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纽曼系统模式护理程序在失眠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纽曼系统模式护理程序在失眠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来源:叨叨游戏网
纽曼系统模式护理程序在失眠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纽曼系统模式护理程序在失眠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方法 将6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32例,除常规治疗护理外,针对患者各种压力进行干预,采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措施,评价患者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对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满意比例均明显提高。 结论 纽曼系统模式护理程序体现了“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容,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了失眠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纽曼系统模式 护理程序 失眠症 护理

失眠为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不仅有睡眠生理紊乱,还有心理紊乱[1],表现为躯体不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易疲劳等。它发生面广,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患者存在大量与睡眠有关的错误认知[2],是导致失眠患者出现心理紊乱症状的主要原因。为探讨纽曼系统模式护理程序在失眠症患者护理的作用,将我院从2007年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62例失眠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对其中的32例实施针对行为和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2007年2月—2008年12月。连续收集我院收治的62例失眠症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III失眠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物质滥用、重性精神病及神经症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女性。观察期限:住院期间4周,以首次(入院当天)和第4周末的评分来评价。

入组病例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32例,男10例,女22例,年龄16—68岁(平均38±12岁),平均病程10.5±6.7个月,平均受教育程度11.3±3.6年;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4—70岁(平均38±11岁),平均病程11.2±6.9个月,平均受教育程度10.8±3.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自编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调查表,按每天睡眠时间t>6小时、4—6小时、<4小时,分别计1、2、3分;按患者对睡眠质量的自我感受分为好、中、差,分别计为1、2、3分;按患者对总体睡眠效果分为好、中、差,分别计1、2、3分。以上测评于患者入组后每周各评定1次。对照组患者按失眠症常规治疗护理进行,实验组除进行常规的治疗护理外,还针对患者的各种压力进行干预,按照纽曼系统模式护理程序,采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措施,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

1.3 统计方法: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方法为X2检验。 2 纽曼系统模式护理程序的应用 2.1 失眠症患者的三级预防

2.1.1一级预防:失眠症患者的一级预防,主要针对威胁患者的压力源和弹性防线,当怀疑或发现压力源存在而压力反应尚未发生时,为强化患者的弹性防线,防止压力源入侵和压力反应产生而采取的措施[3]。对压力源可能导致患者生活规律改变,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效果差等不良现象,建立有预见性的应对机制。一方面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活动,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主动与患者沟通,消除

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协调好病友之间的关系,鼓励家属多关心、探视患者,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态。另一方面积极改善患者个体内在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适量的运动,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舒畅、平衡的心态,减少与压力源的接触和侵袭。巩固弹性防线与正常防线,保持系统稳定。 2.1.2二级预防

护理诊断1:睡眠认知改变:有焦虑、抑郁、消极观念,与错误认知,人际关系紧张、竞争压力大有关。

护理目标1:⑴1周后撤离一级病房;⑵2周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⑶2周后消除消极观念。

护理措施1:⑴入院1周内将患者安置在一级病房,专人护理,做好床头交;⑵加强责任心,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重点时段的巡视,每15分钟巡视一次,不要让患者蒙头睡觉;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主动热情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内心体验,向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⑷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分散注意力,缓和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加强心理护理,阻止恶性循环。

护理诊断2:睡眠形态紊乱:失眠、担心疾病不能根治,对住院环境不适应。 护理目标2:1周后患者每晚睡眠时间不少于6—8小时,保证睡眠质量和睡眠效果。

护理措施2:⑴控制消除压力源,白天适当增加运动量,养成良好睡眠习惯;⑵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保持病区安静,光线柔和,夜间查房动作要轻;⑶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和治疗前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⑷患者夜间入睡困难时,可遵医嘱给与药物辅助入睡,并提供促进睡眠的措施。 2.1.3 三级预防

护理诊断:知识缺乏,与缺乏疾病知识和自我能力有关。

护理目标: 3周后患者实施自我保健计划,出院时能了解疾病知识和学会自我的方法。

护理措施:⑴每周对患者进行3次以上睡眠卫生指导,以及运用认识治疗的原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⑵组织患者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座谈,相互交流好的经验;⑶与患者和家属一起讨论,制定自我保健计划,实施家庭干预,预防疾病的复发。 2.2效果评价

针对患者个体系统,住院期间给予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措施,实验组的患者达到了预期目标;对照组的患者有4例患者效果不好,需进一步修订计划。 3 结果

纽曼系统模式护理程序对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对失眠症相关知识的了解及自我保健能力有指导作用, 4周后患者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评分比较(例)

4 讨论

纽曼系统模式以开放系统为框架,用整体人的方法看待人与环境的互动。人被认为有三种防御机制,而环境中的压力源纷繁复杂。护理的任务和目标就是根据人对压力源的反应情况进行干预[4]。利用纽曼系统理论,针对失眠症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发展、精神等变量进行分析,得出正确、合理的护理诊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运用认知治疗的原理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改变患者对睡眠错误的、不合理的认知,使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缓解,指导患者采取积

极的方式应对压力,教会患者一些缓解紧张情绪及应对压力的技巧,使患者建立起自主能够有效地应对睡眠问题的信心。我们的研究显示,采用纽曼系统理论中的一、二、三级预防措施,4周后患者的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纽曼系统模式护理程序对失眠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有效的。纽曼系统模式护理程序体现了“以患者健康为中心”的护理内容,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了失眠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Beck AA, Jessop CA.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sleep restriction to treat chronic insomnia and reduce hypnotic use[J].Sleep Res,1996,20(4):323—325.

[2]钱建军,严伟亮,秦国兴等.失眠症患者认识心理特点和认识治疗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8):720.

[3]蒋晓莲.护理理论[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4):291. [4]蒋晓莲.护理理论[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1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