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游戏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3、14课导学案

13、14课导学案

来源:叨叨游戏网
1

《黄河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导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 30年代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 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示。)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中,“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可查阅两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是什么意思?(发挥你的想象)

课后作业: 1.测一测注音速度。

巅( ) 澎湃( )( ) 狂澜( )

屏障( ) 哺育( ) 九曲连环( ) 2.你了解作者吗?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3.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

5.如何理解黄河是“屏障”?

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7.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8.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9.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10.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11.写出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12.搜集有关黄河的诗词歌谣。

13.“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这句话是哪位伟人说的?

14.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几处吗?

15.你能列举出沿黄各省区一些著名的石窟吗?

16.你对保护黄河有什么建议或措施请写在下边空白处,你们有什么行动吗?

五、个性化备课

六、教学反思

6黄河颂 答案

1.diān pãnɡ pài lán zhànɡ bǔ huán

2.略

3.反复出现,将全诗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5.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6.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7.略

8.首先应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注意: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9.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0.略

11.姜太公钓鱼

2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过程

【积累与运用】

1. 作者及背景简介

2.测一测你的注音速度。 巅( diān )澎湃(pãng )(pài)狂澜(lán)九曲连环(huán )哺育(bǔ )屏障(píng )( zhàng )

气魄(pî)一泻万丈( xiâ)浊流( zhuï)宛转(zhuǎn)滋长(zī)劈(bì复辟 pì开辟 ) 3.看看你能辨识下列字形吗?

障( ) 浊( ) 哺( ) 湃( ) 蟑( ) 蚀( ) 捕( )拜( )

4.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山颠 (diān) 哺育 (pǔ) 澎湃 (pài) B.狂澜 (lán) 赞歌 (zàn) 发源 (yuán) C.屏嶂 (zàng) 浊流 (zhuï) 滋长 (zī) D.气魄 (pō) 劈成 (pǐ) 宛转 (wán) 5.词语补注

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巅:山顶。 哺育:喂养,通过教育培养。 狂澜:巨大的波浪。 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浩大,漫无边际。泛指广阔或壮大。 金涛澎湃:金黄色的波浪互相撞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宛转:辗转。这里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九曲连环: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音节美。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在用韵上隔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

(2)画面美。歌词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一幅幅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3. 梳理作者思路,明确诗歌层次,并概括层意。

4. 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5. “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6.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内容探究】

1.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

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5.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你的问题有几个?

6、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六、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文章其它问题,教师点拨完善

【牛刀小试】

黄河颂 第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 巅( ) 宛(wǎn )

2.用下列词语造句。

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浩大,漫无边际。泛指广阔或壮大。 澎湃:波涛冲击的声音

3.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②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 ③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

④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4.《黄河大合唱》,1939年作于抗日根据地 , 作词, 谱曲,由 个乐意组成。

5.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⑴ ⑵ 6.“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

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 评论: 读选文,回答问题: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7.诗歌从哪几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8.“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9.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10.你认为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智者之思】 1.我学到的知识 2.我的阅读体会 3.写作技巧

3《黄河颂》新授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把握诗文基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法指导

(1)学习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强对诗歌内容的详细理解。

(2)注意结合平时阅读、参观和观看影视作品等知识积累,知道中华儿女感人的英勇事迹,为解读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做到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品味鉴赏,在读中培养感情。

(4)品析诗歌的语言,用想象丰富其内涵。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工作,\\'四一二\\'反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二、时代背景: 三、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

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基础知识梳理

一、给划线的字注音

气魄( )哺育( )山巅( )澎湃( )( )劈开( ) 狂澜( )屏障( )浩荡( )臂膀( )九曲连环( ) 二、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 屏障:

互动研究区

探究活动一 1、 朗读课文:(各组分别朗读课文,看谁朗读的最好,选一名代表展示。) 2、 梳理作者思路,明确诗歌层次,并概括层意。

3、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

①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其中的“望”字统领的什么地方,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②本文从哪三个角度讴歌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三、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1,《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音节美。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在用韵上隔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

