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与高校老年康养教育的融合
来源:叨叨游戏网
教育与实践Education and Practice浅谈“互联网+”与高校老年康养教育的融合——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永春里学院为例高春月 何超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摘 要:“互联网+”在全社会的深入推广和广泛应用已成为普遍趋势,将“互联网+”引入老年康养事业势在必行。本文以高校老年康养事业为研究对象,简述“互联网+”在该领域推广的必要性和现状,并进行融合发展的探索和研究,最后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提出落实举措,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建议。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老年康养教育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约占全球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1]。与此同时,各地养老机构等老年康养事业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并开始积极融入“互联 网+”元素。党的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养老事业的发展。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2]。民政部原副邹铭指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应该紧跟信息化发展前沿,探索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实现标准化和信息化两翼齐飞。”[3]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互联网+”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似乎没有哪个行业或领域不可以与之融合。那么,“互联网+”如何与老年康养教育事业融合发展呢?这里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将互联网+、新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康养事业;二是逐步向“康养”和“康养教育”方面发展,使其“文化养老”的属性更加明显。一、“互联网+”老年康养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互联网+”老年康养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时代的驱使、人民的需要、产业的升级三方面(见图1)。“互联网+”老年康养教育发展应用的必要性时代的驱使人民的需要产业的升级图1 “互联网+”老年康养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多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养老事业将不再是简单的“养老”。新时代、新思想驱使着新变化,人民的需要也在发生着变化,产业的升级也需要新的技术或新的业态。(一)时代的驱使:“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在我国,“互联网+”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4]。“互作者简介:高春月(1988—),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秘书,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旅游管理;何超杰(1987—),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人事处助理兼培训处(教师发展中心)助理,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发展。81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教育与实践Education and Practice联网+”深入社会各领域,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行业因此实现了转型升级,正在思考如何更深一层融合“互联网+”思维,老龄化社会驱使下的老年康养产业也需要与“互联网+”进行深入融合。作为教育的阵地和离退休教职工的聚集地,高校如何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使高校老年康养教育事业在传统康养产业不断标准化的同时更加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更具科技性,是值得研究并进行探索和应用的新趋势。及应用现状、必要性、模式、路径等;搜索“互联网+高校康养教育”,得到0篇文章。这说明在这一领域,我国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在现实中的推广也比较薄弱。我国传统养老产业多注重物质上的满足、满意和有求有应,即“老有所养”。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多样,人们更多地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休闲娱乐,更关心的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6]。通过调查研究和资料查询,我国在“互联网+”养老领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速度快、任务重、底子薄三方面(见图2)。(二)人民的需要:老年康养生活新需求**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康养产业不仅是老年人关心的事业,也是年轻人关注的事业。同时,老年康养产业结构逐渐发生新的变化,人民对康养产业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更关心健康护理、衣食起居;更关心环境优越、人性设计;更关心预警监控、应急处理;更关心服务质量、精神慰藉;更关心物质满意、文化满足;更关心个性施展、兴趣发挥;更关心康养娱乐、价值实现等。高校康养教育事业同样面临这样的新需求,且高校本身作为教育基地,文化底蕴丰厚、环境优雅、安静稳定、宜居宜养,有多种基础设施能满足老年人的学习兴趣,能丰富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在满足新时期老年康养事业方面具有天然的资源和内在优势。速度快“互联网+”养老的发展现状任务重底子薄图2 “互联网+”养老的发展现状第一,速度快。速度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二是在国家重视下,我国的养老事业迅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尤其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的目标和任务已(三)产业的升级:传统养老产业新方向我国养老产业起步较晚、底子薄弱、体系欠缺、资源匮乏、人手不足[5],传统养老产业在不断改进完善的同时,仍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新需求,需加快转型升级。“互联网+”能对现有养老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和优化;有助于通过信息数据统计,实现线上检测分析,开展康养工作和建设养老设施;有助于线上监控检测,实施“精准养老”;通过线上智能服务,能补齐专业人员不足的短板。这些新变化都将催生新的产业发展,加速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促使老年康养事业更加智能化、信息化。基本完成,相关法规不断完善和推进,老年康养事业整体向好发展;三是“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推广应用速度快,推动其与养老产业的融合逐渐受到重视,并已开始探索实施。第二,任务重。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约2.55亿,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但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速度仍然滞后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养老场所不足,管理机制、运营模式、服务质量等有待进一步优化,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在我国养老产业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实践应用还未完全推广,与康养教育事业融合发展的挑战性仍然艰巨;同时,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接受速度普遍较慢,特别是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新型通信(5G通信)等信息化技术产物的接纳和接受速二、“互联网+”养老的发展现状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互联网+养老”,共得到18篇文章,集中在2015年之后,研究内容主要涉82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教育与实践Education and Practice度更为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互联网+”在老年康养事业中的推广和应用。