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泰勒虫病的流行、诊断与防治
来源:叨叨游戏网
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9期总第9期 ・ 103 ・ 牛泰勒虫病的流行、诊断与防治 周湘华 (吉林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31500) 1 病原 牛环形泰勒虫,形态多样,虫体小于红细胞半 径。寄生红细胞内的有椭圆形、环形、杆形、逗点形、 圆点形和十字形等,其中以椭圆形和环形的虫体占 多数。红细胞的感染率通常为15 ~2O ,高者超 过90 。寄生网状内皮细胞的虫体,大多数呈不规 则类圆形,较易被查见的是一种多核体,由于形状很 像石榴的横断面,因此称之为石榴体。用姬姆萨液 染色镜检,可见在原生质背景下包含有数目不等、暗 紫色或微红色的染色质核,故又称之柯赫氏蓝体。 石榴体还可能在血浆和淋巴液中发现。 环形泰勒虫的中间宿主为牛体,以无性繁殖方 式进行;在终末宿主璃眼蜱体内以有性繁殖方式进 行。当携带了病原体的璃眼蜱吸食牛血时,病原体 即可经由蜱的唾液进入牛体,先在肝脏、脾脏和淋巴 结等网状内皮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变为石榴体,后 崩解成许多大裂殖子,继而侵入至新的网状内 皮细胞内,重复上述无性繁殖过程。 经过数次此种无性繁殖后,侵入网状内皮细胞 内的一些大裂殖子发育为小裂殖体。这些大裂殖子 崩解后释放更多的多小裂殖子,在红细胞内变为雌 性或雄性配子体。在牛体内的环形泰勒虫的发育到 此为止。当蜱叮咬牛体时,配子体再进入蜱体内,在 蜱虫肠内雄性配子体发育成小配子,雌性配子体发 育成大配子,两种配子结合成合子,再发育成动合 子,窜人蜱唾液腺细胞内发育为孢子体,最后变成许 多子孢子进入蜱的唾液腺管,当蜱再次吸食牛血时, 子孢子即可侵入牛体内。 2 流行 泰勒虫在蜱的体内的一个世代范围里,通过变 态发育后才能达到感染阶段的,如果幼蜱或稚蜱吸 食了带有病原体的牛血,只有到稚蜱或成蜱阶段才 能把病原体传播给牛。但不能经卵传递到下一代。 发病季节与蜱的活动季节有直接关系,通常以7月 份为发病高峰期,8月中旬后渐渐平息。因外界各 种因素的影响所致,有时可能提前或拖后。该病流 行的牧区,以3岁以内的牛发病为多,尤以2岁内的 牛最多。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耐过的牛可保持带 虫免疫,最多可达6年之久。 3 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为39.5~41.8 ̄C,呈稽留热。精 神不振,食欲减退。呼吸和心跳加快,流泪,结膜潮 红。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痛感。此时在牛血中很少 发现病原体。以后当虫体大量侵入红细胞时,病情 加剧,精神委靡,体温升高到40.5~42.0℃,食欲废 绝,反刍停止,弓腰缩腹,鼻镜干燥,可视黏膜苍白或 呈黄红色。病初有便秘表现,其后腹泻,或两者交 替,粪中带血丝。红细胞大小不匀,总数减少,并出 现异形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心跳亢进,血液 稀薄,不易凝固。病后期明显消瘦,于2周内死亡。 4 剖检 尸体消瘦,血凝不良。第三胃内容物干涸,第四 胃黏膜肿胀,有出血点和大小不一的溃疡灶。体表 淋巴结肿大、出血。解剖后见肝肿大,脾脏肿大数 倍,脾髓软化。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肠系膜有不 同大小的出血点及胶样浸润,重症者小肠、大肠有大 小不等的溃疡斑。 5 防治 在蜱大量孳生时期,牛群应停止放牧,改为舍饲 喂养,避免牛只受到侵害。在实行舍饲喂养前,必须 对牛舍进行彻底消毒、灭蜱处理后,才能进舍喂养。 第一,10~11月份用0.2 ~0.5 敌百虫水溶液喷 洒圈舍的墙壁等处,以消灭越冬的幼蜱。第二,翌年 的2~3月份用敌百虫溶液消灭寄生于牛体上的蜱 虫,灭蜱2次,相隔15天左右。第三,牛泰勒虫病一 般在6月开始发生,7月份达到高峰,8月份渐趋平 息,为避免本地牛只将蜱带到其他地区或外来牛只 将蜱带人,调运牛只尽量选择9~1O月份无蜱活动 的季节进行,并进行1次灭蜱处理。 具备条件的饲养场可进行输血操作,剂量为 500~1000mL/次。可用维生素B12,成年牛100~ 120rag/次,可有效改善贫血状态。根据兽医临诊与 治疗经验,可选择如下药物治疗。 阿卡普林,用生理盐水配成1 ~2 溶液, lmg/kg・w,皮下注射。戊烷脒,使用剂量为4~ 7mg/kg・w,肌肉注射,1次/天,隔天1次,连用2 次。三氮脒,使用剂量为黄牛3~7mg/kg・w,乳牛 3~5mg/kg・w,水牛7mg/kg・w,1次肌肉注射。黄 牛、乳牛不得超过3次,水牛只注1次,每次间隔1 天。阿卡普林和黄色素合用,第一、第二天用黄色素 3 ̄5mg/kg・w,第三天用阿卡普林,1次/日。青蒿 琥酯,按5mg/kg・w,1次口服,2次/天,连用3~4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