(2)画面美。歌词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一幅幅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2.诗中“啊!黄河!”出现了三次,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黄河颂》中的黄河并不仅仅是地理学上的黄河,而且表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 。

4、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二、自主学习

(一)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二)诗歌的朗诵要点

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如: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三、合作释疑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四、质疑交流

学习贵在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五、迁移延伸

1、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2、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4黄河颂导学案

第一课时 预习自主探究课

一、导学目标,明确任务:

1、有表情朗读诗文,感受黄河雄壮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把握诗文基调,理解诗歌内容,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3、找出诗中美妙诗句,养成鉴赏诗歌的能力,感悟诗歌的魅力。

【导语】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因此,它的存在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象征,民族的象征。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动容,它也成为无数文人骚客笔下的宠儿,古往今来,已有数不清的作品为我们激情讴歌了黄河母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篇。

【相关资料】介绍背景:《黄河颂》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光未然随抗日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雄奇的山川,伟大的人民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在除夕晚会上听了该诗的朗诵异常兴奋,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史诗性杰作。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共八个乐章,其中尤以《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为人们所传唱。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

(一)阅读课前导语,理解课题:《黄河颂》这个课题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颂”有

什么含义,“颂”什么呢?

课文是怎样歌颂黄河、赞颂黄河的?学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的。请问我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黄河的?那我们先一起到黄河边走走。

(二)基本知识的学习:

1、阅读直至能有感情地朗诵(注意节奏和重音)。

【提示】(从需要重读的词语(动词)“望、奔、掀、澎湃、劈”;和(形容词)“高山、滚滚、万丈”可以体会出黄河的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磅礴之势、豪迈之情。当然也要读出变化“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没有磅礴之势,此时的黄河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地势,所以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

2、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用“··”加重音。

①我 站 在 高 山 之 巅,望 黄 河 滚 滚 ②惊 涛 拍 岸,掀 起 万 丈 狂 澜

③你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摇 篮 ④像 一 个 巨 人 出 现 在 亚 洲 平 原 上

3、注意下面字的读音和书写:

高山之巅 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三)自主探究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由几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什么?朗诵词放在歌词前,起什么作用呢?

2、既然黄河它是代表民族精神得,诗歌要赞颂的是它的英雄气魄,那么你认为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而哪些词又集中表现了黄河的民族精神?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写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你认为写的最好的是哪句?好在哪里呢?(在诗歌的相关地方作记号并批注)

3、体会下列词语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①“望”

②“奔”(换成“流”好不好?)

③“掀”

④“劈”(能否换成“分成”)

4、探究: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歌颂了黄河?请归纳黄河的英雄气概?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5、探究第二部分的写作顺序以及观察的角度。

6、找出第二部分的比喻句,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在书上用横线标出并作批注)

7、“颂黄河” 部分分为哪三个层次?

8、怎样理解黄河是“摇篮”、“屏障”?

9、诗的最后四句有什么作用?

10、这首诗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三)组内交流,合作探究。

1、我交流的问题:

2、我是这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3、我还存在一些困惑:

第二课时 交流展示,幸福提升课

一、交流展示目标

1、把握歌词感情基调,富有激情地朗读。

2、理解内容,品味诗句,陶冶情操,振奋精神。

二、交流展示流程

课文朗读(针对交流的问题)—→组内问题交流(谈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存在的困惑—→互助解惑—→组内小结归纳—→全班交流(侧重解决小组存在的困惑)—→拓展延伸—→检测评价—→课后提升。

(一) 组内交流展示:(上课时已完成)

(二) 课堂集中交流展示:

1、 小组汇报:我们小组在组内交流展示了哪些问题及存在的困惑:

2、 我现在代表我们小组交流展示的问题是:

3、 我们探究理解这个问题的思路和依据是:

4、 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是:

5、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是:

6、 我们小组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援助:

三、及时巩固,自我完善

1、由 谱曲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原名叫 。这

部作品由八个乐章成: , , ,

, , , ,

。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 的历史场景和 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2、诗人从 、 、 等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诗人对母亲河、对民族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了中华儿女的 。

3、下列诗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 B、我/站在/高山之巅

C、掀起/万丈狂澜 D、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4、“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子统领哪些内容?

