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市社区提出的必然要求。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要以党的十七大及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培育和谐社区精神和促进社区居民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育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为根本。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深刻认识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现状,科学分析影响社区文化和谐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区文化的和谐发展。

选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区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和谐发展将对和谐社会文化的建设产生重大影响。二、文章首次清晰并完整阐述了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特征与功能。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方法,对获取的数据整理分析形成调研报告,从而研究社区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并深入分析不和谐因素存在的原因。四、在促进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本文首次提出构建城市社区文化和谐理念,并探索建立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希冀提高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和谐程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论文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性较强。

尽管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总结和分析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及原因所在,并针对问题,从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理念及遵循相应原则和探索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新机制方面尝试性地提出解决路径。但由于笔者时间、篇幅以及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本文对探索城市和谐社区文化新机制还不够深入,相当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的检验,对于这些不足,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进行深入思考以便修改和完善。

55

参 考 文 献

[1] [2] [3] [4] [5] [6] [7] [8] [9]

[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79.

[美]R.E.帕克等著,宋峻岭等译.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0.

[美]梯利著,葛子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Fisher, Claude S. The Urban Experience[M].New York: Hare Brace Jovanovich. Inc,1998:268.

http://blog.sina.com.cn/u/49e60798010005lb 2007-7-1.

http://www.czdj.gov.cn/buxianjinjiaoyu/dangjianxuehui.asp?ArticleID=1044,2007-6-30

http://www.hawh.cn/html/20050923/327315.htm.

John Ortiz Smykla. Community –based correcti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M] . New York: Macmillan, c1981.

Peter Day and Douglas Schuler edited. Community practice in the network society: local action / global a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Pinker R.. Social Theory & Social Policy [M]. London: Hein man EducationPublisher,1994: 78-82.

鲍宗豪.全球化与当代社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08.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6.

查志强.试论中国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的变迁与创新[J].杭州党校学报,2001, (1):43-44

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0):369 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窦玉沛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诣[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3.

赋斌.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22(3):62. 高春燕.社区人口与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

韩兆海.社区文化论[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

韩子荣,连玉明主编.文化型社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6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红旗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洪鉴.论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及建设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226.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1).

黄楚胭.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1:9

黄纯斌.城市社区管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贾华强,马志刚,方栓喜编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4.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黎熙元主编.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81 李会欣,刘庆龙编著.中国城市社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李素霞.古希腊早期和谐思想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22 (3):57 梁启东.社区发展研究报告[M].沈阳:辽宁沈阳出版社.2002. 娄成武等著. 社区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7.

马仲良,于燕燕主编.社区文化与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67

孟固,白志刚著.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53.

秦文志.试论和谐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攀登,2006,(1):48.

宋协娜 等,论社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唐忠新.城市社会整合与社区建设[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2.

王昌生,刘萍,宇宙锋主编.构建和谐社区:理论与实践[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翁卫军,杨张乔主编.建设现代和谐计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吴良铺.建筑、城市、人居环境[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4):160.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193.

夏国忠编著.社区简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阎志民.跨世纪治国方略[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2 阎志民.跨世纪治国方略[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52 杨梅芳.论社区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观[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5) 叶南客.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叶南客.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129. 叶育登.关于温州社区文化建设的考察[J].温州大学学报2003,(12) :17. 于显洋主编.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28 袁秉达,孟临主编.社区论[M] .北京: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14 张堃,何云峰编著.社区管理概论[M]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0:33. 张卫.可持续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文化[J].学海,2003, (5) :85. 张玉枝著.转型中的社区发展——与社会分析视角[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钟小浜等.论现代社区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6):82-85.

仲红岩.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D]. 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2:6. 周堡垒,陈君.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 (2) :91-92.

周文健,宁丰.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06.

58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 牟红红,丁慧民.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文教资

料,2007,5(上旬):10-11.

[2] 牟红红,丁慧民.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有效沟通[J]. 现代企业教育,

2007,(2):-65.

