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叨叨游戏网
2011年第8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No.8,2011 总第208期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Serial No.208 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 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正峰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我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建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建立的政 治前提,知识界所接受的西方大学思想则是其建立的思想基础,而少数精英对西方大学制度的实践是其建立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_"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1)08—0001—03 一、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政治前提 府时,就以职员系人民公仆,不应再有“大人”、“老爷” 等旧称,公文中用语亦应改变。是年2月23 13,蔡元培在北 1906年,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等人在东京编制《 上迎袁途中也发起“社会改良会”,其第17条,亦主张“废大 方略》时,就把民主共和制视为最美好的政治制度,明确提 人、老爷之称,以先生代之”[711s5。由此引发了一段有意思 出:“今者由平民以建国民,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 的插曲:5月间,因典礼院并入教育部,蔡元培派前学部郎中 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 胡玉缙等前往接收。那个起草公文的人于通知函中,写有 之。”…在其最重要的文件《军宣言》中逐条解释了同盟 “奉总长谕”字样。胡玉缙大怒,写信给蔡表示不满。蔡复函 会的政治纲领,在讲到“建立”时,就贯穿了“(1)革 以谢,并且教育部承政厅也为此事去函进行解释 ]l "。 命——‘国民’由‘平民’产生。(2)民主——大总 从此小处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民主共和的渴望和珍惜。总 统和议会议员由国民公举,由议会制定。(3)平等—— 之,“随着一九一一年的成立,它把的控制权移到了 国民有平等的参政权,人人共守”_2 J。1911年的辛亥革 民众手中”L8J3 ,辛亥的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政治,建立 和国,因此,胜利后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按照资产阶级 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中华, 的要求进行的,教育自然也不例外,自然也要为实现“民主共 在南京成立了临时。并且,在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各省 和”进行重新设计。 代表投票方式选举国家元首——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参议 孙中山曾提名章炳麟为教育部,但由于“他并不欢 院正副议长等;以投票方式决定国家政务大事——与外国宣 迎共和国。在他看来,虽然所有都值得怀疑,但没有比 战、媾和、缔结条约等 J。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 ‘代议制’民主更可鄙的了” J。因此,遭到临时国会议员代 正式公布了由参议院议决通过的《中华临时约法》,其中 表的反对,孙中山乃改提蔡元培,获一致通过。这是由于蔡 规定“人民有于议会之权”、“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 元培是一位资产阶级家和著名的教育家,他符合当时政 权”、“人民有诉讼于,受其审判之权”、“人民对于官吏 治形势的要求。 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行政院之权”、“人民有应任 1912年10月24日,教育部颁布的《大学令》规定,“大 官考试之权”、“人民有选举与被选举之权”等 4]。《临时约 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 法》的公布“确立了代议民主共和政体”_5 J。 可见,《大学令》体现了《临时约法》之代议民主精神。以后 在当时,“民主共和成为时髦的口号”,《大公报》就言: 颁布的《大学组织法》、《大学法》等法律以及各大学颁布的 “自成立,凡有不规则之举动,不正当之行为,辄日破坏 大学章程都继承了此制度设计,只是在具体细节有所区别而 ,借此说以罪党人,党人借此说以斥。” 因 已。蔡元培后来在《回任北大校长在全体学生欢迎会上演说 此,国民在13常生活用语中也注意废除代表封建社会不 词》中指出:“第一步组织评议会,给多数教授的代表,议决立 平等的称呼,以体现“民主平等”。孙中山在主持南京临时政 法方面的事;恢复学长权限,给他们分任行政方面的事。但 收稿日期:2011—06—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编号:作者简介:张正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09YJC880065)。 主要从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 2 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 校长与学长,仍是少数。所以第二步组织各门教授会,由各 起草的《大学令》¨ 。《大学令》及蔡氏后来在北大的改革 教授与所公举的教授会主任,分任教务。将来更要组织行政 所体现的“教授治校”等思想则是受德国影响无疑。罗家伦 会议,把教务以外的事务,均取合议制。”¨ 由此可以看 就认为蔡元培,“他对于大学的观念,深深无疑义的是受了 lhelm Von Humboldt) 出,以蔡元培为总长的教育部所制定的教授治校制度顺应了 19世纪初期建立柏林大学的冯波德(Wi 。 政治变革的需要,它所体现的民主精神,在社会是不可 和柏林大学那时代若干位大学者的影响”能实现的。也就是说,政治民主是教育民主的前提条件。 陈平原就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追慕德国大学的 与自由风气的,并非只有蔡元培一人。”