5、诗中“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6、“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请从历史长河中撷取一朵浪花来解释一

下。

导学案参

第一课时:二、(一)1、“颂”;“颂”是歌颂,赞颂的意思。《黄河颂》就是歌颂黄河,赞颂黄河,这里点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

(三)1、两部分,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从朗诵词中我知道黄河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朗诵词在歌词前起到铺垫、提示、总起的作用。

3、①“望”统领到“劈成南北两面”,“望”字应重读且把声音拉长一点。 ②重读。不好,因为表现不出恢宏的气势,过于平和。 ③掀”字应重读。因为“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掀起万丈狂澜,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黄河奔流时的磅礴气势。 ④重读。突出黄河的雄伟的气魄,威力与气势。

4、历史贡献,地理特征,流域范围,现实意义。 一往无前,气势磅礴,无坚不摧,锐不可当。 歌颂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团结一致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5、远望;近视;俯瞰全景;纵向写黄河流向;横向展开黄河流域两岸。

6、四个比喻句写出了黄河温馨、伟大、坚强、勇武的特点。

7、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8、“摇篮”,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9、这是作者向中华儿女发出的呼告,也是全诗感情的最高峰,诗人借歌颂黄河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10、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自由奔放又错落有致;隔二、三句押韵,韵律和谐自然。

第二课时:三、1、冼星海;光未然,张光年;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2、自然特点,地理特征,历史贡献,现实意义。自豪感,自信心,学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3、D. 4、略

5、(扣住“文化”、“民族精神”举例即可。)四大发明;文天祥。

最后一课

二. 重点、难点: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小说的要素。

3.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的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

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 课文分析:

(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三)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五)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六)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七)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八)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九)品味语言。 读24-29节。问题:

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③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五. 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写作特点:

①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达标检测】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晃眼( ) 征发( ) 思量( ) 钥匙( )( ) 挟着( ) 碑帖( ) 哽咽( ) 郝叟( )( ) 诧异( ) 妥帖( ) 请帖( ) 祈祷( )( ) 服帖( ) 字帖( ) 一帖药( ) 捂着耳朵( ) 晃动( ) 虚晃一( ) 用热水袋焐手( )

二. 给注拼音的填上汉字:

duï( )步 wǎn( )转 tān( )开 沙tān( ) tān( )痪 kuàng( )课 kuàng( )产 ào( )悔 cǎn( )白 紫tãng( )瀑布 tãng( )细浪 三. 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幸 _____ ( ) 钩______( ) 赫 ( ) 辛 ______( ) 钓______( ) 郝 ( ) 四. 选出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 2. 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 ]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不明白 3.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 ]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五. 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装进、送进 )我们的脑子里去。

3. 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六. 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答:[ ]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七. 阅读(一)

①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②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③ 许多人站在镇公所最近两年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前。 1.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弗郎士上学路上所见所闻的写。 B. 以上三段文字是自然景物的描写。

C.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社会背景的交待。

D.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心情的描写。

2. 以上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说法,选出正确的几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表现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B. 说明课外的生活是那么有趣,小弗郎士因此不愿上学。 C. 暗示当时时代背景──法国战败,阿尔萨斯成了沦陷区。

D. 表现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心情愉快。

E. 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二)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

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 这段文字是对教室什么的描写,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

A. 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学习态度的描写。 B. 是对教室气氛的描写。

C. 是对先生讲课情况的描写。

D. 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介绍。

2. 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的方法?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语言描写 B. 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D.肖像描写 [ ] 3.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一句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感情?

