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六国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体会“赋”“史论”的不同特点。 2.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 借鉴借古讽今、描写议论结合、分析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
4.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学会审视历史,
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体会“赋”“史论”的不同特点。 2.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难点
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学会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同时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3.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活动过程: 【导入】
【任务一: 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
(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出身名门,少年富贵。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深得皇帝敬重。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为子孙留藏了很多书。父亲杜从郁、伯父杜式方都入朝为官。
(2)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他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其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风范。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三人合称为“三苏”。著有《嘉祐集》。是唐宋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之一。 2.背景介绍
(1)《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堪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这篇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向唐朝同事者提出了警示,表达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民的情怀。
(2)宋太祖统一天下后,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全备废弛,地方兵力薄弱,边境防务空虚。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后宋又须每年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像。六国是因为采取了这样的方针路线而被秦所灭,北宋王朝如果不改弦易辙,势必也将落得和六国一样的下场。关心国家命运的苏洵,就是用这样的论点写下了这篇以古喻今、议论透辟的《六国论》。
【任务二:疏通文意】
师生共译文本,疏通文意,重点解释实词、虚词、古今异义
【任务三 :关照历史】
1.
明确作者意图
2.
梳理论证结构
3. 比较两者异同
【任务四:照鉴今人】
【课堂小结】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评述历史有关,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则提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同样是秦灭六国的历史事实,不同的人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六国论
观古 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