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朝鲜族长鼓舞

浅谈朝鲜族长鼓舞

来源:叨叨游戏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朝鲜族长鼓舞

作者:金成姬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4期

【摘要】朝鲜民族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朝鲜族舞蹈分外绚丽而又历史悠久,其中长鼓舞具有上千年历史,备受朝鲜族同胞们喜爱,有朝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之美称。本文分为四部分,主要以长鼓舞简介、来龙去脉及形态来简单分析谈朝鲜族长鼓舞。 【关键词】朝鲜族;长鼓舞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一、朝鲜族舞蹈

朝鲜民族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朝鲜族舞蹈分外绚丽而又历史悠久。朝鲜族舞蹈艺术的文化基础不是土生土长于各个聚居地,最初是朝鲜半岛上一部分人移徒来时,从朝鲜半岛上带来种子,在各个聚居地抽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带过来的朝鲜传统舞蹈受我国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逐渐发展。

朝鲜族舞蹈文化基础因其历史特殊性,几乎没有保留下朝鲜传统舞蹈的原型,而是结合自身的生活,不断创新,构造属于自己的舞蹈文化新基础。从传统舞蹈文化扎根在朝鲜族聚居地之日起,受地理环境影响,带来的传统舞蹈,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下,朝鲜民族用智慧不断探索创造,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用雄厚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有了足以自豪的朝鲜族舞蹈文化。其中长鼓舞具有上千年历史,有朝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之美称,备受朝鲜族同胞们所喜爱。

二、朝鲜族长鼓舞简介

长鼓舞舞蹈时由舞者将长鼓挎身前,左手拍鼓面,右手持一细长鼓棒敲击,边击边舞。在过去的史料中曾以“腰鼓”“细腰鼓”“杖鼓”等名称载入史册。以“杖鼓”的称谓较早出现于文献的是《高句丽·食货志》中,今日称为“长鼓”。《乐学轨怨》载:“文献通考云,羯鼓、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细腹,宋萧史所谓细腰鼓是也,右击以杖,左拍以手,后世谓之杖鼓。”宋代陈旸的“乐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朝鲜族长鼓舞最早以男性独舞为主,后来,使长鼓舞有了男、女长鼓舞等,表演形式则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男性长鼓舞活泼潇洒,女性长鼓舞风格优雅,表演以边跳舞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协调统一。随着发展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使长鼓舞日趋完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朝鲜族长鼓舞来龙去脉

对长鼓舞由来各有说辞。宋代陈旸认为:“昔苻坚强龟兹国,获羯鼓、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因此,有学者认为长鼓出自龟兹一带,可是很多学者普遍认为,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自印度的细腰鼓而来。有些学者认为:“长鼓舞很早就在唐朝流行,《三国遗事》载,高丽初此舞由唐传来,但是我们民族的祖先在三国时代之前已有类似的舞蹈,由于在民间毫无价值地流传,所以未被载入文献中,唐朝长鼓舞传入后,民间艺人们称它为《新长鼓》并挎在身上,边击边舞”。

中原与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并向中亚一带延伸时,印度及中亚的文化沿着这条长廊传入中原。在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细腰鼓传入中原以后,被用于乐队的打击乐,而且也用作舞者的舞具。长鼓传入中原以后,又东传朝鲜。长鼓传入朝鲜后首先被用于宫廷乐舞中,当时是“唐乐、乡乐并用之”。至于长鼓在宫廷乐舞中使用的情况,只有作为打击乐的记载,而无长鼓舞的史料。 四、朝鲜族长鼓舞形态 (一)农乐舞中的长鼓形态

对长鼓舞的产生,朝鲜舞蹈史学界通常认为,“长鼓舞起初存在于农乐舞中的长鼓演戏中,由此演变而来。”有些书对肩挎长鼓,由伴奏到跳长鼓舞的演变过程做了更具体的阐述:依据一些史料可见,在跳农乐舞的过程中,由于情绪的高涨,便不由自主地跳起长鼓舞。不过,在农乐舞中,不称其为长鼓舞,而称为长鼓演戏。