(三)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 这段文字开头写钟声和号声有何作用?

2.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3.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八、个性化备课

九、教学反思

7最后一课 导学案 答案

四(1)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3)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

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 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四)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五)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六)

明确:作者善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七)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0

刻画 韩麦尔 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 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

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八)明确:

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九) 明确:

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课后作业答案: 二. 略。

三. 略。

四. 1. D 2. B 3. A

五. 1. 喧闹 2. 塞进 3. 敬意 六. B

七. 阅读

(一) 1. A 2. ACE

(二) 1. B 2. B 3. 痛恨侵略者,嘲笑他们的愚蠢。 (三) 1. 这钟声和号声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使韩麦尔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激愤,为其后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和中心思想的升华做了最后的烘托和铺垫。

2. 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3.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

《最后一课》导学案

2012-02-23 09:20:00|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最后一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题目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3、、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

4、、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培养爱国感情。

[学习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

[学习方法]:比较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前预习案

请学生按照指导来展示积累的知识卡片。展示内容可以包括词句积累、作者情况介绍、背景介绍、文学常识、文题理解、文章结构等。

1、 正音正字。

捂( ) 戒( ) 郝( ) 叟( ) 膝( ) 诧( ) 惩( )赚( )钥( ) 匙( ) 藤( ) 祈( ) 祷( ) 哽( ) 挟( )懊( ) 皱( ) 损( )

喧闹: 懊悔: 惨白:

2、都德(1840~1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3、熟悉课文

(一)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二)从文中找一找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怎样的不同?

(三)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课中学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来临时,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当奥林匹克盛火在中华大地成功点燃时,与奥运同行、为奥运喝彩,成为中华儿女的最强音。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中国。这是因为我们怀着同样的感情---爱国主义。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二、感情朗读展示

(1)自主阅读:挑选自己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进行组内感情朗读。

(2)各组2号同学代表朗读。给朗读代表提朗读建议。

(3)读完进行朗读评价。

三、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 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

特点?请韩麦尔先生为例说明。

(4)小弗朗士前后发生了那些变化?试总结。

(5)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四、小组合作,品味赏析: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5、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五、放飞思绪,各抒己见

1、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2、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最后我想用一首诗来结束我的这节课

献给坚强的中国

当风雪阻断归路, 我们彼此取暖!当主权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弥补!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开山辟路!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加油,同胞!加油,中国!让我们都来尽一分力!!

课后巩固案

1.给加粗字注音。

郝叟( ) 哽( ) 祈祷( )

诧异( ) 惩罚( ) 踱来踱去(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3、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用,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5.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____“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祷( )( )惨白( )哽住( ) 2.在_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意思的递进D.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2)“散学了,——你们走吧。”( )

9、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2分)

10、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2分) 【参】

2、A3、B5、C6、1.①韩麦尔②动作③韩麦尔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2.①小弗郎士②心理描写③对敌人禁学法语卑劣行为的讽刺、轻蔑、憎恨和反抗,

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7.D 8.⑴环境描写,写出了产生《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

也写出了小弗郎士的幼稚。⑵心理描写,不仅表示了小弗郎士要回答好老师提问的决心,同时也反映出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⑶细节描写。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五、(一)1.qí dǎo cǎn gěng 2.,::3.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4.“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怆的气氛。5.D 6.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7.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8.(1) B (2) C

9.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10.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1、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

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作者运用第( )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 )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 )——( )——( )——( ),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导学案

一、预习导学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懊悔、宛转、郝、祈祷、哽”等词语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都德

3、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与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4、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执行,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交流展示(预习作业):

1.查字典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掌握词语的读音、解释) 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 )

chéng fá( )( ) 钥匙( )( ) 磨损( ) qídăo ( )( ) 哽( ) 宛转( )( )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âng) 捂(wǔ) D.紫藤(tãng) 钥匙(yào shi)赚(zhuàn)