59

附件:城市和谐社区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为了了解我市社区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不和谐因素,从而促进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现将设计的调查问卷发放给您。请您按照实际情况,在您所选的选项下打“√”。我们对您的支持和配合表示深深的感谢!

您的年龄:A 20岁以下 B 21-30岁 C 31-45岁 D 45-60岁 E 60岁以上

您的文化程度:A 研究生 B大学(含大专) C 中专、技校生 D高中以下

您的职业:A工人 B农民 C公务员D教师E打工者F学生 G自由职业者 H其他

您的居住年限:A 20年以上 B 10-20年 C 5-10年 D 5年以下

您的工作年限:A 30年以上B 20-30年 C 10-20年 D 5-10年E 5年以下

性别:A 男 B 女

您所在的社区

1. 在目前存在的社区环境问题中,你意见最大的是(多选)?

A 噪音问题 B水污染问题 C交通设施问题 D废气物问题 E安全问题

2. 您认为影响社区环境的主要因素是?

A 社区居民的个人素质 B 有关部门的管理问题 C 物业公司管理 D 外来人口入住

3.您对社区环境的满意程度?

A 非常满意 B 比较满意 C 基本满意 D 不太满意 E 很不满意

4. 请勾出您所在社区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多选)

A 图书室 B 报栏 C培训室 D电脑室 E文化休闲广场 F健身设施

5.您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情况?

60

A 经常参与 B 有时参与 C很少参与 D 极少参与 E 从不参与

6.社区教育活动的丰富程度?

A 很丰富 B 比较丰富 C 一般 D 不太丰富E 基本没有

7.您对社区教育的满意程度?

A 非常满意 B 比较满意 C 基本满意 D 不太满意 E 很不满意

8.您对社区体育基础文化设施的满意度?

A 非常满意 B 比较满意 C 基本满意 D 不太满意 E 很不满意

9.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

A 经常参与 B 有时参与 C很少参与 D 极少参与 E 从不参与

10.您参与社区民俗文化活动的情况?

A 经常参与 B 有时参与 C很少参与 D 极少参与 E 从不参与

11.民俗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

A 很丰富 B 比较丰富 C 一般 D 不太丰富E 基本没有

12.您对民俗文化活动的满意度?

A 非常满意 B 比较满意 C 基本满意 D 不太满意 E 很不满意

13.您参与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

A 经常参与 B 有时参与 C很少参与 D 极少参与 E 从不参与

14.您对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的满意程度?

A 非常满意 B 比较满意 C 基本满意 D 不太满意 E 很不满意

15.你参与休闲活动的情况?

A 经常参与 B 有时参与 C很少参与 D 极少参与 E 从不参与

16.您的休闲活动的丰富程度?

A 很丰富 B 比较丰富 C 一般 D 不太丰富E 基本没有

17.您对休闲活动的满意度?

61

A 非常满意 B 比较满意 C 基本满意 D 不太满意 E 很不满意

18.您参与社区企业文化活动的情况?

A 经常参与 B 有时参与 C很少参与 D 极少参与 E 从不参与

19.你对社区企业文化活动的满意度?

A 非常满意 B 比较满意 C 基本满意 D 不太满意 E 很不满意

20.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A 组织者 B 表演者 C 观众

21.您认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关键是?

A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 B 继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C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D加强社区文化服务

22.邻里纠纷出现的频率?

A从不发生 B极少发生C 很少发生 D有时发生 E 经常发生

23.您所在的社区居民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如何? A 非常好 B 比较好 C 一般 D 不太好E 很不好

24.您对社区文明状况的满意度?

A 非常满意 B 比较满意 C 基本满意 D 不太满意 E 很不满意

25.与以前相比,您所在社区的文化状况 A 变好 B 没变 C 变差

26.您对所在社区文化建设状况的总体评价? A 非常好 B 比较好 C 一般D 不太好E 很不好

27.您对建设和谐社区文化的态度?

A 很支持 B 基本支持 C 不支持 D 无所谓

28.您认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多选)? A 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不足 B 社区管理不健全 C 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不高 D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素质不高

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