农乐舞中的长鼓演戏一般由一至二人表演,有时也可增加舞员,它是农乐舞中呈现技艺的一段。农乐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较完整的一套程式,一般按着集体表演、个别献技、再集体表演这样的顺序进行。长鼓演戏属于个别献技,通常分三个部分,先由小金引入献技场地,这时,长鼓演戏者边击鼓边随着小金入场;第二部分是击鼓表演,舞者右手持鞭,左手持棒,击出各种鼓点,速度由慢到快,鼓点由简至繁,在击鼓的同时,舞者在场内来回跑动,更增火爆的气氛;第三部分是圈功技术,舞者边击鼓,边做“躺身蹦子”,时而也摇动象帽。圈功颇具杂技色彩,舞者在观众热烈的呼号与打击乐震耳的伴奏声中完成圈功。

农乐舞中的长鼓演戏,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它侧重于击鼓表演,多有杂耍色彩,但是击鼓本身的动作性为长鼓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高丽时期长鼓手薛媛的长鼓形态

在高丽时期之前,虽说农乐舞中有长鼓演戏,但长鼓毕竟主要是农乐舞中的伴奏部分。在长鼓从伴奏乐器向舞具转变过程中,著名艺人薛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薛媛是高丽时期出现的著名长鼓手,她演奏的长鼓,技法娴熟,技艺高超。她发展了许多原来长鼓演戏中没有的击鼓法,而且还将击鼓与舞动有机地融为一体,为长鼓成为舞具、为长鼓舞的形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她深受人们的爱戴,长鼓也改称为“薛长鼓”。薛媛与其长鼓技法名噪一时,也为的长鼓舞诞生做了准备。薛媛虽然在长鼓技法以及击鼓与舞动的结合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作为的长鼓舞在高丽时期尚未出现。 (三)后的长鼓舞形态

到21世纪初,朝鲜出现新舞蹈运动时,长鼓舞才作为一种的品种问世。的、作为表演艺术的长鼓舞虽然在21世纪初问世。但作为农乐舞一个组成部分的长鼓演戏并未因此消失,长鼓演戏在长鼓舞的影响下也得到了新发展。

在延边,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有长鼓舞活动,是朝鲜族迁居延边时带来的,但大多还非常简单,更谈不上有较完整的表演形式。据一些见过艺人活动或直接参加过民间舞蹈活动的人们说,在前,每逢传统节日或有喜事时,可以看到有人跳长鼓舞。建国以后,长鼓舞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当然大多是肩背长鼓随意地击鼓舞蹈,属民间自娱性即兴舞。 在我国,朝鲜族长鼓舞除了以民间自娱性舞蹈存在外,还向着舞台表演与广场表演的两个方向发展。

通过了解和查阅资料得知,1954年,延边歌舞团的梁相镐(现在朝鲜)首次创编了《长鼓群舞》,随后又创作了《长鼓独舞》。继梁相镐创作长鼓舞以后,朝鲜族舞蹈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长鼓为舞具的舞蹈,其中,东方歌舞团崔美善表演的《长鼓舞》与延边歌舞团顺表演的《敲起长鼓收》深受人们的欢迎。舞台表演性长鼓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广场表演性长鼓舞也不甘落伍。一些专业或群众文化工作者运用长鼓舞素材编排了在广场表演的长鼓舞,这一形式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在一个广阔的表演空间,几百人或上千人共同击打着长鼓,场面恢弘,蔚为大观。

总之,长鼓本出自印度仿象脚而制的细腰鼓,公元3、4世纪先传入中原,接着东传朝鲜。长鼓没在中原立足,不仅成了朝鲜族的民族乐器,而且还发展出了长鼓舞。 参考文献:

[1]崔凤锡.中国朝鲜族舞蹈论稿[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 [2]郑洁.大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途径[D].延边大学,2012.

[3]熊坤新,都日晨.朝鲜族伦理思想面面观[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6). [4]吕游.浅谈朝鲜族舞蹈呼吸的重要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陈秉义,杨娜妮.关于契丹细腰鼓的考查与初步认识[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1).

[6]张思华.李建林手风琴作品的分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金成姬(1986-),女,辽宁省大连市人,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朝鲜民族舞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