¨ 时任清华教 二、知识界所接受的西方大学思想基础 授的钱端升也认为:“近年来教授治校精神,日增一Ft,往往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他们的高等教育,主 以全体教授或全体教授所推之代表组织评议会为全校之最 要途径是通过中国人对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学制的介绍和倡 导及来华传教士的宣传。在洋务运动中,同文馆的设立就是 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的结果。正如舒新城所言,自同文馆设立 之后,“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传衍而来的教育制度,逐渐为西洋 的教育制度所替代”_1lj。。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 围内付诸实施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在其《大学堂章 程》的第五章“教员管理员条例”中就规定:“堂内设会议所,凡 大学各学科有增减更改之事,各教员次序及增减之事,通儒院 毕业奖励等差之事,或学务大臣及总监督有咨询之事,由总监 督邀集分科监督、教务提调、正副教员、监学公同核议,由总监 督定议。” 这条规定具有《大学令》中“评议会”之雏形,而 此章程就是在“上溯古制参考列邦”¨ 基础上建立的。 中华成立之后,人们对于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制 度有很多议论。陆费逵在《敬告教育总长》一文中说: “共和国之学制,以法国为最善。法国立法之精神,全在用合 议而辟独断。其合议之关于全国者,为高等教育会议。盖兼 听则聪,众人之讨论胜于一人之独断也。”¨ I6 庄俞也在《论 今Et之高等教育会议(敬告教育部之一)》中认为:“又 尝闻之,意国有公共教育会议,亦会议体之教育行政机关也, 其职任甚繁重……会员凡三十六名,其三分之一由学部大臣 选任,三分之一由议院互选,三分之一由高等学校教授定之。 此又今Ft之高等教育会议所可采仿之制也。”¨ 对于这些建 议,时任教育部的蔡元培也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 中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的看法,作为回应。他认为:“教育有二 大别,日隶属于政治者,日超轶乎政治者。时代(兼立宪 而含性质者言之)教育家循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 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 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 u- 1912年7月10日,蔡元培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 中表示:“至现在我等教育规程,取法日本者甚多。此并非我 等苟且,我等知日本学制本取法欧洲各国。惟欧洲各国学 制,多从历史上渐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齐划一,而又含有西洋 人特别之习惯;日本则变法时所创设,取西洋各国之制而折 衷之,取法于彼,尤为相宜。然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 采欧美相宜之法。即使日本及欧美各国尚未实行,而教育家 正在鼓吹者,我等亦可采而行之。”¨1 U_”经过一个月的讨论, 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23件议决要案,其中包括蔡元培亲自 高机关,不设教务长,即设亦不重要。不特教务长而已,即校 长亦唯评议会之命是听。”“改良之法,允宜赋教授会以治校 之权。教授之上,除校长外,无他职员;教务长亦但以教授充 之,为教授而不为职员。庶几教授之气可扬,教授之意可贯。 教授会之组织,由全体教授,或由教授互选之代表均可,以校 长为,藉收统一事权之效。教授会得设各种委员会,以 统治全校,一如英国市郡议会之组织然。”l1 9¨ 同在清华的 梁启超也认为:“大学的组织应当以‘教授团’为主体。”“这 教授团在学校中是最主要的团体,校中一切事务都由他们规 定,由他们执行。”“大学校长,可以由教授团中推举。或是互 推,或是各教授轮流担任。轮流担任是一个很好的制 度。”_1 l3 可见在当时,西方大学制度还是得到知识界的一 致赞成的,也影响着当时大学制度的构建。 舒新城认为:“一切思想都不能离开实际活动而 ……它在教育实际上必定已经或将来必要发生效果。”_llj 也就是说,我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是西方大学思想影响 教育实际活动之结果。 三、少数精英西方大学制度的实践:关键因素 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时,《教育杂志》主编陆费逵就 认为:“临时成立,教育总长幸庆得人,此深可为吾未来 国民贺者也。”l2o。蔡元培被任命为教育总长之后,通过各种 途径物色人才组建教育部,据蔡元培讲,在七十多位部员中, “一半是我所提出的,大约留学欧美或日本的多一点;一半是 范君静生所提出的,教育行政上有经验的多一点”[21 。正如 田正平所指出的,“在组织教育部过程中,蔡元培吸收归国留 学生参加部务工作的意识非常明确”l2 j瑚。以蔡元培、范源 濂为首的一批归国留学生和由他们援引的一批教育界进步 人士,成为“领导全国教育改革除旧布新的核心力量”u22¨2o 。 在他们的努力下,1912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 议就顺利审议通过了蔡元培亲自起草的《大学令》¨ 。蔡 元培后来在其《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一文中就谈道:“我的兴 趣,偏于高等教育,就在高等教育上多参加一点意见罢 了。”ll 0 l衄因此,有学者认为《大学令》是蔡元培“教授治校” 的思想的充分反映 。 1913年9月,“二次”失败后,袁世凯开始了他的独 裁统治,新任教育总长汪大燮为了服务于袁世凯,完全篡改 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建立的影响因素分析 3 了民初教育宗旨,破坏已建立的民主制度。时在教育部工作 的钟观光在给蔡元培的信中写道:汪大燮长“教育部,以尊孔 教、禁邪说自命,盖以此迎合项城,为一种投机之事业也。停 办大学,现将实行,虽颇有人反对,而汪则持之甚坚”。而夏 [6]王印焕.从天津《大公报》的时评看民初政局[J].民 国档案,20o3,(3):52. [7]高平叔,王世儒.蔡元培书信集:上[M].杭州:浙江 教育出版社,2000. 曾佑“竞竭力迎合其意……倘以平等、自由谬说输人,必 为国家大患;并痛诋昨年部颁教育宗旨,荒谬绝伦,非亟加更 正不可云云”_2 。幸而1916年6月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 [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 社.1987. [9][美]杰罗姆・B・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 [M].