第三,底子薄。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我国养老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养老体系不健全,老年大学、养老院等养老场所整体缺乏,机制落后,服务质量不高,从事养老事业工作的专业人力资源不足。新时期养老产业虽发展速度较快,但目前质量参差不齐、数量不够、资源不足、标准不一,整体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成熟、不够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养老体系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还处在摸索阶段,“互联网+”如何在养老事业中发挥整合资源、优化效率、补齐短板、提升水平、融入科技、创新思路的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养结合的“第三年龄”寄宿式学院,也是武生院“产学研用”的平台之一。“永春里”即“永远走在人生的春天里”,立足于“四园合一”的“家”的发展理念,倾心打造集校园、家园、康园、乐园为一体的家园式养老服务体系,集学习交流、兴趣培养、健康养生、健身休闲、生活体验、短期旅游、长期疗养于一体,是学养结合的典范,是文化养老的有益探索,在老年人康养事业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但在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结合武生院老年康养教育的发展现状,其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1.“互联网+”与武生院老年康养教育融合发展的建议措施(1)实施“互联网+”高校养老工程。“互联网+”高校养老工程可从以下八方面构建:①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对学校现有康养物资进行整理存档,为资源整合优化、合理配置和后期精准采购提供可靠数据支持。②三、“互联网+”与高校老年康养教育的融合发展(一)“互联网+”在高校老年康养教育中应用的原则当前,高校退休教职员工的数量不断增多,康养工作已成为校工会或校友会的工作内容之一。如何把握“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产物,把握老年康养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高校中进行探索和融合,值得探索和研究。目前,“互联网+”与高校老年康养教育的融合发展还处在摸索中,但也应该遵循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守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突出高校的优势和特色,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同时,遵循“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和优势,遵循以人为本和个性化养老的原则,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经过合理的试点,论证其有效性后逐步推广。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对学校教师的年龄、病历、身高体重、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特长技能等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存档,方便后期进行精准康养和跟踪服务。③利用移动互联网对学校康养工作进行高效、便捷、精准的跟进和监督。④利用“互联网+”,与校医院合作,开展远程提醒和智能控制,在必要的位置安装自动报警和智能处置系统,发挥“互联网+”的动态监测和行为记录分析功能。⑤依托学校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结合“互联网+”优势功能,以失能、独居老教师为重点,建立呼叫服务和应急救援机制。⑥提高“互联网+”资讯的服务质量,向学校离退休老教师和其他养老人员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医等服务。⑦结合“互联网+”,开发适合老年康养教育人工智能设备,发展智慧康养。⑧结合“互联网+”,推广康养教育APP应用,发挥资讯平台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功能。(2)结合“互联网+”发展高校文化养老。文化养老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养老来说的。物质养老,人们关心的是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关心的是病有所医、医有所治,关心的是吃饱穿暖、风雨不侵等,即老有所养。而文化养老更多关注精神、情感层面,人们关心的是精神慰藉、养生护理、健康预防;关心环境优越、服务质量;关心个性施展、兴趣发挥;关心身心愉悦、价值实现等。(二)“互联网+”与高校老年康养教育的融合——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武生院”)在高校老年康养教育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该校设立校内永春里学院和校外旅居疗养基地,专门为武生院退休教职工的康养与教育而服务,是中国首家学83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教育与实践Education and Practice高校文化底蕴丰厚、环境优雅、安静稳定、宜居宜养,开展文化层面的养老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的优势,如,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与康养人员进行陪聊和陪伴;利用“互联网+”丰富学校康养人员的学习形式和内容,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利用“互联网+”搭建平台,便于有兴趣的康养人员进行个性施展、兴趣张扬。2.“互联网+”与武生院老年康养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1)利用“互联网+”与高校老年康养教育事业融合发展。首先,可通过互联息技术与有关企业合作,把武生院的校外旅居疗养基地项目做大、做强、做便捷、做智能。其次,可依托“互联网+”获取大量老年康养者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归类和分析,形成大数据资源库,为老年康养者开设可线上线下自由切换学习的专业学科类、健康养生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爱好类、体育休闲类、乐享生活类等老年教育课程,突出康养与教育的融合。在老年教育课程学习中,离退休教师既是学员,又是教师,自教自学、互相教学、共同学习,达到康体、养心、修性、学习、自我价值继续发挥余热的效果。最后,可依托“互联网+”,提供康养资源供需信息,达到优化康养资源、有效利用康养资源的目的,把武生院现有可供养老的资源在“互联网+”资讯平台上进行归类归档,实时提供查询或预约服务,通过“互联网+”盘活原本静态的优势资源,使其成为可以为学校老年康养教育提供便利的动态资源。(2)利用“互联网+”,继续发挥老年康养人员的余热和社会价值。武生院永春里学院的学员主要为退休“高知、高管”的“两高”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借助“互联网+”平台,在科研教育、公益活动、价值引导、思想引领、教育学生、校园建设等方面继续发挥余热。还可以发挥“两高”康养学员的特长和教育优势,有针对地搭建“两高”康养学员与新时代学生的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平台,以学校为场所,以“互联网+”为中介或平台的“‘两高’康养学员+互联网+学生”的教育模式。四、总结将“互联网+”融入老年康养教育是我国养老事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将有助于高校养老事业转型升级并走在信息化前沿,有助于推进我国养老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互联网+”与高校老年康养教育事业的融合发展刚刚起步,相关推广建议需证实和摸索,其实效性需进一步验证、跟踪和反馈。参考文献[1]华迎放.“互联网+”综合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劳动,2018(5):42-53.[2]陈壮艳.“互联网+”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8(9):20,67.[3]耿永志,王晓波.“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机遇、困境与出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 109-114,122.[4]耿永志,王惠颖.“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研究:转型、融合与新业态[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4):36-41.[5]陆博文.“互联网+”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6]任思龙.“互联网+养老”正在进行时[J].信息化建设,2016(6):108.84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