3.解释下列词语 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6. 本文的作者是__ _国作家___,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_ “最后一课”指的是

三、合作探究

1.阅读小说,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从“ ”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

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 和弗郎士的 ,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 ”到“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 。

第三部分,从“ ”到小说结尾。写 。

四、互动提升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测评反馈

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情节 人物特征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序幕) 幼稚、怕提问

(开端)

(发展)

(高潮和结局)

描写方法

学习后记:

7 最后一课

课题:《最后一课》 课型:新授课 主备:李奉林

组长审核: 领导审核: 课时:2课时 班级: 组别: 姓名: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2、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环境描写对表现课文主题的作用。 二、交流展示(预习作业):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提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并举例分析。

三、合作探究

1.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2.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四、互动提升

1.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提示: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地方,用笔划出来,然后谈谈环境描写的作用。

2.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五、测评反馈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二. 重点、难点: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 小说的要素。

3.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的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 课文分析:

(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排 板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三)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四)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五)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六)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七)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明确: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1. 语言: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 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八)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3.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明确:

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九)品味语言。

1. 读24-29节。问题: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③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①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五. 总结课文

1. 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写作特点:

①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达标检测】

一.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晃眼( ) 征发( ) 思量( ) 钥匙( )( ) 挟着( ) 碑帖( ) 哽咽( ) 郝叟( )( ) 诧异( ) 妥帖( ) 请帖( ) 祈祷( )( ) 服帖( ) 字帖( )一帖药( ) 捂着耳朵( ) 晃动( ) 虚晃一( ) 用热水袋焐手( ) 二. 给注拼音的填上汉字:

duï( )步 wǎn( )转 tān( )开 沙tān( ) tān( )痪 kuàng( )课 kuàng( )产 ào( )悔 cǎn( )白 紫tãng( )瀑布 tãng( )细浪

三. 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幸 _____ ( ) 钩______( ) 赫 ( ) 辛 ______( ) 钓______( ) 郝 ( ) 四. 选出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2. 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 ]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不明白 3.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 ]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五. 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装进、送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3. 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六. 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答:[ ]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七. 阅读。 (一)

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②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③许多人站在镇公所最近两年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前。 1. 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弗郎士上学路上所见所闻的写。 B. 以上三段文字是自然景物的描写。 C.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社会背景的交待。

D. 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心情的描写。

2. 以上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说法,选出正确的几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表现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B. 说明课外的生活是那么有趣,小弗郎士因此不愿上学。 C. 暗示当时时代背景──法国战败,阿尔萨斯成了沦陷区。 D. 表现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心情愉快。

E. 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二)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

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 这段文字是对教室什么的描写,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 A. 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学习态度的描写。 B. 是对教室气氛的描写。

C. 是对先生讲课情况的描写。

D. 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介绍。

2. 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的方法?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语言描写 B. 心理描写C.动作描写D.肖像描写 [ ]

3.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一句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感情?

(三)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 这段文字开头写钟声和号声有何作用?

2.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3.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八、个性化备课 九、教学反思

二. 略。

三. 略。

四. 1. D 2. B 3. A

五. 1. 喧闹 2. 塞进 3. 敬意 六. B

七. 阅读

(一) 1. A 2. ACE

(二) 1. B 2. B 3. 痛恨侵略者,嘲笑他们的愚蠢。

(三) 1. 这钟声和号声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标志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使韩麦尔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激愤,为其后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和中心思想的升华做了最后的烘托和铺垫。

2. 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3.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

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

《最后一课》导学案

课型 新授 主备 孙瑞 审核 初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链接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的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自主学习

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 xuān) 闹 ---------(chà) 异 --------(ào)悔

------------- (qí dǎo) ----------( gěng) 住 钥匙( ) 气氛( )

合作探究

一、导入

二、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三、分析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 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四、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五、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总结主题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