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学习《弟子规》“泛爱众”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二、教学目的
要学会爱周围的人和物
三、教学过程
(1)温故导入
1、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吗?哪位同学可以背出来?
2、我们上节课讲了什么故事呢?(孔子和守庙人、蒋琬雅量、倒屣xǐ相迎、大脚丫的小兔子、独角牛的故事) (2)学习理解内容
1、老师带读两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经典原文
①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皆:都 规:规劝
亏:欠缺,短少
【译文】相互劝勉行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失。那我们要用什么态度规劝呢?要诚心诚意「怡吾色,柔吾声」的劝告。
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规劝?如果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我们就没有尽到当朋友(或当先生、当儿子)的本分,等到一错再错,要改正就来不及了,如此双方的道德都有缺失。
要怎样规劝才能使人接受?兄弟或朋友规劝时要先取得对方的信任,并且「以身作则」不要过分严格或使人难堪,要考虑到对方的能力才能使人接受。
狱中学习
本始(前721年)二年,汉宣帝为标榜自己是汉武帝正统嫡孙的身份,下诏颂扬汉武帝,要求群臣讨论汉武帝的“尊号”和“庙乐”。大臣们虽然心里不同意这样做,但又害怕触怒皇上,就没说什么。只有正直的夏候胜和黄霸表示反对,认为武帝对百姓没有恩泽,不能另立“庙乐”。结果,他俩都被汉宣帝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黄霸向夏侯胜求教,学习《尚书》。夏侯胜说:“我们坐在牢里等死,还学《尚书》有什么用啊!”黄霸回答道:“孔子不是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抓紧时间学点儿知识,就是死了也心情愉快呀!”
郑均悟兄
汉朝时郑均的哥哥是一位小官吏,常收受别人送来的礼物,郑均常劝告哥哥,但他都不听,所以他便出外帮佣一年多,并将辛苦工作所得的金钱都给了哥哥,也劝告哥哥:「东西用完了可以用劳力赚钱来买,但如果犯了贪污的罪,一生的名誉都将毁于一旦。」他哥哥因此改过向善,成为一位廉洁的官吏。当哥哥过世后,郑均抚养嫂嫂和侄儿。
隋朝时的辛公义,为了改变乡里丢弃病人的风气,就把病人带回家中照顾,等病人病好了,再请家人带回。反思如果硬要大家不准丢弃病人,乡民会抱怨,就算不丢弃病人可能对他也会不理不睬.
唐朝的魏徵告诉太宗他要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徵回答:「忠臣都要被杀头,有的心脏还要被挖出来,所以我要只做良臣。」他这么一说,唐太宗哈哈大笑。
反思唐太宗是个聪明的君主,他会想到有暴君才会出忠臣,因为忠臣都在劝诫的时候被皇上杀了,所以如果他杀了忠臣就变成暴君,自此以后对于魏徵的直谏就较能够包容了。所以魏徵这样一讲后,他的性命就无忧了,有时候换个角度来劝告别人,会比直来直往更有效果喔!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宫后,盛怒未息,对长孙皇后说:「迟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急忙问道:「陛下要杀谁呀?」「魏徵总是当面侮辱我,不给我留情面!」皇后听完后,立刻换了礼服出来向太宗道贺说:「君明则臣直。魏徵忠直,敢于犯颜直谏,正说明你的圣明大度,真是可喜可贺啊!」太宗听完后,怒气渐消。想起魏徵的为人处世,内心油然生起了无限的敬意。
反思贤淑的长孙皇后用夸大的肢体动作来劝谏太宗,真是充满了智慧。 崔瞻和李概
相传在南北朝时期,崔瞻和李概是一对很好的朋友。他们两人可不是一般的玩伴。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赋诗唱答,一起学习和促进,如果对方有什么缺点,就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后来,李概要回老家了,崔瞻十分难过,他给李概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意气用事,仗气喝酒,是我经常犯的毛病。有你在,总是毫不犹豫地教训我,如今你走了,谁可以指出我的缺点呢!”足见两人友情的深厚。
②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取与:取得与给予 分晓:清楚
【译文】取用别人的东西和给予别人东西,轻重要分明。给予他人时应该慷慨,多给一点儿;取用别人的东西时就应少取一些。这是人情往来的道理。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在家里用餐时小孩在取拿之间,要观察长辈或别人是否没有吃,所以我们要从小养成「多给予,少取用」的习惯,能处处为别人着想是好的德行,养成礼让的态度就不会处处相争,家庭会和气,家族也会兴旺。