单正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03. [10]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1. 总统,特任范源镰为教育总长,命袁希涛为次长。在民元蔡 元培任教育总长时,范源濂任次长,袁希涛任普通教育司司 长,二人对蔡元培的教育理想有深刻认识,才又使近代教育 回归民主。 1917年1月,蔡元培被范源濂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按 照他在《大学令》中表达的大学思想来改革北大内部管理体 制。他第一步组织评议会,第二步组织各门教授会,并且具 定了《评议会规则》和《教授会组织法》,建立 E大教授 治校制度。梁漱溟就认为,“而匿非蔡先生长校,亦即不可能 有当时的北京大学”_2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推动了我国 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为近代其他大学教育树立了崭新的楷 模u2 。有研究者指出:“蔡元培的民主理念和个性特质以及 依靠、学有专长的教授群体是北大‘教授治校’制度得以实现 的不可或缺的条件。”_2 而在时期实行教授治校被称之 为“一枝独秀”的清华,其教授治校制度的维护也是得益于 “曹云祥本人具有民主素养,后继者梅贻琦也是一位尊重教 授和学生的谦和君子”[28] 。不过,北大在1931年蒋梦麟任 校长之后,就“颁布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生读书三原则,此 制(教授治校——笔者注)终结”了[28]77。只是在胡适任校 长之后,才在颁布的《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中重新确立了 教授治校制度。 关晓红认为:“章程、条文只是理论和思想的文本形式, 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贯彻实现。”近代教育行政机构及大 学的领导者或教授们,“对于具体措施的制定及其实行, 会发生重要作用,从而影响宗旨、方针、制度、规章具体落实 的进度和样态”_2 。也就是说,我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 的建立得益于少数精英对西方大学制度的实践。但是他们 的力量毕竟有限,所以教授治校制度往往随着他们的去留而 改变,他们成为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建立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97. [2]王来棣.孙中山的自由平等观的演变和所揭示的问 题[J].近代史研究,1988,(1):53. [3]张宪文.辛亥前后孙中山建设现代国家的理论与实 践[J].历史档案,2004,(4):44. [4]张正峰.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 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5. [5]田穗生,等.中外代议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0:57. [11]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 出版社.2007. [12]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1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27. [13]何炳松.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c]//最近三 十年之中国教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79. [14]琚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 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5]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 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830—831. [16]高平叔.蔡元培生平概述:下[J].档案,1987, (4):113. [17]罗家伦.历史的先见——罗家伦文化随笔[M].上 海:学林出版社,1997:135. [18]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2000:28. [19]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卷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20]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 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31. [2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89:306. [22]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世纪的文化冲 突[M].许洁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8. [24]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6:537. [25]梁漱溟.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C]//王世儒, 闻 笛.我与北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0. [26]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895--1949[M].北 京:文献出版社,2O00:50. [27]蔡磊珂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授治校”制度:困境 与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07,(2).94. [28]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l一1929[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9]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 社.2000:153. [责任编辑:吴井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