结草报恩
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曾交代他的儿子魏颗,在自己死后把爱妾祖姬嫁给别人。但临死时他却改变了主意,吩咐让祖姬来陪葬。魏颗认为父亲病危时精神错乱,说的话不足为凭,便把祖姬嫁出去了。后来魏颗领兵和秦国打仗,眼看就要败下阵来。忽然,他看见战场上出现一位老人,很快地把地上的草打成了结。秦军的兵将都被绊住了马脚,纷纷从马背上滚下来。魏颗因而转败为胜。当晚,魏颗梦见那结草的老人说:“我是祖姬的父亲,你使我女儿免于陪葬,我纵然在九泉之下,对你也非常感激,所以我在战场上结草,帮你打赢了这场仗。”
瘦羊博士
东汉时期开始创建太学。太学里的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选用,除了采取征拜和荐举的办法,东汉时还要经过考试,只有那些学识渊博的鸿师硕儒才能被选拔上。甄宇就是这样一位博士。
当时,光武帝刘秀对太学的博士非常重视和爱惜,每逢腊月三十,就特别下诏赏赐每位博士一只羊,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过节。有一年的腊月三十,光武帝又把羊赏赐了下来,可太学的长官博士祭酒领着大家来分时却遇到了一个难题:羊有肥有瘦,大小不等,怎么
分才公平合理呢?博士们七嘴八舌,有人建议把羊杀了,平均分取羊肉,有人建议用抓阄的办法来分羊。甄宇对斤斤计较的分羊办法感到羞耻,便走到羊群中,挑出了那只最小最瘦的羊,自己牵走了。别的博士看到他的行为,脸都红了起来,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把羊分完了。
这件事情传播开来,洛阳城里的人无不为甄宇的高风亮节折服,四处赞扬他,以至连光武帝也知道了。一次,光武帝视察太学,想召会甄宇,直接询问“瘦羊博士”在哪里。从此以后,京师洛阳的人们就以“瘦羊博士”来称呼甄宇。
③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将:将要,即将
已不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已:停止
【译文】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愿意;如果自己不愿意,就应立刻停止。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要将事物加到别人身上之前(或要托别人做事),先要反问自己:「如果换成是我,我愿意吗?」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就要立刻停止。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有不愿别人加诸我们自己身上的事,就应赶快停止而不去做。
譬如我们要批评别人之前,就要想一想别人是否愿意接受我们这样的批评?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不能替别人着想。
当我们与人有了摩擦或出现危机时,就应反省是否曾经给人难堪,因而造成人际关系的障碍(人际关系不好),要用理智去体谅别人的感受。
刘备的仁心
刘备在一次战斗中得到了一匹骏马,他把马送给了刘表。刘表的谋士蒯kuǎi越说:“这匹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叫‘的卢’,骑它的人就会死去。”
刘表一听,马上将马还给刘备,徐庶见了刘备,劝他说:“你心中有仇人,就把这马送给这个人,等他死后,你再骑它,就没事了。”刘备说:“这是损人利己的事,我不能干。”
陈尧咨退钱取马
陈尧咨家有一匹烈马,为驯服它,父亲受了几次伤,可那匹马依然既不让人骑,也不肯干活儿。陈尧咨觉得把它卖了更省心一些。一天早上,他悄悄把马牵到集市上卖了。
父亲醒来后发现马没了,忙问是怎么回事,陈尧咨就把卖马的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摇着头对他说:“你明知那匹马爱伤人,又没什么用,怎么能把它卖给别人呢?我们自己不愿意要而卖给别人是不对的。”
听了父亲的话,陈尧咨知道自己错了。他急忙到集市上找到买马的人,退了钱,把马牵了回来。
错误剧情演出
晚餐时间,大家坐在餐桌前吃饭.
爷爷,奶奶:「君君,这些都是你喜欢吃的菜,来来来赶快吃。」 说完两人夹了一堆的菜在君君碗里。 君君:「那我不客气罗!」
用筷子在每一道菜里东挑西捡,吃完一口,不喜欢的就丢回盘中,把喜欢的菜整盘吃光光。
君君的行为哪里做错了 正确剧情演出
晚餐时间,君君先把爷爷,奶奶的饭盛好,再请爷爷,奶奶来餐桌前吃饭。 君君:「爷爷,奶奶这是你们喜欢的菜,请用。」 先夹菜在爷爷,奶奶的碗里。
爷爷,奶奶:「好乖好乖,你也一起吃吧!」 等爷爷奶奶动筷了,才动筷 等爷爷,奶奶吃完饭再帮他们盛汤。
当生病感冒时,就不可以夹菜给家人,以免互相传染。对于较不熟悉的长辈,要用公筷,母匙夹菜给别人,不可用自己的筷子夹,因为有些人基于卫生的理由会不欢喜。
四、作业
1、背诵《弟子规》所学内容。 2、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